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世界历史文库:柬埔寨史(第4版)》系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旗下商务印书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有限公司、东方出版中心联合启动的大型汉译出版工程《世界历史文库》之一种。 目录
第4版前言
插图目录
柬埔寨地图
第1章 导论
第2章 柬埔寨历史的起源
印度化
扶南
柬埔寨早期的政府和社会
第3章 吴哥的王权与社会
吴哥历史的资料来源
阇耶跋摩二世和吴哥王朝的建立
耶输跋摩和他的继任者
吴哥王权
吴哥寺
第4章 阇耶跋摩七世与13世纪危机
阇耶跋摩七世和佛教王国
阇耶跋摩七世的寺庙
上座部佛教与13世纪危机
周达观关于吴哥的记载(1296-1297年)
第5章 吴哥之后的柬埔寨
从吴哥到金边的迁移
十五六世纪的柬埔寨
17世纪柬埔寨的价值观念
越南人和泰人在柬埔寨的活动
结论
第6章 1794-1848年柬埔寨国家、社会和对外关系
社会与经济
保护制度和政府
高层官吏
柬埔寨与越南、暹罗的关系
第7章 19世纪危机
越南控制柬埔寨
1835-1840年柬埔寨越南化
暹罗和柬埔寨恢复独立
第8章 法国保护早期阶段
法国保护制度的建立
法国加强控制
西索瓦统治前期
第9章 1916-1945年柬埔寨对法国殖民统治的反应
1916年事件
法国驻扎官巴尔代遇刺事件
民族主义觉醒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民族主义的发展和法国人重返柬埔寨
第10章 柬埔寨获得独立
政党的发展
左翼力量的增长
西哈努克和独立大业
第11章 从独立到内战
议会选举
西哈努克的政策
反对西哈努克
西哈努克的统治:一张平衡单
西哈努克统治地位下降
1970年政变
高棉共和国慢慢走向崩溃
第12章 柬埔寨的革命
1975-1976民柬的执政
四年计划
党内危机
柬越冲突
民柬倒台
第13章 1979年后的柬埔寨
柬埔寨人民共和国(PRK):早期阶段
反对柬埔寨人民共和国
民主柬埔寨联合政府
越南撤军
联合国过渡权力机构时期及之后
红色高棉的终结
1997年军事政变
21世纪的柬埔寨
结论
参考文献述评
索引
柬埔寨地图
在磅湛省附近森林中出土的公元9世纪塑像(图片提供:作者)
磅湛省附近森林中被遗弃的公元9世纪塑像(图片提供:作者[1962])
公元9世纪的柬埔寨碑文(图片提供:克劳德·雅克)
公元9世纪波列科寺的守护神(图片提供:沃尔特·维特)
建于公元11世纪托玛侬寺庙中的一座天神(thevoda)像 (图片提供:作者)
吴哥寺,建于12世纪,用于供奉毗湿奴。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从1953年以来,它的图像连续5次出现在柬埔寨国旗中。(图片提供:罗杰·M�笔访芩梗�
坐落在巴戎建于公元12世纪的阇耶跋摩七世的庙山 (图片提供:沃尔特·维特)
巴戎寺中12世纪的浮雕,描绘了占人和高棉人之间的战斗 (图片提供:沃尔特·维特)
1966年,在马德望省重新演出《罗摩衍那》(图片提供:雅克·内波特)
1961年磅士卑省一个稻作村落(图片提供:作者)
1988年,一柬埔寨人在湄公河上撒渔网,这种捕鱼方法几百年来保持未变(图片提供:克里斯汀·德拉蒙德)
2006年的柬埔寨风景(图片提供:汤姆·钱德勒)
1866年,西索瓦亲王及其随从(图片提供:法国国家图书馆)金边皇宫入口(图片提供:罗杰·史密斯)
1970年金边空中俯视照片(图片提供:高棉共和国信息部)
2003年金边的一名古典舞蹈员(图片提供:道格拉斯·奈文)这是1970年西哈努克被罢黜时出现在金边墙壁上的漫画(图片提供:作者)
1972年身穿革命服装的年轻女孩(图片提供:SergeThion)
1979年泰柬边境上的民柬干部(图片提供:布赖恩·L史蒂文斯)
1979年在金边附近挖掘出的民柬杀人场地(图片提供:凯尔文·罗利)
1980年,一名柬埔寨妇女和越南士兵(图片提供:格兰特·伊文思)
2003年暹粒省的僧侣(图片提供:道格拉斯·奈尔文)
1996年金边的男孩和一座桥(图片提供:道格拉斯·奈尔文) 精彩书摘
西哈努克和独立大业
在1952年前几个月,民主党继续在国民议会中尽力挫败西哈努克的政策。山玉成还是一个远在的威胁。法国情报估计2/3的国土已不在金边政府日常管理之下。在西哈努克和他的保守顾问看来,是时候采取激烈措施脱离法国争取独立,维持自己的统治了。
1952年6月初,西哈努克对议会发表了一番措辞严厉的讲话,他宣布“一切都陷入混乱。等级秩序不复存在。没有合理使用人才……如果变成异议分子是正确的,那就意味着所有最优秀的爱国者都要到丛林中避难”。有关进一步的详情,见Chandler, The Tragedy of Cambodian History, pp 61-67。此后不久,在法国人的默许下,西哈努克发动了一场反自己政府的政变。一支摩洛哥军队从西贡秘密赶到金边,包围了国民议会,国王罢免了内阁中的民主党人。政变没开一枪。西哈努克担起首相职权,组建自己的内阁,把民主党控制的议会抛在一边。此时他要求人民授权他接管政府,并承诺在3年内,也就是1955年6月之前实现完全独立。虽然没有举行全民公投,西哈努克还是履行职责,似乎已得到人民的授权,开始后来自称为十字军东征式的王家独立运动。
虽然政变是和平进行的,但还是在柬埔寨公学中引发了抗议示威,那里反王权、同情民主党情绪特别强烈。留学法国的一些柬埔寨激进学生指责西哈努克背叛了国家。1952年6月6日,他们向国王发表一份谴责宣言,要求西哈努克退位,为最近发生的法国军事行动负责,为解散议会负责,也为以同法国媾和代替抗争的政策负责。“Lerrre de l�餉ssociarion des Etudiants Khmers en France à sa Majesté Norodom Sihanouk”, Paris, July 6, 1952 根据Ben Kiernan的观点,这份宣言是由一名叫Hou Yuon的柬埔寨激进分子所写,他在1975年遭清洗。宣言以高棉文发表在《高棉学生》[Khmer Nisut, No 14 (August 1952)]。同样关于这一问题,桑洛沙(也就是后来的波尔布特)也发表了两篇文章。其中一篇(《君主制还是民主制?》) 见Ben Kiernan and Serge Thion,Khmers Rouges!(Paris, 1981), pp 357-60;另一篇,名为《通向欧洲国家的王室之行》,文章最后用一首诗称,“王室的公告毫无诚意”并企图破坏“学生的团结”。有意思的是,没有一篇文章用国际主义视角看待印支战争。他们都持反对王权、支持议会的立场,说明波尔布特和他的同伴在这一阶段支持山玉成异议形式而不是越南人资助的高棉人民革命党(KPRP)。声明还指责西哈努克的曾祖西索瓦和祖父诺罗敦同法国人勾结残害民族英雄。1952年剩下的时间似乎是西哈努克的一段困难时期,因为法国人实际上决定向他摊牌。
民主党的不妥协立场实际上帮助了西哈努克。1953年1月议会拒绝批准西哈努克政府提出的预算案。西哈努克随即宣布国家陷入危险状态,解散议会,发布军事法令,并命令逮捕一些民主党议员(此时他们已被剥夺议员豁免权)。当逮捕VM雷迪的时候,西哈努克正在接受事先安排的采访。他向一名法国记者为自己辩解说,“我是国家天生的统治者……我的权威从未遭质疑。”Reddi,History of the Cambodian Independence Movement,还见Norodom Sihanouk,La Monarcbie cambodgienne et la crorsade royale pour lindépendence(Phnom Penh,1957), passim;Chandler, The Tragedy of Cambodian History, pp 67-72;and John Tully,France on the Mekong, pp 475-81。他越过民选出来的官员向人民求助,同时他也计划直接向法国人求助(当时他没这样说)。
国王新焕发的政治活力和坚决独立的立场震惊了法国人和一些王室成员。或许是因为国王长期给人以滑稽、媚外(指同法国人合作)的形象,一些记者只能用丧失理智来解释他的突然觉醒。
1953年2月,西哈努克宣布要到法国治病——这只是他就任国王期间经常使用的一种策略。实际上,正如他在回忆录中所揭示的,他带去了精心准备的几卷宗要与法国人商谈的重要问题。他的病是政治需要,但此行的赌注却很高。他一到法国就立即写信给没有宪法实权的年迈的法国总统——樊尚·奥里奥尔(Vincent Auriol),称“他已把作为国王的前途和自己王朝的前途都放在坚持法兰西联邦一员和同法国合作的政策基础之上,我现在忠于法国,将来也会忠于法国”。 Norodom Sihanouk and Wilfred Burchett,My War with the CIA(Harmondsworth,1973), and Reddi,History of the Cambodian Independence Movement,他补充说,如果共产党入侵柬埔寨,他不能保证他的臣民会采取行动保护法国的利益。
奥里奥尔的顾问显然认为西哈努克的这封长信以及随后寄到的另一封信只是杞人忧天,奥里奥尔等了两周才予以回复。他在回复中表示仔细研究了两封信,邀请西哈努克共进午餐。此时,有担心印度支那局势的法国政府官员郑重地告知国王应该回到柬埔寨,并暗示有人可能取代他的王位。Ollivier, “Le Protectorat fran ais,” pp 344-46,-103mm,8mm,接下来的几个月,西哈努克不紧不慢地驶回柬埔寨,先后在加拿大、美国和日本停下来接受报社、电台采访,把柬埔寨面临的困境和法国人的不妥协态度公之于众。他用这种策略把本应毕其余生都应保密的谈话公开。不管怎么说,1953年出访是一次大胆的行程,因为他不仅是在同法国人和潜在的外国盟友赌博,也是同国内反对派、越南人和高棉人民革命党赌博。
西哈努克5月回到金边后,戏剧性地拿自己的生命换取柬埔寨的独立。因为在巴黎的谈判进展缓慢,国王就在6月份自愿流亡,他先到泰国,他在那儿并不受欢迎,然后来到暹粒军事自治区,在吴哥窟附近的别墅住下来,他拒绝同在金边的法国官员讲话。法国人在越南的战争变得越来越糟糕,在法国国内也大不受支持。西哈努克的越来越强的抵触心理和柬埔寨国内的日益加剧的反抗行动,让法国人不得不比原计划更为认真地考虑他的要求。
1953年10月,法国做出让步,还给国王对柬埔寨武装力量、司法和外交方面的权威。然而,他们依然把持着柬埔寨的经济控制�┤ā�—��特别是在进出口领域和具有高额利润的橡胶种植园方面。尽管还保留着这些殖民统治的残余,但总的说来,把法国人的失败说成是西哈努克的个人胜利,并不为过。借助信息沟通网络(这一网络曾在1916年和1951年两次让法国当局害怕),西哈努克命令暹粒和金边之间省份的官员组织支持他的群众游行。1953年10月29日,也就是山玉成海外流亡回国第二个周年纪念日那天,西哈努克乘车回到首都金边,数以万计的百姓夹道欢迎,他们或许并不清楚独立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但是此时此刻足以让他们为自己的国王而欢呼,为战乱即将结束而兴奋。此后不久,西哈努克被正式冠以民族英雄的称号。
…… 前言/序言
世界历史文库:中东欧的千年变迁 一部关于多瑙河、易北河与喀尔巴阡山脉间广阔地带兴衰荣辱的深度史诗。 本书导读: 《世界历史文库:中东欧的千年变迁》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按时间顺序排列的通史,而是一部围绕“地理、民族与权力结构”三重核心要素构建的宏大叙事。它聚焦于一个地理上模糊而历史上至关重要的区域——中东欧(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CEE)。这片土地,从波罗的海南岸延伸至巴尔干半岛的北部边缘,其历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远超许多单一同质性民族国家的叙事。本书旨在揭示,正是这种地理上的十字路口特性,塑造了中东欧地区独特的历史轨迹,并使其成为欧洲权力博弈的核心舞台。 第一部分:起源与奠基——斯拉夫、日耳曼与马扎尔的交汇 本卷深入探讨了公元6世纪斯拉夫民族大迁徙的深远影响,以及他们在巴尔干、维斯瓦河流域和易北河以东的早期定居模式。 早期部落联盟与基督教化: 重点考察了保加利亚第一帝国、大摩拉维亚公国(Great Moravia)在西欧(法兰克王国)和拜占庭帝国影响下的宗教与政治身份的构建过程。探讨了“斯拉夫语的拉丁化之争”如何预示了未来数百年东正教与天主教在文化上的分野。 匈人的遗产与马扎尔人的进入: 细致描绘了阿尔帕德(Árpád)王朝如何征服喀尔巴阡盆地,并分析了马扎尔人(匈牙利人)从游牧部落向定居基督教王国的艰难转型。重点分析了神圣罗马帝国与匈牙利王国之间,在边境控制和宗教隶属问题上的长期张力。 波兰王国的崛起与整合: 考察皮亚斯特王朝(Piast dynasty)如何统一波兰各部族,以及Mieszko I(梅什科一世)接受基督教的战略意义。本书着重分析了波兰通过与立陶宛的联姻,形成波兰-立陶宛联邦这一独特的“贵族民主制”共和体的历史条件。 第二部分:帝国的阴影与多民族共存的试验场(1500-1800) 中东欧的历史核心在于大型帝国体系的运作与解体。本部分详细解析了哈布斯堡王朝、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如何切割、渗透并塑造这片土地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 奥斯曼的扩张与巴尔干的重塑: 详细分析了莫哈赤战役(1526年)对匈牙利王国独立地位的终结,以及奥斯曼在匈牙利、塞尔维亚和瓦拉几亚(Wallachia)长达两个世纪的统治模式——包括土地制度(Timar System)和“米利特”(Millet System)下的宗教自治。 哈布斯堡的中央集权与反宗教改革: 探讨了维也纳宫廷如何通过军事压力和天主教复兴运动(Counter-Reformation)来巩固对波西米亚和匈牙利贵族的控制。分析了巴洛克艺术如何在布拉格、维也纳和布达佩斯成为帝国意识形态的工具。 波兰-立陶宛联邦的衰落: 深入研究了贵族自由主义(Szlachta Libertarianism)的内在矛盾,特别是“自由否决权”(Liberum Veto)如何导致国家治理瘫痪,最终使其成为邻国(普鲁士、俄罗斯、奥地利)的牺牲品。 第三部分:民族主义的觉醒与帝国的解体(1800-1918) 19世纪是中东欧历史的转折点,启蒙思想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催生了强大的民族建构运动,直接导致了帝国体系的崩溃。 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 考察了赫尔德尔(Herder)的思想如何在中欧被本土知识分子群体(如捷克的Dobrovský、匈牙利的Kossuth)采纳和地方化,用“语言”和“民间传说”来构建超越王朝忠诚的民族叙事。 1848年革命的浪潮与挫折: 详尽分析了席卷布达佩斯、布拉格和柏林的革命浪潮,以及它们在多民族背景下,自由主义诉求与民族自决诉求之间产生的不可调和的冲突。分析了奥地利皇帝如何利用“斯拉夫恐惧”来瓦解匈牙利的独立运动。 奥匈二元帝国的建立与内在张力: 解析了1867年《奥匈妥协案》(Ausgleich)如何暂时缓解了匈牙利贵族的问题,但却加剧了捷克、波兰、克罗地亚等其他民族的边缘化感受,为一战的爆发埋下了结构性隐患。 第四部分:战间期的实验与意识形态的冲突(1918-1945)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带来了区域内新国家的诞生,但也开启了一个充满不稳定与极端主义的时代。 新国家的艰难建立: 考察了《凡尔赛和约》体系下,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的边界划分(特别是对少数族群的遗留问题),以及它们在民主制度建设中面临的经济和安全挑战。 极权主义的渗透: 详细分析了法西斯主义在匈牙利(霍尔蒂政权)和罗马尼亚的兴起,以及斯大林主义对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影响。本书特别关注了这些国家在二战期间,如何被迫在东西方意识形态之间进行痛苦的“选边站队”。 大屠杀与种族清洗的记忆: 严肃处理了二战期间,中东欧地区作为纳粹“总体战”核心区域的悲剧。重点关注了犹太社区在波兰、乌克兰和匈牙利被系统性灭绝的历史,以及战后民族国家对这些复杂记忆的处理方式。 第五部分:铁幕下的生活与重塑(1945-至今) 本书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冷战时期的社会改造工程,以及1989年后该地区的剧烈转型。 苏维埃化与中央计划经济的实践: 考察了莫斯科对中东欧卫星国的政治控制模式(如“布拉格之春”的终结),以及集体化、工业化对传统社会结构的瓦解。本书区分了“东德模式”与“波兰模式”在抵抗与服从上的细微差别。 1989年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细致重构了波兰团结工会、东德市民的和平示威以及罗马尼亚的暴力革命如何连锁反应,最终推翻了社会主义政权。分析了“休克疗法”对社会公平造成的冲击。 欧盟东扩与身份的再定位: 探讨了中东欧国家在加入欧盟和北约后,如何平衡对西方民主价值的采纳与维护本地区历史叙事主导权的努力。关注当前该区域在“民主倒退”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中的新角色。 核心价值: 本书超越了传统上将中东欧简单视为“东方与西方之间的缓冲区”的刻板印象,而是将其视为欧洲历史的主动创造者。它强调了该地区在军事技术、文化输出和思想辩论中扮演的复杂角色,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当代欧洲东半部复杂性的必备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