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推荐书目!
大师季羡林振奋民族精神力作
季老之子季承授权·纪念版
震撼预言“21世纪,东方文化必将全面复兴”
探求何为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人的脊梁
《中国精神·中国人》是大师季羡林振奋民族精神之力作。季老与千万读者倾心交流中国文化、爱国主义、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震撼预言"21世纪,东方文化必将全面复兴",探求何为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人的脊梁。
《中国精神·中国人》是大师季羡林民族精神之作,紧密契合当下的中国梦、中国精神、爱国主义、中华文化复兴等焦点话题,探讨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所在:“中国历史上一批穷困的知识分子,贫无立锥之地,决不会有面团团的富家翁相。中国诗文和老百姓嘴中有很多形容贫而瘦的穷人的话,什么‘瘦骨嶙峋’,什么‘骨瘦如柴’,又是什么‘瘦得皮包骨头’,等等,都与骨头有关。这一批人一无所有,值钱的仅存的‘财产’就是他们这一身瘦骨头。这是他们人生中后的一点‘赌注’,轻易不能押上的,押上一输,他们也就‘涅槃’了。然而他们却偏偏喜欢拼命,喜欢拼这一身瘦老骨头。他们称这个为‘骨气’。同‘面子’一样,‘骨气’这个词儿也是无法译成外文的,是中国的国粹。”全面展现了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中国知识分子有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是世界上哪一个国家也不能望其项背的。……我平生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6日,字希逋,又字齐奘。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留学德国,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一生精通12种语言,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8岁。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季老的学问、人品都是一流的。
——著名哲学家汤一介
老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
——著名学者钱文忠
一辑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谈中国精神
中国的民族性
文化与气节
爱国主义
再谈爱国主义
沧桑阅尽话爱国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信念,一个主旨,一点精神
学术良心或学术道德
慈善是道德的积累
真理愈辨愈明吗?
论怪论
观秦兵马俑
虎门炮台
余思或反思(《牛棚杂忆》节选)
我写我
辞“国学大师”
辞学界(术)泰斗
辞“国宝”
二辑 中华文化必将复兴
二十一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
只有东方文化能拯救人类
中国文化的内涵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西方不亮东方亮
东学西渐与“东化”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国学漫谈
“天人合一”新解
思想家与哲学家
我与东方文化研究
谈文学交流
研究中国文化应该把宗教考虑进来
三辑 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个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回忆陈寅恪先生
扫傅斯年先生墓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回忆梁实秋先生
回忆吴宓先生
西谛先生
悼念沈从文先生
怀念乔木
晚节善终大节不亏——悼念冯芝生(友兰)先生
四辑 我的梦,我的希望
梦游二十一世纪
梦萦未名湖
清华梦忆
一个预言的实现
我对未来教育的几点希望
对未来的悬思
我的怀旧观
迎新怀旧——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元旦感怀
大放光明
新世纪新千年寄语
五辑 和年轻人聊聊天
中国青年与现代文明
希望在你们身上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勤奋、天才(才能)与机遇
莫让时间再怕东方人
我害怕“天才”
人生
再谈人生
三论人生
不完满才是人生
生命的价值
做人与处世
谈孝
爱情
公德
时间
沧桑阅尽话爱国
我1946年回到北大任教,至今有五十三年是在北大度过的。在北大五十三年间,我走过的并不是一条阳光大道。有光风霁月,也有阴霾漫天;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人只有一次生命,我不相信什么轮回转生。在我这仅有的可贵的一生中,从“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少不更事的青年,一直到“高堂明镜悲白发”的耄耋之年,我从未离开过北大。追忆我的一生,“虽九死其犹未悔”,怡悦之感,油然而生。
前几年,北大曾召开过几次座谈会,探讨的问题是:北大的传统到底是什么?参加者很踊跃,发言也颇热烈。大家的意见不尽一致。我个人始终认为,北大的优良传统是根深蒂固的爱国主义。
倘若仔细分析起来,世上有两类截然不同的爱国主义。被压迫、被迫害、被屠杀的国家和人民的爱国主义是正义的爱国主义,而压迫人、迫害人、屠杀人的国家和人民的“爱国主义”则是邪恶的“爱国主义”,其实质是“害国主义”。远的例子就不用举了,只举现代的德国的法西斯和日本的军国主义侵略者,就足够了。当年他们把“爱国主义”喊得震天价响,这不是“害国主义”又是什么呢?
而中国从历史一直到现在的爱国主义则无疑是正义的爱国主义。我们虽是泱泱大国,实际上从先秦时代起,中国的“边患”就连绵未断。一直到今天,我们也不能说,我们毫无“边患”了,可以高枕无忧了。历史事实是,绝大多数时间,我们是处在被侵略的状态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中国在历史上涌现的伟大的爱国者之多,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不及。汉代的苏武,宋代的岳飞和文天祥,明代的戚继光,清代的林则徐等等,至今仍为全国人民所崇拜,至于戴有“爱国诗人”桂冠的则不计其数。唯物主义者主张存在决定意识,我们祖国几千年的历史这个存在决定了我们的爱国主义。
在古代,几乎在所有国家中,传承文化的责任都落在知识分子的肩上。在欧洲中世纪,传承者多半是身着黑色长袍的神父,传承的地方是在教堂中。在印度古代,文化传承者是婆罗门,他们高居四姓之首。东方一些佛教国家,古代文化的传承者是穿披黄色袈裟的佛教僧侣,传承地点是在僧庙里。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者是“士”。传承的地方是太学、国子监和官办以及私人创办的书院。在世界各国文化传承者中,中国的士有其鲜明的特点。早在先秦,《论语》中就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们俨然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安危系于一身。在几千年的历史上,中国知识分子的这个传统一直没变,后来发展成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后来又继续发展,一直到了现在,始终未变。
不管历代注疏家怎样解释“弘毅”,怎样解释“任重道远”,我个人认为,中国知识分子所传承的文化中,其精髓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个是爱国主义,一个就是讲骨气、讲气节。换句话说,也就是在帝王将相的非正义的面前不低头;另一方面,在外敌的斧钺面前不低头,“威武不能屈”。苏武和文天祥等等一大批优秀人物就是例证。这样一来,这两个特点实又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了,其关键还是爱国主义。
中国的知识分子有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是世界上哪一个国家也不能望其项背的。尽管眼下似乎有一点背离这个传统的倾向,例证就是苦心孤诣千方百计地想出国,有的甚至归化为“老外”不归。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这只能是暂时的现象,久则必变。就连留在外国的人,甚至归化了的人,他们依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依然要寻根,依然爱自己的祖国。何况出去又回来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呢?我们对这种人千万不要“另眼相看”,也不要“刮目相看”。只要我们国家的事情办好了,情况会大大地改变的。至于没有出国也不想出国的知识分子占绝对地多数。如果说他们对眼前的一切都很满意,那不是真话。但是爱国主义在他们心灵深处已经生了根,什么力量也拔不掉的。甚至泰山崩于前,迅雷震于顶,他们会依然热爱我们这伟大的祖国。这一点我完全可以保证。对广大的中国老、中、青知识分子来说,我想借用一句曾一度流行的,我似非懂又似懂的话:爱国没商量。
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我的每一粒灰也还会是爱国的,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一个信念,一个主旨,一点精神
我向不敢以名人自居,我更没有什么名作。但是当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同志向我提出要让我在《名人名家书系》中占一席地时,我却立即应允了。原因十分简单明了,谁同冰心、巴金、萧乾等我的或师或友的当代中国文坛的几位元老并列而不感到光荣与快乐呢?何况我又是一个俗人,我不愿矫情说谎。我毕生舞笔弄墨,所谓“文章”,包括散文、杂感在内,当然写了不少。语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的东西是好是坏,我当然会有所反思;但我从不评论,怕自己迷了心窍,说不出什么符合实际的道道来。别人的评论,我当然注意;但也并不在意。我不愿意像外国某一个哲人所说的那样“让别人在自己脑袋里跑马”。我只有一个信念、一个主旨、一点精神,那就是:写文章必须说真话,不说假话。上面提到的那三位师友之所以享有极高的威望,之所以让我佩服,不就在于他们敢说真话吗?我在这里用了一个“敢”字,这是“画龙点睛”之笔。因为,说真话是要有一点勇气的,有时甚至需要
极大的勇气。古今中外,由于敢说真话而遭到厄运的作家或非作家的人数还算少吗?然而,历史是无情的。千百年来流传下来为人所钦仰颂扬的作家或非作家无一不是敢说真话的人。说假话者其中也不能说没有,他们只能做反面教员,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但是,只说真话,还不能就成为一个文学家。文学家必须有文采和深邃的思想。这有点像我们常说的文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问题。我说“有点像”,就表示不完全像,不完全相等。说真话离不开思想,但思想有深浅之别,有高下之别。思想浮浅而低下,即使是真话,也不能感动人。思想必须是深而高,再济之以文采,这样才能感动人,影响人。我在这里特别强调文采,因为,不管思想多么高深,多么正确,多么放之四海而皆准,多么超出流俗,
仍然不能成为文学作品,这一点大家都会承认的。近几年来,我常发一种怪论:谈论文艺的准则,应该把艺术性放在第一位。上面讲的那些话,就是我的“理论根据”。
谈到文采,那是同风格密不可分的。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作家都有各自的风格,泾渭分明,决不含混。杜甫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这是杜甫对庾信和鲍照风格的评价。而杜甫自己的风格,则一向被认为是“沉郁顿挫”,与之相对的是李白的“飘逸豪放”。对于这一点,自古以来,几乎没有异议。这些词句都是从印象或者感悟得来的。在西方学者眼中,或者在中国迷信西方“科学主义”的学者眼中,这很不够意思,很不“科学”,他们一定会拿起他们那惯用的分析的——“科学的”解剖刀,把世界上万事万物,也包括美学范畴在内肌分理析,解剖个淋漓尽致。可他们忘记了,解剖刀一下,连活的东西都立即变成死的。反而不如东方的直觉的顿悟、整体的把握,更能接近真理。
这话说远了,就此打住,还来谈我们的文采和风格问题。倘若有人要问:“你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文采和风格呢?”这问题问得好。我舞笔弄墨六十多年,对这个问题当然会有所考虑,而且时时都在考虑。但是,说多了话太长,我只简略地说上几句。我觉得,文章的真髓在于我在上面提到的那个“真”字。有了真情实感,才能有感人的文章。文采和风格都只能在这个前提下来谈。我追求的风格是:淳朴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有节奏性,有韵律感,似谱乐曲,往复回还,万勿率意,切忌颟顸。我认为,这是很高的标准,也是我自己的标准。别人不一定赞成,我也不强求别人赞成。喜欢哪一种风格,是每一个人自己的权利,谁也不能干涉。我最不赞成刻意雕琢,生造一些极为别扭,极不自然的词句,顾影自怜,自以为美。我也不赞成平板呆滞的文章。我定的这个标准,只是我追求的目标,我自己也做不到。
我对文艺理论只是一知半解,对美学更是门外汉。以上所言,纯属野狐谈禅,不值得内行一顾。因为这与所谓“名人名作”有关,不禁说了出来,就算是序。
1995年11月3日
本文为《赋得永久的悔》自序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我现在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他虽已长眠地下,但是他那典型的“我的朋友”式的笑容,仍宛然在目。可我最后一次见到这个笑容,却已是五十年前的事了。
1948年12月中旬,是北京大学建校五十周年的纪念日。此时,解放军已经包围了北平城,然而城内人心并不惶惶。北大同仁和学生也并不惶惶,不但不惶惶,而且在人们的内心中,有的非常殷切,有的还有点狐疑,都在期望着迎接解放军。适逢北大建校大喜的日子,许多教授都满面春风,聚集在沙滩孑民堂中,举行庆典。记得作为校长的适之先生,做了简短的讲话,满面含笑,只有喜庆的内容,没有愁苦的调子。正在这个时候,城外忽然响起了隆隆的炮声。大家相互开玩笑说“解放军给北大放礼炮哩!”简短的仪式完毕后,适之先生就辞别了大家,登上飞机,飞赴南京去了。我忽然想到了李后主的几句词:“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唱别离歌,挥泪对宫娥。”
……
无意间翻到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入门读物,名字很诗意,《瓦上的时光》。这本书没有那种严谨的学术论文的风格,而是像一位老匠人,带着你一层层剥开建筑的秘密。从最基础的斗拱结构,到不同朝代建筑风格的演变,作者都讲得极其通俗易懂。我之前对古代建筑总觉得都是大同小异,但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唐代的雄浑大气,宋代的精致典雅,明清的规整庄重。最让我着迷的是关于园林的部分,它不仅仅是讲建筑的布局,更多的是讲如何将自然融入建筑,如何通过景物的组合,营造出一种意境,让人在其中游走,如同在画中行。书中还穿插了很多关于建筑背后故事的讲解,比如某个宫殿的建造缘由,某个园林的修建趣闻,这些故事让冰冷的建筑瞬间有了温度和人情味。读完这本书,再看一些古代建筑的图片,感觉完全不一样了,能够欣赏出其中的匠心独运,和背后所蕴含的文化。
评分读到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书,题目有些晦涩,叫《龙腾岁月》。一开始是被它封面那幅水墨画吸引,一种古朴而雄浑的气息扑面而来。翻开书,发现它讲的并非是简单的朝代更迭,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的细节,比如寻常百姓的衣食住行,那些不起眼的市井生活,甚至是当时文人雅士之间流传的歌谣和笑谈。作者似乎是一个非常有耐心和观察力的人,他没有急于宏大叙事,而是像一个考古学家一样,一点点地拼凑出那个时代的碎片。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唐朝长安城的描写,不仅仅是宫殿楼阁的壮丽,更多的是描绘了市场的热闹,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在此交流,那种开放包容的气象,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还有关于宋代文人的生活,从他们的诗词中品味出细腻的情感,从他们的画作中感受出淡雅的意境。这本书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也没有激烈的冲突,但它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与那个遥远的时代产生了一种深厚的连接。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静下心来慢慢品读的书,它带你走进一个真实、鲜活、有温度的中国古代。
评分最近在读一本关于中国近代艺术史的书,名字很直接,《留白与浓墨》。我一向对那些光鲜亮丽的艺术史大纲提不起兴趣,总觉得它们省略了太多东西。而这本书,恰恰抓住了我想要的“细节”。它并没有从哪个大师的作品开始讲起,而是从那个变革的年代,各种思想的碰撞开始。比如,它详细描述了西方油画传入中国时,国内画家们的震惊和不解,以及后来如何慢慢吸收、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民国时期上海的艺术 scene,那些前卫的画家、沙龙,以及他们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坚持自己的创作,既有对传统的致敬,也有对新形式的探索。书里穿插了大量当时的报刊杂志上的评论、艺术家之间的信件,这些一手资料让整个叙述变得异常生动。它让我看到了艺术家们不仅仅是坐在画室里创作,他们也在思考社会,参与时代。尤其是那些被我们现代人几乎遗忘的艺术家,这本书给了他们应有的关注,他们的作品背后,往往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印记。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绘画,更是关于一群在时代变革中,用画笔寻找自我,表达思考的人。
评分我最近接触到一本关于中国哲学思想的书,书名叫做《静水流深》。这本书的内容,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哲学枯燥、晦涩的印象。它不像很多哲学书那样,堆砌各种理论名词,而是用非常贴近生活化的语言,去探讨那些深刻的道理。比如,它从“食”这个最基本的需求出发,讲到了“吃”背后的道家智慧,如何顺应自然,如何体会食物的本味,以及这种“顺应”如何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有关于“听”的章节,从倾听自然之声,到倾听他人的心声,再到倾听内心的声音,层层递进,让人豁然开朗。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够从最寻常的事物中,发现不寻常的哲理。比如,讲到“等待”,不是被动的无所事事,而是积极的积蓄力量,就像种子在泥土里等待时机破土而出。这本书让我感到,哲学并非高高在上,它就藏在我们日常的点滴之中,只是需要我们去发现,去体会。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都有了些许不同,少了些浮躁,多了些沉静。
评分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的书,题目是《墨香里的风骨》。我一直对那些名家名作耳熟能详,但对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不同流派之间的微妙联系,却了解不多。这本书正好弥补了我的这一块知识盲区。它并没有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罗列,而是通过分析不同流派的代表作品,来展现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比如,它深入分析了“建安风骨”,是如何在乱世之中,展现出一种慷慨悲壮、直抒胸臆的独特魅力。又比如,它对唐诗的分类,不仅仅是按山水田园、边塞征战来划分,更是着重分析了不同诗人之间,在思想观念、人生境遇上的差异,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创作风格。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词的章节,它讲述了词从最初的婉约细腻,到后来苏轼的豪放,再到李清照的凄婉,这种风格的演变,不仅是艺术上的追求,更是时代变迁和社会动荡在文学上的反映。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时代精神的载体,是文人心灵深处的呐喊。
评分[QY]"
评分刚开始读,人们都说以史为鉴,多读读以前的东西,换换想法
评分写得有点意思,闲暇时可以读读。毕竟是大师作品。
评分《中国精神·中国人》是大师季羡林振奋民族精神之力作。季老与千万读者倾心交流中国文化、爱国主义、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震撼预言"21世纪,东方文化必将全面复兴",探求何为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人的脊梁。
评分可以一睹,位卑未敢忘忧国。
评分。。。。。。。。。。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回忆梁实秋先生、回忆吴宓先生 、西谛先生、悼念沈从文先生、怀念乔木、晚节善终大节不亏——悼念冯芝生(友兰)先生、四辑 我的梦,我的希望、梦游二十一世纪、梦萦未名湖、清华梦忆 、一个预言的实现、我对未来教育的几点希望 、对未来的悬思、我的怀旧观 、迎新怀旧——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元旦感怀、大放光明、新世纪新千年寄语、五辑 和年轻人聊聊天、中国青年与现代文明、望在你们身上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勤奋、天才(才能)与机遇 、莫让时间再怕东方人、我害怕“天才”、人生 、再谈人生、三论人生、不完满才是人生 、生命的价值、做人与处世、谈孝、爱情、公德、时间、等。按我出生的环境,我本应该终生成为一个贫农。但是造化小儿却偏偏要播弄我,把我播弄成了一个知识分子。从小知识分子把我播弄成一个中年知识分子;又从中年知识分子把我播弄成一个老知识分子。现在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耳虽不太聪,目虽不太明,但毕竟还是“难得糊涂”,仍然能写能读,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仿佛有什么力量在背后鞭策着自己,欲罢不能。眼前有时闪出一个长队的影子,是北大教授按年龄顺序排成了的。我还没有站在最前面,前面还有将近二十来个人。推荐购买。
评分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