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详解

四书五经详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春秋] 孔子 著,思履 编
图书标签:
  • 四书
  • 五经
  • 儒家经典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注释
  • 详解
  • 文化
  • 历史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5019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4681
品牌:金铁图书(JINTIE BOOK)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它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载体,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他们修身、齐家、治国、立德都以四书五经为根本依据。现代人要想真正了解中华国学传统文化经典,就必须阅读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之名始见于南宋,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进行编校整理后合称四书五经。所谓四书,是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四本书,它们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所谓“五经”,是《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和《春秋》这五本书的合称,经朱熹编定之后广为流传。四书五经自南宋定名后一直延续至今,影响极为深远。
  四书五经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阅读时必须仔细琢磨品味

目录

总论
第一卷大学
大学
第二卷中庸
中庸
第三卷论语
论语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第四卷孟子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
梁惠王章句下
公孙丑章句上
公孙丑章句下
滕文公章句上
滕文公章句下
离娄章句上
离娄章句下
万章章句上
万章章句下
告子章句上
告子章句下
尽心章句上
尽心章句下
第五卷诗经
诗经
国风·周南
关雎
卷耳
桃夭
汉广
国风·召南
鹊巢
草虫

甘棠
国风·邶风
绿衣
燕燕
击鼓
式微
静女
国风·鄘风
柏舟
君子偕老
桑中
相鼠
载驰
国风·卫风
硕人

河广
木瓜
国风·王风
黍离
君子于役
扬之水
采葛
国风·郑风
缁衣
叔于田
风雨
子衿
国风·齐风
东方未明
甫田
国风·魏风
园有桃
伐檀
硕鼠
国风·唐风
绸缪
有杕之杜
国风·秦风
蒹葭
无衣
国风·陈风
衡门
月出
国风·桧风
匪风
国风·曹风
蜉蝣
国风·豳风
七月
小雅
鹿鸣
常棣
采薇
鸿雁
鹤鸣
斯干
宾之初筵
采绿
何草不黄
大雅
文王
思齐


颂·周颂
维天之命
烈文
昊天有成命
颂·鲁颂

颂·商颂
玄鸟
第六卷尚书
尚书
虞书
尧典
舜典
益稷
夏书
禹贡
甘誓
商书
汤誓
伊训
西伯戡黎
周书
牧誓
酒诰
君奭
秦誓
第七卷易经
周易
上经
乾卦第一
坤卦第二
屯卦第三
蒙卦第四
需卦第五
讼卦第六
师卦第七
比卦第八
小畜卦第九
履卦第十
泰卦第十一
否卦第十二
同人卦第十三
大有卦第十四
谦卦第十五
豫卦第十六
随卦第十七
蛊卦第十八
临卦第十九
观卦第二十
噬嗑卦第二十一
贲卦第二十二
剥卦第二十三
复卦第二十四
无妄卦第二十五
大畜卦第二十六
颐卦第二十七
大过卦第二十八
坎卦第二十九
离卦第三十
下经
咸卦第三十一
恒卦第三十二
遁卦第三十三
大壮卦第三十四
晋卦第三十五
明夷卦第三十六
家人卦第三十七
睽卦第三十八
蹇卦第三十九
解卦第四十
损卦第四十一
益卦第四十二
夬卦第四十三
姤卦第四十四
萃卦第四十五
升卦第四十六
困卦第四十七
井卦第四十八
革卦第四十九
鼎卦第五十
震卦第五十一
艮卦第五十二
渐卦第五十三
归妹卦第五十四
丰卦第五十五
旅卦第五十六
巽卦第五十七
兑卦第五十八
涣卦第五十九
节卦第六十
中孚卦第六十一
小过卦第六十二
既济卦第六十三
未济卦第六十四
系辞传
系辞上传
系辞下传
第八卷春秋
春秋
隐公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七年
桓公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十二年
庄公
元年
二年
四年
五年
九年
十一年
十五年
十九年
二十三年
三十一年
闵公
元年
二年
僖公
元年
五年
十五年
二十三年
二十六年
三十一年
三十三年
文公
元年
二年
三年
五年
六年
九年
十年
十二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六年
十七年
宣公
元年
四年
五年
九年
十年
十二年
十五年
十七年
十八年
成公
元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八年
九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六年
十七年
襄公
元年
二年
五年
八年
九年
十一年
十四年
十六年
十九年
二十二年
二十九年
昭公
元年
六年
七年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五年
二十二年
二十四年
二十九年
三十二年
定公
元年
二年
六年
十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哀公
元年
二年
六年
十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第九卷礼记
礼记
曲礼上第一
曲礼下第二
学记第十八
冠义第四十三
婚义第四十四
燕义第四十七
聘义第四十八

精彩书摘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5.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①,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②。陈文子有马十乘③,弃而违之④。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解】
  ①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子文:姓斗,名彀(ɡòu)于(wū)菟(tú),字子文,楚国贤相。三仕三已的“三”不是实指,而是概数,可译为“几”。②崔子:崔杼,齐国的大夫,曾杀掉他的国君齐庄公。弑(shì):古代在下的人杀掉在上的人叫“弑”。③陈文子:齐国大夫,名须无。④违:离开。
  【译文】
  子张问道:“楚国的令尹子文几次担任令尹的职务,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罢免,也没有怨恨的神色。他当令尹时的政事,一定交代给下届接位的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对国家尽忠了。”子张问:“算得上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他都丢弃不要,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说:‘这里的执政者和我国的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再到了一国,说:‘这里的执政者和我国的崔子差不多’,还是离开了。这人怎么样?”孔子说:“很清高。”子张说:“算得上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有仁德呢?”
  【原文】
  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①。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注解】
  ①季文子:鲁国的大夫,姓季孙,名行父,“文”是谥号。
  【译文】
  季文子办事,要反复考虑多次后才行动。孔子听到后,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原文】
  5.2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①;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注解】
  ①宁武子:姓宁,名俞,谥号为“武”,卫国的大夫。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就聪明,当国家政治黑暗时就装糊涂。他的聪明是别人可以做得到的,他的装糊涂,别人是赶不上的。”
  【原文】
  5.22子在陈①,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注解】
  ①陈:国名,大约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一带。②吾党:我的家乡。党是古代地方组织的名称,五百家为党。狂简:志向远大而行为粗疏。
  【译文】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那帮学生志向远大而行为粗疏,文采虽然很可观,但他们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
  【原文】
  5.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①,怨是用希。”
  【注解】
  ①伯夷、叔齐: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互相让位,都逃到周文王那里。周武王起兵伐纣,他们以为这是以臣弑君,拦在马前劝阻。周灭商统一天下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逃进山中以野草充饥,饿死在首阳山中。
  【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这两兄弟不记旧仇,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很少。”
  【原文】
  5.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①?或乞醯焉②,乞诸其邻而与之。”
  【注解】
  ①微生高:姓微生,名高,鲁国人,以直爽著称。②醯(xī):醋。
  【译文】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有人向他求点醋,他却向自己邻居那里讨点来给人家。”
  【原文】
  5.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①,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注解】
  ①左丘明:鲁国史官,姓左丘,名明。一说姓左,名丘明。相传是《春秋左氏传》和《国语》的作者。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过分恭敬,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仇恨暗藏于心,表面上却同人要好,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原文】
  5.26颜渊、季路侍①。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②,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③。”
  【注解】
  ①季路:即子路。②伐善:夸耀功劳。伐,夸耀。③怀:关怀,照顾。
  ……

前言/序言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它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载体,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他们修身、齐家、治国、立德都以四书五经为根本依据。现代人要想真正了解中华国学传统文化经典,就必须阅读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之名始见于南宋,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进行编校整理后合称四书五经。所谓四书,是指《大学》 《论语》 《孟子》 《中庸》这四本书,它们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所谓“五经”,是《周易》 《尚书》 《诗经》 《礼记》 和 《春秋》 这五本书的合称,经朱熹编定之后广为流传。四书五经自南宋定名后一直延续至今,影响极为深远。
  四书五经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阅读时必须仔细琢磨品味。南宋理学家朱熹在阅读“四书”时曾说,要“先读 《大学》 ,以定其规模;次读 《论语》 ,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 《中庸》 ,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按照这个由浅入深的次序,我们将逐一介绍“四书”,以便对“四书”的大致内容有个基本的把握。
  《大学》 原本是 《礼记》 中的一篇,相传经由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主要讲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这也成为儒家传统思想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和最高的理想。
  《论语》 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孟子》 由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是孟子言论的汇编, 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中庸》 也是 《礼记》 中的重要一篇,相传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中庸是儒家的一种主张,意思是“执两用中”。中庸也是完美之意,即在处理问题时不要走极端,而是要找到处理问题最适合的方法,使人生变得完美。
  《大学》 《论语》 《孟子》 和 《中庸》 这“四书”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的最重要文献。与“四书”相比,“五经”则是儒家学子最为重要的五本基础研究书籍。
  《周易》 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我国最古老且最深邃的哲学经典。《周易》 在内容上特别强调宇宙变化生生不已的性质,提出了“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的主张;又提出通变观念,“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发挥了“物极必反”的思想,强调“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还肯定了变革的重要意义。
  《尚书》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方史书,是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该书分为 《虞书》 《夏书》《商书》 和 《周书》 四个部分,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其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便为现实提供借鉴。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三百余首诗歌,根据音乐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全面反映了先秦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诗中广泛运用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并开创了我国传统诗歌的现实主义之先河。
  《礼记》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里面包含的儒家思想史料相当丰富。它的思想理论性内容深厚而丰富,它以礼乐为核心,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记录孔子和其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等,涉及政治、伦理、哲学、美学、教育、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思想学说。
  《春秋》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内容包括诸侯国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书中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这种“微言大义”的写法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四书五经是中国历史悠久、地位崇高的文化典籍,这些经典中蕴含了华夏先哲的智慧,记述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自西汉“独尊儒术”后,这些经典就一直备受推崇。阅读四书五经,既可修身养性,又可增智广识,还可立德励志。然而,传统国学经典对我们多数人来说可能存在着某些阅读障碍,因此我们在编辑本书时,增加注音、注释、译文等辅助性项目,为读者扫除了字、词、句等阅读障碍,使两千年前的经典浅显易解。同时,为帮助读者更为直观地理解和领会古代先贤的思想与精神,本书选取了与正文相契合的精美插图,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当时历史背景、社会生活和人物的情感、精神风貌,诠释圣贤的思想和言论。对于文章中难以理解的部分,更做详细图解,让人一目了然。图文配合,意境悠远,与经典古籍相得益彰,为读者的阅读增添了不少趣味,使阅读变为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阅读四书五经,通晓古今智慧,塑造完整人格,丰富美好情感,同时改进我们的生活态度、工作态度和思维方式,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四书五经详解》并非一本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全部精髓的书籍,其内容侧重于儒家思想的核心经典,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为读者提供理解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政治思想、哲学观念以及教育思想的基石。然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远不止于此。 一、 广袤的哲学星空:诸子百家与思想流派 《四书五经》固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辨远不止于此。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为后世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思想遗产。 道家: 老子《道德经》与庄子《庄子》构成了道家思想的基石。道家崇尚“道”,强调“无为而治”、“顺其自然”。《道德经》以其精炼的语言,阐述了宇宙万物的本源、运行规律以及人生的智慧。它教导人们如何超越物质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庄子则以其汪洋恣肆的想象、寓言化的叙述,展现了“逍遥游”的理想境界,挑战世俗的价值观念,倡导“坐忘”、“心斋”,以超然物外的心态应对人生。“道”的观念,不仅影响了中国哲学,更渗透到文学、艺术、医学、养生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家: 墨子及其弟子创立的墨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提倡一种普遍的、无差别的爱,反对战争,主张任用贤能,反对奢侈浪费。墨家思想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社会关怀精神,其逻辑学和科学技术方面的贡献也不容忽视。尽管墨家思想在秦汉之后逐渐衰落,但其“兼爱”的思想,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与社会责任感,有着重要的参照意义。 法家: 以商鞅、申不 கூறு、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强调“依法治国”,注重君主的权威和国家的力量。法家思想的核心在于“法、术、势”,即法律的严明、君主驾驭臣下的权术以及君权至上的势位。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特别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其“严刑峻法”的手段常被诟病,但其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制度建设的重视,仍然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名家: 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逻辑学家,他们专注于概念的辨析和逻辑推理,提出了许多精妙的命题,如“白马非马”、“飞鸟之影未尝动”。虽然名家思想在学术界影响相对较小,但其对概念的精确运用和严谨的逻辑思维,为中国哲学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借鉴。 阴阳家、纵横家、兵家等: 除了上述主要学派,还有阴阳家(如邹衍,研究天象与人事的关系)、纵横家(如苏秦、张仪,以辩才游说列国)、兵家(如孙子、吴起,研究战争策略)等,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例如,兵家思想中的《孙子兵法》不仅是军事著作,其辩证的思维、对势的运用、知己知彼的原则,已成为现代管理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经典。 《四书五经详解》虽然深入剖析了儒家思想的精髓,但对于这些非儒家学派的哲学思想,并未进行系统性的阐述。这些学派的思想,如道家的自然主义、墨家的兼爱精神、法家的制度建设理念、兵家的战略智慧,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多元光谱。 二、 文学的璀璨星河:诗歌、散文、小说与戏剧 《四书五经》中的《诗经》固然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但中国文学的宝藏远不止于此,它是一条波澜壮阔的河流,流淌着无数动人的篇章。 先秦文学: 除了《诗经》,屈原的《楚辞》以其浪漫主义的风格、瑰丽的想象和深沉的爱国情怀,开创了中国文学的另一高峰。《离骚》、《九歌》等篇章,至今仍是文学史上的不朽名作。《庄子》的散文,以其汪洋恣肆的笔触、奇诡的想象和深刻的哲理,将中国散文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汉代文学: 汉代的辞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铺陈夸饰,气势磅礴,展现了汉王朝的强盛。汉乐府民歌,如《孔雀东南飞》,则以其朴实真挚的情感、生动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喜怒哀乐。 魏晋南北朝文学: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的“建安风骨”,以及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的玄言诗,都展现了这一时代的独特风貌。陶渊明的田园诗,则以其淡泊宁静的风格,描绘了归隐生活的诗意。 唐代文学: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无数伟大的诗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诗篇。《唐诗三百首》仅仅是冰山一角。唐诗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或豪迈奔放,或清新婉约,或寄情山水,或关注民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唐代的古文运动,以韩愈、柳宗侯为代表,倡导“文以载道”,反对骈文的浮华,为后世散文树立了典范。 宋代文学: 宋代是词的繁荣时期,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词人,将词这种文学体裁发展到极致。宋代的散文成就也极高,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都活跃在宋代,他们的散文平实质朴,道理深刻。 元明清文学: 元代的杂剧,以关汉卿的《窦娥冤》为代表,是中国戏剧的萌芽和发展。明清时期,小说蓬勃发展,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们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此外,还有大量其他优秀的小说、戏曲作品,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书五经详解》对于《诗经》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解读,但无法涵盖中国文学史上的如此丰富多样的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是语言艺术的瑰宝,更是反映中国社会历史、文化风貌、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 三、 历史的长河:史书、方志与传记 《四书五经》中虽然包含《春秋》等史学著作,但中国历史的研究和记录,远不止于此。《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官方修纂的断代史,它们以纪传体、编年体等形式,系统地记录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变迁,描绘了各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 除了正史,各类地方志、野史、笔记、传记等,也从不同的侧面,提供了珍贵的历史信息。地方志详细记载了某一地区的地理、历史、风俗、人物、物产等,是研究地方史的宝贵资料。笔记小说、杂记等,虽然篇幅不长,但往往记录了许多正史中没有的民间故事、逸闻趣事,甚至是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细节。传记作品,则深入刻画了个体的人生轨迹,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人物的命运与选择。 《四书五经详解》侧重于经典文献的解读,对于宏大的历史叙事和丰富的史料,并不能完全涵盖。历史,是民族的记忆,是经验的积累,是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启示未来的重要途径。 四、 科学与技术的光辉:农学、医学、天文、数学 中国古代并非只有哲学和文学,在科学技术领域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农学: 《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农学著作,它系统地总结了北方农业生产的经验,内容涉及耕作、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等各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影响。 医学: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奠基之作,它确立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本草纲目》是李时珍毕生心血的结晶,它对几千种药物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和分类,是中国古代医药学的重要里程碑。此外,还有伤寒、温病等不同医学流派,以及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体系。 天文与数学: 中国古代在天文观测和数学计算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计算方法和数学问题,对后世的数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如《甘石星经》,也为后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四书五经详解》虽然可能涉及一些与古代社会生活相关的内容,但对于这些专门的科学技术著作,并不能进行深入的探讨。它们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 艺术的殿堂:书法、绘画、音乐、建筑 中国古代的艺术成就,同样辉煌灿烂,它们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的体现。 书法与绘画: 中国书法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中国绘画,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的写实,再到文人画的写意,各有千秋。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都展现了艺术家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音乐与舞蹈: 中国古代音乐历史悠久,古琴、琵琶、二胡等乐器,以及各种宫廷雅乐、民间小调,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敦煌壁画中保存了大量的伎乐飞天图像,展现了古代音乐舞蹈的繁荣景象。 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木结构体系、恢宏的气势和精美的装饰,闻名于世。故宫、长城、苏州园林等,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它们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建筑智慧和审美追求。 《四书五经详解》虽然可能提及一些与艺术相关的典故或理念,但对于这些庞大而独立的艺术门类,无法进行系统的介绍。 结论 《四书五经详解》是一部聚焦于儒家核心经典的著作,它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维度提供了清晰的指引。然而,中国文化是一个无比广阔的宇宙,它包含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文学艺术的璀璨星河、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科学技术、以及精美绝伦的艺术瑰宝。因此,要全面理解中华文明,还需要涉猎更广泛的领域,品读更多不同体裁、不同主题的经典著作,方能领略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自从拿到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硬核”。虽然是讲解“四书五经”这样厚重的典籍,但作者却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来呈现。 我尤其喜欢它对《礼记》中一些细节的考究,比如关于“礼”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它在古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通过生动的笔触,描绘出古代社会中各种礼仪的场景,让我对“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仅仅是僵化的规矩,而是蕴含着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的智慧。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故事和人物轶事,让阅读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也让我对古代社会有了更立体的了解。

评分

我对中国古代哲学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关于人生哲学和宇宙观的部分。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作者在讲解《易经》和《中庸》时,展现了其深厚的哲学功底,却又没有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让我能够轻松理解。 他将《易经》中的卦象解读得通俗易懂,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变化和发展相联系,让我体会到“变”是宇宙的永恒规律。而对于《中庸》的阐述,则让我看到了“中和”之道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上的重要性。书中对于这些哲学思想的阐释,不仅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求,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评分

这本书真是一本宝藏!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经典非常感兴趣,但苦于没有合适的入门读物,那些晦涩的文言文常常让我望而却步。直到我偶然发现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几部经典,更重要的是它用非常易懂的语言,对每一卷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我尤其喜欢它对《论语》的解读,孔子的一些看似朴实无华的话语,在作者的阐释下,顿时变得意味深长。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开篇之语,不再仅仅是背诵的条目,而是被赋予了丰富的实践意义和人生智慧,让我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友谊的珍贵以及君子应有的豁达。作者在讲解时,还常常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我能更直观地理解这些古人的思想,感觉非常贴近。

评分

我一直认为,学习古代经典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种全新的体验。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人性化,他充分考虑到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 对于《尚书》中那些历史记载,作者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通过梳理历史脉络,提炼关键信息,让我在短时间内就能把握其精髓。他善于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用清晰的逻辑串联起来,让我不再感到迷茫。同时,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对这些历史事件背后思想和价值观的探讨,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这些经典。

评分

我通常不太喜欢阅读那些“大部头”的书籍,觉得读起来过于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然而,这本书却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灵活多变,时而引经据典,时而又用轻松幽默的笔调进行解读,仿佛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娓娓道来。 特别是对《诗经》的赏析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进行学术性的考证,而是着重于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表达,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气息和情感世界。那些关于爱情、劳动、祭祀的诗篇,在作者的解读下,都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不再是遥远的历史遗迹,而是触手可及的情感共鸣。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和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充满了惊喜和感动。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一直用这个牌子,感觉不错,以后还会继续购买。

评分

印刷质量不错,折扣力度也不错。当然,从畅销角度讲,这类书通常折扣就应该大一些的哈哈哈

评分

书好不好在于每个人读不读,而不是评价

评分

错误太多,而且很多是前后自相矛盾的低级错误,认准该主编思履,不推荐购买。同是该主编同出版社之前的几个版本,内容包括错误都是一模一样,一点都没有改。换个出版年份,换个封面就出来骗钱了。

评分

注释的很详细很明白,不错的工具书。

评分

错误太多,而且很多是前后自相矛盾的低级错误,认准该主编思履,不推荐购买。同是该主编同出版社之前的几个版本,内容包括错误都是一模一样,一点都没有改。换个出版年份,换个封面就出来骗钱了。

评分

注释的很详细很明白,不错的工具书。

评分

书好不好在于每个人读不读,而不是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