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国学经典典藏版:茶经 续茶经(全本布面精装)》是“国学经典”系列之一。《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早、完整、全面介绍茶的第1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
《国学经典典藏版:茶经 续茶经(全本布面精装)》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它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作,又是一本阐述茶文化的书。它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它是中国古代专门论述茶叶的一部重要作,推动了中国汉族茶文化的发展。
作者简介
(唐)陆羽撰;(清)陆廷灿辑;郭孟良注译
作者简介:郭孟良,河南嵩县人,1965年出生。历史学硕士、文学博士,编审职称,现供职于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编余致力于明清史、出版史、茶史研究,注译有《中国茶史》《晚明商业出版》《南明史》等著作及相关论文五十余篇。先后获评“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河南省优秀专家等。兼任河南省历史学会理事,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目录
茶经
茶经卷上
一 之源
二 之具
三 之造
茶经卷中
四 之器
茶经卷下
五 之煮
六 之饮
七 之事
八 之出
九 之略
十 之图
茶经附录
陆羽传记
《茶经》序跋
续茶经
凡例
续茶经卷上
一 茶之源
二 茶之具
三 茶之造
续茶经卷中
四 茶之器
续茶经卷下
五 茶之煮
六 茶之饮
七 茶之事
八 茶之出
九 茶之略
十 茶之图
续茶经附录
茶法
精彩书摘
《国学经典典藏版:茶经 续茶经(全本布面精装)》:
细色茶五纲,凡四十三品,形制各异,共七千馀饼,其间贡新、试新、龙团胜雪、白茶、御苑玉芽,此五品乃水拣,为第一;馀乃生拣,次之。又有粗色茶七纲,凡五品。大小龙凤并拣芽,悉入龙脑,和膏为团饼茶,共四万馀饼。盖水拣芽即社前者,生拣茶即火前者,粗色茶即雨前者。闽中地暖,雨前茶已老而味加重矣。又有石门、乳吉、香口三外焙,亦隶于北苑,皆采摘茶芽,送官焙添造。每岁縻金共二万馀缗,日役千夫,凡两月方能迄事。第所造之茶不许过数,入贡之后市无货者,人所罕得。惟壑源诸处私焙茶,其绝品亦可敌官焙,自昔至今,亦皆人贡。其流贩四方者,悉私焙茶耳。
北苑在富沙之北,隶建安县,去城二十五里,乃龙焙造贡茶之处,亦名凤凰山。自有一溪,南流至富沙城下,方与西来水合而东。
车清臣《脚气集》:《毛诗》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注:荼,苦菜也。《周礼》:“掌荼以供丧事。”取其苦也。苏东坡诗云:“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近世。”乃以今之茶为荼。夫茶,今人以清头目,自唐以来,上下好之,细民亦日数碗,岂是荼也?茶之粗者,是为茗。
宋子安《东溪试茶录序》: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自北苑凤山,南直苦竹园头,东南属张坑头,皆高远先阳处,岁发常早。芽极肥乳,非民间所比。次出壑源岭,高土沃地,茶味甲于诸焙。丁谓亦云:凤山高不百丈,无危峰绝崦,而冈翠环抱,气势柔秀,宜乎嘉植灵卉之所发也。又以建安茶品甲天下,疑山川至灵之卉,天地始和之气,尽此茶矣。又论石乳出壑岭断崖缺石之间,盖草木之仙骨也。近蔡公亦云:“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焙,所产者味佳,故四方以建茶为名,皆曰北苑云。”
黄儒《品茶要录序》:说者尝谓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盖前此茶事未甚兴,灵芽真笋往往委翳消腐,而人不知惜。自国初以来,士大夫沐浴膏泽,咏歌升平之日久矣。夫体势洒落,神观冲淡,惟兹茗饮为可喜。园林亦相与摘英夸异,制卷鬻新,以趋时之好。故殊异之品,始得自出于榛莽之间,而其名遂冠天下。借使陆羽复起,阅其金饼,味其云腴,当爽然自失矣。因念草木之材,一有负瑰伟绝特者,未尝不遇时而后兴,况于人乎?
苏轼《书黄道辅(品茶要录)后》:黄君道辅讳儒,建安人,博学能文,淡然精深,有道之士也。作《品茶要录》十篇,委曲微妙,皆陆鸿渐以来论茶者所未及。非至静无求,虚中不留,乌能察物之情如此其详哉?
《茶录》:茶,古不闻食,自晋、宋已降,吴人采叶煮之,名为茗粥。
叶清臣《煮茶泉品》:吴楚山谷间,气清地灵,草木颖挺,多孕茶荈。大率右于武夷者为白乳,甲于吴兴者为紫笋,产禹穴者以天章显,茂钱塘者以径山稀。至于桐庐之岩,云衢之麓,雅山著于宣、歙,蒙顶传于岷、蜀,角立差胜,毛举实繁。
周绛《补茶经》:芽茶,只作早茶,驰奉万乘,尝之可矣。如一旗一枪,可谓奇茶也。
胡致堂日:茶者,生人之所日用也。其急甚于酒。
陈师道《茶经丛谈》:茶,洪之双井,越之日注,莫能相先后,而强为之第者,皆胜心耳。
陈师道《茶经序》: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上自宫省,下逮邑里,外及异域遐陬,宾祀燕享,预陈于前;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又有功于人者也。可谓智矣。《经》曰:“茶之否臧,存于口诀。”则书之所载,犹其粗也。夫茶之为艺下矣,至其精微,书有不尽,况天下之至理,而欲求之文字纸墨之间,其有得乎?昔者先王因人而教,同欲而治,凡有益于人者,皆不废也。
……
前言/序言
中国是茶的祖国,是世界茶文化起源和传播的中心,“茶叶之路”成为中外经济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茶为国粹,茶为国饮,茶为健康饮,茶为时尚饮,“洗尽古今人不倦”,“不可一日无此君”,茶叶成为芳流千古、香飘四海的生活必需品。茶之为礼,茶之成俗,茶之为艺,茶之成文,茶之为道,茶之兴业,茶之为政,茶之治边,“以至细之物而寓莫大之用”,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科学发展的当今,生态创意的茶产业、“精清”“致和”的茶文化愈加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超凡的魅力。
饮茶思源。我们的茶文化启蒙还必须从茶圣陆羽及其所撰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开始。
一、茶圣陆羽及《茶经》成书
陆羽(733~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竞陵子,世称陆处士、陆文学、陆三山人、东园先生等,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身世如谜,特立独行,“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孜孜于推广普及茶文化,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奇才、怪杰。
据文献记载,陆羽为一弃儿,三岁时为龙盖寺(后改西塔寺)僧智积收养。及长,以《易》自筮,得“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遂以为姓名。劳作之余,学文习儒,而不喜佛经,后离开寺院,投身戏班,并著《谑谈》三篇,得到太守李齐物的赏识。李太守赠予诗书,并介绍到火门山邹夫子处读书。天宝十一载(752),礼部郎中崔国辅被贬为竟陵司马,对陆羽颇为赏识,“游处凡三年”,诗词唱和,品茶论水,使其得以跻身文坛、闻名士林。此后,陆羽游历了荆襄、巴山、汉水等地,广泛接触了茶业生产实践。安史之乱后,他又随流民南下,登匡庐,徙彭泽,居茅山,遍游江淮、苏浙各地,考察茶事,增广学识。至德二载(757)到无锡,结识无锡尉皇甫冉;不久到湖州,与诗僧皎然结交,又游南京栖霞寺,上元元年(760)隐居湖州苕溪,“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从此在江南二十年,先后游历苏州、顾渚、无锡、钱塘、扬州、越州、睦州等地,品茶鉴水,访朋会友,赋诗联句,推广茶道。如向常州刺史李栖筠建议上贡阳羡茶;与御史大夫李季卿品第天下之水;寄茶并致书国子祭酒杨绾推荐顾渚紫笋茶;加入湖州刺史颜真卿的文士集团,参与编修《韵海镜源》等,使得江南名茶与他本人的名声一起闻于天下。根据《陆文学自传》,他不仅积累和完成了《茶经》的初稿,而且著有《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占梦》三卷等,在朝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皇帝征召他为太子文学、太常寺太祝,皆不就。
德宗建中初,陆羽离开湖州,移居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东冈、洪州(今江西南昌)玉芝观,继入湖南幕府,与孟郊、权德舆、戴叔伦等交游唱和。贞元五年(789)之前,又人李齐物之子、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李复幕府,居东园。后又返回江南,曾居苏州,最后返回湖州青塘别业。贞元二十年(804)卒,终年七十二岁,葬于杼山,其墓与皎然塔相伴。一说陆羽晚年叶落归根,回到故乡竟陵,卒后葬于其“本师智积之塔”之侧。
茶香千年,文脉流传:一部关于中国茶文化的深度探索 中国,是茶的故乡。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世界上最早的饮茶文化,也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茶学典籍。从唐代陆羽《茶经》的开创性奠基,到后世不断丰富发展的茶学思想,中国茶文化犹如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滋养着无数文人墨客,也渗透进寻常百姓的日常。 本书,并非简单地收录一部或几部茶学古籍,而是以一种更加宏观、更加深入的视角,带领读者一同走进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它将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一次对茶与人、茶与自然、茶与社会关系的深度探寻。 一、源远流长:茶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茶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与自然的选择、先民的智慧息息相关。本卷将追溯茶的起源,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出发,探讨茶在古代中国的早期分布、野生茶的利用,以及如何从药用逐渐过渡到饮用。我们将深入了解: 神话传说与历史考证: 拂去神话的色彩,审视关于茶起源的各种传说,并结合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尽可能还原茶的真实起源地与传播路径。 早期茶的形态与用途: 在人们的认知中,茶最初是以何种形态存在的?是生叶嚼食?还是煎煮?其最初的用途是解渴?疗疾?抑或是祭祀? 地域的孕育: 茶树是如何在中国的特定地理环境下繁衍壮大的?从西南的崇山峻岭到江南的水乡泽国,不同地域的茶树品种、生长特性又有何差异? 从药用到饮用: 探究茶由药用逐渐演变为日常饮品的关键时期和历史节点。有哪些重要的文献记载了这一转变?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饮茶习俗是怎样的? 二、茶的圣经:陆羽《茶经》的时代意义与深远影响 陆羽,这位被后世尊为“茶圣”的传奇人物,用他的《茶经》为中国茶学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茶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茶文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本书将不只是简单地解读《茶经》的文字,而是会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陆羽其人其事,以及《茶经》在茶的起源、制作、器具、饮用、历史、产地等方面的划时代贡献。 陆羽的时代与精神: 了解陆羽所处的唐代社会,其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对于茶的独特情怀与执着。他是如何从一个被遗弃的孤儿,成长为一代茶学宗师? 《茶经》的结构与内容精析: 详细解读《茶经》的“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等篇章,阐述其在茶叶的产地、采摘、制作工艺、饮茶器具、冲煮方法、品饮技巧以及相关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系统论述。 《茶经》的划时代意义: 《茶经》为何被称为“茶的圣经”?它如何将零散的民间经验进行系统化、理论化?它对后世的茶学研究、茶叶贸易、乃至茶文化传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茶经》与唐代社会: 探讨《茶经》的问世,如何契合了唐代社会对文化、艺术、生活的追求?它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中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如何? 三、茶韵绵长:续写与发展 陆羽的《茶经》是一部开山之作,但茶文化的探索与发展并未止步。后世的茶人,在继承《茶经》精髓的同时,不断结合时代的变迁、技术的进步、以及新的感悟,续写着中国茶文化的篇章。本部分将聚焦于《茶经》之后的茶学发展,展现茶文化的多元与活力。 宋代的点茶与茶文化: 详细介绍宋代独特的点茶法,分析其与唐代的煎茶法有何不同,以及这种变化如何体现了宋代社会审美情趣的转变。我们将探讨宋代茶具的精美、茶会的雅致,以及宋代文人如何将茶与诗词、书画相结合,达到新的艺术高度。 明代的散茶与冲泡变革: 梳理明代茶叶制作工艺的重大变革,尤其是散茶的兴起,以及其对茶叶冲泡方式的影响。我们将介绍明代涌现出的重要茶学著作,例如《茶谱》、《茶录》等,分析其在制茶、品饮等方面的贡献。 清代的茶业繁荣与传播: 关注清代中国茶业的空前发展,茶叶生产的规模化、精细化,以及茶叶对外贸易的蓬勃景象。我们将探讨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类茶书、茶艺著作,以及茶叶如何通过贸易,走向世界,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 近现代的茶学研究与创新: 简要回顾近现代茶学研究的发展,包括科学分类、品质分析、健康功效的探索等。同时,也将关注当代茶艺的创新与发展,例如新式茶饮的出现,以及传统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活化。 四、茶与人文:人、自然、艺术的交融 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它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连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心灵的纽带。本书将深入挖掘茶文化中的人文意蕴,展现茶在文学、艺术、哲学、生活等各个层面的渗透与影响。 茶与诗词歌赋: 历代文人墨客,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都离不开茶的身影。我们将精选具有代表性的茶诗茶词,品味其中蕴含的茶情、友情、乡情、思绪,以及作者在品茶时的心境。 茶与绘画、书法: 茶的意境,如何体现在中国传统的绘画和书法艺术中?我们将通过对相关艺术作品的解读,感受茶的清雅、宁静、悠远等美学特质。 茶与哲学、禅宗: 茶道中的“和、静、怡、真”,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尤其是禅宗的“明心见性”、“顿悟”等理念有着深刻的共通之处。我们将探讨茶在提升个人修养、体悟人生哲理方面的作用。 茶与生活美学: 从茶室的布置、茶具的选择,到品茶时的仪轨、待客之道,茶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审美情趣的体现。我们将展现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为人们带来宁静、雅致、健康的品味。 茶的地域文化与特色: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域的茶,拥有独特的风味和文化。我们将探访中国主要的茶叶产区,介绍各类名茶的特点、制作工艺,以及当地独特的茶俗民情。从西湖龙井的清秀,到安溪铁观音的醇厚,从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到普洱茶的陈年韵味,每一款茶都讲述着一方水土的故事。 五、未来展望:茶文化的新生与传承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茶文化如何焕发生机,如何吸引新一代的爱好者?本书将以开放的视野,展望茶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如何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传播渠道,让茶文化更贴近当代人的生活? 健康与养生的新解读: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日益关注,茶作为天然的健康饮品,其养生价值将得到更深入的挖掘与推广。 国际化视野下的中华茶: 茶已经走向世界,中华茶文化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其独特的魅力,与世界其他饮品文化交流互鉴,是我们共同的课题。 本书旨在通过对中国茶文化的全面、深入的解读,让读者不仅仅是了解茶,更是去感受茶,去体会茶中蕴含的千年智慧与东方美学。它是一本关于茶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生活方式的书。翻开它,您将开启一段与茶相遇、与文化对话的奇妙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