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兵/跟大师学国学·精装版

中国的兵/跟大师学国学·精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雷海宗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历史
  • 兵书
  • 军事
  • 文化
  • 精装
  • 中华文化
  • 修身养性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82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271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跟大师学国学(精装版)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0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的兵》的主体部分是雷海宗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中国的兵》和《无兵的文化》。有关中国兵制的研究已经很多,但雷海宗从侧面发力,探讨中国文化中的兵的精神,也就是武德的历史及其丧失,其间牵出中国文化中很多值得注意的特点。60多年后的今天,读来仍发人深省。

作者简介

  雷海宗(1902—1962)字伯伦。河北永清人。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毕生致力于中国史、世界史及史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代表性著作为《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还有《西洋文化史纲要》和《伯伦史学集》。

精彩书评

  雷海宗先生,一代英才,学贯中西,在中央大学时……写中国史文章,并讲授中国史,无不大得好评,誉满全国,这远非冬烘之流所能望其项背。
——蒋孟引

  回忆清华和(西南)联大的岁月,我最受益于雷师的是他想法之“大”,了解传统中国文化消极面之“深”(如《无兵的文化》及其派生的种种不良征象)。……只有真正爱国的史家才不吝列陈传统文化中的种种弱点以试求解答何以会造成千年以上的“积弱”局面。
——何炳棣

目录

代自序: 历史过去释义
中国的兵
无兵的文化
君子与伪君子
中外的春秋时代
附录
古代的战争规则和侠义精神
从“无兵的文化” 到“竞逐富强”
我的回忆

前言/序言

雷海宗(1902-1962), 字伯伦, 是扬名中外的史学大家,一生在清华、西南联大和南开大学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博闻强记、史学自成体系、贯通古今中外著称,名列《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
《中国的兵》一文刊载于1935年清华大学创办的《社会科学》杂志第1卷第1期首篇,是雷海宗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关于中国的兵制, 历代学者都有研究。但雷海宗独具慧眼, 另辟蹊径,研究“兵的精神”,从当兵的成分、兵的纪律、兵的风气和兵的心理等方面来考察中国的兵,由之探究中华民族盛衰的轨迹和原因,却属首创。
《中国的兵》指出,中国春秋时代上等社会全体当兵;战国时代除少数文人外,全体文人当兵,近乎征兵制;汉代上等社会不服兵役,终于实行募兵制,将卫国责任移到职业兵(大部为贫民、流民、外族兵、囚徒) 身上。由军民不分,经军民分立,到军民对立,专靠羌胡兵,这就使国势日衰,社会病弱,中原终于成了汉代那些属国的属国。
雷海宗认为,文武兼备的人有比较坦白光明的人格,兼文武的社会也是光明坦白的社会,这是武德的特征。东汉以下兵的问题总未解决,乃是中国长期积弱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二千年社会上下各方面的卑鄙黑暗恐怕都是畸形发展文德的产物。只有振兴武德, 实行征兵制, 叫良民当兵, 尤其是一般所谓的“士大夫”都人人知兵,人人当兵,才能使中国自主自立。
1936年雷海宗在《社会科学》第1卷第4期发表了《无兵的文化》一文。首先提出,秦以下为静的历史,只有治乱骚动,没有本质的变化,在固定的环境之下,轮回式的政治史大致可说是汉史的循环发展。这样一个消极的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没有真正的兵,可称之为“无兵的文化”。秦以下人民不能当兵, 不肯当兵,对国家不负责任,因而一切都不能自主,完全受自然环境(如气候、饥荒等等) 与人事环境(如人口多少, 人才有无, 与外族强弱等等)的支配。
然而,无兵的文化的轮回起伏,仍有一定的法则。全文随后从政治制度的凝结、中央与地方、文官与武官、士大夫与流氓、朝代兴替、人口与治乱、中国与外族等七个方面对秦以下中国两千年的历史进行分析探讨。最后,指出中国虽屡次被征服,但始终未灭亡,因为游牧民族的文化程度低于汉族,入主中国后大都汉化。鸦片战争以下,局面大不相同。新外族是高等文化民族,不但不肯汉化,并且要同化中国,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所未曾遭遇的紧急关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独特的语言文字,或可解救中国文化,不致沦亡。
作为一个受到西方教育和学术训练的爱国知识分子,雷海宗的研究方向和志趣在于从宏观的世界的角度,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抓住若干根本性问题,对四千年来中国的传统社会与文化做系统的历史考察与解剖,并落实到中国的现状,找出弊端症结和解决办法。《中国的兵》和《无兵的文化》就是这种指导思想和方法的研究产品。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雷海宗检讨自己前此的注意力集中于传统文化的弱点,对中华民族的坚强生命力只略为提及,但现在这种缄默不能继续维持了。他在1938年2月13日汉口《扫荡报》发表《此次抗战在历史上的地位》一文,热情歌颂前方战士喋血抗战的伟业,说: “我们最好的军队可与古今任何正在盛期的民族相比……我们只有募兵,而其效能已几乎与征兵相等,这又是人类历史上稀有的奇事。” 另一方面,雷海宗批评了“后方有责任、有职守者的慌张飞逃”, 认为“后方的人, 尤其是太平时代说话最响亮的人,当下一番忏悔的功夫”。1939年1月,雷海宗撰写了《君子与伪君子———一个史的观察》一文(刊登于1939年《今日评论》第1卷第4期),进一步发挥了上述的思想。文章不长,不再赘述。
我们这里将《中国的兵》、《无兵的文化》和《君子与伪君子》等数篇文章合编成一本小册子出版,以便使一般读者可以对雷海宗这位史学大师及其学术思想有所了解,同时对认识中国的兵与历史的问题也不无一定的参考价值。
刀光剑影,智计风云:探寻中国古代军事智慧的璀璨星河 从刀耕火种的原始部落,到秦汉大一统的铁骑横扫,再到宋明抵抗外侮的坚韧守望,中国的军事历史,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其中闪耀着无数智勇双全的将帅,以及一套套精妙绝伦的战略战术。本书并非要为您一一梳理那些尘封于故纸堆中的战役细节,也非要罗列那些兵器谱上的冷兵器名称。相反,它将带您深入探寻驱动这些战争机器运转的根本智慧,挖掘那些跨越千年,至今仍熠熠生辉的军事思想精髓。 本书将围绕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核心,以独特的视角,层层剥茧,为您呈现一个立体而生动的军事智慧图景。我们将首先从“道”的层面切入,探讨古代军事家们对于战争本质的深刻认识。战争,在他们眼中,并非仅仅是血与火的较量,更是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多种因素交织博弈的终极体现。何为“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句耳熟能详的兵法箴言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政治智慧与战略考量?本书将深入解读《孙子兵法》中“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思想,阐释如何通过外交手段、心理攻势,乃至政治瓦解,来达到不流血或少流血的战争目标。我们将探究为何古代军事家们如此强调“庙算”的重要性,如何在战前进行周密的战略规划、情报分析、敌我态势评估,以及如何根据“天时、地利、人和”等客观条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作战方案。 紧接着,本书将深入剖析“谋”在古代军事中的核心地位。与西方军事理论侧重于实体战和消耗战不同,中国古代军事智慧更加强调“谋略”的运用。这不仅仅是指战术上的诡道,更包含了对敌我双方心理、士气、意志的精准把握。我们将细致解读“兵者,诡道也”这句话的多重含义,从围魏救赵、空城计、美人计等经典战例中,提炼出那些看似出人意得、实则逻辑严密的心理战和欺骗策略。本书将为您揭示,为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军事谋略的基石,以及如何通过对敌我双方优劣势的深入了解,制定出出奇制胜的计划。我们将探讨“兵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等原则,是如何在实战中发挥巨大作用,如何利用时间和空间,打乱敌人的部署,创造有利战机。 战略层面,本书将重点关注“势”的构建与运用。古代军事家们深谙,胜利并非仅仅依靠个人的勇武或武器的先进,更重要的是能否主动创造和掌握有利的“势”。“势”是动态的,是客观条件与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产物。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调动军队、囤积粮草、占据战略要地等方式,形成强大的军事压力,迫使敌人就范;如何通过灵活的战术机动,改变战场态势,使敌人在不利的位置作战;如何利用天时地利,如暴风雨、崎岖山路等,来增强己方优势,削弱敌方实力。本书还将探讨“因粮于敌”、“避实击虚”等战略思想,分析其背后对后勤保障、资源利用以及军事行动可持续性的深刻洞察。 当然,军事的最终目的是胜利,而胜利离不开“技”的支撑。本书不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适时地融入对古代军事技术发展脉络的探讨,但重点并非介绍具体的器械构造,而是挖掘这些技术背后所蕴含的军事思想。例如,当弓弩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它如何改变了军队的编组和作战方式?当骑兵成为战场上的重要力量时,如何围绕其特点来制定作战计划?火药的应用,又如何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攻城守城模式?本书将通过对这些技术的演进,来反衬出古代军事家们在适应技术变革、并将其融入战略战术中的智慧。 除了战略战术,本书还将触及“法”的范畴,即军事组织与纪律。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组织结构的合理性与纪律的严明性。我们将探讨古代军队的编制、指挥体系,以及如何通过赏罚分明的制度来激发士兵的战斗意志。从“治军”的角度,我们将分析古代军事家们如何在战场上保持军队的稳定,如何处理内部分歧,以及如何利用宣传和鼓动来提升士气。 最后,本书还将探讨“德”在军事中的作用。虽然战争以杀伐为目的,但古代中国的军事思想,始终强调“仁义之师”的重要性。为何“德”能成为战争的胜负手?我们将解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道理,以及为何以仁义之师出征,更容易获得民众的支持,从而在长期的战争中占据道义的制高点。我们将分析,如何在战争中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如何对待战俘,以及这些举措对战争最终走向的深远影响。 本书旨在为您构建一个宏大而细致的中国古代军事智慧体系。我们不会拘泥于单一的朝代或战役,而是试图通过跨越时空的梳理,展现那些贯穿始终的智慧火花。本书将引述丰富的历史典故和军事理论,并尝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读,让您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深刻体会到中国古代军事家们的远见卓识和高超智慧。无论您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对军事策略感兴趣的读者,相信本书都能为您带来耳目一新的启发,让您从更深层次的维度,理解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博大精深。它将为您打开一扇窗,让您窥见那刀光剑影下的深沉思考,那纵横捭阖中的智慧闪光,以及那驱动着历史滚滚向前的力量源泉。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指导人们在生活中应对各种挑战的智慧。我了解到,中国的军事文化,其实蕴含着非常深刻的哲学思想,这让我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好奇。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让我得以一窥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精髓。它不仅仅是讲述了那些赫赫有名的战役和策略,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这些背后所蕴含的哲学原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解读,这句话虽然简短,却道出了事物变幻无穷的本质,也揭示了军事策略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书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那些看似高深的道理具象化,让我这个对军事不太了解的人,也能轻松理解并从中获得启发。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往往蕴含在看似简单的道理之中,而军事文化,恰恰是这种智慧的集大成者。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地、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我尝试过一些入门级的读物,但总觉得它们过于浅显,无法触及文化的真正内涵。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我从未体验过的方式,将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是关于战争的技巧,更是关于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运用智慧化解危机,如何 Achieve 最终的胜利。书中对那些著名的战役和军事家们的解读,充满了洞见,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看到了那些伟大的决策是如何诞生的,又带来了怎样的深远影响。我尤其被书中对于“权谋”的探讨所吸引,这并非是狭隘的阴谋诡计,而是对人性、对局势的深刻理解和运用。读完这本书,我感到自己的思维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看待问题也更加全面和深入了。

评分

我对中国古代的文史哲一直都有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喜爱,总觉得那些古老的文字和思想,蕴含着无穷的魅力和智慧。最近,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打动我,并且能够让我对某个领域产生全新认识的书籍。偶然间,我看到了这本书,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一直认为,军事文化并不仅仅是关于战争,更是关于如何理解人性,如何应对变化,以及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通过对古代军事经典的解读,展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深邃和博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攻心为上”的论述,这让我看到了军事智慧的更高境界,它不仅仅是关于战术的胜利,更是关于精神的征服。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代的智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如何运用这些智慧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了新的思考。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策略都非常着迷,总觉得那些古老的智慧,即便在现代战争和商业竞争中,依然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我曾读过不少关于兵法的书籍,但总感觉它们要么过于晦涩,要么过于零散,难以形成一个系统性的认知。直到我偶然翻阅到这本书,才觉得眼前一亮。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兵法条文,而是将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那些伟大的军事家们是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运筹帷幄,制胜千里的。书中对《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经典著作的解读,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解释,而是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和案例,让那些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论述,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策略,更是一种哲学的高度,一种对战争本质的深刻洞察。读完之后,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古代的将帅们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他们的智慧之光,至今仍能照亮前行的道路。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非常精美,充满了古典韵味,拿在手中,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

评分

我一直认为,学习国学,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历史,更是为了汲取文化的精髓,提升自身的修养。而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恰恰是这种精髓中一个非常独特且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时候,我们对军事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却忽略了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战略以及对人性的洞察。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遗憾。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与我们所熟知的儒家、道家思想巧妙地结合起来,展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刻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道”与“势”的阐释,这些概念不仅仅是军事术语,更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普遍性认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能够影响如此深远,它并非仅仅是关于战争,更是关于如何理解世界、如何认识自己、如何与他人相处。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典雅,但又不失流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学堂,听夫子讲授。

评分

可以

评分

好。。。。。。。。。。。。

评分

跟大师学国学精装版,好书

评分

好。。。。。。。。。。。。

评分

是帮初中同学买的一批图书,给班级孩子们作为运动会的奖品

评分

好书,趁活动囤了一大堆,期待下次活动

评分

东西特别好 非常喜欢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东西,又快又便宜

评分

物流很快,书本完好无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