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三版)袁行霈 全四卷 学文学史一二三四卷 正版中国文学史(修订本)四全套4本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袁行霈 全四卷 学文学史一二三四卷 正版中国文学史(修订本)四全套4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学史
  • 文学史
  • 袁行霈
  • 中国文学
  • 历史
  • 教材
  • 全四卷
  • 修订本
  • 学文学史
  • 正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佳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391572
商品编码:11327217684

具体描述

正确基本信息如下

书 名

    北大 四卷本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 第三版 1234全四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全4卷考研指定教材国家图书奖

套   装

重  量

 

装   帧

平装

折后价

 

原   价

155.3元

备  注

 

基本信息

书 名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第一卷)

主 编

袁行霈 主编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5-1

版 次

3

印刷时间

2014-5-1

印 次

1

字 数

310000

页 数

261页

I S B N

9787040391572

开 本

16开

装 帧

平装

重 量

 

定 价

26.40元

折后价

  

 

目录

 

 

总绪论

第一节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演进

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论


 

编辑推荐

本书第一版荣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本书倡导文学本位,并将文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翔实地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作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考证和论述。各章均有详细的附注,以介绍各家之说,各卷之后附有研修书目,为读者提供进一步研究的线索,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前瞻性,以及较大的信息量。适合作为高校中文系的通用教材,亦可供古代文学爱好者、研究者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成果,既是高校教材,也是学术研究著作。本书倡导文学本位,并将文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翔实地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作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考证和论述。各章均有详细的附注,以介绍各家之说,各卷之后附有研修书目,为读者提供进一步研究的线索,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前瞻性,以及较大的信息量。出版后获得国家图书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这次修订,在保持原来的编写宗旨、指导思想、体例、框架、特色、结构和篇幅的前提下,弥补已发现的缺失,审慎地增加新的资料、吸收新的成果,对内容也有所增删,体例和文风得到进一步的统一。

本书适合作为高校中文系的通用教材,亦可供古代文学爱好者、研究者参考。

作者简介

袁行霈,字春澍,1936年4月18日生于济南,原籍江苏武进。著名古典文学专家。现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年刊主编、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顾问组顾问、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基本信息

书 名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第二卷)

主 编

袁行霈 主编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06

版 次

3

印刷时间

2014-06

印 次

 

字 数

510000

页 数

437页

I S B N

9787040309881

开 本

16开

装 帧

平装

重 量

 

原 价

42.70元

折后价

  

 

目录

 

目录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文学自觉的标志

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

从文体辨析到

总集的编纂

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新的文学思潮

 

 

基本信息

书 名

中国文学史(第3卷)(第三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主 编

袁行霈 主编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7-1

版 次

3

印刷时间

2014-7-1

印 次

1

字 数

410000

页 数

351页

I S B N

9787040309447

开 本

16开

装 帧

平装

重 量

 

原 价

36.20元

折后价

  

 

目录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绪论

第一节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崇文抑武的国策 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文以载道说的盛行 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 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

第二节 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 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 爱国主题的弘扬

第三节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 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 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 审美情趣的转变

第四节 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士大夫的优裕生活与词的兴盛 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

第五节 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文体的多样化 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 整合风格的变化古文的普及 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 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 唐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 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 辽金诗文的成就

 

 

基本信息

书 名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第四卷

主 编

袁行霈 主编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5-1

版 次

3

印刷时间

2014-5-1

印 次

2

字 数

610000

页 数

516页

I S B N

9787040325720

开 本

16开

装 帧

平装

重 量

 

原 价

50 元

折后价

  

 

目录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绪论

第一节 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

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市民阶层的壮大

新的读者

群的形成

新的内容与新的形象

审美趣味的转变

文学的商业化

第二节 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

政治思想由高压趋向失控

王学左派的兴起与禅宗思想的广泛渗透

张扬个性和对人欲的肯定

新思潮的先天不足

第三节 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及其繁荣

对于文学特性认

识的深化

雅文学与俗文学的交融

第四节 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

不同文学群体的形成

明代文学论争的特点

文学论争与

文学创作的关系

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第一节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三国故事的长期流传与发展

关于罗贯中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时间

《三国志演义》的主要版本

第二节 在理想和迷惘中重塑历史

《三国志演义》的主旨

政治上向往“仁政”

人格上注重道德

才能上崇尚智勇

关于“拥刘反曹”

在悲怆和迷惘中追寻传统

第三节 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

虚与实的结合

非凡的叙事才能

全景式的战争描写

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

历史演义体语言

第四节 《三国志演义》的影响

历史演义的繁荣

列国系统的小说

隋唐系统的小说

明末的时事小说

对于社会文化生活的广泛影响

《三国志演义》在国外

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第一节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与作者

水浒故事的流传与发展

作者问题

《水浒传》的版本

第二节 奸逼民反与替天行道

一曲“忠义”的悲歌

“忠义”观的形成及其复杂性丰富

的思想内涵

《水浒传》与农民起义

第三节 用白话塑造传奇英雄的群像

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

同而不同的英雄群像

传奇性与现

实性的结合

连环钩锁、百川入海的结构

第四节 《水浒传》的影响.T

《水浒传》的社会影响

《水浒传》的文学地位

《杨家府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

《水浒传》在国外

第三章 明代前期诗文

第一节 明初诗歌与散文

高启: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

杨基、袁凯诗中的乱世悲音

宋濂、刘基的散文创作

第二节 台阁体与茶陵派

台阁体的特征

台阁体与时局及作家遭际的关系李东阳与“茶陵派

第三节 明代的八股制义文

八股文与科举的关系

八股文的体制与创作特征

八股文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九编 近代文学

后记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袁行霈 全四卷,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海内外学界公认的权威性中国文学史著作。此书共四卷,系统梳理了从先秦至当代的中国文学发展脉络,内容宏富,论述精辟,是深入了解中国文学的必备参考。 第一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本卷系统地论述了中国文学的萌芽与早期发展,勾勒出中国文学从神话传说、早期诗歌的出现,到经史子集的文学化,再到汉代赋、诗、史的繁荣,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 文学的起源与先秦文学: 追溯中华民族早期的口头文学传统,重点介绍《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奠基地位。同时,探讨楚辞的浪漫主义特色,以屈原的创作尤为突出,展现了南方文学的独特魅力。此外,对先秦诸子散文的文学价值进行分析,如《论语》、《孟子》的言论艺术,《庄子》的寓言与想象力,《韩非子》的逻辑说理等,揭示了哲学思想与文学形式的交融。 两汉文学的辉煌: 详细阐述汉代文学的新发展,尤其是赋的成熟与兴盛,从司马相如的铺陈描写到扬雄、班固的继承与创新,展现了汉代文学的宏大气象。对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分析,强调其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史传文学在汉代的兴起,如《史记》、《汉书》等,不仅是历史巨著,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其叙事艺术、人物塑造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转型: 聚焦于这一时期文学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诗歌方面,建安文学的“风骨”精神,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的创作特点,以及“三曹”对后世诗歌的影响。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的玄言诗与个性表达。陶渊明的田园诗,开创了新的艺术境界,其淳朴自然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南北朝时期,南方文学的骈文、宫体诗等,与北方文学的民歌(如《木兰辞》)形成对比,展现了地域特色和风格的多样性。文论方面,《文心雕龙》和《诗品》等文学批评著作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的成熟,对文学本体、创作理论、文体划分等进行了系统探讨。 第二卷:隋唐五代卷 本卷深入探讨了隋唐五代时期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展现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各个领域的辉煌成就。 隋代文学的承前启后: 简要回顾隋代文学在继承南北朝文学传统基础上的发展,以及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奠定的基础。 唐诗的鼎盛与辉煌: 详细分析唐代诗歌的各个时期、各种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初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改革创新,陈子昂的“汉魏风骨”思想。 盛唐: 描绘盛唐气象,突出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现实主义,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分析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中唐: 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元稹的倡和诗。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对散文的贡献。李贺的奇崛诗风。 晚唐: 杜牧、李商隐的诗歌风格,以及晚唐诗坛的衰落迹象。 唐代散文的新格局: 重点介绍唐代古文运动的兴起,韩愈、柳宗元作为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如何摆脱骈文的束缚,提倡质朴、自然的文风,以及他们的散文成就。 唐代小说的发展: 梳理唐代“传奇”小说的兴起与发展,分析其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如《莺莺传》、《李娃传》、《枕中记》等,揭示了唐代小说在叙事性和思想性上的进步。 五代文学的承接与过渡: 探讨五代时期文学在战乱背景下的发展,及其对宋代文学的影响。五代词的兴盛,如南唐后主李煜的婉约词,以及冯延巳等人的创作。 第三卷:宋辽金元卷 本卷聚焦于宋、辽、金、元四个朝代文学的发展,展现了宋代词的繁荣、元代戏曲的崛起,以及各民族文学的交流与融合。 宋代文学的多姿多彩: 宋词的巅峰: 详细论述宋词的起源、发展与繁荣。婉约派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抒写细腻的情感。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展现雄浑的气魄。对其他重要词人及其风格进行分析。 宋代诗歌: 探讨宋诗的特点,如理趣、议论、刻画等,以及苏轼、黄庭坚、陆游等重要诗人的创作。 宋代散文: “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成就,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王安石、王安石,他们在散文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古文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宋代小说: 话本小说的兴起,其特点、内容与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辽、金文学的特色: 介绍契丹族和女真族文学的特点,以及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贡献,如契丹诗歌,女真词。 元代文学的创新与高峰: 元曲的辉煌: 重点分析元杂剧的形成与发展,代表作家如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及其代表作。探讨元杂剧的艺术特色、结构特点、音乐性以及其社会功能。散曲作为一种新的诗体,也得到充分论述。 元代散文: 继承唐宋传统,如“前后七子”对古文的推崇。 元代小说: 杂剧对小说的影响,以及元代小说题材和风格的变化。 第四卷:明清至近现代卷 本卷系统地梳理了明清时期文学的承续与转型,以及近现代文学的开创与发展,直至当代文学的新局面。 明代文学的承续与演变: 明代小说: “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的产生与艺术成就,探讨其思想内容、叙事艺术、人物塑造等。 明代戏曲: 传奇的进一步发展,代表作家如汤显祖,及其代表作。 明代诗文: “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公安派的“独抒性灵”主张,以及其他重要作家。 清代文学的繁荣与转型: 清代小说: 《红楼梦》的巅峰成就,对其思想性、艺术性、人物塑造、语言艺术的深入分析。探讨《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重要小说。 清代诗词: 乾嘉学派对诗歌的影响,袁枚的“性灵说”,以及其他重要诗人的创作。 清代戏曲: 昆曲的成熟与发展,京剧的形成。 桐城派与散文: 桐城派散文的风格特点。 近现代文学的开端与变革: 晚清文学: 晚清小说的转型,如谴责小说,政治小说。翻译文学的兴起。 五四新文学运动: 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新文学的奠基,代表作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等,及其重要作品和创作风格。新诗、新小说、新戏剧的发展。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化,革命文学的兴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文学: 新中国文学的建设与发展: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运用,各种题材的文学创作。 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 文学思潮的多元化,先锋文学、寻根文学、新写实主义等。当代文学的新特点、新趋势。 总结: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袁行霈 全四卷,以其宏大的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刻的理论分析,构建了一部中国文学史的完整画卷。本书不仅对历代文学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进行了详细介绍和精辟评析,更深入探讨了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思想观念、美学追求,以及各文学体裁的演变与发展。它不仅是一部知识性的文学史著作,更是一部富有启发性的思想史与文化史的读本,是所有热爱中国文学、致力于研究中国文化的读者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中国文学史的书籍,但往往觉得要么太学术化,晦涩难懂,要么又过于浅显,流于表面,很难真正触及文学的精髓。而这套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三版)则在学术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虽然是学术巨著,但行文流畅,语言优美,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大致理解。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在介绍唐宋八大家时,并没有简单地列举他们的作品,而是深入分析了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大家”的社会历史原因、哲学思想以及他们之间互相影响的微妙关系。作者对于散文的论述,尤其让我觉得受益匪浅,他指出了唐宋古文运动的复杂性,以及韩愈、柳宗元等人如何通过复兴先秦两汉的古朴文风,来对抗当时的骈文之风,这不仅仅是文学技巧的革新,更是思想解放的体现。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到,文学史不仅仅是作家作品的陈列,更是一部思想史、文化史的生动画卷。

评分

拿到这套《中国文学史》的时候,心里还是挺激动的。毕竟,袁行霈先生的大名如雷贯耳,加上这套书是“第三版”,还是“全四卷”,总觉得分量十足。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文学心向往之,但又苦于没有一个系统、权威的入门或进阶读物。市面上零散的书籍和论文太多,不成体系,看了容易迷失方向。而这套书,从目录上看,就非常有条理,从先秦诸子一直梳理到近代,涵盖了各个时期、各种文体、众多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尤其吸引我的是,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史实罗列,更强调文学思潮、社会背景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对于理解文学的演变和发展规律至关重要。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第一卷,关于先秦文学的部分,作者的论述既有宏观的把握,又不失对具体文本的细致解读,比如对《诗经》的诗歌艺术、先秦散文的散与论,都讲解得鞭辟入里,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文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作品时,不仅关注其文学价值,还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时代精神,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文学史变得生动而有深度。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在海外工作的华人,我对中华文化的根基——中国文学,一直怀有深厚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回国后,我最想做的就是系统地学习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在朋友的推荐下,我选择了袁行霈先生这套《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拿到手后,就感受到它的厚重和精致。我最喜欢的一点是,书中非常注重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的互动关系。例如,在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时,作者不仅仅罗列了建安文学、竹林七贤的作品,更深入地探讨了当时政治动荡、玄学兴起对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以及文学如何成为士人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重要途径。这种将文学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解读的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接地气”,也更容易理解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评价作家和作品时的客观公正,既肯定其艺术成就,也指出其历史局限性,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书中内容深信不疑。

评分

坦白说,我一直觉得中国文学史的某些部分,尤其是早期文学,对普通读者来说可能略显枯燥。但这套《中国文学史》(第三版)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袁行霈先生的文字功底深厚,他能将看似遥远的古代文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娓娓道来。比如,在介绍先秦诸子的文章时,他不仅仅是讲解他们的思想,更侧重于分析他们文章的逻辑结构、论辩技巧以及语言风格,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反而像是在听一场精彩的演讲。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梳理文学史的同时,并没有忽略文学批评史的发展。他对历代文学批评家的观点、理论以及他们对文学产生的实际影响,都有详细的介绍。这让我明白,文学的繁荣不仅仅是创作,更离不开深刻的批评和理论建构。这套书就像一位学养深厚的老师,耐心细致地为我开启了一扇认识中国文学的璀璨之门。

评分

我购买这套《中国文学史》(第三版)的初衷,是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演变脉络,尤其是唐诗宋词的创作高峰。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本书对于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的论述同样精彩绝伦。作者在分析《红楼梦》时,并没有止步于对其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节的梳理,而是深刻剖析了这部百科全书式巨著所反映的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百态、人情世故,以及其深邃的思想内涵。他对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时代背景、艺术追求的考证也十分详尽,让我对这部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作者对于元杂剧和明清小说的梳理,也让我看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特色和发展趋势。他能够将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融会贯通,形成一条清晰的文学发展主线,这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学术功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