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基本信息如下  | |||||
書 名  | 北大 四捲本中國文學史 袁行霈 第三版 1234全四冊 高等教育齣版社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3版全4捲考研指定教材國傢圖書奬  | ||||
套 裝  | 重 量  | 
  | |||
裝 幀  | 平裝  | 摺後價  | 
  | ||
原 價  | 155.3元  | 備 注  | |||
基本信息  | |||
書 名  | 中國文學史(第三版)(第一捲)  | ||
主 編  | 袁行霈 主編  | 齣版社  | 高等教育齣版社  | 
齣版時間  | 2014-5-1  | 版 次  | 3  | 
印刷時間  | 2014-5-1  | 印 次  | 1  | 
字 數  | 310000  | 頁 數  | 261頁  | 
I S B N  | 9787040391572  | 開 本  | 16開  | 
裝 幀  | 平裝  | 重 量  | 
  | 
定 價  | 26.40元  | 摺後價  | |
目錄  | |||
 
 總緒論 第一節 文學本位、史學思維與文化學視角 第二節 中國文學的演進 第三節 中國文學史的分期 第一編 先秦文學 緒論 
 編輯推薦 本書第一版榮獲第五屆國傢圖書奬;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特等奬;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奬。 本書倡導文學本位,並將文學置於廣闊的文化背景之中,翔實地描述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曆程,作瞭一些具有創新性的考證和論述。各章均有詳細的附注,以介紹各傢之說,各捲之後附有研修書目,為讀者提供進一步研究的綫索,具有鮮明的開放性、前瞻性,以及較大的信息量。適閤作為高校中文係的通用教材,亦可供古代文學愛好者、研究者參考。 內容簡介 本書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麵嚮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係改革計劃”的成果,既是高校教材,也是學術研究著作。本書倡導文學本位,並將文學置於廣闊的文化背景之中,翔實地描述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曆程,作瞭一些具有創新性的考證和論述。各章均有詳細的附注,以介紹各傢之說,各捲之後附有研修書目,為讀者提供進一步研究的綫索,具有鮮明的開放性、前瞻性,以及較大的信息量。齣版後獲得國傢圖書奬、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特等奬、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奬。這次修訂,在保持原來的編寫宗旨、指導思想、體例、框架、特色、結構和篇幅的前提下,彌補已發現的缺失,審慎地增加新的資料、吸收新的成果,對內容也有所增刪,體例和文風得到進一步的統一。 本書適閤作為高校中文係的通用教材,亦可供古代文學愛好者、研究者參考。 作者簡介 袁行霈,字春澍,1936年4月18日生於濟南,原籍江蘇武進。著名古典文學專傢。現任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學研究》年刊主編、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主要社會兼職有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傢古籍整理齣版規劃小組成員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麵嚮21世紀教學改革顧問組顧問、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 
  | 
基本信息  | |||
書 名  | 中國文學史(第三版)(第二捲)  | ||
主 編  | 袁行霈 主編  | 齣版社  | 高等教育齣版社  | 
齣版時間  | 2014-06  | 版 次  | 3  | 
印刷時間  | 2014-06  | 印 次  | 
  | 
字 數  | 510000  | 頁 數  | 437頁  | 
I S B N  | 9787040309881  | 開 本  | 16開  | 
裝 幀  | 平裝  | 重 量  | 
  | 
原 價  | 42.70元  | 摺後價  | |
目錄  | |||
 目錄 第三編 魏晉南北朝文學 緒論 第一節 文學的自覺與文學批評的興盛 文學自覺的標誌 從人物品評到文學品評 從文體辨析到 總集的編纂 文學理論體係的建立 新的文學思潮 
  | 
基本信息  | |||
書 名  | 中國文學史(第3捲)(第三版)麵嚮21世紀課程教材  | ||
主 編  | 袁行霈 主編  | 齣版社  | 高等教育齣版社  | 
齣版時間  | 2014-7-1  | 版 次  | 3  | 
印刷時間  | 2014-7-1  | 印 次  | 1  | 
字 數  | 410000  | 頁 數  | 351頁  | 
I S B N  | 9787040309447  | 開 本  | 16開  | 
裝 幀  | 平裝  | 重 量  | 
  | 
原 價  | 36.20元  | 摺後價  | |
目錄  | |||
 第五編 宋代文學 緒論 第一節 高度繁榮的文化及其對詩文的影響 崇文抑武的國策 理學思想對文學的影響 文以載道說的盛行 印刷業和教育的發達與作傢學術修養的提高 詩文政治功能與議論成分的加強 第二節 憂患意識與愛國主題的弘揚 憂患意識對文學傢的影響 民族矛盾激化的曆史背景 愛國主題的弘揚 第三節 宋代作傢的性格特徵和審美情趣 儒釋道三傢思想的有機融閤 社會責任感與個性自由的整閤 新型的文人生活態度 審美情趣的轉變 第四節 城市的繁榮與詞的興盛 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與城市的繁榮 士大夫的優裕生活與詞的興盛 社會的廣泛需求對詞人創作熱情的刺激 第五節 宋代文學的獨特成就與曆史地位 宋代古文對唐代古文的繼承與發展:文體的多樣化 古文的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的 整閤風格的變化古文的普及 宋詩對唐詩的因革:題材嚮日常生活傾斜 以平淡為美的美學追求 唐之外又一美學範式的創建 宋詞在詞史上的巔峰地位 遼金詩文的成就 
  | 
基本信息  | |||
書 名  | 中國文學史(第三版)第四捲  | ||
主 編  | 袁行霈 主編  | 齣版社  | 高等教育齣版社  | 
齣版時間  | 2014-5-1  | 版 次  | 3  | 
印刷時間  | 2014-5-1  | 印 次  | 2  | 
字 數  | 610000  | 頁 數  | 516頁  | 
I S B N  | 9787040325720  | 開 本  | 16開  | 
裝 幀  | 平裝  | 重 量  | 
  | 
原 價  | 50 元  | 摺後價  | |
目錄  | |||
 第七編 明代文學 緒論 第一節 商業經濟的繁榮與城市文化形態的形成 工商業的發展與城市的繁榮 市民階層的壯大 新的讀者 群的形成 新的內容與新的形象 審美趣味的轉變 文學的商業化 第二節 王學左派的興起及其對文學創作的推動 政治思想由高壓趨嚮失控 王學左派的興起與禪宗思想的廣泛滲透 張揚個性和對人欲的肯定 新思潮的先天不足 第三節 俗文學的發展與對文學特性認識的深化 小說、戲麯等俗文學地位的提高及其繁榮 對於文學特性認 識的深化 雅文學與俗文學的交融 第四節 眾多的文學群體及文學的論爭 不同文學群體的形成 明代文學論爭的特點 文學論爭與 文學創作的關係 第一章 《三國誌演義》與曆史演義的繁榮 第一節 《三國誌演義》的成書、作者與版本 三國故事的長期流傳與發展 關於羅貫中 《三國誌演義》的成書時間 《三國誌演義》的主要版本 第二節 在理想和迷惘中重塑曆史 《三國誌演義》的主旨 政治上嚮往“仁政” 人格上注重道德 纔能上崇尚智勇 關於“擁劉反曹” 在悲愴和迷惘中追尋傳統 第三節 波瀾壯闊、氣勢恢弘的曆史畫捲 虛與實的結閤 非凡的敘事纔能 全景式的戰爭描寫 特徵化性格的藝術典型 曆史演義體語言 第四節 《三國誌演義》的影響 曆史演義的繁榮 列國係統的小說 隋唐係統的小說 明末的時事小說 對於社會文化生活的廣泛影響 《三國誌演義》在國外 第二章 <水滸傳)與英雄傳奇的演化 第一節 《水滸傳》的成書過程與作者 水滸故事的流傳與發展 作者問題 《水滸傳》的版本 第二節 奸逼民反與替天行道 一麯“忠義”的悲歌 “忠義”觀的形成及其復雜性豐富 的思想內涵 《水滸傳》與農民起義 第三節 用白話塑造傳奇英雄的群像 白話語體成熟的標誌 同而不同的英雄群像 傳奇性與現 實性的結閤 連環鈎鎖、百川入海的結構 第四節 《水滸傳》的影響.T 《水滸傳》的社會影響 《水滸傳》的文學地位 《楊傢府演義》、《大宋中興通俗演義》等 《水滸傳》在國外 第三章 明代前期詩文 第一節 明初詩歌與散文 高啓:抒寫時代與個人命運的孤吟者 楊基、袁凱詩中的亂世悲音 宋濂、劉基的散文創作 第二節 颱閣體與茶陵派 颱閣體的特徵 颱閣體與時局及作傢遭際的關係李東陽與“茶陵派 第三節 明代的八股製義文 八股文與科舉的關係 八股文的體製與創作特徵 八股文 對文學創作的影響 …… 第八編 清代文學 第九編 近代文學 後記  | 
坦白說,我一直覺得中國文學史的某些部分,尤其是早期文學,對普通讀者來說可能略顯枯燥。但這套《中國文學史》(第三版)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袁行霈先生的文字功底深厚,他能將看似遙遠的古代文學,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娓娓道來。比如,在介紹先秦諸子的文章時,他不僅僅是講解他們的思想,更側重於分析他們文章的邏輯結構、論辯技巧以及語言風格,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力,反而像是在聽一場精彩的演講。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在梳理文學史的同時,並沒有忽略文學批評史的發展。他對曆代文學批評傢的觀點、理論以及他們對文學産生的實際影響,都有詳細的介紹。這讓我明白,文學的繁榮不僅僅是創作,更離不開深刻的批評和理論建構。這套書就像一位學養深厚的老師,耐心細緻地為我開啓瞭一扇認識中國文學的璀璨之門。
評分作為一個長期在海外工作的華人,我對中華文化的根基——中國文學,一直懷有深厚的情感和濃厚的興趣。迴國後,我最想做的就是係統地學習一下這方麵的知識。在朋友的推薦下,我選擇瞭袁行霈先生這套《中國文學史》(第三版)。拿到手後,就感受到它的厚重和精緻。我最喜歡的一點是,書中非常注重文學作品與社會曆史的互動關係。例如,在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時,作者不僅僅羅列瞭建安文學、竹林七賢的作品,更深入地探討瞭當時政治動蕩、玄學興起對文學創作帶來的影響,以及文學如何成為士人抒發情感、錶達思想的重要途徑。這種將文學置於更廣闊的曆史語境中進行解讀的方式,讓我覺得非常“接地氣”,也更容易理解文學發展的內在邏輯。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評價作傢和作品時的客觀公正,既肯定其藝術成就,也指齣其曆史局限性,這種嚴謹的態度讓我對書中內容深信不疑。
評分說實話,我之前也接觸過一些中國文學史的書籍,但往往覺得要麼太學術化,晦澀難懂,要麼又過於淺顯,流於錶麵,很難真正觸及文學的精髓。而這套袁行霈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第三版)則在學術性和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雖然是學術巨著,但行文流暢,語言優美,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大緻理解。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在介紹唐宋八大傢時,並沒有簡單地列舉他們的作品,而是深入分析瞭他們之所以能成為“大傢”的社會曆史原因、哲學思想以及他們之間互相影響的微妙關係。作者對於散文的論述,尤其讓我覺得受益匪淺,他指齣瞭唐宋古文運動的復雜性,以及韓愈、柳宗元等人如何通過復興先秦兩漢的古樸文風,來對抗當時的駢文之風,這不僅僅是文學技巧的革新,更是思想解放的體現。讀到這裏,我纔真正理解到,文學史不僅僅是作傢作品的陳列,更是一部思想史、文化史的生動畫捲。
評分我購買這套《中國文學史》(第三版)的初衷,是為瞭深入瞭解中國古典詩歌的演變脈絡,尤其是唐詩宋詞的創作高峰。然而,在閱讀過程中,我驚喜地發現,本書對於小說、戲麯等敘事文學的論述同樣精彩絕倫。作者在分析《紅樓夢》時,並沒有止步於對其人物形象的刻畫和情節的梳理,而是深刻剖析瞭這部百科全書式巨著所反映的封建社會末期的社會百態、人情世故,以及其深邃的思想內涵。他對曹雪芹寫作《紅樓夢》的時代背景、藝術追求的考證也十分詳盡,讓我對這部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同時,作者對於元雜劇和明清小說的梳理,也讓我看到瞭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文學特色和發展趨勢。他能夠將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文學作品融會貫通,形成一條清晰的文學發展主綫,這本身就是一種高超的學術功力。
評分拿到這套《中國文學史》的時候,心裏還是挺激動的。畢竟,袁行霈先生的大名如雷貫耳,加上這套書是“第三版”,還是“全四捲”,總覺得分量十足。我一直對中國古代文學心嚮往之,但又苦於沒有一個係統、權威的入門或進階讀物。市麵上零散的書籍和論文太多,不成體係,看瞭容易迷失方嚮。而這套書,從目錄上看,就非常有條理,從先秦諸子一直梳理到近代,涵蓋瞭各個時期、各種文體、眾多代錶作傢及其作品。尤其吸引我的是,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史實羅列,更強調文學思潮、社會背景與文學作品之間的內在聯係,這對於理解文學的演變和發展規律至關重要。我迫不及待地翻閱瞭第一捲,關於先秦文學的部分,作者的論述既有宏觀的把握,又不失對具體文本的細緻解讀,比如對《詩經》的詩歌藝術、先秦散文的散與論,都講解得鞭闢入裏,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文學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分析作品時,不僅關注其文學價值,還挖掘其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和時代精神,這種多維度的解讀方式,讓原本可能枯燥的文學史變得生動而有深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