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2版 (2017年4月1日)
外文书名:
丛书名:
平装: 428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300238937
条形码: 9787300238937
商品尺寸: 23 x 18.4 x 2.2 cm
商品重量: 599 g
品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价:52.00
由我国知名公共管理学家陈振明教授领衔著述的《公共管理学》一书,是一部经典的公共管理导论性教材,全面系统、深入透彻地阐述了公共管理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本书认为,公共管理学科还远未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时常面临学科身份与合法性危机。因此,明晰学科边界,引入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形成规范的研究范式,加强理论建构,拓展和深化相关主题领域的研究,促进学科知识增长,就成为目前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必须着手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书首先梳理了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考察了西方公共管理学的范式变化和中国公共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并从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学科主题范围、研究途径等不同角度为公共管理学科划界。在此基础上,本书分析了公共组织及其结构与体制、过程与行为、环境与变革,并依次对政府改革与治理、政府间关系、政府作用、政府工具等四个领域进行了重点研究和探讨,进而从公共政策、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预算与财政、第三部门管理、战略管理、绩效管理、公共管理伦理等角度论述了公共管理学的主要分支领域。
与首版相比,本书对导论、政府改革与治理、政府间关系、政府工具、公共预算与财政、第三部门管理等章节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和更新,以更好地反映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第1章 导论
1.1 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1.2 西方公共管理学的范式变化
1.3 中国公共管理学的研究现状
1.4 为公共管理学的学科划界
1.5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前瞻
第2章 公共组织
2.1 了解公共组织
2.2 公共组织的结构与体制
2.3 公共组织的过程与行为
2.4 公共组织的环境与变革
第3章 政府改革与治理
3.1 治理理论
3.2 当代国外的政府改革
3.3 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
第4章 政府间关系
4.1 政府间关系研究概述
4.2 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4.3 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
第5章 政府作用
5.1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角色
5.2 转型期我国政府的角色定位
5.3 政府失败及其防范
第6章 政府工具
6.1 政府工具研究概述
6.2 政府工具的理论脉络
6.3 当代政府治理的新工具
第7章 公共政策
7.1 公共管理学视野中的政策科学
7.2 公共政策的内容
7.3 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
第8章 人力资源管理
8.1 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观念
8.2 国家公务员制度
8.3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
第9章 公共预算与财政
9.1 公共预算与财政的理论基础
9.2 公共财政管理
9.3 公共预算改革
第10章 第三部门管理
10.1 公共管理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10.2 全球第三部门的崛起
10.3 第三部门的地位与作用
10.4 事业单位改革
第11章 战略管理
11.1 私人部门的战略管理
11.2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兴起
11.3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范围
第12章 绩效管理
12.1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概述
12.2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要素
12.3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程序与方法和技术
12.4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改革与发展
第13章 公共管理伦理
13.1 公共管理伦理概述
13.2 公共责任与官员问责制
13.3 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路径
尽管初次接触《公共管理学(第二版)》,但这本书所展现出的学术严谨性和思想深度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陈振明教授在书中对“组织行为学”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让我看到了公共管理背后的人性因素和组织 dynamics。从个人动机到团队协作,再到组织变革,作者都给出了精辟的分析。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危机管理”的讨论所吸引,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公共部门如何快速反应、有效协调、公开透明地进行信息沟通,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障公众利益。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和理论框架,为理解和应对各类危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此外,本书对“公共部门的问责机制”的探讨也相当深入,从内部问责到外部问责,从法律问责到政治问责,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问责体系。这让我认识到,有效的问责是提升公共部门公信力和治理能力的关键。这本书的行文逻辑清晰,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是研究公共管理学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评分我得说,《公共管理学(第二版)》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大开眼界。它提供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陈振明教授在书中提出的“价值中立”与“价值导向”的辩证关系,让我重新审视了公共管理的伦理困境。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如何坚守公共价值,如何在政策制定中平衡不同群体利益,这些都是书中所探讨的核心问题。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政策执行”的详细论述,它不仅仅停留在政策出台的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障碍,例如组织文化、信息不对称、利益冲突等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这些实操性的建议,对于我们未来从事公共管理工作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的跨文化比较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对比不同国家在公共管理上的经验和教训,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公共管理发展的独特性和普遍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十分专业,但又不至于晦涩难懂,很多地方的论述都充满了智慧的闪光点。
评分初次翻阅这本书,就被其宏大的视角和深邃的理论所吸引。作者陈振明教授在《公共管理学(第二版)》中,不仅系统地梳理了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更着力于探讨其在当代中国情境下的发展与挑战。书中所论述的“公共性”的演变,从传统的国家治理到更加多元化的社会参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探讨公民参与的章节,作者没有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结合了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现了不同形式的公民参与如何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及由此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善治”(good governance)的阐释,它超越了简单的效率和效能,强调了合法性、透明度、问责制和参与性等多个维度,这对于理解现代公共管理的方向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整本书语言严谨又不失可读性,理论体系完整,既有深度又不乏广度,对于想要系统学习公共管理学理论的研究生而言,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它不仅帮助我构建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引导我思考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解决现实中的公共问题。
评分读完《公共管理学(第二版)》,我感觉自己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有了一种全新的认知。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理论的创新性和前瞻性。陈振明教授在继承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大胆地引入了许多新的研究视角,例如对“服务型政府”的深入剖析,以及对“数字治理”时代下公共管理新挑战的探讨。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论述,作者详细阐述了在复杂的公共管理过程中,如何识别、分析和管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这对于理解政策制定中的博弈和协调至关重要。书中对“网络治理”的讨论也让我耳目一新,在信息时代,公共部门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提升治理效率、增强透明度,同时又要警惕网络带来的新风险,这些内容都非常及时和具有指导意义。此外,书中的案例分析也相当丰富,涵盖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共管理实践,这为我们理解理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这本书的逻辑结构清晰,论证严密,每一章的引言和总结都恰到好处地引导读者进入主题并进行回顾,使得学习过程更加顺畅。
评分对于《公共管理学(第二版)》,我只能说,它真的不是一本随便翻翻就能完全吸收的书。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是我之前从未预料到的,它就像一座巍峨的学术殿堂,需要耐心和细致才能攀登。陈振明教授对于公共管理学史的梳理非常到位,从古典的行政理论到后现代的治理理念,每个阶段的代表性学派和思想都得到了清晰的阐释。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新公共管理”(NPM)的批判性分析所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赞扬或否定NPM,而是深入剖析了其优点和局限性,并指出其在中国语境下的适用性问题。这让我意识到,任何理论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书中关于“公共部门改革”的章节,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探讨了不同改革模式的优劣,以及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对于我这样一个初涉公共管理领域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位严谨的导师,既传授知识,也引导思考,让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