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典藏·乌龙茶品鉴
近百幅茶叶、茶汤、叶底彩图
汇集闽南、闽北、广东、台湾四大乌龙茶产区几十种名茶
详细介绍四大产区自然环境特点、制茶工艺奥妙
名茶品种培育种植、发展以及茶叶茶汤特色
融合泡茶、品茶技巧,饮茶养生之术,以及茶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
广大茶文化爱好者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收藏上品
《中国茶典藏:乌龙茶品鉴》是一本关于乌龙茶的品鉴书籍,以饮茶养生为经,人文地理景观为纬,用新颖直观的形式展现丰富的茶世界。全书内容由浅入深,从乌龙茶的历史讲起,详细介绍乌龙茶的生产地区、生长环境和气候、制作工艺、购买诀窍、冲泡要点和国内各种饮茶习俗等,还配合中医养生之法,细致讲解健康品饮之道。书中配有百余幅生动形象的茶叶原色图片
丁辛军,知名茶叶专家,于茶叶研究所从事茶叶种植及生产研究普及工作。主编《中国名茶养生丛书》。
张莉,多年从事茶文化史研究,《中国名茶养生系列丛书》编者之一。
第一章 碧水丹山出岩茶
——探源闽北乌龙茶
武夷岩茶生长的自然环境
千余种花名的茶树品种
四大名丛的源起
严格的采制技术
闽北乌龙茶的千年历史
遍寻建茶的悠久遗迹
第二章 观音清芬忘不得
——探源闽南乌龙茶
安溪乌龙茶生长的自然环境
闽南茶树的优良品种
闽南乌龙茶的历史寻踪
精湛的采制工艺
清水岩圣泉出好茶
第三章 宋种单丛美名扬
——探源广东乌龙茶
凤凰茶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百媚千姿的凤凰单丛品系
广东乌龙茶的历史渊源
品质高超的采制工艺
第四章 温婉的东方美人
——探源台湾乌龙茶
适合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带甜香的茶树品种
台湾乌龙茶的历史寻根
祖先留下的采制技术
第五章 细品闽北养生茶
大红袍
铁罗汉
白鸡冠
水金龟
北斗一号
半天腰
武夷肉桂
正岩水仙
不见天
第六章 细品闽南养生茶
清香型铁观音
浓香型铁观音
陈香型铁观音
炭焙型铁观音
兰花香型铁观音
黄金桂
闽南水仙
永春佛手
第七章 细品广东养生茶
宋种黄栀香单丛
芝兰香型凤凰单丛
玉兰香型凤凰单丛
宋种蜜兰香型单丛
宋种仔凤凰单丛
夜来香凤凰单丛
姜花香型凤凰单丛
岭头单丛
第八章 细品台湾养生茶
文山包种
冻顶乌龙
杉林溪乌龙
梨山乌龙
木栅铁观音
阿里山乌龙
大禹岭乌龙
东方美人
附录一 找到适合你的茶
气血不足的人可饮熟普洱茶
阳虚怕冷的人饮红茶最佳
湿气重的人适宜饮绿茶
阴虚燥热的人睡前莫饮茶
男性与茶:远离烟毒、啤酒肚
女性与茶:饮茶、敷面两不误
春季饮花茶和凤凰单丛
夏季饮绿茶莫要喝凉茶
秋季饮秋香乌龙茶
冬季饮红茶和熟普洱茶
附录二 用心泡出健康茶
山泉水,矿物质最佳
江河雨雪水,优劣见分晓
井水来煮茶,秋茶滋味佳
静置自来水,无氯好泡茶
丰富多彩的冲泡茶具
不可或缺的玉书和潮汕风炉
洁器、洗茶不可少
水温、时间要拿捏
斟茶、冲茶有讲究
品饮乌龙很独到
乌龙茶冲泡的范例演示
乌龙茶冲泡茶艺演示
选择合适的现代茶具
客来如何敬茶
附录三 送您八杯养生茶
生津解暑清热第一茶
提神解乏补气第二茶
减肥降脂活血第三茶
延年益寿养生第四茶
排解烟毒清肺第五茶
疏肝理气健脾第六茶
解表明目护齿第七茶
清热解毒祛风第八茶
附录四 涤荡心灵的中国茶道
陆羽和他的《茶经》
南宋时传入日本的中国茶道
禅茶一味的最早体悟者
佛家的“吃茶去”公案
以茶怡情、养心的文士茶道
天人合一的道家精神
最近迷上了研究各种茶,尤其是乌龙茶,觉得它的制作工艺和风味变化最为迷人。我尝试过一些网上的资料,但总觉得不够系统,而且很多描述都很笼统,难以形成直观的认识。这本《中国茶典藏:乌龙茶品鉴》真的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惊喜。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乌龙茶的书,更像是一本带我穿越时空的旅程。从这本书的引言就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功底和对乌龙茶的热爱。书中对乌龙茶的分类非常清晰,比如根据发酵程度、制作工艺的不同,将市面上常见的乌龙茶做了细致的划分,这一点对我理解不同乌龙茶的差异非常有帮助。我一直对“半发酵”这个概念感到好奇,书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实际的茶叶图片,详细解释了乌龙茶是如何在完全发酵的红茶和未发酵的绿茶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从而产生其独特的醇厚与清爽并存的风味。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不同品种乌龙茶的对比分析,比如冻顶乌龙和台湾高山乌龙的区别,或是武夷岩茶和安溪铁观音的地域特色,这些对比让我能更清晰地分辨出它们各自的“身份证”。更重要的是,它在品鉴部分,不仅仅罗列了香气和滋味的词汇,而是教会我如何去“感知”这些风味,如何通过对比和联想,找到属于自己的品鉴语言。我准备按照书里介绍的方法,准备好不同种类的乌龙茶,慢慢品味,去发掘其中的奥秘。
评分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喝茶就只是一个简单的解渴过程,或者是一种社交的仪式。直到接触了《中国茶典藏:乌龙茶品鉴》,我才意识到,原来品鉴一杯乌龙茶,可以是一场如此丰富的感官体验。这本书真的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文情怀。从第一章开始,我就被深深吸引了。作者用非常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乌龙茶的起源,那种穿越历史的韵味,仿佛让我看到了古人在山间劳作、采摘茶叶的场景。然后,它非常详细地介绍了不同种类的乌龙茶,比如我一直很喜欢的冻顶乌龙,它不仅仅是介绍它的名字,而是深入到它生长的土壤、气候、以及制作工艺如何赋予它独特的韵味。书中对于“茶汤的颜色”、“香气的层次”、“滋味的感受”等方面的描述,都非常精准且富有诗意。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品饮之道”,它不只是告诉你怎么泡茶,而是引导你去感受茶汤在口中的变化,去体会那种从初入口的微涩,到中段的甘醇,再到回甘的悠长。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品鉴一杯茶,需要的不仅仅是感官,更需要的是一份专注和用心。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知识运用到我的日常品茶中,去发现更多不一样的惊喜。
评分这本《中国茶典藏:乌龙茶品鉴》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乌龙茶充满好奇又不知从何下手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乌龙茶的世界博大精深,从铁观音的清香醇厚,到大红袍的岩骨花香,再到东方美人那独特的蜜韵,每一种都各有千秋。然而,在实际品鉴中,我常常感觉自己像个门外汉,无法准确捕捉那些细微的香气和滋味。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耐心地引导我一步步走进乌龙茶的殿堂。它并没有直接丢给我一堆专业术语,而是从乌龙茶的历史渊源讲起,让我了解它是如何在中国茶文化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然后,它非常细致地介绍了不同产区,比如闽南、闽北、台湾等地的乌龙茶,以及它们各自独特的风土人情是如何影响茶叶的品质的。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关于“看、闻、泡、品”的详细指导。看着图片里那些清晰的茶叶形态,仿佛就能感受到那份紧实或舒展;闻着描述里那些花香、果香、蜜香,脑海中就能勾勒出香气的轮廓;最关键的是泡茶的步骤,它不仅讲解了水温、出水时间等技术要点,还特别强调了用心去感受的过程。我迫不及待地想按照书里的方法,去冲泡我珍藏的那几款乌龙茶,去验证它所描述的那些令人神往的滋味。这本书的语言非常生动,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充满了画面感,让我觉得仿佛置身于一片片茶园之中,亲手采摘、亲眼看着茶叶经历萎凋、杀青、揉捻、发酵、烘干等一系列神奇的变化。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茶龄”爱好者,我一直对乌龙茶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带有独特地域风味的品种。市面上关于乌龙茶的书籍不少,但很多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浅显,很难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书。《中国茶典藏:乌龙茶品鉴》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茶书的认知。它没有那种故弄玄虚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读者的语言,娓娓道来。开篇就讲述了乌龙茶在中国茶史上的地位,让我对接下来的品鉴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对不同产区的乌龙茶,如福建的武夷山、安溪,台湾的阿里山、鹿谷等地,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包括当地的气候、土壤、茶树品种以及独特的制茶工艺。我最喜欢的是它对“岩韵”和“花香”等概念的解读,非常生动形象,让我能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风味特征。书中还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品鉴技巧,从如何选择合适的品鉴工具,到如何通过冲泡过程中的细节来判断茶叶的品质,都讲得非常到位。我曾经在一次品鉴会上,对一款来自武夷山的肉桂感到非常困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错过了它最核心的“岩骨花香”。这本书让我对乌龙茶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的香气和滋味,而是能够深入到其根源,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工艺。
评分我对茶叶的热爱,一直停留在“知道有这么回事”的阶段,尤其是乌龙茶,虽然名字听过不少,但总感觉是个神秘的领域。《中国茶典藏:乌龙茶品鉴》这本书,可以说是为我这样的“小白”量身打造的入门指南,而且是那种充满艺术气息的指南。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专业名词,而是从非常基础的概念讲起,让我能够轻松理解乌龙茶的独特性。书中对于不同乌龙茶产区的介绍,比如福建安溪的铁观音,武夷山的岩茶,台湾的高山乌龙,都有非常生动形象的描述,让我感觉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那里的山山水水,感受到了那里的风土人情。我特别喜欢它对茶汤色泽的描述,用“琥珀色”、“金黄”、“红艳”等词语,结合具体的图片,让我对不同乌龙茶的汤色有了直观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书中关于香气和滋味的解读,非常有启发性。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花香”、“果香”,而是教会我如何去辨别香气的细微差别,如何去体会滋味的层次感。我曾尝试按照书中的方法去品鉴自己手头的一些乌龙茶,发现自己以前真的只是在“喝水”,而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去“品味”。它让我明白,一杯好的乌龙茶,不仅仅是口感的好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对生活态度的体现。
评分铜板纸的,摸着很舒服,很满意
评分给同事买的,还不错
评分印刷还可以,值得一看。准备收齐全套
评分满减促销买的,养生读物,很不错哦,家人很满意。谢谢京东物流,就是快。
评分好看的书
评分包装完好,东西不错,比期望中好点,习惯性好评!
评分满减促销买的,养生读物,很不错哦,家人很满意。谢谢京东物流,就是快。
评分好
评分还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