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無聲的老師,對孩子有著強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時時、處處、事事嚴格要求自己,為孩子樹立人生的好榜樣。《好媽媽書架·改變孩子從自己做起:教育孩子就是做好榜樣》首先幫我們剖析瞭孩子所有問題的根源,又從如何教育孩子做人處事,如何讓tx孩子富有孝心、熱愛學習、充滿智慧及如何陪伴孩子等方麵,深入淺齣地闡述瞭父母教育孩子必須“從自己做起”的道理和方法,是為人父母的行為指南。
作者簡介
魯鵬程,資深傢庭教育研究者,傢庭教育暢銷書作者。曾在某著名國際學校做過多年一綫教師,多次被評為“學生最喜愛的教師”“優秀青年教師”。現專注於傢庭教育和青少年問題的研究與寫作。齣版過傢庭教育著作十幾部,其中《孩子總是拖拖拉拉,媽媽怎麼辦?》、《13歲前,媽媽一定要懂的心理學》、《父母與孩子的對話藝術》等作品深受廣大讀者好評。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我們是孩子所有問題的根源
第二章 做人:教育的根本應該是教給孩子學做人
第三章 做事:重要的是自己要做對
第四章 孝心:傢裏的第一筷子菜到底應該先夾給誰
第五章 學習:關注孩子的成長而不是成績
第六章 智慧:有正確的觀念纔會擁有教育孩子的智慧
第七章 陪伴:最有價值的付齣就是用心陪伴孩子
精彩書摘
溺愛
所謂溺愛,就是過分寵愛,錶現形式有很多,比如過度保護、包辦代替、過分遷就、庇護其缺點、無原則地滿足其各種要求,等等。這樣做的結果不是使孩子養成瞭自私貪婪、唯我獨尊的性格,就是導緻孩子獨立性差、經不起挫摺,他們隻會接受愛,卻沒有愛彆人的能力。
法國著名小說傢巴爾紮剋筆下有個麵粉商高老頭。他十分嬌慣女,兒.為瞭讓女兒們擠進上流社會,過上貴婦人的生活,就把自己大部分財産給她們作陪嫁。他還經常無原則地滿足女兒的要求,比如幫女兒的情人還債。可女兒們在榨取瞭他的最後一點養老金之後,就把他無情地拋棄瞭。他臨終前纔明白,女兒們根本沒有愛過她。
高老頭雖然是小說裏的人物,但現實版的“高老頭”卻越來越多。
在溺愛中成長的孩子雖然個性迥異,但共同點就是不懂得感恩,他們不會感謝父母為自己付齣的一切,反而還嫌棄父母給自己的不夠多。這正是因為溺愛使孩子喪失瞭付齣的能力,喪失瞭給予愛的能力,喪失瞭感恩的能力,一旦這樣,他還用什麼愛我們?
簡單粗暴的愛
有的父母總是用打罵、斥責的方式錶達對孩子的愛,正所謂“因為愛你,所以恨你不成鋼”。又有些父母在與孩子相處時,總是要把自己的ct威嚴,,拿齣來,對孩子說話簡單粗暴、沒有耐心,總以為一對孩子和顔悅色,孩子就會不知天高地厚。他們遵循的教育原則是:給孩子一個好心,不要給孩子一個好臉。
這種愛法本身就是錯誤的,導緻的結果就是當孩子有瞭反抗能力的時候,也會用類似的方式錶達對父母的不滿,比如不給父母好臉色、頂撞父母、長時間不理睬父母。這樣一來,父母自然會覺得孩子不愛自己瞭。
期待過高的愛
很多父母都對孩子期望過高,以為這也是對他的愛。
一位媽媽希望女兒在音樂方麵有所建樹,並打算送她齣國深造。為此,她不僅為女兒請瞭當地最好的音樂老師,還把現有的房子賣掉作為齣國基金。全傢人的喜怒哀樂全由女兒的音樂成績決定,女兒背負著巨大的精神壓力,終於在不堪重負的時候給媽媽留瞭遺言……
雖然這個女孩的做法很極端,但孩子一旦承載著父母期待過高的愛,成長的快樂就會蕩然無存。最後,孩子不但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值,還因長期生活在患得患失中而形成不良的個性。想想看,這種愛是害?還是愛?
可見,一旦我們的愛法不對,孩子就無法學會愛我們。他不會愛父母,就很難去敬愛老師、友愛同學,長大後也不會與同事、領導保持良好的關係,婚後也無法關愛另一半和下一代。如此一來,他生活在一個無愛的世界裏,人際關係岌岌可危,事業傢庭處處不順,還怎麼能獲得幸福?
那什麼是真正的、正確的愛?
所謂“愛”就是用心體會對方的需要。愛孩子首先要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懂得孩子的真實需要。比如,他需要鼓勵時,我們不要責備;他需要安慰時,我們不要諷刺;他需要休息時,我們不要給他加壓力;他需要大膽麵對自己的錯誤時,我們不要庇護……總之,我們作為父母要通過不斷學習來提升教育敏感度,掌握教育方法;在恰當的時候給予孩子真正的需要,讓他能夠身心健康地發展;培養他愛的能力,讓他生活在愛的世界裏。
……
前言/序言
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一位母親的成長蛻變與傢庭幸福密碼 這本書,並非一本包羅萬象的育兒百科全書,也不是一套詳盡無遺的教學指南。它更像是一麵映照母親內心世界的鏡子,摺射齣在為人母的道路上,一位普通女性所經曆的睏惑、掙紮、學習與最終的覺醒。它記錄的不是“如何”教育孩子,而是“為何”以及“如何成為”一個能夠真正影響孩子的母親。 故事的開端,或許與許多新手父母相似。當那個小小的生命降臨,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喜悅,更是前所未有的責任感。然而,這份責任感,常常伴隨著莫名的焦慮。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似乎有無數的教材、課程、理論在呼喚著“正確的”教育方法。我們拼命地學習,試圖掌握各種技巧,從行為訓練到情緒管理,從學業輔導到品格培養,我們像一個孜孜不倦的學生,試圖用最科學、最有效的方式,為孩子鋪就一條通往成功的康莊大道。 然而,現實卻常常與理想背道而馳。我們用盡渾身解數,試圖糾正孩子的小毛病,卻發現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孩子的不聽話、叛逆、固執,如同一個又一個難題,將我們逼入絕境。我們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懷疑自己的愛是否足夠,懷疑自己是否真的配得上“母親”這個稱謂。在一次次的挫敗中,我們陷入瞭深深的自我否定,親子關係也隨之變得緊張和疏離。 就在這樣的迷茫與痛苦中,一次偶然的觸動,或者一次深刻的體悟,讓我們開始停下腳步,審視自己的內心。我們發現,我們一直在追逐那些外在的“教育手段”,卻忽略瞭一個最根本的源頭——我們自己。我們期望孩子成為一個有禮貌、有耐心、有責任感的人,但我們自己是否做到瞭?我們希望孩子熱愛閱讀、積極思考,但我們自己是否在生活中扮演瞭這樣的角色?我們渴望孩子擁有健康的體魄和積極的心態,但我們自己是否真正關心自己的身心健康? 這本書,便是作者在這樣的反思中,逐漸清晰自己作為母親的角色定位。它不再執著於“如何改變孩子”,而是將焦點轉移到“如何改變自己”。因為,我們漸漸明白,孩子是我們一麵最真實的鏡子,他們學習的,不是我們說教瞭什麼,而是我們“做”瞭什麼。他們觀察我們的一言一舉,模仿我們的思維方式,感受我們的情緒起伏。我們的言行舉止,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生活態度,都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他們。 因此,這本書的核心,並非傳遞一套具體的教育技巧,而是引導讀者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探索和內在成長。它鼓勵我們,作為母親,首先要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這意味著,我們要停止將所有的期望都壓在孩子身上,而是將這份期待,首先迴饋給自己。 首先,是自我情緒的覺察與管理。 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發脾氣,並非完全是因為孩子的行為本身,而是我們自身壓力、疲憊、委屈情緒的宣泄。孩子的不完美,常常觸碰到我們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和焦慮。這本書將帶領讀者認識到,憤怒、沮喪、擔憂等情緒是正常的,關鍵在於如何與這些情緒共處,而不是被它們控製。通過學習更有效地處理自己的負麵情緒,我們能以更平靜、更理智的態度去麵對孩子的挑戰,用更溫和的力量去引導他們。我們不再是那個因為孩子的一點點“錯誤”就歇斯底裏的母親,而是那個能夠冷靜分析,耐心溝通的智者。 其次,是內在價值的重塑與堅持。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成功學”和“育兒理論”裹挾,迷失瞭自己原本的價值判斷。我們或許會因為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而感到羞愧,或許會因為孩子不如彆人傢孩子優秀而感到自卑。這本書提倡的是,迴歸內心的真實需求,找迴自己認為最寶貴的東西。這可能包括誠實、善良、尊重、堅持,也可能是對生活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對美好的追求。當我們自己內心足夠豐盈,價值觀足夠堅定,我們纔不會輕易被外界的評價所動搖,纔能更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培養什麼樣的孩子,以及如何去培養。 再者,是生活態度的積極轉變。 孩子是模仿大師,他們會從我們身上學習如何麵對生活中的睏難,如何享受生活中的樂趣。如果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抱怨和消極,孩子也很難學會積極樂觀。這本書鼓勵母親們,將目光從“教育孩子”的壓力中抽離,重新點燃對生活的熱情。去發現生活中的小確幸,去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去關愛自己的身體,去經營自己的社交圈。當母親自己活得精彩,活得有滋養,她身上散發齣的生命力,便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會看到,生活可以是有趣的,人生是可以充滿可能性的。 更重要的是,是愛的藝術的重新領悟。 我們常常以為,愛就是無條件的付齣,就是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就是為他們鋪平道路。然而,真正的愛,有時是放手,是給予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是允許他們犯錯並從中學習。這本書將引導讀者,以一種更成熟、更尊重的愛的姿態去麵對孩子。這包括傾聽孩子的內心,理解他們的感受,尊重他們的選擇,給予他們支持而非控製。我們不再是那個事事代勞的“保姆式”母親,而是那個能夠陪伴孩子,引導孩子,讓他們自己找到方嚮的“引路人”。 本書並非提供“速成秘籍”,而是倡導一種“慢成長”的哲學。 它承認,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持續不斷地學習、反思、實踐的過程。它鼓勵讀者,不要苛求完美,允許自己犯錯,並在這個過程中,與孩子一起成長。當母親開始審視自己,開始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孩子自然會受到影響。他們會看到母親的改變,感受到母親內心的力量,他們也會開始學習如何去麵對自己的情緒,如何去追求自己的價值,如何去熱愛生活。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教育”的重心,從“對外”轉嚮瞭“對內”。 它提醒我們,最好的教育,不是來自外部的知識和技巧,而是來自母親內心深處的智慧和成長。當母親的心靈花園被打理得井井有條,當母親的生命之樹枝繁葉茂,那麼,在這片肥沃的土壤中孕育齣的孩子,自然會茁壯成長,綻放齣屬於自己的光彩。 這本書,或許會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一次次地與自己對話,一次次地被觸動,甚至落淚。但請相信,每一次的自我審視,每一次的內心成長,都將是你成為一個真正能夠影響孩子、贏得孩子信任和愛的母親的堅實一步。它是一次關於母愛的深刻探尋,更是一場關於女性自我覺醒的壯麗旅程。它告訴我們,改變孩子,真的,就是從改變自己開始。這份改變,不是為瞭迎閤誰,而是為瞭成為更好的自己,從而,也成為孩子生命中最溫暖、最有力量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