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无声的老师,对孩子有着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时时、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树立人生的好榜样。《好妈妈书架·改变孩子从自己做起:教育孩子就是做好榜样》首先帮我们剖析了孩子所有问题的根源,又从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处事,如何让tx孩子富有孝心、热爱学习、充满智慧及如何陪伴孩子等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父母教育孩子必须“从自己做起”的道理和方法,是为人父母的行为指南。
作者简介
鲁鹏程,资深家庭教育研究者,家庭教育畅销书作者。曾在某著名国际学校做过多年一线教师,多次被评为“学生最喜爱的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现专注于家庭教育和青少年问题的研究与写作。出版过家庭教育著作十几部,其中《孩子总是拖拖拉拉,妈妈怎么办?》、《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父母与孩子的对话艺术》等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好评。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我们是孩子所有问题的根源
第二章 做人:教育的根本应该是教给孩子学做人
第三章 做事:重要的是自己要做对
第四章 孝心:家里的第一筷子菜到底应该先夹给谁
第五章 学习:关注孩子的成长而不是成绩
第六章 智慧:有正确的观念才会拥有教育孩子的智慧
第七章 陪伴:最有价值的付出就是用心陪伴孩子
精彩书摘
溺爱
所谓溺爱,就是过分宠爱,表现形式有很多,比如过度保护、包办代替、过分迁就、庇护其缺点、无原则地满足其各种要求,等等。这样做的结果不是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贪婪、唯我独尊的性格,就是导致孩子独立性差、经不起挫折,他们只会接受爱,却没有爱别人的能力。
法国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笔下有个面粉商高老头。他十分娇惯女,儿.为了让女儿们挤进上流社会,过上贵妇人的生活,就把自己大部分财产给她们作陪嫁。他还经常无原则地满足女儿的要求,比如帮女儿的情人还债。可女儿们在榨取了他的最后一点养老金之后,就把他无情地抛弃了。他临终前才明白,女儿们根本没有爱过她。
高老头虽然是小说里的人物,但现实版的“高老头”却越来越多。
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虽然个性迥异,但共同点就是不懂得感恩,他们不会感谢父母为自己付出的一切,反而还嫌弃父母给自己的不够多。这正是因为溺爱使孩子丧失了付出的能力,丧失了给予爱的能力,丧失了感恩的能力,一旦这样,他还用什么爱我们?
简单粗暴的爱
有的父母总是用打骂、斥责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正所谓“因为爱你,所以恨你不成钢”。又有些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时,总是要把自己的ct威严,,拿出来,对孩子说话简单粗暴、没有耐心,总以为一对孩子和颜悦色,孩子就会不知天高地厚。他们遵循的教育原则是:给孩子一个好心,不要给孩子一个好脸。
这种爱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导致的结果就是当孩子有了反抗能力的时候,也会用类似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不满,比如不给父母好脸色、顶撞父母、长时间不理睬父母。这样一来,父母自然会觉得孩子不爱自己了。
期待过高的爱
很多父母都对孩子期望过高,以为这也是对他的爱。
一位妈妈希望女儿在音乐方面有所建树,并打算送她出国深造。为此,她不仅为女儿请了当地最好的音乐老师,还把现有的房子卖掉作为出国基金。全家人的喜怒哀乐全由女儿的音乐成绩决定,女儿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终于在不堪重负的时候给妈妈留了遗言……
虽然这个女孩的做法很极端,但孩子一旦承载着父母期待过高的爱,成长的快乐就会荡然无存。最后,孩子不但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值,还因长期生活在患得患失中而形成不良的个性。想想看,这种爱是害?还是爱?
可见,一旦我们的爱法不对,孩子就无法学会爱我们。他不会爱父母,就很难去敬爱老师、友爱同学,长大后也不会与同事、领导保持良好的关系,婚后也无法关爱另一半和下一代。如此一来,他生活在一个无爱的世界里,人际关系岌岌可危,事业家庭处处不顺,还怎么能获得幸福?
那什么是真正的、正确的爱?
所谓“爱”就是用心体会对方的需要。爱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懂得孩子的真实需要。比如,他需要鼓励时,我们不要责备;他需要安慰时,我们不要讽刺;他需要休息时,我们不要给他加压力;他需要大胆面对自己的错误时,我们不要庇护……总之,我们作为父母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教育敏感度,掌握教育方法;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孩子真正的需要,让他能够身心健康地发展;培养他爱的能力,让他生活在爱的世界里。
……
前言/序言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一位母亲的成长蜕变与家庭幸福密码 这本书,并非一本包罗万象的育儿百科全书,也不是一套详尽无遗的教学指南。它更像是一面映照母亲内心世界的镜子,折射出在为人母的道路上,一位普通女性所经历的困惑、挣扎、学习与最终的觉醒。它记录的不是“如何”教育孩子,而是“为何”以及“如何成为”一个能够真正影响孩子的母亲。 故事的开端,或许与许多新手父母相似。当那个小小的生命降临,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喜悦,更是前所未有的责任感。然而,这份责任感,常常伴随着莫名的焦虑。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似乎有无数的教材、课程、理论在呼唤着“正确的”教育方法。我们拼命地学习,试图掌握各种技巧,从行为训练到情绪管理,从学业辅导到品格培养,我们像一个孜孜不倦的学生,试图用最科学、最有效的方式,为孩子铺就一条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 然而,现实却常常与理想背道而驰。我们用尽浑身解数,试图纠正孩子的小毛病,却发现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孩子的不听话、叛逆、固执,如同一个又一个难题,将我们逼入绝境。我们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的爱是否足够,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配得上“母亲”这个称谓。在一次次的挫败中,我们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否定,亲子关系也随之变得紧张和疏离。 就在这样的迷茫与痛苦中,一次偶然的触动,或者一次深刻的体悟,让我们开始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的内心。我们发现,我们一直在追逐那些外在的“教育手段”,却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源头——我们自己。我们期望孩子成为一个有礼貌、有耐心、有责任感的人,但我们自己是否做到了?我们希望孩子热爱阅读、积极思考,但我们自己是否在生活中扮演了这样的角色?我们渴望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心态,但我们自己是否真正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 这本书,便是作者在这样的反思中,逐渐清晰自己作为母亲的角色定位。它不再执着于“如何改变孩子”,而是将焦点转移到“如何改变自己”。因为,我们渐渐明白,孩子是我们一面最真实的镜子,他们学习的,不是我们说教了什么,而是我们“做”了什么。他们观察我们的一言一举,模仿我们的思维方式,感受我们的情绪起伏。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生活态度,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他们。 因此,这本书的核心,并非传递一套具体的教育技巧,而是引导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探索和内在成长。它鼓励我们,作为母亲,首先要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这意味着,我们要停止将所有的期望都压在孩子身上,而是将这份期待,首先回馈给自己。 首先,是自我情绪的觉察与管理。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发脾气,并非完全是因为孩子的行为本身,而是我们自身压力、疲惫、委屈情绪的宣泄。孩子的不完美,常常触碰到我们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和焦虑。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认识到,愤怒、沮丧、担忧等情绪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如何与这些情绪共处,而不是被它们控制。通过学习更有效地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我们能以更平静、更理智的态度去面对孩子的挑战,用更温和的力量去引导他们。我们不再是那个因为孩子的一点点“错误”就歇斯底里的母亲,而是那个能够冷静分析,耐心沟通的智者。 其次,是内在价值的重塑与坚持。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成功学”和“育儿理论”裹挟,迷失了自己原本的价值判断。我们或许会因为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感到羞愧,或许会因为孩子不如别人家孩子优秀而感到自卑。这本书提倡的是,回归内心的真实需求,找回自己认为最宝贵的东西。这可能包括诚实、善良、尊重、坚持,也可能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的追求。当我们自己内心足够丰盈,价值观足够坚定,我们才不会轻易被外界的评价所动摇,才能更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以及如何去培养。 再者,是生活态度的积极转变。 孩子是模仿大师,他们会从我们身上学习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如何享受生活中的乐趣。如果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抱怨和消极,孩子也很难学会积极乐观。这本书鼓励母亲们,将目光从“教育孩子”的压力中抽离,重新点燃对生活的热情。去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关爱自己的身体,去经营自己的社交圈。当母亲自己活得精彩,活得有滋养,她身上散发出的生命力,便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会看到,生活可以是有趣的,人生是可以充满可能性的。 更重要的是,是爱的艺术的重新领悟。 我们常常以为,爱就是无条件的付出,就是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就是为他们铺平道路。然而,真正的爱,有时是放手,是给予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是允许他们犯错并从中学习。这本书将引导读者,以一种更成熟、更尊重的爱的姿态去面对孩子。这包括倾听孩子的内心,理解他们的感受,尊重他们的选择,给予他们支持而非控制。我们不再是那个事事代劳的“保姆式”母亲,而是那个能够陪伴孩子,引导孩子,让他们自己找到方向的“引路人”。 本书并非提供“速成秘籍”,而是倡导一种“慢成长”的哲学。 它承认,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不断地学习、反思、实践的过程。它鼓励读者,不要苛求完美,允许自己犯错,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孩子一起成长。当母亲开始审视自己,开始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孩子自然会受到影响。他们会看到母亲的改变,感受到母亲内心的力量,他们也会开始学习如何去面对自己的情绪,如何去追求自己的价值,如何去热爱生活。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教育”的重心,从“对外”转向了“对内”。 它提醒我们,最好的教育,不是来自外部的知识和技巧,而是来自母亲内心深处的智慧和成长。当母亲的心灵花园被打理得井井有条,当母亲的生命之树枝繁叶茂,那么,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中孕育出的孩子,自然会茁壮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这本书,或许会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次次地与自己对话,一次次地被触动,甚至落泪。但请相信,每一次的自我审视,每一次的内心成长,都将是你成为一个真正能够影响孩子、赢得孩子信任和爱的母亲的坚实一步。它是一次关于母爱的深刻探寻,更是一场关于女性自我觉醒的壮丽旅程。它告诉我们,改变孩子,真的,就是从改变自己开始。这份改变,不是为了迎合谁,而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从而,也成为孩子生命中最温暖、最有力量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