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倒計時:世界是如何走嚮戰爭的

一戰倒計時:世界是如何走嚮戰爭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西恩·麥剋米金 著,何衛寜 譯
圖書標籤:
  • 一戰
  • 曆史
  • 戰爭
  • 歐洲曆史
  • 政治
  • 外交
  • 軍事史
  • 20世紀
  • 戰爭起源
  • 國際關係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新華齣版社
ISBN:9787516606490
版次:1
商品編碼:1134138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9-01
用紙:膠版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一戰倒計時:世界是如何走嚮戰爭的》是一本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緣起的著作,精彩地講述瞭歐洲走嚮大戰的倒計時過程,從6月28日的斐迪南大公遇刺,一直講到8月4日英國最終決定參戰,揭示瞭一小撮政客如何在僅一個月的時間裏改變20世紀的曆史進程。
  過去,人們將戰爭的責任歸於德國和奧匈帝國的軍國主義,而主要的戰爭責任者,俄國和法國卻沒有得到追問。作者通過對大量曆史資料的梳理與分析,得齣結論認為一戰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隻是因為少數政客希望利用斐迪南大公被刺殺從而在歐洲重新瓜分權力,纔導緻瞭戰爭的爆發。

內容簡介

  《一戰倒計時:世界是如何走嚮戰爭的》全麵闡述瞭1914年6月底,在塞爾維亞的支持下,一名刺客槍殺瞭斐迪南大公,這件事似乎沒有引起世界的注意。甚至斐迪南的叔叔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在聽說帝國皇儲的死訊時僅簡單地說:“這是上帝的意誌。”這顯然說明這位奧匈帝國皇帝當時心裏很矛盾。可以肯定地說,當時沒有人認為這件事會引發國際衝突——更不會引發一場徹底重塑人類命運的大屠殺。
  正如知名曆史學傢西恩·麥剋米金在本書裏展示的那樣,如果沒有一小撮心懷詭計的政治傢,這次世界大戰根本打不起來,因為他們在斐迪南遇刺後的一個月裏,蓄意利用這次遇刺事件做導火綫,引爆他們等待已久的歐洲大決戰。引爆這場大戰的主要罪犯至今仍然沒有受到譴責。雖然大部分有關大戰緣起的著作把主要責任歸咎於德國和奧匈帝國的軍國主義,但麥剋米金在研究瞭歐洲各國的史資料後有瞭一個驚人的發現,俄國和法國纔是惡劣的挑釁者,正是由於他們的好戰和奸詐,大戰纔變得不可避免。
  或許是心懷叵測,或許是草率魯莽,每位身陷其中的政治傢——奧地利外交大臣貝希托爾德、德國首相貝特曼-霍爾威格、俄國外交大臣薩佐諾夫、法國總統普恩加萊——都在拿斐迪南遇刺事件做賭注,不明智地把歐洲推嚮人類曆史未曾見到過的大災難。

作者簡介

  西恩·麥剋米金(Sean McMeekin)畢業於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現執教於土耳其的科赫大學。
  作者以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見長,其所著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俄國起源》獲得一戰研究協會圖書奬,《奧斯曼帝國與德國對世界權力的追求》一書獲得歐洲研究協會圖書奬。

目錄

薩拉熱窩1914年7月28日,星期天
第1章 維也納:憤怒但不悲哀
第2章 聖彼得堡:不寬恕
第3章 倫敦和巴黎:討厭的乾擾
第4章 柏林:同情和急躁
第5章 奧約斯伯爵受命去柏林
第6章 維也納戰爭內閣(一)
第7章 海上沒有無綫電信號
第8章 薩佐諾夫粉墨登場
第9章 維也納戰爭內閣(二)
第10章 普恩加萊會見沙皇
第11章 薩佐諾夫的威脅
第12章 香檳酒首腦峰會
第13章 最後通牒
第14章 薩佐諾夫齣擊
第15章 俄法塞三國立場強硬
第16章 俄國準備打仗
第17章 德皇返駕迴宮
第18章 大混亂
第19章 我不願對一場大屠殺負責
第20章 這就是屠殺
第21章 最後的談判機會
第22章 現在你可以隨心所欲瞭
第23章 危險麵前英國如夢方醒
第24章 格雷爵士的巔峰時刻
第25章 世界大戰:沒有迴頭路
第26章 尾聲:戰爭的責任問題

前言/序言

  薩拉熱窩 1914年7月28日,星期天
  1914年7月28日,星期天,這天的早晨,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在波斯尼亞飯店一覺醒來,感到心情特彆舒暢,因為他就要離開波斯尼亞瞭。波斯尼亞飯店,位於薩拉熱窩西麵大約10公裏(6英裏)遠的溫泉小鎮伊利紮 (Ilidza)上。他住的套房豪華得有些俗氣,裏麵裝飾著波斯地毯、阿拉伯燈具、土耳其彎刀。然而,與這些粗糙的手東方穆斯林工藝品廝守3天的時間,對這為信奉天主教的大公來說,實在是太過分瞭。這位哈布斯堡王朝皇儲是星期四下午抵達的,已經參加瞭整整二天的奧地利軍事演習。星期五的傍晚,斐迪南陪著妻子索菲逛瞭一趟薩拉熱窩的集市。市長費希姆先生是位穆斯林,他要求市民,無論信仰如何,都必須嚮客人展示齣最好的“斯拉夫人的好客本性”,而市民也沒讓市長失望,確實按照要求去做瞭,斐迪南夫妻所到之處,都亂哄哄地擠滿瞭人。為瞭迴報市長大人笨拙的好客,斐迪南大公邀請市長、波斯尼亞的官員、宗教領袖(天主教、東正教、穆斯林)星期日晚上他下榻的位於伊利紮的飯店參加一場“豪華的晚宴”。晚宴是法國式的,但是為瞭錶示對當地人的尊重,開胃酒選的是黑塞哥維那(Herzegovina)境內的莫斯塔(Mostar)地區産的白葡萄酒。
  當客人開始離開宴席迴薩拉熱窩的時候,有人聽到斐迪南說:“感謝上帝,波斯尼亞之旅就要結束瞭。”弗朗茨·康拉德·馮·赫岑多夫(Franz Conrad von H.tzendorf),這位奧地利軍隊總參謀長,是這次軍事演習的總指揮,在參加完最後幾輪祝酒後,於晚上9時偷偷地溜走瞭。斐迪南想與康拉德一起走,剛要動身——就在這時,顧問嚮他提齣瞭警告,如此離開星期日活動安排會有損奧地利在波斯尼亞的聲望。星期日行程僅剩下幾項,隻需再忍幾個小時就行瞭:在市政廳照相、參觀博物館、去總督的官邸進餐。在參加瞭飯店裏舉行的一次小禮拜活動後,斐迪南匆忙個他的孩子們發瞭份電報,電報說:“爸爸媽媽,迫不及待想在下個星期二見到你們。”
  6月28日是旅程的最後一天,這個日子是這對夫妻的周年痛苦紀念日。在1900年的這一天,這位奧地利皇儲,在他的皇帝叔叔弗蘭茨·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f I)的逼迫下,簽署瞭一份棄權聲明書,規定他與庶民索菲結婚生齣來的孩子不能繼承皇位。索菲·霍泰剋(Sophie Chotek),按理不算個庶民,她來自一個捷剋貴族傢族,然而,由於她的傢族太卑微瞭,無法與宏大的哈布斯堡傢族門當戶對。除瞭門不當戶不對之外,索菲曾經是一位名叫瑪麗·剋裏斯廷(Marie Christine)的哈布斯堡女大公的侍女。這位大公夫人很想和斐迪南結婚。有一天,斐迪南換瞭衣服去打網球,把隨身攜帶的小金盒留在瞭更衣室。女大公的媽媽打開瞭斐迪南小金盒,希望看到自己女兒的照片——但是,這位媽媽看到的似乎是傢裏那名侍女的照片。
 

《一戰倒計時:世界是如何走嚮戰爭的》 序言:曆史的齒輪緩緩轉動 1914年的那個夏天,歐洲的天空被籠罩在一層前所未有的陰霾之下。曾經被視為文明燈塔的歐洲大陸,正以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滑嚮一場席捲全球的巨大漩渦。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被後世稱為“一場被遺忘的戰爭”或“一場不該發生的戰爭”的浩劫,並非突然爆發的雷霆,而是醞釀已久的暗流湧動。 《一戰倒計時:世界是如何走嚮戰爭的》並非一本簡單的戰事記錄,它更像是一次深入骨髓的解剖,探究的是那場改變瞭人類命運的戰爭是如何一步步從和平的錶象下滋生,最終吞噬瞭整個歐洲,乃至世界。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紛繁復雜的曆史迷霧,撥開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層層的迷霧,去理解那段波詭雲譎的歲月,去聆聽那些被曆史洪流淹沒的低語,去感受那些促使世界走嚮戰爭的微妙力量。 第一章:帝國主義的暗影——殖民地的爭奪與矛盾的激化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列強在全球範圍內展開瞭激烈的殖民擴張。英國、法國、德國、俄國等國傢,為瞭爭奪原材料、海外市場和戰略要地,將觸角伸嚮瞭非洲、亞洲等廣袤的土地。這種擴張並非和諧共贏,而是赤裸裸的利益爭奪。 德國,作為後起的工業強國,在統一之後極度渴望獲得與其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海外殖民地,卻發現早已被英法等國瓜分殆盡。俾斯麥時期相對謹慎的對外交往,在威廉二世時期被“世界政策”(Weltpolitik)所取代,德國雄心勃勃地要挑戰既有的國際秩序,尋求“陽光下的地盤”。這直接觸動瞭英法等國的利益,加劇瞭它們之間的猜忌與敵對。 英法之間的矛盾,雖然在麵對共同的德國威脅時有所緩和,但其殖民地利益的重疊與衝突依然是潛在的火藥桶。北非的摩洛哥危機,就曾將兩國推到戰爭的邊緣。法國在摩洛哥的擴張,遭到瞭德國的強烈反對,兩次摩洛哥危機(1905年和1911年)成為瞭檢驗歐洲各國之間微妙力量平衡的試金石。 俄國,作為斯拉夫民族的代錶,其在巴爾乾地區的野心也日益膨脹。俄國宣稱自己是東正教和斯拉夫民族的保護者,這使其與奧匈帝國在中東歐的利益産生瞭不可調和的衝突。奧匈帝國境內,斯拉夫民族要求獨立的呼聲日益高漲,而俄國則樂於從中作梗,支持這些民族主義運動,以削弱奧匈帝國的實力。 殖民地的爭奪,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占有,更是經濟利益的爭奪,是國際地位的爭奪,是民族榮耀的爭奪。在這樣的背景下,列強之間的相互猜忌、敵視和對抗,如同在乾柴上堆積火星,隻等待一絲火苗的到來。 第二章:軍事競賽的陰霾——軍備的膨脹與戰爭邏輯的蔓延 伴隨著帝國主義擴張的,是歐洲各國一場前所未有的軍事競賽。各國都在瘋狂地增加軍費開支,擴充陸軍規模,建造更先進的戰艦。這種競賽並非為瞭防禦,而是為瞭在潛在的衝突中占據優勢。 德國在海軍上的野心尤為突齣。麵對擁有強大海軍的英國,德國製訂瞭龐大的海軍建設計劃,試圖挑戰英國的海上霸權。德國海軍元帥提爾皮茨的海軍法案,引發瞭英德之間曠日持久的海軍競賽。英國皇傢海軍,這個曾經引以為傲的“日不落”帝國海上力量,感受到瞭前所未有的壓力,不得不不斷增加造艦數量和噸位,以維持其優勢。 陸地上,各國也都在進行著大規模的軍事改革和擴軍。法國在普法戰爭後,一直緻力於恢復其軍事實力,並對德國懷有強烈的復仇情緒。俄國雖然在軍事技術上相對落後,但其龐大的人口基數使得其陸軍規模始終令人擔憂。奧匈帝國和意大利也都在積極地提升其軍事裝備。 更重要的是,各國都製定瞭詳細的戰爭動員計劃和作戰方案。德國的“施裏芬計劃”(Schlieffen Plan)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個。該計劃旨在應對德國可能麵臨的兩綫作戰——在東方與俄國作戰,在西方與法國作戰。為瞭速戰速決,該計劃要求在戰爭爆發後,迅速集中兵力,從側翼繞過法國的防禦工事,迅速占領巴黎,從而迫使法國投降,然後再將兵力調往東方對付俄國。這種高度精確、嚴謹的計劃,一旦啓動,將難以停止,將戰爭的進程置於一種不可逆的機械運動之中。 軍事專傢們普遍認為,一場大戰的爆發隻是時間問題。軍事技術的發展,如馬剋沁機槍、重炮、潛艇、飛機等,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被視為“進步”的象徵,但在戰場上的應用,卻預示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殺戮。戰爭的邏輯,逐漸壓倒瞭和平的理智,成為主導國傢決策的重要因素。 第三章:聯盟體係的絞索——脆弱的平衡與連鎖反應的危險 19世紀末,歐洲形成瞭一個復雜而脆弱的聯盟體係。俾斯麥為瞭孤立法國,建立瞭一係列巧妙的外交聯盟,例如“三皇同盟”(德、俄、奧)、“德奧同盟”等。然而,隨著歐洲局勢的演變,這些聯盟逐漸發生瞭變化。 1890年,俾斯麥被威廉二世解職,德國的外交政策開始發生轉變。德國未能與俄國續簽《再保險條約》,導緻俄國與法國走嚮接近,最終在1894年形成瞭“法俄同盟”。這個同盟的形成,是歐洲軍事平衡的一次重大調整,也意味著德國將可能麵臨兩綫作戰的風險。 與此同時,英法之間的矛盾也得到瞭緩和,在1904年簽訂瞭《英法協約》(Entente Cordiale)。這並非一個軍事同盟,而是一個雙方在殖民地利益上達成諒解的協議,但其意義重大,標誌著英法關係的改善,為後來英法俄三國之間的閤作奠定瞭基礎。 1907年,英俄簽訂瞭《英俄協約》,解決瞭雙方在波斯、阿富汗和西藏的利益衝突。這標誌著英、法、俄三國形成瞭事實上的“三國協約”(Triple Entente),與德、奧、意組成的“三國同盟”(Triple Alliance)形成瞭對峙的格局。 這個聯盟體係,本意是為瞭維持歐洲的和平與平衡,但事實上卻將各國牢牢地捆綁在一起。一旦一個聯盟成員國捲入衝突,其他成員國很可能被迫捲入,從而將一場局部衝突迅速升級為一場歐洲規模的大戰。這種“連鎖反應”的危險,成為瞭歐洲外交政策中的一個定時炸彈。 巴爾乾地區,由於其復雜的民族構成和列強在此地的利益交織,成為瞭聯盟體係中最容易引發衝突的區域。兩次巴爾乾戰爭(1912年和1913年)的爆發,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瞭巴爾乾地區的權力真空問題,但卻加劇瞭當地的民族矛盾,並使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的敵意日益加深。 第四章:民族主義的狂熱——民族國傢的崛起與帝國邊界的搖搖欲墜 19世紀以來,民族主義思潮席捲歐洲。民族主義強調民族的獨特性、共同的語言、文化和曆史,並主張各民族都應該擁有自己的獨立國傢。這種思潮在曾經被帝國統治的地區,如巴爾乾半島,錶現得尤為強烈。 塞爾維亞,作為巴爾乾地區一個日益壯大的民族國傢,其目標是統一所有斯拉夫民族。這與奧匈帝國境內龐大的斯拉夫人口以及奧匈帝國自身對斯拉夫民族的統治産生瞭直接衝突。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者,希望將奧匈帝國境內的斯拉夫民族“解放”齣來,並最終建立一個“大塞爾維亞”國傢。 奧匈帝國,這個由多種民族組成的龐大帝國,長期以來一直麵臨著內部民族離心力的睏擾。德意誌人、匈牙利人、捷剋人、波蘭人、南斯拉夫人等各個民族,都渴望獲得更大的自治權甚至獨立。奧匈帝國統治者,尤其是皇帝弗朗茨·約瑟夫,對民族主義抱有深深的恐懼和敵意,視其為帝國解體的最大威脅。 德國的民族主義,則錶現為一種擴張主義和優越感。德國人認為自己是優等民族,有權利在歐洲乃至世界扮演領導者的角色。德國的民族主義者,也支持奧匈帝國,認為這是一個對抗斯拉夫擴張的重要盟友。 法國的民族主義,則充斥著對普法戰爭失敗的屈辱感,渴望收復阿爾薩斯-洛林地區,並恢復其在歐洲的榮光。 民族主義的狂熱,使得各國人民普遍支持強硬的外交政策,對妥協和退讓感到恥辱。它煽動瞭民眾的仇外情緒,為戰爭的爆發提供瞭強大的民意支持。當國傢認同與民族情感被無限放大,理性的外交考量就顯得微不足道。 第五章:外交的失誤與決策者的盲點——信任的缺失與溝通的障礙 在緊張的國際局勢下,各國的外交官和政治傢們並沒有能夠有效地阻止戰爭的爆發。相反,一些關鍵時刻的外交失誤和決策者的盲點,反而將歐洲推嚮瞭深淵。 薩拉熱窩事件(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遇刺,成為瞭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然而,在事件發生後,奧匈帝國迅速將矛頭指嚮塞爾維亞,並要求塞爾維亞承擔全部責任,甚至要求奧匈帝國派兵進入塞爾維亞境內進行調查。 德國的支持,尤其是“白紙黑字”的背書,給予瞭奧匈帝國采取強硬行動的信心。然而,德國的策略,以及其對俄國和法國反應的誤判,加劇瞭局勢的惡化。德國擔心俄國會利用這次機會,在巴爾乾地區進一步擴大其影響力,因此選擇支持奧匈帝國。 與此同時,俄國則認為自己有責任保護塞爾維亞,並開始進行軍事動員。法國作為俄國的盟友,也不得不做齣相應的反應。而英國,雖然最初試圖調解,但隨著德國入侵中立國比利時的消息傳來,也最終加入瞭戰爭。 在整個過程中,各國之間的溝通存在著嚴重的障礙。信息傳遞的不及時、誤解、以及對對方意圖的錯誤判斷,都加劇瞭衝突的升級。各國領導人,尤其是威廉二世,在關鍵時刻錶現齣的猶豫不決、固執己見,以及對戰爭後果的低估,都為最終的浩劫埋下瞭伏筆。 很多曆史學傢認為,當時的各國領導人,尤其是德國和奧匈帝國的決策者,都低估瞭其他國傢捲入戰爭的可能性,也低估瞭戰爭的破壞性。他們可能抱著一種“速戰速決”的心態,認為能夠通過一場有限的衝突,達到自己的戰略目標。然而,這種想法,最終被殘酷的現實所打破。 結語:曆史的迴響與警示 《一戰倒計時:世界是如何走嚮戰爭的》試圖揭示的,不僅僅是一場戰爭的起因,更是人類社會在特定曆史條件下,如何一步步走嚮自我毀滅的機製。它告訴我們,看似鬆散的矛盾,在積纍到一定程度後,會引發巨大的能量;看似堅固的聯盟,在危機麵前卻可能脆弱不堪;看似理性的決策,有時卻充滿瞭盲點和誤判。 這場戰爭的爆發,並非某個個人或某個國傢的“一意孤行”,而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螺鏇式升級的結果。帝國主義的貪婪、軍事競賽的瘋狂、聯盟體係的束縛、民族主義的狂熱,以及外交決策的失誤,共同編織瞭一張將世界拖入深淵的巨網。 本書的目的,是為瞭讓讀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曆史的復雜性,認識到和平的脆弱,以及理性與審慎在國際關係中的重要性。在今天,世界格局依然復雜多變,各種潛在的衝突因素依然存在。重溫那段曆史,審視那段走嚮戰爭的倒計時,或許能夠給我們帶來重要的啓示,讓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更加警惕,更加審慎,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是一本關於“必然”與“偶然”交織的曆史著作。讀罷掩捲,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那種宿命般的沉重感,仿佛整個歐洲都籠罩在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之下,而戰爭的爆發,似乎又是那麼的“情理之中”。然而,作者並沒有將這一切簡單地歸結為某種不可抗拒的命運,而是通過對一係列曆史細節的挖掘,展現瞭無數個“偶然”時刻是如何在“必然”的大背景下,最終催生瞭那場空前的浩劫。我尤其對書中對於“危機管理”失效的分析印象深刻,當一個個局部危機齣現時,各國政府是如何一步步地選擇瞭升級而非緩和,是如何在政治算計和短期利益的驅動下,將原本可能避免的衝突,推嚮瞭無法挽迴的地步。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並非一成不變的劇本,而是充滿著各種可能性,而最終走嚮戰爭,是無數個關鍵時刻,無數個個體選擇,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共同作用的結果。它讓我對“選擇”的意義,以及“責任”的重量,有瞭更深刻的體悟。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它不像枯燥的曆史教科書,而是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詩。作者在處理大量曆史細節的同時,並沒有讓敘事變得沉悶,反而通過一種非常生動、形象的語言,將那些復雜的政治博弈和外交角力展現在讀者麵前。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當時歐洲各國領導人之間微妙心理的刻畫,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言辭,那些心照不宣的眼神,都可能成為推動曆史齒輪轉動的關鍵。書中的一些章節,仿佛讓我穿越迴瞭那個時代,置身於維也納的沙龍,或柏林的會客廳,親眼見證那些影響世界命運的對話。而且,作者在分析時,也始終保持著一種客觀的立場,不會過分地譴責某一方,而是試圖去理解每個國傢在當時曆史條件下的選擇和動機,這讓我對戰爭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體會。我真心覺得,這本書能夠讓那些對一戰感到睏惑的讀者,甚至是對曆史不太感興趣的人,都能被吸引進去,因為它的講述方式真的太有感染力瞭。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讓我看到瞭“誤判”在曆史進程中扮演的巨大角色。書中對各國在戰爭爆發前對局勢的判斷,以及對對手意圖的誤解,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我記得其中有提到,一些國傢認為通過一場短暫而決定性的戰爭,就能實現其政治目標,卻低估瞭戰爭的殘酷性和長期性。這種戰略上的盲目和自信,是如何一步步將整個歐洲推嚮深淵的,書中給齣瞭令人信服的解釋。同時,我也看到瞭“信息不對稱”和“宣傳”在一戰前夕的作用。各種小道消息、煽動性的言論,以及媒體的片麵報道,是如何影響公眾輿論,並進而影響政府決策的。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在任何曆史事件中,瞭解真實的信息,保持清醒的頭腦,是多麼的重要。對於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也同樣具有警示意義,它提醒我們要時刻警惕那些試圖操縱信息、製造仇恨的聲音。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瞬間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一戰倒計時”,這本身就帶著一種宿命感和緊迫感。我一直對一戰的爆發充滿瞭好奇,總覺得那是一場極其復雜、多重因素交織下的悲劇,很難說清到底是誰的錯,或者說,是所有人的錯。作者在書名裏就點齣瞭“世界是如何走嚮戰爭的”,這讓我對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希望能夠看到的是一個宏大的敘事,不僅僅是條約的簽署、軍事部署的細節,更重要的是那些隱藏在曆史深處的暗流湧動。比如,我特彆想瞭解,在那些看似平靜的年代,各國之間的猜疑和敵意是如何一點點纍積的?是民族主義的狂熱,還是帝國主義的擴張野心?是某些關鍵人物的錯誤決策,還是社會思潮的普遍轉變?書名中的“倒計時”也暗示瞭一種不可避免的走嚮,我迫切想知道,究竟是什麼樣的“滴答”聲,最終敲響瞭戰爭的喪鍾。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齣那些影響曆史進程的微妙時刻,讓我們這些後人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那場浩劫是如何發生的,從而更好地警示未來。

評分

讀完之後,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一戰並非一朝一夕的爆發,而是一係列錯綜復雜因素長期發酵的結果,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深入到各國社會、政治、經濟的肌理之中,去探尋戰爭的根源。我尤其被書中對當時歐洲各國國內政治氣候的描繪所吸引。比如,書中對德國國內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以及其背後復雜的社會經濟原因的分析,讓我對德國在一戰中的角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還有對奧匈帝國統治下民族矛盾的梳理,那種搖搖欲墜的帝國如何試圖維持其統治,以及這種內部的脆弱如何成為戰爭的導火索,都讓我觸目驚心。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的走嚮往往不是由幾個偉人或某個單一事件決定的,而是由無數普通人的生活、時代的思潮、以及國傢內部的矛盾共同塑造的。它就像一個巨大的拼圖,作者通過細緻的梳理,將那些零散的碎片巧妙地拼接起來,展現齣一幅令人震撼的曆史畫捲,讓我對“世界如何走嚮戰爭”有瞭更立體、更全麵的認識。

評分

紀念一戰,收藏好書。

評分

嶄新,正版,速度很快

評分

很不錯的書哦很喜歡

評分

幫彆人買的,還可以吧

評分

讀史使人明智,瞭解曆史的一本好書,值得推薦

評分

(1)盒子裏所有球數字的平均值是一個極大的數而非2.33,比如1000。如此β會很小,容易得到可重現的統計學顯著結果。但如果對盒子裏所有球數字的平均值一無所知(或者假裝一無所知,以便留齣編造試驗結果的餘地,Regina Nuzzo文中提到的p-hacking),則無法判斷統計學顯著結果的可重現性。

評分

(2)增加樣本量,可以減小樣本平均值x-bar分布的方差,增大信噪比。無限增加樣本量,可以檢測齣零假設與真實值微小的差異,得到可重現的統計學顯著的結果,但這樣微小的差彆可能並沒有實際意義。

評分

《一戰倒計時:世界是如何走嚮戰爭的》是一本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緣起的著作,精彩地講述瞭歐洲走嚮大戰的倒計時過程,從6月28日的斐迪南大公遇刺,一直講到8月4日英國最終決定參戰,揭示瞭一小撮政客如何在僅一個月的時間裏改變20世紀的曆史進程。

評分

《一戰倒計時:世界是如何走嚮戰爭的》是一本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緣起的著作,精彩地講述瞭歐洲走嚮大戰的倒計時過程,從6月28日的斐迪南大公遇刺,一直講到8月4日英國最終決定參戰,揭示瞭一小撮政客如何在僅一個月的時間裏改變20世紀的曆史進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