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没有接触过监狱和犯人的人们对于监狱生活抱有一种神秘感,以为关在其中的都是一伙青面獠牙的人物。其实,号子里的人与当时社会上的人没多大差别,除了占百分之几的极少数的极坏与极好的人之外,绝大多数也就是社会上的芸芸众生。社会人的物质与精神上的种种需求,平常人的喜怒哀乐、愉快、信任、感激、庆幸这些正面感情和痛苦、鄙视、仇恨、嫉妒等负面情绪,以及在利害是非面前的自私自利的谋划或正义的冲动,在号子里的人也一样都不少,而且比社会上的人表现得更激烈、更狂暴,所引发的后果更严重,因而更具有震撼性。因为监狱是浓缩了的社会,无论什么味道都要更刺激一些,浓缩物因其“浓缩”而较原体更接近原体的本质,那么认识它就有助于研究者考察其原体,因此认识监狱及号子里的人也是研究其所处时代生活的重要参考。
——王学泰
内容简介
《监狱琐记》是作者作为“现行反革命”狱囚,于1975年3月-1978年10月在北京K字楼看守所和北京监狱所见所闻的真实记述。它生动细致地展现了监狱的日常生活和形形色色的囚犯遭遇,在身份、经历各异的这个特殊群体中间,在看似荒诞离奇、黑色幽默般的故事背后,折射出“文革”末期普遍的微妙的社会心理和高压、混乱背景下的人情世故,是一份既真实、又具深刻洞察的历史记录。
作者简介
王学泰,1942年生于北京,1964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文革”中受冲击。1970年至1980年在北京房山县中学工作,1980年调入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主要学术领域是文学史与文化史。
1997年出版《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引起读书界和社会舆论的普遍讨论,从此,“游民社会”作为一个词汇进入社会话语体系。
作为知名人文学者,近年来活跃于各种媒体。在《南方周末》、《新京报》、《南方者口市报》、《东方早报》、凤凰网、新浪网等均有文章发表。
内页插图
目录
小引
一 “复杂”与“故事”
二 我的第一个“监狱”
1 “监狱”的分类
2 山雨欲来
3 我的第一个监狱
三 我的第二个监狱
1 摩托车上间隙
2 半步桥边K字楼
3 “号间门偶向人开”
4 预审、逮捕、审判
5 K字楼的吃
6 K字楼中的日常生活
7 K字楼中的犯人
8 上诉期,地震与悲痛的父亲
四 我的第三个监狱
1 北京第一监狱
2 “文革”末期的监狱
3 初进三中队三小队
4 编写节目
5 三中队其他犯人
6 狱中来了新犯人
五 监狱常事拾零
1 接见
2 在监狱中患病
3 大墙里面看电影
六 平反现场
1 改革的先导——平反冤假错案
2 平反现场
七 北京市高等法院接待站
1 归来
2 市高法接待站
附录一 生活的第一课
附录二 鲜为人知的“反动学生”案
……
精彩书摘
由于上面抓得紧,下面的运动自然也就搞得轰轰烈烈。自觉有问题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一个个痛哭流涕,做检查,痛骂自己的过去,以求过关。在我看来有些像滑稽戏。然而奇怪的是我无论怎么检查,自觉得已经很深刻了,但也没有人理,也不说过关了,也不说不让过,有点晾起来的意思。直到清理思想运动告一段落,8月上旬一个阴雨的下午,系总支召集中文系全体毕业生(近四百人)宣布:运动转入解决敌我矛盾问题,从清理思想到清理“反动学生”。接着,总支书记陈某宣读中共中央转发的北京市委清理“反动学生”的文件。于是,先是全班、后来是全系,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我。其实,有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呢?北京有句俗语叫做“拣鸡毛凑掸子”,是说把日常鸡零狗碎的事情凑在一起,有时也很有点规模呢。我平常又爱聊天,言多必失,凑个“掸子”还是很容易的。
在大抓阶级斗争之时我被上面关注,既不偶然(如上面说的“爱聊天”,有时也爱说些“风凉话”,这是在大抓阶级斗争时必然会被注意的。这类人在内部排队时,最佳也得排个“中右”,弄不好就被视为右派),也带有些偶然性。我在北京工农师范学院上学(这个学校在1962年被并入北京师范学院)时,与张闻天唯一的男孩张虹生同宿舍,床头相对,熄了灯也能说话。张虹生由于幼年遭遇(1942年后在新疆坐监狱3年),脾气不好,得罪过系里领导和某些教师,但与我关系不错。当时处在困难时期,天天饿肚子,我们经常一起去饭馆改善生活。在吃饱饭后,就是谈天说地,这样就难免言及困难的根源和党内高层的斗争。从他那里得知,遵义会议后,原来张闻天是党的一把手,毛泽东仅仅是协助周恩来处理军事问题的第三四把手。他谈过对于“三面红旗”、“反修斗争”等重大问题上党内高层是有不同意见的。像后来尽人皆知的“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人相食,是要上史书的”和在庐山会议上对彭老总不公正的批判,当时我就知道了。这些信息在正常社会中人民是有权知道的,可是在当年这些都属于高层机密。
另外,我有几位校外的朋友,到了假期经常凑在一起聊天,无话不谈。从张虹生那里获得的信息自然也就扩散到这几位了。1957年反右之后,青年学生大多也都有了自我保护意识,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中说一些主流思想不能允许的话。真正的思想交流也只在亲戚或没有利害关系的朋友之中进行。那几位校外的朋友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同学,而且不在一个大学里读书。上面说的“偶然性”就表现在原本无利害关系的朋友,突然变成了有可能发生利害冲突的同班同学。1962年工农师院与北京师范学院合并,那几个朋友中的一位恰好与我同班。当然在一个班里并不是说他一定会揭发我,又赶上“清理思想”这个机缘,而且我俩都与班上的“选举事件”多少有点瓜葛,同时受到“清理思想”领导小组的注意;最后一个机缘是:领导小组中有个下班协助政治辅导员的助教鲍某,对我和同班的那位朋友都有所了解,他又想制造点业绩,于是使用各种方法,动员那位朋友揭发我,这些机缘都凑在一起,肯定还是属于“小概率事件”。身陷这“小概率事件”中,只能自叹命运的捉弄,而系里的领导则庆幸“抓住一条大鱼”(当时总支书记语)。
……
前言/序言
《浮光掠影:人生片段集》 序言 生活,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裹挟着无数闪烁的波光,每一个瞬间都可能是意义非凡的片段。它们如同被遗落在河岸的鹅卵石,形状各异,质地不同,有的棱角分明,有的圆润光滑,但每一颗都承载着一段独一无二的经历,一段被时光沉淀下来的记忆。这本《浮光掠影:人生片段集》,便是我试图收集这些散落的珠玉,用文字串联起那些不经意间触动我心弦的瞬间,描绘出我生命长河中那些或明或暗、或深或浅的印记。 本书并非要讲述一个宏大叙事,也非要剖析某个深刻的哲理。它更像是在翻阅一本旧相册,每一页都是一张照片,记录着一个特定的场景、一个特定的人物、一种特定的情绪。这些片段,可能是我年少时的一场雨,一场与伙伴们在雨中追逐嬉戏的狂欢;也可能是我在某个异国街头,被一首悠扬的音乐触动,驻足聆听的片刻;抑或是与家人围炉夜话,分享生活琐事时,那一丝温馨的暖意。它们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却共同构成了我眼中的世界,以及我与世界互动的痕迹。 我常常觉得,生活最动人的地方,往往隐藏在那些不被重视的细节之中。一个擦肩而过的陌生人的眼神,一句无心的叮咛,一次偶然的顿悟,都可能在不经意间改变我们的心境,甚至影响我们的人生轨迹。这些“浮光掠影”便是对这些瞬间的捕捉,是对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与感悟的珍藏。 我并非一个职业作家,也没有受过系统的文学训练。这些文字,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内心的冲动,一种想要记录、想要分享的渴望。它们或许稚嫩,或许粗糙,但它们都源自真实的情感,源自对生活的真切体验。我希望通过这些朴素的文字,能够引起一些共鸣,让读者在我的故事里,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感受到与我相似的心情。 这是一次个人的探索,一次与自我的对话。在书写的过程中,我得以重新审视那些曾经经历过的时光,理解那些当时未曾明了的情感。那些曾经的困惑、喜悦、遗憾、希望,都在笔尖下逐渐清晰起来,构成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 《浮光掠影:人生片段集》不是一本可以从头读到尾的连续剧,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翻开、随意阅读的书。你可以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篇章,沉浸其中,体验那种特定的氛围;也可以跳跃着阅读,在不同的片段中发现彼此的联系与呼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你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慰藉,在你疲惫时,为你带来一丝放松;在你迷茫时,为你提供一点启示;在你孤独时,让你感受到一丝陪伴。 我将以最真挚的态度,邀请你一同踏上这段“浮光掠影”的旅程,去感受那些生命中细微而又动人的瞬间。 正文 第一章:晨曦中的低语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窗帘的缝隙,在空气中投下斑驳的光影,我常常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这宁静并非虚无,而是充满生机的沉淀。屋外,鸟儿的啁啾声如同最古老的乐曲,唤醒沉睡的大地。我喜欢独自坐在窗边,捧着一杯温热的茶,任思绪在晨光中缓缓舒展。 记得有一次,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醒来,没有闹钟,没有催促,只有窗外传来的淡淡的海风味道。我推开窗户,看到一望无际的蓝色,海平面与天空在这里交汇,勾勒出柔和的弧线。那一刻,我感到一种渺小,又一种无比的自由。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我的眼前徐徐展开,而我,只是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观察者。我站了很久,直到阳光完全驱散了清晨的微凉,心中的那份安宁才渐渐被一丝期待所取代。我知道,新的一天,又将带来新的故事。 第二章:街角的回眸 城市,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容器。它承载着无数人的悲欢离合,也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细节。我喜欢在城市的街头巷尾漫步,观察着来来往往的人们,听着他们的交谈,感受着他们的步伐。 有一次,我在一条狭窄的巷子里迷路了。正当我有些焦躁不安时,一位卖花的老奶奶吸引了我的注意。她的摊位不大,却摆满了各种颜色的鲜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她满脸皱纹,但眼神却异常明亮。我停下脚步,问她路。她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递给我一朵小小的雏菊,微笑着说:“年轻人,别着急,慢慢走,总会找到方向的。” 那一刻,我被那朵雏菊的美丽和老奶奶的善意深深打动。我接过花,说了声谢谢,然后继续前行。虽然我仍然没有找到我原本要去的路,但我却意外地发现了一条更美的风景线——一个古老的钟楼,一座小巧的图书馆。我常常想起那位老奶奶,她的笑容,她的雏菊,还有那句“总会找到方向的”。这句话,成为了我人生中许多时刻的慰藉。 第三章:指尖的温度 文字,是我与世界沟通的另一种方式。它是一种温暖的连接,一种情感的传递。我喜欢在纸上涂抹,记录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那些深刻的感悟。 小时候,我有一个非常喜欢的小本子,封面是蓝色的,上面画着一只小小的猫咪。我把所有的秘密都写在里面,关于学校的趣事,关于和小伙伴们的争吵,关于对未来的幻想。当我长大,翻开那个本子时,我常常会笑出声来,那些稚嫩的字迹,那些简单的想法,都勾成了我成长的轨迹。 有一次,我写了一封信给远方的朋友,讲述我最近的生活。我写了很多很多,用尽了我所有的词汇,想要将我所有的感受都传达给她。当信寄出去的那一刻,我感到一种莫名的轻松。我知道,我的文字,已经承载着我的思念,飞向了远方。 第四章:味蕾的记忆 食物,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情感纽带。一餐饭,一句家常话,都能勾起心中最深切的怀念。 我记得小时候,奶奶做的红烧肉,总是那么香。那时候,家里并不富裕,但每逢过年过节,奶奶都会特意为我做这道菜。她忙碌的身影,灶台上飘出的香味,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如今,我早已离开了家乡,但我常常会在梦中,闻到那股熟悉的红烧肉的香味。我也会尝试自己去烹饪,但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或许是那份久违的家的味道,或许是那份只有在亲人手中才能诞生的温暖。 第五章:远方的星辰 旅行,是我认识世界的方式。每一次出发,都意味着一次新的探索,一次对未知的拥抱。 我曾在高原的夜晚,仰望星空。那里的星星,离我如此之近,仿佛伸手就能触碰到。银河横跨夜空,壮丽而神秘。那一刻,我感到自己是如此渺小,但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连接。我知道,我与这片星空,与这片土地,都有着某种深刻的联系。 我也曾在海边,看着潮起潮落。海浪一遍遍地拍打着沙滩,带走了许多,也留下了许多。我喜欢在海边散步,让海风吹拂我的脸庞,让海浪洗涤我的心灵。每一次海边之行,都让我感到一种释然,一种对生命循环的敬畏。 第六章:内心的回响 生活,总会有一些时刻,让我们停下脚步,去思考,去感悟。这些思考,或许没有答案,但它们却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 我常常会问自己,我想要什么?我追求的是什么?这些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它们却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我会在独处时,倾听内心的声音,辨别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剔除那些不必要的浮躁。 我记得有一次,我经历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和无助。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意与任何人交流。一天,我偶然翻到一本旧书,里面有一句话:“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要相信光明终将到来。”这句话,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心中的阴霾。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寻找内心的力量。 第七章:岁月留痕 时间,是一位最公正的雕刻师。它会在我们脸上刻下岁月的痕迹,也会在心中留下成长的印记。 我常常会看着自己年少时的照片,看着照片中那个青涩的自己,心中充满了感慨。那个曾经的我,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也充满了不安。如今,我早已不再年轻,但我也更加成熟,更加从容。 我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无论是年轻时的张扬,还是年长时的沉静。我明白,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我愿意用一颗感恩的心,去迎接每一个新的日子,去体验生命中的一切变化。 结语 《浮光掠影:人生片段集》就如同我生命中的一本散文集,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只有那些细碎的、真实的、动人的瞬间。我希望通过这些片段,能够让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人生的旅途,如同河水般向前,而我们,则是河水中那些闪烁的“浮光掠影”。愿你我都能珍藏好属于自己的每一片光芒,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一抹独特而温暖的印记。 愿你在阅读这本书时,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浮光掠影”,那份独属于你的,生命中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