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沒有接觸過監獄和犯人的人們對於監獄生活抱有一種神秘感,以為關在其中的都是一夥青麵獠牙的人物。其實,號子裏的人與當時社會上的人沒多大差彆,除瞭占百分之幾的極少數的極壞與極好的人之外,絕大多數也就是社會上的蕓蕓眾生。社會人的物質與精神上的種種需求,平常人的喜怒哀樂、愉快、信任、感激、慶幸這些正麵感情和痛苦、鄙視、仇恨、嫉妒等負麵情緒,以及在利害是非麵前的自私自利的謀劃或正義的衝動,在號子裏的人也一樣都不少,而且比社會上的人錶現得更激烈、更狂暴,所引發的後果更嚴重,因而更具有震撼性。因為監獄是濃縮瞭的社會,無論什麼味道都要更刺激一些,濃縮物因其“濃縮”而較原體更接近原體的本質,那麼認識它就有助於研究者考察其原體,因此認識監獄及號子裏的人也是研究其所處時代生活的重要參考。
——王學泰
內容簡介
《監獄瑣記》是作者作為“現行反革命”獄囚,於1975年3月-1978年10月在北京K字樓看守所和北京監獄所見所聞的真實記述。它生動細緻地展現瞭監獄的日常生活和形形色色的囚犯遭遇,在身份、經曆各異的這個特殊群體中間,在看似荒誕離奇、黑色幽默般的故事背後,摺射齣“文革”末期普遍的微妙的社會心理和高壓、混亂背景下的人情世故,是一份既真實、又具深刻洞察的曆史記錄。
作者簡介
王學泰,1942年生於北京,1964年7月畢業於北京師範學院中文係,“文革”中受衝擊。1970年至1980年在北京房山縣中學工作,1980年調入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主要學術領域是文學史與文化史。
1997年齣版《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引起讀書界和社會輿論的普遍討論,從此,“遊民社會”作為一個詞匯進入社會話語體係。
作為知名人文學者,近年來活躍於各種媒體。在《南方周末》、《新京報》、《南方者口市報》、《東方早報》、鳳凰網、新浪網等均有文章發錶。
內頁插圖
目錄
小引
一 “復雜”與“故事”
二 我的第一個“監獄”
1 “監獄”的分類
2 山雨欲來
3 我的第一個監獄
三 我的第二個監獄
1 摩托車上間隙
2 半步橋邊K字樓
3 “號間門偶嚮人開”
4 預審、逮捕、審判
5 K字樓的吃
6 K字樓中的日常生活
7 K字樓中的犯人
8 上訴期,地震與悲痛的父親
四 我的第三個監獄
1 北京第一監獄
2 “文革”末期的監獄
3 初進三中隊三小隊
4 編寫節目
5 三中隊其他犯人
6 獄中來瞭新犯人
五 監獄常事拾零
1 接見
2 在監獄中患病
3 大牆裏麵看電影
六 平反現場
1 改革的先導——平反冤假錯案
2 平反現場
七 北京市高等法院接待站
1 歸來
2 市高法接待站
附錄一 生活的第一課
附錄二 鮮為人知的“反動學生”案
……
精彩書摘
由於上麵抓得緊,下麵的運動自然也就搞得轟轟烈烈。自覺有問題的學生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一個個痛哭流涕,做檢查,痛罵自己的過去,以求過關。在我看來有些像滑稽戲。然而奇怪的是我無論怎麼檢查,自覺得已經很深刻瞭,但也沒有人理,也不說過關瞭,也不說不讓過,有點晾起來的意思。直到清理思想運動告一段落,8月上旬一個陰雨的下午,係總支召集中文係全體畢業生(近四百人)宣布:運動轉入解決敵我矛盾問題,從清理思想到清理“反動學生”。接著,總支書記陳某宣讀中共中央轉發的北京市委清理“反動學生”的文件。於是,先是全班、後來是全係,把鬥爭的矛頭指嚮瞭我。其實,有什麼大不瞭的問題呢?北京有句俗語叫做“揀雞毛湊撣子”,是說把日常雞零狗碎的事情湊在一起,有時也很有點規模呢。我平常又愛聊天,言多必失,湊個“撣子”還是很容易的。
在大抓階級鬥爭之時我被上麵關注,既不偶然(如上麵說的“愛聊天”,有時也愛說些“風涼話”,這是在大抓階級鬥爭時必然會被注意的。這類人在內部排隊時,最佳也得排個“中右”,弄不好就被視為右派),也帶有些偶然性。我在北京工農師範學院上學(這個學校在1962年被並入北京師範學院)時,與張聞天唯一的男孩張虹生同宿捨,床頭相對,熄瞭燈也能說話。張虹生由於幼年遭遇(1942年後在新疆坐監獄3年),脾氣不好,得罪過係裏領導和某些教師,但與我關係不錯。當時處在睏難時期,天天餓肚子,我們經常一起去飯館改善生活。在吃飽飯後,就是談天說地,這樣就難免言及睏難的根源和黨內高層的鬥爭。從他那裏得知,遵義會議後,原來張聞天是黨的一把手,毛澤東僅僅是協助周恩來處理軍事問題的第三四把手。他談過對於“三麵紅旗”、“反修鬥爭”等重大問題上黨內高層是有不同意見的。像後來盡人皆知的“三分天災,七分人禍”“人相食,是要上史書的”和在廬山會議上對彭老總不公正的批判,當時我就知道瞭。這些信息在正常社會中人民是有權知道的,可是在當年這些都屬於高層機密。
另外,我有幾位校外的朋友,到瞭假期經常湊在一起聊天,無話不談。從張虹生那裏獲得的信息自然也就擴散到這幾位瞭。1957年反右之後,青年學生大多也都有瞭自我保護意識,不會在大庭廣眾之中說一些主流思想不能允許的話。真正的思想交流也隻在親戚或沒有利害關係的朋友之中進行。那幾位校外的朋友都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同學,而且不在一個大學裏讀書。上麵說的“偶然性”就錶現在原本無利害關係的朋友,突然變成瞭有可能發生利害衝突的同班同學。1962年工農師院與北京師範學院閤並,那幾個朋友中的一位恰好與我同班。當然在一個班裏並不是說他一定會揭發我,又趕上“清理思想”這個機緣,而且我倆都與班上的“選舉事件”多少有點瓜葛,同時受到“清理思想”領導小組的注意;最後一個機緣是:領導小組中有個下班協助政治輔導員的助教鮑某,對我和同班的那位朋友都有所瞭解,他又想製造點業績,於是使用各種方法,動員那位朋友揭發我,這些機緣都湊在一起,肯定還是屬於“小概率事件”。身陷這“小概率事件”中,隻能自嘆命運的捉弄,而係裏的領導則慶幸“抓住一條大魚”(當時總支書記語)。
……
前言/序言
《浮光掠影:人生片段集》 序言 生活,宛如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裹挾著無數閃爍的波光,每一個瞬間都可能是意義非凡的片段。它們如同被遺落在河岸的鵝卵石,形狀各異,質地不同,有的棱角分明,有的圓潤光滑,但每一顆都承載著一段獨一無二的經曆,一段被時光沉澱下來的記憶。這本《浮光掠影:人生片段集》,便是我試圖收集這些散落的珠玉,用文字串聯起那些不經意間觸動我心弦的瞬間,描繪齣我生命長河中那些或明或暗、或深或淺的印記。 本書並非要講述一個宏大敘事,也非要剖析某個深刻的哲理。它更像是在翻閱一本舊相冊,每一頁都是一張照片,記錄著一個特定的場景、一個特定的人物、一種特定的情緒。這些片段,可能是我年少時的一場雨,一場與夥伴們在雨中追逐嬉戲的狂歡;也可能是我在某個異國街頭,被一首悠揚的音樂觸動,駐足聆聽的片刻;抑或是與傢人圍爐夜話,分享生活瑣事時,那一絲溫馨的暖意。它們沒有必然的邏輯聯係,卻共同構成瞭我眼中的世界,以及我與世界互動的痕跡。 我常常覺得,生活最動人的地方,往往隱藏在那些不被重視的細節之中。一個擦肩而過的陌生人的眼神,一句無心的叮嚀,一次偶然的頓悟,都可能在不經意間改變我們的心境,甚至影響我們的人生軌跡。這些“浮光掠影”便是對這些瞬間的捕捉,是對那些稍縱即逝的美好與感悟的珍藏。 我並非一個職業作傢,也沒有受過係統的文學訓練。這些文字,更多的是齣於一種內心的衝動,一種想要記錄、想要分享的渴望。它們或許稚嫩,或許粗糙,但它們都源自真實的情感,源自對生活的真切體驗。我希望通過這些樸素的文字,能夠引起一些共鳴,讓讀者在我的故事裏,看到自己曾經的影子,感受到與我相似的心情。 這是一次個人的探索,一次與自我的對話。在書寫的過程中,我得以重新審視那些曾經經曆過的時光,理解那些當時未曾明瞭的情感。那些曾經的睏惑、喜悅、遺憾、希望,都在筆尖下逐漸清晰起來,構成瞭一幅幅流動的畫麵。 《浮光掠影:人生片段集》不是一本可以從頭讀到尾的連續劇,更像是一本可以隨時翻開、隨意閱讀的書。你可以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篇章,沉浸其中,體驗那種特定的氛圍;也可以跳躍著閱讀,在不同的片段中發現彼此的聯係與呼應。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你生活中的一個小小的慰藉,在你疲憊時,為你帶來一絲放鬆;在你迷茫時,為你提供一點啓示;在你孤獨時,讓你感受到一絲陪伴。 我將以最真摯的態度,邀請你一同踏上這段“浮光掠影”的旅程,去感受那些生命中細微而又動人的瞬間。 正文 第一章:晨曦中的低語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穿透窗簾的縫隙,在空氣中投下斑駁的光影,我常常會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寜靜。這寜靜並非虛無,而是充滿生機的沉澱。屋外,鳥兒的啁啾聲如同最古老的樂麯,喚醒沉睡的大地。我喜歡獨自坐在窗邊,捧著一杯溫熱的茶,任思緒在晨光中緩緩舒展。 記得有一次,在一個陌生的城市醒來,沒有鬧鍾,沒有催促,隻有窗外傳來的淡淡的海風味道。我推開窗戶,看到一望無際的藍色,海平麵與天空在這裏交匯,勾勒齣柔和的弧綫。那一刻,我感到一種渺小,又一種無比的自由。仿佛整個世界都在我的眼前徐徐展開,而我,隻是其中一個微不足道的觀察者。我站瞭很久,直到陽光完全驅散瞭清晨的微涼,心中的那份安寜纔漸漸被一絲期待所取代。我知道,新的一天,又將帶來新的故事。 第二章:街角的迴眸 城市,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容器。它承載著無數人的悲歡離閤,也隱藏著無數不為人知的細節。我喜歡在城市的街頭巷尾漫步,觀察著來來往往的人們,聽著他們的交談,感受著他們的步伐。 有一次,我在一條狹窄的巷子裏迷路瞭。正當我有些焦躁不安時,一位賣花的老奶奶吸引瞭我的注意。她的攤位不大,卻擺滿瞭各種顔色的鮮花,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她滿臉皺紋,但眼神卻異常明亮。我停下腳步,問她路。她沒有直接迴答,而是遞給我一朵小小的雛菊,微笑著說:“年輕人,彆著急,慢慢走,總會找到方嚮的。” 那一刻,我被那朵雛菊的美麗和老奶奶的善意深深打動。我接過花,說瞭聲謝謝,然後繼續前行。雖然我仍然沒有找到我原本要去的路,但我卻意外地發現瞭一條更美的風景綫——一個古老的鍾樓,一座小巧的圖書館。我常常想起那位老奶奶,她的笑容,她的雛菊,還有那句“總會找到方嚮的”。這句話,成為瞭我人生中許多時刻的慰藉。 第三章:指尖的溫度 文字,是我與世界溝通的另一種方式。它是一種溫暖的連接,一種情感的傳遞。我喜歡在紙上塗抹,記錄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那些深刻的感悟。 小時候,我有一個非常喜歡的小本子,封麵是藍色的,上麵畫著一隻小小的貓咪。我把所有的秘密都寫在裏麵,關於學校的趣事,關於和小夥伴們的爭吵,關於對未來的幻想。當我長大,翻開那個本子時,我常常會笑齣聲來,那些稚嫩的字跡,那些簡單的想法,都勾成瞭我成長的軌跡。 有一次,我寫瞭一封信給遠方的朋友,講述我最近的生活。我寫瞭很多很多,用盡瞭我所有的詞匯,想要將我所有的感受都傳達給她。當信寄齣去的那一刻,我感到一種莫名的輕鬆。我知道,我的文字,已經承載著我的思念,飛嚮瞭遠方。 第四章:味蕾的記憶 食物,是連接人與人之間最直接的情感紐帶。一餐飯,一句傢常話,都能勾起心中最深切的懷念。 我記得小時候,奶奶做的紅燒肉,總是那麼香。那時候,傢裏並不富裕,但每逢過年過節,奶奶都會特意為我做這道菜。她忙碌的身影,竈颱上飄齣的香味,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裏。 如今,我早已離開瞭傢鄉,但我常常會在夢中,聞到那股熟悉的紅燒肉的香味。我也會嘗試自己去烹飪,但總覺得少瞭一點什麼,或許是那份久違的傢的味道,或許是那份隻有在親人手中纔能誕生的溫暖。 第五章:遠方的星辰 旅行,是我認識世界的方式。每一次齣發,都意味著一次新的探索,一次對未知的擁抱。 我曾在高原的夜晚,仰望星空。那裏的星星,離我如此之近,仿佛伸手就能觸碰到。銀河橫跨夜空,壯麗而神秘。那一刻,我感到自己是如此渺小,但同時,也感受到瞭一種超越時空的連接。我知道,我與這片星空,與這片土地,都有著某種深刻的聯係。 我也曾在海邊,看著潮起潮落。海浪一遍遍地拍打著沙灘,帶走瞭許多,也留下瞭許多。我喜歡在海邊散步,讓海風吹拂我的臉龐,讓海浪洗滌我的心靈。每一次海邊之行,都讓我感到一種釋然,一種對生命循環的敬畏。 第六章:內心的迴響 生活,總會有一些時刻,讓我們停下腳步,去思考,去感悟。這些思考,或許沒有答案,但它們卻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自己。 我常常會問自己,我想要什麼?我追求的是什麼?這些問題,並沒有明確的答案,但它們卻指引著我前進的方嚮。我會在獨處時,傾聽內心的聲音,辨彆那些真正重要的東西,剔除那些不必要的浮躁。 我記得有一次,我經曆瞭一段非常艱難的時期,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和無助。我把自己關在房間裏,不願意與任何人交流。一天,我偶然翻到一本舊書,裏麵有一句話:“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要相信光明終將到來。”這句話,像一束光,照亮瞭我心中的陰霾。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尋找內心的力量。 第七章:歲月留痕 時間,是一位最公正的雕刻師。它會在我們臉上刻下歲月的痕跡,也會在心中留下成長的印記。 我常常會看著自己年少時的照片,看著照片中那個青澀的自己,心中充滿瞭感慨。那個曾經的我,對未來充滿瞭憧憬,也充滿瞭不安。如今,我早已不再年輕,但我也更加成熟,更加從容。 我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無論是年輕時的張揚,還是年長時的沉靜。我明白,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意義和價值。我願意用一顆感恩的心,去迎接每一個新的日子,去體驗生命中的一切變化。 結語 《浮光掠影:人生片段集》就如同我生命中的一本散文集,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轟轟烈烈的大事,隻有那些細碎的、真實的、動人的瞬間。我希望通過這些片段,能夠讓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人生的旅途,如同河水般嚮前,而我們,則是河水中那些閃爍的“浮光掠影”。願你我都能珍藏好屬於自己的每一片光芒,在歲月的長河中,留下一抹獨特而溫暖的印記。 願你在閱讀這本書時,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浮光掠影”,那份獨屬於你的,生命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