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技术丛书:LED可见光通信技术》在总结编著团队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的基础上,从可见光通信的基本原理出发,阐述可见光通信的基本构架、上层协议,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培养读者建立起可见光通信的概念,产生对可见光通信的兴趣,引发对可见光通信应用前景的思考。《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技术丛书:LED可见光通信技术》具有以下特色:
·系统阐述可见光通信技术原理,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可读性,减少理论公式的繁杂数学推导,为公式赋予明确的物理含义,便于理解和运用;
·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实验结果呈现给读者,加深读者对可见光通信技术的理解;
·介绍可见光通信系统中采用的各种先进技术,从系统前端到后端,从基础架构到高层协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技术丛书:LED可见光通信技术》系统阐述了可见光通信的基本原理、系统构架、上层协议、发展趋势等。全书共分为9章,第1章给出了可见光通信的基本概念,并对其发展历史进行了追溯,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第2章~第6章详细介绍了实现可见光通信所采用的先进技术,包括可见光发射技术、信道建模、接收技术、调制技术和均衡技术;第7章为高速VLC通信系统实验,给出了本研究团队基于第2章~第6章介绍的技术理论基础之上的实验成果;第8章主要介绍了可见光通信实现的上层协议;第9章对可见光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技术丛书:LED可见光通信技术》内容系统全面,结构体系创新,理论与实践结合,吸纳全新成果(包括作者本人及合作者的科研成果),各章附小结;可以作为高等学校光学、光学工程、激光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从事可见光通信技术研究的科学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第1章 绪论
1.1 LED市场趋势
1.2 可见光通信发展历史
1.3 可见光通信系统组成
1.4 可见光通信技术的优势
1.5 研究趋势
1.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可见光发射部分
2.1 LED概述
2.1.1 LED光源的发展概况
2.1.2 LED的发光机理
2.1.3 LED的特性
2.1.4 白光LED的种类
2.2 PC-LED
2.2.1 PC-LED的材料及光谱特性
2.2.2 PC-LED的结构
2.2.3 PC-LED的显色效应
2.3 RGBLED
2.4 RGB加UVLED
2.5 LED驱动
2.5.1 LED驱动的物理设备
2.5.2 LED驱动方式
2.5.3 LED的驱动电路设计
2.6 LED照明光场及视觉设计
2.6.1 LED照明光场的特点
2.6.2 主要的LED的光学设计形式
2.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可见光信道建模
3.1 LED频率响应模型
3.1.1 白光LED频率响应模型
3.1.2 蓝光滤波后LED频率响应模型
3.2 各种LED的调制带宽
3.2.1 LED的调制带宽
3.2.2 各种LED的调制带宽
3.3 多径反射建模
3.3.1 室内光通信的链接方式
3.3.2 可见光通信信道建模
3.3.3 可见光通信系统性能的基本分析
3.4 光子模型
3.4.1 模型设计
3.4.2 仿真过程及数据分析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可见光接收技术
4.1 硅基PIN光电探测器
4.1.1 PIN结构及工作原理
4.1.2 特性参数
4.1.3 器件制备工艺
4.2 窄带蓝光探测器
4.3 蓝光滤膜
4.3.1 概述
4.3.2 基本原理与计算方法
4.3.3 蓝光滤膜的设计
4.3.4 设计实例
4.3.5 制备方法
4.4 探测器电路设计
4.4.1 自适应接收技术
4.4.2 时钟提取及恢复电路
4.4.3 接收机后均衡技术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可见光调制技术
第6章 可见光通信均衡技术
第7章 高速VLC通信系统实验
第8章 可见光通信协议
第9章 可见光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缩写术语
我一直在寻找与我们公司即将开展的一个项目相关的技术资料,其中一个方向涉及到LED应用。于是,我看到了《LED可见光通信技术》这本书。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很合理,从LED的基本原理、光学特性入手,逐步过渡到如何将其应用于通信系统。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书中关于系统集成和性能评估的部分。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将LED光源、驱动电路、光接收器以及信号处理模块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通信链路。在性能评估方面,书中也给出了一些衡量指标,例如数据传输速率、误码率、信号质量等,并且分析了影响这些指标的关键因素。这对于我们在项目初期进行技术选型和可行性分析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一些新兴的应用方向,例如物联网中的传感器网络、智能照明与通信的融合等,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虽然书中也提到了一些技术挑战,例如如何提高传输距离、如何应对多径干扰等,但它同时也给出了相关的研究进展和解决方案,这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这项技术。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们项目组在LED可见光通信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最近翻阅了几本关于通信技术的书籍,其中有一套《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技术丛书》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选择的是其中一本关于LED可见光通信技术的书,虽然我并非电子工程的专业人士,但抱着学习和了解新兴技术的心态,我还是深入阅读了。这本书的篇幅适中,内容详实,语言也相对通俗易懂,即使是一些复杂的概念,作者也通过图示和类比的方式进行了清晰的阐述。例如,在介绍通信原理时,书中就用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打手电筒传递信息”的比喻,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迅速抓住核心思想。同时,作者也详细讲解了可见光通信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从室内定位到车联网,再到水下通信,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对这项技术的发展潜力和实际价值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LED本身的光学特性、电学特性以及与通信系统结合的细节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对于理解整个系统的可行性和局限性至关重要。作者在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前沿的研究方向和挑战,这让我看到了未来这项技术发展的广阔前景,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可见光通信技术的大门,即使我的知识储备有限,也能从中受益匪浅。
评分我最近在找一些关于前沿通信技术资料,偶然看到了这本《LED可见光通信技术》。虽然我主要是关注网络通信和软件架构,对底层的硬件和物理层技术了解不多,但抱着拓宽视野的目的,还是花了些时间来阅读。这本书让我对可见光通信这个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它和传统无线电通信在原理上的根本区别。书中对LED作为光源和信息载体的结合方式进行了介绍,包括如何通过控制LED的开关或亮度来编码信息,这部分解释得比较清晰,即使是对我这个非电子专业背景的人来说,也比较容易理解。此外,书中还对可见光通信的优势,例如高带宽、安全性以及在特定环境下的适用性进行了阐述,这让我意识到这项技术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在某些领域具有实际的替代或补充传统技术的潜力。虽然书中很多关于具体电路设计和信号处理的部分,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其深层含义,但它提供的整体框架和发展方向,足以让我对这项技术有一个宏观的认识。这本书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了电子信息领域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兴分支。
评分手头这本《LED可见光通信技术》的书,我粗略地翻阅了一下,整体感觉还是比较扎实的。从章节安排上来看,它基本上是从基础原理讲起,然后逐渐深入到系统设计和应用层面。对于我这种对通信原理有所了解的读者来说,前面的内容算是温故知新,但其中一些针对LED特性与通信融合的细节,还是提供了不少新的视角。比如,书中对LED的调制速度、光谱特性如何影响通信带宽和误码率的分析,就比较到位。我尤其关注了它关于信道建模和抗干扰部分的内容,这部分是实际系统设计中非常关键的一环。虽然书中的模型和分析可能还停留在理论层面,但为理解实际环境下的信号传播和衰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框架。在应用案例部分,书中提到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场景,例如在工业自动化和医疗设备领域的应用,这些都让我对可见光通信的实际价值有了更具体的概念。当然,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书中也坦诚地指出了可见光通信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比如受环境光干扰、传输距离等问题,这是一种比较客观的处理方式。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比较可观,适合有一定技术背景的读者进行深入学习。
评分最近读了《LED可见光通信技术》这本书,感觉它在介绍这项技术时,采取了一种比较务实的态度。它没有过分渲染技术的“高大上”,而是从实际应用和技术实现的角度出发,对LED可见光通信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如何克服实际应用中挑战的探讨。例如,它深入分析了如何在复杂的室内环境中实现稳定可靠的通信,包括如何处理遮挡、反射以及其他光源的干扰。书中还探讨了不同LED阵列的布局和调制策略对通信性能的影响,这对于实际工程设计非常具有指导意义。此外,它也对可见光通信的安全性进行了讨论,例如其不可穿透墙体的特性所带来的固有安全优势,以及在需要高安全性的场景下的应用前景。虽然我对于书中一些涉及具体算法和数学推导的部分,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消化,但总体而言,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接地气,能够帮助读者理解这项技术的实际可行性和在不同场景下的落地潜力。它也让我意识到,LED可见光通信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概念,而是在未来通信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的一个关键技术。
评分送人的。。。。不错不错送人的。。。。不错不错
评分由于技术正在更新发展中,所以这书的内容算是入门级的。对新手有帮助
评分不错,是正版
评分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技术丛书:LED可见光通信技术,好
评分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
评分国内可见光通信目前最权威的书籍
评分学习学习,涨涨姿势
评分fffffffffffffffffff
评分完全看不懂,痛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