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音乐入门丛书:沪剧唱腔赏析(附CD光盘)

戏曲音乐入门丛书:沪剧唱腔赏析(附CD光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庄永平 著
图书标签:
  • 沪剧
  • 戏曲音乐
  • 唱腔
  • 音乐入门
  • 戏曲
  • 地方戏
  • 传统艺术
  • 文化
  • 艺术
  • 教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ISBN:97875523028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36614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戏曲音乐入门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4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CD光盘
附件数量: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戏曲音乐入门丛书:沪剧唱腔赏析》介绍了沪剧各流派及其发展史,并收入了沪剧名家的精彩唱段(附剧照),以满足沪剧爱好者们赏析的需求。

作者简介

  庄永平,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分会、戏曲音乐学会会员、琵琶专业委员会会员、广东音乐研究会会员、上海东方国乐团副团长。

目录

一、沪剧剧种简介

(一)江南“文秀之区”的后起之秀――沪剧

(二)从“唱山歌”到唱“腔调”――沪剧唱腔的渊源与组成

(三)“刚腔”与“糯腔”――沪剧唱腔的流派与特点



二、怎样欣赏沪剧唱腔

(一)基本调与民歌小调――了解一些沪剧的腔调

(1)长腔类唱腔

(2)簧调类唱腔

(3)小调类唱腔

(二)口齿音与人声调一瞳得一点沪语的语音特色

(三)演唱的口语化――掌握若干沪剧的唱法技巧

(四)婉转软糯与平直低沉――学会选择沪剧的流派唱腔



三、吟诵性唱腔的板式节拍特点

(一)唱腔的节拍特点

(二)唱腔的节奏特点



四、沪剧唱段赏析

(一)男腔

(1)丁少兰《小开台  坐罢一番望外行》

(2)王筱新《改良游码头  一勿许劝君勿要游码头》

(3)施春轩《陆雅臣求岳母  求岳母》

(4)施春轩《顾鼎臣  朝思暮想痛在心》

(5)筱文滨《三国开篇  董卓欺君汉运终》

(6)筱文滨《庵堂相会  问叔叔》

(7)筱文滨《徐阿增出灯  提起我大出灯》

(8)解洪元《庵堂相会  春二三月草青青》

(9)解洪元《借黄糠  老天杀人不用刀》

(10)解洪元《芦荡火种  开方》

(11)赵春芳《黄河颂  探源》

(12)邵滨荪《杨乃武与小白菜  曾记当年读经文》

(13)邵滨荪《星星之火  冤有头来债有主》

(14)邵滨荪《雷雨  我代表工人到此地》

(15)王盘声《白兔记  刘智远敲更》

(16)王盘声《碧落黄泉  志超读信》

(17)王盘声《黄浦怒潮  写遗书》

(18)袁滨忠《年青的一代  读遗书》

(19)袁滨忠《年青的一代  悔悟》

(20)张清《甲午海战  茫茫大海波涛涌》

(21)沈仁伟、诸惠琴《大雷雨  悲凉的世界》

(22)汪华忠《姐妹俩  三颗子弹》

(23)张杏声《樱花  皎皎明月照海疆》

(24)徐俊《野马  妈妈你在哪里》

(25)孙徐春《昨夜情  为你打开一扇窗》

(26)孙徐春《昨夜情  苏明读信》

(27)孙徐春《逃犯  思柳》

(二)女腔

(1)凌爱珍《红灯记  恨敌人凶残逞兽性》

(2)王雅琴《卖红菱  六月荷花结莲心》

(3)石筱英《雷雨  我是为了原谅你》

(4)石筱英《巧遇记  实在忠厚老实人》

(5)石筱英《阿必大  笃笃叫,慢慢能》

(6)顾月珍《八年离乱  希望丈夫转门坊》

(7)汪秀英《史红梅  谈判应该讲道理》

(8)丁是娥《罗汉钱  为了迪个罗汉钱》

(9)丁是娥《鸡毛飞上天  从前有个小姑娘》

(10)丁是娥《罗汉钱  燕燕也许太鲁莽》

(11)杨飞飞《妓女泪  四面一片是荒凉))

(12)杨飞飞《为奴隶的母亲  补衣裳》

(13)杨飞飞《龙凤花烛  娘望你平平安安快成长》

(14)筱爱琴《罗汉钱  金黄澄亮罗汉钱》

(15)筱爱琴《雷雨  独对孤灯暗思忖》

(16)筱爱琴《白毛女  北风吹》

(17)筱爱琴《星星之火  隔垛高墙隔重山》

(18)许帼华《绣荷包》

(19)诸惠琴《芦荡火种  芦苇疗养院》

(20)诸惠琴《金绣娘  忽然冲出一队兵》

(21)沈惠中《母子岭  手拿一朵红玫瑰》

(22)陈瑜《清风歌  事到如今悔已晚》

(23)陈瑜《樱花  承你热□将师光救》

(24)马莉莉《日出  昔日竹筠在何方》

(25)马莉莉《洪湖赤卫队  洪湖水浪打浪》

(26)陈□萍《蝴蝶夫人  年轻姑娘爱春天》

(27)茅善玉《一个明星的遭遇  金丝乌》

(28)茅善玉《姐妹俩  秋夜里》

(29)茅善玉《被唾弃的人  睡吧,睡吧》

(30)吕贤丽《月朦胧,鸟朦胧  但愿同入梦》

(31)华雯《东方女性  人生难得遇知音》

五、主胡的托腔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戏曲音乐入门书籍的详细介绍,内容将围绕沪剧以外的其他戏曲剧种展开,力求详实且具有专业性。 --- 戏曲音乐鉴赏与理论进阶读本:聚焦昆曲、京剧、越剧及地方戏曲流派研究 第一章:昆曲声腔的典雅传承与曲牌精解 主题: 本章将深入探讨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声腔体系——昆曲(昆山腔)的音乐本源与发展脉络。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其音乐结构复杂、板式严谨,是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范例。 1.1 昆曲的音乐骨架:曲牌与板式的结构分析 详细剖析昆曲音乐的基石——曲牌。与普通曲目不同,昆曲的唱腔是依附于特定曲牌(如《桂枝儿》《脱靴》等)的固定曲调和节奏模式进行演唱的。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种曲牌的结构特征,以及“对景”与“过曲”的运用方式。重点解析其主要板式——慢词、中腔、散板、紧慢的音乐功能和演唱技巧差异,特别关注南曲“水磨调”的细腻婉转之处。 1.2 昆曲行腔的文辞关系与气韵培养 昆曲的演唱高度强调“字正腔圆”与“意境传达”的统一。本节将分析昆曲如何将文词的平仄、韵脚融入腔体的起承转合之中。深入探讨“气”在昆曲演唱中的核心地位,包括丹田的运用、气息的绵长控制,以及如何通过声腔的“花边”(装饰音)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舞台氛围,而非单纯的炫技。 1.3 经典曲目的赏析导读:以《牡丹亭》为例 选取汤显祖《牡丹亭》中的经典唱段,如“山坡羊·闺塾”、“懒画眉”等进行细致的唱腔解析。对比不同流派(如俞振飞、周传雄等大家)在同一曲牌下的处理差异,帮助读者建立对昆曲音乐多样性的初步认知。 --- 第二章:京剧艺术的全面展开:板式变化与四大流派的声腔特征 主题: 京剧作为国粹,其音乐体系的集大成性要求学习者掌握其高度程式化的声腔体系——西皮和二黄。本章侧重于解析京剧音乐的内在逻辑和不同流派的声腔审美取向。 2.1 京剧声腔的二元对立与融合:西皮与二黄的音乐学分析 系统梳理西皮(以明快、抒情为主)和二黄(以深沉、叙事为主)的音乐结构、调性特点及在剧目中的功能划分。详细介绍京剧板式(如慢板、快板、流水板、摇板等)在音乐节奏、速度和情绪表达上的严格规范,并分析当“流水板”遇上“快二黄”时,演员如何通过音高和节奏的微调实现戏剧张力的叠加。 2.2 徽班进京的音乐遗产与腔调的地域融合 探讨京剧音乐在形成过程中吸收和改造其他剧种(如昆曲、秦腔、弋阳腔等)的音乐元素的过程。重点阐述京剧音乐如何将这些元素“京化”,形成其独特的“京味儿”。 2.3 京剧四大流派声腔技法与审美差异的比较研究 深度剖析影响深远的四大老生流派的音乐特点: 谭派(谭鑫培): 强调“中正平和”的韵味,对二黄的“擞板”处理的规范性。 余派(余叔岩): 侧重于音色的“苍劲”与“厚重”,对西皮的行腔节奏的精微控制。 杨派(杨小楼): 虽以武生著称,但其声腔讲究“气势”与“刚劲”,对念白的节奏处理极具特色。 马派(马连良): 强调“唱念做打”的融合,尤其在拖腔和味儿的把握上,体现的抒情性和文人气。 --- 第三章:越剧的抒情特色:小歌班到大舞台的音乐变迁 主题: 越剧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南方地方剧种之一,以其优美流畅的唱腔著称。本章将聚焦越剧音乐的独特性,即“以声带情”的叙事方式。 3.1 越剧声腔的起源与板式体系的本土化 追溯越剧音乐从早期“老唱腔”向“新唱腔”的演变,重点解析其基本板式——尺调板、弦底板、菜花板的音乐结构和旋律走向。越剧的唱腔与沪剧类似,都深受江南民间音乐影响,但其旋律线条更为婉转、长腔处理更为细腻。 3.2 十大抒情板式的细微差别 详细介绍越剧十八腔中的核心曲调,如“哭腔”、“叹板”、“柳活”等。特别关注“徐派”(徐玉兰)和“袁派”(袁雪芬)在运用这些板式时对音乐情感的塑造差异。例如,徐派的“高腔”如何营造大气磅礴的氛围,而袁派则更注重内心独白的细腻表达。 3.3 越剧音乐的乐队配置与伴奏特色 分析越剧独特的伴奏组合,包括“上口弦”(主旋律乐器)、中阮、大提琴等西方乐器的早期引入和融合,这些乐器如何共同烘托出越剧特有的哀而不伤、柔中带刚的音乐气质。 --- 第四章:地方戏曲的多元景观:秦腔与川剧的音乐元素研究 主题: 考察中国地域辽阔背景下,其他重要地方戏曲的音乐特征,旨在拓宽戏曲音乐鉴赏的视野。 4.1 秦腔的刚健之美:板式节奏的粗犷与叙事性 秦腔作为西北地区的代表剧种,其音乐以“板式重于曲牌”为显著特征。本节将分析秦腔板式(如“慢板”、“紧板”)的强弱对比和节奏处理,其音乐风格如何完美匹配黄土高原上粗犷、豪迈的戏剧内容。重点分析其“垛板”的快速节奏和高亢音区在叙事中的作用。 4.2 川剧的“声腔大观园”:高腔与清音腔的对比赏析 川剧拥有极其丰富的声腔体系。我们将对比“高腔”(如昆腔、弋阳腔的遗存)的曲牌结构与“清音腔”的民间小调化倾向。深入探讨川剧如何通过大量的“锣鼓点子”与唱腔的紧密结合,烘托出川剧特有的幽默感和市井气息,以及“变脸”、“吐火”等绝技与音乐的配合关系。 结语:中国戏曲音乐的整体审美观 总结不同剧种在“腔体结构”、“情感表达”、“节奏处理”上的共性与差异,强调中国戏曲音乐体系的整体性——即无论剧种如何变化,对“气韵生动”和“文辞音韵的契合”的追求始终是核心准则。 --- 适用读者对象: 具备基础戏曲常识,希望系统性拓展对昆曲、京剧、越剧及西北地方戏曲声腔体系有深入了解的戏曲爱好者、音乐专业学生及文化研究工作者。本书不提供具体剧目(如沪剧)的唱腔示范指导,而是着重于理论框架、结构分析和流派对比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艺术入门书籍的普遍印象是,它们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我看不懂的专业术语,要么就是流于表面,像一本歌词集加几张剧照。我非常期盼这本关于沪剧唱腔赏析的书能够打破这个怪圈。一个好的入门指南,必须是桥梁,连接了专业知识和普通爱好者的理解力。比如,关于“气口”和“换气”的处理,这直接关系到唱腔是否连贯和饱满。这本书如果能用图示或者形象的比喻来解释这些技术细节,比如将丹田运气比作水泵的运作,将高音的支撑比作建筑的基石,相信能让抽象的技巧变得具体可感。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入门级”的欣赏路径。也许是挑选出五到六个最具代表性的沪剧选段,然后逐一拆解其唱腔的精妙之处,这样读者就能带着明确的目标去听,而不是盲目地沉浸在声音的海洋里。CD里如果能精准对应这些解析的选段,那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学习闭环。

评分

我对这种“赏析”类的书籍最大的期待,其实是它能激发我更多主动探索的欲望,而不是满足于被动接受信息。我希望这本书在收尾或者在章节安排上,能给出一些“接下来该听什么”、“该找谁的录音”的明确指引。赏析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自己的判断力。因此,这本书不应该仅仅是介绍“标准答案”,还应该展示出多元的可能性。比如,不同演员对同一段唱词的不同诠释(“甲派”与“乙派”的对比,如果沪剧有类似的概念),这种对比能极大地拓宽读者的视野。如果作者能够巧妙地引导我们去思考:“你觉得哪种处理更符合你对角色的理解?”,那么这本书就成功地从“讲解者”转变成了“启发者”。一本好的入门书,应该像一位亦师亦友的引路人,既传授招式,又鼓励我们走出自己的路,去发现更多未被明确提及的沪剧宝藏。

评分

我一直有个心愿,就是能真正“听懂”戏。不是那种泛泛地跟着旋律哼唱,而是明白演员在那个特定的情境下,为什么选择了这种“慢三眼”而非“流水板”,或者那种典型的“哭腔”是如何通过气口和颤音来传达人物内心的极度痛苦的。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它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我设想,它应该会深入探讨沪剧唱腔中的各种“味儿”——比如那份吴侬软语特有的腔调如何融入到高腔与低吟之中,形成独特的听感。对于唱腔的赏析,最怕的就是那种空泛的赞美,例如“这个唱得真美”,却没有指出“美”的构成元素。我希望作者能够像一位高明的戏曲评论家一样,对不同流派的唱腔特点进行对比分析,让读者能区分出不同时代、不同名家在演绎同一段唱词时所呈现出的细微差别。这样的深度剖析,才能真正培养起我们这些入门者敏锐的耳朵和鉴赏力,让每一次聆听都变成一次有目标的探索之旅。

评分

这套《戏曲音乐入门丛书》听起来就让人充满了对传统艺术的向往,尤其这本专注于沪剧唱腔的赏析,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一直对沪剧那种细腻婉转的腔调感到好奇,总觉得它蕴含着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但苦于没有系统的方法去理解和欣赏。这本书如果能把那些看似高深的行腔、板式、甚至是一些地方化的行话,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剖析开来,那就太棒了。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比如提到某个著名的唱段时,能不能配上详细的乐谱分析,或者至少能用文字描绘出那个“味儿”在哪里。毕竟,光听着好听是远远不够的,知道它“好听”在何处,才能真正进入到欣赏的层次。如果附带的CD能收录那些经典且具有代表性的腔调范例,那就更完美了,这样我就可以一边看着文字解说,一边跟着音频去体会那种声腔的跌宕起伏,构建起我对沪剧唱腔的第一印象。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冰冷的教材,而是一本能带领我走进沪剧世界的、充满人情味的向导。

评分

作为一名对地方戏曲抱有浓厚兴趣,但又缺乏专业训练的听众,我最关心的就是这本书如何处理“文化背景”与“唱腔表现”之间的关系。沪剧的唱腔,不可能脱离其诞生和发展的土壤——上海的市井生活和文化氛围。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某些特定的曲调风格是如何植根于当时的社会情境的。例如,早期的沪剧是否更质朴粗犷,而随着都市化的发展,唱腔是否也吸收了更多精致、细腻的元素?这种历史的维度对于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唱至关重要。如果能将唱腔的特点与剧目的情节、人物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那么赏析就不再是纯粹的技术分析,而是对戏剧灵魂的捕捉。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理解,当演员唱出“哎哟哟”这样的叹词时,它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密码和情感重量,而不仅仅是学会识别它是一个特定的腔调标记。

评分

ok

评分

有拉谱,主要是因为这个买的

评分

,,,,,,,

评分

有拉谱,主要是因为这个买的

评分

ok

评分

,,,,,,,

评分

ok

评分

满意

评分

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