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谈点建筑好不好》中有的内容让人捧腹大笑,有的地方让人眼眶湿润,有的创意让人拍手称赞,有的态度让人肃然起敬。如果建筑业是这个喧嚣年代里美艳的模特,那这本书是让大众看到浓妆之下那张素颜的脸:不是精致,而是迷人!
内容简介
长期以来,建筑学是个脱离大众的学科。大众的普世认知和专业界自己的定位是有偏差的。《谈点建筑好不好》通过七篇建筑背后的人和事,讲述了一位建筑师年轻时代的“奋斗”故事、喜忧参半和有血有肉的职业经历。采用非专业化的语言,呈现出这位特别的建筑师在生存和社会责任感之间的挣扎。
作者简介
张佳晶,毕业于同济大学。
职业建筑师、职业城市规划师、上海交大客座讲师、上海市规委专家。
高目建筑设计工作室创始人、“乐彼”咖啡店老板、业余策展人、业余围棋高手、业余歌手。
业余作家,豆瓣id:LP_MASTER ,出过一本小说。
设计过众多建筑作品、参与过众多艺术展览、操作过众多研究项目。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有趣的人、两只萨摩耶的粑粑。
男,41岁。
精彩书评
初见老张是在上海MAO我的演出专场 ,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嗯,这个人应该很有才华;嗯,这个人应该还有些玩世不恭!这本书是在他的再三督促下,我终于侥幸未遂,人生中花了一个多小时就读完了整本书。老张确实才华横溢,而他的智慧在于他有独到的思维跟个性的灵感——生命跟生活,表达各自对宇宙和自然的敬畏之心,一切无常且无分别,我们只需关照自心,安住在每一个当下——祝愿老张能继续发挥更多更高的智慧,去圆满他的另类修行!
—— 音乐人 央吉玛
这些年我和佳晶闲聊过无数次咖啡、旅行、拍照,但唯独没有聊过他的工作,我想也许是建筑师这份工作把他累得够呛吧。一个作品少不了要搞几年,不同于我们这些一蹴而就的艺术作品,发生得快,消费得也快。而建筑物终归不同,完成后一直就伫立在那里了,好的坏的都要承担着。我原来以为,这家伙多少年也没有和我聊过建筑的事儿,是想在压力之外留些轻松自由。可现如今,他还是说话了,还假装心虚故意问“谈点建筑好不好”?我这才看出来,原来“不谈建筑”是因为了那种“近乡情更怯”的复杂难言,毕竟不止是工作,是他的热爱,避而不谈?难呐。
—— 艺术家 马良
如果你认识张佳晶很久了,你完全不用去读他的文字,因为这些酸甜苦辣的苦逼悲催中却依旧保持着经久不衰、自强不息的积极乐观的建筑师故事你一定都是知道的。不过隔三岔五想这哥们儿了,还是要翻一段出来读读,然后打个电话给他,继续交流一下苦逼的经验,顺便让他的热情感染下你。如果你不认识张佳晶,那你得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读,然后你也就读懂他了。
—— 建筑师 一村
这是一本像微型自传的微型作品集或者说像微型作品集的微型自传:没有豪迈的宣言,只有张佳晶一个人在那里絮叨;没有范型和手法,有的是张佳晶不断的挣扎和扑腾。就像张佳晶的建筑里会有一种野路子的生猛那样,他的文字也带着揶揄与质疑的大胆,以及,不太容易察觉的温柔和不肯罢休的坚持!
—— 自由撰稿人 城市笔记人
建筑师就是一个始终活在痛苦当中的理想主义者。
——Yinji
老张设计的赛纳维拉曾经是赵宝钢电视剧《奋斗》的背景建筑。佟大为走来走去的那个跃层,就是老张同学设计的。可惜,老张当时害羞,没有上镜头。不然,就是当下的建筑优而演的一位了……当年看了电视剧的镜头,还是觉得北京终于有了现代干净点的住宅楼了。
——建筑民工
老张的文字真透气,不知不觉就读完了!
——木土mutu
目录
之一 渔歌
之二 塞纳维拉
之三 新江湾城 邻里中心
之四 三桥
之五 青年保障住宅
之六 德富中学
之七 ……
后记 之一
后记 之二
精彩书摘
在创办设计公司的初期,住宅设计占到业务的主要部分,原因其实非常必然与简单:政府投入的公共项目一般落不到当年名不见经传的我们头上,而聪明的开发商会很好地利用我们这些性价比很高的小设计公司。
在2008年以前,我们基本上都是设计中高端的居住项目以及类似WK这样的大型开发商的前期研究,涉及的项目并没有摆脱当时那个房地产大好的年代而主要都是为富人服务,因为我们也没有超越社会的能力——几乎没有人可以超越社会地活着,尽管你知道你生活在一个嚣张的社会里,可依然无济于事。
然后我设计了无数自己买不起的房子,也曾沾沾自喜地炫耀我的房子比隔壁卖贵了两千块,也曾经鄙视那些在跟我谈豪宅的时候说厨房7平方米够了的老专家。我那时候基本上觉得主卧室没有25个平米的净面积根本不是人住的(不算厕所、更衣什么的),300平米的房子也就只有三个卧室,还得省着点设计。
2004年,我们公司开始进入居住研究阶段。主要是觉得自己设计住宅的水平已经很牛了,对当下的一些住宅设计现状(包括法规)非常不满,并对在中国很容易形成的单一化住宅设计模式表示愤慨。但是苦于无法像外交部那样对不满和愤慨提出严正声明及强烈抗议,那么无法外交只好内交,就开始自己在工作室内部进行特型住宅及住区发展的可能性研究——比如我对当时的时髦概念如空中花园、造镇、小户型、新城市主义、住宅节能的兴趣浓厚,当然这些研究都是很局部和片面的,难以有理论支撑及自成体系——但是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对“一定不”的事情说“不一定”了。
公司项目不忙的间隙,一些粗浅片面的研究成果陆续出台,然后大家想弄成一本集子。一次下午茶的机会让一个台湾朋友给参与起个名字,他看到我们的语言和图纸都不像传中的建筑师应有的学院派而且毫无主题,就说叫HOUSE CHATTING吧。Chat这个单词还是开始上网聊天的时候学的,觉得很贴切,于是就在后来的几年里连做了两期。
……
前言/序言
自从我开了咖啡馆,很多人介绍我时,会想当然地以“咖啡馆老板”作为首选,而我的本业建筑师倒是往往被忽视——加上我这人不太接触媒体、不太参加展览,不太注意整理,而且建成的优秀作品也不多,也实在是不喜欢以牺牲生活质量和违背生理的方式去混进某个圈 子。所以,怪不得别人。
其实还有个更直接的诱因,就是有次我刚巧过生日,就在豆瓣上随意地发了1996年做过的国际竞赛的文字和图片来缅怀曾经的日子。结果一个在豆瓣上熟悉的后辈建筑师,据说是家琨的手下,在回复中说了这么一句话:“生日快乐,读书的时候就模仿过这个设计——有次开会见过你,还以为你是个只会谈咖啡的小资建筑师呢。”所以,再不谈点建筑可能太对不起建筑师这个有前途的称谓了。
这不是一本建筑专业的书籍,而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无论你是否是一个建筑师都可以把它当成故事来读。那时在网络上连载,也没把它们当成一个严肃的建筑文章来写,写它的目的纯粹是一个漫无目的的渲泄。而且,当这本书的编辑在网络上联系到我的时候,我心里还在想,“别闹了,我只是写着玩儿的”。
如果一定要给这本书写个序言的话,那么就引用杜拉斯的那句名言吧:“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
建筑的呼吸:空间、尺度与情感的对话 这是一部关于建筑的随笔集,它试图剥离那些冰冷的技术参数与繁复的理论术语,回归建筑最根本的属性——它如何与我们生活在其中、感知它的人产生最直接、最深刻的连接。本书并非一本教科书,也不旨在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建筑法则,而是一系列由建筑引发的观察、思考与感悟,是对我们所处的物质环境的细致审视,是对那些隐藏在砖石、玻璃与钢筋背后的,足以触动我们灵魂的元素的一次探索。 “谈点建筑好不好”——书名中的这句看似随意的发问,恰恰点出了本书的核心关切。我们是否真的“谈”过建筑?我们谈论的,是那些宏伟的结构,是那些引领潮流的设计,还是仅仅是路过时的一瞥?本书的出发点,正是希望打开这个对话的窗口,邀请读者一同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往往被忽略的建筑细节。它不强求读者成为建筑专家,只希望每个人都能在书中找到共鸣,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建筑之美,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历史与情感。 空间:流动的诗歌与无声的叙事 建筑最核心的语言,便是空间。它不仅仅是物理的容器,更是承载活动、塑造体验、传递情感的媒介。本书将深入探讨空间的多重维度。从宏大的城市肌理到私密的室内角落,我们如何感知一个空间的尺度?怎样的比例能带来舒适与和谐,怎样的比例又会引人压抑或迷失?书中会通过具体的案例,比如一座老宅的曲径通幽,一座博物馆的开阔明亮,或者一个公共广场的凝聚力量,来解析空间如何通过其边界、层次、光影与材质,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引导着我们的行为。 我们还会关注空间的“流”。建筑不是静止的雕塑,它是为人类活动而设计的。楼梯的起伏,走廊的蜿蜒,门厅的过渡,都如同乐章的音符,指引着我们从一个体验走向另一个。本书会尝试描绘这种流动的诗歌,分析建筑师如何通过对流线的巧妙设计,赋予空间以生命力,让使用者在穿梭之间,感受到秩序、惊喜或宁静。 此外,空间也是一种叙事。一个古老的教堂,其高耸的穹顶和斑驳的石壁都在诉说着历史与信仰;一个现代化的办公空间,其通透的落地窗和灵活的布局则在讲述着效率与合作。本书将引导读者去“读懂”这些空间语言,理解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时代精神以及建筑师试图传达的价值观念。 尺度:与人同在的和谐之舞 尺度,是建筑与人之间最直接的对话。它关乎我们身体的感知,也关乎我们心理的感受。本书将讨论不同尺度的运用所带来的不同效果。从人类学的高度审视,什么尺寸的门洞最符合人体工学?多高的天花板能带来庄重感,多低的屋檐又会让人感到亲切?这并非是僵化的公式,而是对人类身体尺寸与心理需求的深刻理解。 书中将探讨,当建筑尺度过于宏大,脱离了人的尺度,便容易产生疏离感,甚至压迫感,使得个体淹没在巨构之中。反之,过于局促的空间则会带来束缚与不安。因此,成功的建筑往往能在宏观与微观之间找到平衡,在宏伟的设计中蕴含着对人的关怀,在微小的细节中彰显着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本书还将审视城市尺度。一座城市的体量、街道的宽度、建筑的高度,这些宏观尺度的集合,构成了城市的面貌,也塑造着我们的生活体验。是什么让一座城市感到宜人,而另一座则显得冰冷?这其中,对城市尺度的把握至关重要。本书会尝试解读那些令人难忘的城市片段,分析它们是如何通过尺度的精妙设计,营造出独特的城市魅力。 情感:建筑的温度与灵魂 建筑不仅仅是满足基本需求的物理实体,它更是我们情感的载体,是承载记忆的容器。本书将着重探讨建筑如何触动我们的情感,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回忆与感受。 当我们走进一座古老的砖石建筑,那斑驳的墙壁、厚重的木门,是否会唤起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宁静?当我们站在现代化的玻璃幕墙建筑前,那通透的光影与简洁的线条,又会引发怎样的思考?建筑的材料、色彩、光线、造型,甚至是它所处的环境,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情绪。本书将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描绘,展现建筑如何通过其“温度”来与我们沟通。 本书还会关注建筑与记忆的关系。童年时家乡的那栋老房子,承载着我们最初的欢笑与泪水;校园里那座充满故事的教学楼,见证了我们的青春岁月。建筑作为我们生活轨迹的见证者,其形态与空间都与我们的个人经历紧密相连,成为我们记忆的重要锚点。本书将尝试挖掘这种情感连接,理解建筑为何能成为我们情感世界的延伸。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建筑所蕴含的文化与人文精神。一座建筑的设计理念,是否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它是否考虑了社区的需求?它是否传递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些深层的人文关怀,往往是建筑能否真正打动人心的关键。本书将努力去解读那些超越形式的,建筑所传递的温度与灵魂。 从细节中发现美好:那些被忽略的风景 本书并非只关注那些地标性的建筑或宏大的设计。相反,它更愿意将目光投向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却又蕴含着丰富细节的建筑元素。 一块精心打磨的石材,一个巧妙设计的门把手,一条温暖的走廊灯带,甚至是一棵与建筑和谐共生的树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能体现出建筑师的匠心独运,也能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无限的美好。本书将鼓励读者放慢脚步,去发现这些被忽略的风景,去感受那些隐藏在细节之处的温度与品质。 本书也会涉及到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建筑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城市文脉、乃至气候条件都息息相关。一栋依山而建的建筑,如何与山体形成对话?一处临水而居的建筑,如何与水景融为一体?本书将探讨这种和谐共生的关系,理解建筑如何通过对环境的尊重与融入,实现其生命力的最大化。 结语:一场持续的对话 《建筑的呼吸》不是终结,而是一场持续的对话的开始。它希望通过对空间、尺度与情感的细致解读,点燃读者对身边建筑的观察热情。当你下次走在街头,驻足于一栋建筑之前,或许不再只是匆匆一瞥,而是开始尝试去感受它的尺度,去体会它的空间,去聆听它在你心中激起的细微回响。 本书的写作,旨在用一种轻松、易懂、富有感性的语言,打破建筑与普通读者之间的隔阂。它没有枯燥的理论,也没有艰涩的术语,只有对建筑最真诚的观察与最深入的思考。它相信,每个人都是生活的艺术家,而建筑,正是我们生活中最壮丽的画布。愿这本书能成为你手中一把小小的钥匙,开启你对建筑世界更广阔、更深邃的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