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时忍住就好了》为何用香蕉代言?
香蕉是“智慧之果”,
传说佛祖因食之而获得智慧。
现实中,香蕉是“快乐之果”,
能使人提升耐力,解除忧郁。
本书既是“心灵的香蕉”,
在隐忍和冲动之间,
她将带给你平衡人生的智慧。
二、什么样的人需要阅读《当时忍住就好了》?
如果你有以下心理困扰,请阅读本书:
容易伤害自己亲近的人;
时常做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
时常做令自己失望、自毁形象的事;
因为冲动而丧失重要的目标;
关键时刻,大脑容易忽然一片空白;
总为同一种事发怒,总为同一种人揪心;
做事纠结,常有后悔的感觉。
亲爱的读者,《当时忍住就好了》不是一本供你陶冶情操的散文集,也不只是一本供你消遣时光的故事书,这是一本告诉你如何驾驭自己能量的奇书。如果能认真读下去,你会被很多贴心的故事所启发,也会因为许多奇妙的心理技巧而改变自己,从此拥有一个“不后悔的人生”。
“当时忍住就好了”,生活中有多少人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就会有多少人需要这本书的帮助。她或许并不迷人,但于我们的人生而言,她必定有用。那么,就请静下你的心灵,打开你的思维,随着这本书开始一场自我修炼的旅程吧。
肯·林德纳,美国心理咨询师,深造于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矛盾性格心理学”创始人。
30年内,为数万人做过心理咨询,其中包括马特洛尔、莱斯特·霍特、桑吉·古普塔、罗宾·米德、安·克莉等知名人士。他在哈佛大学所倡导的“性格自修课”十分火爆,受到众多学生和老师的喜爱。
★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对你做的事你会更有效率、更成功、更重要,同时,你也会更快乐!
——桑贾伊·古普塔,多次获得艾美奖,CNN的首席医疗记者
★我特别喜欢Ken Lindner的这本书,堪称时下的经典!未开发的情感(情绪)领域的自助书。我们都需要暂停、承担生命的责任,依据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办事。我们生活中有如此多的压力,比以往更加危急地控制我们的情绪。考虑到这一点,《当时忍住就好了》,应该更适合每一个人阅读。
——Steve Cohen,哈佛大学知名心理学教授
★这本书用一个独特的程序给你带来力量,不再破坏和自我破坏生活的选择。我不怀疑本书的意见和具体提示会改善你的个人、社会和职业生活。把它放在心上,会改变你的生活!
——Bruce Hensel博士,Chief Medical,《健康与科学》编辑,KNBC记者,获了9次艾美奖
自序 关键时刻忍得住,告别容易后悔的人生
第一章 我们忍不住的是能量
1 负面能量如何伤害了你
2 如何面对你的负面能量
3 什么是驾驭能量的时间轴
4 驾驭能量前要做的心理准备
第二章 让爱捣蛋的能量乖下来
1 识别你心中神秘而强大的“情感触发器”
2 人生的选择需要预测
3 你的未来需要设想
4 不再为相同的事情失去控制
5 给自己一份神奇的备忘录
6 轻松作出有价值的人生选择
7 我们为什么需要回顾人生
第三章 忍就忍得有质有量
1 保养你的“情感触发器”
2 关键时刻谨防犯错
3 “快速设想”和“快速规划”的力量
4 “忍术”词汇备忘录
感谢
从三个真实的故事开始
几年前,我的车上安装了一部车载电话。我每天都要跟客户打几个小时的电话。持续使用几个月后,我发现,每次通话后我的脑袋就会剧烈地疼痛。或许是巧合,但每次通话时我总能感觉话筒那边传来一股力量(辐射),让我的耳朵感觉非常不适。
有一天,一个在某知名手机制造公司担任总经理的熟人不经意提到,他的公司担心使用者可能因长时间使用手机患上脑癌,所以花费了巨额资金给顾客上保险。
他的这番话让我的整个世界都崩塌了。第二天,我就去看了医生,让他医治我的头疼症。仔细检查一番后,他说:“一切看上去都挺正常的,但是以防万一,你还是去做个X光吧。”
我无法用语言形容当时我脑子里想到的开颅手术的画面。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我被吓傻了!
几天后,我去X光科室拿检查报告。那天做脑部X光扫描时,我跟操作员聊得不错。看到我来了,为了平复我内心的极度不安,他走过来对我说:“我只是想对你说,你没有什么大碍!但是相信我,手机这东西很害人的,尤其是那些车载电话!”
我如释重负,内心充满感激,但是想到把自己置身于这样的危险之中还是心有余悸。于是我下定决心:从今天起,我再也不离手机那么近了!我要么戴耳机,要么打开手机的免提功能——尽可能减少手机对我的辐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了解到,我最强劲的“情感触发器”是我极其厌恶去医院。即使假设这种情景都让我毛骨悚然。因此,保持身体健康,永远不踏入医院半步是我最期待的事情。
我把我的情况归纳如下:
1.在这个案例中我的情感触发器是:
1)我对于因重病住院这件事感到极度恐惧。
2)我对“患有脑癌”这种可能性感到极度恐惧。
3)我对“要做脑部手术”这种可能性感到极度恐惧。
4)我不想死。
5)我想要健康长寿!
2.这些极度强烈的情感能量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那根弦。
3.这次经历使我改变了常常把手机放在耳边通话的习惯。
4.从那天起这些情感触发器就激励着我作出“不再让自己暴露于手机致癌的辐射中”这样的人生选择。可以看出,一种有益的行为改变出现了。
我母亲以前总是迟到。上学迟到、上班迟到、约会迟到、自己妹妹结婚迟到,甚至在自己的婚礼上也迟到。她从未为任何事而改变这种行为,直到她与我父亲结婚7周年纪念日的那天。当天晚上,母亲忘记了跟父亲的约会,她又迟到了。那天晚上下着雪,还刮着大风。他们原本计划好了一起吃完晚饭后去看一场百老汇的演出。母亲迟迟不来,父亲在餐厅外面等了两个多小时,边等边担心母亲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母亲赶到的时候餐厅已经关门了,父亲都快冻僵了,他非常生气。他们赶到剧院的时候被告知已经错过了最后一场演出。父亲当时很明智地抑制住了自己的愤怒,什么都没说。
第二天,父亲等心情稍微平静些后走进了母亲的化妆室。母亲正在化妆。“贝蒂。”父亲开口了,“我不知道怎么说……你的行为真是让我捉摸不透。如果你是因为笨呢,我倒是可以理解,也可以原谅你。但你是我认识的最聪明的人之一,平时也是个很不错的人。所以我要问问你:你怎么能这样对我?你怎么忍心让我在那么冷的夜里等你那么久?我根本无法接受。我真想让你知道我有多么伤心!你对我的所作所为我都不忍心拿去对付我的敌人。你怎么能对我这样?你真是太刻薄了!”
说完后,父亲转身离开了房间。母亲完全傻了。她以前从没想到自己是这么刻薄、这么不替他人着想的一个人。对于母亲来说,“刻薄”这个词是触发她内心情感的按钮,她烦恼极了。一整天母亲都在思考为什么父亲说她刻薄竟让她如此烦恼。后来她恍然大悟。她想到了她的母亲。她十分厌恶她的母亲!她一出生就不受自己母亲的喜爱。她的童年是在肉体和心灵的双重摧残下度过的。她认为她的母亲是“刻薄女王”,所以“刻薄”这个词才让她心里如此不安。她绝不想跟她的母亲一样,绝不!
刻薄以及与刻薄一词相关的所有不好的联想和含义是击碎母亲坏习惯的情感触发器。她绝不愿变成她所憎恶的母亲那样的人。打那天起,她下定决心再也不迟到了。从那以后,母亲真的再也没迟到过,而且每次都早到!
她说她每次与人有约时都会想到:如果迟到的话就会被人认为是刻薄。如此一来她就实现了积极的行为改变。“被认为刻薄”作为一种情感触发器,它所带来的强大能量电荷激励着母亲按时为约定做好准备,以确保准时赴约。
我母亲受“不能被别人认为刻薄”这一想法的激励,有意识地改变了自己的行为,由一个经常迟到的人变成一个准时赴约的人。受父亲言语的刺激后,她内心的强烈情感促使她打破了原本极为恶劣的行为模式,最终她的梦想(做一个善良、细心的人)成为现实。问题解决的关键点在于父亲对她说的话充满了情感电荷,这种强烈的情感电荷促使母亲改变了经常迟到的习惯。
请注意本故事中的4个关键点:
1.母亲意识到她的情感触发器是她厌恶成为他人眼中“刻薄”的人。
2.她利用这种强烈的情感触发器激励自己努力做到再也不迟到。母亲“不要对他人刻薄”的情感触发器就像效力威猛的炸药,炸毁了她“爱迟到”这个让人头疼的“顽疾”。
3.母亲原本伤人害己的行为模式被打破了,她作出了“准时赴约,不让他人等待”的有益的人生选择。
4.母亲作出了极为有益的行为上的改变。
卡利萨是一家公司的高管。离婚后,她的3个孩子都跟着她一起生活。两年后她嫁给了达尔。达尔与跟前妻生的4个孩子一起生活。
很显然,刚开始的时候,他们的婚姻非常不和谐。达尔以对7个孩子不管不顾来表示自己的不满。于是卡利萨成了家里唯一一个养家糊口的人,跟单身母亲没什么差别。卡利萨因此感到压力巨大。在嫁给达尔之前,卡利萨才120斤,婚后,她的体重飙升到200斤。体重的剧增给她带来了各种麻烦。不论是作为一名公司的员工还是作为一位需要跟孩子们互动的家长,卡利萨的体重都成为一个大问题。
一年多来,卡利萨都在试图减肥,但就是不见效。突然有一天,她看到自己7岁的儿子布拉德利眼里噙着泪水,跑到她的身边。她赶忙让儿子坐下,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布拉德利脸颊上满是泪水,哭着说:“妈妈,我不想你死掉,你不能死!”卡利萨被儿子的话吓到了,她知道儿子一定是受到了什么刺激,于是赶紧问孩子:“宝贝,你为什么觉得妈妈要死掉了?”布拉德利答道:“因为你太重了!我害怕你会突发心脏病,然后死掉。爸爸又不在身边,我只有你一个亲人了!求求你别离开我,妈妈,求你了!”
卡利萨说布拉德利的眼泪深深地刺痛了她,她决心减肥,结果两年内她瘦了80多斤。这个事例再次证明情感触发器能够触发人体内强烈的能量电荷,这些能量电荷能够将情绪、心理以及理智上的负面想法或习惯彻底打破并激励他们作出有利的人生选择。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还得到另一个极为重要的启发:在前面两个故事中,我的父亲(有意的)和布拉德利(无意的)分别触动了我的母亲和卡利萨强有力的情感触发器。这些情感触发器使她们打破了原本有害的行为模式,助她们作出了有利的人生选择。你要做的就是准确识别并且利用你的情感触发器带来的正能量电荷。让这些正能量电荷为你所用,使你在关键时刻能控制并消除负能量电荷。一旦你打破了这种有害的行为模式,你就能理智地思考并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既然“情感触发器”如此神奇,那么,它的具体含义到底是什么?为了更好地理解,我用一个公式来解释“情感触发器”:
你的财富+梦想=情感触发器。
因此,情感触发器是指:能触发你内心最为强烈的情感能量电荷的一些特殊的人、事、物、经历、信息和愿望。你的情感触发器触及你内心深处最真切的情感,能够在理智和情感层面引起你的共鸣。它们是你最珍视的、给你最大动力的东西。你的情感触发器所带来的强大的能量电荷,可以帮助你实现个人的转变,上面的三个案例就是很好的证明。
文摘二:卡拉为何冷漠
为了更好地阐述一个人内心深处是如何变化的,我想跟你们分享一则关于卡拉的故事。
卡拉的一位亲戚露丝找到了我。她想让我帮忙看看能不能改善在她看来是说得通,但又完全站不住脚的情况。由于我跟卡拉未曾谋面,基于露丝的描述,我作出了以下判断:
卡拉是一位48岁的母亲,有3个孩子,分别叫布莱特、格雷戈和蒂凡尼。布莱特21岁,最近刚大学毕业;格雷戈19岁,正在读大二;蒂凡尼24岁,先前一直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最近公司裁员,她丢了工作。近来,卡拉的第二任丈夫莱恩提出要结束7年的婚姻生活,并在当晚就离开了家(卡拉的第一任丈夫史蒂夫,也曾在与她生活9年后离开了她)。
一方面,卡拉被突如其来的情况弄得不知所措;但是另一方面,她知道跟莱恩夫妻不和已经很多年了。从各个方面来看,卡拉都是个聪明、有魅力且很有才华的女人;但是同时她也非常固执,在一些方面有非常强的控制欲。与她比较起来,莱恩就显得非常被动和顺从。
在孩子们的眼中,卡拉极具控制力又有损人格的行为是导致他们父母不和的主要原因。在他们看来,莱恩结束这段婚姻也是不得已的选择。最让卡拉不解的是,莱恩在抛弃她之后,她的孩子们竟然花大量的时间来陪伴他们的父亲,把她抛弃了!
失业后,蒂凡尼在这经济极不景气的年份里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试图找到一份过得去的工作,然而一无所获。她的钱几乎快花光了。因此,她征求卡拉的意见,问她在找到工作前能否搬回家里,和卡拉住在一起,以此降低生活消费。自从和莱恩离婚后,卡拉一直一个人住在空荡荡的大房子里,尽管如此,她还是冷漠地拒绝了女儿对她的求助。卡拉对此的解释是,她想“一个人住”。她说她只想把钱花在自己身上,因为她要保证她有足够的钱给自己养老。
露丝说我的目标就是要帮助卡拉“敞开心扉”,并鼓励她改变想法,让蒂凡尼回来跟她住在一起,并且帮格雷戈负担学校的花费(卡拉是绝对付得起的)。
此时,我很有必要详细阐述一下卡拉家族几代的历史。拉卡的外祖母名为格雷塔。格雷塔的父亲在她4岁那年就去世了。后来她的母亲将其抛弃。从此格雷塔进了孤儿院,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感到自己被遗弃了。因此,格雷塔的内心深处充满了伤痛、愤怒、背叛以及不被爱的感受。从各方面来看,格雷塔都不知道怎么去爱人,怎么对她的孩子表示关心、爱护和珍视……如此,她的孩子在心理和情感上也都感觉被遗弃、遭到背叛。卡拉的母亲查瑞丝便是这些孩子中的一个。卡拉的父母后来离婚了,卡拉也感觉自己遭到了遗弃和背叛。更糟糕的是,卡拉一生都认为她的父母偏爱她的哥哥。她的父母离婚时,这种偏爱变得更加明显。因此,卡拉内心深处被更多的负面感觉填满。
前面我们就提到过,她的丈夫莱恩离开她时,卡拉开始意识到她的孩子竟然站在他们父亲那一边!此时,卡拉内心深处已经被强烈的遗弃、背叛、不被爱和愤怒所淹没。在这种一代一代遗留下的由情绪引发的行为模式的刺激下,卡拉决定不准她的女儿蒂凡尼和她同住,也冷漠地拒绝帮助她的儿子格雷戈负担学费支出。
这些强烈的极具效力的能量电荷完全使卡拉在关键时刻失去理智和判断能力。看来它们大部分来自卡拉内心深处郁积已久的一些感受:
……
自序:告别容易后悔的人生
当我还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发现身边很多人都在做着可怕的、甚至自我毁灭的蠢事。看着他们一步一步地亲手毁掉了自己,毁掉了原本拥有美好前程的机会,我感到甚为惊讶和惋惜。这真是天大的讽刺。这些事也让我发现:一个高智商或天赋异禀的人,并不一定能真正控制自己的内在能量。有时甚至完全相反,他们会完全被自己的负面能量所驾驭。
回想一下,你的判断力是否也曾被愤怒、孤独、憎恨、不安、嫉妒或绝望等情感所左右,然后作出一些令人失望或有害的人生选择?如果你的回答是:“嗯,是的,这种情况在我的生活中已经出现太多次了。”那么你是否想过,究竟是什么原因扰乱了你的生活?
我想说的是,你的情绪、欲望和冲动,都是极其强大的能量。如果你驾驭了这能量,你就能很容易实现你的人生目标,而一旦你被这能量驾驭,它们便会成为一种负面能量,变成摧毁你人生的一种隐形的杀手。它们可能让你不能按时完成规划,摧毁你的梦想,让你不能过上梦寐以求的生活。潜在的负面能量会引发自卑感,让你质疑自我。最可怕的是,它们能摧毁你的精神和正能量。毋庸置疑,这些负面能量都是极为有害的东西。
那些在旁人看来十分愚蠢的行为,都来自你体内潜在的负面情绪、欲望和冲动带来的能量电荷的刺激和催化。这种能量电荷过于强大,让你完全无法思考,不能作出理智的判断,因而导致了冲动的行为。结果就是,你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安抚这种强烈的冲动和欲望,反而无暇去积极生活了。你的行为并不是理性判断和深思熟虑的结果,因为你并没有考虑你到底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相反的,你在情绪的控制下作出了一个适得其反、完全背离你原本想法的选择.你在头脑清醒时是不会这样做的。事后,一番回顾之后,你意识到你又一次偏离了人生目标和梦想,同时也伤害了自己的身体、心理、情感和精神健康。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却无法做到,这可能会极大地挫伤你追求和享受优质生活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过去的30年里,我给上万人做了关于“人生和事业最重要的选择”方面的心理咨询。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曾被负面情绪、冲动和欲望干扰,无法作出理智清晰的判断,因而作出了适得其反、伤人害己的错误决定。
虽然有时我们不会因为作出不明智的决定而付出代价,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这些决定而丧失重要的目标,让自己和所爱的人受到严重的伤害。因为,负面情绪总是会在关键时刻失控,那一刻,我们的大脑已经接近愚蠢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关键时刻驾驭心中的负面能量?我的回答是:忍。这里的“忍”,并不是让你一味地自我压抑,自我压抑是不对的。我要说的是,面对汹涌来袭的负面能量,你需要具备忍的技巧,在忍的过程中,巧妙地将负面能量瞬间转化为正能量。
现在你手上的这本书,是我30年研究的结晶,所讲的就是如何在关键时刻,忍得住内心的负面能量,驾驭自己的情绪和欲望,把它们转化为你前进的助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学会如何准确地识别你独特的“情感触发器”。稍后我们会了解到这些触发器的作用有多大,启动它们,你的负面情绪、欲望和冲动所承载的能量电荷,都将被它们所制服、减弱,甚至消除。这样一来,你就能从负面情绪的束缚中挣脱出来,以长远的眼光审视自己想要的生活,作出明智的人生选择,并为此努力奋斗。
如果,你已经厌倦了后悔的感觉,你再也不想在关键时刻前功尽弃,再也不想做因小失大的笨事情,再也不想被别人看作傻瓜或者幼稚的人,再也不想发出那种“当时忍住就好了”的事后感叹,那么请走进这本书的世界,它将给你一份意想不到的收获。
肯·林德纳
于纽约
很多人曾问我:关键时刻让我们失控的是什么?我的答案是:能量。
拿到《当时忍住就好了:哈佛大学性格自修课》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内心并没有太多期待。我一直觉得,关于“性格”的书籍,大多是些道理的堆砌,读起来枯燥乏味,而且很难真正触及到问题的核心。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看法,它以一种极其深刻、极其理性、也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把我彻底征服了。 它不是那种简单粗暴的“成功学”读物,也不是那种空洞无物的“心灵鸡汤”。它更像是一位资深的心理学专家,用一种非常耐心、非常细腻的方式,引导我一层层地剥开自己内心的迷雾,去理解那些让我们“当时忍住就好了”的瞬间,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 我最受触动的,是书中关于“禀赋效应”的讨论。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很理性的人,做决策的时候很果断。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高估自己拥有的物品的价值,并不是因为它们真的那么值钱,而是因为它们“属于我”。 这种认知上的冲击,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往的一些决策。我发现,我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喜欢”某件东西,而是因为“它属于我”,所以我才不愿意放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智慧,是能够客观地评估事物的价值,而不是被“拥有”本身所迷惑。 书中关于“损失厌恶”的讲解,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完全没有想到,我们对损失的恐惧,竟然会如此深刻地影响我们的决策。即使面对潜在的巨大收益,我们也会因为害怕损失而选择保守,从而错失了机会。 通过书中大量的案例,我看到了自己过往无数次因为“害怕损失”而错失了更好的选择。这种自我洞察,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模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警觉。我开始意识到,要做出真正勇敢的决策,就必须学会控制住内心的恐惧,并将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另外,书中关于“可得性启发式”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我曾经以为自己是个逻辑性很强的人,不容易被片面的信息所误导,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我们的大脑在判断时,常常会依赖于那些最容易回忆起来的信息,而忽略了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 《当时忍住就好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它让我学会了更加审慎地对待每一个选择,也让我更加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的冲动和偏见。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在生活中不断实践的书。
评分坦白说,当我看到《当时忍住就好了:哈佛大学性格自修课》这本书名时,我内心是有些抗拒的。我总觉得,这类关于“性格”的书籍,往往充斥着大道理,读起来枯燥乏味,而且很难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它以一种极其深刻、极其理性、也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把我彻底征服了。 它不是那种简单粗暴的“成功学”读物,也不是那种空洞无物的“心灵鸡汤”。它更像是一位资深的心理学专家,用一种非常耐心、非常细腻的方式,引导我一层层地剥开自己内心的迷雾,去理解那些让我们“当时忍住就好了”的瞬间,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 我最受触动的,是书中关于“锚定效应”的讨论。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很独立思考的人,不容易被外界信息所左右。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独立思考”,其实是受到了第一个出现的信息所“锚定”的。 这种认知上的冲击,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往的决策过程。我发现,我很多时候并不是在真正地权衡所有选项,而是不自觉地被第一个信息所影响,并围绕它进行后续的判断。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要做出真正客观、明智的决策,就必须学会识别和挑战这些“锚点”。 书中关于“确认偏误”的讲解,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完全没有想到,我们的大脑在获取信息时,竟然会如此倾向于寻找和解释那些支持我们已有观点的信息。这种偏误,让我们常常陷入“自己骗自己”的怪圈。 通过书中大量的案例,我看到了自己过往无数次因为“确认偏误”而产生的错误判断。这种自我洞察,让我对自己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警觉。我开始意识到,要做出真正客观的判断,就必须主动地去寻找和倾听那些反对的声音。 另外,书中关于“稀缺性原理”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我曾经以为自己是那种不容易被“限时促销”、“限量发售”之类的营销手段所打动的人,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这种“稀缺性”往往是一种心理暗示,它会激发我们内心深处的“害怕错过”的情绪,从而做出非理性的购买决策。 《当时忍住就好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它让我学会了更加审慎地对待每一个选择,也让我更加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的冲动和偏见。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在生活中不断实践的书。
评分老实说,拿到《当时忍住就好了:哈佛大学性格自修课》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立刻被它的书名所吸引。我总觉得,这种关于“性格”和“自修”的书籍,很容易沦为那些空泛的道理堆砌,读完之后也提不起什么兴趣。但事实证明,我的第一印象完全是错误的。 这本书就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剖析了我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说的纠结和矛盾。它没有给我什么“立竿见影”的改变秘方,而是用一种极其深刻、极其理性、也极其引人深思的方式,带领我重新认识自己。 我最受触动的,是书中关于“机会成本”的讨论。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懂得权衡利弊的人,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很多时候,我所关注的“机会成本”,其实是狭隘的,甚至是错误的。我常常会因为害怕失去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远来看,放弃这个选择所能带来的更大收益。 这种认知上的颠覆,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往的一些决定。我发现,我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不想要”,而是因为“害怕失去”现在拥有的,所以才不敢去争取。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智慧,是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去评估每一个选择的真正价值。 书中关于“损失厌恶”的讲解,更是让我豁然开朗。我完全没有想到,我们对损失的恐惧,竟然会如此深刻地影响我们的决策。即使面对潜在的巨大收益,我们也会因为害怕损失而选择保守,从而错失了机会。 通过书中大量的案例,我看到了自己过往无数次因为“害怕损失”而错失了更好的选择。这种自我洞察,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模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警觉。我开始意识到,要做出真正勇敢的决策,就必须学会控制住内心的恐惧,并将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另外,书中关于“安慰剂效应”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我曾经以为,安慰剂效应只是一个单纯的心理现象,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它在很多我们看似“客观”的领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对心理学原理的深刻洞察,让我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不再轻易地相信表面的“证据”,而是开始主动地去探究其背后的真正原因。 《当时忍住就好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它让我学会了更加审慎地对待每一个选择,也让我更加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的冲动和偏见。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在生活中不断实践的书。
评分当我翻开《当时忍住就好了:哈佛大学性格自修课》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大的期待。我一直以为,这种关于“性格”的书籍,无非就是一些泛泛而谈的道理,很难真正触及到我内心深处的问题。然而,这本书以其独特的方式,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 它不是那种简单粗暴的“成功学”课程,也不是那种空洞无物的“心灵鸡汤”。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用一种极其耐心、极其深入的方式,引导我一步步地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去理解那些隐藏在“冲动”和“犹豫”背后的真正原因。 我最受触动的,是书中关于“决策疲劳”的讨论。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精力充沛、可以应付各种大小决策的人,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决策,日积月累也会消耗我们大量的认知资源,从而导致我们在重要的决策面前,更容易做出草率或错误的判断。 这种认知上的冲击,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习惯。我发现,我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不想做”,而是因为“太累了”,所以才选择了最简单的、最不需要动脑筋的选项。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优化我们的决策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决策疲劳”,是提升整体决策质量的关键。 书中关于“确认偏误”的讲解,更是让我豁然开朗。我完全没有想到,我们的大脑在获取信息时,竟然会如此倾向于寻找和解释那些支持我们已有观点的信息。这种偏误,让我们常常陷入“自己骗自己”的怪圈。 通过书中大量的案例,我看到了自己过往无数次因为“确认偏误”而产生的错误判断。这种自我洞察,让我对自己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警觉。我开始意识到,要做出真正客观的判断,就必须主动地去寻找和倾听那些反对的声音。 另外,书中关于“群体思维”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我曾经以为,在团队合作中,大家集思广益,最终的决策一定是最好的。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群体思维”可能带来的盲从和压制不同意见的风险。 这种对集体决策风险的深刻洞察,让我对团队合作有了新的认识。我不再仅仅追求“一致”,而是开始更加关注“多样性”,更加鼓励不同的声音。 《当时忍住就好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它让我学会了更加审慎地对待每一个选择,也让我更加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的冲动和偏见。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在生活中不断实践的书。
评分拿到《当时忍住就好了:哈佛大学性格自修课》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有太大的期望。我总觉得,市面上关于“性格”和“自我提升”的书籍,大多是些道理的堆砌,读起来枯燥乏味,而且很难真正触及到问题的核心。然而,这本书却以其独特的方式,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看法。 它不是那种简单粗暴的“成功学”读物,也不是那种空洞无物的“心灵鸡汤”。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教授,用严谨的学术理论和生动的生活案例,带领你深入到自己内心最深处,去剖析那些隐藏在“冲动”和“犹豫”背后的原因。 我最受触动的,是书中关于“确认偏误”的讨论。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很客观的人,做事情的时候都很全面考虑。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坚持一个错误的观点,并不是因为我们固执,而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总是在不自觉地寻找支持我们已有观点的证据。 这种认知上的冲击,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往的一些观点。我发现,我很多时候并不是在真正地寻找真相,而是在寻找那些能证明我是对的证据。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智慧,是能够跳出自己的认知框架,去接受和理解那些挑战我们固有观念的信息。 书中关于“损失厌恶”的讲解,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完全没有想到,我们对损失的恐惧,竟然会如此深刻地影响我们的决策。即使面对潜在的巨大收益,我们也会因为害怕损失而选择保守,从而错失了机会。 通过书中大量的案例,我看到了自己过往无数次因为“害怕损失”而错失了更好的选择。这种自我洞察,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模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警觉。我开始意识到,要做出真正勇敢的决策,就必须学会控制住内心的恐惧,并将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另外,书中关于“群体思维”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我曾经以为,在团队合作中,大家集思广益,最终的决策一定是最好的。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群体思维”可能带来的盲从和压制不同意见的风险。 《当时忍住就好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它让我学会了更加审慎地对待每一个选择,也让我更加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的冲动和偏见。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在生活中不断实践的书。
评分我拿到《当时忍住就好了:哈佛大学性格自修课》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带着一丝 skeptical 的。我总觉得,所谓“性格自修课”,听起来就有点像心灵鸡汤,讲一些普适性的道理,但真正应用到生活里,却收效甚微。然而,这本书完全打消了我之前的顾虑,甚至可以说是狠狠地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 它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如何变得更好”的书,而是像一位资深的心理分析师,让你深入到自己内心的最深处,去剖析那些你从未真正理解过的冲动、犹豫、以及那些让你“当时忍住就好了”的瞬间。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后悔”的讨论。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害怕后悔,所以很多时候,在面对选择时,我总是会选择最“安全”、最不会留下遗憾的道路。然而,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过度的规避后悔,反而可能让我们错失了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成长机会。 它并不是鼓励你去冒险,而是让你理解,那些让你“当时忍住就好了”的时刻,往往也是你性格中的某些模式在作祟。通过理解这些模式,你才能在未来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而不是仅仅被动地“避免后悔”。 书中对“损失厌恶”的讲解,更是让我醍醐灌顶。我完全没有想到,我们对损失的恐惧,竟然会如此深刻地影响我们的决策。即使面对潜在的巨大收益,我们也会因为害怕损失而选择保守,从而错失了机会。 这种认知上的冲击,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选择。我发现,我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不想要”,而是因为“害怕失去”,所以才没有去争取。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勇气,不是不害怕,而是即使害怕,也能做出最有利于长远发展的选择。 它还深入探讨了“禀赋效应”,也就是我们对自己拥有的东西,往往会产生过高的估值。这种效应让我开始反思,我在对待自己的一些“成果”时,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盲点?是否因为过于珍视自己已经拥有的,而忽略了更新和进步的可能性? 《当时忍住就好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深刻的自我洞察。它让我不再仅仅关注“我要做什么”,而是更深入地去思考“我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 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加客观、更加理性的方式,去审视自己的行为模式。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在生活中不断实践的书,它能帮助我们摆脱很多非理性的束缚,做出更符合自己长远利益的选择。
评分这本书简直把我炸裂了!我拿到它的时候,只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想着大概又是市面上那些鸡汤文,讲讲怎么“积极思考”、“拥抱变化”之类的陈词滥调。结果呢?这书就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解剖了我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纠结和犹豫。 我记得我有个朋友,他总是告诉我,“机会来了就得抓紧,犹豫一秒你就错过了。” 我也一直在努力实践,但总感觉有点 Mechanical,好像在机械地执行指令,而不是真的发自内心的想要抓住。这本书给我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它不是让你盲目地冲,而是让你去理解“为什么”你会犹豫,为什么“当时忍住”反而是一种智慧。 我最受触动的是书中关于“认知失调”的讨论。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很理性的人,做决定的时候也很慎重。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的“理性”只是在为我早已做出的、但未必最优的决定找理由。那种感觉就像是,我一直活在自己编织的谎言里,而这本书毫不留情地把谎言撕碎,让我看到了真实的自己。 它没有给我什么“快速致富”的秘诀,也没有教我“一夜成名”的技巧。它只是像一个睿智的长者,用哈佛大学那种严谨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方式,引导我去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去理解那些隐藏在“冲动”和“犹豫”背后的心理机制。这本书,真的像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也让我对未来的选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最近在工作中遇到一个项目,需要做一个重大的决策。按照我以往的风格,我可能会直接拍板,然后快速推进。但是,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我开始去分析,如果我现在冲动地决定,会不会陷入一种“沉没成本效应”?我会不会因为已经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就难以自拔地继续错误的方向?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勇气”不是不害怕,而是即使害怕,也能做出最审慎的判断。它教会我,有时候,所谓的“果断”和“魄力”可能是鲁莽和冲动的代名词,而“三思而后行”并非胆怯,而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智慧。 我读到关于“延迟满足”的部分,简直把我镇住了。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能为了长期目标而牺牲眼前利益的人,但事实是,我经常在短期诱惑面前“破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延迟满足不仅仅是一种自控力,更是一种对未来更高价值的认知和把握。 它不是告诉你“忍耐是美德”,而是告诉你,你的“忍耐”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你为什么要延迟满足,以及这种延迟会带来什么样的真正回报。它让你去理解,那些你看似“克制”的背后,其实是对一种更美好未来的投资。 这本书还让我对“后悔”这件事有了新的看法。我一直很害怕后悔,所以很多时候会选择最稳妥、最不容易后悔的选项。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有时候,适度的“后悔”是成长的一部分,而过度的规避后悔,反而会让我们错过更多可能。 它不是鼓励你去犯错,而是让你去理解,那些让你“当时忍住就好了”的时刻,往往也是你人生中一些关键的转折点。通过分析这些时刻,你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从而在未来做出更好的选择。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很多生动的故事和案例,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代入其中,去思考“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这种代入感非常强,让我感觉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主动参与一场关于自我探索的旅程。它让我看到了自己性格中那些不易察觉的盲点,也让我发现了一些潜在的优势。 这本书就像一个非常贴心的朋友,它不会直接告诉你“你应该这样做”,而是通过引导你思考,让你自己找到答案。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做出让自己后悔的决定,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内心不够了解。 它给了我一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感觉。我不再只是盲目地遵循某些原则,而是真正理解了这些原则背后的逻辑和价值。这让我对未来的人生选择更加自信,也更加从容。
评分拿到《当时忍住就好了:哈佛大学性格自修课》这本书,我并没有立刻投入阅读,而是先在书架上放了几天,因为它这个书名总让我联想到那些“心灵鸡汤”式的读物,总觉得会是些大道理,听听就过去了。但事实证明,我的第一印象完全是错的。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超我的预期。它不是那种拍着胸脯告诉你“你一定行”的励志书,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用最温和、最理性、也最深刻的方式,帮你解剖自己。 我最受触动的,是书中对“情绪决策”和“理性决策”的区分。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逻辑性很强的人,做事情都很有条理。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很多时候,我的“条理”只是披着理性外衣的情绪冲动。 它让我反思,那些我曾经因为“感觉对了”而冲动做出的决定,有多少最终让我陷入了困境?又有哪些是因为“怕错过”而匆忙下手,结果却适得其反?这种自我审视,让我对自己的决策过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警惕。 书中关于“锚定效应”的讲解,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完全没有想到,生活中很多看似独立的判断,其实都受到了最初那个“锚点”的影响。比如,在谈判中,第一个报价往往会极大地影响最终的成交价。 这种认知上的颠覆,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信息和建议。我发现,很多时候,我并没有真正独立思考,而是被动地接受了别人设定的“锚点”。这本书让我明白,要做出真正独立、明智的决策,就必须学会识别和挑战这些“锚点”。 另外,书中关于“稀缺性原理”的探讨,也让我豁然开朗。我一直以为自己是那种不容易被“限时促销”、“限量发售”之类的营销手段所打动的人,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这种“稀缺性”往往是一种心理暗示,它会激发我们内心深处的“害怕错过”的情绪,从而做出非理性的购买决策。 这种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让我对市面上各种营销策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有了更强的警惕性。我不再轻易被表面的“稀缺”所迷惑,而是开始思考,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当时忍住就好了》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能立刻变强的“秘籍”,它更像是一套哲学工具,帮助我们去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做出某些让自己后悔的决定。它让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做什么”,而是更深入地去思考“为什么这么做”。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它让我学会了更加审慎地对待每一个选择,也让我更加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的冲动和偏见。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在生活中不断实践的书。
评分当我收到《当时忍住就好了:哈佛大学性格自修课》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的第一反应是:“又是这种教人怎么‘管理’自己的书”。市面上类似的读物太多了,我曾经也看过不少,但很多都流于表面,缺乏深度,读完之后感觉也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然而,《当时忍住就好了》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震撼的方式,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看法。 它不是那种教你“如何快速成功”、“如何成为万人迷”的励志读物,也不是那种空洞无物的“心灵鸡汤”。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教授,用严谨的学术理论和生动的生活案例,带领你深入到自己内心最深处,去剖析那些隐藏在“冲动”和“犹豫”背后的原因。 我最受触动的,是书中关于“沉没成本效应”的讨论。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很理性的人,做决策的时候很果断。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很多时候,我之所以会坚持一个错误的方向,并不是因为我有多么坚定,而是因为我已经被“沉没成本”所困扰。 这种认知上的冲击,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往的一些重大决定。我发现,我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已经投入了太多”,所以才不愿意放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智慧,是能够跳出当下的得失,从更长远的角度去评估一个选择。 书中关于“禀赋效应”的讲解,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完全没有想到,我们对自己拥有的东西,竟然会如此轻易地产生过高的估值。这种效应,让我们在交易时,常常会因为“舍不得”而错失了更好的机会。 通过书中大量的案例,我看到了自己过往无数次因为“舍不得”而错过更好的选择。这种自我洞察,让我对自己的认知模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警觉。我开始意识到,要做出真正最优的决策,就必须学会客观地评估事物的价值,而不是被“拥有”本身所迷惑。 另外,书中关于“锚定效应”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我曾经以为自己是个不容易被他人影响的人,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即使是看似无关紧要的第一个信息,也可能成为我们日后判断的“锚点”。 这种对心理学原理的深刻洞察,让我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不再轻易地接受第一个信息,而是开始主动地去寻找更多的信息,去进行横向的比较,从而做出更全面的判断。 《当时忍住就好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它让我学会了更加审慎地对待每一个选择,也让我更加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的冲动和偏见。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在生活中不断实践的书。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本非常宝贵的“人生说明书”,它没有直接教你如何生活,而是提供了一套深入剖析人性、理解自我决策机制的思维框架。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着太大的期望,因为市面上这类书籍太多了,很多都流于表面,缺乏深度。 然而,《当时忍住就好了》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它没有给我空洞的鼓励,也没有给我那些“成功学”式的口号,而是用一种非常学术化、但又极其贴合生活实际的方式,层层剥茧地揭示了人类行为背后的复杂性。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的讨论。我一直以为自己很擅长权衡利弊,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的“权衡”是有偏见的,甚至是被情绪左右的。我常常会因为已经付出的一切,而忽略了未来的潜在损失,这就是所谓的“沉没成本谬误”。 这种认知上的冲击是巨大的。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重大决定,那些我曾经引以为豪的选择,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正是因为被“沉没成本”所困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理性决策,需要跳出当下,从更长远的角度去评估。 它也让我对“后悔”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一直以来都有一种“害怕后悔”的心理,这导致我很多时候在面临选择时,倾向于选择最保守、最不容易出错的道路。然而,这本书却告诉我,有时候,适度的“后悔”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过度规避后悔,反而可能让我们错失了更宝贵的人生体验。 它不是在鼓励我们去犯错,而是在让我们理解,那些让我们“当时忍住就好了”的时刻,往往也蕴含着深刻的教训。通过学习如何分析和理解这些“当时忍住就好了”的时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行为模式,并在未来的决策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认知偏差”的章节。它详细地列举了各种常见的认知偏差,比如“确认偏误”、“可用性启发式”等等。这些偏差听起来很学术,但书中通过大量的现实生活案例,把它们描绘得栩栩如生。 我读到“确认偏误”的时候,简直感觉像照镜子一样,看到了自己过往无数次因为“只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而犯错的经历。这种自我洞察,让我对自己的思维模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警觉。 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的大脑并非完全理性的机器,而是充满着各种“捷径”和“陷阱”。而《当时忍住就好了》这本书,就像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份“避坑指南”,帮助我们识别和克服这些潜在的认知障碍。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非常深刻的心灵之旅。它没有提供任何快速解决问题的“秘方”,而是给了我们一个强大的分析工具,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自己,也更清晰地认识世界。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书。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京东送货速度快,服务好。上午下单,下午送到,晚上下单,次日上午送到。收到商品就上来评价了,感觉还可以~
评分学习管理情绪 开心生活 支持购买
评分找了好久才找到,是正版,物流很快,比在书店便宜多了
评分希望看完有所收获,快递很快
评分乾杯 []~( ̄▽ ̄)~*
评分书都收到了,虽然还没打开,但是从表面上看,书的质量还是不错的,里边应该也没啥问题。物流速度还可以??
评分放在床头,偷偷修炼性格……
评分放在床头,偷偷修炼性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