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百年经典(13卷):17、18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

哈佛百年经典(13卷):17、18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查尔斯·艾略特 编,韦丽,王欢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英国哲学
  • 17世纪
  • 18世纪
  • 哈佛经典
  • 西方哲学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历史
  • 文库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0807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381001
品牌:读品联合(TASTEFUL READING)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哈佛百年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哈佛百年经典(13卷):17、18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有以下特点:
  ★囊括人类有史以来至19世纪优秀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文献。
  ★向现代读者展示人类观察、记录、发明和思想演变的进程。
  ★人类史上重要、影响力大的思想性读物。
  ★自1901年问世以来,畅销逾百年!
  ★每个西方家庭必备藏书。
  ★西方学生接受古代和近代文明读物。
  ★畅销了一个世纪的西方巨著,中文版首次整体面世。
  

内容简介

  

  《哈佛百年经典(13卷):17、18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有以下内容介绍:
  洛克的《教育漫话》
  集中反映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观。自1693年问世后,被尊为欧美乃至世界文化、教育的瑰宝,被奉为办学的宪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人。
  
  乔治·贝克莱的《海拉和菲伦诺的三篇对话》
  贝克莱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之作,同时也是英国经验论哲学发展史的转折点,对后来英国和西方的唯心主义流派产生了重大影响。
  
  休谟的《人类理解研究》
  大卫·休谟“温和的怀疑主义认识论”的代表作品。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休谟把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主义哲学发展到了逻辑的终局。”休谟的思想对近代哲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现代哲学的影响尤其巨大。

作者简介

  查尔斯·艾略特,美国著名教育家,哈佛大学第二任校长,任职长达45年之久,是哈佛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任职期间主张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并重,强调选修课,提高入学标准,终于使哈佛成为国际著名学府。著有《教育改革》《自传》等,主编了《哈佛百年经典》系列丛书,影响了整个世界。

精彩书评

  我选编《哈佛百年经典》,旨在为认真、执著的读者提供文学养分,他们将可以从中大致了解人类从古代直至19世纪末观察、记录、发明以及想象的进程。
  在这50卷书、约22000页的篇幅内,我试图为一个20世纪的文化人提供获取古代和现代知识的手段。
  作为一个20世纪的文化人,他不仅理所当然的要有开明的理念或思维方法,而且还必须拥有一座人类从蛮荒发展到文明的进程中所积累起来的、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发现、经历、以及思索的宝藏。
  ——查尔斯·艾略特

目录

教育漫话
〔英〕约翰·洛克
海拉和菲伦诺的三篇对话
〔英〕乔治·贝克莱
第一篇 对话
第二篇 对话
第三篇 对话
人类理解研究
〔英〕大卫·休谟
第一章 论不同派别的哲学
第二章 关于观念的起源
第三章 关于观念的联系
第四章 关于理智活动的怀疑性的疑问
第五章 关于这些疑问的怀疑性的解决
第六章 论或然性
第七章 论必然联系的观念
第八章 论自由和必然
第九章 论动物的理性
第十章 论奇迹
第十一章 论特殊的天意和来世的状况
第十二章 论学园派的或怀疑论的哲学

















精彩书摘

  约翰·洛克1632年8月29日出生于英格兰萨默塞特郡的威灵顿村,临近布里斯托尔(Bristol)。先后就读于西敏中学(Westminster School)(与约翰·德莱顿同代)和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Christ Church,Oxford)。从他的专著中可以看出,学习期间,洛克这位未来的教育理论家对学校当时流行的课程并不感兴趣。但是,1658年获得硕士学位后,洛克留校任教,讲授希腊语和修辞学。1665年,他到欧洲大陆访问,之后五年,洛克作为大使秘书任职欧洲大陆,回到牛津大学开始医学研究,并结识阿什利勋爵,即沙夫茨伯里伯爵,成为了伯爵的朋友和私人医师。在沙夫茨伯里伯爵被指派为英国大法官时,洛克担任大法官部举荐秘书。
  1673年,沙夫茨伯里伯爵下台。两年后,洛克因健康问题旅居法国,担任约翰·班克斯爵士儿子的家庭教师和英国驻法大使夫人的私人医生。1679年,沙夫茨伯里伯爵再次掌权,洛克回到英国。虽有迟疑,但他仍效力于伯爵,协助其政务并负责教导伯爵孙子(后著有《论性格》)。直到伯爵政治生涯完全葬送,两人一同逃亡荷兰。
  在荷兰的头两年里,洛克游览各地,与学者们结交。但是1685年,英国以叛国罪要求荷兰政府将他遣送回国。洛克不得不隐姓埋名躲避起来,直到1686年詹姆士二世下达赦免令。事实上,除了与沙夫茨伯里伯爵的交情,洛克自始至终并无其他任何罪证。
  正是在荷兰期间,54岁的洛克才开始将他一生学习思考所得著书发表。其重要著作《人类理解论》的缩略版最初收录于勒克莱尔(Jean Leclerc)主编的百科全书《世界文库》;1690年终于完整发表了全文。他在荷兰建议朋友如何教导儿子的信件,后被整理出版为《教育漫话》。
  逃亡荷兰期间,洛克结识了奥兰治亲王夫妇,即后来英国的君主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在“光荣革命”结束后,1689年,洛克跟随玛丽公主一同返回英国。虽然君王有意派他担任驻普鲁士大使,但是洛克鉴于健康状况谢绝了,认为自己作为大使不足以应付普鲁士国王宫廷的烈酒,于是待在家中,将书稿出版成书。
  洛克在埃塞克斯郡奥茨庄园的朋友科德沃斯先生和玛莎姆女士家中度过余生。他担任过上诉专员,也曾担任了几年贸易种植委员会委员,以解决经济问题。在奥茨庄园,洛克有机会把自己的教育理论付诸实践,对主人家孙辈的教导成果使他更加确信自己的教育方法。1704年10月27日,洛克在奥茨去世。
  在中学和大学期间,洛克就对当时的教育方法提出异议,他的一生都彰显着这种独立的判断力。在医学上,洛克继续谴责已被培根(Bacon)和霍布斯(Hobbes)多方面抨击却仍然残存的经院主义;并推崇他的朋友,名医西德纳姆(Sydenham)提倡的实验方法。在教育理论方法上,洛克秉持进步理念,强调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智慧和培养美德,而不是获得信息。他的许多观点目前仍然是教育改革者们尚未实现的目标。读者会发现《教育漫话》中的思想有服务于洛克当时初衷的印记——针对绅士儿子的个人教育,不涉及学校体系的形成。
  而洛克在哲学方面有着最负盛名的成就。他是英国经验学派的先驱,并对整个欧洲的哲学思想有深远影响。几乎所有英国18世纪思想潮流的主线,都要追溯到洛克。休谟的怀疑论也是基于《人类理解论》中所述原则的逻辑演绎和发展。
  ……

前言/序言


  人类对知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从孔子到释迦摩尼,人类先哲的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将这些优秀的文明汇编成书奉献给大家,是一件多么功德无量、造福人类的事情!1901年,哈佛大学第二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联合哈佛大学及美国其他名校一百多位享誉全球的教授,历时四年整理推出了一系列这样的书——《Harvard Classics》。这套丛书一经推出即引起了西方教育界、文化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赞扬,并因其庞大的规模,被文化界人士称为The Five-foot Shelf of Books——五尺丛书。
  关于这套丛书的出版,我们不得不谈一下与哈佛的渊源。当然,《Harvard Classics》与哈佛的渊源并不仅仅限于主编是哈佛大学的校长,《Harvard Classics》其实是哈佛精神传承的载体,是哈佛学子之所以优秀的底层基因。
  哈佛,早已成为一个璀璨夺目的文化名词。就像两千多年前的雅典学院,或者山东曲阜的“杏坛”,哈佛大学已经取得了人类文化史上的“经典”地位。哈佛人以“先有哈佛,后有美国”而自豪。在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中,几乎所有著名的革命者都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从1636年建校至今,哈佛大学已培养出了7位美国总统、40位诺贝尔奖得主和30位普利策奖获奖者。这是一个高不可攀的记录。它还培养了数不清的社会精英,其中包括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作家、学者和卓有成就的新闻记者。哈佛是美国精神的代表,同时也是世界人文的奇迹。
  而将哈佛的魅力承载起来的,正是这套《Harvard Classics》。在本丛书里,你会看到精英文化的本质:崇尚真理。正如哈佛大学的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这种求真、求实的精神,正代表了现代文明的本质和方向。
  哈佛人相信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希腊人文传统,相信在伟大的传统中有永恒的智慧,所以哈佛人从来不全盘反传统、反历史。哈佛人强调,追求真理是最高的原则,无论是世俗的权贵,还是神圣的权威都不能代替真理,都不能阻碍人对真理的追求。
  对于这套承载着哈佛精神的丛书,丛书主编查尔斯·艾略特说:“我选编 《Harvard Classics》,旨在为认真、执著的读者提供文学养分,他们将可以从中大致了解人类从古代直至19世纪末观察、记录、发明以及想象的进程。”
  “在这50卷书、约22000页的篇幅内,我试图为一个20世纪的文化人提供获取古代和现代知识的手段。”
  “作为一个20世纪的文化人,他不仅理所当然的要有开明的理念或思维方法,而且还必须拥有一座人类从蛮荒发展到文明的进程中所积累起来的、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发现、经历以及思索的宝藏。”
  可以说,50卷的《Harvard Classics》忠实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传承了人类探索和发现的精神和勇气。而对于这类书籍的阅读,是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不可错过的。
  这套丛书内容极其丰富。从学科领域来看,涵盖了历史、传记、哲学、宗教、游记、自然科学、政府与政治、教育、评论、戏剧、叙事和抒情诗、散文等各大学科领域。从文化的代表性来看,既展现了希腊、罗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苏格兰、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文明的最优秀成果,也撷取了中国、印度、希伯来、阿拉伯、斯堪的纳维亚、爱尔兰文明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从年代来看,从最古老的宗教经典和作为西方文明起源的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到东方、意大利、法国、斯堪的纳维亚、爱尔兰、英国、德国、拉丁美洲的中世纪文化,其中包括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苏格兰、西班牙等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再到意大利、法国三个世纪、德国两个世纪、英格兰三个世纪和美国两个多世纪的现代文明。从特色来看,纳入了17、18、19世纪科学发展的最权威文献,收集了近代以来最有影响的随笔、历史文献、前言、后记,可为读者进入某一学科领域起到引导的作用。
  这套丛书自1901年开始推出至今,已经影响西方百余年。然而,尽管民国时期的文化人士对这套丛书大加赞赏,很遗憾的是中文版本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始终未能面市。
  2006年,万卷出版公司推出了《Harvard Classics》全套英文版本,这套经典著作才得以和国人见面。但是能够阅读英文著作的中国读者毕竟有限,于是2010年,我社开始酝酿推出这套经典著作的中文版本。
  在确定这套丛书的中文出版系列名时,我们考虑到这套丛书已经诞生并畅销百余年,故选用了“哈佛百年经典”这个系列名,以向国内读者传达这套丛书的不朽地位。
  同时,根据国情以及国人的阅读习惯,本次出版的中文版做了如下变动:
  第一,因这套丛书的工程浩大,考虑到翻译、制作、印刷等各种环节的不可掌控因素,中文版的序号没有按照英文原书的序号排列。
  第二,这套丛书原有50卷,由于种种原因,以下几卷暂不能出版:
  英文原书第4卷:《弥尔顿诗集》
  英文原书第6卷:《彭斯诗集》
  英文原书第7卷:《圣奥古斯丁忏悔录 效法基督》
  英文原书第27卷:《英国名家随笔》
  英文原书第40卷:《英文诗集1:从乔叟到格雷》
  英文原书第41卷:《英文诗集2:从科林斯到费兹杰拉德》
  英文原书第42卷:《英文诗集3:从丁尼生到惠特曼》
  英文原书第44卷:《圣书(卷Ⅰ):孔子;希伯来书;基督圣经(Ⅰ)》
  英文原书第45卷:《圣书(卷Ⅱ):基督圣经(Ⅱ);佛陀;印度教;穆罕默德》
  英文原书第48卷:《帕斯卡尔文集》
  这套丛书的出版,耗费了我社众多工作人员的心血。首先,翻译的工作就非常困难。为了保证译文的质量,我们向全国各大院校的数百位教授发出翻译邀请,从中择优选出了最能体现原书风范的译文。之后,我们又对译文进行了大量的勘校,以确保译文的准确和精炼。
  由于这套丛书所使用的英语年代相对比较早,丛书中收录的作品很多还是由其他文字翻译成英文的,翻译的难度非常大。所以,我们的译文还可能存在艰涩、不准确等问题。感谢读者的谅解,同时也欢迎各界人士批评和指正。
  我们期待这套丛书能为读者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中文读本,也期待这套承载着哈佛精神、影响西方百年的经典图书,可以拨动中国读者的心灵,影响人们的情感、性格、精神与灵魂。


《哈佛百年经典(13卷):17、18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 一、 开启智慧之门:17、18世纪英国哲学风云 17世纪和18世纪,是西方哲学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黄金时代,而英国,无疑是这场思想革命的中心舞台。在那个思想解放、科学探索蓬勃发展的时代,一批批杰出的英国哲学家,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不懈的求索精神,为人类认识世界、理解自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关注的范畴之广、思想的锐度之高、影响的深远之巨,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哈佛百年经典(13卷):17、18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这一套精心编选的经典文集,正是对这段辉煌哲学史的一次深度回溯与权威呈现。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文本,而是旨在引导读者穿越历史的烟尘,亲身感受那些伟大的思想如何诞生、演变,又如何深刻地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观。 这套经典汇聚了那个时代最璀璨的思想之星,他们的名字本身就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约翰·洛克、乔治·贝克莱、大卫·休谟、托马斯·霍布斯、弗朗西斯·培根等,仅仅是提及他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人们对理性、经验、知识、道德、政治等基本问题的无限遐思。他们生活的年代,恰逢科学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巨匠的发现,极大地动摇了人们对宇宙和自然的传统认知。在这种背景下,哲学家们不再满足于对古老教条的重复,而是积极寻求一种新的、基于观察与推理的认识方法。他们试图理解人类是如何获得知识的,心灵的本质是什么,社会和政府是如何建立和运作的,以及我们如何才能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这套文集所涵盖的哲学家们,各自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对这些根本性问题展开了深刻的探讨。洛克,作为经验主义的奠基人之一,提出了“白板说”,强调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颠覆了天赋观念论的传统。他关于政治自由、自然权利的论述,更是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启蒙运动,乃至美国独立宣言的诞生。贝克莱,则以其独特的唯心主义观点,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esse est percipi)的命题,将经验主义推向了新的高度。休谟,以其怀疑精神而闻名,他对因果关系、自我同一性、宗教信仰的批判,至今仍是哲学界讨论的焦点,挑战了人们对确定性的根深蒂固的信念。霍布斯,在动荡的政治环境中,提出了“一切为了安全”的政治哲学,他的《利维坦》成为政治思想史上绕不开的经典。培根,更是科学方法的倡导者,他强调归纳推理的重要性,呼唤着知识的进步与创新。 《哈佛百年经典(13卷):17、18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之所以被冠以“百年经典”之名,不仅仅是因为其选辑的作者阵容强大,更在于其作品所蕴含的经久不衰的思想价值。这些著作,不仅是哲学史上的里程碑,更是人类智慧的宝库。它们提出的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我们;它们提供的思考方式,至今仍然是我们分析和理解世界的有力工具。通过阅读这套文集,读者将有机会与这些伟大的心灵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去体会他们是如何运用理性之光,照亮人类思想的未知领域,从而深刻理解西方哲学,特别是近代英国哲学的发展脉络,以及它们对现代思想、政治、社会产生的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 思想的火花:理性、经验与知识的边界 17、18世纪的英国哲学,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便是对“知识如何产生”这一根本问题的持续探索,而“理性”与“经验”的争论,更是贯穿始终的核心议题。这套《哈佛百年经典》精准地捕捉了这一时代脉搏,将最能代表这场思想交锋的著作汇集一堂,带领读者深入理解哲学家们如何界定人类认识能力的边界,以及它们对我们理解世界和自身的影响。 在那个科学革命方兴未艾的时代,牛顿等人的科学发现,使得依靠观察和实验来认识自然成为可能。这股思潮深刻地影响了哲学家们。约翰·洛克,作为经验主义的集大成者,在《人类理解论》中,旗帜鲜明地反对天赋观念,提出人的心灵在出生时如同“一块白板”(tabula rasa),所有观念都源于感觉经验。他详细阐述了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的形成过程,将知识的来源归结为外部感觉和内部反省。洛克的观点,不仅强调了经验在知识获得中的至关重要性,更对后世的认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然而,经验主义并非没有挑战者。乔治·贝克莱,作为一位激进的经验主义者,却走上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他认为,物质世界本身并不独立于我们的感知而存在,所谓“存在就是被感知”(esse est percipi)。这种唯心主义的视角,进一步深化了对经验的探讨,也引发了关于物质真实性的哲学辩论。他的观点,看似颠覆常识,实则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我们对现实的理解,牢牢地锚定在感知经验的范畴之内。 大卫·休谟,则以其无情的怀疑精神,将经验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极限,也将其内在的矛盾暴露无遗。休谟在《人性论》和《人类理解研究》中,对因果关系、归纳推理、自我同一性等基本概念进行了深刻的解构。他认为,我们之所以相信因果关系,并非源于理性必然性,而是习惯和联想的结果;而关于“自我”的观念,也并非是一个稳定不变的实体,而是一系列瞬息万变的知觉的集合。休谟的怀疑论,不仅挑战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确定性的认知,也对人类理解自身和社会的可能性提出了疑问,为后来的康德哲学奠定了反思的基础。 与此同时,弗朗西斯·培根,虽然更侧重于科学方法的构建,但其对知识的追求同样离不开对经验的重视。他提倡归纳法,主张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来发现自然规律,反对基于先验的思辨。他所倡导的“知识就是力量”,正是建立在对经验世界的深入认识之上,预示着一个以科学知识为驱动的现代社会的到来。 《哈佛百年经典(13卷):17、18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通过收录这些代表性的著作,清晰地呈现了17、18世纪英国哲学界围绕理性与经验展开的精彩辩论。读者将有机会跟随洛克,认识经验的重要性;体验贝克莱,反思感知的本质;感受休谟,挑战确定性的根基;并从培根那里,领略科学精神的力量。这些思想的碰撞,不仅是哲学史上的重要篇章,更是一场关于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如何获取可靠知识的永恒追问。它们所界定的知识边界,至今仍是哲学讨论的重要议题,也为我们如何理解科学、认识自身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三、 政治与伦理的基石:个体、社会与正义的探寻 除了对知识论和认识论的深刻探讨,17、18世纪的英国哲学家们还将目光投向了人类社会最为核心的议题:政治秩序、社会结构以及道德伦理的根源。在经历了宗教战争、内战等动荡之后,如何建立一个稳定、公正、繁荣的社会,成为他们最为关注的焦点。这套《哈佛百年经典》中的哲学巨著,正是对这些政治与伦理难题的深刻回应,它们不仅勾勒出了近代政治思想的蓝图,也为我们理解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社会契约的本质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托马斯·霍布斯,在英国内战的动荡年代,深刻反思了人性的本质和政治的必要性。在他的代表作《利维坦》中,霍布斯提出了“自然状态”下的“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的观点,认为为了摆脱这种恐惧与混乱,人们必须通过一种社会契约,将自己的部分权利转让给一个拥有绝对权力的主权者,以此来换取和平与安全。他所倡导的强权政治,虽然备受争议,但其对国家合法性、个体权利与公共秩序之间张力的分析,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与霍布斯不同,约翰·洛克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对个体权利的保障。在《政府论》中,洛克提出了“自然权利”的概念,认为人生而拥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这些权利是不可剥夺的。他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的同意,其主要职责是保护人民的自然权利。当政府违背人民的意愿,侵犯其基本权利时,人民有权反抗。洛克的自由主义思想,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现代民主的基石之一。 而在伦理道德方面,大卫·休谟同样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他认为,道德情感并非源于理性,而是来源于同情和赞赏。他强调了“同情”(sympathy)在理解他人情感、形成道德判断中的作用。休谟对道德起源的经验主义解释,将伦理学从形而上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更贴近人性的实际体验。 这套《哈佛百年经典》通过汇集这些重要的政治和伦理学著作,引领读者走进17、18世纪英国哲学家们关于社会契约、国家权力、个人自由、权利边界以及道德情感的深刻讨论。读者将能看到,他们是如何从对人性的根本判断出发,构建出不同的政治哲学体系,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对“善”与“恶”、“正义”与“不义”的探讨,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这些思想,并非只是历史的遗迹,它们依然鲜活地影响着我们当今的政治辩论、法律体系和社会价值观。理解这些经典,就是理解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的思想根源,理解为何我们会如此珍视个人权利,为何我们会对民主制度抱有期待,以及为何我们在伦理困境面前,依然会寻求理性与同情的平衡。这套文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究人类政治与伦理理想的宝贵机会,一次与伟大思想家共同思考,如何构建更美好、更公正社会的重要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研究者来说,这套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美妙的“思想冒险”。坦白讲,初拿到手时,我对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复杂的逻辑推演有些许畏惧。然而,编纂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似乎预判到了普通读者的困惑,并在关键的概念引入处设置了详尽且易于理解的注释和导读。我特别赞赏那种渐进式的难度提升策略,使得我能从相对容易理解的伦理学探讨,逐步过渡到对心灵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深入钻研。这种“扶着走”却又不失深度的引导,极大地降低了进入经典文本的门槛。这不像是在啃一本教材,更像是有位博学的导师,耐心地为你拨开迷雾,指引你穿越思想的密林,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思维方式的重塑和升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我眼前一亮,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尤其欣赏它所采用的纸张,触感细腻却又不失韧性,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别提那些精心制作的插图和手稿复刻件,它们仿佛带着我们穿越回了那个思想激荡的年代,让你能真切地感受到先贤们当年在羊皮纸上挥洒汗水时的情景。每一次翻开,都像是一次对知识的朝圣,那种仪式感是如今许多电子阅读无法比拟的。我将它置于书架最显眼的位置,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我个人书房里的一件艺术品,每一次目光触及,都能带来心灵上的宁静与充实。我特别留意了扉页和装帧的细节,可以看出出版社在这次制作中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每一个烫金的字母,每一个细微的压痕,都显示出对原著的尊重与匠心。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套书在翻译质量上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很多十八世纪的哲学文本,其语言本身就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特有风格——既有拉丁文式的严谨,又带有早期白话文的生涩与华丽并存的特点。这本书的译者团队显然是下了苦功的,他们不仅准确传达了原意,更令人称赞的是,他们成功地在译文中保留了那种特有的“古雅”和逻辑的跳跃性,没有过度地“白话化”或“简化”原文的复杂结构。读起来,你能感受到那种与历史对话的真实感,而不是被一层现代语言的滤镜所掩盖。这种对原汁原味的尊重,使得我们这些仰慕古典思想的人,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那些思想巨匠们最初的表达,对每一个术语的精确把握都让人感到踏实和信服。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其中关于早期启蒙思想家如何构建现代政治共同体的论述。这本书对于“社会契约”理论的多个版本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从霍布斯的“利维坦”到卢梭的“公意”,其间的张力与演变脉络清晰可见。我特别关注了他们对“自然状态”的不同想象,这直接决定了他们对政府权力的设计和限制的看法。这种对比阅读的效用是巨大的,它迫使我反思我们今天所处的制度基础,究竟建立在哪一种哲学假设之上?很多现行的法律条文和公共政策,在追溯到源头时,都能在这里找到清晰的哲学基因。这套书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我们当下社会结构的一次深刻的批判性审视工具,它教我如何以更审慎、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视角去观察日常的新闻事件。

评分

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思想脉络的梳理和呈现。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巧妙地将各位哲学家的思想置于他们所处的社会、政治和科学背景之下进行考察。这种立体化的叙事方式,使得洛克、休谟等人的理论不再是孤立的教条,而是对当时社会矛盾和认知困境的深刻回应。特别是关于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交锋的那几章,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既展示了双方的逻辑严密性,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各自的局限性。我甚至能想象到,在沙龙里,那些思想家们是如何唇枪舌剑,如何小心翼翼地搭建起他们宏伟的知识大厦。这种深入骨髓的理解,远超我以往在其他入门读物中获得的肤浅认知,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座,让我能更自信地去探究更深层次的形而上学问题。

评分

在京东买那么多东西,都一个一个写评价实在是太费时间,更何况有些东西都还没使用,特别是书,还没来得及看,根本无法评价好坏。所以我就写下这段文字直接复制粘贴,当你看到这段话,说明我对这个产品还是初步认可的,如果它真的不好,我会直接指出来的,如果你想作为参考意见,那你就当做可以买。

评分

这套哈佛经典都很好,十本九十九,很便宜。京东纸箱包装,到手完好!

评分

奔着这个名头来的,选了几本先看看

评分

可以说,50卷的《Harvard Classics》忠实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传承了人类探索和发现的精神和勇气。而对于这类书籍的阅读,是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不可错过的。

评分

?4009213311?

评分

很好,六一八打折力度很可以,网上买书方便多了

评分

包装精致,内容深刻,大师执笔!

评分

会哈更会哈更会哈更会哈更会哈更好

评分

读读哲学,培养自己的情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