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齣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曆史地圖集》(第一冊)是一部代錶國傢水平的空前的宏偉的曆史地圖巨著。全書共分三冊,共有1300多幅圖。全書共有21個圖組,分為民族、人口、都市分布、城市遺址、氣候、自然災害、地貌、沙漠、植被、動物、史前時期遺址、遠古傳說時期事跡、夏商西周時期遺址、疆域政區、農牧、工礦、交通、文化、宗教、古代戰爭、近代戰爭等圖組。第一冊有400餘幅,涵蓋民族、人口、都市分布、城市遺址、氣候、自然災害等6個圖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曆史地圖集》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持的一項國傢重點科研項目,組織瞭全國各地各科研單位、製圖單位、大專院校和相關的專業部門,精選瞭有關曆史、地理、考古、製圖等各種專業中具有各自特長和技能的著名專傢、學者來參與,充分發揮瞭他們各自專業特長和很新研究成果的水平,製圖者采用瞭當今先進的繪圖技術和設備,精益求精地完成瞭這項工作。
這項工作曆時已有30多年,充分體現瞭社會主義大協作精神,參加這項工作的數百位專傢、學者、高級工程師和繪圖技術人員,有的為此獻齣畢身精力,大部分參與者,從風華正茂、年富力強的中青年,都已到耄耋之年瞭,一些參與者未及看到圖集齣版遺憾去世。總之,這本圖集凝聚瞭幾代人的心血,浸透瞭幾代人的畢生精力。
這本圖集很大特色是其內容的廣泛性、豐富性、完整性、全麵性和係統性。它幾乎涵蓋瞭當今曆史地理學科所有分支學科,能從浩如煙海的曆史文獻中挖掘齣如此齊全的各種地理元素,真是難能可貴!對於許多新開拓的學術領域,能將史料直接轉換為繪圖元素,通過平麵地圖的形式錶現齣來,真是一大創舉。所以說這本圖集實質上是一部具有開創意義的重要學術著作。
這本圖集另一特色就是它充分反映瞭我們當代很新的曆史地理知識,匯集瞭當代很高學術水平和繪圖的科學技術水平。改革開放以後,曆史地理學如雨後春筍般地成長起來,其學術成果得到空前的大發展,許多過去空白領域,而今得到瞭填補。這些科研成果絕大部分在這本圖集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錶現,使得本圖集容光煥發,光彩奪目!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海鵬
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杜瑜
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辛德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曆史地圖集》共分為三冊,含1300幅曆史地圖和20個專題圖組,全麵反映瞭中國從史前時期到1949年的曆史自然地理和曆史人文地理的發展過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曆史地圖集(第1冊)》含400餘幅圖和6個專題圖組,包括民族、人口、都市、城市遺址與布局、氣候、自然災害等曆史圖組和序圖。其中有些圖幅附有文字說明。圖集總序、本冊序言、總編例、目錄和各圖組前言、編例等附有英文,後附有古地名索引。全冊共300多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曆史地圖集》是1956年由周恩來總理指示國務院批準編製的五種國傢地圖集(含自然、普通、經濟、農業、曆史)中的一種,其中前四種業已由中國地圖齣版社陸續齣版。1981年,國傢決定編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曆史地圖集》,同時指定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
1982年曆史地圖集編纂委員會成立,張友漁任主任,譚其驤、夏鼐、侯仁之、史念海、翁獨健任副主任,譚其驤為總編纂。1992年,譚其驤逝世後,由林甘泉、鄒逸麟、高德為總編纂助理三人小組,代行總編纂職權。張友漁去逝後,由汝信、王忍之先後任編委會主任。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曆史、近代史、考古、民族、宗教等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復旦大學,北京大學,陝西師範大學,浙江大學,及中國軍事博物館等單位的有關專傢承擔瞭本圖集的編稿工作。還有其他單位的數十位專傢參加協作。本圖集編繪過程長達30餘年,是繼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曆史地圖集》(8冊本)之後中國學術界又一具有裏程碑意義的鴻篇巨製。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曆史地圖集(第1冊)》很大特色是其內容的廣泛性、豐富性、完整性、全麵性和係統性。它幾乎涵蓋瞭當今曆史地理學所有分支學科,能從浩如煙海的曆史文獻中挖掘齣如此齊全的各種地理元素,是難能可貴的;對於許多新開拓的學術領域,能將史料直接轉換為繪圖元素,通過平麵地圖的形式錶現齣來,也是一大創舉。所以該圖集實質上是一部具有開創意義的重要學術著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曆史地圖集(第1冊)》另一特色是它充分反映瞭我國當代很新的曆史地理知識,匯集瞭當代很高學術水平和繪圖的科學技術水平。改革開放以來,曆史地理學如雨後春筍般地成長起來,其學術成果得到空前的大發展,許多過去空白領域,而今得到瞭填補。這些科研成果絕大部分在這本圖集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錶現,使得本圖集亦契閤現代齣版前沿。
在圖集編繪的30餘年中,作為主要編纂與作者的張友漁、譚其驤、夏鼐、翁獨健、史念海、劉宗弼、陳可畏、周維衍、盧勛、尹達、文煥然、壬北辰、顔真之、莊為磯、潘素蘭、祝啓源、祝培坤、蕭之興、劉昌誠等近20位同誌中途去世,未能看到該圖集的很終麵世,令人不勝唏噓。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曆史地圖集》
要目
(一)總圖例
序圖
(二)民族
(三)人口
(四)都市分布
(五)城市遺址與布局
(六)氣候
(七)自然災害
水旱災
蝗 災
地 震
索引
索引說明
民族圖組古地名索引
民族圖組民族名索引
人口圖組古地名索引
都市分布圖組古地名索引
城市遺址與布局圖組古地名索引
自然災害圖組古地名索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曆史地圖集》
總序
編纂國傢地圖集是一九五六年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製定的十二年國傢科學發展規劃的國傢重點科研項目之一。一九五八年開始編纂工作,預定分普通、自然、曆史和經濟地圖集四捲。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地圖集》於一九六五年齣版;由於十年動亂,普通地圖集隻完成瞭省區圖部分,遂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分省地圖》於一九六九年齣版;其他捲的編纂工作被迫停頓。
1980年十二月五屆政協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瞭由十七位政協委員提齣的“國傢地圖集應列入國傢規劃,繼續編纂和公開齣版”的提案。翌年五月,國務院批準瞭國傢科委、國傢測繪總局、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關於繼續編纂齣版國傢地圖集的請示報告》。擬定分國傢普通地圖集、國傢自然地圖集、國傢曆史地圖集、國傢農業地圖集和國傢經濟地圖集五捲編纂齣版。
國傢地圖集具有百科全書性質,是大型的、綜閤性的國傢級科學參考地圖集。它充分運用我國長期積纍的曆史資料和科學研究成果,通過形象的、清晰的地圖錶達形式,全麵地、係統地、直觀地反映我國自然地理、社會曆史和經濟文化狀況等基本國情,是國傢進行總體規劃、開發資源、改造自然和部署工農業生産的重要科學參考資料。編纂國傢地圖集是經濟規劃和地學研究的一項基礎工作,反映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同時,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進各國人民對中國的瞭解,建設社會主義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
中華民族有著五韆年悠久的文明史。我國曆史盛世時期曾多次編纂齣版大型輿地圖集。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曆瞭四十年的光輝曆程,我們更具充分條件來編纂齣版國傢地圖集。這一套國傢地圖集綜閤瞭多學科的研究成果,凝結瞭眾多科學傢和技術人員的智慧。但由於部門及各學科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和編者水平所限,圖集內容疏漏之處,請讀者指正。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地圖集編纂委員會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五日
這套地圖集簡直是曆史愛好者的福音!光是看到封麵的設計,就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特彆喜歡那種沉甸甸的質感,讓人覺得手裏捧著的不是普通的書,而是一段段鮮活的曆史。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看每一幅地圖,但光是翻閱目錄,就已經被它龐大的體係和精細的劃分所震撼。這不隻是一本工具書,它更像是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我期待著在未來的日子裏,能夠慢慢地、沉浸式地去探索那些曾經的疆域變遷、都城興衰,以及不同曆史時期的人口分布和地理風貌。那種將抽象的曆史事件具象化為地理空間的感覺,是純文字描述永遠無法比擬的。我敢肯定,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也絕對是頂級的,畢竟承載著如此重要的國傢曆史信息,細節處理上必然是精益求精的。這本書的齣現,填補瞭市場上許多深度研究資料的空白,絕對值得每一個對中國曆史有嚴肅研究興趣的人收藏。
評分說實話,我對這種“國傢級”齣版物通常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有點擔憂的心態。期待的是其權威性和詳盡度,擔憂的是會不會過於學院派,語言和圖例晦澀難懂。但翻開這第一冊的幾頁試閱,我的顧慮立刻煙消雲散瞭。它的圖例設計非常清晰,即便是初次接觸這個領域的讀者,也能很快上手。那種色塊的運用、符號的標注,都體現瞭極高的專業水準和美學考量。我尤其欣賞它在同一曆史階段展示不同維度信息的並置手法,比如在一張地圖上同時展現瞭行政區劃和主要河流走嚮,這種多信息融閤的能力,極大地提升瞭閱讀效率。我感覺自己不是在看地圖,而是在觀看一幕幕曆史的“透視圖”,能夠清晰地分辨齣各個要素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對於曆史地理學的愛好者來說,這種直觀的衝擊力是無與倫比的。
評分說實話,這套圖集的分量感和信息密度,讓我對它産生瞭深深的敬畏感。它不是那種可以輕鬆快速翻閱的書籍,它要求讀者帶著一種慢下來的心態去“品讀”。我預計這本書會成為我書架上使用頻率最高,但也最需要時間沉澱的藏品之一。我尤其關注它對地方性行政建製演變的描述,這部分內容往往在宏大敘事中被忽略,但卻是構成一個國傢曆史肌理的基礎。能夠將如此復雜的、跨越韆年的行政層級變化,通過地圖這種簡潔的視覺語言呈現齣來,本身就是一項瞭不起的學術成就。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下一冊,希望它能繼續保持這種令人驚嘆的深度和廣度。
評分作為一名業餘的曆史愛好者,我一直都在尋找能夠將中國曆史脈絡串聯起來的“骨架”。文字敘述往往是綫性且主觀的,而這套地圖集提供瞭一個近乎客觀的、空間性的參照係。我發現,當把某個曆史事件放在地圖上標注齣來時,很多原本想不通的戰術布局、遷徙路綫,立刻就變得閤乎邏輯瞭。這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是閱讀純文字曆史時很難獲得的。而且,這套書的裝幀和紙張選擇都非常考究,看得齣是下瞭大手筆的。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遺産。我非常期待它後續冊次的齣版,尤其是涉及到近代區域變動的那部分,相信其精確度會再次刷新我對曆史地圖的認知。
評分我入手這本地圖集,主要是想解決一個長久以來的睏惑:不同朝代的疆界究竟是如何與自然地理環境相互作用的?很多書裏隻記載瞭某某地“失陷”或“收復”,但到底這個“地”在哪裏,它在當時的戰略地位如何,總是很模糊。這套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把這些模糊的概念,用精確的經緯度和清晰的地理背景給固定瞭下來。它提供瞭一個宏觀的視角,讓我能跳齣具體的君王將相的敘事,去關注更深層次的、影響曆史進程的地理因素。我猜測,未來我一定會花大量時間去對比不同曆史時期同一區域的地圖,去思考為什麼某些地理屏障會成為持久的國界,而另一些則不斷變動。這是一種非常高級的曆史研究方法,遠超齣瞭傳統史書的範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