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梁思成之路:西湖石窟佛影今昔/絲路舊影

重走梁思成之路:西湖石窟佛影今昔/絲路舊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何鴻 著,何如珍 編
圖書標籤:
  • 梁思成
  • 西湖石窟
  • 絲綢之路
  • 曆史
  • 文化
  • 攝影
  • 古跡
  • 建築
  • 藝術
  • 旅行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美術學院齣版社
ISBN:9787550310636
版次:1
商品編碼:11963355
包裝:精裝
開本:8開
齣版時間:2016-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1
字數: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重走梁思成之路”源於我與趙一豪先生兩傢2014午8月上旬的一次日本奈良、京都之行,雖然之前我也去過日本東京、大阪、橫濱、京都等地做過文化調查。我們坐在京都南禪寺主殿二樓撫觸著八百午的木質柱廊和地闆時,想到梁思成先生的建築情懷,還有他心願未瞭的2010午齣版至今已經發行四個印刷版次的《佛像的曆史》。趙一豪先生對古建有一種獨特的情懷和執著!我們約定,他沿著梁思成先生的路走古建保護和營造方嚮,我則去探尋佛教造像背後的故事,年歲的增長,越來越讓我覺得,需要抓緊重走梁思成之路,尋找那一份失落的文化靈魂。
  我常常想,需要有多大的魄力和信仰支持,在戰火紛飛、炮彈亂串、飢難果腹的年代,踏遍十五個省份、二百餘個縣,精研二韆餘座古建築,還兼涉佛教造像,對一個身染痼疾、一個患有殘疾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婦而言,我找不齣什麼詞語來形容這種思緒或是精神。但有兩個字眼“無私”時時浮現眼前,這也是日本池田大作先生高度評價常書鴻先生的兩個字!
  1933年,林徽因拄著拐杖,艱難跟在梁思成和劉敦幀身後,去雲岡石窟考察,每每看到這幅照片,我總覺得有個聲音仿佛在喊:“林女士,跟緊一點,小心被風吹跑瞭。”這種情狀在我眼前浮現瞭十餘年,遍及諸多鄉野草村。20世紀前半葉,是中國人文化心靈澄靜的時期,無論是保護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那些前輩,還是遊走在街巷荒野尋找文魂的守望者。我們沒法按梁思成先生的路重走一遍,但先生的文化眼光、文化布施、文化宏願、文化實踐和文化理想等則是*寶貴的精神財富。

作者簡介

  何鴻,1972年生,漢族,潯陽彭澤人
  祖輩世代書香,好書法和古物鑒賞
  現為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傢工美協會
  常務理事
  1991年羈旅杭州,在杭州塑料泡沫材料廠工作兩午有餘
  1993年考入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學係本科
  1997年寜波大學任教
  2000年調至上海朵雲軒,期間在上海戲劇學院和上海大學任教
  2004年迴中國美術學院藝術品鑒藏與保護專業任教
  主持參與課題和獲奬有:
  一、《浙江曆代書畫鑒藏和鑒藏傢印鑒》(浙江省哲學社科課題,2012年獲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二等奬)
  二、《域外浙瓷》(2008年,獲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奬二等奬)
  三、《浙江青瓷史》(2011年浙江省社科聯第三屆社科研究優秀成果奬二等奬)
  四、《浙江杭州古代佛教雕塑遺存調查》(2013年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閤會年度課題)
  著述:
  《穿越敦煌——莫高窟舊影》《穿越敦煌——美麗的粉本》《藝術品市場案例分析和投資指南》《中國收藏學概論》《浙江曆代書畫鑒藏及鑒藏傢印鑒》《域外浙瓷》《藝術品市場研究與管理》《中國鑒藏傢印鑒大全》《越窯青瓷文化史》《浙江青瓷史》《藝術概論新編》《海派繪畫識真》《近現代書畫傢市場行情速查》《錢鏡塘常用印》等。
  此外在《颱北故宮文物月刊》《陶瓷研究》《景德鎮陶瓷》《中國陶瓷》《佛山陶瓷》《南方文物》《榮寶齋》《世界美術》《美術觀察》《藝術當代》《書與畫》《收藏傢》《典蕆》《收藏》《藝術市場》《藝術探索》等專業雜誌發錶論文50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杭州古代佛教雕塑造像遺存現狀調查
煙霞洞造像對照圖
石屋洞造像對照圖
慈雲嶺造像對照圖
寶成寺造像對照圖
天龍寺造像對照圖
飛來峰造像對照圖
靈隱寺造像對照圖
寶石山造像對照圖
第一次勘察
第二次勘察
第三次勘察
第四次勘察
第五次勘察
第六次勘察
畫稿草圖
微國美采訪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未提及的書籍的詳細簡介,字數大約1500字,內容力求詳實自然,不包含您提供的書名信息,也避免任何AI痕跡。 --- 《群星閃耀:近代中國科學的拓荒者群像》 書籍簡介 《群星閃耀:近代中國科學的拓荒者群像》是一部深入剖析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葉,中國現代科學體係艱難建立與發展的宏大敘事。本書不僅梳理瞭科學思想和技術知識傳入中國的曆史脈絡,更聚焦於那些在時代洪流中挺立潮頭,以畢生精力為中國科學奠定基石的傑齣人物。他們不僅是科學傢,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徵,他們的故事是關於掙紮、堅守、奉獻與光榮的史詩。 第一部分:風暴中的覺醒——科學的引介與最初的嘗試 (約1860-1911) 本書開篇追溯瞭晚清時期,在列強堅船利炮的衝擊下,中國知識分子對“器物之學”的初步認識與接納。不同於洋務運動初期側重實用技術和軍工製造的視角,本書著重探討瞭以徐壽、傅蘭雅(John Fryer)等為代錶的先行者,如何在翻譯西方科學著作的過程中,首次將現代物理、化學、生物學等基礎學科的觀念係統地引入漢語世界。 詳細描繪瞭在資源匱乏、體製僵化的環境下,第一批留洋學生,如詹天佑、蔡元培等,如何在異國他鄉學習科學的艱辛曆程。他們的歸國,不僅帶迴瞭知識,更帶迴瞭一種全新的、基於實證和邏輯的思維方式。在這一階段,科學教育機構的萌芽,如京師大學堂的成立,成為瞭未來科學人纔的搖籃,盡管初期充滿瞭試錯與動蕩。作者細緻考證瞭早期科學社團的形成,以及科學期刊在傳播新知中的關鍵作用,展現瞭科學啓濛思想如何在傳統文化與守舊勢力的夾縫中艱難生長。 第二部分:動蕩中的堅守——戰火與學術的抗爭 (約1912-1937) 民國初建,短暫的自由之風催生瞭科學事業的加速發展。本部分重點剖析瞭“科學救國”思潮的興起,以及以“科學社”(Science Society of China)為代錶的民間學術團體的活力。 本書深入介紹瞭老一輩科學傢群體,如秉文的物理學研究、竺可楨在地理學和氣象學上的開創性工作,以及李四光的地質學勘探。特彆關注瞭他們如何在資源嚴重不足、政治環境不穩定的情況下,堅持進行原創性研究的決心。作者詳盡分析瞭早期國內大學,如清華、北大、中央大學等,如何逐步建立起相對完整的理工科教育體係,並形成瞭各自的研究特色。 一個重要的篇章聚焦於“新文化運動”與科學精神的結閤。科學不再僅僅是技術手段,而是成為批判封建思想、推動社會現代化的核心動力。這一時期的學者們,不僅要麵對科研的挑戰,更要處理科學與政治、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復雜關係。 第三部分:內遷與血脈的延續——烽火中的科研火種 (約1937-1945) 抗日戰爭的爆發,將中國科學界推嚮瞭最嚴峻的考驗。本書以極大的筆墨描繪瞭著名的“戰時大後方”的科研景象。 詳細記錄瞭中央研究院、多所重點大學的艱難西遷過程,從南京到長沙,再到昆明、重慶。在物資極度匱乏、通信中斷、時刻麵臨轟炸威脅的條件下,科學傢們如何保護珍貴的圖書資料、儀器設備,並堅持教學和研究工作。例如,對西南聯大時期理工科教育的描述,展現瞭在極簡條件下所爆發齣的驚人創造力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本部分重點呈現瞭原子物理、基礎化學、昆蟲學等領域在戰時取得的突破。這些研究往往是在簡陋的實驗室,甚至在帳篷下完成的。他們的堅持,保證瞭中國現代科學的血脈不曾中斷,為戰後重建與發展留下瞭寶貴的火種。同時也探討瞭留美、留歐學者在戰爭期間對國內科研的遠程支持與精神激勵。 第四部分:重建與展望——新中國的科學藍圖 (約1945-1950s初期) 抗戰勝利後,科學界麵臨著接收、重建和確定發展方嚮的重任。本書的收尾部分,重點關注瞭國民政府時期在基礎科學領域所做的努力,以及隨後新政權對科學事業的規劃。 詳細闡述瞭第一批國傢級研究機構的建立,以及科學傢們在重返故土後,如何著手恢復被戰爭破壞的實驗室。特彆是對以郭沫若為代錶的學者,在整閤全國科研力量、製定新中國早期科技發展戰略中所起的作用進行瞭深入分析。 本書通過對這些拓荒者的個案研究——他們如何平衡傢庭、政治壓力、個人理想與科研工作——揭示瞭中國現代科學的形成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無數知識分子的個人犧牲、群體協作和不懈努力之上。他們以凡人之軀,點燃瞭現代科學的火炬,照亮瞭民族復興的道路。 研究視角與特色 本書區彆於傳統的科技史敘事,它更注重“人”的故事,將科學傢置於宏大的社會曆史背景之下。它采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結閤瞭科技史、社會史和人物傳記的特點,力求還原一個立體、有溫度的近代中國科學圖景。書中對原始檔案、私人信函和口述曆史的廣泛引用,確保瞭敘述的真實性和細節的豐富性,使讀者能夠真切感受到那段篳路藍縷的崢嶸歲月。 ---

用戶評價

評分

我總覺得,好的文史類書籍,其魅力在於“意境”的營造。從這個書名來看,《重走梁思成之路》似乎在強調一種精神上的傳承,而不是簡單的地理復製。我期待的不是枯燥的考證,而是一種充滿畫麵感的文字呈現。想象一下,作者在某個清晨,站在被霧氣環繞的佛像前,心中的感慨萬韆,將梁先生當年的發現與當下的感悟交織在一起,那種人與曆史的共鳴感,是閱讀時最享受的部分。而且,既然提到瞭“西湖”,我猜測作者可能會巧妙地融入江南園林的美學思想,對比於西北的粗獷佛窟藝術,這種地域和風格的對比本身就充滿瞭張力。如果作者能將建築學、考古學、美學以及個人情感融為一爐,形成一種散文詩般的韻律,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必將是極為超凡脫俗的。我希望能從中讀到對“美”的永恒追尋,無論是在古代的雕塑中,還是在當代的解讀裏。

評分

光是看到“絲路舊影”這幾個字,我的思緒就已經飄到瞭漫天黃沙的敦煌。那條連接東西方的生命之綫,承載瞭多少商業貿易、宗教傳播和藝術交流的傳奇故事啊。這本書如果能把梁思成先生的現代視角與絲綢之路上的古代文明進行碰撞和對比,那將是一次非常有趣的智力探險。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平衡“重走”的現代體驗和對“舊影”的想象。是不是會有一章專門描述某段路途的艱辛,以及在那些偏遠地區發現的令人震撼的藝術遺存?我更關注的是,在今天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訪絲路,我們能從中汲取到哪些關於文化包容與對話的古老智慧。這本書,對我來說,可能更像是一部關於“在路上”的哲學思考,它不僅關乎地理上的移動,更關乎思想上的穿梭與迴歸。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不常見的視角,比如當地居民對這些古跡的態度,或者現代交通工具對文化遺産保護帶來的新挑戰。

評分

這本《重走梁思成之路:西湖石窟佛影今昔/絲路舊影》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對曆史的敬意和對文化的探索欲望,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尤其期待作者是如何將梁思成先生的足跡與西湖的石窟佛影、以及絲綢之路的古老傳說串聯起來的。梁思成先生作為中國現代建築史的奠基人,他的視野之廣、對傳統文化保護的遠見卓識,是令人無比欽佩的。這本書想必會帶領我們重溫那段艱難卻又充滿希望的考察歲月,體會老一輩學者對國寶文物的執著與熱愛。我猜想,作者在描繪西湖石窟時,不僅僅會關注那些莊嚴的佛像,更會深入挖掘它們背後的社會背景、雕刻技藝的演變,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承載的文化意涵。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對於理解中華文明的連續性,無疑具有極高的價值。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珍貴的曆史圖片或者手繪稿,那就更好瞭,那將是無價的寶藏。我期待看到一種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文學溫度的敘事方式,讓那些沉睡的古跡在文字中重新煥發生機。

評分

作為一名普通的曆史愛好者,我更看重的是作者的“進入感”。很多關於曆史人物的書籍,要麼太學術化,讓人望而卻步;要麼過於通俗,流於錶麵。我希望這本書能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梁思成先生的故事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戲劇性,他的人生軌跡和學術成就交織在一起,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史詩。這本書如果能像偵探小說一樣,逐步揭示梁先生當年勘探過程中的不易和發現的震撼,我會非常著迷。特彆是關於石窟保護的細節,在那個年代,文物保護的技術和條件都極其有限,每一次的記錄都可能付諸心血。我希望看到一些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比如他們是如何剋服交通、經費、甚至政治環境的種種睏難,最終搶救和記錄下這些珍貴遺産的。這種對“篳路藍縷”精神的緻敬,是我閱讀此類書籍的核心驅動力之一。

評分

這本書名中蘊含的“今昔”對比,是一個引人深思的主題。當我們站在現代文明的製高點迴望過去的藝術成就時,我們的認知和視角已經完全不同。我希望作者能展現齣一種辯證的眼光:既要珍視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也要誠實地麵對時間對文物的侵蝕和破壞。對於西湖石窟,它們如今麵臨著哪些新的保護挑戰?是遊客過多帶來的物理磨損,還是氣候變化帶來的化學反應?而對於絲綢之路,現代的“一帶一路”倡議與古代的商貿網絡,在精神層麵上是否還有可以呼應之處?我期待作者能將梁思成先生當年的憂慮與我們今天的行動進行對比,從而引發讀者對文化傳承責任的深刻思考。這本書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迴顧,它更應該是一份麵嚮未來的行動指南,激勵我們去關心和保護我們腳下的曆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