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印书馆海外汉学书系: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套装全2册) [L'europe Chinoise]

商务印书馆海外汉学书系: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套装全2册) [L'europe Chinois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安田朴 著
图书标签:
  • 商务印书馆
  • 海外汉学
  • 中国文化
  • 西传欧洲
  • 文化史
  • 欧洲史
  • 汉学
  • 中西文化交流
  • 历史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62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396108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商务印书馆海外汉学书系
外文名称:L'europe Chinoise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2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商务印书馆海外汉学书系: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套装全2册)》是1988—1989年由法国伽利玛出版社隆重推出一部研究中西文化的巨著。这部巨著详尽论述了中国文化对从罗马帝国时期到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欧洲之影响,是安田朴“东学西渐”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后经法国文化艺术勋章获得者耿升先生译介,于2000年由我馆出中文版。
  《商务印书馆海外汉学书系: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套装全2册)》从宏观上全面论述了中国文化西传欧洲的历史。它论述了从唐代到18世纪(清代中期)期间中欧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及其反响,重点在18世纪。涉及哲学、史学、宗教、文艺、戏剧、数学、风俗、美学、语言文字、外交关系、情爱、伦理等。
  《商务印书馆海外汉学书系: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套装全2册)》分两卷。第一卷内容为西方寻找中国、阿拉伯世界发现了中国、马可波罗与中国、中国的佛教对欧洲的影响、中国的艺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关系、一些传教士和商人到中国后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关系等。第二卷介绍了由传教士掀起的“中国热”、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中国观、欧洲舞台上的中国形象、重农学派与中国、18世纪欧洲教科书和辞书中的中国、欧洲的亲华派和仇华派等。
  此书既有学术价值又有较强的可读性,我馆出版的一版一次已售罄。

作者简介

  安田朴(Rene Etiemble,1909—)法国著名汉学家,作家,比较文学专家。为少数几位即通西方史又通中国史的外国专家之一,中法比较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安田朴先生一生崇尚中国文化,大力倡导中西方文化交流,并在学术界挺身而出,与恶意重伤和诋毁中国文化的言行和谬论做斗争,不惜被人诬为“中国狂热分子”和“孔老夫子的大弟子”,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表现出了真挚情谊,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著有多种中西文化交流和比较的书籍,如《东游记》、《孔子传》、《东方哲学》等。

目录

第一卷
前言
绪论 欧洲中心论欺骗行为的代表作:所谓古登堡可能是印刷术的发明人
第1编 寻找契丹国
第1章 寻找契丹国
第2章 耶稣会传教区之前的中国犹太教和基督教
第3章 阿拉伯世界发现中国(一)
第4章 阿拉伯世界发现中国(二)
第5章 从阿拉伯游记到马可·波罗的东游
第6章 马可·波罗(一)
第7章 马可·波罗(二)
第8章 马可·波罗(三)
第9章 中国艺术和锡耶纳的文艺复兴
第10章 中国和佛教对魔鬼与地狱画的影响
第11章 佛教的再发现(一)
第12章 佛教的再发现(二)
第2编 欧洲对由传教区传来的中国资料作出的初步反响
第13章 由于不懂汉语或传教士们故意散布的曲解而造成的某些后果
第14章 游记故事和哲学思想
第15章 经商就是宗教
第16章 传教士和商人
第17章 从利玛窦到拉摩特·勒瓦耶(一)
第18章 从利玛窦到拉摩特·勒瓦耶(二)
第19章 中国礼仪事件(一)
第20章 中国礼仪事件(二)
第21章 中国礼仪事件与培尔的思想
第22章 费内伦和中国
第23章 马勒伯朗士有关神的思想和朱熹有关理的思想(一)
第24章 马勒伯朗士有关神的思想和朱熹有关理的思想(二)
第25章 马勒伯朗士有关神的思想和朱熹有关理的思想(三)
第26章 莱布尼茨和中国(一)大构思
第27章 莱布尼茨和中国(二)可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汉语
第28章 莱布尼茨和中国(三)二进位制数字和《易经》八卦
第29章 莱布尼茨和中国(四)莱布尼茨和中国思想
第30章 莱布尼茨和中国(五)莱布尼茨和中国礼仪事件
第一卷 结论

第二卷
前言
第1编 教廷拒绝了耶稣会士们的中国化之欧洲
第1章 铎罗事件急剧恶化
第2章 嘉乐出使中国和状尔泰的沉默
第3章 孟德斯鸠的中国观
第4章 欧洲依然在中国化
第5章 中国助长了欧洲的艳情(一)
第6章 中国助长了欧洲的艳情(二)
第2编 17和18世纪欧洲戏剧舞台上的某些中国特征
第7章 伊丽莎白一世的戏剧
第8章 司马迁的“中国孤儿”
第9章 纪君祥的《中国孤儿》
第10章 从纪君祥到伏尔泰
第11章 伏尔泰的《中国孤儿》
第12章 《中国孤儿》在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的传播
第3编 “中国热”学者伏尔泰
第13章 伏尔泰及其资料来源
第14章 伏尔泰和中国历史纪年(一)问题是怎样提出的
第15章 伏尔泰和中国历史纪年(二)伏尔泰的回答
第16章 伏尔泰和孔夫子
第17章 伏尔泰论中国人的政治和风俗(一)
第18章 伏尔泰论中国人的政治和风俗(二)
第19章 用中国挫败无耻之辈
第4编 对华友好和不友好的人士
第20章 达尔让斯侯爵的《中国人的信札》
第21章 重农主义者和中国
第22章 对华友好和不友好的人士
第23章 18世纪的一部教科书和一部辞典中的中国
第24章 这部辞典是透彻完整的吗?

结论:从崇拜中国的热潮到对华不友好的转变
附录 威尼斯奇尼基金会慷慨向我提供并允许我独家使用的文献
一、铎罗事件档案目录:凡66条参考资料
二、我得以撰写本书第2卷第1章的铎罗档案文献
欧洲的中国:一部跨越世纪的文化交流史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时期的特定著作或某个学派的兴衰,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深入剖析了自古希腊罗马时期至今,欧洲大陆对“中国”这一概念的认知、想象、误解与重构的全过程。它是一部关于文化传播、观念碰撞与身份认同的编年史,旨在揭示“中国”如何在欧洲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据并演变着一个复杂而迷人的位置。 第一部分:朦胧的东方——古典回响与早期接触 (公元前5世纪 - 15世纪) 在地理大发现时代来临之前,欧洲对东方的认知主要建立在古典文献的零星记载和遥远的传说之上。本卷将首先探讨古希腊和罗马世界中对“赛里斯人”(Seres,丝国)的想象。这种想象更多地是关于遥远、富裕、拥有神秘丝绸的国度,而非一个具有完整政治和文化体系的实体。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世界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本卷将重点考察十字军东征和蒙古帝国的崛起如何为欧洲人打开了有限的窗口。马可·波罗的游记虽然充满传奇色彩,却成为西方描绘东方富饶景象的主要蓝本。然而,这种早期的“中国”形象,往往被异教徒的标签所覆盖,其真实面貌被扭曲以适应神学和政治叙事的需求。 我们还将分析早期基督教传教士,如柏郎嘉宾(William of Rubruck)和柏理(Giovanni da Pian del Carpine)等人的见闻录。这些记录虽然比传说更为具体,但其观察角度依然深受其宗教使命的局限,对中国本土的哲学、政治制度的理解仍停留在初级阶段。本卷的收尾将触及黑死病时期东西方交流的停滞与欧洲对“东方黄金国”的持续期盼。 第二部分:启蒙的镜子——理性与奇观的交织 (17世纪 - 18世纪) 17世纪,随着耶稣会士(Jesuits)如利玛窦(Matteo Ricci)、白晋(Joachim Bouvet)等人深入中国内地,欧洲终于获得了相对系统、细致的第一手资料。本书将详尽梳理这一时期传教士的文献和书信如何重塑欧洲对中国的认知。 儒学的传入与冲击: 重点分析“中国礼仪之争”在欧洲思想界引起的巨大反响。儒家经典被翻译、引介,其强调的理性治理、道德伦理、祖先崇拜,与当时欧洲的宗教权威和政治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启蒙思想家如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如何将孔子视为一位完美的、前基督教的哲学家,用以批判欧洲的教条主义。 “中国风”的兴起(Chinoiserie): 本卷将不再局限于思想层面,深入探讨物质文化和艺术领域的影响。从洛可可风格的建筑、园林艺术,到瓷器、漆器和纺织品对欧洲贵族生活方式的渗透。这种“中国风”既是一种审美趣味的体现,也是欧洲对自身日益僵化的古典传统的一种反叛式探索。 然而,这种赞美并非没有代价。我们将剖析,在启蒙后期,随着欧洲中心主义的抬头,对中国的描述逐渐转向“停滞的专制主义”的叙事。伏尔泰(Voltaire)笔下的“贤君政治”与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对社会契约的探讨,都将中国置于一个参照系中,用以反思欧洲自身的社会构建。 第三部分:帝国的幻灭与现代的重塑 (19世纪 - 20世纪初)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和西方列强的武力介入,欧洲对中国的想象经历了从仰慕到蔑视的巨大转变。本卷聚焦于这一痛苦的“去魅”过程。 对“衰落帝国”的病理解读: 欧洲的观察者和旅行家开始关注清朝的衰败、贫困和“愚昧”。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Macartney Embassy)的失败,被解读为东方拒绝现代化的例证。我们将对比不同时期的旅行文学,展示欧洲如何将中国塑造成一个需要被“拯救”或“改造”的对象。 汉学的科学化与制度化: 19世纪末,随着东亚研究在欧洲大学中的确立,汉学研究开始摆脱传教士的叙事主导,转向更具学术规范性的文本解读和历史研究。本卷将分析首批重要的欧洲汉学家,如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等,他们如何系统地建立了欧洲的中国学范式,以及这些范式如何影响了欧洲对东亚地缘政治的判断。 意识形态的投射: 随着20世纪初期的革命浪潮,中国再次成为欧洲意识形态斗争的战场。从对孙中山革命的关注,到后来对共产主义兴起的复杂反应,欧洲知识界内部对于“一个现代化的中国”的形象构建充满了分歧与矛盾。 结语:持续的对话与自我反思 全书的结尾部分将探讨冷战格局下,欧洲对“中国”的理解如何进一步被意识形态所固化,以及当代全球化背景下,欧洲如何重新定位其对中国历史、哲学和当代发展的理解。本书旨在证明,欧洲对“中国”的理解,与其说是对真实的中国之认知,不如说是欧洲自身文化变迁、哲学思辨和政治焦虑的投影。研究“欧洲的中国”,即是研究欧洲如何构造并定义“他者”,以及这一过程如何塑造了欧洲自身的现代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很少给一本书如此高的评价,但《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确实值得。它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去中心化”的视角。我们习惯于从欧洲中心主义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历史,但这套书反其道而行之,让你站在一个更广阔的、多维度的空间去审视文化流动的方向和路径。它细致地展现了欧洲知识精英群体内部对“东方”的不同解读,以及这些解读如何反作用于欧洲自身的文化构建过程。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中国文化”,是否也经过了无数次的过滤和重塑?这本书给予我的最大启示,就是对一切既定概念保持警惕和追问。它是一部需要反复品味的巨著,每一次重读,相信都会有新的体悟和发现。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对于任何一个对思想史或区域研究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无可估量的。它不只是讲述了一个“中国文化如何走向欧洲”的线性故事,更像是一幅精密的织锦,将诸多看似不相关的线索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早期接触史料时的那种审慎与批判性。他并没有盲目地赞美每一次文化引介的“成功”,反而毫不避讳地指出了早期翻译、转述过程中必然存在的误解、曲解,甚至是带着时代偏见的“再创造”。这种客观且去浪漫化的处理方式,让整部著作的学术品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读到一些关于早期传教士笔记或外交文书的片段时,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那种深深的文化不适感,那份真诚的困惑与努力,远比简单的“文化输出”概念要深刻动人得多。这本书,要求读者不仅用眼睛看,更要用心去体会那种跨文化沟通的艰辛。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以前对这段历史的了解非常碎片化,多半是从一些零散的专著或导论中拼凑出来的。然而,这套书的结构组织简直是一次阅读上的奇迹。它将不同的历史阶段——从早期的博物学兴趣到启蒙运动时期的“中国热”,再到后来的哲学思辨——梳理得井井有条,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惊叹。作者对史料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一段原汁原味的引文,瞬间将读者带回那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文化之间的影响从来都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个双向奔赴、持续演化的过程。欧洲对中国的“想象”,和中国自身的“演变”,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极佳的互动展示。它成功地打破了我过去固有的、关于东西方关系的一些刻板印象,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历史的复杂性与动态性。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体量是相当可观的,初次翻阅时,我曾担心自己能否坚持读完。但很快,我发现自己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的文笔极其流畅且富有画面感,即便涉及复杂的哲学思辨或细致的文献考证,他也能用一种近乎散文的优雅笔调来呈现,使得阅读过程变得异常愉悦。特别是关于那些欧洲思想家如何挪用、改造中国思想元素来批判自身社会结构的部分,写得尤为精彩。那感觉就像是看一场精妙的辩论赛,双方的论点、引据都层层递进,充满了张力。我甚至能体会到当时欧洲知识界那种“柳暗花明”的惊喜感,原来解决我们自身困境的灵感,竟然可以从如此遥远的地方找到支撑。这本书不仅是史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思想解放史的生动教材。

评分

我刚刚读完这套书,感觉心头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书中的文字并非冷冰冰的学术堆砌,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仿佛能触摸到那些遥远历史中的温度与气息。作者的叙述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宏观历史脉络的梳理上,而是深入到那些微小的、几乎被人遗忘的细节之中,勾勒出了一个极其细腻且层次丰富的画面。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文化传播中那些“看不见的”阻力与张力的描绘,那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思维方式、价值体系的激烈碰撞与缓慢融合。整本书读下来,我的知识边界被极大地拓宽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化“交流”这个词背后的复杂性与长期性。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人仿佛跟随着历史的河流漂流,时而湍急,时而舒缓,最终汇入一片辽阔而深邃的海洋。

评分

《商务印书馆海外汉学书系: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套装全2册)》从宏观上全面论述了中国文化西传欧洲的历史。它论述了从唐代到18世纪(清代中期)期间中欧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及其反响,重点在18世纪。涉及哲学、史学、宗教、文艺、戏剧、数学、风俗、美学、语言文字、外交关系、情爱、伦理等。

评分

火奴鲁鲁的妓院树立了示范榜样。当地某街区被称作“旅店一条街”,在战前就在军方、警察及政府的合作下存在多年。这条街位于某个大型军事基地附近,战时生意的高峰期,每天需接待3万名嫖客。这条街上的生意以泰罗主义的效率运作,大兵们进出小房间,在卫生条件良好的环境下尽欢;妓女们则接受定期的检查和优质的医疗护理。军方对这一运作体制很满意,因为它可以将性病感染率控制在较低水平;而白种人的精英阶层也支持这一体制,因为它可以防止不三不四的人出现在他们的社区里;警察也支持这一体制,因为他们认为它可以防止性暴力。这一体制之所以能行之有效,也是因为这三个群体的代表—军方、精英阶层、警察—彼此熟悉,互相信任,共同保证这一体制有效运转。然而,旅店一条街也是一个脆弱的性生态系统。虽然妓女们累积了相当殷实的财富,但她们不能踏入火奴鲁鲁的某些精英社区。有鉴于此,她们在这个城市只驻留了半年。因为当这些妓女们开始反抗某些禁令,着手在有钱人的社区置业时,当地的妓院即刻被关闭了。

评分

焚书秦始皇于西历前二三〇年灭韩,二二八年灭赵,二二五年灭魏,二二三年灭楚,明年灭燕,又明年灭齐。二二一年,六国都亡,秦一统中国,始皇称皇帝,用李斯的计策,废封建制度,分中国为三十六郡;又收天下兵器,改铸钟锯铁人;于是统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为中国有历史以来第一次造成统一的帝国(此语人或不以为然。但古代所谓一统,不是真一统,至秦始皇真成一统耳。当日李斯等所言“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并非妄言)。李斯曾做荀卿的弟子,荀卿本是主张专制政体的人(看他的《正名篇》),以为国家对于一切奇辞邪说,应该用命令刑罚去禁止他们。

评分

《商务印书馆海外汉学书系: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套装全2册)》分两卷。第一卷内容为西方寻找中国、阿拉伯世界发现了中国、马可波罗与中国、中国的佛教对欧洲的影响、中国的艺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关系、一些传教士和商人到中国后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关系等。第二卷介绍了由传教士掀起的“中国热”、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中国观、欧洲舞台上的中国形象、重农学派与中国、18世纪欧洲教科书和辞书中的中国、欧洲的亲华派和仇华派等。

评分

好书

评分

这个商品不错这个商品不错

评分

一本儿狠抽西奴和白皮猪脸的好书。

评分

趁618活动买的很好

评分

《商务印书馆海外汉学书系: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套装全2册)》分两卷。第一卷内容为西方寻找中国、阿拉伯世界发现了中国、马可波罗与中国、中国的佛教对欧洲的影响、中国的艺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关系、一些传教士和商人到中国后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关系等。第二卷介绍了由传教士掀起的“中国热”、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中国观、欧洲舞台上的中国形象、重农学派与中国、18世纪欧洲教科书和辞书中的中国、欧洲的亲华派和仇华派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