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闻秘录

异闻秘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看历史》杂志 著
图书标签:
  • 奇幻
  • 冒险
  • 悬疑
  • 秘闻
  • 异世界
  • 推理
  • 魔法
  • 古老传说
  • 神秘事件
  • 探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438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5200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0
字数:20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每一本历史书,都是一所学校。令人震惊的细节,藏在历史深处!学习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启迪我们的现实与未来!)


编辑推荐

1.精彩看点1:真相背后 内幕零距离 传奇寻踪 史海钩沉

2.精彩看点2:传奇 亲历 口述 细节 揭秘 震惊

3.《看历史》创刊8年精选集共三辑:《战争拾遗》《人文春秋》《异闻秘录》,百里挑一,都是干货!

4.学习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启迪我们的现实与未来!

推荐阅读:《人文春秋》《战争拾遗》


内容简介

《看历史》创刊8年来积累了大量优秀文章,这些文章在挖掘新史料的基础上往往会发表许多新观点,让读者获得新感受,受到新启发。

杂志编辑部从几千篇文稿中进行精华筛选,并针对不同主题来展开作品的集结。《异闻秘录》则是其中一辑。


作者简介

《看历史》是面向城市中产阶层重点打造的中国新锐历史杂志。杂志不仅仅是提供历史记录文本,更为思想独立、品位高尚、知识鲜活的新锐人群提供高品质的阅读体验。杂志的前身是《国家历史》杂志,经新闻总署批准,2010年4月更名为《看历史》。 

新浪微博:@看历史

微信公众号:EYEONHISTORY 


内页插图

目录

真相背后?001

富兰克林与雷电传奇 002

柴郡主与杨六郎 007

湮灭的大明第八次远航 015

彰德秋操:清王朝为民国举办的阅兵式 024

跟皇帝的生育能力有关的政治 030

关于洋人跪拜的那点事儿 033

清王朝“战痘”300年 036

女儿国真的存在过吗 044

乌鸦为什么神秘 048

茅台酒得了巴拿马金奖吗? 051

内幕零距离?059

因为无聊,所以越狱 060

人彘 069

如厕与作弊 072

1816:低温改变世界 075

1960s:美国禅宗热潮 081

共济会的历史与传说 087

中国海盗的末路 094

华人的地下世界 102

皇帝的衬衣不好洗 108

长春,“闯”出来的城市 111

旧金山唐人街1900 116

太平轮1949:转折时刻的生死浮沉 123

凯瑟琳的婚宴 133

太平天国的第一桶金 136

传奇寻踪?147

大师之死 148

从天桥走进中南海 159

忠义祠里的“叛臣降将” 166

杨子荣闯关东 171

李泰国:中国海关首任总税务司的传奇身世 174

抬棺出访:李鸿章危机外交 179

雍正皇帝的御用“大师”贾士芳 184

休·赫夫纳:花花公子的秘密 192

史海钩沉?199

暗杀时代的青年潮 200

劣质铆钉“谋杀”泰坦尼克 210

美国黑帮刺杀希特勒 215

“鬼使”“神差”大对决—读史琐谈中日外交战 222

西方的假面—超级英雄的制服 233

永穆陵盗墓事件中的“骷髅碗”—史上最令人唏嘘的“杯具”240

跟着和尚喝花酒—民国上海滩的饭局规则 244

错过泰坦尼克号的名人 252

阴谋与佳话 255

两部小说支配南北人情 258


精彩书摘

茅台酒得了巴拿马金奖吗?

文/田巍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直被视为中国国货走出国门,赢得世界声誉的开端;而众多国货名品,也以曾获“巴拿马金奖”为荣。那么,在100多年前的大洋彼岸,茅台传奇的真相是怎样的?

“国人都知道,茅台酒是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一举成名而跻身世界名酒行列的。但很多人并不知其详情。”在如今的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的官方网站上这样写道。这一段话表达了两个概念:一是茅台酒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奖,这是“国人都知道”的事实;二是“很多人并不知其详情。”

那么,茅台金奖的事实和详情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需要回溯100多年来的历史。

巴拿马万国博览会

从本刊记者所查询到的最早记录来看,“茅台金奖说”始于1981年。这一年7月14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名为《“开坛香溢十里家”——访贵州茅台酒厂》(见《茅台新闻五十年》)的文章,其中写道:“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茅台酒荣获金质奖章。”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直被视为中国国货走出国门,赢得世界声誉的开端;而众多国货名品,也以“巴拿马金奖”为荣。那么,在一百多年前的大洋彼岸,到底曾发生过什么?

20世纪初,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为了庆祝连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巴拿马运河竣工,准备在旧金山举办一场“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他们游说了33个国家参加这次盛会,其中包括时由袁世凯主政的中国。

自1861年到1915年,中国已参加过在伦敦、维也纳、比利时、费城、圣路易斯、米兰举办的六次“世博会”,但每次都是以猎奇对象的形象出现在西方人眼里。展品由组织者(通常是西人把控的海关)自行筛选,不仅品质差,而且大都是西方人脑海中的“中华民俗”形象,如吸食鸦片的男子、裹脚妇女的泥塑像之类。而丝绸、茶叶等优势产品则因采集面过窄而并没有显示出竞争力。

1911年以后,新的民国政府渴望成为世界游戏规则的平等参与者,并期望借此获得外交、贸易上的突破,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就成为展示中国产品与经济实力的最佳舞台。袁世凯执政的民国政府拨了近30万美元的巨款,任命国会议员陈琪专理参会事宜。

为了一扫旧貌,陈琪以工商部名义下文各省,着其择本地物产中的精华产品赴旧金山参展。于是,来自贵州仁怀县荣和、成裕两家烧坊的“茅台酒”作为贵州省署的推荐产品,被呈送巴拿马参赛。它只是十多万种参赛国货中的一种。而整个巴拿马博览会,共有全球150多万种产品与会。

今天谈及中国食品(饮品)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必是溢美之词铺天盖地。然而当年赴旧金山中国代表团成员亲眼所见则不尽如此:“食饮为众展厅陈列最乱,包装粗制,亦无说明”(《巴拿马赛会直隶省观会丛编》)。足见食品饮料工业无论包装、品牌,中国与欧美都有很大距离。

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共设奖六等,分别是:Grand Prize(大奖章)、Medal of Honor(荣誉奖章)、Gold Medal(金奖)、Silver Medal(银奖)、Bronze Medal(铜奖)、Honorable Mention(荣誉奖),每个奖项都对应一个分阶,银奖对应的是85~94分。

整个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从1915年2月20日到1915年12月4日共持续将近10个月。整个赛会结束时,中国共获得1211个奖项,其中大奖章(一等奖)57枚,荣誉奖章(二等奖)74枚,金奖(三等奖)258枚,银奖(四等奖) 337枚,铜奖(第五名)258枚,荣誉奖(227枚)。中国所获总奖牌数较第二名的日本多了近百枚,大奖章多出22枚,是整个巴拿马赛会获奖最多的国家。

中国获得奖项数量位居第一,这与陈琪的精心筹备密不可分。特别是在赴赛会人员的遴选问题上,陈琪提出6个条件:“一、通外国语言;二、有赛会经验;三、曾游历欧美;四、与外商接洽;五、有交际才能;六、识外交关系。”(1913年月1日《政府公报》384号)。这些成员大多进入评审团,尽可能与组委会沟通,争相为中国展品竞奖。

赛会之初,中国总奖牌数并不理想,“半由各省原送说明书未尽举其滋产与制造之底蕴,难免沧海遗珠”。陈琪作为大会高级评审员“一一特别致函高级评审会竞奖,并为制造人请奖”(《中国参与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纪实》),在代表团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人取了奖牌第一的佳绩。

茅台酒在巴拿马

据本刊记者所查阅到的资料,贵州茅台酒在本届博览会上获得了一枚银奖(Silver Medal)。巴拿马展会结束后,中方总负责人陈琪编撰了一本官方总结的《中国参加巴拿马博览会纪实》,在此书第181页,记载了茅台酒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荣获银奖(SilverMedal)。不过书中并没提“茅台”二字,只说“贵州公署”的“酒”获得银奖(这也是贵州省唯一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的酒)。不过,联系到后来发生的茅台镇奖牌争诉,我们可以确定,这枚银奖确系茅台酒所得。在该书同一页上,与“贵州酒”并列为“银牌奖章”

的,还有云南出品协会的猪鬃、吉林佟庆山的麻等商品。

关于“金奖”的来历,还有另一种说法,即流传甚广的“怒掷酒瓶振国威”故事。茅台酒厂官网上刊载的《茅台酒是怎样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一文称“大致是这样的”:“当时,身着长袍、梳着长辫的中国人被视为‘东亚病夫’,用土陶罐盛装的茅台酒无人问津。展会即将结束,一位中国代表心生一计,佯装失手摔坏了一瓶茅台酒,顿时酒香四溢,使评委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经反复品尝后一致认定‘茅台酒’是世界最好的白酒,于是向茅台酒补发了金奖(因为此前已评出金奖产品)。在国运不济、饱受欺凌的旧中国,茅台酒大长了国人的志气,这或许是人们更为接受这一故事的关键所在。”

姑且不谈1915年中国人已经剪掉了辫子,根据本刊所见的资料,“怒掷酒瓶振国威”的故事最早见于1982年《旅行家》杂志上一篇《坎坷两千年,酒香飘万里——漫话茅台酒》的文章,原文是“展览会开幕后,有人不慎,把摆在地上的一瓶茅台酒踢翻,结果瓶破酒流,香气四溢,轰动博览会。这也许是传说。但……”文中有“这也许是传说”的后缀,但在此后类似的报道中,“这也许是传说”再没有与“怒掷酒瓶振国威”同时出现。

巴拿马赛会上,中国展品确有补发或升格奖项的情况。

陈琪为避免“沧海遗珠”,致函高级评审会请为中国展品补发、升格奖牌。他所申请补奖的展品有近百种。农产品中,他直接申请补发一等奖的有7项:它们是江西、安徽、福建、湖南、浙江、湖北、江苏七省的茶叶。这些补发升格的情况如实体现在《中国参加巴拿马博览会纪实》的各省获奖名册上。名册上,7省的茶叶被记为一等奖,是补发后的结果;徐家汇孤儿院、汉冶萍公司、招商局等几十个农业、艺术、教育展品都是升格、补发后的奖项。但其中并无茅台酒补发、升格的记载。

1915年巴拿马赛会的评奖机制,按美国人的话说,体现了彻底的民主精神。陈琪当年就曾感慨:“物类既非一地,评审又非一人,必众意签同,务昭公允,西商视之至为重要。”

赛会开始后,美国从各参赛国中聘请了500名审查员组成评审委员会。中国由于展品最多,派出了16人担任审查员,其中8人担任各部类副会长。到高等审查时审查员只有50名,美方作为主办国,邀请25名本国名流作为审查员,另外25席从其他参赛国中选聘,中国代表团团长陈琪被聘为高级审查员。

审查评奖时,“出品人或经管人得向审查员陈述参赛品种之特别处,或原料独精,或工期过久,或做法不传他人,或用法远胜旧器。”由此可见,评奖时产品的图文介绍,以及国内工作人员的推荐、力争都至关重要。直隶、江苏、山东、两湖皆有随员随团赴美,而相对偏远的西南诸省却没有,因而茅台酒得到的推荐力度自是偏弱。

以张裕公司为例,它的所有酒品都荣获大奖章(一等奖)。张裕创始人张弼士是巴拿马赛会中国实业家代表团的团长,结交了很多评审名流。从上海至旧金山,宴请外国名流常用张裕葡萄酒,张弼士还亲自为其做宣传。(见1915年《申报》对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报道。)

偏远的贵州不但无一人随团参展,茅台酒甚至连生产商都标注得非常笼统,能够脱颖而出,已经很不容易。

此外,有酒类专家分析,西方酒文化与中国截然不同。中国酒讲究直接,以茅台的檀藿之香、五粮液的浓郁之香为代表,一开瓶满室皆浓。而西方的葡萄酒、白兰地、威士忌都是香气复杂而不直接。相比之下,西方人更容易接受香味较洁净的清香型白酒,所以以清香为主的北方烧酒比浓香、酱香的西南烧酒获奖更多,如山西汾酒即荣获本次赛会大奖章。在国内名不见经传的国产洋酒、葡萄酒所获奖项的数量接近中国酒类产品在巴拿马赛会获奖总数的一半。

茅台官司与金奖传奇

当年仁怀县呈送“茅台酒”参赛时一时疏漏,两个牌子的“茅台酒”被以同一造酒公司的名义送上去。次年巴拿马银牌从北京送抵仁怀时,两家烧坊对此起了争议,都说自己的酒在旧金山获奖。后来官司一直打到省府,贵州省公署下函:“(奖牌奖状)由该知事发交县商会事务所领收陈列……嗣后该两户售货仿单商标均可模印奖品以曾荣誉,不必专收执为贵也。”(《贵州省公署致仁怀县公函》1917年6月20日)两家作坊成为巴拿马奖牌共同得主。

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风潮席卷中国,荣和、成裕(已更名“成义”)、恒兴三家茅台镇最大的烧酒作坊陆续收归国有,合并成今天的茅台酒厂。“茅台酒”遂由一模糊的原产地标志,变成如今的产品注册商标。荣和、成裕烧坊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银牌,亦名正言顺地归于茅台酒厂。

建国之后,茅台在巴拿马获得荣誉的说法,也开始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

1959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茅台酒之乡》一文如是写道:“1915年,世界各国在南美洲召开闻名于世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我国的八大名酒也在参加比赛之列。当时,由于我国国际地位很低,外国资本家总想贬低茅酒的地位,但茅酒的‘无色透明、醇香回甜’的特色,不能不使那些大肚皮们惊叹不已,赛会只得把质量该属第一的茅台酒评为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白兰地。”

现在看来,这篇文章充满了诸多常识性错误:“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非在南美召开,仅是因巴拿马运河而得名,举办地是在美国旧金山;“八大名酒”的概念则最早始于1963年的第二届全国评酒会;巴拿马博览会从未对酒类产品单独评奖,酒与大豆、水果、猪鬃等一同归入农产品,因而无所谓世界第一、第二位的酒;白兰地是酒的一类(指葡萄发酵后经蒸馏而得到高度酒精,再经橡木桶贮存而成的酒),各国上百种参赛白兰地,不可能统一获得“世界第一”的称号。

自此之后,国内主要媒体对茅台的报道很多,大多沿袭了“世界第二”的说法。如新华社1955年6月27日电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茅台酒曾参加巴拿马赛会,被评为世界第二位。”一直到1974年的《贵州日报》、1979年的《工人日报》均持这种说法。

1963年的《光明日报》,则称茅台酒在那次赛会上“被评为世界名酒”。

1981年《光明日报》这篇《“开坛香溢十里家”——访贵州茅台酒厂》出现得适逢其时,它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和品牌意识觉醒同时同步,茅台酒厂是改革的先锋,1978茅台酒厂通过整顿企业,调整班子,结束了“连续十几年亏损”(1979年《茅台酒香,飘扬四海》),成为改革典型,在此背景下,茅台酒荣获金质奖章的消息随着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和宣传迅速变得老幼皆知。

从这时起,茅台酒和“巴拿马金奖”再也不曾离开过。1986年,茅台酒厂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纪念茅台酒获巴拿马金奖七十周年活动”,而在今天茅台酒厂的官网上,“荣誉茅台”第一项便是“1915年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这一说法似已成为“定论”。


主要资料来源:1.《茅台新闻五十年》2.陈琪编撰:《中国参加巴拿马博览会纪实》(国家图书馆微缩胶片)3.《巴拿马赛会直隶省观会丛编》(国家图书馆藏)



尘封的沙海:遗失文明的考古手记 作者: 亚历山大·科尔文 出版社: 环球探险家协会出版部 装帧: 精装,附带全彩高清地图及手绘插图 页数: 680页 字数: 约45万字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部考古报告,它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沉浸式旅程。亚历山大·科尔文,一位以“沙漠幽灵”著称的独立考古学家,将读者带入了人迹罕至的撒哈拉腹地,追踪一则流传于图阿雷格部落中的古老传说——关于“萨赫姆之城”的传说。 《尘封的沙海》详尽记录了科尔文及其小型团队历时十余年,在地球上最严酷的环境中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勘探、挖掘与解读工作。他们不仅发现了传说中被厚厚沙层掩埋的宏伟城市遗址,更揭示了一个在公元前两千年就已达到科技与哲学巅峰的失落文明——“阿斯塔里文明”。 全书分为四大部分,层层递进,带领读者从宏观的地理环境,深入到文明的微观结构。 第一部分:沙海的召唤与初探(The Call of the Dunes and Initial Probes) 本部分聚焦于探险的起源。科尔文摒弃了主流考古学界对北非史前文明的既有认知,转而追寻那些被西方学术界视为“迷信”的口头传统。他详细描述了如何在一个偏远绿洲的古老集市上,通过交易和陪伴,赢得了当地部落长老的信任,从而获得了进入“禁忌之海”(一片被认为带有厄运的巨大沙丘群)的许可。 书中描绘了早期勘探的巨大挑战:极端温差、沙暴的无情吞噬、水源的匮乏以及对未知危险的恐惧。科尔文利用当时相对前沿的地面穿透雷达(GPR)技术与传统的徒步勘测相结合,逐步定位了疑似人造结构的地下异常点。其中对一次突发性沙丘崩塌中意外暴露出的巨型玄武岩台阶的发现,被视为整个探险的转折点。 第二部分:阿斯塔里遗迹的解构(Deconstruction of the Astari Remains) 随着深入发掘,阿斯塔里文明的惊人面貌逐渐展露。科尔文以科学家的严谨,记录了对城市核心区域——被命名为“赫利俄斯中枢”——的系统性发掘过程。 书中详细描述了建筑材料的独特性:一种混合了高纯度石英砂和某种未知矿物粘合剂的复合材料,其坚固程度远超当时的建造技术所能达到的水平。科尔文通过对城市布局的分析,推断出阿斯塔里人对天文学和几何学的极高理解。城市的设计似乎完全基于对特定恒星位置的精准对齐。 引人注目的是,本部分花了大量篇幅来记录对“知识殿堂”的清理工作。这座建筑内部的壁画和石板记录,虽然语言体系尚未完全破译,但其图像学意义已提供了巨大的信息量,暗示了该文明先进的水利灌溉系统和对地热能源的初步利用。 第三部分:失落的工艺与哲学(Lost Craftsmanship and Philosophy) 这是全书最具颠覆性的部分。科尔文展示了从遗址中收集到的数百件工艺品。这些物品并非黄金或宝石堆砌的奢侈品,而是具有高度功能性的工具和“计算装置”。 他重点分析了被称为“星辰罗盘”的小型黄铜器件。通过对这些器件内部复杂齿轮系统的精细解剖,科尔文提出,阿斯塔里人可能拥有一种基于机械原理的、早于机械时代数千年的信息处理方法。这些装置的精度令人难以置信,其制造过程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在哲学层面,科尔文深入解读了石板上的符号集群,这些符号暗示了一种独特的宇宙观。阿斯塔里人似乎将“熵增”视为宇宙的基本驱动力,并致力于通过集体的精神统一和技术精进,来“减缓时间流逝”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深入探讨了他们对生命、死亡以及“回归源头”的复杂信仰体系。 第四部分:文明的黄昏与警示(Twilight of the Civilization and the Warning) 最终,科尔文必须回答最关键的问题:一个如此先进的文明是如何消亡的? 通过对城市边缘地带和地下深层结构的发掘,团队发现了毁灭的证据:并非外族入侵或自然灾害,而似乎是文明内部的某种“失控”。遗迹显示出仓促的撤离迹象,以及在某些关键能源枢纽点发生的剧烈、局部的破坏。 科尔文推测,阿斯塔里人对地热或某种深层地质能源的过度利用,可能触发了他们自身无法控制的连锁反应,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崩溃和最终的沙漠化。本书的结尾,科尔文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而是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反思:科技的边界一旦逾越,文明的强大本身,也可能成为其最致命的敌人。 --- 读者评价(节选): “这不是一本教科书,这是一部史诗。科尔文的笔触既有学者的冷静,又有探险家的激情。阅读过程中,你几乎能感受到撒哈拉午后的热浪和深夜的寒冷。他对那些金属器件的描述,让你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对‘古代’的定义。”——《地理探索杂志》 “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细节的真实性。附录中收录的现场照片和草图,完全没有经过美化,展示了考古工作的真实艰辛。它成功地将一个被遗忘的文明从沙土中拽了出来,并迫使我们思考,我们自己的文明轨迹是否也在重蹈覆辙。”——詹姆斯·哈珀,牛津大学历史系教授。 --- 关键词: 失落文明,撒哈拉,考古学,阿斯塔里,古代科技,地质学,文明兴衰,探险手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而不是线性叙事。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事件类型来划分章节,而是采用了大量的交叉引用和回溯。你可能读到一半,作者突然插入一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来自三百年前的笔记片段,这个片段看似是侧面描写,但却是理解当前事件的关键钥匙。这种碎片化的叙事,要求读者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人物视角之间进行跳跃和重组。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在书的后半部分和前半部分来回翻找,试图拼凑出完整的逻辑链条。这种阅读方式非常耗费心神,但也带来了极大的智力上的满足感。它强迫你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去构建秩序,去填补那些被故意留下的信息断层。对于那些寻求轻松消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是灾难;但对于喜欢挑战思维极限、享受抽丝剥茧过程的“硬核”阅读者而言,这种复杂到近乎傲慢的结构,反而构筑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乐趣,让人欲罢不能,因为每一次的豁然开朗,都源自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我差点就把它合上了。这书的叙事节奏实在是太“慢”了。它不像那些流行的历史读物那样,恨不得一页纸塞满三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热衷于描摹那些近乎琐碎的细节。比如,关于某位古代官员的日常饮食起居,能写上好几页,从食材的产地到烹饪的火候,无一不详述。我当时想,这不就是一本枯燥的古代生活志吗?到底“异闻”在哪里?但是,当我耐下性子,将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铺垫读下去后,奇妙的事情发生了。这些详尽的日常记录,像是无数个微小的透镜,聚焦着时代的光影。你会突然发现,在某个看似平淡无奇的宴饮场景中,某道菜的摆盘方式,或是某位下属在斟酒时微微颤抖的手指,其实暗藏着巨大的政治信号。作者用一种近乎显微镜式的观察,将宏大的历史背景,浓缩在了这些日常的纹理之中。这种将“大”隐藏在“小”里的写作手法,极具匠心,但对读者的耐心是极大的考验。它要求你摒弃掉猎奇的快感,转而投入到一种近乎“考古”般的沉浸式体验中去,方能感受到那股潜流的暗涌。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古今交错的奇观。它大量使用了我们现在几乎已经绝迹的古白话和一些晦涩的文言词汇,但奇怪的是,作者又时不时地会穿插一些极其现代、甚至有些戏谑的表达方式。这种混搭,初看之下,会让人感觉作者的功力有些不稳,仿佛是在故弄玄虚。举个例子,描述一个发生在深宅大院里的诡秘事件时,前一句还是“阴风乍起,鬼火摇曳于枯井之上”,后一句却可能冒出一句“那场闹剧,简直是年度最佳的拙劣表演”。这种强烈的断裂感,让我一度怀疑作者是不是在用一种反讽的手法来解构传统志怪的严肃性。但读到最后,我才意识到,这或许是一种高明的“去魅”策略。作者似乎在说:那些所谓的秘闻异事,在亲历者眼中,也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神秘可怖,它们可能只是人性弱点在特定环境下的夸张投射。通过这种拉扯感十足的语言,书本成功地摆脱了传统志怪小说那种板着脸孔说教的沉闷,反而有了一种后现代主义的疏离感和批判性,让人在捧腹之余,对事件本身产生更深层次的质疑。

评分

从装帧设计上来说,这本阅读体验相当独特。它的纸张采用了那种带有天然纤维纹理的米黄色纸张,手感粗粝,很有年代感。更令人称奇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的插图和手绘图谱,但这些图画并非传统的版画或工笔画,而是充满了现代设计感的几何抽象线条和一些模糊不清的拓片风格图像。每当一个章节结束,都会附带一到两幅这样的图。这些图画往往晦涩难懂,线条结构复杂到让人头晕目眩,根本看不出它描绘的是什么实物或者场景。我尝试去解读它们,试图将图中的符号与正文的某个段落对应起来,但收效甚微。它们更像是一种情绪的载体,或者说,是一种“失焦”的视觉表达。例如,当正文描述某个角色陷入极度精神错乱的状态时,配图往往是一堆相互缠绕、毫无章法的几何图形。这种“图文两张皮”的设置,极大地增强了阅读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仿佛作者在有意地告诉读者:文字所能承载的信息是有限的,真正的“异”可能存在于那些无法被具象化的空白或结构之中。这无疑是对传统图文并茂的阅读方式的一种颠覆。

评分

这本厚厚的精装书捧在手里,光是闻着那股陈年纸张特有的、混合着淡淡墨香的味道,就让人心头一震。封面设计得极为考究,那种深沉的靛青色调,配上烫金的繁复花纹,透着一股子神秘与庄重。我本是抱着探究那些尘封往事的念头翻开的,期待能从中找到一些被历史洪流冲刷掉的边角料,甚至是只存在于民间传说中的只言片语。然而,入眼便是一篇洋洋洒洒的序言,作者的文笔老辣,笔锋犀利,他没有急于切入正题,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记录”本身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他反复强调,我们今天所知的“真实”,往往是信息筛选和权力意志的产物,而真正的“异闻”,往往是那些不被主流叙事所接纳的边缘声音。这种开篇的哲学思辨,让我这个习惯了直接叙事的读者略感不适,但细细品味,却又觉得颇有深意。他似乎在用这种方式构建一个场域,提醒我们即将进入的,或许不是简单的故事汇编,而是一场关于“认知”的迷宫。整本书的排版十分考究,字体纤细,间距适宜,但阅读起来却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每一步都需要专注,稍一走神,便可能错过那些潜藏在字里行间微妙的暗示与伏笔。我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才勉强读完前三分之一,收获的不是故事,而是一种看待历史文本的全新视角。

评分

看历史杂志的精华,不错不错

评分

印刷质量不错,买回来还没看

评分

值得一看的好书

评分

内容非常好,价格便宜。

评分

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评分

正版书,有塑封,给力!

评分

快递超级快,质量很棒,纸质不错,果然京东值得信赖

评分

还没看呢,不知道好看否

评分

给儿子买的,一直在京东买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