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当代重量級社会思想家
中央公论新社新书大奖
社会会改变吗?又如何去改变?
想改变社会的人可能很多,但叉并不认为真能改变社会。即便选举时去投票,即便自己当选政治家,但如此就能改变社会吗?这样想的人应该不在少数。
从中,可以窥见这样一种心情:有改变当前社会之心。却并不认为交给政治家就可以。既然自己参与也不会改变,于是就不参与政治。另一方面,当看到示威游行爆发时又会想,或许……也不是不可能……
社会,会因游行示威而改变吗?经常有报社记者问我:“游行示威,又能改变什么?”“相较于游行示威,投票不是更好吗?”。不组建政党将手无缚鸡之力不是吗?”
似乎很多人认为,去投票,选出议员、政党,通过法律,这就是改变社会了。但就如《改变社会/大学译丛》中提到的,这不过是诞生于18世纪至19世纪的代议制民主主义思维,若死抱不放。思路未免狭隘。
那么成立非营利组织呢?创业呢?革命呢?是不是就能改变社会了?但这些也依然稍嫌狭隘,都不过是近200年来出现的老套路。
那到底该怎么办呢?在回答之前,我们有必要搞清楚,今天的日本到底在发生什么?所谓的改变社会到底是指什么?而这本书,就是要从历史的、社会结构的,或思想的层面,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
小熊英二,1962年出生于东京,东京大学国际社会科学专业博士。现任庆应大学综合政策学系教授。著述颇丰,有《1968》《民主与爱国》《日本人的境界》《单一民族神话的起源》《所谓日本》《我们现在在哪里?——小熊英二时评集》《东北重建》《从边境开始——东京/东北论》等。
第一章 当今日本身居何处
已成往事的“工业社会”
何谓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
自由多样的社会
年轻人的幸福指数之高出人意料
日式工业社会
日式工业社会运转失灵
问题因天灾而暴露
核电事故与工业社会
因核电站事故而改变的苏联
补贴支撑下的核电
始于战争的电力市场管制
无人负责的体制
大限将至的核电产业
核电成本
核电,日本社会问题的象征
日本已步入激变期
第二章 社会运动的变迁
工业社会初期的社会运动伽
道德主义与先锋党
新社会运动
“年轻人”和“女性”
后工业社会的社会运动
风险社会
“68年”与后工业社会
第三章 战后日本的社会运动
日本社会运动的特点
战后日本的“民主主义”
特点催生的弱点
日本社会运动中的道德主义
1960年反安保斗争与“共同体”
2000万人大签名
没有“无党派人士”的社会
战争体验与战争记忆
“保护民主主义”
收入倍增计划推出,抗议浪潮消退
共同体的瓦解
学生会的变化
大学学生会与新左翼
何谓“宗派”
大学教育普及化引发不满
新现实与旧意识的鸿沟
对高速经济增长的困惑
工业污染与市民运动
越南战争
“战后民主主义的欺瞒”
“全学联”与全学共斗会
“自由式运动”的局限
全学共斗会运动的特点
新左翼与全学共斗会
道德主义的弊端与危害
联合赤军事件
由1970年代迈向1980年代
“昭和日本”的确立
对“经济大国日本”的批判
反核电运动的历史
1980年代的“脱核电新潮流”
日本的战后“第三代”
“福岛”之后
50年不遇的严重事态
“自由”阶层的扩大
今后的社会运动
第四章 何谓民主主义
第五章 近代自由民主主义及其局限
第六章 探索不同以往的新形态
第七章 如何改变我们的社会
后记
《改变社会/大学译丛》:
第五章 近代自由民主主义及其局限
这一章,让我们的讨论由古代的民主主义、王,过渡到我们今天正在思考的近代自由民主主义。介绍一下成为近代思想基础的理性、科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的思维方式,分析一下它们如何结出了代议制自由民主主义之果,又为何会在现代步入死胡同。火药与指南针
我们先由文艺复兴说起。文艺复兴,被视为人类进入自由时代的序幕,即建立于等级身份制度之上的中世纪秩序由此崩塌。当然,其最终被摧毁要一直等到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但其开篇,却是因“人的觉醒”而被赋予伟大地位的文艺复兴。
等级身份制度的崩塌自然与各等级“代表”根基的动摇密切相关,比如,基于教士、骑士、农民等级身份的“我们”消失了,国王、教会等已无力代表所有人的声音。人们不再认同这一制度之后,就开始摸索其他代表模式,而最终抵达的,便是自由民主主义。
可这一切究竟为什么会发生呢?其原因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十字军东征及鼠疫的横行削弱了中世纪秩序,也有人认为是源于经济结构的变化。但欧洲各国自己的看法却是,能代表这一变化的起因的,是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
火药催生了火枪及大炮,正是这两件武器,为摧毁等级制度发挥了重大作用。此前人们认为,农民根本不可能战胜骑士,这就是神的安排。但有了火枪之后,不擅剑术也不懂马术的农民,也能将身经百战的骑士打落于马下了。其所带来的冲击是可怕的,世界观开始动摇,“以下克上”势不可挡,出身社会下层的军官辈出。
它就像今天的网络一样,是一项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技术。当时的国王虽时不时禁止官方认可之外的火药制造,却并未奏效。日本的江户幕府成功了,与闭关锁国的体制一起,重新巩固了被战国时代动摇的等级秩序。但在地球另一端的欧洲,情形却全然不同。
再就是指南针,它给中世纪经济带来了巨大变化,大航海的新时代就此开启,商贸范围大幅度扩大,积累起巨大财富的商人地位得以提升。
最有名的,是买卖由亚洲运往欧洲的胡椒的贸易。在没有冰箱的中世纪欧洲,人们食用的是以盐保存的腌肉,但超过一定期限之后,腌肉也会因发臭而无法食用,但撒上胡椒之后臭味就会大减,而吃过撒了胡椒的腌肉之后,不撒胡椒就再难下咽了。如此一来,胡椒可谓身价倍增,竟夸张到可以胡椒换取同等重量黄金的地步。
指南针“指引”下的全球化贸易带来了财富分配的重大变化。在中世纪欧洲,年年可得朝贡的耕地才是各国的财富之源,而拥有这一财富的,则是身为领主的骑士阶层与罗马教廷,这一原有秩序被指南针摧毁了。在城市功能因全球贸易而转化的水上之都威尼斯、金融之都佛罗伦萨,新兴势力抬头,其以金钱募集的雇佣兵们,用重炮将骑士部队逐一摧垮。正是从这里开始,质疑旧有秩序及伦理的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对中世纪秩序及权威的挑战开始了。
……
想改变社会的人可能很多,但又并不认为真能改变。或者到底该怎么做也并不清楚。即便选举时去投票,即便自己当选为政治家,但对此举能改变社会持怀疑态度的人应该也不在少数。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及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相继发生后,爆发了多次脱核电游行。《朝日新闻》的舆论调查(2011年12月30日晨刊)显示:“大地震后想为社会尽一己之力的心情比以前强烈”的人约占71%,而面对“游行能否推动政治”的提问,44%的人回答说“能”,特别是20-30岁这一年龄层,占到50%。
但是,回答“对参加游行有抵触感”的,整体占比为63%,在20-30岁年龄层中,为68%。‘有政治参与意愿”的人则占37%。
在不想参与的原因中,占比最高的是“即便参与社会也并不会轻易改变”,为67%。可另一方面,认为“交给现在的政治家就可以”的却仅有3%。
从中,可以隐约窥见这样的一种心情:有改变当前社会之心,可就算自己参与也不会改变,于是就不参与政治。但另一方面,当看到游行爆发时又会觉得“或许也不是不可能……”
这种情况,我们又该如何解读呢?社会会改变吗?又如何去改变?
经常有报社记者问我:“游行又能改变什么?”“投票不是更好吗?”“不组建政党将手无缚鸡之力吧?”“不过是满足自我而已吧?”等。但说到底,所谓改变社会,到底指什么呢?
似乎很多人认为,前去投票,选举出议员、政党,通过法律,这就是改变社会了。但就如将在第四章中阐述的,这不过是诞生于18世纪至19世纪的近代代议制民主主义思维,若抱住不放,思路就未免狭窄了。那成立NPO(非营利组织)呢,创业呢?是不是就能改变社会了?但这也依然稍嫌狭窄,都是近20年,最多不过是约200年前出现的陈旧套路。
那该怎么办呢?在回答之前,我们有必要搞清楚的是,今天的日本到底在发生什么?而本书整体而言,就是要从历史的,社会结构的或思想的层面,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
全书共分七章。
第一章是对日本社会现状的考察。其中将对作为社会运动主题于2011年浮出水面的核电问题在日本社会中的定位加以思考。
第二章要阐述的是随着社会的变化,社会运动又是如何变化的。第三章是在此基础上对战后日本的社会运动史加以描述,并思考其现代①定位。
第四章至第六章,则要思考民主主义到底是指什么,代表选举是怎么回事,发展到今天,这一制度又是如何寸步难行的。
这三章分别选取了不同领域的部分内容,第四章是古希腊思想,第五章是近代政治哲学,第六章则是现代思想。看上去像在绕远,但要探讨仅靠“投票选举议员”能否改变社会,就有必要通过这样的回顾和思考来拓宽思路。并且,这部分内容本身也是意想不到的有趣。
在前六章的基础上,我们将在第七章再次回到现代日本,并对投身社会运动时可能具有参考价值的若干理论进行简要的解说。
第四章至第六章均独立成篇,对到底什么是民主主义感兴趣的读者,可从这部分读起。
最近读了几本关于社会转型和结构性变革的著作,大多停留在宏观的理论构建上,读完后总觉得缺少了一股“落地”的力量,仿佛一切都漂浮在云端。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似乎在用一种非常写实甚至略带粗粝的笔触,描绘了诸多现实的切面。我从目录中初步窥见了一些具体案例的影子,那些议题的选取非常精准,直击当代社会治理中那些最令人头疼的“硬骨头”。我尤其对其中提到的一些微观实验和社区行动的描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表明作者的视野并非仅仅停留在顶层设计,而是深入到了基层运作的脉络之中。这种从细微处观察,再由点及面的分析方法,是真正有价值的社会学研究的标志。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热衷于提出一个宏大的、包罗万象的解决方案,反而更倾向于展示“如何一步一步地推动改变”,这种脚踏实地的态度,让人倍感信服和鼓舞。期待书中能有更多详实的田野调查数据支撑这些论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哲学思辨的层面。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强烈的“被赋权”的感觉,它并非只是在分析问题有多么棘手,或者社会弊端有多么根深蒂固,而是更着重于探索“可能性”的空间。我欣赏作者在行文中流露出的那种坚定的乐观主义精神——不是盲目的天真,而是基于对现实深刻理解后所提炼出的、具有建设性的希望。它似乎在不断地提醒读者,即便是最庞大、最僵化的结构,也必然存在着可以被触动和调整的张力点。读完它,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社会现状的旁观者,而是一个有能力去识别变革契机、并可能参与到微小推动中的行动者。这种将阅读体验转化为内在驱动力的作品,才是真正具有时代价值的。它让人期待,在合上书本之后,自己看待日常互动和公共事件的目光,会变得更加锐利和富有远见。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张力。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避免了那种令人昏昏欲睡的术语堆砌。我试读了开篇的几个段落,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迅捷如电,直击要害;时而又放缓语速,如同老者在灯下娓娓道来一个复杂的故事。这种叙事上的高低起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口吻,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引导者,邀请读者一同进入一个充满挑战性的思想迷宫。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将复杂的社会理论以清晰、甚至带有某种文学性的笔触呈现出来的能力。这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福音,意味着晦涩的议题不再是知识壁垒,而是可以被轻松跨越的门槛。这种“可读性”与“深刻性”的完美平衡,是很多试图影响公共讨论的著作难以企及的成就。
评分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参考资料方面的处理非常审慎和扎实。这不仅仅是罗列了一堆名字和文献,而是能看出他是在构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网络。从历史学的纵深分析,到经济学的模型解读,再到心理学对群体行为的洞察,所有的引用似乎都服务于一个核心的目的:为“改变社会”提供一个多维度、无死角的认知框架。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整本书的论证立体感十足,避免了单一学科视角带来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对我而言,阅读一本好书,不仅是吸收新观点,更是学习一种思考世界的方式。这本书似乎正是在教我如何用更广阔的镜头去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复杂系统,如何识别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驱动力。这种方法论上的启迪,其价值甚至超越了书中所提出的具体观点本身。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带着岁月沉淀感的纸张纹理,配合着冷静而有力的字体排版,初次上手就给人一种严肃而又不失亲和力的感觉。我注意到封面的设计语言非常克制,没有使用那种哗众取宠的色彩堆砌,而是选择了沉稳的大地色系,这似乎在暗示着书中所探讨的主题并非轻浮的流行观点,而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重量级议题。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沉浸于正文的论述之中,但仅凭这种“未读先知”的视觉暗示,就已经成功地勾起了我对内容的好奇心。它不像那些常见的畅销书那样,试图用夸张的标题和封面来瞬间抓住眼球,而是采取了一种更接近学术前沿出版物的姿态,散发着一种“内功深厚”的气场。尤其是扉页上那几句简短的引言,文字的密度和精确性,让我立刻意识到,这绝非泛泛而谈的鸡汤读物,而是需要我拿出笔记本,仔细梳理逻辑脉络的深度文本。这种对细节的把控,让阅读的期待值一下子被拉高了不少,真想快点翻开第一页,看看作者如何用文字的砖瓦,构筑起他想要革新的思想殿堂。
评分内容很好的一本书,值得一读
评分是很不错,做的精致而去可读性强。
评分在上译公告推送看到的这本书,还不错
评分活动购入,价格实惠。。。。。。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书,书质量相当好,正品。建议购买哦
评分改变社会
评分书的内容不必说。只是运输过程太不爱惜书~差评!!!
评分很好的政治思想史入门书籍 作者的文笔也很有日式冷幽默
评分《歪小子斯科特》系列的作者,给我们来带来了今年最令人享受的图像小说,我敢打赌,你会一口气从头读到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