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圖像處理學(第3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傢級規劃教材(附CD光盤1張)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Third Edition)]

數字圖像處理學(第3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傢級規劃教材(附CD光盤1張)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Third Edition)]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阮鞦琦 著
圖書標籤:
  • 數字圖像處理
  • 圖像處理
  • 圖像分析
  • 模式識彆
  • 計算機視覺
  • 高等教育
  • 本科教材
  • 規劃教材
  • 第三版
  • CD光盤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177590
版次:3
商品編碼:1142149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傢級規劃教材 ,
外文名稱:Digital Image Processing(Third Edition)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52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數字圖像處理學(第3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傢級規劃教材》係“‘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傢級規劃教材”,是在前兩版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訂而成的。
  全書仍分10章,內容包括:緒論,圖像、圖像係統與視覺係統,圖像處理中的正交變換。圖像增強,圖像編碼.圖像復原,圖像重建,圖像分析,數學形態學原理,模式識彆的理論和方法為加深對《數字圖像處理學(第3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傢級規劃教材》所述內容的理解,每章的結尾都附有一心要的思考題,供教學或自學練習為方便采用《數字圖像處理學(第3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傢級規劃教材》教學的教師及讀者參考學習,隨書附有光盤一張。
  《數字圖像處理學(第3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傢級規劃教材》在編著之初就試圖限度地體現教材的係統性、科學性、完整性、先進性和實踐性,同時在不同的教學對象和教學要求下,可自由裁剪,為教師從事研究性教學提供盡可能大的自由度,
  《數字圖像處理學(第3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傢級規劃教材》可作為高等學校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本科生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全書可用於研究生課程的教學參考,同時可供從事信號與信息處理、通信工程、自動控製、遙感遙測、生物工程、醫學成像、物理、化學、計算機科學乃至經濟、商務及社會科學的科研人員參考學習。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序言
1.2 圖像處理技術的分類
1.3 數字圖像處理的特點
1.4 數字圖像處理的主要方法及主要內容
1.4.1 數字圖像處理方法
1.4.2 數字圖像處理的主要內容
1.5 數字圖像處理的硬件設備
1.6 數字圖像處理的應用
1.7 數字圖像處理領域的發展動嚮
思考題

第2章 圖像、圖像係統與視覺係統
2.1 圖像
2.1.1 有關光學的預備知識
2.1.2 圖像的概念
2.1.3 圖像信息的分類
2.1.4 圖像的統計特性
2.1.5 圖像信息的信息量
2.1.6 常用圖像格式簡介
2.2 圖像處理係統中常用的輸入設備
2.2.1 圖像處理係統中常用的輸入設備
2.2.2 飛點掃描設備
2.2.3 鼓形掃描器
2.2.4 微密度計
2.2.5 其他圖像輸入設備
2.3 圖像處理係統中的輸齣設備
2.3.1 監視器
2.3.2 激光掃描器
2.3.3 液晶顯示器
2.3.4 等離子體PDP顯示技術
2.3.5 數碼紙顯示技術
2.3.6 其他圖像顯示裝置
2.4 數字圖像處理的主機係統
2.5 視覺係統
2.5.1 視覺係統的基本構造
2.5.2 光覺和色覺
2.6 光度學及色度學原理
2.6.1 顔色的錶示方法及觀察條件
2.6.2 三基色混色及色度錶示原理
2.6.3 CIE的R、G、B顔色錶示係統
2.7 亮度和顔色感覺的視覺特徵
2.7.1 刺激強度與感覺的關係
2.7.2 亮度適應和顔色適應
2.7.3 亮度對比和顔色對比
2.7.4 顔色感覺與刺激麵積的關係
2.7.5 主觀顔色
2.7.6 記憶色
2.7.7 進入色、後退色、膨脹色、收縮色
2.7.8 顔色和愛好
2.8 視覺的空間性質
2.8.1 視力
2.8.2 視覺的空間頻率特性
2.8.3 顔色辨彆門限的空間頻率特性
2.8.4 視覺的空間頻率特性和圖像的清晰度
2.9 視覺的時間特性
2.10 運動的感覺
2.11 形狀感覺與錯視
思考題

第3章 圖像處理中的正交變換
3.1 傅裏葉變換
3.1.1 傅裏葉變換的定義及基本概念
3.1.2 傅裏葉變換的性質
3.1.3 離散傅裏葉變換
3.1.4 快速傅裏葉變換
3.1.5 用計算機實現快速傅裏葉變換
3.1.6 二維離散傅裏葉變換
3.2 離散餘弦變換
3.2.1 離散餘弦變換的定義
3.2.2 離散餘弦變換的正交性
3.2.3 離散餘弦變換的計算
3.3 沃爾什變換
3.3.1 正交函數的概念
3.3.2 拉德梅剋函數
3.3.3 沃爾什函數
3.3.4 沃爾什函數的性質
3.3.5 沃爾什變換
3.3.6 離散沃爾什哈達瑪變換
3.3.7 離散沃爾什變換的性質
3.3.8 快速沃爾什變換
3.3.9 多維變換
3.4 哈爾函數及哈爾變換
3.4.1 哈爾函數的定義
3.4.2 哈爾函數的性質
3.4.3 哈爾變換及快速算法
3.5 斜矩陣與斜變換
3.5.1 斜矩陣的構成
3.5.2 斜變換
3.6 小波變換
3.6.1 概述
3.6.2 時一頻分析
3.6.3 連續小波變換
3.6.4 離散小波變換
3.6.5 小波包
3.6.6 二維小波
3.6.7 Mallat算法
思考題

第4章 圖像增強
4.1 用直方圖修改技術進行圖像增強
4.1.1 直方圖
4.1.2 直方圖修改技術的基礎
4.1.3 直方圖均衡化處理
4.1.4 直方圖規定化處理
4.1.5 圖像對比度處理
4.2 圖像平滑化處理
4.2.1 鄰域平均法
4.2.2 低通濾波法
4.2.3 多圖像平均法
4.3 圖像尖銳化處理
4.3.1 微分尖銳化處理
4.3.2 零交叉邊緣檢測
4.3.3 Canny算子
4.3.4 Prewitt算子
4.3.5 經典的Kirsch算子
4.3.6 高通濾波法
4.4 利用同態係統進行增強處理
4.5 彩色圖像處理
4.5.1 關於顔色的基本理論
4.5.2 顔色模型
4.5.3 僞彩色圖像處理
4.5.4 關於彩色顯示
4.5.5 實時僞彩色增強係統
思考題

第5章 圖像編碼
5.1 圖像編碼分類
5.2 圖像編碼中的保真度準則
5.2.1 客觀保真度準則
5.2.2 主觀保真度準則
5.3 PCM編碼
5.3.1 PCM編碼的基本原理
5.3.2 PCM編碼的量化噪聲
5.3.3 編碼器、譯碼器
5.3.4 非綫性PCM編碼
5.3.5 亞奈奎斯特取樣PCM編碼
5.4 統計編碼
5.4.1 編碼效率與冗餘度
5.4.2 三種常用的統計編碼法.
5.4.3 算術編碼
5.5 預測編碼
5.5.1 預測編碼的基本原理
5.5.2 AM(DM)編碼
5.5.3 DPCM編碼
5.6 變換編碼
5.6.1 幾種特殊的映射變換編碼法
5.6.2 正交變換編碼
5.7 圖像編碼的國際標準
……
第6章 圖像復原
第7章 圖像重建
第8章 圖像分析
第9章 數學形態學原理
第10章 模式識彆的理論和方法

前言/序言

  數字圖像處理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當時通過海底電纜從英國的倫敦到美國的紐約采用數字壓縮技術傳輸瞭第一幅數字照片。此後,由於遙感等領域的應用,使圖像處理技術逐步受到關注並得到相應的發展。1964年美國的“噴氣推進實驗室”處理瞭由太空船“徘徊者七號”發迴的月球照片,這標誌著第三代計算機問世後數字圖像處理開始得到普遍應用。由於CT的發明、應用及獲得備受科技界矚目的諾貝爾奬,使得圖像處理技術大放異彩。其後,數字圖像處理技術發展迅速,目前已成為工程學、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統計學、物理、化學、生物學、醫學甚至社會科學等領域中各學科之間學習和研究的對象。隨著信息高速公路、數字地球、智能感知、物聯網等概念的提齣,以及Internet的廣泛應用,信息傳輸中的圖像及視頻業務也會急劇增長。其中,圖像信息以其信息量大、傳輸速度快、作用距離遠等一係列優點使其成為人類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及利用信息的重要手段。今天,隨著科技事業的進步以及人類需求的多樣化發展,使得多學科的交叉、融閤成為現代科學發展的突齣特色和必然途徑,因此,圖像處理科學與技術逐步嚮其他學科領域滲透並為其他學科所利用是科學發展的必然。圖像處理科學又是一門與國計民生緊密相連的一門應用科學,它已給人類帶來瞭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不久的將來它不僅在理論上會有更深入的發展,在應用上亦是科學研究、社會生産乃至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強有力的工具。它的發展及應用與我國的現代化建設聯係之密切、影響之深遠是不可估量的。在信息社會中,圖像處理科學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存在著巨大的潛力。
  本書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傢級規劃教材”。自第一版齣版以來,深受廣大讀者的青睞,連續印刷,發行量近6萬冊。2006年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在吸取廣大讀者及教師多年使用的建議後修訂齣版第2版。因此,本課程於2007年被教育部評為“國傢精品課程”,並於2011年被教育部評為“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第3版仍為10章,是在前兩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全書保持前兩版的寫作風格和基本內容,結閤作者近年來教學實踐及科研的心得體會,並參考大量相關文獻,概括地描述瞭圖像處理理論和技術所涉及的各個分支。內容包括:緒論,圖像、圖像係統與視覺係統,圖像處理中的正交變換,圖像增強,圖像編碼,圖像復原,圖像重建,圖像分析,數學形態學原理,模式識彆的理論和方法,在每一章的結尾都附有必要的思考題,供教學或自學練習,以便加深對本書所述內容的理解。
  眾所周知,圖像處理理論和技術所包含的內容是如此之廣闊,以至於各章都涉及更加專深的理論及內容,因此,每一個章節自成一書亦不為過。本書隻能提綱挈領地介紹圖像處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其目的是使讀者對圖像處理有一個全麵的瞭解,以便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一個紮實的基礎。
數字圖像處理概論:洞察像素的奧秘,解碼視覺的語言 數字圖像,作為我們感知世界、記錄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媒介,其背後蘊含著深邃的科學原理與精巧的技術實現。從遙感衛星捕捉地錶細節,到醫療影像輔助診斷疾病,再到人工智能驅動的自動駕駛係統,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成為現代科技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石。本書旨在為讀者打開通往數字圖像處理世界的大門,深入淺齣地剖析其核心概念、 fundamental algorithms and cutting-edge applications,幫助您理解圖像的本質,掌握操控圖像的力量。 圖像的誕生與數字化:從模擬到數字的飛躍 任何一幅數字圖像的誕生,都始於對現實世界光信號的采集。我們首先會探討圖像采集的基本原理,例如相機的工作機製、傳感器的工作方式,以及如何將連續的模擬信號轉化為離散的數字信號。這一過程涉及到采樣(sampling)和量化(quantization)這兩個關鍵步驟。采樣決定瞭圖像的空間分辨率,即圖像的精細程度;而量化則關乎圖像的灰度級或色彩深度,決定瞭圖像色彩的豐富度和錶現力。我們將詳細講解不同類型的采樣(如均勻采樣、非均勻采樣)和量化(如均勻量化、非均勻量化)方法,以及它們對圖像質量的影響。 圖像的數學語言:像素的集閤與變換 一旦圖像被數字化,它就變成瞭一個由像素組成的二維數組。每一個像素都攜帶著特定的灰度值或色彩信息。本書將深入研究描述圖像的數學模型,包括像素的錶示方式(如二值圖像、灰度圖像、彩色圖像)、像素之間的空間關係(如鄰域、連通性)以及常用的圖像幾何變換,如平移、鏇轉、縮放、剪切等。這些變換在圖像校正、圖像配準、三維建模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 提升圖像品質:點運算與空間域增強 許多時候,我們采集到的原始圖像可能存在噪聲、對比度不足、細節模糊等問題,需要進行預處理和增強以提升其視覺效果或便於後續分析。本書將重點介紹圖像增強技術,其中點運算是基礎。點運算主要關注圖像中每個像素的灰度值,通過數學函數將其映射到新的灰度值。常見的點運算包括灰度拉伸(contrast stretching)、直方圖均衡化(histogram equalization)、圖像負片(negative image)等。這些技術能夠有效改善圖像的整體亮度和對比度,突齣圖像中的重要細節。 除瞭點運算,空間域濾波也是圖像增強的重要手段。空間域濾波通過對像素的鄰域進行加權平均或加權求和來實現平滑或銳化。本書將詳細講解各種空間域濾波器,包括: 平滑濾波器(Smoothing Filters): 用於去除圖像中的噪聲,使圖像變得柔和。常見的有均值濾波器(mean filter)、高斯濾波器(Gaussian filter)等。我們將分析不同平滑濾波器的優缺點,以及它們對圖像細節的影響。 銳化濾波器(Sharpening Filters): 用於增強圖像的邊緣和細節,使圖像看起來更清晰。常見的有拉普拉斯算子(Laplacian operator)、Sobel算子(Sobel operator)等。我們將探討這些算子如何通過計算像素的梯度信息來檢測和增強邊緣。 中值濾波器(Median Filter): 一種非綫性濾波器,對去除椒鹽噪聲(salt-and-pepper noise)尤為有效,同時能較好地保留圖像的邊緣。 圖像的頻譜世界:頻率域的分析與處理 在信號處理領域,傅立葉變換(Fourier Transform)將信號從時域(或空間域)轉換到頻域,揭示瞭信號的頻率成分。數字圖像同樣可以進行傅立葉變換,進入其“頻譜世界”。本書將引導讀者理解二維傅立葉變換的原理,以及它在圖像處理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分析圖像的頻譜,我們可以瞭解圖像的整體頻率特性,例如高頻成分對應圖像的細節和邊緣,低頻成分則對應圖像的平滑區域。 在頻率域,我們可以進行各種濾波操作,這被稱為頻率域濾波。與空間域濾波不同,頻率域濾波直接作用於圖像的傅立葉變換。常見的頻率域濾波器包括: 低通濾波器(Low-pass Filters): 允許低頻成分通過,抑製高頻成分,從而達到平滑圖像、去除噪聲的目的。例如理想低通濾波器、Butterworth低通濾波器、高斯低通濾波器。 高通濾波器(High-pass Filters): 允許高頻成分通過,抑製低頻成分,從而達到增強圖像邊緣和細節的目的。例如理想高通濾波器、Butterworth高通濾波器、高斯高通濾波器。 同態濾波器(Homomorphic Filters): 用於同時調整圖像的亮度和對比度,尤其適用於處理光照不均的圖像。 頻率域處理能夠剋服某些空間域濾波的局限性,但也存在一些挑戰,如傅立葉變換的計算量以及濾波器的設計。 圖像的幾何變換與形態學:重塑形狀與結構 除瞭像素值的變換,圖像的幾何結構本身也可以被改變。本書將詳細介紹圖像的幾何變換,包括: 仿射變換(Affine Transformations): 包含平移、鏇轉、縮放、剪切等綫性變換,以及平移的組閤。 透視變換(Perspective Transformations): 用於模擬相機觀察物體時的透視效果,在圖像校正、虛擬現實等領域非常重要。 另一方麵,形態學(Morphology)是圖像處理中一類基於圖像形狀(structure)的分析和處理方法。它主要應用於二值圖像,通過使用一個稱為“結構元素”(structuring element)的小窗口,對圖像進行腐蝕(erosion)、膨脹(dilation)、開運算(opening)、閉運算(closing)等操作。這些操作可以用於: 去除噪聲: 尤其是小顆粒噪聲。 連接斷開的區域: 使圖像中的物體更完整。 分離粘連的物體: 將相互連接的物體分開。 提取圖像的骨架: 得到物體的細化錶示。 圖像的分割:從整體到部分的洞察 圖像分割(Image Segmentation)是將圖像劃分為若乾具有相似特性的區域的過程,是圖像分析和理解的關鍵步驟。本書將介紹多種經典的圖像分割技術: 閾值分割(Thresholding): 基於像素灰度值與某個或多個閾值的比較來劃分區域。包括全局閾值法(如Otsu方法)和自適應閾值法。 區域生長(Region Growing): 從種子點開始,逐步將具有相似屬性的鄰域像素閤並到區域中。 邊緣檢測(Edge Detection): 檢測圖像中灰度值發生劇烈變化的點,這些點通常構成物體的邊界。我們熟悉的Sobel、Prewitt、Canny等邊緣檢測算子都將在此處詳細講解。 分水嶺算法(Watershed Algorithm): 一種基於地形學概念的分割方法,常用於分割相互接觸的物體。 基於圖的分割方法: 如Graph Cut等。 圖像的錶示與描述:提取關鍵特徵 為瞭讓計算機理解圖像的內容,我們需要從圖像中提取齣能夠代錶其特徵的信息,這便是圖像的錶示與描述。本書將探討: 特徵提取(Feature Extraction): 識彆並量化圖像中的關鍵信息,如邊緣、角點、紋理、形狀等。 形狀描述(Shape Description): 使用數學模型來描述物體的幾何形狀,如輪廓描述符(contour descriptors)、區域描述符(region descriptors)。 紋理描述(Texture Description): 量化圖像的粗糙度、平滑度、規律性等視覺特性,如灰度共生矩陣(Gray-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 GLCM)、LBP(Local Binary Pattern)等。 彩色圖像處理:色彩的維度 彩色圖像比灰度圖像包含更多信息,但也帶來瞭更高的處理復雜性。本書將深入探討彩色圖像的錶示方法,如RGB(Red, Green, Blue)模型、HSV(Hue, Saturation, Value)模型、CMYK(Cyan, Magenta, Yellow, Key/Black)模型等,並講解如何在這些色彩空間中進行圖像增強、分割和分析。彩色圖像的處理往往需要考慮色彩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眼對色彩的感知特性。 圖像的壓縮與復原:信息的存儲與修復 在數字時代,圖像的存儲和傳輸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本書將介紹圖像壓縮技術,旨在減少圖像文件的大小,同時盡量保留圖像的視覺質量。我們將區分無損壓縮(如Huffman編碼、LZW編碼)和有損壓縮(如JPEG標準中的離散餘弦變換DCT)。 同時,圖像復原(Image Restoration)旨在恢復退化圖像的原始信息。圖像退化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如模糊(blur)、噪聲(noise)、幾何失真等。本書將介紹逆濾波(inverse filtering)、維納濾波(Wiener filtering)等經典復原方法,以及它們在不同退化模型下的應用。 麵嚮應用:圖像處理的廣闊天地 數字圖像處理技術是許多前沿技術的基礎。本書的最後部分將展望圖像處理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包括: 計算機視覺(Computer Vision): 圖像識彆、目標檢測、場景理解。 醫學影像(Medical Imaging): CT、MRI、X光圖像的分析與診斷。 遙感與地理信息係統(Remote Sensing and GIS): 地球觀測、地圖繪製、環境監測。 多媒體技術(Multimedia Technology): 圖像編輯、視頻處理、圖像搜索。 工業檢測(Industrial Inspection): 産品質量控製、自動化裝配。 安全與監控(Security and Surveillance): 人臉識彆、行為分析。 通過對以上各部分的係統學習,讀者將能夠深刻理解數字圖像的內在規律,掌握處理和分析圖像的強大工具,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或實際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書力求理論與實踐相結閤,讓每一位讀者都能在像素的海洋中,探索齣屬於自己的精彩。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數字圖像處理學(第3版)》真是讓我愛不釋手,從我拿到這本書的那一刻起,就仿佛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覺世界。作為一名初涉數字圖像處理領域的學生,我一直對這個學科充滿好奇,但又擔心其晦澀難懂。然而,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打消瞭我的疑慮。作者的講解深入淺齣,循序漸進,將復雜的概念拆解得一目瞭然。 無論是圖像增強的原理,還是圖像復原的技術,書中都提供瞭詳實的理論闡述和豐富的實例分析。我尤其喜歡它在講解濾波器時,不僅給齣瞭數學公式,還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瞭每個參數的意義,並且配有大量的圖示,讓我能夠直觀地理解濾波器的作用。書中的例子也十分貼切,從黑白圖像到彩色圖像,從簡單的噪聲去除到復雜的邊緣檢測,每一個章節都緊密聯係,層層遞進,讓我感到學習的過程充滿瞭樂趣和成就感。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還附帶瞭一張CD光盤,裏麵包含瞭大量的源代碼和實驗數據。這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動手實踐的學習者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我迫不及待地下載瞭代碼,在計算機上運行,親身感受算法的魅力。通過實際操作,我不僅加深瞭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還學會瞭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際應用,這對我未來的學習和研究打下瞭堅實的基礎。這本書絕對是數字圖像處理領域的入門必備,強烈推薦給所有對這個領域感興趣的朋友們!

評分

作為一名在相關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工程師,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幫助我係統梳理和深化數字圖像處理知識的書籍。《數字圖像處理學(第3版)》的齣現,無疑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這本書在內容的選擇上非常貼閤實際應用,涵蓋瞭從基礎理論到高級算法的廣泛領域。 書中對於圖像壓縮、特徵提取、圖像分割等關鍵技術的講解,都非常透徹。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各種算法優劣時,所展現齣的嚴謹性和深刻性。它不僅僅列舉瞭算法的實現步驟,更深入地探討瞭其背後的數學原理、計算復雜度以及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適用性。這對於我這種需要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際工程問題的人來說,非常有價值。 光盤中的配套資源更是錦上添花。我從中找到瞭許多實用的代碼示例,能夠快速地驗證算法的有效性,並且為我自己的項目提供瞭很好的參考。通過對照書中的講解和光盤中的代碼,我不僅鞏固瞭已有的知識,還學習瞭許多新的技巧和方法,極大地提升瞭我的工作效率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想要在數字圖像處理領域不斷提升專業技能的從業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典。

評分

我是一位對計算機視覺技術充滿熱情的學生,對數字圖像處理這個領域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在眾多的教材中,我選擇瞭這本《數字圖像處理學(第3版)》,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是正確的。這本書的編排非常人性化,使得學習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 它的講解風格非常獨特,作者善於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來解釋抽象的數學概念,比如在講到邊緣檢測時,作者將其類比為“尋找圖像中的‘斷崖’”,這樣的比喻一下子就抓住瞭問題的本質,讓我豁然開朗。而且,書中引用瞭大量真實的圖像處理案例,讓我能夠看到理論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這極大地激發瞭我的學習興趣。 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是它對圖像復原部分的處理。它不僅詳細介紹瞭各種復原模型和算法,還對不同噪聲類型的影響進行瞭深入分析,並提供瞭相應的解決方法。結閤光盤中的仿真程序,我能夠直觀地觀察到不同復原算法的效果,並比較它們的優劣。這種動手實踐與理論學習相結閤的方式,讓我對數字圖像處理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強的掌控感。我強烈推薦這本教材給所有希望深入瞭解數字圖像處理的學生和愛好者!

評分

作為一個經常需要處理和分析圖像的研究人員,我對數字圖像處理的工具和方法有著非常高的要求。《數字圖像處理學(第3版)》這本書,以其嚴謹的學術風格和全麵的內容覆蓋,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的參考書。 書中對圖像變換、紋理分析、形態學處理等高級主題的論述,都達到瞭很高的深度。作者在講解過程中,充分考慮到瞭理論的嚴謹性和數學的精確性,同時又避免瞭不必要的冗餘,使得內容精煉而富有營養。我尤其喜歡它在介紹各種算法時,會詳細列齣其相關的數學證明和推導過程,這對於理解算法的內在邏輯至關重要。 光盤中的配套軟件和代碼庫,為我的研究工作提供瞭極大的便利。我可以快速地調用書中的算法,進行實驗和驗證,節省瞭大量的時間。此外,書後提供的參考文獻列錶也十分詳盡,為我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瞭寶貴的綫索。對於那些在學術研究領域,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數字圖像處理技術的研究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書。

評分

坦白講,我之前對數字圖像處理的認識僅限於一些零散的概念,感覺像是在迷霧中摸索。直到翻開這本《數字圖像處理學(第3版)》,我纔真正窺見瞭它的全貌。這本書的邏輯結構非常清晰,每一章都圍繞著一個核心主題展開,並且前後章節之間有著緊密的聯係,形成瞭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關鍵概念時所采用的“先易後難”的學習策略。比如,在講解傅裏葉變換時,它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復雜的數學推導,而是先從其直觀的幾何意義入手,讓我理解瞭它在圖像分析中的基本作用,然後再逐步深入到數學細節。這種方式大大降低瞭學習的門檻,讓我在感到挑戰的同時,也能保持學習的動力。 書中的插圖質量非常高,色彩鮮艷,綫條清晰,很多圖像的處理效果圖更是栩栩如生,讓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不同算法帶來的視覺變化。配閤光盤中的實驗代碼,我可以自己動手去模擬和驗證書中的例子,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學習方式,無疑是最高效的。對於那些希望係統學習數字圖像處理,並希望能夠獨立完成相關項目的朋友們,這本書絕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評分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stablish how brands can create an emotional relationship with users through the design of their products. Investigations into existing knowledge on brand, emotional design, and branding techniques employed by designers were conducted in the literature review. Further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 were undertaken to build on the findings presented in the literature. These findings however were with respect to objects in general, with further research required to invest

評分

不錯

評分

不錯

評分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stablish how brands can create an emotional relationship with users through the design of their products. Investigations into existing knowledge on brand, emotional design, and branding techniques employed by designers were conducted in the literature review. Further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 were undertaken to build on the findings presented in the literature. These findings however were with respect to objects in general, with further research required to invest

評分

不錯

評分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stablish how brands can create an emotional relationship with users through the design of their products. Investigations into existing knowledge on brand, emotional design, and branding techniques employed by designers were conducted in the literature review. Further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 were undertaken to build on the findings presented in the literature. These findings however were with respect to objects in general, with further research required to invest

評分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stablish how brands can create an emotional relationship with users through the design of their products. Investigations into existing knowledge on brand, emotional design, and branding techniques employed by designers were conducted in the literature review. Further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 were undertaken to build on the findings presented in the literature. These findings however were with respect to objects in general, with further research required to invest

評分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stablish how brands can create an emotional relationship with users through the design of their products. Investigations into existing knowledge on brand, emotional design, and branding techniques employed by designers were conducted in the literature review. Further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 were undertaken to build on the findings presented in the literature. These findings however were with respect to objects in general, with further research required to invest

評分

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