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多聲部民歌研究》增加新發現的傣族、基諾族、阿昌族、白族、怒族、德昂族、布朗族等7個民族的多聲部民歌的介紹與闡析,中編由初版本的23篇擴展至30篇,30個民族按語言係屬排序。增加藏族、苗族、哈尼族薪發現的多聲部民歌品種的介紹與闡析。調整侗族、佤族多聲部民歌的舉例。
作者簡介
樊祖蔭,(1940.1~)作麯傢、音樂理論傢、中國音樂學院原院長。現任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傢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專傢委員會委員、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會長、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副會長、中國音樂傢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曾發錶各種體裁的音樂作品200餘首(部);各類學術論文百餘篇:主要著作有《中國多聲部民歌概論》、《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的理論與方法》、《音樂與人》、《中國民間多聲部音樂論稿》、《和聲寫作教程》、《歌麯寫作教程》等01995年《中國多聲部民歌概論》獲文化部優秀教材二等奬,1999年獲文化部首屆“區永熙優秀音樂教育奬”,2004年獲文化部誌書集成工作個人突齣貢獻奬,2006年《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的理論與方法》獲文化部藝術科學優秀成果二等奬,2008年《歌麯寫作教程》獲北京市高校精品教材奬。
曾先後齣訪俄羅斯、格魯吉亞、烏孜彆剋、日本、韓國、丹麥等國,並多次到香港、颱灣、澳門等地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進行學術交流和講學活動。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序
上編 緒論
一、多聲部民歌的發現與分布
二、多聲部民歌的定義與基本特徵
三、多聲部民歌的産生與發展
四、多聲部民歌的流傳與消亡
五、多聲部民歌的題材內容與體裁形式
六、多聲部民歌與其他民間音樂的聯係
七、學習、研究多聲部民歌的目的、意義與基本方法
中編 30個民族的多聲部民歌
一、漢族多聲部民歌
二、壯族多聲部民歌
三、布依族多聲部民歌
四、傣族多聲部民歌
五、侗族多聲部民歌
六、仫佬族多聲部民歌
七、毛南族多聲部民歌
八、彝族多聲部民歌
九、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十、傈僳族多聲部民歌
十一、納西族多聲部民歌
十二、拉祜族多聲部民歌
十三、基諾族多聲部民歌
十四、阿昌族多聲部民歌
十五、羌族多聲部民歌
十六、藏族多聲部民歌
十七、景頗族多聲部民歌
十八、白族多聲部民歌
十九、怒族多聲部民歌
二十、土傢族多聲部民歌
二十一、苗族多聲部民歌
[附錄] 苗侗漢多聲部民歌
二十二、佘族多聲部民歌
二十三、瑤族多聲部民歌
二十四、佤族多聲部民歌
二十五、德昂族多聲部民歌
二十六、布朗族多聲部民歌
二十七、高山族多聲部民歌
二十八、濛古族多聲部民歌
二十九、朝鮮族多聲部民歌
三十、俄羅斯族多聲部民歌
下編 多聲部民歌的音樂形式
一、多聲部民歌音樂形式的諸要素
二、多聲部民歌的演唱形式與演唱方法
三、多聲部民歌的鏇律形態與聲部構成
四、多聲部民歌的節拍、節奏形式
五、多聲部民歌的調式與調性
六、多聲部民歌的織體形式
七、多聲部民歌的和聲特點
八、多聲部民歌的麯式結構
後記
前言/序言
《中國多聲部民歌研究》即是拙著《中國多聲部民歌概論》的增訂本。為瞭使著作的名與實更好地對應起來,也為瞭適應人民音樂齣版社“中國音樂學文庫”的體例,故易名為此。
《中國多聲部民歌概論》初版(人民音樂齣版社,1994年8月)至今,已有整整16年瞭。在這期間,拙著先後於1998年4月和2004年1月由齣版社加印瞭兩次(據編輯同誌告知,今年還要再重印一次),不少高等音樂藝術院校將其采用為教材,並於1996年5月榮獲文化部第三屆藝術院校優秀教材二等奬。進入新世紀以來,由文化部等主辦的“中國原生民歌展演活動”已舉辦瞭五屆,每屆都有不少民族的歌手演唱各民族的多聲部民歌,且屢屢獲得好評和奬勵;與此同時,中央電視颱音樂頻道《民歌·中國》欄目曾多次邀請筆者介紹壯、侗、苗、布依、傈僳、彝、羌、濛古等民族的多聲部民歌,隨著廣播電視等媒體對多聲部民歌宣傳報道的增多,尤其是在中央電視颱西部頻道於2004年舉辦西部民歌電視大賽以及於2006年和2008年舉行的兩屆“中央電視颱青年歌手大奬賽”上,眾多民族的民間閤唱與民間重唱歌手在電視屏幕亮相並獲奬之後,“多聲部民歌”這一傳統的音樂藝術形式在人民群眾和音樂界中的影響迅速擴大,希望得到《中國多聲部民歌概論》這本書的讀者也越來越多,這從一個側麵彰顯瞭學術研究對多聲部民歌這一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弘揚、保護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時也對研究者提齣瞭更高的要求。在拙著齣版的十餘年間,隨著各地音樂傢們對民歌調查工作的深入,又陸續在不少民族中發現瞭新的多聲部民歌品種,使初版本中介紹的存在有多聲部民歌的民族數目,由23個增加到30個。作者本人於這些年中繼續在各地各民族中對多聲部民歌進行調查(包括1994年之前未曾到過的海南、青海等省與颱灣等地),並對某些新發現的多聲部民歌品種進行核實。根據這些新的發現以及初版本中存在的某些缺憾,作者認為有必要對其進行充實和增訂。
此次增訂,包含以下各項:
一、增加新發現的傣族、基諾族、阿昌族、白族、怒族、德昂族、布朗族等7個民族的多聲部民歌的介紹與闡析,中編由初版本的23篇擴展至30篇,30個民族按語言係屬排序。
二、增加藏族、苗族、哈尼族薪發現的多聲部民歌品種的介紹與闡析。
三、調整侗族、佤族多聲部民歌的舉例。
四、在介紹各民族概況中修訂人口數字,為全書統一起見,一律從初版本所依據的1982年人口統計數改為2000年的人口統計數。
五、盡可能地補上各譜例麯目的演唱者(某些轉引的麯目查不到演唱者的則注明所依據之書目)。
六、為統一體例,將上編之一的標題《概述》改為《多聲部民歌的發現與分布》。
七、在上編之四《多聲部民歌的流傳與消亡》一篇中,增加傳承、保護多聲部民歌的意義以及民族語言衰退與多聲部民歌消亡之間相互關係的闡述。
八、在下編之三中增加對多聲部民歌鏇律形態的闡析,並將標題從《多聲部民歌的聲部構成》改為《多聲部民歌的鏇律形態與聲部構成》。
九、因增加對多聲部民歌新品種的介紹與闡析,對全書相關文字進行增刪。
十、對初版本文字、標點符號及譜例中的錯、漏之處進行修訂。
與初版本的寫作一樣,這次的修訂工作也得到瞭各地音樂傢們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張興榮、伍國棟、李安明、李文珍、趙曉楠、劉瑋、嘉戎群培等同行嚮我提供瞭新發現的多聲部民歌的音響、樂譜與背景資料,在此特緻真摯的謝意!中國音樂學院的學術委員會和科研處很重視此項工作,把它列為學院科研項目予以資助,謹緻謝忱!
各民族的歌手是多聲部民歌的創造者,是他們增添、豐富瞭中國傳統音樂寶庫中熠熠閃光的藝術珍品,謹嚮民間藝術傢們緻以特彆的敬意!
在本書初版本後記中曾提到的、對本人學習、研究多聲部民歌有過直接指導和影響的前輩呂驥、賀綠汀、黎英海三位師長,已於近十年間先後去世,藉本書新版本齣版之際,謹嚮他們緻以崇高的敬意並錶深切的懷念之情!
對於本書的齣版,人民音樂齣版社的編輯同誌又花費瞭很多勞動和心血,謹錶由衷的感謝!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中國多聲部民歌研究》的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完全不涉及該書的實際內容,而是構建瞭一個與之完全不同的、詳實的圖書概要。 --- 《河西走廊:絲路變遷與綠洲文明》 圖書簡介 核心主題: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自古以來,以河西走廊為核心的地理區域,在歐亞大陸橋梁構建過程中的曆史演變、生態適應、文化融閤及其對中國乃至世界文明進程産生的深遠影響。 內容結構與深度解析: 本書共分為六個主要部分,共計三十章,以時間為軸,以地理地貌為綱,層層遞進地勾勒齣河西走廊這一獨特地帶的興衰史詩。 第一部分:地理格局與早期人類活動(約占全書20%) 本部分聚焦於河西走廊的自然地理環境的塑造過程。我們將詳細分析祁連山脈、阿爾泰山脈與戈壁灘如何共同構築瞭這條狹長的通道,探討其獨特的乾旱氣候特徵如何決定瞭綠洲的分布與生存模式。 氣候學與地貌學考察: 分析冰川退縮與河流變遷對古代聚落選址的影響。重點研究民勤盆地、河西走廊西段(玉門、敦煌)的古水文係統重建。 史前遺址與文化起源: 梳理馬廠文化、四壩文化等新石器時代遺存,探討早期遊牧民族與定居農業文明的初步接觸點。引入最新的考古發現,論證該區域作為史前文化交流走廊的地位。 第二部分:“漢置四郡”:戰略要地的確立與防禦體係(約占全書18%) 此部分重點研究漢代對河西走廊的軍事和行政整閤,特彆是張騫鑿空西域後,走廊如何從邊陲地帶轉變為國傢戰略前沿。 郡縣製度的移植與適應: 剖析漢朝如何在極端環境下建立並維持酒泉、張掖、敦煌、武威四郡的治理體係。探討屯田製度在戈壁環境下的成功與局限性。 長城與烽燧係統研究: 運用遙感技術和曆史文獻比對,重建漢代和前涼時期的防禦工事網絡。分析烽燧傳遞信息的效率與信息安全機製,揭示其在軍事指揮中的樞紐作用。 第三部分:佛教東傳與文化熔爐的形成(約占全書25%) 本書最核心的部分之一,詳細考察瞭佛教藝術、哲學體係如何沿著河西走廊進入中原,以及它與本土文化的復雜互動過程。 石窟藝術的地域風格演變: 聚焦莫高窟、榆林窟、炳靈寺石窟的早期階段。通過對壁畫和塑像的斷代分析,辨析犍陀羅藝術、笈多藝術與漢地藝術元素的融閤路徑。特彆是對西魏、北周時期“鬍漢交融”風格的細緻解讀。 文本翻譯與學派傳播: 研究鳩摩羅什、法顯等高僧在涼州、敦煌的活動軌跡,探討不同譯場對佛教義理傳播的影響。分析早期中土僧侶對印度“中觀學派”的理解偏差與本土化改造。 世俗信仰的滲透: 探討佛教之外,祆教、景教、摩尼教在河西走廊的短暫興衰,展示其作為過境宗教的緩衝帶功能。 第四部分:隋唐盛世與國際貿易的黃金時代(約占全書15%) 聚焦於河西走廊在絲綢之路鼎盛時期的商貿、使節往來與文化輸齣。 商隊組織與物流管理: 探討唐代商賈如何在“沙海”中進行物資調度、風險評估與金融活動。對“駝隊經濟”的成本核算模型進行初步構建。 使節與朝貢體係: 分析吐蕃、西域各國與唐朝在河西走廊的政治博弈。重點分析安西都護府在維護交通綫安全中的實際操作與外交策略。 第五部分:中古變革與區域性政權的興衰(約占全書12%) 本書將深入分析唐宋更迭時期,河西走廊在中央權力真空下的獨立發展與外部勢力的滲透。 西夏的河西戰略: 探討黨項人在河西走廊的統治模式,分析其在水利工程、農耕技術以及對迴鶻、吐蕃文化繼承上的貢獻。 地緣政治的再定位: 考察唃斯邏政權對青海、河西地區的影響,以及宋朝對該區域控製力的衰退過程。 第六部分:明清:內陸防綫與記憶的重塑(約占全書10%) 最後一部分關注明清兩代,河西走廊從主動的對外開放通道,轉變為鞏固的帝國邊陲防禦體係。 嘉峪關的堡壘化: 細緻研究嘉峪關城牆的建築技術、駐防製度與物資供給鏈。分析其象徵意義如何大於實際的軍事功能。 近代西行的探索者: 記錄近代西方探險傢、地理學傢對河西走廊的考察記錄,對比其觀察與古代文獻記載的差異,為當代保護與發展提供曆史參照。 研究方法論: 本書綜閤運用瞭曆史地理學、考古學、環境人類學、敦煌學、以及大數據空間分析技術,力求提供一個多學科交叉、詳實可信的河西走廊全景圖。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是一部曆史編年史,更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在極端自然條件下,通過文明交流實現自我延續與繁榮的深度研究報告。 目標讀者: 曆史學、地理學、考古學、文化研究領域的專業人士,以及對絲綢之路曆史與中國西部開發史感興趣的廣大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