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26
1.陳丹青作序推薦。1978年,陳丹青在中央美院倉庫參觀瞭三十餘件19世紀歐洲油畫的原典。這些油畫開拓瞭陳丹青的視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瞭陳丹青後來的繪畫,而這批畫的收藏者,就是本書的主人公孫佩蒼。本書中所講故事,如陳丹青所說,“實在是民國的傳奇,是畫界的美談,是一份迄未明瞭的傢族疑案,更是中國近代史屢見不鮮的糊塗賬”。
2.獨門史料揭秘被遮蔽的曆史。孫佩蒼是民國第1大收藏傢,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2年在成都舉辦畫展期間離奇猝死,從此在曆史中消失,大量藏品也不知下落。六十餘年後,孫佩蒼的後代孫元開始尋找祖父的曆史,遠赴颱灣、日本找到瞭大量第一手曆史資料,這些首次公開的資料對於美術史,甚至對於民國史,都是重要的補充。
孫佩蒼曾任東北大學教授、裏昂中法大學校長、國民參政會參政員,民國第1收藏傢。旅歐期間憑一己之力搜購瞭包括庫爾貝、德拉剋洛瓦、蘇裏科夫作品在內的大師原典,徐悲鴻是其至交好友,呂斯百王臨乙以師相稱,於1942年在成都舉辦畫展期間離奇猝死,從此在曆史中消失,大量藏品也不知下落。六十餘年後,孫佩蒼的孫子孫元開始尋找祖父的蹤跡,寫成此書,這是湮滅的傢族史,也是美術史上一段終見天日的傳奇。
孫元,1946年生,籍貫遼寜,退休工程師,現居北京。
★這故事,實在是民國的傳奇,是畫界的美談,是一份迄未明瞭的傢族疑案,更是中國近代史屢見不鮮的糊塗賬。今世,中國民間已有若乾心存抱負的買傢,齣手驚人,藏購二十世紀歐美著名藝術傢作品,若論這輩藏傢的先驅,無疑,是孫佩蒼;若論目下中國人藏有十九世紀大師作品者,則唯孫佩蒼一人而已。所幸孫佩蒼留有這批珍藏,而他的孫子,正以手中撰寫的這本書,走在找尋父祖的路途中。我在三十多年前得緣親見那批真跡,三十多年後,得識孫元先生,在我心中,二者於是閤一,成為傳奇。
——陳丹青
代序:隻有一位孫佩蒼 陳丹青
自序
一、立誌尋找
二、東北大學
三、中法大學
四、大海撈針
五、兩個畫展
六、颱灣之旅
七、明尼蘇達文件
八、留學和從政
九、國民參政會
十、離奇猝死
十一、遺失的珍藏
十二、褫奪後的封殺
後記
曆史在耐心等待忠實的讀者
附錄
◎ 陳丹青序
代序:隻有一位孫佩蒼
陳丹青
美院兩年學業期間,有一項經曆至關重要:1978年鞦,某日,全班同學被領進陳列館倉庫,觀看三十餘件19世紀歐洲油畫的原典,除瞭歐美常見的沙龍作品,其中竟有一件早期的庫爾貝—“文革”十年,所有國外來華展覽中止。運動甫歇,羅馬尼亞畫展、加拿大畫展、法國鄉村畫展,相繼來華,是為“文革”一代畫傢首次得見歐洲油畫真跡,而能在美院居然親見中國收藏的歐洲繪畫,委實大齣意料:此前,我們從未聽說國內哪傢美術館或學院藏有歐洲油畫真跡。
真跡從哪兒來呢?不記得哪位老師告訴我們:並非老院長徐悲鴻留法期間所購,而是一位軍閥時代齣使法國的官員在巴黎自費買下,攜來中國。此後的故事不難推想:1949年之後,洋畫不得展示,到瞭1969年鞦,即進入“文革”動亂的第三年,形勢更其無情,那位官員的遺屬被迫將私藏移交中央美院,封塵九年,延至1978年底政治管製解除,方始見光,我們正是頭一批得以親見的幸運者。
那年代,我們對油畫的購藏、民國的曆史,統統無知。十年荒廢,眾人隻顧湊近畫幅仔細探看色調、筆觸、肌理,誰也不曾介意畫的來路。以慣有的政治概念,既是“軍閥時代”的財物,理該歸屬國傢,存在中央美院,更是天經地義。我記得那天沒人追問這些畫的來曆,更未起念詢問藏傢的名姓。
真跡可貴,這是誰都知道的;中國全境沒有西畫真跡,這也是誰都知道的,亦且不以為怪。中央美院享譽國中,這份收藏卻是罕有人知,豈不可怪?然而我們確鑿看見瞭,不但看見,每幅畫依次靠牆放著,容我們親手拿起,捧著,好生端詳。我不禁想:做一個中央美院的學生,到底不同啊。
那天,眾生還有幸目睹五十年代第一批留蘇學生臨摹的歐洲與俄羅斯經典。
然而奇怪:此後各屆教學,就我所知,不再循例安排學生入庫觀看真跡,知曉美院有此收藏的學生,也很少,便是知情者,大緻淡然說起—名校的師生,大抵是不肯錯過可資炫耀的一切的—正式講課、私下閑聊,鮮少有人談及這批包括庫爾貝早期作品的珍藏。尤可怪者,當年“文革”甫過,條件寒磣,日後,美院與國傢眼看一年年發達富裕,百業更新,既有這等寶藏,早該專闢一館,長期陳列,給曆屆學子匡正眼界,提升教養,便是僅僅為瞭顯示“中央”的優越,也擬定期掛齣來,以便觀瞻,畢竟,全國還有哪傢美術院校亮得齣這麼一份西畫的原典?!
三十六年過去瞭,沒有這迴事。其間,中央美院被迫兩易其址,怨聲不斷,而也不聽人說起那批收藏的下落。當我八十年代初遠去紐約,目擊域外美術館無邊無際的典藏,常會念及母校那可憐的、從未展示的獨一份。偶或問起院內來人,十九漠然,年深月久,我也淡忘瞭。
但我從未忘記那位“軍閥時代的官員”:舊社會,戰亂中,居然有過這麼一位愛繪畫而好興緻的中國人,親自收購洋畫!上百年瞭,哪位國共大員做過這風雅而積德的事?齣洋藝術傢,自是不一樣的,早年留歐畫傢帶迴不少寶貝:劉海粟、顔文樑,買瞭歐洲雕刻的翻製石膏像和精美畫冊,供在上海美專和蘇州藝專,“文革”間砸瞭、毀瞭、流散瞭。徐悲鴻買過不少中國古典真跡,但未聞藏購歐洲油畫。民國年間私人收藏歐洲繪畫的個案,另有一例,是經美院老校友萬青力先生撰文披露:上世紀二十年代,蔡元培先生遊學德國期間,值立體派盛行,他曾購藏十餘件立體派版畫,當然,如多數民國遺事中的遺物,早已不知所終,無從追覓:那是我十多年前讀到的文章,就中詳細,記憶不確瞭。
總之,近百年,中國境內,我所聞知而親見的歐洲油畫真跡收藏,便是在美院陳列館倉庫內的那幾十件。
三年前,2010年鼕,楊飛雲主掌的中國油畫院美術館舉辦大展“麵對原典”,搜攏民國留歐一代、共和國留蘇一代,及我輩齣洋麵對歐陸經典的臨摹品,凡百十餘件,允為近百年來是類作品的首次展示。其中最可珍貴者,當然是徐悲鴻、吳作人、顔文樑的手筆,雖說是臨摹,因臨者的資望,距今也近九十年瞭,望之形同古籍,直可視為“原典”吧。吳先生的幾份臨摹早先見過,而徐悲鴻臨摹倫勃朗的名篇《參孫與大莉拉》,卻是初識,全篇畫藝工整,氣息端凝,保存狀況亦極良好。我問飛雲如何得到這寶貝,他便介紹站在畫側的孫元先生,說,此畫就是孫先生傢裏慷慨齣藉的。
我上前握手,纔幾句話,竟恍然得知:原來孫先生的祖父孫佩蒼,正是那位“軍閥時代的官員”,而當年在美院庫藏親見的三十餘件真跡,全部是孫傢的私産。
是夜傾談,我粗粗得知瞭這批藏品的由來,又兩年,孫先生苦心寫成此書,我一字字閱讀,總算得知瞭這份收藏背後的故事—這故事,實在是民國的傳奇,是畫界的美談,是一份迄未明瞭的傢族疑案,更是中國近代史屢見不鮮的糊塗賬。為什麼呢?請諸位讀孫先生的書。而這跡近湮滅的故事,我的感慨,卻是好不難說,今受孫先生之托,試著說說看—
說是曆史的糊塗賬,單看孫先生書名便知。序言頭一句:
孫佩蒼是我去世七十一年的祖父,尋找他的曆史痕跡始於2007年,那年我已經六十一歲。
一個孫兒,逾花甲之年,猶不清楚祖父是為何人,做瞭何事:這是無數民國隔代晚輩的普遍真實。而祖孫之間的那位父親,如韆韆萬萬“解放後”的父母,為避禍端,不敢、也不願嚮下一代告知祖輩的身世:
他們諱莫如深的做法還是有效的……父親生前單位辦我與爺爺的親屬證明時,發現他檔案的履曆錶沒有寫上爺爺。
刻意抹去上一代,刻意隱瞞下一代:六十多年來,無數傢庭三代之間的關係,便是如此。然而,“血濃於水”,孫元先生在這部書中詳細交代瞭自己往來兩岸檔案館及東京、京都國立國會圖書館苦苦追尋祖父的漫長旅程。祖父的收藏,孫元先生倒是在三十九歲那年,豁然見到瞭:
隨著撥亂反正形勢的發展,經數年周摺,在尊敬的習仲勛先生的批示下,這批畫終於在1986年得以落實政策。在中央美術學院陳列館歸還藏品現場,一件件美術品包括油畫、國畫、銅器、石膏像、瓷雕夢幻般地展現在我眼前。
其時距我在美院目擊真跡,已過七年。換言之:當時孫元先生也在北京,卻是既不知詳細,更未親見。即便孫元先生同在現場,他也和我們一樣,完全不瞭解這位神秘的藏傢,更彆說藏品的由來與命運—中國收藏傳統講究“流傳有序”,歐美收藏傢族的譜係則如軍事檔案般,保有精密準確的産權與記錄,可是現代中國唯一擁有洋畫真跡的收藏傢族,其孫輩晚年的誌業,竟是尋找祖父:這不是一筆不摺不扣的糊塗賬麼?
為什麼糊塗?誰使之糊塗?這是孫傢迄今難安的疑案。在追尋過程中,經反復求證,孫先生逐漸拼湊瞭祖父的生平:原來這位“官員”不是我們想象中那類橫霸四方的“軍閥”,而是:
北洋師範優級博物科畢業生、東北某段鐵路局秘書、公派赴法考察教育六年、畢業於巴黎美術學校、與徐悲鴻林風眠等是為摯友,曾任裏昂中法大學校長,曾接待旅法訪問的程硯鞦,歸國後曾任東北大學教授、抗戰時期東北黨務辦事處主委、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國聯(聯閤國前身)宗旨教育青年委員會中國委員、教育青年專傢委員會的東方委員。1942年,在陪都公開展示這份收藏,而在展示期間,這位收藏傢竟離奇猝死……
在艱難尋獲的曆史碎片中,仍有重要的空白,其中,或以下麵兩點最令後輩疑惑:其一,祖父的死因。其二,藏品散佚。其間,一次經孫佩蒼生前至友過手,若乾藏品下落不明,一次,是經兩次程序曖昧的交公,歸還後,又遺失若乾,包括我們那天尚未見到的名傢作品—普桑、德拉剋洛瓦、列賓,以及一幅庫爾貝的風景畫。
孫佩蒼的名字,在民國史早已消失;五十年代,他在四川的墓園因建設之名,夷為平地。
以上疑點、盲點,憑孫元先生一己之力而能水落石齣,意恐渺茫。說句殘忍的話:相較六十年來無可計數的冤案,南北各省更其麯摺慘淡,以至渺無人知的例,委實太多太多。曆史無情,人於是變得無情,無知於曆史,則人也無知:當年外人看畫,如我輩,不過聽進“軍閥時代齣洋官員所購”這一句,便再不追詰,可在孫傢後代,此書每一問,非僅是討還血肉至親的傢族史,也是為撿迴起碼的真相與自尊。可告慰者,是孫傢葆有的這份遺産,雖經掠劫缺失而安然俱在,也算中國現代收藏史足可驕傲的一份孤本。
念及此,我曾信告一位研究國學的長者牛隴菲先生。隴菲先生迴信中寫道:
一九四九年以來,私有財産一直不得保護,公私檔案要麼篡改,要麼損毀殆盡,曆史成瞭殘片斷環,幾乎無可補綴。中國嚮來有曆史書記傳統,正史、野史、方誌、傢譜、傳說、演義,成一完整係統,可相互參照,證實證僞。就連周邊國傢、民族曆史,也要靠中國史書恢復。如此有典有冊的中國,到瞭現在,則隻有謊言和遺忘,隻有匆忙與速朽。當代中國人,既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僅僅苟活在現在。
……
尋找孫佩蒼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尋找孫佩蒼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然而奇怪:此後各屆教學,就我所知,不再循例安排學生入庫觀看真跡,知曉美院有此收藏的學生,也很少,便是知情者,大緻淡然說起—名校的師生,大抵是
評分本書是埃勒裏奎因第三時期的作品,是萊特鎮係列的第三部,也正如前文所說,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偵探小說。其實主要是因為這本書的小說部分寫得極佳。總的來說,晚期的埃勒裏奎因所寫的那些推理小說,其中的推理成分和解謎要素,和有著國名係列和悲劇係列的第一時期不可同日而語。但小說的布局架構,人物的心理性格刻畫,故事的深度哲學意味以及對讀者的吸引程度來看,卻彆有一番成熟的小說風味。本書則是集前後兩個時期之長,故事是萊特鎮係列裏講的極為精彩的一部,人物少但總體較為鮮明,故事看似平靜卻一直有波瀾湧起,推理成分雖並非那麼有力,但最後大段的長篇推理可以讓人瞥見第一時期的鼎盛的影子。 但是,奎因在這本書中依舊對中國讀者不公平,不是因為其中的一句“裏程錶上的數字像中國的戰爭賠款”,而是埃勒裏推理中的某個要素,又是隻能讓中國讀者覺得“啊,好像有這麼一迴事來著”但也僅此而已,繼《中國橘子之謎》的領帶、《希臘棺材之謎》的打字機之後,此書依舊具有強烈的歐美風格而使我們無所適從
評分 評分幸好,透過此書,我們還可以依稀看見,在上世紀那昏暗零碎的浮光掠影之中,當一位身為當時參政員的收藏傢在舉辦美術展中離奇死亡,當隨展的一批私人珍藏的西洋藝術精品神秘失蹤,當與之相識相知多年的知名藝術傢們的集體失聲,濛受不白之冤的豈止是那離奇死亡的祖父,還有此後在為丈夫和父親正名之中背負各種政治重壓的妻子和兒女,和被父輩刻意隱瞞不知真相而今費力探尋的孫元及他的兄弟姊妹,以及那些失落的名畫,更重要的是一段不該被塵封的曆史。
評分書寫的不錯文字樸實簡練
評分評分
裝 幀
評分書還是不錯的
評分齣版社
尋找孫佩蒼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