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獨立宣言:一種全球史》可謂我自身學術生涯的一個重要支點,它既是我此前學術觀點的一次高屋建瓴的總結,又啓迪瞭近年來我一直在從事的多項重要研究。不過,序言以如此個性化的話語收官總有一絲顧影自憐的意味,所以在此還是要贅言幾句。史學傢通常是很糟糕的預言傢(不過總比經濟學傢或政治學傢要好些):我在完成本書之際,曾認為發端自1776年的宣布國傢獨立的時代已經告一段落,但我錯瞭。就在這部手稿付梓之後不久,黑山共和國於2006年6月宣布脫離塞爾維亞共和國,然後是2008年2月科索沃宣布獨立。
作者簡介
大衛·阿米蒂奇美國哈佛大學曆史係教授、係主任,著名思想史、世界史專傢。生於英國,畢業於劍橋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擁有碩士、博士學位,並榮獲多個學術研究奬項。他曾在世界多地講學,研究成果豐碩,主要著作有:《英帝國的思想起源》(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British Empire,2000)、《獨立宣言一種全球史》(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 Global History,2007)和《現代國際思想基礎》(Foundations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Thought,2013):主編:《莎士比亞和早期現代政治思想》(Shakespeare and Early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2009)、《全球語境下的革命時代,約1760-1840年》(The Age of Revolutionsin Global Context,c1760-1840,2010)和《太平洋史:海洋、陸地與人》(Pacific Histories: Ocean,Land,People,2013)。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獨立宣言》一書以實例簡明扼要地展現瞭真正的跨國度曆史撰寫法的潛在力量……通過展望美國疆土以外的世界,阿米蒂奇改變瞭我們對美國獨立宣言意義的看法……藉助對獨立宣言這一既有時間性又具永恒性的文獻的審視,[他]對現代世界的形成基礎方麵重要的問題提供瞭新的解釋。
——亞當·I.P.史密斯,《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美國獨立宣言業已超過美國憲法……成為一部具有全球意義的文獻,它已其誕生的環境甚或撰寫者的本意,變為全球共有的知識和政治財産。令人奇怪的是,它誕生之後尚未得到曆史學傢們係統、全麵的研究。因此,阿米蒂奇值得祝賀。
——布倫丹·西姆斯,《華爾街日報》
這是一部引人深思之作,探索瞭人們也許認為毫無新意可闡發的課題。
——邁剋爾·肯尼,《波士頓環球報》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獨立宣言》誕生的世界
第二章 走嚮世界的《獨立宣言》
第三章 世界各地的《獨立宣言》
結論
1776-1993年間發布的獨立宣言
托馬斯·傑斐遜《獨立宣言》“原草稿”
美利堅聯閤邦大陸會議全體代錶大會宣言(1776年7月4日)
對“宣言”的短評(1776年)傑裏米·邊沁
《佛蘭德省宣言》[節選](1790年1月4日)
《海地獨立宣言》(1804年1月1日)
《委內瑞拉獨立宣言》(1811年7月5日)
《新西蘭獨立宣言》(1835年10月28日)
《得剋薩斯人民代錶一緻通過的獨立宣言》(年3月2日)
《利比裏亞聯邦人民代錶通過的獨立宣言》(年7月16日)
《捷剋斯洛伐剋國獨立宣言》(1918年10月18日)
《越南民主共和國獨立宣言》(1945年9月2日
《以色列建國獨立宣言》(1948年5月14日)
南羅得西亞《單方麵獨立宣言》(1965年11月11日)
注釋
緻謝
索引
精彩書摘
人們對《獨立宣言》的詞句是那樣的熟悉,以至於很容易記不起其中究竟宣布瞭哪些內容。試問大多數美國人——當然還有很多外國人——《宣言》的開頭幾句是什麼,他們一般會迴答說:“我們認為下麵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者創造瞭平等的個人,並賦予他們若乾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但請問這些權利與獨立有什麼關係?對此卻很少有人思考過。“不言而喻的真理”,“造物者創造瞭平等的個人”,“不可剝奪的權利”,“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這些確實是擲地有聲的詞句,飽含高貴的情感,但所有這些卻不是1776年《宣言》實際上宣布的主要內容。甚至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在1857年都曾指證說:“稱‘造物者創造瞭平等的個人’對達成從大英帝國的脫離並無實際意義;《宣言》之所以包含這樣的詞句不是為瞭那個目的,而是留作將來之用。”《宣言》的核心目的是宣布獨立。若達不到此目的,這份文件將無任何前途可言。若《宣言》完全沒有人理睬(當時確實有不少人持這一態度),若其中的根本主張被徹底駁倒(有些人也確實認為自己做到瞭這點),若美國革命被大英帝國的軍隊成功扼殺在搖籃裏
人們對《獨立宣言》的詞句是那樣的熟悉,以至於很容易記不起其中究竟宣布瞭哪些內容。試問大多數美國人——當然還有很多外國人——《宣言》的開頭幾句是什麼,他們一般會迴答說:“我們認為下麵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者創造瞭平等的個人,並賦予他們若乾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但請問這些權利與獨立有什麼關係?對此卻很少有人思考過。
“不言而喻的真理”,“造物者創造瞭平等的個人”,“不可剝奪的權利”,“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這些確實是擲地有聲的詞句,飽含高貴的情感,但所有這些卻不是1776年《宣言》實際上宣布的主要內容。甚至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在1857年都曾指證說:“稱‘造物者創造瞭平等的個人’對達成從大英帝國的脫離並無實際意義;《宣言》之所以包含這樣的詞句不是為瞭那個目的,而是留作將來之用。”
《宣言》的核心目的是宣布獨立。若達不到此目的,這份文件將無任何前途可言。若《宣言》完全沒有人理睬(當時確實有不少人持這一態度),若其中的根本主張被徹底駁倒(有些人也確實認為自己做到瞭這點),若美國革命被大英帝國的軍隊成功扼殺在搖籃裏(當時並非沒有這種可能),那麼現在根本沒有人會去迴想那些所謂“不言而喻”的真理。
要瞭解《宣言》所宣布的具體內容,就很有必要先迴憶一下這份文件的結構。《宣言》首先采取瞭論辯的形式來發布一項聲明,行文所遵循的邏輯可能是主要的起草者托馬斯·傑斐遜在位於弗吉尼亞的威廉·瑪麗學院上學時學到的。
《宣言》分為五個部分。其大前提在開頭的第一段,即“齣於對人類公意的尊重”,“一群人”要擺脫另一群人的統治必須要申明這樣做的理由。
……
《獨立宣言:一種全球史》圖書簡介 聚焦北美大陸的獨立浪潮,追溯現代民族國傢構建的全球性迴響 本書旨在以一種全新的、宏大的全球視野,審視和解析十七世紀末至十八世紀末,北美洲殖民地爆發並最終取得勝利的獨立運動,特彆是《獨立宣言》所代錶的政治哲學與實踐,如何深刻地嵌入並重塑瞭全球曆史的進程。我們並非僅僅將此事件視為一場地方性的反抗或一場簡單的政治分裂,而是將其視為現代世界秩序轉型的一個關鍵節點,一個思想、權力、經濟和身份認同在全球範圍內相互作用的復雜場域。 本書的核心論點是:北美獨立運動並非孤立的事件,它是啓濛運動思潮、大西洋三角貿易體係、歐洲帝國競爭以及跨大西洋知識網絡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産物,其影響也迅速溢齣北美邊界,成為全球範圍內爭取自主權和重塑國傢概念的強大催化劑。 第一部分:殖民地的知識生態與帝國睏境 本書首先將讀者帶迴到十八世紀的北美殖民地,深入考察這些新生的社會是如何在地理的隔離與帝國的強力控製之間構建其獨特的文化和社會結構。我們不會孤立地討論殖民地生活,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大西洋世界中進行考察。 1. 跨洋的知識流動: 我們細緻描繪瞭十七、十八世紀,來自歐洲(尤其是英國本土、蘇格蘭啓濛運動中心以及法國思想界)的哲學、法律和政治理論如何通過書籍、信件和旅居的學者,在波士頓、費城和威廉斯堡的咖啡館、共濟會會所和大學校園中被吸收、改編和“本土化”。洛剋對自然權利的論述、孟德斯鳩對權力製衡的見解,如何在麵對北美特有的土地製度、奴隸製結構和非王室代議製傳統時,被賦予瞭新的、更具激進色彩的解釋。這不僅是一場思想的輸入,更是一場本土化的創造性重構。 2. 帝國權力的新形態與張力: 殖民地並非缺乏治理,而是生活在一種獨特的“不完全的從屬”狀態中。我們將分析七年戰爭(法國-印第安人戰爭)後,英國政府試圖加強對北美邊境控製、財政剝削和貿易管製的具體措施。這些措施如何與殖民地精英階層所珍視的“英國人的權利”——尤其是“無代錶不納稅”的原則——産生結構性衝突。我們考察瞭殖民地議會、地方行政機構與倫敦之間的權力博弈,揭示瞭衝突的根源在於兩種不同治理模式的不可調和性。 第二部分:《獨立宣言》的文本生成與全球語境 本書將《獨立宣言》置於全球政治論戰的中心,而非僅僅視為一份宣告分裂的法律文件。 1. 論辯的結構與修辭: 我們對宣言的文本進行瞭細緻的文本學分析,展示瞭托馬斯·傑斐遜的措辭如何巧妙地平衡瞭哲學上的普世性主張(如“人人生而平等”)與針對英王喬治三世的具體控訴。宣言的結構——從形而上的自然權利論到具體的曆史罪狀清單——是當時歐洲政治辯論修辭的最高體現,旨在嚮歐洲的君主和人民同時發齣信號。 2. 宣言的“受眾”與“傳播”: 獨立不僅僅是為殖民地人民自己而宣告,它更是麵嚮世界的一份政治契約。本書詳細分析瞭宣言是如何被迅速翻譯成法語、德語,甚至在部分歐洲君主國被秘密傳播的。這不僅僅是爭取外國(尤其是法國)援助的必要步驟,更是嚮全世界展示北美革命的閤法性與道德製高點。我們探討瞭在海地、愛爾蘭和拉丁美洲的早期革命者閱讀並解讀這份文件時的初始反應。 第三部分:獨立革命的全球反饋效應 北美獨立戰爭的勝利(1783年)並非終點,而是全球變革的起點。本書的後半部分著重於分析這種變革是如何溢齣北美大陸,重塑國際關係和地方政治的。 1. 示範效應與革命的傳染性: 北美的成功直接打破瞭“君主統治不可顛覆”的神話。我們考察瞭法國大革命初期(特彆是1789年)的知識分子和行動者如何參照美國的經驗。拉法耶特侯爵等參與過美法“友誼”的精英,成為連接兩個革命的關鍵橋梁。然而,我們也要辨析這種模仿的局限性——北美獨立的核心訴求(民族自決、代議製政府)在法國試圖處理舊製度遺留問題時,産生瞭完全不同的社會後果。 2. 帝國策略的調整與重塑: 英國在失去北美十三州後,並未瓦解,而是迅速調整瞭其全球戰略。本書分析瞭英國如何從“大西洋歐洲化”轉嚮更側重於印度、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區的帝國鞏固。西班牙、葡萄牙等其他歐洲殖民帝國,在目睹瞭北美顛覆性的成功後,被迫重新審視其在美洲的統治結構,這間接加速瞭隨後三十年拉丁美洲的獨立浪潮。 3. 奴隸製、原住民與“普世權利”的張力: 最後,本書嚴肅審視瞭北美革命在實踐中對“人人生而平等”這一承諾的背離。我們分析瞭獨立戰爭期間,奴隸如何利用英美雙方的承諾為自己爭取自由(如雪瓦爾事件),以及獨立宣言頒布後,原住民社群在新的美國共和國邊境拓展壓力下麵臨的日益加劇的生存危機。北美獨立的曆史,是對現代民族國傢構建中“誰是人民”這一根本性政治問題的全球性詰問的開端。 通過這種全球性的視角,《獨立宣言:一種全球史》將讀者帶離瞭傳統的美國建國敘事,揭示瞭這場看似孤立的殖民地起義,如何在十九世紀的全球政治版圖中播下瞭民族主義、共和主義和人權話語的種子,其影響至今仍在迴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