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历史观:从赫尔德到当代历史思想的民族传统

德国的历史观:从赫尔德到当代历史思想的民族传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 著,彭刚,顾杭 译
图书标签:
  • 德国历史观
  • 历史哲学
  • 民族主义
  • 文化史
  • 赫尔德
  • 历史思想
  • 德国思想史
  • 历史理论
  • 欧洲思想史
  • 知识分子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131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438816
品牌:译林(YILIN)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人文与社会译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页数:46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对19世纪和20世纪德国重要史学思想的梳理和归纳
  将历史编纂问题置于广阔复杂的社会思想背景中考察,揭示两者的深刻互动关系
  反思民族主义对历史观念的影响,以史为鉴写下的警世之作

内容简介

  

  《德国的历史观:从赫尔德到当代历史思想的民族传统》围绕对19世纪到当代的德国历史观和德国民族史学思想传统的讨论,追溯了德国自由主义的悲剧性历史,考察了使德国民族主义的反民主特征得以合法化的历史观。当现代历史研究十九世纪首先在德国大学中被职业化的时候,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与正在上升的民族主义联系在一起,因此,德国的历史研究绝非如德国历史学家们声称的那样科学和客观,而是受到了对德国民族性认同的深刻影响,其要旨在于拒斥启蒙运动的理性和人道主义的观念。德国历史思想的根本贡献,亦即对史料的批判性分析的强调,与一种试图将特定政治和社会现状合法化的、远非客观的“历史主义”结合在一起,这种“历史主义”虽不能说直接导向了纳粹主义,但在很重要的方面为1933年德国彻底抛弃民主制度和确立威望主义的恐怖统治扫清了道路。

作者简介

  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1926— )史学家和史学理论领域著名德裔学者,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教授,著有《对权威的崇拜:圣西门的政治哲学》(1958)、《德国的历史观》(1968)、((欧洲史学的新方向》(1975)、《哥廷根大学,1760一1800;及历史研究的转变》(1980)、(《20世纪的历史学:国际视、野中的批判性概述》(1993)等。

精彩书评

  

  《德国的历史观》是一部非凡的著作。在整本书中,伊格尔斯很好地展现了驾驭其主题难度与广度的能力。
  ——刘易斯·D. 伍尔加夫特,《历史与理论》


  虽然这本书最初是面向历史学家而作,但是它对于整体的哲学事业,对于法律哲学,以及对于其他的科学人文学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伊格尔斯教授对过去两个世纪中重要的资产阶级思想作了精彩的评述。
  ——米切尔·富兰克林,《土伦法律评论》

目录

中文版前言
修订版序
初版序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德国历史主义的起源
第三章德国历史主义的理论基础(一):威廉·冯·洪堡
第四章德国历史主义的理论基础(二):
利奥波德·冯·兰克
第五章历史乐观主义的顶峰:“普鲁士学派”
第六章“历史主义的危机”(一):哲学批判:
柯亨、狄尔泰、文德尔班、李凯尔特、韦伯
第七章“历史主义的危机”(二):
恩斯特·特勒尔奇和弗里德里希·梅尼克
第八章德国历史“观念”的衰落
第九章尾声:最近十五年
推荐阅读材料
索引

前言/序言

中文版前言
  拙著《德国的历史观:从赫尔德到当代历史思想的民族传统》将会有中文版问世,我甚感荣幸。在过去的二十五年中,我与中国学者有很多往来,并在此期间以浓厚的兴趣了解了中国历史思想的进程。通过与中国同行们的持续稳定的交流,我部分地弥补了自己不能阅读中文的欠缺。我很高兴,这部代表了我的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的著作,在中国引起了人们足够的兴趣。
  有必要花点文字来介绍一下差不多四十年前就已出版的这本书。毕竟,自此书1968年印行以来,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它描述了此书出版时在德国依然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一种历史思想的传统。它还反映了我身为一个犹太孩童时的经历:我体验了纳粹政权的歧视,并在1938年秋天逃离德国,侥幸躲过了大屠杀。在成长为一名历史学家之后,我越来越意识到,德国这一历史思想和历史研究的民族传统对于反民主思想难辞其咎。这并不是说它就直接导向了纳粹主义,而是说,它在很重要的方面为1933年彻底抛弃民主制和确立权威主义恐怖统治扫清了道路。既见证了这个政权的种族主义,我个人就有理由去了解很大一部分的德国历史思想所体现的这种非自由主义(illiberalism)。
  现代历史研究首先是在德国被职业化的。19世纪德国大学中所实行的学术研究方法,在历史研究成为了一门专业性学科的任何地方,在全世界也在中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它成为了对过去进行科学而客观的研究的一个范例。当我着手研究很大程度上主宰了德国思想气候的历史研究的传统时,我开始认识到,在何种程度上德国的历史研究绝非德国历史学家们所声称的那样科学和客观,而是高度地意识形态化了的。对史料的批判性分析的强调(这是对历史研究最根本的贡献),与一种远非客观的、而是试图将一种特定的政治和社会现状合法化的历史哲学结合在了一起。
  历史学作为一种声称在其方法和观点上都“科学”的专业学科的出现,必须结合其政治语境来加以了解。19世纪时德国(其他国家也一样)对于历史的浓厚兴趣,是与正在上升的民族主义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在德国,此种民族主义却出之以一种特殊的德国形式。它是民族统一进程中的一个推动力量。本书追溯了德国自由主义的悲剧性历史对于历史研究的影响。这个历史运动(指德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变化——译者)在其早期阶段所宣扬的是自由主义的、在一定程度上甚而是民主的和世界主义的层面,而在19世纪的进程中,它却越来越被赋予了权威主义和侵略性的沙文主义形式。在民主选举出来的法兰克福议会未能于1848年统一德国之后,德国中产阶级的主体部分就转而指望普鲁士王朝以武力手段,用俾斯麦的话来说就是以“铁和血”来完成统一的使命。在各色各样的西欧和北欧国家以及美国,经济上的现代化伴随着的是议会民主制的发展,而在德国,尽管工业化取得了长足进展,民主化却被延宕下来,因为教养良好而拥有财产的中产阶级的主体部分转向了霍亨索伦王朝,后者给他们提供了他们在经济领域内所企盼的很多东西。霍亨索伦王朝还呼应了中产阶级对于成为世界强国的渴望,同时颁布了一部宪法,保留了土地贵族、军人和君主的诸多特权,还试图将方兴未艾的产业工人阶级摒除在政治过程之外。
  本书更加关注的是使德国民族主义的反民主特征得以合法化的历史观,而不是德国在政治层面上未能完成民主化。这种观念被称之为“历史主义”(Historismus)。其要旨在于拒斥启蒙运动的理性和人道主义的观念。德国民族的认同是以截然有别于西方民主制的历史观来加以界定的。此种对于德国民族性的认同,不仅鼓动家们在大加利用,而且很大一部分历史学家和其他知识分子也如法炮制,来为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所作所为进行辩护。在德国的Kultur[文化]与盎格鲁—撒克逊的Zivilisation[文明]之间展开的文化战争——那是德国精英们借以确立他们对于德国民众的统治权的一套意识形态——中,德国“1914年观念”与法国“1789年观念”迥然有异。作为西方民主观念之基础的启蒙运动被认为肤浅不堪,它假定了一种抽象的人性和一种以普遍人权为预设的非历史的伦理。历史主义或者德国的历史观所坚持的是一种它所认为的历史实在论,也即认定人没有本性,而只有历史。历史学家要致力于严格的公正无偏,用兰克的话来说就是,不要做出判断,而只要表明实际发生的事情。尽管要求历史学家不偏不倚、不要歪曲他的(我们这里可以说“他的”,因为妇女在很大程度上被排除在史学行当之外)发现有其合理性,这却不仅是德国传统所独有的,而是任何地方诚实不欺的历史学家们所共同认可的老生常谈。可是,此种对于在这一传统中为历史学家们所实践的道德中立的吁求,却包含着一种深刻的矛盾。它认定现存的权威体制代表着道德力量。构成渗透社会方方面面的伦理秩序的核心制度,乃奠基于权力之上的国家。权力因而就反映了道德,而国家就像他们所声称的那样,在扩展其权力以凌驾于其他各种号称来自于上帝的权力之上时,它的所作所为都是正当的。尽管兰克宣扬说,一切时代都平等地直接通向上帝,然而,在实践中,这一传统中的德国历史学家(包括兰克)却区分了更多历史性和更少历史性的时代,否认非西方国家具有任何实质意义上的历史——从而就将西方殖民扩张的开化使命合法化了——而且还断言(就像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德国文化作为高于其他各种西方文化的历史巅峰而在历史上具有优越性。此种观念并没有像有人可能会预期的那样,导致将历史的视角扩展到人类生活的广阔领域,而是狭隘地关注政治、外交和军事实践,并且不仅导致对于社会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的漠视,而且导致学术体制拒斥打破这些藩篱的尝试,并将这些努力视作是要颠覆德国的价值观,还常常将社会史就径直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史虽然实际上也有人在研究,却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将国家置于中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之后,此种观点依然得以延续,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对于魏玛共和的拒斥。即便是弗里德里希·梅尼克这样的纳粹反对者,也在他讨论“历史主义的形成”的著作(1936)中,依旧将对启蒙运动有关自然权利的信仰的拒斥,视作德国历史思想自宗教改革以来对世界做出的最重大贡献。在纳粹时期,许多更加年轻的历史学家(他们在1945年之后成为德国历史学界的翘楚),如维纳·孔茨和西奥多·谢德尔,将民族认同的观念从以国家为取向转变为以种族为取向,为在东方对非日耳曼人(包括犹太人)的种族清洗进行了论证。1945年之后,他们当然抛弃了对种族概念的使用,并且(尤其是在面临冷战时)不得不修正了他们对西方的抵制,而与此同时又保留了他们很多的传统观点。
  本书结束于随着1960年代新一代的到来而发生最初转向之时。我惊喜地得知,一家德国平装书出版商很快发行了一个德文译本,这个德文本很快就出了三版,数量大得多的公众得以看到此书。尽管美国的第二版直至2000年之后还一直在印行,但人们基本上是将它视作一部学术著作,而在德国它却显然发生了某种政治影响。此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出现在德国话语中的一个关键时刻,是对从18世纪晚期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主导性德国历史思想传统的惟一批评性研究。在1997年德国的一个新版本中,我试图跟踪直到1990年代中期的德国史学发展。

  现在,我来简单地谈一下德国史学思想和史学实践在过去四十年来的主要进展。我所描述的自19世纪上半叶以来不仅主宰了历史学界而且主宰广大德国公众的那种德国历史观的支配地位,终于结束了。对于那些在纳粹垮台之后成长起来的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新一代历史学家来说,关键的问题是,纳粹主义的兴起及其种族屠杀的恐怖统治何以可能。与那些依旧占据着历史学教席的老一代人不同,他们并不将纳粹主义视作仅仅是德国历史的一个错乱,是一种欧洲的而非德国所特有的大众社会的现象。与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那些将纳粹主义视作一种国际性现象、视作垄断资本主义产物的历史学家不同,他们要到德国历史,尤其是民主化所遭遇的失败中去寻找纳粹主义的根源,并且要考察历史主义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所发挥的作用。他们拾起了所谓的Sonderwegsthese[特殊道路论]——此种观点认为,德国走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工业国家的道路——却将这一观点颠倒过来,由灾难性的结果出发,以否定的而非肯定的方式来看待德国的特殊道路。这些年轻的历史学家中有许多人如今已经摒弃了德国的历史观。置身于历史主义传统中的历史学家们强调每一历史格局的特殊性,而新的历史学家们却在社会结构和过程中寻找因果解释。比之德国之外的社会史家(比如说法国年鉴学派的很多人),他们更加注重19世纪和(并且特别是)20世纪,总是意识到社会的政治语境。虽然他们辩解说他们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却接受了在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中得到重新阐释的关于社会不平等和社会矛盾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他们的目标是要创立他们所谓的“历史性社会科学”(Historical Social Science)(汉斯—乌尔里希·维勒)。然而,不同于韦伯,他们相信历史学家不可能做一个中立的观察者,而是必须表明某种道德立场,而又要小心谨慎地不让这一立场歪曲他们对于过去的建构。于是,他们强调他们对于民主价值和启蒙运动的人权理想的忠诚。然而,他们绝非没有受到挑战。在所谓的1980年代的历史学家争论(Historikerstreit)中,保守的历史学家们重申这一论调:纳粹主义和种族屠杀并非德国所独有,而是与斯大林主义和意大利法西斯主义一样,同属现代大众社会的一种现象。然而,在那个时候坦诚面对纳粹主义的暴行及其在德国的过去的根源的思想氛围中,这种辩解的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少数人的立场。
  在1980年代,另一种挑战来自甚至更年轻的一代,他们批评历史性的社会科学在执著于社会结构和进程时,忽视了具体的人的生命。他们倡言一种“日常生活史”(Alltagsgeschichte),转向被历史性社会科学所漠视的普通人在其中占据中心位置的格局和背景,妇女也第一次进入了中心地带。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宏观史被一种人类学取向的微观史所取代,在其中,文化变得甚至比经济过程或社会结构都更加重要。到1990年代,社会史日渐认识到文化和文化史的功能以及更加巨大的社会力量的作用。然而,大多数德国历史学家仍然集中精力于德国史。东德的很多历史研究也是同样的情形,在那里,往往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层建筑的路数进行的研究,无法充分说明纳粹政权的恐怖主义和种族屠杀的特征。然而,到1980年代,东德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也开始紧密合作,与西方的日常生活史相类似,但更加关注此种日常生活史的社会和政治背景。
  冷战的结束对德国史学(如同总体而言对全世界的史学一样)造成了新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类学取向的微观史史学家们逃避到一个浪漫的世界之中,这并没有能够回避时代的紧迫问题;德国社会科学史的实践者们全神贯注于德国的过去,也不足以应对一个这样的世界:现代化、全球化以及它们所引发的社会和文化冲突在其中创造出了从前未能得到充分认识的种种新的现实。在这个时刻,在2005年的开端,我们发现自己处于这样一个地位:旧有的历史思想的模式在很多方面已经陈旧过时,这不仅是说德国的历史观,而且还有历史性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史的诸多方面。
  说到我本人作为一个历史学家自本书初次面世以来的思想发展,我在基本观点上一直是世界主义的,深深服膺于启蒙运动人权和理性的价值观。正是此种信念促使我对“德国的历史观”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在我后来的著述中,我试图将德国史学放在西方历史思想和历史写作潮流的更加广阔的背景之中。最近,在不同的论文和一部书中,我与所谓的“后现代”史学观点针对启蒙运动的非理性主义和不可知论发生了争论,那种观点对于就过去进行真实无妄的研究的可能性本身提出了质疑。我一直认为,每一种历史写作都反映了作者的道德和政治观点,然而这并不就等于排除了诚实的学术研究。对于历史的解释可能各不相同,并且历史学家有权采取他们自己的视角,然而他们却没有权利捏造或歪曲事实。好的历史学并不是纯粹的文学幻想曲。在1990年代我开始撰写一部西方现代史学史。我很快认识到,在一个日渐全球化的世界中,这样的研究路数过于狭隘。我现在和一位同事王晴佳(Q. Edward Wang)有非常密切的合作,他作为一个历史学家的主要训练是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完成的,他在那里取得了硕士学位,又在美国的锡拉丘兹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获得了博士学位。我们正致力于撰写一部起自18世纪晚期以来的比较的、跨文化的史学史。其中的一个主题将会是不同文化(西方的和非西方的)走向现代化的各种趋向,这里的现代化不是单数的作为西化的现代化,而是复数的现代化。我们不会将自己局限于西方对非西方社会历史思想的影响,而是还会留意到现代化的各种形态和西方思想与非西方思想的互动。我期盼着在21世纪之初跨越民族和文化边界的国际性思想交流的繁荣兴旺。

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
美国,纽约州,布法罗
2005年1月1日
德意志精神的漫长回响:一部聚焦于政治哲学与民族构建的史诗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启蒙运动后期至二十一世纪初叶,德意志思想领域中关于“国家”、“民族性”与“历史使命”这三大核心概念的嬗变与冲突。它并非一部聚焦于传统编年史事件的叙事,而是一部冶炼了政治哲学、文化理论与社会思潮的宏大图景,旨在揭示德意志民族身份(Volksgeist)是如何在欧洲近代化的急流中被不断定义、重塑,并最终导向二十世纪的悲剧性高潮与战后的深刻反思。 第一部分:启蒙的破晓与浪漫的觉醒(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 本卷聚焦于德意志思想家如何从洛克、卢梭的普世理性中寻求一条“特殊道路”。开篇即对康德的批判哲学进行了细致梳理,重点探讨其道德律令如何被后继者转化为对国家伦理的论证基础。随后,我们将进入浪漫主义的腹地。 赫尔德(Herder)的“人民精神”(Volksgeist)理论被置于核心地位。我们详细考察了赫尔德如何通过语言学和民间文学的收集,构建了一种有机整体的民族观,反对法国式的、机械的、普世的理性国家模型。他的贡献在于,他将历史视为一系列独特文化生命的自然生长,而非单一线性进步。这种对“独特性”的强调,为后来的民族主义思潮埋下了深刻的哲学伏笔。 紧接着,我们审视了费希特(Fichte)在拿破仑战争背景下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此处的分析不再满足于将其视为单纯的爱国宣言,而是深入挖掘其如何将德意志民族的“精神纯洁性”与“世界救赎”的形而上学责任相联系。我们探讨了语言、道德(Tugend)与国土(Boden)如何在费希特的思想体系中交织成一个排他性的民族实体。 黑格尔(Hegel)的“客观精神”理论构成了本部分的高潮。我们着重剖析《法哲学原理》中对国家(Staat)的辩证定义,即国家如何实现自由的最高现实化。本书强调,尽管黑格尔的体系具有宏大的思辨结构,但其对“普鲁士国家”的倾心,实质上为国家意志凌驾于个体权利之上提供了强大的哲学支撑。我们对比分析了黑格尔思想与法兰西自由主义在国家观上的根本分野。 第二部分:历史的张力与意识形态的分化(19世纪下半叶至威廉时代) 随着俾斯麦统一的完成,哲学的焦点从建构“何为民族精神”转向“如何维护和运用民族意志”。 尼采(Nietzsche)的登场带来了对传统德意志精神的猛烈批判。本卷详细辨析了“权力意志”如何与既有的历史叙事和集体道德观发生碰撞。尼采对“历史的重负”的抨击,并非简单地否定历史,而是挑战那些被意识形态化、服务于民族叙事的历史书写方式。我们着重分析了其对“僧侣道德”的批判,以及这种批判如何被后世误读或嫁接到政治实践中。 与此同时,历史学领域内部产生了深刻的路线斗争。兰克(Ranke)的历史学方法——强调“如实记载”(wie es eigentlich gewesen)——被视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工具,旨在为既有秩序提供历史合法性。我们对比分析了兰克学派与新兴的社会史、文化史思潮(如雅各布·布克哈特的影响)在看待历史主体和历史目的上的根本差异。 本部分也探讨了历史主义(Historismus)的兴起及其内在矛盾。历史主义在肯定一切历史现象的“必然性”时,无意中削弱了对当下政治选择进行批判的能力,为后来的文化相对主义和对威权主义的温顺态度铺平了道路。 第三部分:世纪的危机与历史的沉重(魏玛与纳粹时期) 这一部分是全书最沉重也最具分析性的篇章,探讨了德意志思想如何被卷入极权主义的漩涡。 卡尔·施米特(Carl Schmitt)的思想被置于聚光灯下。我们不仅关注其“决断主义”和“政治的本质在于区分敌我”的理论,更关注其如何利用对魏玛议会民主的批判,为威权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法理和哲学基础。施米特的理论与早期浪漫主义对“有机整体”的偏爱,形成了一种令人不安的连续性。 本书深入考察了纳粹意识形态的“文化基础”。我们分析了纳粹宣传如何挪用、扭曲甚至简化了上述思想遗产——将赫尔德的“人民性”异化为种族纯洁性,将历史的“目的性”简化为“千年帝国”的宿命论。此处的分析拒绝将纳粹主义视为一个纯粹的政治现象,而坚持将其视为一套根植于特定历史观和文化心理的意识形态产物。 第四部分:战后的和解与自我审视(战后至今) 战后,德意志思想的核心议题转向了“去纳粹化”(Vergangenheitsbewältigung)。 哈贝马斯(Habermas)的“交往行动理论”被视为对施米特式决断主义和纳粹“总体意志”的最有力哲学回应。我们探讨了哈贝马斯如何试图通过公共理性和沟通伦理,建立一种基于程序正义和批判性反思的民主文化。 我们同时考察了后现代和后结构主义思潮对传统德意志历史观的颠覆。伽达默尔(Gadamer)的“视野融合”理论如何被用来处理历史的阐释问题,强调理解与传统的持续对话性。而新一代历史学家(如比尔格·施泰因贝格等)对“整体性历史”的反思,标志着对单一、宏大叙事(无论进步还是倒退)的彻底告别,转向对日常生活、边缘经验和历史创伤的细致考察。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追溯这些思想脉络如何塑造了今日德国对欧洲一体化、身份认同以及全球责任的理解,强调对“民族传统”的批判性继承,是维护一个开放、负责任的现代社会的关键所在。全书力求展现,德意志思想史是一部关于“我们是谁”的永恒追问,充满了深刻的洞察与毁灭性的误区。

用户评价

评分

与其他同类主题的著作相比,这本书在处理跨代际思想继承与断裂上展现了非常高超的驾驭能力。它没有简单地将历史视为一条直线,而是描绘出一条充满回声和张力的复杂网络。你能在其中看到早期浪漫主义的激情如何被后来的实证主义所消解,而那种被消解的激情又如何在新的历史情境下以一种变异的形式重新浮现。作者的笔触是极其克制的,他很少进行价值判断,而是专注于呈现思想的“发生学”,即它们是如何从特定土壤中生长出来,如何对抗环境,又是如何最终被不同的后继者所采纳或排斥的。这种客观而深入的剖析,使得全书充满了张力,让你在理解历史的必然性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个体思想家面对时代洪流时的挣扎与选择,非常引人入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透露出一种厚重感和学术气息,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记得当时是在一家独立书店偶然瞥见的,那种装帧的质感,握在手里的分量,都让我觉得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更像是一份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读的智力馈赠。书脊上的作者名字和副标题排列得十分讲究,体现出排版者对学术严肃性的尊重。光是这份外在的仪式感,就足以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抱持着极高的期待。它仿佛在无声地邀请你,准备好进入一个复杂、精微的历史哲学世界,去追溯那些塑造了特定民族认知框架的深层思想脉络。对于那些对思想史的演变,尤其是关于“历史观”这种宏大叙事如何被建构和解构的过程感兴趣的读者来说,单凭这精心的装帧设计,就足以构成购买的强大动力。它散发出的那种沉静而有力的学术气场,远胜过市面上许多浮夸的畅销书。

评分

说实在的,这是一本需要耐心和投入的“慢读”之作。它不太适合在通勤路上囫囵吞枣地翻阅,因为每一个论证链条都环环相扣,错过一个环节,后面的理解就会受到影响。但正是这种对专注度的要求,带来了极高的回报。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当代社会议题的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位移,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那些隐藏在日常话语中的历史预设和情感倾向。它像是一把精密的钥匙,打开了理解特定文化心理结构的一扇门。对于任何渴望超越表象,深入探究思想如何成为塑造国家性格的无形力量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参考资料,其价值绝对值得反复咀嚼和品味,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之旅。

评分

初翻开内页时,最让我惊艳的是作者对文献的梳理能力和那种近乎建筑学般的论证结构。那种逻辑的严谨性,就像是德国古典哲学家们构建体系时的那种一丝不苟,每一个章节之间的过渡都显得浑然天成,没有丝毫的生硬和跳跃感。它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仅仅是罗列史实或堆砌观点,而是将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解剖,然后展示它们是如何在不同的思想家手中被重新定义和强化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的哲学概念时,所采用的那种精准且不失温度的语言,它避免了陷入纯粹的概念炒作,而是始终将理论的生命力锚定在历史的肌理之中。读到某一处关于时代转型期的论述时,我甚至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一个高耸的瞭望台上,俯瞰着思想潮流的每一次转向和回溯,那种洞察力令人折服。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它要求你不断地进行反思和对照。我发现自己常常在读完一个章节后,会停下来,去回顾自己对“历史”这个概念的固有认知。它巧妙地利用了某些关键的历史人物作为锚点,比如某个特定的时期,某个重大的哲学转折点,然后层层剥开其背后的思想根源,揭示出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叙事是如何被权力、文化和语言共同塑造出来的。这种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智力上的磨砺,它迫使读者跳出日常思维的舒适区,去质疑那些看起来理所当然的历史“常识”。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揭开了一层新的思维迷雾,让我对特定文化传统中“时间感”和“使命感”的形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些原本模糊的观念变得清晰而具体,充满了张力和历史厚度。

评分

虽然这本书最初是面向历史学家而作,但是它对于整体的哲学事业,对于法律哲学,以及对于其他的科学人文学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伊格尔斯教授对过去两个世纪中最重要的资产阶级思想作了精彩的评述。

评分

对19世纪和20世纪德国重要史学思想的梳理和归纳

评分

送货及时,态度热情,快递哥,谢谢啦!

评分

我完全是报着获得关于德国战争和严谨学术的渊源来读的。

评分

送货及时,态度热情,快递哥,谢谢啦!

评分

德国历史观,朋友推荐

评分

可以好好了解一下德国的历史和人文思想

评分

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1926—)史学家和史学理论领域著名德裔学者,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教授,著有《对权威的崇拜:圣西门的政治哲学》(1958)、《德国的历史观》(1968)、((欧洲史学的新方向》(1975)、《哥廷根大学,1760一1800;及历史研究的转变》(1980)、(《20世纪的历史学:国际视、野中的批判性概述》(1993)等。

评分

【内容简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