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百話

漢字百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 白川靜 著,鄭威 譯
圖書標籤:
  • 漢字
  • 學習
  • 教育
  • 語言
  • 文化
  • 識字
  • 兒童
  • 基礎
  • 閱讀
  • 中華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44707
版次:1
商品編碼:11440187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對國學、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大眾讀者、上班族、大學中學老師學生等
  

  一本漢字普及讀物,也是一部增強大眾國學力的人文圖書。

  漢字承載著中國文脈,是我們理解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漢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是中國傳統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更是我們的文化之根。
  陳寅恪說過:“凡研究一字,即為研究一部文化史。”漢字的起源和演變在某種程度上即為中國文化的起源與演變。因此,要瞭解和研究中國文化,瞭解漢字是最基本的功夫。許多有關漢字的圖書大多學術性過強,拒普通讀者於門外,但本書是日本國寶級漢學大師白川靜專為普通讀者寫就,知識全麵,語言淺顯,通俗易懂,圖文並茂,生動有趣,非常適閤一般大眾閱讀。


  “漢學泰鬥”白川靜窮畢生心血的精粹之作,寫給大傢的漢字解讀書。
  白川靜窮畢生心血,親手抄錄近十萬筆甲骨金文資料文,直達三韆年前的現場,旁及考古與民俗,融匯神話及文學,開創漢字研究的新局麵,找迴漢字根本的思維與記憶。讀齣瞭文字中隱含的欲望與想象,帶領我們迴到甲骨文、金文的洪荒世界,再現“倉頡造字,鬼哭神號”的魔界幻境!


  市場錶現良好,是經典長銷的著作。
  在日本,《漢字百話》再版超過33次,長期雄踞各大網站文字類書籍前5名。許多日本上班族通勤常隨身攜帶,隨時閱讀。在颱灣,與《思考快與慢》等書一起,榮獲金石堂“2012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
  


  

海報:


  

內容簡介

  “漢學泰鬥”白川靜窮畢生心血,為一般大眾寫的漢字研究心法與見解的精粹之作。白川靜認為,漢字不僅是語言的錶記形式,而且擁有自身的價值。漢字體現的,正是天地間萬物萬象所展現栩栩如生的姿態。
  《漢字百話》融閤瞭日本國寶級漢學傢白川靜對神話、考古、民俗、訓讀細節的敏銳觀察,捕捉每個文字構件所隱含的象徵意義,並援引《詩經》《九歌》《周易》《禮記》與日本《萬葉集》《古事紀》等經典,將漁經獵史融入漢字解析。這位一代漢學傢,以他宏闊的學識和想象,通過漢字一筆一畫的解讀,讓中國上古時代的世界觀與生活史曆曆在我們眼前展開,為我們找迴漢字根本的思維與記憶。
  “命”最初寫作“令”,是人戴著禮冠靜靜跪著接受神的啓示;
  “名”的上半部是祭肉,下半部是告於祖廟的“禱文”,嬰兒養育到一定年齡時,賜予他身為氏族成員的“名”,並嚮祖靈報告;
  “告”不是牛叫,而是在神器中插入樹枝,嚮神祝告;
  “媚”是為瞭加強咒力,在臉上描畫紋飾的巫女;
  “善”是祭上牲羊,雙方以言起誓,進行神判,勝齣者即為善;
  “道”是提著敵人的首級行走,把首級當成法器……
  倘佯白川靜的漢字世界,彷佛重返“聖俗同在,陰陽對流,天地未分,鬼靈並存,神人閤體”的混沌時空。








作者簡介

  白川靜(1910-2006),當代重量級的漢學傢。十四歲開始接觸漢文與漢詩,終其一生鑽研漢學,透過對蔔辭金文的縝密分析,重新確立瞭完整的漢字體係及漢學文化係統,影響眾多後進,備受全球文字學研究重視,並長期與颱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屈萬裏先生及中國學者楊樹達先生等針對中國古代史學進行交流。
  1962年以《興的研究》取得京都大學文學博士。1981年獲頒立命館大學名譽教授的殊榮。以逾半世紀的中國古代與文字研究,榮獲文化勛章、文化功勞奬、瑞寶章、每日齣版文化奬、菊池寬奬、朝日奬等諸多日本重要文化奬章。
  重要著作有:字書《字統》《字訓》《字通》;漢字學名著《甲骨文的世界》《金文的世界》《說文新義》《漢字的世界》等;中國古代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文化》《中國古代的民俗》《孔子傳》《詩經》等;以及多部論叢與作品集。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倘佯白川靜的漢字世界,彷佛置身“聖俗同在,陰陽對流,天地未分,鬼靈並存,神人閤體”的混沌時空。
  ——《中國時報》

  此書對漢字的說解有彆於傳統觀點,體現齣日本人對探索漢字根由的關懷與熱情。
  ——蔡哲茂(颱灣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目錄

Ⅰ記號的體係

1漢字與影像

2文字與書契

3神話書記法

4山頂的大鐃

5圖像的體係

6我與汝

7“文”是什麼?

8名與實體

9隱藏的祈禱

10神聖化的文字

Ⅱ象徵的方法

11關於象徵

12巫術的方法

13攻擊與防禦

14聖記號

15誓約

16神的音信

17左與右

18“餘”的功效

19神梯的儀禮

20行為與象徵

Ⅲ古代的宗教

21風與雲

22鳥形靈

23蛇形神

24關於彈劾

25毆打

26族盟的方法

27道路的巫術

28軍社之禮

29關於講和

30農耕儀禮

Ⅳ靈的行蹤

31生與命

32玉衣

33預備分靈

34招神

35若與如

36死喪之禮

37老殘之人

38親與子

39非命之死

40永久的世界

Ⅴ字形學的問題

41限定符

42會意字的構造

43手的用法

44足的三種形態

45人的會意字

46頭部傾斜之字

47文字係列

48形體素

49同形異字

50省略與重復

Ⅵ字音與字義

51關於音素

52音的係列

53關於亦聲

54轉注說

55形聲字與字音

56音義說

57語群的構成

58單語傢族

59關於嗚呼

60擬聲詞

Ⅶ漢字的曆程

61甲骨文與金文

62行書體的象形文字

63徒隸的文字

64《說文解字》

65字書《玉篇》

66正字之學

67美的樣式

68文字學的頹廢

69漢字的數量

70漢字的曆程

Ⅷ文字與思維

71孤立語與文字

72文脈與詞類

73禦與尤

74訓詁與辯證法

75關於反訓

76道與德

77永生

78文字與世界觀

79復閤詞

80漢語與漢字

Ⅸ作為國字的漢字

81漢字的傳來

82萬葉假名

83歌與錶記

84憶良的樣式

85日本漢文

86訓讀法

87散文的形式

88國語的文脈

89關於文語

90現代的文章

Ⅹ漢字的問題

91綠之劄

92音與訓

93文字遊戲

94音譯藉用字

95關於翻譯

96訓讀譯

97漢字教育法

98新字錶

99文字信號係

100漢字的將來

後記

文庫版後記

參考文獻

圖版解說

精彩書摘

  1漢字與影像
  語言既包括可以說的聲音語言,也包括可以寫的文字語言。語言學的傳統觀點認為,聲音語言是傳達信息最直接的方法,是語言原生的形式;文字語言則以文字為媒介,一般僅被看作是一種從屬的錶達形式。根據現代語言學之祖,瑞士語言學傢索緒爾(FerdianddeSausure)的語言學理論,可以說齣來的話語纔是語言學研究的唯一對象,文字語言隻是聲音語言的書麵轉寫形式而已。所以,文字語言不能與聲音語言對等並立,前者隻是對後者的直接錄入。因此語言學在研究文字時,基本上隻限定於關注文字的錶音功能及相關問題。文字語言除瞭不能成為獨立的語言體係之外,文字本身也不可能參與到語言所反映的對事物的認識、錶現的問題之中。但是對於並不以錶音功能為最重要目的的漢字,“文字論”學者幾乎都將其無視並排除在外瞭。在西歐研究者這種態度的影響之下,我國研究者也追隨瞭這一觀點。他們認為像漢字這樣的古代的遺物,世界語言學認為它是一種非近代的錶記方式,而非文字,沒有理由繼續維持、繼續容忍對它的使用。這是我國“漢字限製論”、“漢字廢止論”等觀點的根源所在。就這樣,漢字為當今盛極世界的語言學所無視,我國研究者又將其視為拖纍者。漢字因此成為瞭世界的孤兒。
  如半個世紀以來世界的大變動一樣,索緒爾之後的語言學發展迅猛,麵貌變化很大。語言學進入瞭認識論的領域,産生瞭存在主義語言學與構造語言學,而後又涉及到普遍的認識與一般的錶現形式,形成瞭符號學,連繪畫、電影、戲劇等都被視為語言錶現的一部分。原來曾是無依無靠的語言學孤兒的漢字,在我們未知的領域再受矚目。作為影像文字的漢字,被西歐的電影藝術研究者們放到瞭一個全新的位置。
  電影所呈現的影像,將製作者的所思所想在畫麵上錶現齣來,畫麵相連構成影像。在視覺性的思考方麵,其原理和以繪畫方法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象形文字漢字應該有著共通之處。影像中所存在的錶像化的內容,是直接可以訴諸於視覺的,無需媒介的一種錶現。所以,影像在作為一種影像語言時,和錶意性的文字語言是能夠等量齊觀的。
  對於這些語言概念,我原本不想進行無節製的擴大,並利用它們作為論證漢字存續的根據。但是如果文字是一種影像的話,那麼語言則是概念的影像。而漢字具備以影像記錄的性質,在文字草創期的概念世界中,漢字以視覺性的形象固定下來,有共時性的特點,以此為基礎形成的錶現體係一直流傳至今。漢字有超過三韆年的悠久曆史,語言雖然有著顯著的變化,但仍保存有驚人的通時性,目前仍以完整的文字體係留存下來。漢字這一文字體係有著無限深厚、豐富的曆史。我想通過對漢字曆史景觀的探討,對當今學者們關心的課題做一分析。
  2文字與書契
  文字又被稱為書契。據《周易》之《係辭傳下》,上古時期用結繩作為約定的標記,以此治事,而後至伏羲氏之世,作書契(文字)以記之。實際上,文字齣現於殷王朝的後期,大約在進入公元前十四世紀的時期,伏羲書契說隻是傳說而已。具有傳說性質的古帝王伏羲原是南方苗族地區的神,伏羲造書契的傳說大約是秦漢以後齣現的。
  在古代,僅以“文”來稱呼“文字”,文字組成的文章被稱作“文辭”。《孟子?萬章上》說“不以文害辭”,意思是不能以詞語錶麵的意思而誤解文脈的真正含義。另外,《論語?學而》篇雲:“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說的是對既存的語言規範的學習是次要的,第二位的。
  雖然“文字”和“書契”可以作為同義詞使用,但這四個字最初的含義卻各有差彆。如下文所述,“文”最初指代文身,“字”指代小名,“書”指的是隱藏有符咒目的的咒文,“契”指的是刻畫符號的記錄方式。在我國,古時候文字被稱作“名”。漢字被稱作“真名”,與之相對的“カナ”被稱作“假名”。在中國,古時候文字也有被稱作“名”的情況,如《周禮?春官?外史》一篇中,“書名”指的即是文字、文書。無論何人在齣生、冠婚、死喪之際凡需舉辦必要的儀禮時,文、字、名三者均與之相關;而書、契則分彆與文字機能、書記方法息息相關。古代的用文字來記錄話語意思的語言中,其他文化的民族大多通過契刻的方法直接記錄口中的話語,這種契刻很難單獨成為有一定意含的文字。而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用筆來做筆頭記錄的方法。“書”的意思就是用筆書寫下來的字,是將文字的特殊形態呈現齣來的字,而其他原本錶示文字含義的“文”、“名”、“字”等漢字,則與儀禮的舉行有緊密關係。
  由此可知,文字是以儀禮為背景的,在實踐儀禮的過程中,通過字形的形式使之映像化,從而生成瞭文字。所謂象形,不是單純地用繪畫和摹寫的方法錶現意思。象形文字運用的是包含具體形象的比喻性的錶象方法,其本質是象徵性的錶現手法。不應該認為象形僅是對對象的臨摹,而應認識到它具有獨立性、象徵性的錶現力,如語言一樣能夠具體地描述對象。從這個層麵上看,古代文學在形成的過程中,其記述方式有神話書記法和語言書記法兩個係列,這種觀點大概是可以成立的。可以說文字是語言的記錄形式,但相較而言,不如說文字的目的是將語言及其對象之間的關聯,通過具有一定意義的形象化的形式錶現齣來。
  3神話書記法
  考古學遺跡中,往往充滿著具有神話性思考的記號。不管是除瞭史前的巨型石柱、石墓之外什麼都沒有留下的位於法國西北部布列塔尼半島南端的卡納剋(Carnac)遺跡,抑或是瑪雅文明的巨大石造物,無論是在時間還是在空間上,二者的設計都浸透著神話性的思維。遠古時代遺留下來的陶器,其上的紋飾和刻文等,也是這種思維的殘存反映,它們和舊石器時代洞窟、岩壁上刻畫的動物畫等遺存屬同一係譜。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陶器文化的彩陶陶器,最初大概發源於黃河屈麯部一帶。自西而來的渭水、自北而來的汾水、自西南流來的伊、洛二水在這一帶閤流。這一帶是洪水泛濫地帶,擁有最為肥沃的土壤,是中國最早繁盛起來的文化區。洪水之神、農耕之神均在這一地區産生。西安半坡遺址齣土的彩陶陶器,就是這個地域遺留的文物。根據放射性碳元素的測定報告,其年代約在公元前四一一五至前三六三五年之間。
  半坡陶器中,可見很多人麵魚身、魚與鳥為主題的圖像,其紋樣以幾何紋樣為主。筆者曾在《中國的神話》一書(一九七五年,中央公論社刊)中指齣,這種人麵魚身的圖像,可能就是具有彩陶陶器文化特徵的古代夏王朝的始祖神大禹的神像原型。魚代錶的也許是被認為是大禹之父的鯀的形象。這兩幅圖像錶現的是對所謂夏族的創世紀的記錄,是一種神話書記法。
  彩陶陶器中最顯著的幾何紋樣,是早期的陶器文化中常見的紋樣,也是直至較晚時期未開化地域最基本的花紋樣式。根據奧地利美術史傢AloisRiegl的《美術樣式論》(一八九三年。長廣敏雄譯,一九四二年,寶右座刊)一書的經典解釋,這些幾何紋樣一般認為是對動物圖像等進行幾何學形式化之後産生的。半坡陶器中所見的紋樣,可以看作是從神像嚮幾何紋樣過渡的一個印跡。這些幾何綫條的結閤,是半坡人最初的藝術創造,是其世界觀在圖像樣式上的錶現。也就是說,在這種未開化的體係之中,種種意識性的紋樣形狀變化已經逐漸齣現。從半坡圖像來理解神話性的錶記並不睏難。
  4山頂的大鐃
  到瞭鑄造青銅器的時代,紋樣就高度地完善瞭。從殷墟齣土的象牙、獸骨上刻有的繁縟紋樣,以及具有殷商陶器文化特徵的白陶器上的斜格紋來看,它們意圖錶現的紋樣樣式,在青銅器的製作中已經實現瞭。典型的紋樣有饕餮紋、夔鳳紋、虺龍紋、蟬紋,其底紋均是刻入器物錶麵下的雷紋。呈方形或圓形的雷紋,充斥在紋樣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錶現瞭神靈之氣在天地之間遍布、流動不止的狀態。這些紋樣也可以加入前文提齣的神話書記法的係列之中。
  饕餮的形象大概源於老虎。北方所稱的“虎”,南方稱作“於菟”。饕餮、檮杌等稱呼貪吃惡獸的詞匯,和“於菟”可能有著相同的語音來源。這個南方詞匯,和印歐語係中的tiger或許是同源詞。
  饕餮紋最初的含義是什麼呢?要弄清這個問題需從一件青銅器談起。在去年(一九七六年)的中國古青銅器展上,很多人應該還記得有一件湖南寜鄉齣土的大鐃。同時展覽的還有四羊方尊,也是從距離大鐃齣土地不遠的山中榖地齣土。二者齣土地都在南方邊境區,地方相連,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大鐃器口朝上,埋藏於山的頂端。大鐃鼓麵的主要紋飾是饕餮,口緣配有象紋。據《孟子?萬章上》所記,舜之弟象封於南方有鼻之國,大象是該國的象徵。
  除瞭這個地點之外,在附近的長江下遊沿岸數地均有大鐃齣土,這些鐃一般重達六七十公斤,齣土地與寜鄉的象紋大鐃相同,都在高地頂端附近。埋藏之時,大概均選擇視野開闊、方便瞭望的地方。迄今為止,其他地域齣土的大鐃,發掘報告尚未公布,但可以推斷其主要紋飾可能都是饕餮紋。這些地點位於殷商與南方諸異民族接觸的最前綫,埋置大鐃應該是以壓服異族神靈為主要目的的。我國所賦予銅鐃的機能,與殷商大鐃的功能也許是相通的。大鐃並非易於搬運的物品,作為聖器它也許一直被埋於山頂,舉行祭祀時挖開其周圍的土,設置聖壇,祭祀儀式完畢後再重新將其埋置好。由於各地齣土大鐃的情形大概一緻,可以推測殷人在山頂舉行麵嚮南方諸異族的如同今日國傢之間會見,或可稱作“山見”的儀禮。殷王朝的來自神授的統領權,大概是通過這一類的祭祀用器,以及相關的符咒儀禮來加以維持的吧。由此也容易理解為什麼青銅器的紋樣原本也是屬於神話書記法的一種瞭。

  ……

前言/序言

  譯者導讀
  武漢大學曆史學院副教授鄭威

  白川靜先生是日本著名的漢學傢、漢字研究專傢。1910年齣生於日本福井縣,京都大學文學博士,曾任立命館大學教授、名譽教授等職。白川先生以擅長漢字研究著稱,漢字研究係列專著——字書三部麯《字統》、《字訓》、《字通》是其代錶作。除瞭精深的專業研究外,白川先生還樂於將他的研究成果用較為平易的語言介紹給社會大眾,曾先後齣版《甲骨文的世界》、《金文的世界》、《漢字的世界》等著作,《漢字百話》也是其中之一。
  《漢字百話》於1978年由日本中央公論新社齣版,並於2002再版。全書由十大部分組成,每一部內含十個小專題,共計一百個專題,故以“百話”命名。
  第一部分名為“記號的體係”,從漢字的特徵入手,指齣漢字具備以影像記錄的性質,有著固定的視覺形象,與其他文字截然不同;接著分析漢字起源、發展的體係,著重從神話、巫術、圖像等角度進行解釋。
  例如,白川先生對漢字最常見的部首“(口)”有著獨特的看法,指齣上古時期的中國充斥著混沌的巫術,在甲骨文、金文興盛的時代,指代的是巫術活動中的祈禱、祭祀用器。以此為基點,對許多包含的字的本義進行瞭全新的解析。比如,“(名)”字上半部的“夕”是祭肉的意思,下半部的“(口)”是告於祖廟時所呈的“祈禱文”,用祭禱用器來錶示。“名”的意思是在嬰兒養育到一定的年齡之時,要舉行祭祀儀式來起“名”,並嚮祖先匯報。又如“(告)”字,上半部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一根小樹枝的形象,這個字反映的是將樹枝插入祈禱用器“”之上,然後嚮神明禱告訴說。
  在第二至第四部分,分彆以“象徵的方法”、“古代的宗教”、“靈的行蹤”為題,從漢字部首的象徵意義、漢字與巫術的關係等角度來分析文字的形成及本義。比如“(餘)”的本義是治療疾病用的長針,“愈”、“除”等字則指經過治療之後的狀況;“(道)”是個很可怕的字,意思是攜帶瞭異族人的頭顱行走。“(各)”的下半部為,上半部為足形,象徵神明受到的召請而降臨,與“召”字同義等。
  第五、六部分題為“字形學的問題”、“字音與字義”,較之前四部分單純的對字形的分析,所涉及的問題則更深入一層。白川先生首先從字形的角度分析會意字的構造,比如“攴(攵)”、“殳”,都用以指代手或手中持有某物的狀態,包含這兩個部首的字,如“投”、“敲”等往往都有敲擊、投擲等用手持某物做齣動作的含義;然後探討漢字發展過程中齣現的同形異字、省略與重復等現象,如“口”部除瞭指代祭禱用器之外,在“舌”、“邑”等字中則有錶示口耳之“口”及地域範圍的含義,即所謂的“同形異字”等。接著他又從字音的角度講述形聲字的構造、音義關聯及擬聲詞等問題,包含同一聲符的形聲字,發音、意義常有近似的情況,如從“各”的“客”、“格”、“恪”、“落”、“路”等字,分屬k、l音係;聲母為s、ts、l音係的不少漢字哀怨憂思的含義等。
  第七部分“漢字的曆程”,從甲骨文、金文講到隸書、正字,是關於漢字發展史的專篇,涉及到對《說文解字》、《玉篇》等字書的介紹、曆代統治者對漢字進行的改革和管理,以及印刷術對漢字演變的影響等問題。
  第八部分“文字與思維”,指齣作為單音節語言的漢語,與印歐語係所屬的屈摺語和日語一類的膠著語完全不同,是類於哥特式(Gothic)建築的語言,即使用同樣大小的建築材料層層纍積疊加築成,字與字之間關係緊湊。這種語言模式造就瞭不同的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和世界觀。以《說文解字》這本字書的結構為例,從部首“一”開始,然後展開為“上”、“示”等部首,接著從部首“三”開始,然後展開為“王”、“玉”等部首,由綱及目,綱目分明,綱目之下羅列萬象,最後以運轉天地萬象的十二乾支結束,此書的體係反映的其實是用文字來錶現的世界觀體係。
  第九部分“作為國字的漢字”特彆討論瞭漢字——這一日本的國字——對日本語言文化的影響。從漢字傳入日本的曆史談起,講到“萬葉假名”的形成、傳統的漢字訓讀法,進而論及日文的文脈和現代的日文文章。所謂“萬葉假名”,指的是在漢字傳入日本的時代,日本人選用漢字來錶示日文的發音,在日本古代的著名詩歌集《萬葉集》中使用最為普遍,故有此名。這些錶音的漢字經過發展、簡化,最終形成瞭今天的日文假名。比如現代日語中仍有將“よろしく(請多關照)”用漢字“夜露死苦”來錶示其發音的現象,即是萬葉假名的殘留。所謂“訓讀法”,即用日語固有的發音來讀齣漢字,將古代漢語書寫的詩詞歌賦訓讀齣來,這種訓讀方式其實就已經包含瞭自身對漢文的理解。
  第十部分“漢字的問題”主要討論中日文的翻譯以及日本政府的漢字政策。日語是一種十分細膩的語言,譯為漢語時如何能夠錶達齣作者的本義和感情是一件十分睏難的事情。以日本的古典短詩“俳句”的翻譯為例,鬆尾芭蕉的名句“古池や蛙飛びこむ水の音”,無論是周作人的譯文“古池呀,——青蛙跳入水裏的聲音”,還是鄭振鐸的譯文“青蛙躍進古池水的音”,抑或是謝六逸的譯文“幽寂的古池呀青蛙驀然躍入水的音”,都無法將這首詩中所描繪的青蛙這隻小生命入水之時所泛起的漣漪這種細膩的感覺翻譯齣來。白川先生就日中文互譯的不少問題展開瞭細緻的討論。
  在本部分及全書的最後,白川先生較為強烈地批評瞭日本政府的國字政策及所頒布的“當用漢字錶”。“當用漢字錶”規定瞭現代日語中日常使用的漢字及書寫標準,在日文書寫和使用中都必須遵守這些強製性的規範,而沒有選擇的餘地。但是,這些所謂規範的漢字,字形上往往有脫離本義的情況,數量上又有一定的限製,緻使不少需要使用的漢字被排除在錶外,這些現象對人們的漢字學習以及漢字的發展都極為不利。
  除瞭日本之外,中國簡化字的推行、韓國對漢字的廢止,不但割裂瞭傳統與現代文化的連接紐帶,同時也割裂瞭東亞文化的文字紐帶。白川先生撰寫這本書的目的也在於普及漢字文化,提高政府、社會對漢字的關注程度。白川先生的努力沒有白費,日本政府曾多次修改漢字政策,而白川先生所倡導的字源研究也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白川先生的字源研究自成一係,其觀點是否正確仍有待討論;但從漢字知識普及的角度來看,白川先生所做的努力是富有意義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後輩學人繼承和發揚,嚮國內讀者譯介白川先生的著作也因此很有必要。

在綫試讀

《漢字百話》精彩試讀

“漢學泰鬥”白川靜窮畢生心血,為一般大眾寫的漢字研究心法與見解的精粹之作。白川靜認為,漢字不僅是語言的錶記形式,而且擁有自身的價值。漢字體現的,正是天地間萬物萬象所展現栩栩如生的姿態。


《字裏乾坤:象形、指事、會意,探尋漢字的生命力》 內容梗概: 《字裏乾坤》並非一本簡單的字詞典,而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溯源之旅,一次對構成華夏文明基石——漢字——的深度探尋。本書以宏大的視野,將漢字置於曆史、哲學、藝術、社會等多元維度之中,深入剖析其形、音、義的演變規律,更著力挖掘漢字背後蘊含的古人智慧、審美情趣與哲學思考。它將帶領讀者走齣枯燥的字形記憶,進入一個生動鮮活的漢字世界,感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魅力。 第一章:從太古的圖騰到方塊的秩序——漢字的起源與早期發展 遠古的呼喚: 探討史前岩畫、陶器刻符等早期符號係統,追溯人類早期記事、傳達信息的原始衝動,為漢字的誕生埋下伏筆。 甲骨之上: 詳細解讀甲骨文的發現意義,分析其作為漢字成熟形態的特徵:象形、指事、會意等構字法的初步運用。通過具體字例,如“日”、“月”、“山”、“水”、“人”、“馬”、“射”等,生動展現古人如何通過描摹事物形態來創造文字。 金石為開: 介紹金文(鍾鼎文)的特點及其在商周時期承載的曆史信息。分析金文的綫條化、規整化趨勢,以及其在記錄祭祀、戰爭、冊命等重要事件中的作用。 小篆之變: 闡釋秦始皇統一文字的重大曆史意義,重點介紹小篆的形體特徵——綫條勻稱、結構嚴謹。分析小篆在規範化過程中對漢字發展的影響,以及其與早期文字在筆畫、結構上的差異。 隸變新生: 聚焦隸書的齣現及其對漢字形態的顛覆性變革。深入分析隸書的“蠶頭燕尾”、“一波三摺”等藝術特徵,以及其如何從象形、綫條化的象形文字轉嚮更具符號化、平直化的方塊字。強調隸變在漢字發展史上的裏程碑意義,為後來的楷書、行書、草書奠定瞭基礎。 第二章:形體之魅,意蘊之深——六書理論下的漢字智慧 象形:看得見的風景: 深入剖析象形字,不僅僅是“畫”,更是古人觀察世界的敏銳視角和提煉概括能力的體現。選取“山”、“川”、“木”、“林”、“目”、“耳”、“口”、“手”、“足”等字,細緻解讀其形體演變如何映射齣對自然萬物的認知。 指事:抽象的哲學: 闡釋指事字作為漢字發展中重要的一步,如何通過抽象符號來錶達不存在具體形態的概念。重點分析“上”、“下”、“本”、“末”、“中”、“一”、“二”、“三”等字,探討其符號化的邏輯與簡潔的哲學意蘊。 會意:意境的疊加: 詳解會意字,展現漢字組閤的創造力。選取“明”(日+月)、“休”(人+木)、“林”(木+木)、“森”(木+木+木)、“從”(人+人)、“眾”(三人)等字,分析其如何通過組閤兩個或多個字的含義來錶達新的意義,創造齣豐富的意境。 形聲:漢字發展的強大引擎: 重點闡述形聲字在漢字構成中的主導地位。分析形旁(錶義)和聲旁(錶音)的構成方式,解讀形聲字如何兼顧錶意與錶音,大大提高瞭漢字的造字效率和傳播能力。選取“江”、“河”、“湖”、“海”(形旁“氵”)、“貓”、“狗”、“豬”、“羊”(形旁“犭”或“羊”)等字,展示形聲字的普遍性與規律性。 轉注與假藉:漢字的靈活性與生命力: 探討轉注字和假藉字作為漢字使用的輔助手段,展現漢字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分析“老”與“考”、“長”與“長”等轉注字,以及“其”、“以”、“之”等假藉字的廣泛應用,揭示漢字如何在曆史演變中不斷拓展和豐富自身的含義。 第三章:筆墨丹青,寫意人生——漢字的藝術化錶達 書法:書寫漢字的靈魂: 深入探討書法藝術與漢字的天然聯係。從篆書的古樸典雅,隸書的古拙雄渾,到楷書的端正嚴謹,行書的流暢灑脫,草書的龍飛鳳舞,展現不同書體所承載的時代精神與審美追求。分析著名書法傢的作品,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顔真卿的《祭侄文稿》等,品味筆墨之間的情感與哲學。 漢字與繪畫:形似與神似的交融: 探討漢字在藝術創作中的啓發作用。分析一些意境深遠的字,如“山”、“水”、“風”、“雲”等,如何成為水墨畫的靈感來源。同時,也探討一些繪畫作品中融入漢字元素,增強作品的文化底蘊和象徵意義。 漢字的裝飾性與符號美: 從古代青銅器、玉器、瓦當、磚石等文物上的裝飾性漢字,到現代平麵設計、標誌設計中的漢字運用,展現漢字的圖形化、符號化魅力。分析漢字的結構美、比例美,以及其在視覺傳達中的獨特優勢。 第四章:字裏乾坤,古人智慧——漢字承載的哲學與文化 “天人閤一”的字跡: 探討漢字如何反映古人的宇宙觀和哲學思想。以“天”、“地”、“人”等字為例,分析其形體演變所蘊含的對自然秩序和人倫關係的認知。“乾”、“坤”、“陰”、“陽”等字的構成,更是直接體現瞭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核心。 “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密碼: 分析與儒傢“五常”相關的漢字,如“仁”(人+二)、“義”(羊+我)、“禮”(示+己)、“智”(知+口)、“信”(人+言),解讀這些字的構字邏輯如何蘊含瞭古人對道德倫理的理解和追求。 “民惟命,邦本固”的政治智慧: 探討漢字在政治、法律、社會管理等領域的應用。分析與國傢、臣民、法律、秩序相關的字,如“國”、“君”、“臣”、“法”、“律”、“治”等,解讀其形體背後所摺射的政治結構與社會觀念。 “稻粱之音,教化之源”的民俗文化: 挖掘與農耕、飲食、節令、祭祀等民俗文化相關的漢字。以“榖”、“米”、“麥”、“酒”、“春”、“夏”、“鞦”、“鼕”、“祭”等字為例,展現漢字如何記錄和傳承瞭中華民族的生産生活方式與文化習俗。 第五章:漢字的力量,未來的迴響——漢字在現代社會的價值與傳承 跨越時空的連接: 探討漢字作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如何連接古今、貫通海內外。分析漢字在海外的傳播與影響,以及其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的獨特地位。 信息時代的新挑戰與機遇: 麵對電子化、網絡化,漢字的輸入、顯示、處理等技術問題。探討漢字編碼、輸入法等技術創新如何保障漢字的生命力。 漢字教育的時代意義: 強調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漢字教育的重要性。分析如何通過更生動、更具吸引力的方式,讓新一代認識、理解並熱愛漢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漢字之美,永恒的魅力: 總結漢字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字體係,其形體美、音韻美、意境美所展現齣的永恒魅力。鼓勵讀者從更廣闊的視角去欣賞漢字,感受漢字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的智慧、情感與創造力。 《字裏乾坤》旨在讓讀者重新認識漢字,它不僅僅是溝通交流的工具,更是承載著中華民族數韆年曆史、文化、哲學與智慧的活化石。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漢字的世界,感受那字裏行間的磅礴氣象與細膩情感,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與不朽價值。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享受,拿到手上就不捨得放下。紙張的質感溫潤,油墨的著色沉穩大氣,配閤著書中那些精心挑選的古代字體拓片和現代的結構示意圖,形成瞭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力。閱讀體驗上,作者的行文風格像是一位技藝精湛的匠人,對細節的把控達到瞭偏執的程度。特彆是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字體風格的對比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視覺盛宴。它不僅僅是文字的解讀,更是一場關於美學和實用性不斷博弈的曆史長廊展示。我尤其欣賞它對一些書法名傢的解讀,通過分析他們對特定漢字的書寫習慣,竟然能推斷齣書傢當時的心境和所處的時代風貌,這種跨界的分析角度非常新穎,讓人耳目一新。這本書無疑是送給任何一個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對書法和文字造型藝術感興趣的朋友的最佳禮物。它不僅充實瞭知識,更愉悅瞭眼睛和心靈。

評分

說實話,我抱著很高的期望入手這本《漢字百話》,但初翻幾頁時,一度有些失望,覺得它的敘述方式太過學術化,像是在啃一本大學的教材。然而,當我堅持讀過前幾章後,纔發現自己錯得離譜。它並非是刻意深奧,而是因為它所探討的每一個主題都深植於曆史的土壤之中,要完全闡釋清楚,自然需要嚴謹的邏輯和詳實的考據。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沒有停留在簡單的“這個字是從那個字演變來的”這種層麵,而是深入剖析瞭“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演變。比如,它對古代曆法與數字書寫習慣的關聯分析,精妙絕倫,讓我對古代的度量衡體係有瞭全新的認知。而且,作者似乎深諳大眾讀者的接受心理,在關鍵的轉摺點總會穿插一些生動的小故事或者曆史軼聞來緩和氣氛,使得那些晦澀的文字學概念變得易於消化。這本書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它不適閤走馬觀花地閱讀,更像是一壇需要時間去醞釀的陳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每一次重讀都能挖掘齣新的理解層次。

評分

對於我這種對外語學習比較感興趣的人來說,《漢字百話》提供瞭一個極其獨特的視角來理解語言的結構。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中文錶達,在這本書裏被解構得乾乾淨淨,讓你明白我們日常使用的詞匯是如何一步步從具象的符號演化成抽象的概念的。這種“去神秘化”的過程非常令人著迷。它沒有使用那種居高臨下的說教語氣,而是像一個耐心的嚮導,牽著你的手,穿越幾韆年的時光隧道,去探訪那些文字誕生的現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關於量詞演變的一章,它揭示瞭古代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比如“匹”“張”“條”這些看似隨意的分類,背後隱藏的卻是古代社會對物質形態的精妙觀察和區分。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中文的“語感”都有瞭質的飛躍,不再僅僅是會用,而是真正“懂得”這些字是如何思考的。這本書無疑是提升中文素養的絕佳利器,其深度和廣度遠超我的預期。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門檻不算低,如果你隻是想找本輕鬆愉快的讀物打發時間,可能不太適閤。它要求讀者有一定的耐心和對曆史的求知欲。但一旦你跨過瞭初期的適應期,你會發現它像是一個巨大的知識寶庫,每翻開一頁,都有新的驚喜在等待著你。作者的論述邏輯鏈條非常嚴密,從一個字的演變軌跡,能夠推導齣當時社會的技術水平、哲學思想乃至人際關係模式,這種宏觀與微觀結閤的敘事手法,構建瞭一個非常立體和豐滿的漢字世界。書中很多引用的古代文獻和考古發現,都處理得恰到好處,既提供瞭權威支撐,又不會顯得過於冗長。最難得的是,這本書成功地平衡瞭學術的嚴謹性與大眾的可讀性,讓那些原本隻在象牙塔內流傳的專業知識,以一種優美且引人入勝的方式展現在我們麵前。讀完後,你會對漢字産生一種近乎膜拜的敬畏之心,深切體會到中華文明的韌性和深邃。

評分

這部《漢字百話》讀起來簡直讓人愛不釋手,作者的功力實在瞭得。我原本以為這隻是一本枯燥的文字學入門書,沒想到它竟然能將那些方塊字的曆史娓娓道來,活潑得像在聽一位資深老者講述傢族的往事。特彆是它對一些常用字的起源考證,簡直是福爾摩斯式的探案過程,每一個筆畫的增減、每一次字形的演變,背後都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和生活邏輯。比如,它如何解釋“傢”字中的“宀”和“豕”的關係,那種古人對“安居”的理解,一下子就清晰地呈現在眼前。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拿起筆在紙上臨摹,去感受那種遠古的智慧是如何凝結於方寸之間的。更值得稱贊的是,作者的文筆極具畫麵感,讀到某些字的甲骨文形態時,仿佛能直接看到刻刀在龜甲上鑿刻的場景,那種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讓人不禁對祖先的創造力肅然起敬。這本書絕不是那種堆砌冷僻知識的工具書,它是一部帶著溫度的文化史詩,讓人在瞭解字形的同時,也領悟瞭中國傳統思維的精髓。

評分

質量不錯,送貨及時,京東值得信賴

評分

論飲食之傷,外邪(風寒濕熱等)之傷-,還是情緒之內傷,如果久不解決,拖成各種慢性病,的確都會反映在腹部,反過來再看“一切慢性病都可以在腹部找到其對應的蛛絲馬跡”這個話,真是一言以蔽之!俗手愈演愈煩,徒增迷惑;高手化繁為簡,一語中地。中裏老師真不是蓋的!

評分

白川靜從73歲到80歲編著齣版瞭《字統》《字訓》《字通》三部辭書。92歲時《白川靜作品集》副捲纔開始發行。

評分

我就著這個故事問父親,究竟是老者對,還是倉頡對。父親當時說的話我已經記不清瞭,大意不過是,將來你會讀更多的書,這件事的對與錯,你會有自己的判斷。

評分

白川靜1910年齣生於日本福井縣,1943年畢業於日本京都立命館大學,1948年發錶首篇論文《蔔辭的本

評分

一本瞭解漢字的書。乾貨!

評分

在白川靜看來,從遠古而來的漢字堪稱是古文化的“活化石”,所錶現的不僅僅是有關先民的物質史實,同樣還將他們的精神狀態錶露無遺。譬如漢字的詞義擴大與縮小,復閤詞的齣現,對文字駕馭方式的更迭,反映瞭特定時代的精神品質。

評分

知識全麵,內容翔實。

評分

日本人寫的,研究漢字的,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