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会与天主教进入中国史

耶稣会与天主教进入中国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利玛窦(Matteo Ricci) 著,文铮 译
图书标签:
  • 耶稣会
  • 天主教
  • 中国历史
  • 传教士
  • 文化交流
  • 宗教史
  • 明清史
  • 利玛窦
  • 中西文化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45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44437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耶稣会与天主教进入中国史》为著名传教士利玛窦一行来中国传教过程中所见、所闻的记录手稿翻译译著。利玛窦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1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为西学东渐及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和影响。
  《耶稣会与天主教进入中国史》记录了利玛窦从准备进入中国直至其在中国去世前的所见所闻。此前中华书局曾以《中国札记》为名出版。本书相比《中国札记》的优越性在于使用底本为意大利文原版,经过译者和审校者的精心译制,力求以接近利玛窦原著的方式将那段历史呈现给读者。

作者简介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王应麟所撰《利子碑记》上说:“万历庚辰有泰西儒士利玛窦,号西泰,友辈数人,航海九万里,观光中国。”

目录

第一卷绪论:中国和中国人

第一章撰写这部史书的原因及写作方法

第二章关于中国的名称、面积和位置

第三章中国大地的物产

第四章中国的制造工艺

第五章关于中国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中国的学位

第六章中国的政府机构

第七章中国的礼法

第八章关于中国人的相貌、穿着打扮及其他风俗

第九章中国的迷信与其他陋习

第十章中国的宗教派别

第二卷肇庆的寓所

[1583年9月、10月一1589年8月上旬

第一章我们当初如何决定进入中国

[1552—1582

第二章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神父们三次进入中国,但都未能立足

[1582年3月9日一1583年8月10日(约)

第三章神父们是如何被召到肇庆,最终获得许可证和一块供修建寓所的土地而在中国定居的

[1583年8月15日(约)一1583年9月底

第四章神父们逐渐开始与中国人谈论天主教

[1583年10月一1584年11月25—29日(约)

第五章罗明坚神父去澳门,利玛窦神父肇庆遇险;把铁钟和译成中文的地图作为礼物送给知府

[1583年12月一1584年10月

第六章神父们获得许可让西班牙国王的使节来中国;卡普拉莱神父抵达肇庆

[1584年5月2日一11月26日(约)

第七章为促进传教事业,又有两位神父从印度来华:一位是孟三德神父——中国传教事务的负责人——

他获得许可来到肇庆;另一位是麦安东神父,后来与罗明坚神父前往浙江省

[1585年4月1日一1586年4月

第八章罗、麦二神父返回肇庆;罗神父又赴广西;此间发生的其他事情

[1586年7月一1587年7月

第九章岭西道害怕神父们留在肇庆,于是编造理由,迫使孟三德神父返回澳门;这一事件后神父们又遇到一个大麻烦

[1587年7月27日一12月

第十章罗明坚神父回到澳门并留在那里;孟三德神父来肇庆,当地百姓又给寓所带来麻烦

[1588年1月一7月

第十一章范礼安神父派罗明坚神父去罗马,请求教宗派神父们作为他的

使节去觐见中国皇帝;范神父派麦安东神父来肇庆;肇庆又起风波

[1588年8月一12月

第十二章神父们在肇庆寓所取得的成果

[1583年9月、10月一1589年8月上旬

第十三章神父们在肇庆寓所中经受到的最后挫折;都堂刘节斋把神父们逐出肇庆

[1589年4月一8月初

第三卷

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九章)韶州的寓所

[1589年8月26日1595年4月18日

第二部分(第十章至第十四章)南昌的寓所

[1595年6月28日一1598年6月25日

第一章如何建立韶州的寓所;中国的传教事业又一次从头开始

[1598年8月1日一10月1日

……

第四卷

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十章)南京的寓所

[1597年7月20日—1600年5月21日]

第二部分(第十一章至第二十章)北京的寓所

[1601年1月21日—1602年9月21日]

第五卷传教事业的逐步发展以及各地教务情况

[1603年2月—1610年5月lO日-1611年11月1日]



《明清之际的社会变迁与士人阶层》 一、 引言:历史的断裂与连续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明末清初这一中国历史上最为剧烈的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如何重塑了士人阶层的政治伦理、学术范式与社会角色。这是一个旧的王朝秩序瓦解、新的统治结构艰难建构的时代,也是传统儒家思想体系面临巨大挑战与重塑的时期。我们关注的焦点并非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置于具体社会肌理之中的知识精英——士人,他们如何在国家权力真空、意识形态重构与经济格局变化的多重压力下,完成自身的身份认同与价值取向的调整。 二、 时代的背景:权力重组与社会动荡 明朝覆灭与清朝入关带来了权力核心的彻底更迭。对于世代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士人而言,这种变动意味着传统的上升通道被阻断,原有的政治理想无处安放。 2.1 政治忠诚的困境与选择 清朝的统治策略,如“剃发易服”等民族政策,极大地考验了汉族士人的政治忠诚。本书将细致考察不同群体(如降清、隐退、抗争)的士人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及其选择的复杂性。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降”与“不降”的问题,更涉及对“天下”概念的重新定义——“天下”是延续于汉族血脉的王朝,还是超越族群的、由贤能治理的理想社会秩序?我们通过分析大量传记、书信与日记,揭示士人如何在生存压力与道德坚守之间进行艰难的权衡与辩护。 2.2 经济基础的动摇与士绅阶层的分化 明清之际,区域经济格局发生显著变化,白银货币化深入,商品经济空前发展。这种经济基础的松动,直接影响了以土地和功名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士绅阶层。本书将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科举中断与士人经济来源的转型: 长期科举的停滞使得部分失意的士人不得不转向商业经营、地方教化或地方事务管理,这种转向如何改变了他们与传统宗族的关系,以及他们对“士”与“商”的传统分野的态度。 地域社会的重构: 在中央权力相对薄弱的背景下,地方士绅在宗族、水利、义仓等事务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本书将通过考察特定地域(如江南的徽州、江右的赣南)的社会结构,展示士人如何从国家治理的边缘回归到地方生活的核心,从而塑造了新的社会影响力。 三、 学术范式的重塑:义理、考据与心性的回归 政治上的挫折与社会角色的转变,直接催生了学术思想的深刻变革。士人不再将学术视为通往仕途的阶梯,而是将其内化为安身立命、重建精神家园的途径。 3.1 经学领域的“返本开新” 清初经学呈现出两个主要方向: “义理”的重估与深化: 以顾炎武、黄宗羲等为代表的“实学”思潮,是对明末空谈心性、脱离实际的学风的反拨。他们强调“经世致用”,将对经典的研究与对国家典章制度、民生疾苦的关怀紧密结合。本书将分析他们如何从儒家经典中发掘出批判现实、关注民生的思想资源。 “考据”的兴盛与规范化: 阎若璩、胡渭庸等学者将考据推向极致,力求回到经典文本的“原貌”。这种对“证据”的执着,一方面是对明代以来流于空泛学风的矫正,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一种面对动荡时代,试图通过确立坚实、不可动摇的知识基础来寻求确定性的心理需求。 3.2 心学传统的余波与转向 虽然阳明心学在明代占据主导地位,但清初的学者对心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本书将分析,在政治理想破灭后,士人如何重新审视“内圣之学”,是将其彻底抛弃,还是将其改造为更具实践性、更侧重于个人道德修养的哲学体系,以应对外部世界的变迁。 四、 文化的转向:地方志、诗歌与个体书写 当宏大的政治叙事失语后,士人的关注点自然下移至日常生活、地方风物与个体情感的表达。 4.1 地方文献的整理与“乡土意识”的萌芽 清初大量士人投入到地方志、谱牒、山水游记的编纂中。这不仅是学术任务,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与身份的确认。通过对这些地方文献的梳理,本书揭示了士人如何在“天下”概念崩塌后,通过对“一方水土”的细致书写,重建其文化共同体与精神归属感。 4.2 个人情感的凸显:日记与尺牍 相较于明代偏重于言志的诗歌,清初士人的诗文更富含对个人命运的感伤、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摹。通过对大量私人信札和日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士人个体心灵世界的复杂性、隐秘的挣扎与坚持,这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主体性”意识的初步觉醒与深化。 五、 结论:士人阶层的新定位 明清之际的社会变迁迫使士人阶层完成了艰难的身份重塑。他们从直接参与国家政治的精英,逐步转化为维护社会秩序、传承文化道统、并最终影响晚清变革的关键力量。他们的学术探索,无论是对实学的提倡,还是对考据的精研,都为后世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资源与文化韧性。本书试图描绘的,正是这一群体在历史巨变面前,如何以知识和道德为锚,锚定自身,并最终塑造了新的时代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历史著作最可贵之处,或许在于其对“接触点”的精妙捕捉和分析。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传教活动的时间表,而是专注于探究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体系在特定历史断面上如何发生“化学反应”。作者对当时的社会结构、官方意识形态、民间信仰体系的描摹都极其到位,使得传教士们的每一个行动、每一次成功或失败,都有了坚实的社会背景依托。读到最后,我能清晰地看到,这场跨越欧亚大陆的文化交流,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宗教本身,它触及了中国社会肌理深处的权力分配、知识权威的重构,乃至个体对“世界观”的认知。这种宏大叙事的视野与对微观史实的精准把握的结合,让本书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如何进来”的故事,更是深刻地揭示了“如何影响”和“如何被影响”的复杂辩证关系,留给读者的是对近代中国转型期更深层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毋庸置疑,但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叙事视角的新颖和广阔。它跳出了传统“西方中心论”的窠臼,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平衡的观察场域。作者似乎有一种罕见的敏感性,能够捕捉到中国士大夫阶层在面对全新知识体系时的那种内在的、悄无声息的观念地震。不仅仅是记录了哪些教义被接受或拒绝,而是细致描绘了文化冲突的“物理反应”——比如,当西方的数学或天文知识与本土儒学经典发生碰撞时,知识精英们内部产生的细微裂痕与融合的尝试。文字的密度很高,但绝非晦涩难懂,而是充满了扎实的文献支撑,却又以一种近乎散文的笔触呈现出来。每一次引用和分析都像是在精密解剖一个历史标本,让人清晰地看到那些看似孤立的事件是如何被更宏大的社会动力所驱动。对于想探究思想史如何与政治实践交织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座宝库,提供了理解晚期帝国社会变迁的全新钥匙。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也展现出了超越一般学术论著的文学气质。行文流畅自然,逻辑推演严密,但其表达方式却极富韵味。作者似乎深谙历史的悲剧性与荒诞性。在描述某些历史高潮时,语言会自然地拔高,带着一种史诗般的凝重感;而在处理日常的交流与误解时,笔调又变得幽默而富有洞察力,偶尔还能品出一种跨越时空的讽刺意味。这种灵活多变的文风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那些复杂的教义之争和宫廷政治斗争,都能以清晰明了的叙述方式呈现出来。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历史研究和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融合在了一起,对于那些既追求知识深度又享受阅读愉悦的读者来说,绝对是极佳的选择。它证明了严谨的历史写作不必是冰冷的,它可以是饱含深情和智慧的艺术品。

评分

坦率地说,起初我担心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教条复述,但很快我就发现自己完全被带入了那个充满张力的历史现场。作者对细节的关注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这反而成就了极佳的阅读代入感。我仿佛能闻到当时传教士们在炎炎夏日下宣讲时的汗味,能感受到地方官员在做出关键决策时内心的权衡与压力。书中的人物塑造极为立体,他们不是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行动者,他们的信仰、野心、恐惧和对故土的思念,都被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特别是关于教规与中国传统礼仪之间那种微妙的、时而剑拔弩张的拉锯战,描写得极为精彩。这种对“情境感”的极致追求,使得历史不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鲜活过程。读罢全书,我对“文化适应”这一概念有了远比以往深刻的理解,它绝非简单的取舍,而是一场涉及灵魂深处的、漫长而痛苦的重塑。

评分

这部历史著作的叙事功力着实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织工,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线索编织成一张既严谨又引人入胜的巨幅挂毯。从开篇对早期传教士个体命运的细腻刻画,到中后期对教廷策略在东方水土不服的挣扎与调整,文本的张力始终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重大历史转折点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洞察力。例如,在描述某位重量级人物被接纳或排斥的过程中,作者并未简单地贴上“好人”或“坏人”的标签,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权力结构、文化误解以及时代局限性。这种多维度的解读,使得即便是对这段历史已有初步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发现新的层次。阅读体验是一种持续的探索,你总能期待下一页会揭示出某种先前未曾察觉的微妙互动,这远超一般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更像是一场深度的文化考古,引人深思,让人愿意一气呵成地读完,并久久回味其间错综复杂的人性与信仰的较量。

评分

了虎揽胜的纪录!?在这种地方官员

评分

维恩戴西欧斯点点头,绕过他的仆人,直接面对那个看门人,“我们从西海岸远道而来帮助你们的大老板。我们应该得到礼貌的欢迎,而不是无谓的刁难f”

评分

书很好,品相不错,快递服务也很优秀,这是一本好书,谢谢京东了

评分

文奇并不多产,但他的每一部小说都称得上经典:1981年,《真名实姓》使他声名大噪;1993年,《深渊上的火》获得雨果奖;2000年,《天渊》击败《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再获雨果奖……2007年,《彩虹尽头》让他捧回第五座雨果奖奖杯。

评分

看门人干脆地打断了切提拉蒂弗尔的话:“不要紧。我这儿有申请表。”其中两个组件快步走下阶梯,嘴里咬着几张纸,“我给你们解释,然后你们签字。大老板给钱多。住得也好。每十天还有一天休息。”

评分

价格优惠,正版超值,继续好评!

评分

《耶稣会与天主教进入中国史》记录了利玛窦从准备进入中国直至其在中国去世前的所见所闻。此前中华书局曾以《中国札记》为名出版。本书相比《中国札记》的优越性在于使用底本为意大利文原版,经过译者和审校者的精心译制,力求以最接近利玛窦原著的方式将那段历史呈现给读者。

评分

“(中国人)有无数军用的马,但退化得厉害并缺乏勇武精神...因此打起仗来实际是无用的。” (P11)

评分

最近在研究传教士专题,正在努力研读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