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巡捕眼中的上海滩

英国巡捕眼中的上海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E.W.彼得斯 著,李开龙 译
图书标签:
  • 上海滩
  • 历史
  • 巡捕
  • 英租界
  • 近代史
  • 社会生活
  • 文化
  • 犯罪
  • 见闻录
  • 老照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597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371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说到旧上海滩、公共租界,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估计是“三大亨”——杜月笙、张啸林、黄金荣。其实,对于上海这座谜一样的城市来说,巡捕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标志。20世纪30年代,一名英国籍巡捕最近距离地窥探了中国人在十里洋场的日常生活。这座城市被鸦片、武装抢劫、谋杀充斥着,它最黑暗、肮脏的部分隐藏在了五光十色的霓虹灯之下。

内容简介

  《英国巡捕眼中的上海滩》首版于1937年,记录了作者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滩任巡捕的经历。这本独特的回忆录不仅记录了日常的警务工作经历,还讲述了他对于当时中国社会和风俗习惯的理解和感受。

  在1935年12月1日凌晨,彼得斯和他的一个下属发现了身患重病、穷困潦倒地躺在路边的中国人毛德彪,从这儿引发了后来的谋杀指控和轰动一时的法庭审判……

作者简介

  E.W.彼得斯(E. W. Peters),英国人,20世纪30年代在旧中国上海公共租界任洋巡捕。他见证了当时上海滩的繁华、喧嚣、混乱和暴力,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英国《卫报》、《金融时报》、BBC等媒体发表在中国的见闻和感受,其中关于中国上海抗战的描述影响广泛。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的充斥着武装抢劫、绑架、谋杀和毒品交易。这本独特的回忆录以巡捕的日常警务工作经历和作者因涉嫌谋杀一名中国乞丐而被起诉的案件为例证,说明了当时上海警务工作是如何在政治的风口浪尖上运作的。直到1935年,上海的捕房才刚刚从十年前的“五卅惨案”危机中恢复过来。

  ——罗伯特·毕可思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历史系教授,英国学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目录

Ⅰ.初识上海

Ⅱ.紧张的训练

Ⅲ.第一次实战

Ⅳ.沉迷于吸食鸦片的中国人

Ⅴ.层出不穷的威胁和挑战

Ⅵ.最令人震惊的一次武装抢劫

Ⅶ.中日紧张状态迅速升级

Ⅷ.光怪陆离的“东方巴黎”

Ⅸ.戛然而止的巡捕生涯

Ⅹ.锒铛入狱,接受法庭审判

Ⅺ.扑朔迷离的案情

关于案件的一手资料

延伸阅读

前言/序言

  序  在上海这座谜一样的城市里,上海滩巡捕是一个不可遗忘的标志。城市警务工作中存在的所有痼疾,在这里都加倍凸显,因为上海滩是同时由三方市政机构和至少两股其他警务力量共同管辖的。除此之外,上海滩的犯罪率极高:臭名昭著的上海青帮;层出不穷的绑架和武装抢劫;间歇性的内战和外国侵略;再加上间谍活动和暴力的政治恐怖活动。上海的警务力量必须都是全副武装的,因为根据中国的法律,武装的犯罪分子一旦被抓量刑极重,所以他们对巡捕开枪时绝对没有半点犹豫。没有武装的暴徒们则会通过袭击巡捕以窃夺武器,而且绝不留下活口。这一切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滩由外国势力控制的租界地区巡捕死亡人数迅速上升。1914年至1942年间,总数超过120名的锡克人、中国人、日本人及欧洲人在执勤时丧命。这在很大程度上迫使当时的上海警务人员在现代防暴、徒手格斗、枪械训练等方面不断探索以应对层出不穷的威胁和挑战。他们的经验甚至影响了20世纪中期国际警务工作的开展。  上海滩的巡捕始终被认为是邪恶堕落的,据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间招募的外籍巡捕包括前黑棕部队成员。黑棕部队即皇家爱尔兰警队后备队,曾参与镇压爱尔兰独立运动;还有一些人员曾经是巴勒斯坦警察,他们也背着热衷暴力的恶名;其他被招募人员也至少都是当过兵的。尽管被招募的很多是曾服役的人员,但上海滩巡捕其实并非传言中的那么凶神恶煞,曾经在殖民地警务部门服役的人数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传言被夸大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历史档案公开以前人们对上海滩巡捕的历史知之甚少;另一方面是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混乱如当时的上海滩,必然要有强势的警力才能应对。  上海滩巡捕在欧洲人的印象中愈发鲜活起来还要归功于埃尔热于1933年出版的《丁丁历险记之蓝莲花》。故事的背景就被设定在上海,其中腐败又有种族歧视的巡捕房督察角色后来又出现在这位比利时漫画作家的其他两部英雄历险故事中。尽管偶有关于上海警务的文章发表于《警务期刊》之类的文献上,但只有一个叫E.W.彼得斯的人  在当时出版自传,讲述了他在上海巡捕房任职的经历。接着往下读,你就会明白彼得斯为什么要这么做。  欧内斯特·威廉姆斯·彼得斯是一个失业的前陆军汽车修理工。1929年11月,他来到上海,那之前一个月,彼得斯在伦敦被上海市工部局招募为见习巡长。这只是一个例行的任命,不论是他的背景还是过去的经历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彼得斯十六岁离开学校在运兵船上打工,后来在煤矿做运煤司机,之后又在皇家坦克部队待了七年,其中五年驻守于印度。喜欢在海外服役可能是促使他应征成为上海滩巡捕的原因之一。彼得斯在中国待了六年半的时间,于1936年4月回到英国,并接受了著名的《世界新闻报》的采访,宣称其在上海的经历是:“为名誉而战,身心俱疲,虽获胜利却已身无分文。”  彼得斯宣称他打算写一本书,也就是后来面世的这本。由休·巴恩斯“编辑”并于1937年出版。这本书一经出版就被当成了在上海公共租界工作的外国巡捕的回忆录,如它封面介绍上所称:是对上海滩警务工作的一次深刻披露,内容涉及武装犯罪团伙、毒品买卖、吸食鸦片、中国的司法、刑罚和处决。除了极具煽动性的封面之外,书中还介绍了上海“近年来最轰动的案件,本书作者因涉嫌谋杀一名中国乞丐而被起诉”。这本独特的回忆录将以日常警务工作经历和那起著名的案件为例证,来说明当时上海警务工作是如何在政治的风口浪尖上运作的。  上海工部局在1854年建立了上海的第一个巡捕房。起初只是从香港招募了一帮社会闲散人员。到1935年,巡捕人数扩大到近5000人。彼得斯是其中的489名欧洲巡捕之一。欧洲巡捕大多是英国人,有少数白俄罗斯人。他们和583名锡克人、251名日本人及3574名中国人一起负责上海的治安。上海的巡捕体系庞大复杂,要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1935年的上海有116万中外常住人口,并且每天还有不计其数的人从城市周边拥入。像彼得斯这样的巡捕,每天工作的主要内容不仅有维护城市日常治安,同样重要的还有一部分政治任务,就是和中外机构一起打击共产主义活动和苏联间谍活动。此外,上海的巡捕房还有一支处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型防暴队,又称武装后备队。彼得斯在中国时,有一段时间就任职于该后备队。  直到1935年,上海的巡捕房才刚刚从十年前的“五卅惨案”危机中恢复过来。1925年5月30日,时任巡捕房督察的爱德华·埃弗森因为惧怕游行示威者冲破位于南京路的老闸捕房,下令向示威者开枪射击。当时的巡捕主要由锡克人和中国人组成,埃弗森开了第一枪,射击导致12名中国示威者丧生。埃弗森的行为把上海租界推向了国内和国际的政治风暴中心。  “五卅惨案”的影响力比当时任何其他事件都更强大,它彻底激发了中国青年反抗外国殖民者的热情。人们发起了抵制外国殖民者的活动,随后在广州和武汉发生的流血事件也加剧了这一危机。虽然租界在这一系列事件之后仍得以保留,但不得不增补人员,更换比较专业的新领导,并且发展出一套新的人群控制策略,以及加强情报和政治性警务。  彼得斯就是在上海巡捕房增补人员这一时期被招募进来的。在1929年巡捕房共招募了包括彼得斯在内的118名外籍巡捕。他们大多是英国人,被分成小批来到中国(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降低这些人在途中被共产主义者策反的风险)。像彼得斯一样,1929年招募的这些人大部分是退伍士兵,但当兵之前也是来自各行各业,有的当过矿工,有的是邮递员,还有推销员、农场工人或铁路工人,也有些在英国当过警察。这些人离开自己服役的部队而选择留在上海滩做巡捕,大多是因为喜欢这里的城市生活。总体而言,这些人根本算不上合格的巡捕,更多的是贪图城市繁华。上海滩的娱乐文化对他们很有吸引力。在上海滩,外国巡捕虽然收入不一定高,但肯定比本国挣得多。巡捕们总是在抱怨那些自以为是的长官给他们的恶劣待遇,其实他们也分享了不少好处。在上海生活的诸多好处之一就包括可以和他们的俄国女友或日本女友出入酒吧享受夜生活,以及坐船到西边郊区打猎之类。巡捕房高层认为招募退伍士兵是种不错的选择,因为他们以为这些人更遵守纪律。但事实是,这些人离开军队而选择巡捕的原因就是想要换个轻松灵活的市民工作。这就导致巡捕房文件中永远少不了各种对他们的处罚记录。  彼得斯只是个普通的巡捕而已,即“一般的退伍士兵”,他的一份年度评估上写着“不是非常可靠,但是在监督之下算个还可以的巡捕”。彼得斯比别人爱喝酒,而且绝对不放过任何能钻制度空子的机会。他的档案上说他曾辱骂他的上级;未经许可在宿舍外逗留,执勤期间唆使他人饮酒以及不遵守命令。他的另一份年度评估上写着“爱投机取巧”。按要求彼得斯必须参加学习上海话的培训,但是他并没有完全遵照要求,以致到1935年他的巡捕工作都要不保。彼得斯在1934年10月曾休假七个月之久,坐船经日本、加拿大到英国,可能是回了趟故乡多佛尔。到1935年春天,彼得斯又经苏伊士运河返回上海,根据他自己的说法,他打算在1935年底辞去巡捕一职,然后带着他的日本女友澄子,也就是《英国巡捕眼中的上海滩》献词中以此书致敬的人,一起回英国。然而,在1935年12月1日凌晨,彼得斯和他的一个下属——见习巡长W.A.贾德发现了身患重病、穷困潦倒地躺在路边的中国人毛德彪。从这儿引发了后来的谋杀指控和轰动一时的法庭审判,那也将是本书叙述的高潮。  客观地说,我认为《英国巡捕眼中的上海滩》是一本找人代笔的回忆录,或者说是辩解书。此书在介绍关于中国的流行文学作品中占有一席之地,它将内容的重点放在描写中国的残忍和酷刑上。依靠在当时还算是新兴事物的印刷技术,廉价地复制照片,把不适当的内容通过照片展示给读者。正如该书的书评指出,也如很多人看到的,有些照片拍摄的是非常丑恶的场景。中国执行死刑的残酷画面一直被许多国家用来作为中国残酷落后形象的证明,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还出现了一种新风格的大胆披露方式,尤以布克的作品《中国海岸的吸血鬼》(1932)和《中国海上的海盗船》(1936)为代表。这些书以及其他一些与之类似的作品出现于大量堆砌图片的风气之前,所以不像后来那些作品一样,仅仅关注有限的猥亵低俗的主题,如赌博、酷刑、行刑、吸食毒品及卖淫,特别是欧洲人在亚洲卖淫的情况。后一类型作品的代表有亨利·查普利的《通往上海之路》(1934)和亨德里克·德·莱乌的《罪恶之城》(1934)。不可否认,这些书中揭露的丑恶确实以某些形式存在。白俄罗斯卖淫者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生活中无法回避的一种现象。麻醉药品的使用也是当时社会政治中的现实问题。巡捕房的巡捕们面对的就是这样的现实。他们还亲眼目睹过罪犯因为在租界犯罪而被执行死刑。行刑的照片刊登在巡捕间流传的私人小报上,也就是和后来出版的书籍中使用的类似的照片。  彼得斯在他的书中一笔带过了关于他如何被招募的过程,然后直奔读者更感兴趣的揭露上海现实的内容。其中一些个人生活片段的描写有可信之处,但也不乏鹦鹉学舌模仿其他作品关于上海概况描写的部分。彼得斯的故事也从后来留存的某些巡捕私人物品中得到证实,正如兰开夏人毛瑞斯·汀科勒在20世纪20年代写的家信,后来成为了汀科斯的作品《帝王塑造了我:我在上海和上海捕房的生活》中的核心内容一样彼得斯的书中还谈到了酒吧的假香槟、与俄国酒吧女昂贵的艳遇、都市的浮华喧闹、对英国机构里各种势力的抱怨以及上海的暴力枪支犯罪。  彼得斯写道:“我们这些被招募的巡捕都认为,每周列队去两次太平间真不是开启巡捕生涯的好方式。”虽然这有些夸张,但是在1930年间,也就是彼得斯被雇佣的第一年里,发生了40起交火事件,总计4名中国巡捕死亡,13名受伤,15名犯罪分子被击毙。书中对此类事件有详细描述。像所有在1932年服役的巡捕一样,彼得斯也经历了中日战争带来的恐惧,上海北郊彻底变成了废墟,但他还算幸运,能够享受到安全一点的生活。  读者也许会问,书中关于上海的内容哪些是现实?哪些又是虚构?总是让人难以断定。另一个巡捕,性格温和的都柏林人巴尼·沃尔写的家信,有时候读起来像冷峻无情的惊悚片。另一位作者汀科勒的文笔比彼得斯和他所谓的“编辑”休·巴恩斯都要好。他在书中把自己塑造成硬汉的形象。上海生活对他们这些人而言也许是艰难的,但是彼得斯也在其书中承认,当巡捕也有当巡捕的好处。巡捕都配有仆人,而且可以为所欲为,赌博赢的钱也可以弥补不高的工资收入。彼得斯概括说“有些时候巡捕房是个非常欢乐幸福的地方”。彼得斯属于巡逻人员,有一段时间就职于防暴队,也就是武装后备队。防暴队是由著名的W.E.费尔贝恩组建的。此人曾经是皇家海军,他创立的不少战术和训练方法后来都成了上海巡捕房的基本规范。彼得斯对其巡捕生涯的描写有些不成体系,虽然大体上是按年代顺序,但在全书的后一百页,重点全放到了1935年12月1日毛德彪事件和之后的影响上。  关于毛德彪悲剧的内容就留给彼得斯来详述吧,而且附录中也有许多补充材料。但我要说的是,彼得斯和贾德是非常幸运的。没有哪个居住在上海的英国陪审员愿意判定这两个英国人谋杀罪名成立,轻一点的罪名倒还可能。尽管这两个巡捕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但陪审员们都是来自管理这个城市的上流社会阶层,受审的巡捕是白人,而受害者不过是个倒霉的、完全边缘化的中国人。上海巡捕房的普通巡捕们觉得受审的仿佛是他们自己,而且他们也没想到高层会如此迅速地对这对巡捕提出指控。事实上,1935年底的上海政治局势已经和彼得斯刚来中国时大不相同了,中国国内和海外的公众舆论越来越有影响力。上海巡捕房在提起诉讼上一直非常高效,尤其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要求中国收回对其核心大城市控制权的呼声高涨,带来的巨大压力把这座城市的政策和其管理者的行为都放到了聚光灯下。


  


《穿行迷雾:近代上海的社会图景与风云变幻》 一部深度剖析近代上海转型与冲突的史诗级著作 本书简介: 《穿行迷雾:近代上海的社会图景与风云变幻》并非仅仅记录某一个侧面的故事,而是一部宏大而精密的社会编年史,它以20世纪初至抗战爆发前这一波澜壮阔的时期为经纬,勾勒出近代上海这座“魔都”从传统市镇向现代都市嬗变过程中的复杂肌理、内在张力与时代脉搏。本书旨在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经济命脉、阶层流动、文化思潮以及政治角力的多维度考察,揭示上海如何成为一个充满矛盾与活力的全球性枢纽。 第一部分:城市的诞生与骨架——空间的重塑与基础设施的扩张 本书开篇即着力于描绘近代上海的“地理学”。我们不再关注单一的观察视角,而是将目光投向城市规划的宏大叙事。从1842年开埠后的公共租界与法租界的逐步扩张,到华界内部的自发性生长与改造,本书详尽梳理了城市空间如何被外力介入和内在需求所分割、塑造与融合。 城市边界的流动与固化: 研究了租界划界的法律依据与实际执行中的灰色地带,分析了“界务”对城市管理权力的渗透与争夺。特别关注了华洋分治的物理表现,如道路的铺设标准、照明设施的部署,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隔离现象。 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尝试: 深入探讨了自来水、电灯、电报和有轨电车的引入对城市生活带来的革命性影响。这些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如何首先服务于外侨和买办阶层,继而缓慢渗透到本土社会,重塑了人们对时间、距离和便利性的认知。我们分析了这些建设背后的资本来源、技术瓶颈以及对城市环境(如污染、交通拥堵)初期的挑战。 里弄的兴衰与家庭的变迁: 细致考察了石库门里弄这一兼具中西建筑风格的城市住宅形态。它不仅仅是居住空间,更是社会阶层、宗族关系和邻里互助网络的物质载体。通过对里弄空间布局的分析,揭示了传统家庭结构在城市化压力下面临的挤压、适应与重构。 第二部分:资本的洪流与劳动的搏杀——经济结构的剧变 上海的崛起,核心在于其作为远东金融和工业中心的地位。《穿行迷雾》将经济分析置于核心位置,考察了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新的财富分配格局。 航运、金融与洋行体系: 重点剖析了洋行作为资本输出和商品集散中心的运作模式,分析了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外资银行在货币发行、信贷控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探讨了民族资本家如何在这种强大的外部压力下,通过“借船出海”或“曲线救国”的方式积累原始资本,艰难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 民族工业的曙光与困境: 详细梳理了纺织、面粉、火柴等轻工业的发展史,特别是张謇、荣毅仁等实业家的创业历程。本书不回避民族工业所处的“两面夹击”困境——既要与外国垄断资本竞争,又要应对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掣肘。 底层经济与“马路文化”: 对城市的非正规经济活动进行了田野式的考察,包括码头工人的搬运、小贩的流动经营、以及各种灰色地带的交易。这些构成了支撑城市运转的底层劳动网络,也催生了独特的、流动的“马路文化”。 第三部分:观念的碰撞与身份的重塑——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 近代上海是一个观念的熔炉,新旧思想的交锋最为剧烈。本书聚焦于文化机构、教育普及和市民生活方式的转型,展现了上海人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新式教育与知识群体的崛起: 分析了教会学校、新式学堂的建立,以及它们如何培养出第一代具备现代知识结构的知识分子。探讨了报刊杂志、翻译文学对新思想传播的巨大作用,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在政治参与和文化批判中的角色转变。 摩登的诱惑与道德的重塑: 详细描述了娱乐业、时尚产业(如月份牌、时装)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咖啡馆、舞厅、戏院如何成为新的公共社交空间,模糊了传统礼教的界限。分析了“摩登”概念的内涵,它既是进步的象征,也是西方文化侵蚀的标志。 海派文化的形成: 探讨了上海特有的地域文化如何吸收江南传统与外来元素,形成一种务实、精致、兼容并蓄的“海派”精神。这种精神渗透在市民的日常消费、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之中。 第四部分:秩序的拉锯与政治的暗流——权力结构的博弈 近代上海的权力结构是多层且互相制衡的,这使得城市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政治张力。 地方自治的实验与失败: 考察了县署、市政厅以及华人商团在维护地方秩序中的努力与局限。分析了在租界制度下,地方中国官员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应对民间诉求之间的艰难平衡。 帮派、秘密会社与社会控制: 深入研究了青帮等帮派组织在城市权力真空中的作用,他们如何渗透到劳工组织、赌博、烟土贸易等领域,形成一套与官方秩序并行或对立的社会控制网络。 政治运动的策源地: 作为中国现代政治运动的重要发源地,本书梳理了工人运动、学生抗议以及不同政治派别在上海的组织与斗争。特别关注了罢工等经济斗争如何迅速转化为政治表达的平台,以及政治力量如何利用城市的基础设施进行动员与宣传。 结语:未竟的现代 《穿行迷雾》的结尾,将目光投向1937年,在炮火中暂停的现代化进程。本书总结了上海在三十年中取得的非凡成就,同时也深刻剖析了其内在的结构性缺陷——极度的不平等、对外部依赖的脆弱性以及政治力量的持续渗透。上海的经验,是一个关于快速发展、文化融合与阶层固化的深刻案例,它为理解中国现代化的复杂性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参照系。 本书特色: 多学科交叉: 融合了城市地理学、社会史、经济史和文化研究的方法。 细节的宏大叙事: 既有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也有对里弄生活、行话俗语的微观考据。 去中心化的视角: 避免将叙事集中于单一的政治或经济精英,力求展现城市中所有阶层的生存状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惊叹,仿佛透过一把老旧的、泛黄的镜头,重新审视了那个光怪陆离的旧上海。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时而如同老电影的慢镜头,细致描摹着弄堂里吴侬软语的喧嚣与市井百态的烟火气;时而又骤然加速,将读者卷入十里洋场纸醉金迷的灯红酒绿之中。我尤其欣赏他对细节的捕捉,那些关于旗袍的滚边、黄包车夫的汗水、或是某个角落里裁缝铺里飘出的布料气味,无一不真实得让人身临其境。通篇读下来,我仿佛能闻到旧时黄浦江上特有的潮湿与煤烟混合的味道,那是一种历史沉淀下来的、厚重的气息。与其说这是一本历史记录,不如说它是一部充满生活质感的文学作品,每一个人物的侧影都饱满而立体,绝非扁平化的符号,他们带着那个时代的印记,挣扎着,欢笑着,构成了那段复杂岁月的底色。这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和表达,让这本书拥有了超越一般纪实文学的艺术感染力。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对特定时代氛围的营造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那不是教科书上描绘的抽象历史,而是充满了体温和呼吸的现实。我能感受到那种时代交替时特有的紧张感和躁动不安。马路上汽车的轰鸣与人力车夫的吆喝声并行不悖,摩登女郎的笑语和暗巷中的低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充满张力的美学对比。作者对于西方文化元素如何潜移默化地渗透并改造本地生活的描绘,尤其值得称道。他没有简单地赞美或批判“洋气”,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交融在不同社会阶层中产生的异化和适应。读完之后,我对“现代性”在非西方语境下的复杂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思考框架,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进步”与“传统”这两个概念的边界。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近乎于“旁观者清”的视角来审视那个时期的社会肌理。作者的笔调冷静中带着一种深沉的洞察力,他似乎并不急于给出明确的道德评判,而是将那些光怪陆离的场景和人物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读者自己去消化和构建理解。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解放了我的想象空间,我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在脑海中建构那个由殖民文化、传统宗法和新兴商业力量交织而成的复杂迷宫。特别是一些对于社会阶层流动性的描写,那种近乎残酷的现实主义,让人在拍案叫绝的同时,也不禁为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浮沉的小人物感到一丝唏嘘。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颇为精妙,它不是线性时间叙事,而是通过一系列碎片化的、却又互相呼应的场景,最终拼凑出了一个宏大而又充满内在张力的上海剪影。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最初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场景复原,更是一部关于权力结构、社会心理和文化冲突的深刻剖析。作者巧妙地避开了宏大叙事对个体经验的淹没,而是聚焦于那些边缘地带和灰色地带的故事。那些在体制边缘挣扎的人物群像,他们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如何理解和反抗自己所处的时代规则,这些都是极其引人入胜的章节。书中对于某些特定社会现象的探讨,比如灰色交易的形成机制、中上层社会微妙的阶级礼仪等,都显示出作者做了极为扎实的田野调查和资料搜集工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多维度的历史视角,提醒我们任何一个时代都不是铁板一块,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往往隐藏在那些不被主流历史书写所关注的角落里。阅读它,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充满了智识上的愉悦和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探究。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考究,用词讲究,遣词造句之间透露出一种老派的、古典的韵味,但又不会让人觉得晦涩难懂。它成功地避免了当代白话文的轻浮和古文的疏远,找到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点。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环境和人物情绪时所采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常常是一句话就能勾勒出一个场景的精髓,充满了文学的张力和暗示性。例如,当描述某个行业衰败时的场景,作者可能只会用一两件具体的道具来烘托气氛,但那份失落感却能直击人心,无需冗长的解释。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语言的精确驾驭能力。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在品鉴一壶陈年的普洱茶,初尝微涩,回味悠长,每一层滋味都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咂摸,才能领略其中的醇厚与回甘。

评分

另类视角看上海滩看租借之人生百态。

评分

书不错,喜欢文史的朋友可以看看!!

评分

卷不能领呀,领了不用完不甘心,完全上当不能自拔,深陷打折之中,真是完蛋了!

评分

最近京东包装质量下降,简直就是惨不忍睹,建议暂停售书,等有了包装材料再发货。这个月买了n多单,多本受损,其中有一本书脊被野蛮摔断!近一个月已经至少三四次了。太不知道珍惜自己的商品了

评分

更多是表述中国人的风土人情

评分

看起来不错 物流也很快

评分

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

最近京东包装质量下降,简直就是惨不忍睹,建议暂停售书,等有了包装材料再发货。这个月买了n多单,多本受损,其中有一本书脊被野蛮摔断!近一个月已经至少三四次了。太不知道珍惜自己的商品了

评分

在上海这座谜一样的城市里,上海滩巡捕是一个不可遗忘的标志。城市警务工作中存在的所有痼疾,在这里都加倍凸显,因为上海滩是同时由三方市政机构和至少两股其他警务力量共同管辖的。除此之外,上海滩的犯罪率极高:臭名昭著的上海青帮;层出不穷的绑架和武装抢劫;间歇性的内战和外国侵略;再加上间谍活动和暴力的政治恐怖活动。上海的警务力量必须都是全副武装的,因为根据中国的法律,武装的犯罪分子一旦被抓量刑极重,所以他们对巡捕开枪时绝对没有半点犹豫。没有武装的暴徒们则会通过袭击巡捕以窃夺武器,而且绝不留下活口。这一切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滩由外国势力控制的租界地区巡捕死亡人数迅速上升。1914年至1942年间,总数超过120名的锡克人、中国人、日本人及欧洲人在执勤时丧命。这在很大程度上迫使当时的上海警务人员在现代防暴、徒手格斗、枪械训练等方面不断探索以应对层出不穷的威胁和挑战。他们的经验甚至影响了20世纪中期国际警务工作的开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