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馆参观时,您是否好奇青铜器的器名该怎么读,各类器型有什么特点和用途,复杂的纹饰表现的是什么?在《中国古代青铜器》中,也许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一部综览性的经典著作。作者马承源先生是闻名中外的青铜研究鉴定专家。在编排上,本书先以全面的概说让读者获得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整体印象,再以对代表性器物的图文并茂的介绍加深读者的认识,最后的附录亦方便读者查阅和掌握基本器型概况,总体形式就像一本基础教科书。本书篇幅不大,但内容丰富,点面结合,行文流畅,十分易读,提到的具体器物不仅都是名品,而且各自独特的历史、技术和艺术价值通过简洁的文字得到充分的呈现,像书中生僻字附有拼音这样的细节也有助于读者更容易地进入古代青铜器的世界。本书非常适合作为对青铜器感兴趣的读者的入门读物。观众在参观博物馆青铜器陈列前阅读本书,也可大大提升观展效果。
《中国古代青铜器》是青铜器研究鉴定名家马承源先生撰写的一部综览性的学术著作,既适合作为对青铜器感兴趣的读者的入门读物,也是专业研究者应当备有的基本参考资料。本书第一部分对商周青铜器进行了整体性的介绍,从青铜的定义、青铜器的铸造方法、发展源流,到造型、纹饰、使用情况和内涵,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呈现了古代社会生活背景下青铜器的面貌。第二部分是本书的主体,对自二里头文化至东汉晚期、涵盖各种器型的近70件有代表性的著名青铜器分别作了介绍,每件器物均有图片和文字说明,特别是对铭文作了充分的解释,使读者对青铜器个体及其反映的历史事实形成具象的认识。最后的附录部分是对常见的各类青铜器器型的简述,方便读者查阅和掌握基本器型概况。
马承源(1928-2004),著名文物学家,主要从事青铜器、简牍研究和鉴定,1954年起就职于上海博物馆,历任保管部副主任、青铜研究部主任和上海博物馆馆长。获得美国亚洲文化基金会洛克菲勒大奖及法兰西共和国国家荣誉勋章。在青铜器研究和鉴定方面享誉世界,著有《上海博物馆藏青铜器》、《中国古代青铜器》、《青铜礼器》、《中国青铜器研究》等学术著作,主编了《商周青铜器铭文选》、《商周青铜器纹饰》、《中国文物精华辞典·青铜卷》、16卷本《中国青铜器全集》、4卷本《中国玺印篆刻全集》,以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一、商、周青铜器概说
(一)青铜器的铸造
(二)青铜的生产工具和兵器
(三)商、周奴隶主贵族的青铜礼器
(四)商、周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
(五)封建社会初期的青铜器
二、灿烂的古代青铜器
(一)青铜生产工具
(二)青铜武器
(三)青铜礼器、乐器及其他用器
(四)青铜货币
附录 商、周青铜器形制简述
(一)食器
(二)酒器
(三)水器
(四)乐器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研究框架,超越了传统对青铜器“艺术品”或“技术成果”的单一评价。它深入探讨了青铜铸造的社会组织结构——从矿石的开采、范土的制作到最终的铸造完成,背后需要一个庞大的、高度专业化的手工业体系支撑,这本身就是古代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书中对“失蜡法”等高难度技术的介绍,虽然简练,却直指核心,让人对古代匠人的智慧肃然起敬。更重要的是,它对青铜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寿命”进行了探讨,比如一些器物如何被销毁、重铸,或成为战利品流传,这揭示了权力更迭下的物质文化命运。整本书的论证逻辑清晰,结构严谨,引用了大量前沿的学术观点,但行文流畅,观点鲜明,绝对称得上是一部扎实而又充满思辨魅力的佳作,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中国古代文明进程的整体认知。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青铜器”这个主题感到有些枯燥,担心这本书会充斥着测量数据和器型编号。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近乎文学叙事的笔法,将冰冷的考古发现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作者在描述某些重器时,会用上一些富有画面感的词汇,仿佛能让人闻到青铜铸造时散发的烟火气,听到礼乐奏鸣时的恢弘之声。这种叙事上的弹性,使得长篇的论述也不显得冗长乏味。尤其是关于青铜礼器在国家重大典礼中的作用,描写的细致入微,连祭祀的流程、使用者的身份限制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这让我明白了,学习文物,最终是为了理解人,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如何通过这些器物来组织他们的世界,确立他们的信仰。全书的学术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其可读性却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老少咸宜,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这本书在编排和内容深度上,展现出一种极其严谨的学者风范,但阅读体验却远超一般的专业教材。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圈青铜器风格的比较分析,展现了宏大的历史视野。比如,书中将中原地区的庄重典雅与北方游牧民族青铜器上那种奔放的动物造型进行对比,清晰地勾勒出不同族群在互动、交流和冲突中对器物风格的影响。这种跨区域的比较研究,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让我看到“中国古代青铜器”并非铁板一块的整体,而是多元一体的复杂文化景观。此外,书中对考古发掘报告的引用和解读也处理得非常巧妙,既保证了资料的权威性,又通过清晰的图示和逻辑梳理,避免了普通读者在面对原始数据时的迷茫。它似乎在说,我们不仅要看“是什么”,更要深究“为什么会是这样”。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古代青铜器的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将冰冷的文物与鲜活的社会生活连接了起来。它没有采用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腔调,而是充满了对那个时代生活气息的捕捉。比如,关于周代列鼎制度的讲解,不仅仅是罗列了不同等级的鼎的数量限制,更是生动地描绘了在宗庙祭祀和宴飨场合中,这些青铜器如何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等级尊卑的“硬通货”。书里对青铜器铭文的研究部分也特别引人入胜,那些刻在器物上的文字,有时是简单的器主记事,有时却是恢宏的誓言或功绩的宣扬,它们是那个时代最直接、最无可辩驳的史料。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器物时,常常会引用相关的文献记载,形成一种多维度的解读,使得即便是对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迅速进入情境。它让我意识到,青铜器远不止是古代的炊具或酒器,它们是政治权力的图腾,是家族荣耀的载体,是上古先民精神世界的物质投射。
评分这本《中国古代青铜器》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它对器物纹饰的细致解读,简直就是一本打开的视觉盛宴。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博物馆里看到一件商代的兽面纹鼎,当时只觉得它威严而古朴,但对照书里的图解和文字描述,才真正理解了那繁复的线条背后蕴含的宇宙观和权力象征。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器物分类上,而是深入探讨了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礼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形制演变和功能转换。比如,书中对“礼崩乐坏”时期青铜器上装饰风格从庄严神圣转向世俗化、写实化的描绘,非常有洞察力。它不仅仅是考古学的报告汇编,更像是一部配合精美摄影作品的艺术史论著。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目睹了那些工匠们如何将炙热的铜液注入范模,赋予冰冷的金属以生命和历史的重量。特别是那些关于错金、镶嵌工艺的段落,技术细节的描述极其到位,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领会到古代冶金技术的精妙绝伦。
评分挺好的,印刷质量不错,内容参考价值高。
评分本书并非一部以年代、地域或文化编排的通史,也不是一本仅仅研究古代中国青铜器铭文和纹饰的专著。作者不厌其烦地全而梳理考古发现、视觉艺术实例、铭刻资料和文献信息,并对一些重大课题进行深入研讨,其苦心所在,凝缩于对中国古代社会关键问题所产生的感悟之中。从某种角度讲,这些感悟实际上是对早期中国数千年历史发展脉络的概括性总结。试图勾勒出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在始创和形成进程中来自多方的贡献、错综复杂的形态与别具一格的特性。
评分东西,不错,物流也点赞!
评分刚收的
评分向往已久,终于买了,还没有读,准备慢慢学习
评分学校的教材书,必须的
评分正版图书,对了解青铜器很合适
评分挺好的
评分书比较薄,但是里面内容很多,作为了解青铜器入门的书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