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文库:百科名家中国史

名家文库:百科名家中国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广铭 等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国史
  • 通史
  • 名家
  • 文库
  • 百科
  • 文化
  • 经典
  • 史学
  • 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ISBN:97875000934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896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1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26位著名历史学家经典力作!一部小型历史阅读百科,讲述中国5000年悠久历史。
  由名家撰写的学科概述条目和长条目,其本身即是对某一学科体系和知识主题的总结和描述,虽然篇幅简洁,文字精练,但充满深厚的学识积淀,是传播和普及某一门类知识的经典之作。因此,为便于读者从浩繁的海量信息中,快捷获取某一门类或主题精准的、系统化的知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特将这些名家撰写的条目按知识体系汇编而成可随手捧读的大众图书。在此指导思想之下,我们推出了《百科名家中国史》。
  《名家文库:百科名家中国史》根据读者的阅读习惯,改变了原有百科条目的排版形式,重新设计调整了版面,并适当选配了一些体现历史风貌、事物特性等富含知识信息的图片,增加了拓展知识、补充历史背景等方面内容的链接,还将一些小的知识点以脚注形式呈现。
  

内容简介

  

  《名家文库:百科名家中国史》源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由中国各断代史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包括周一良、唐长孺、戴逸等在内的26位著名专家学者撰写,时限起自传说时期,截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基本反映了中国自古代至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科技、文化、民族、对外交往等方面的基本事实和主要脉络,系统全面,且知识准确,文字严谨,表述精当,充分反映了名家学者的治学风范,许多文字如今已成为留给后辈的弥足珍贵的纪念。

目录

传说时期/1西周文献中的古史神话传说/1《天问》所载的古史神话传说/2春秋战国前期的古史传说/2战国中后期加工编成的古史传说/4汉代后起的古史神话传说/6近世对传说时期的认识/7夏/10夏代的主要活动区域及其遗迹/10夏代王权的变革/11夏王朝的统治与剥削 /13农业/14手工业/15文化艺术 /16商/18起源和发展/18社会生产/19阶级关系/24方国各族/27文字和宗教/27科学和文化/28西周/31西周的兴亡/31典章制度/37社会经济/42文化思想/46春秋/51经济/52政治制度/55强国的争霸活动/59各国君主权力下替和卿大夫的兼并斗争 /67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关系/69孔子及其学说思想 /71战国/73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74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各种身份的劳动生产者/81各国的变法和新的君主集权制/84官制、兵制和法律/87七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90边境内外各族/97诸子的思想与学说/98
秦/10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02防止封建割据的措施 焚书坑儒/105整齐制度/106对匈奴和对越人的战争/107秦代的急政/108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110楚汉之战/111汉/113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114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120西汉社会各阶级的状况/126汉武帝时期统一的巩固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32削弱丞相权力/135周边各民族 西汉王朝同周边各族的关系/143阶级矛盾的发展与王莽改制/154绿林、赤眉大起义/161东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和豪强势力的扩张/165封建专制体制的完备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174周边各民族 东汉王朝同周边各族的关系/181东汉后期的阶级斗争和黄巾大起义 /190汉代的文化/194三国/214三国局面的形成/214晋/223西晋/223东晋/228两晋的文化/233十六国/237十六国与五胡/237人民的生产与生活/238各族所建政权的性质/239编户与荫附户口/240少数族政权与汉族士庶的关系/240教育与文化/241佛教的传播与发展/242东西交通/243分裂与融合/244南朝/245宋齐梁的政治/246南朝的经济/250社会各等级、阶层与集团/253陈朝的兴亡/256南朝少数民族的融合/257南朝的文化/259玄学与宗教/260北朝/262北魏/263东魏/270西魏/271北齐/272北周/273隋/275隋朝的建立和强盛/275隋朝的覆亡/289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296唐/299唐朝的建立和前期的统治/299唐朝前期的社会经济和课役制度/309唐朝开元、天宝时期的变革和改革/318唐朝后期的政治和财政改革/324唐朝后期的社会经济/334周边各族的社会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338唐朝的科学技术和文化/347唐朝的中外关系及经济、文化交流/362唐末农民起义和唐朝的灭亡/368唐朝的历史地位/373五代十国/376五代的更迭和十国的割据/376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经济/382政治制度的一些变化/386后周的改革与分裂局面的结束/388五代十国的科技文化/390辽/394建国前的情况/394辽的建国和它的发展/396西辽/402政治制度/403经济概况/409宗教与文化/412宋/416北宋政治/416南宋政治/454宋朝政治制度/474高度发展的宋代经济/488高度繁荣的宋代文化/506宋朝的历史地位/524
西夏/526建国前的历史/526元昊建国及历朝概况/530夏国的制度/536

精彩书摘

  东汉时期,西南边徽以外的部落和民族,遣使贡献方物和请求内属的还有很多。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公元75),汶山以西的白狼、檠木、唐葭等百余部相率内附,人数很多,白狼王还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作诗三章,纪念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称作《白狼歌》。歌词的汉字声读和意译,保存在《后汉书·西南夷传》和注中。东汉后期的阶级斗争和黄巾大起义   东汉后期的阶级斗争   和帝、安帝以后,东汉统治集团腐朽,豪强势力扩张,轮流当政的宦官外戚竞相压榨农民,农民境况日益恶劣。长期战争加重了农民的苦难。水旱虫蝗风雹和牛疫连年不断,地震有时成为一种严重灾害。沉重的赋役和疠疫、饥馑严重地破坏了农村经济,逼使农民到处流亡。东汉王朝屡颁诏令,用赐爵的办法鼓励流民向郡县著籍,但这不过是画饼充饥,对流民毫无作用。流民数量越来越多,桓帝永兴兀年(153)竟达数十万户。地方官吏为了考绩的需要,常常隐瞒灾情,虚报户口和垦田数字,这又大大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促使更多的农民逃亡异乡。   灵帝时,宦官支配朝政,政治腐败达于极点。光和元年(178),灵帝开西邸公开卖官,二千石官两千万,四百石官四百万,县令长按县土丰瘠各有定价,富者先入钱,贫者到官后加倍缴纳。灵帝又私卖公卿等官,公千万,卿五百万。州郡地方也多是豺狼当道。   流亡的农民到处暴动。早在安帝永初三年(109),就有张伯路领导流民几千人,活动于沿海九郡。顺帝阳嘉元年(1 32),章河领导流民在扬州六郡暴动,纵横四十九县。  ……

前言/序言


史海钩沉:中华文明的璀璨群星——中国古代思想、艺术与科技的辉煌篇章 (本书简介) 引言:追溯文明之源,洞察历史之魂 中华文明,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魅力不仅在于疆域的辽阔与朝代的更迭,更在于其内部思想的深度、艺术的瑰丽以及科技的创新。本书并非对宏大叙事的简单复述,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底色、推动了社会进步的关键领域——古代思想的智慧精髓、艺术殿堂的巅峰成就,以及支撑起古代辉煌的科技基石。 我们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探寻那些在特定历史节点上迸发出不朽光芒的个体与群体,他们的思想、创造与发现,共同构筑了中华文明的独特光谱。 --- 第一篇章:思想的洪流——诸子百家的思想脉络与影响 中华思想史的黄金时代,无疑是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一时期涌现的各大学派,阐述其核心观念、理论体系及其对后世政治、伦理和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 一、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构建与演变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一套持续演进的社会伦理体系。本书将梳理从孔孟的“性善论”与“仁政理想”出发,到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法并重”,再到董仲舒“天人感应”下被官方意识形态化的过程。重点探讨儒家思想如何在汉代独尊后,不断吸收佛道思想,最终于宋明理学时期,发展出对“天理”和“心性”的精微探讨,为中国士人阶层提供了精神依托。 二、道家:自然无为的哲学与艺术的渗透 老庄的道家思想,以其对“道”的体悟、对“无为而治”的推崇,构成了中国哲学中极其重要的反思力量。我们将分析《道德经》与《庄子》中蕴含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如何影响了中国文人的隐逸情怀和对个体自由的追求。道家思想对中国山水画、书法艺术中“气韵生动”的追求,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法家、墨家与其他流派的贡献 法家韩非子集大成的人治与法治思想,在秦朝的统一实践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本书将审视其理论的严密性及其历史局限性。墨家“兼爱非攻”的实用主义伦理观,虽然在战国后逐渐隐没,但其在科技制造和逻辑推理上的成就值得我们重新审视。此外,阴阳五行学说如何渗透到医学、占卜和宇宙观中,形成古代中国独特的“整体论”思维模式,也将得到详细阐述。 --- 第二篇章:艺术的巅峰——审美情趣与创作的变迁 中国古代艺术,是精神世界的物质化显现。本书将跳出简单的朝代更替,着重分析不同艺术门类中,审美标准的演变与核心精神的表达。 一、书法:线条的舞蹈与性情的流露 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我们追溯甲骨文的古朴庄重,金文的典雅庄重,小篆的规范统一。重点分析汉隶的雄强开拓与魏晋风骨的超逸洒脱。王羲之如何将书法推向“尽善尽美”的境地?唐代楷书的法度森严(欧颜柳赵),宋代追求意趣的行草,明清对笔法的反思与创新,都反映了士人内心世界的波动。本书将细致解读不同书体背后蕴含的“中和”、“筋骨”与“风神”等审美概念。 二、绘画:写意精神与山水意境的构建 中国画的核心在于“写意”,而非单纯的形似。从顾恺之的人物造型,到六朝画家对“气韵生动”的追求,再到唐代吴道子“吴带当风”的雄劲。重点分析唐宋山水画(如李思训的青绿山水与王维的水墨开创)如何确立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山水观。元四家的笔墨趣味、明清文人画对自我情怀的强调,共同构建了一个以“笔墨精神”为核心的绘画体系。 三、诗词歌赋:情感的凝练与时代的侧影 本书将精选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歌流派,分析其艺术手法。《诗经》的质朴民风,《楚辞》的浪漫瑰丽,汉乐府的现实关怀,魏晋诗歌的感物伤怀,唐诗的集大成(律诗的格律之美与绝句的含蓄之妙),以及宋词婉约豪放的对仗,都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社会情绪与知识分子的心声。 --- 第三篇章:科技的基石——古代文明的实践与创新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是支撑其庞大帝国运行和满足其复杂生活需求的坚实基础。本书将梳理其中最具原创性和影响力的领域。 一、天文与历法:观象授时,指导农耕 精确的天文观测是中国古代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本书将介绍古代观象台的设置,重点剖析张衡在浑仪、地动仪上的开创性成就,以及历法体系(如太阴历与朔望月计算)的演进,及其与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 二、农学与水利工程:与土地的对话 从都江堰的无坝引水奇迹,到贾思勰《齐民要术》对农业生产经验的系统总结,中国古代在农学领域的智慧是保障人口生存的关键。本书将探讨灌溉技术、选种育种以及耕作工具的革新,如何在数千年间支撑起庞大的人口基数。 三、四大发明(印刷术与火药的变革性意义) 造纸术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知识传播的成本,而雕版印刷术的成熟,则为后世的文化普及奠定了技术基础。火药从炼丹副产品到军事应用的过程,体现了古代对物质世界的深刻认识与实践。本书将重点分析这些发明是如何跨越地理限制,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根本性影响的。 结语:跨越时空的对话 《史海钩沉》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中华文明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表达。它邀请读者走入思想的深处,感受艺术的魅力,并敬畏科技的创造力。这些历史的遗产,不仅是先人留下的财富,更是当代人理解自身文化身份与未来发展路径的宝贵参照。通过对这些核心领域的深度聚焦,我们得以更清晰地勾勒出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精神坐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完全颠覆了我对“百科全书”的刻板印象。我原以为这种体量的著作,为了追求客观和全面,行文会极其晦涩和严谨,充满复杂的专业术语。然而,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那些原本深奥复杂的历史概念,用一种非常流畅、近乎于讲故事的笔法娓娓道来。阅读过程中,我几乎感觉不到自己是在“学习”,而更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带着丰富的阅历,向我阐述过去发生的一切。那种叙事节奏的掌控,张弛有度,既有对重大历史转折点的磅礴描绘,也有对民间生活细节的细腻刻画。这种文风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历史初学者也能轻松地跟上思路,同时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简直是雅俗共赏的典范之作,让人爱不释手,一口气读下去都觉得意犹未尽。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说,拿到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那种厚实感和纸张的质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阅读。封面设计简洁大气,虽然是百科类的书籍,但却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气息,反而透着一股沉稳的历史厚重感。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烫金的书名和作者信息,在灯光下微微闪烁,显得格外有品味。要知道,现在很多出版社为了压缩成本,书本的装订和用纸都越来越敷衍了事,但这一本绝对是良心制作,即便是放在书架上,也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我把它放在书桌上,每次看到都会有一种想要去深入了解其中内容的冲动,那种对知识的敬畏感和对精美实物的欣赏,是同时满足的体验。翻阅的时候,那种油墨散发出的淡淡的清香,也让人觉得非常舒服,不像有些印刷品会有刺鼻的化学气味。这种对物理形态的极致追求,已经超越了一本书本身的工具属性,上升到了工艺品的层面,非常值得那些注重阅读体验的朋友们入手。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大致浏览完前几章的目录结构,发现它在知识的组织和编排上确实下了大功夫。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按时间线索罗列事件的做法,而是更倾向于主题式和模块化的划分,这对于快速定位某一领域或某一特定时期的信息非常友好。举个例子,它把经济史、社会变迁、思想流派这些内容都独立成篇,虽然它们之间相互关联,但这种划分使得读者在研究某个特定议题时,可以像查阅工具书一样精准高效地找到所需资料,避免了在冗长的时间轴中来回跳跃的麻烦。我试着查找了几个我此前一直模糊的概念,发现它提供的解释不仅详尽,而且辅以大量的图表和关键人物的介绍,信息密度极高,完全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入门读物。这种深度和广度的完美平衡,显示出编撰团队对历史脉络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控,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梳理知识体系的能力。

评分

从内容深度来看,这本书显然是立足于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之上的,绝非简单的二手资料拼凑。我注意到在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的论述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最新考古发现和前沿的历史学观点,这表明其编撰团队并非闭门造车,而是紧跟学界前沿动态的。比如在论述某个朝代的技术革新时,它不仅提到了已知的成就,还深入分析了这些技术背后的社会结构性原因,这种探究事物本质的分析视角,是普通通识读物难以企及的。更令人称道的是,它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时,采取了一种非常审慎和平衡的态度,不会轻易下定论,而是呈现出多方观点的交织,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提供知识的工具,更像是一本激发思考、深化认知的引路书,对提升个人的历史素养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插图和地图设计,简直是神来之笔,为整部作品增添了不可替代的视觉冲击力和辅助理解功能。很多时候,文字描述的地理变迁或战争布局,即便是描绘得再好,也远不如一张清晰的、标注准确的地图来得直观有效。我特别欣赏它对于古地图的还原和现代制图技术的结合,能够清晰地展示历史地貌与现代版图的对照。再说说那些艺术插图,它们并非简单的装饰品,而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与正文内容高度契合的文物、壁画或复原图,它们以一种无声的语言,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美学趣味直观地呈现出来。这种多媒体化的阅读体验,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知识点瞬间鲜活起来,我花了很长时间去仔细研究其中几张关于都城布局的俯视图,收获颇丰,完全值回票价。

评分

东西不错,还可以吧,价格也比较便宜

评分

静下心来, 翻开这本文库, 感受祖国的历史

评分

正版,满意!!!!!!!!!!

评分

此书是凑单买的,也比较喜欢历史,只是这本书真的很一般啊

评分

物品很不错,值得大家购买.

评分

可以看一看的书。。。。。。。、

评分

可以看一看的书。。。。。。。、

评分

比较精简,但内容都是精炼的

评分

比较精简,但内容都是精炼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