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史上,甲午战争史是具有决定性、全局性和深远性影响的一场重要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日两国在近代的走势。《甲午战争史》是海内外公认的“甲午战争研究第1人”戚其章先生的代表作。在《甲午战争史》中作者以数十年扎实研究为基础,以极为严谨的态度,广采中日及英文资料、档案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进行了全面展示,其中揭示的诸多细节和重要结论都成为该领域广为接受的公论,是甲午战争研究领域重要的一部著作。
戚其章(1925―2012),生前任山东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甲午战争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历史学会名誉会长。他毕生致力于甲午战争史和中国近代史研究,著述颇丰,一生所著和编撰学术著作近30部,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尤其是在甲午战争研究领域享誉海内外。主要著作有《中日甲午威海之战》、《北洋舰队》、《中日甲午战争史论丛》、《甲午战争与近代社会》、《甲午战争史》、《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史》、《晚清海军兴衰史》、《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等,主编《中日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12册、《晚清教案纪事》、《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等。
第一章 日本蓄谋发动侵略战争
第一节 朝鲜东学党起义与中日出兵
一、东学道的创立及其性质
二、东学党起义
三、朝鲜乞兵与清军赴援
四、日军大举入朝
第二节 中日交涉撤兵与清政府和战两歧
第二章 甲午战争的爆发
第一节 丰岛海战
一、清军增援牙山
二、日本海军准备袭击北洋舰队
三、不宣而战
四、济远和广乙的抵抗
五、操江被掳和高升之沉
第二节 成欢之战
一、日军进犯牙山
二、安城渡伏击战
三、激战成欢驿
第三节 中日正式宣战
第三章 中日陆海决战
第一节 平壤之战
一、四大军入朝
二、平壤的防御
三、日军分兵合攻平壤
四、船桥里挫敌
五、坚守普通江
六、玄武门外的战斗
七、雨夜溃奔
八、日本的军事冒险与清军平壤之溃退
第二节 黄海海战
一、北洋舰队护航大东沟
二、两军相接一一海战的序幕
三、勇冲敌阵一一海战的第一阶段
四、背腹受敌一一海战的第二阶段
五、力挽危局一一海战的第三阶段
六、转败为功一一海战的第四阶段
七、北洋海军将领对黄海海战的检讨
第四章 日本扩大侵略战争和辽东战役
第一节 鸭绿江防之战
一、鸭绿江岸清军布防
二、日军攻占安平河口
三、虎山激战
四、清军鸭绿江防全线崩溃
第二节 金旅之战
一、日军登陆花园口
二、日军攻陷金州
三、大连湾弃守
四、旅顺口的防御
五、土城子迎击战
六、旅顺口的陷落
七、旅顺大屠杀惨案
第三节 保卫辽阳东路之战
一、清军退守辽阳东路
二、辽阳东路争夺战
三、清军反攻凤凰城失敗
四、辽阳东路争夺战的继续和收复宽甸
第四节 保卫辽阳南路与规复海城之战
一、山县有朋罢职与日军进攻海城
二、清军救援海城与缸瓦寨战斗
三、金旅日军北犯与盖平失守
四、清军反攻海城
五、争夺大平山
六、海城日军出击
第五节 辽河下游之战
一、日军袭击牛庄
二、日军占领营口
三、田庄台大战
第五章 日军侵犯山东半岛与北洋舰队覆灭
第一节德璀琳东渡
第二节 日军进犯山东半岛
一、威海卫的军事地位和防务
二、威海卫的后路防御
三、日本组建“山东作战军”和进行威海卫作战准备
四、日军登陆荣成湾和荣成失守
第三节 威海卫之战
一、白马河前哨战
二、南帮炮台争夺战
三、南帮炮台外围战斗和北帮炮台弃守
第四节 北洋舰队的覆没
一、刘公岛保卫战
二、孤岛援绝与《威海降约》的订立
第六章 马关议和与三国干涉还辽
第一节 日本破坏广岛会议
一、张邵东渡
二、日本广岛拒使
第二节 马关议和
一、李鸿章赴日乞和
二、日军攻占澎湖
三、李鸿章遇刺与攻中日停战协定》的订立
四、《马关条约》的签订
第三节 三国干涉还辽
一、俄德法三国联合的形成
二、日本反干涉的失败和中国收回辽南
第七章 日本割占台湾与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武装斗争
第一节 台湾民主国成立和台北沦陷
一、台湾民主国的成立
二、日军登陆澳底与台北弃守
第二节新竹争夺战
一、日军南侵和新苗军的成立
二、日军新竹受阻与暂缓南进
三、台北新竹间的战斗
四、争夺新竹城
第三节 台湾府的抗战
一、新竹日军出击与苗栗失守
二、大甲溪伏击战和彰化陷落
第四节 台南府保卫战
一、刘永福力撑危局与黑旗军反攻台中
二、日军大举南侵与保卫台南之战
三、台南府城的陷落
结束语 甲午战争的结局及其影响
征引与参考书目举要
附录
甲午战争示意图
图1 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
图2 辽东战场形势示意图
图3 东半岛清军布防示意图
图4 威海清军兵备示意图
图5 台湾反割台武装斗争形势示意图
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世纪回顾
到了6月3日,朝鲜政府终于命内务府参议成岐运,携政府照会正式请求中国派兵。并任命工曹参判李重夏为中国兵舰迎接官,内务府督办申正熙、参议成岐运统辖军务司,负责有关接待中国军队事务。
在朝鲜政府向中国送出请援照会的当天,日本驻天津领事荒川已次奉陆奥训令,也前去拜会李鸿章。
荒川所谈与杉村濬“语意略同”,使李鸿章更相信日本“必无他意”的保证,毫不怀疑其包藏祸心,便坦率相告:“韩请兵,势须准行。俟定议,当由汪使知照外部,事竣即撤回。”这样,日本方面便完全掌握了中国的派兵计划。
清政府既应朝鲜政府的请求,决定派兵赴朝,便致电驻日公使汪凤藻,根据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有关条款,知照日本外务省。6月6日,汪凤藻照会陆奥宗光,告知中国政府应朝鲜政府之请求,按照“我朝保护属邦旧例”,派令直隶提督叶志超“选带劲旅,星驰朝鲜全罗、忠清一带,相机堵剿,……一俟事竣,仍即撤回,不再留防。”照会发出的当天,日本方面立即有所反映。汪凤藻急电李鸿章,告知日本政府令其驻朝鲜公使大鸟圭介“带捕二十名立赴韩,并添调一舰护商”。李鸿章电复汪称:“韩未请倭派兵,倭不应派。若以使馆护商为词,究竟有限,且汉城现安静无事。祈与妥商。
”7日,袁世凯亦来电:“大鸟来,虑生事”。李鸿章则复电说:“大鸟不喜多事,伊带巡捕二十名来,自无动兵意。”他坚信日本“必无他意”,不会借机生事。
就在同一天,接连发生了两桩事情:第一桩:日本外务省照复汪凤藻:“查贵国照会中有‘保护属邦’之语,但帝国政府从未承认朝鲜国为中国之属邦”。为“属邦”二字,日本外务省官员与汪凤藻“大费辩论”,日方欲汪“商请酌改”,汪则“正词拒之”。对此,李鸿章的态度很坚决,复汪电云:“文内我朝‘保护属邦旧例’,前事历历可证,天下各国皆知。日本即不认朝鲜为中属,而我行我法,未便自乱其例。故不问日之认否,碍难酌改。”但是,他完全没有看到,日本之所以提此问题,是为日后扩大事态而埋下的伏笔。
第二桩:日本驻北京临时代理公使小村寿太郎照会总理衙门,声明根据《天津条约》,“因朝鲜国现有变乱重大事件,我国派兵为要,政府拟派一队兵”。同时,李鸿章亦迭接袁世凯来电,谓已派译员询杉村濬,询问日本“派兵何事”,杉村答以“调护使馆,无他意”。又说:杉村“近颇惊惶自扰,故各国均疑之,谣议颇多。鸟(大鸟圭介)来,或稍镇静。”李鸿章均信之不疑。由于他对日本的险恶用心缺乏清醒的估计,因此只能按照自己一厢情愿的主观构想那样干下去。
中国所派军队分三批渡海。第一批,是太原镇总兵聂士成所统芦防马步军,共910人,为前锋。6月6日下午6时,自塘沽登图南轮,于8日下午6时抵牙山海口。9日,登岸整队,进扎牙山县。第二批,是直隶提督叶志超所带榆防各营,共1055人,以及弹药、粮饷等,分载于海宴、定海二轮,于8日下午6时启航,10日下午3时抵牙山海口。因无驳船,直至12日上午10时始全部登岸。第三批,是总兵夏青云率马队100名、旱雷兵l00名及步队300名,乘海定轮渡海,于25日抵牙山县.于是,屯驻牙山的清军人数达2465人。
当中国派兵之先,丁汝昌先期遣济远舰率扬威驶至仁川口,与平远合为一小队,以观形势。及至叶、聂两统领率军赴朝时,以超勇舰护之。又恐其力量单薄,又分扬威赴牙山,留济远、平远两舰泊仁川口。
当时,日本运兵船络绎而至,大和、筑紫、赤城三舰亦泊仁川口,并派遣汽艇探测牙山湾,显然居心叵测。而李鸿章却要袁世凯劝告朝鲜政府:“日与华争体面,兵来非战,切毋惊扰。迭阻不听,即听之。速设法除全匪;全复,华兵去,日自息。如有要挟,仍可坚持不许。”6月12日,根据李鸿章的指示,叶志超委派聂士成为前敌营务处,负责剿办事宜,本人则暂驻牙山以待命。但是,聂军并没有同东学党起义军直接交仗。
聂士成只是派弁兵100人,随带翻译,持告示前往全州招抚。告示共三种:其一,晓谕起义军解散。其中有“尔国王发电告急,我中朝爱恤属国,不忍坐视不救,奉谕钦差北洋大臣李奏派本统领率带马步枪炮大队前来助剿。特念尔等本属良善……大兵到日,尔等能悔罪投诚,洗心革面,均予免杀”等语。其二,“谕示商民各安其业,毋得惊恐”。.其三,申明军纪。有“奉宪檄饬,防营远征,保护藩属,护卫商民,自行军旅,纪律严明。今入朝鲜,军令重申,购买物件,照给钱文。如有骚扰,或犯别情,军法从事,决不稍轻”等语。这三种告示被日本间谍送报日本驻朝公使馆。不久,“汉城饬弁持倭使大鸟圭介来咨,诘问前日所出告示是否真伪”。果然,后来大鸟圭介便就聂士成告示中“我中朝爱恤属国”、“保护藩属”的语句大作起文章来了。
其实,聂士成派人招抚起义军之日,正是起义军退出全州之时。先是东学党起义军攻陷全州后,两湖招讨使洪启薰又返军攻城,因起义军防守严密,久难攻下。朝王一面处分引起事件的责任者,将全罗道观察使金文铉革职,流配济州岛,并将古阜郡守赵秉甲革职,系械监禁;一面急发最后的精锐江华枪炮队四百及京城、平壤监营兵二千增援,并命严世永任三南招抚使,同新任全罗道观察使金鹤镇赴任,与洪启薰协力从事。从派“招讨使”到再派“招抚使”,说明朝鲜政府对东学党起义军的政策已由“主剿”转为“主抚”了。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非常考究,封面采用了一种复古的麻布纹理,色调沉稳,主视觉是一幅略显斑驳的历史地图,边缘似乎还特意做了仿旧处理,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内页的纸张选择了略带米黄色的道林纸,不仅减轻了阅读时的视觉疲劳,更增添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厚重感。字体排版清晰大气,章节标题使用了典雅的宋体加粗,正文则采用了易读性很高的黑体,行距和字间距都经过了精心的调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酸涩。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的侧边留白恰到好处,方便读者随时批注或夹入书签。那些精心制作的插图和历史照片,虽然是黑白为主,但清晰度极高,配图的位置和内容都紧密围绕文字叙述展开,为抽象的历史概念提供了直观的视觉支撑。整体来看,它不仅仅是一本内容扎实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历史进行一次郑重的对话,从实体感受上就给予了读者一种敬畏和期待。
评分我最近翻阅的这本关于近代国际关系变迁的著作,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其对复杂博弈的梳理和分析上。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精力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分析框架,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胜利者与失败者”的二元对立叙事中,而是深入挖掘了幕后各方利益集团的微妙互动与战略误判。书中对当时欧洲列强在远东地区的势力划分与制衡策略的论述尤为精妙,它细致地剖析了外交辞令背后的真实意图,揭示了许多公开史料中被刻意淡化的细节。例如,关于某个关键条约的谈判过程,作者不仅引用了官方记录,还引入了多国使节的私人信件和回忆录,使得整个事件的动态过程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跨越国界的史料搜集和交叉印证,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深度,让我对理解那个时代地缘政治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感觉阅读过程就像是参与了一场高智商的国际棋局推演。
评分令人惊喜的是,这本书的论述结构处理得异常流畅,逻辑推演层层递进,很少出现为了展示研究成果而堆砌材料的现象。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建筑师,为读者精心设计了一条清晰的认知路径。开篇的宏大背景铺陈,如同奠定坚实的地基,随后逐步细化到具体的战役部署、后勤保障乃至国际金融支持的细节,每一步都衔接着上一步,没有丝毫的跳跃感。特别是在描述那些旷日持久的僵持阶段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在描述战场上的残酷与前线士卒的日常状态之间来回切换,使得叙事节奏张弛有度,避免了冗长带来的阅读疲劳。即使是对于不熟悉军事史的读者,也能凭借清晰的地图注解和专业的术语解释,轻松跟上节奏,理解每一次战略转移背后的深层考量。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堪称典范,它成功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读性。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历史人物的刻画方面,展现出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完全摒弃了脸谱化的英雄主义或彻底的道德审判。对于那些在关键历史节点上做出决策的人物,作者采取了“情境化”的视角,即努力将人物置于他们所处的特定历史、社会和个人环境之中去理解其行为逻辑。阅读时,你不会轻易地被某位领袖的个人魅力所左右,而是会被引导去思考他或她所面临的现实压力、信息局限性以及意识形态的束缚。书中对几位重要军事和政治领导人在面对突发危机时的心理变化描写得极为细腻,那种在重大抉择前的犹豫、挣扎和最终的决断,都通过冷静的笔触传达出来,使得这些历史人物瞬间变得有血有肉,不再是教科书上刻板的名字。这种不带感情色彩却充满洞察力的叙事方式,迫使读者必须独立思考,去构建自己对“历史必然性”与“个人能动性”之间张力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贡献不仅仅在于对既有史实的重新梳理,更在于它对某些传统史观的有力挑战和修正。作者通过引入最新的考古发现和新兴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对一些长期被视为定论的历史事件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例如,在论及战争爆发前的民间社会情绪酝酿时,它突破了以往仅关注精英阶层的传统,转而详细考察了商会、地方士绅乃至普通民众在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这种自下而上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时代背景的理解,揭示了历史进程中潜在的、非线性的驱动力。书中引用的大量一手资料,尤其是那些原本难以获取的统计数据和口述历史片段,为这些修正提供了坚实的基石,让整个论述显得尤为扎实和令人信服。读完后,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回到从前那些历史章节,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一切。
评分什么叫立定?就是马云所说的“小而美”。一个人没有必要挣多少多少钱,即使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如果你不用买房,而且还有一份正式工作的话,一年是花不掉多少钱的(当然,这是在不买奢侈品的情况下)。
评分好书,京东活动一向很给力,赞一个
评分买了好多书,先屯着,慢慢再看。
评分东西不错
评分传统经济的玩法都是跑步,尽可能地跑马圈地,占的范围越大越好。可是在个人崛起的时代,我们与其去把握更多的机会,还不如立定下来,在一个固定点上成长,这才是真正的身法。
评分跟风买的,还没空看,包装不错,送货好
评分便宜,非常非常非常喜欢,支持京东
评分难得的一本好书
评分书不错 京东的优惠更给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