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乐的困惑: 明代的商业与文化

纵乐的困惑: 明代的商业与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加] 卜正民 著
图书标签:
  • 明代
  • 商业
  • 文化
  • 社会生活
  • 历史
  • 纵乐
  • 明代社会
  • 文化史
  • 经济史
  • 消费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875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7181
品牌:理想国(imaginist)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4
字数:264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美国汉学*高奖项列文森奖获奖作品,著名汉学家卜正民的经典之作——史景迁、司徒琳、宋汉理等海外学者极力推荐,作者为中文版撰写全新序言。

★ 史家妙笔,随书附数十幅插图,生动再现明代三百年的文化变迁——既有大时代的宏观视角,也有小人物的人生遭遇,集生动叙事与严谨分析于一体,是了解明代社会文化的必读书。

★ 重估明代商业的历史角色,商品经济该为明朝的灭亡“埋单”吗?——阶级界线模糊,物质欲望膨胀,在晚明清初的士大夫看来,社会的种种道德堕落是商业发展造成的恶果。三百多年后再回望,我们或许会得出不一样的答案。


内容简介

《纵乐的困惑》是著名汉学家卜正民的代表作,也是海外汉学的经典之作,曾获得2000年的列文森奖。

明中晚期的中国经历了一次经济变革,商业的蓬勃发展,促使社会、文化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明初朱元璋为小国寡民之乡一手打造的通讯网络,成了商业世界赖以成长的奠基石。人们追逐着时尚,享受物质的愉悦。富商巨贾把手中真金白银,换作上流阶级的通行证。在明末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金钱似乎成了唯*的筹码,旧有的社会身份乃至道德的界线,都模糊得让人困惑。

卜正民凭借他那高超的叙事技巧,把官员、游人、外交使者、砖瓦匠、商人、纺织工人、妓女等各种人物及其故事串联成一幅幅生动的社会世相,同时保有学术写作的严谨与深刻,对明代文化、社会的洞见仍令人有所启发。

作者简介

卜正民(Timothy Brook),哈佛大学哲学博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2015—2016年度亚洲研究学会(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会长。曾任多伦多、斯坦福、牛津等大学历史学教授,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圣约翰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明代社会和文化史、中国近代史、全球史,并担任哈佛大学出版社《帝制中国历史》主编。2005年获加拿大历史协会颁发的历史学奖项弗朗索瓦?泽维尔?加诺奖章,2006年获颁古根海姆学术奖。代表著作有《纵乐的困惑》《为权力祈祷》《维梅尔的帽子》《秩序的沦陷》《塞尔登的中国地图》等。




方骏,多伦多大学哲学博士,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休伦学院历史系教授,出版《明朝的辅都南京》(China’s Second Capital – Nanjing under the Ming)等十多部中英文书籍。

王秀丽,暨南大学历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著有《文明的吸纳与历史的延续:元代东南地区商业研究》等书。

罗天佑,香港大学哲学博士,香港教育大学通识教育事务处总监,著有《中国史探赜》等多部中英文书籍。

精彩书评

卜正民把明王朝那个捉摸不定的迷人世界,放入一个概念清晰的时间框架里,即使你不具备任何专业知识,也能畅读其中。本书记录了各色各样的明代人物与他们各色各样的问题,还有那个世界里的要物:砖与桥,市场、寺院与邮政,女性与时尚,印刷业,激情与征兆。本书把明代生活的全貌——这么一个活力澎湃的复杂体——展现出来,在英语世界里当属首见。

——史景迁(耶鲁大学教授)

卜正民利用了各种各样的一手和二手材料,特别是他所熟悉的明清地方志、商人手册、路程指南,还从古籍里挑选出丰富的插图(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穿插在自己的平铺直叙中,把我们带入书中的世界,让我们确切体会到当时的日常劳作、旅游、消费,也让我们看到,在中华文明遭逢重大变化之际,那些财富新贵怎样惺惺作态,而上流阶层又处于怎样的焦虑状态中。

——司徒琳(印第安纳大学教授)


目录

英文版序 / vii

中文版序 / xii

中文新版序 / xvii

引 言 明代的四季 / 001

第一章 冬(1368—1450年) / 019

墙砖 / 022

交通的负担 / 034

集思成文 / 064

经济和贸易 / 074

贫富差距 / 090

第二章 春(1450—1550年) / 099

中央衰退 / 100

国家与市场 / 115

商业 / 127

商业与文化 / 141

正德年间的衰落 / 156

第三章 夏(1550—1644年) / 173

钱神 / 174

旅行和书信 / 193

消费与生产 / 215

贸易 / 231

时尚 / 248

第四章 秋(1642—1644年) / 273

明朝的覆灭 / 275

最后的回眸 / 292

注释 / 303

参考文献 / 333

译后记 / 349

中译本新版后记 / 351




精彩书摘

中文版序

当人们最后看到他们三个人的时候,他们正顶着非洲的烈日,望着大河的对岸。三人中,一个是中国人,一个是非洲黑奴,另一个是待在临时搭起的帐篷下的葡萄牙人。他们因所乘坐的船只出事而滞留在今天我们称作纳塔尔的非洲东部,同行的其他人已经涉水过河,消失在这片干燥和荒芜的大地上。我们不知道中国人和非洲人的姓名,但葡萄牙人是个叫做鲁博(Sebastian Lobo da Silveira)的商人。1647年2月当鲁博离开澳门的时候,他也许是那里最胖的人。他于1638年来到澳门,接任船队总管一职,不巧他在曾经十分赚钱的远航日本的商业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购买了这一航海专利,不能从中致富,他转而交结耶稣会士,不择手段地掠夺澳门的财富。当皇家行政官员对他有所阻挠时,鲁博在1643年找人将他打死。鲁博的行为在澳门街头引起的骚动并不像当时席卷华北大地的反明叛乱那样严重,在明朝被推翻的1644年,这位船队总管被新任澳督卡瓦荷(Luis de Carvalho de Sousa)拘捕,但后者未能成功没收他的财产或对他提出指控。1647年2月,卡瓦荷最终将鲁博押上开往里斯本的船只,让他去那里接受审判。

五个月后,鲁博所乘坐的船只在非洲东南海岸失事,生还者需要从内陆徒步走到莫桑比克。鲁博因过度肥胖,加之长期奢华的生活方式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以致每走几步就要歇一歇。起先他用钱雇些士兵用吊床来抬他行走。但几天之后,当这群人的食品用尽后,那些脚夫的精力和耐心也没了。在一条大河边,他们实在没有办法抬他过去,于是为他搭了个简易帐篷,留下两个侍者后走了。

那位非洲人是葡萄牙奴隶贩子在桑给巴尔海岸购买后被送到澳门的。他是澳门众多没姓没名的黑奴之一。他们的容貌让中国人吃惊,当地人叫他们“黑鬼”。虽然纳塔尔在非洲,但船只在那里遇难对这位黑奴来讲,并不意味着可以返回家乡、解除奴隶身份。关于那位中国人我们也是什么都不知道,只晓得他身材短小。他也许是鲁博在澳门雇来的侍从,也许是厨师,更可能是一个自己主动或儿时被人绑架后卖给外国人的奴仆。虽然奴仆在晚明相当常见,但贩卖中国人给外国人却是违反明朝法律的,明朝的地方官员为这个问题忧心了几十年。一位官员于1614年前后在澳门竖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五项葡萄牙人应该遵守的规定,其中第二条是他们不可以购买“唐人子女”,但无论是法律还是道德的屏障都不能阻止其他地方的中国人涌入澳门,“每岁不知其数”,正如当时另一位明朝官员抱怨的那样。至少在穷苦劳工的眼里,在澳门做奴仆比在福建打工要好。明朝的官员们也许不这样想,但将中国人与外国人隔开的想法及做法并不能引起普通百姓的兴趣,因为同外国人做生意所带来的利润实在太可观了。

当同船的其他人丢下鲁博、渡河而去的时候,很难想象那位中国奴仆留在他身边是出于对主人的忠诚,因为鲁博的名声太坏了。继续帮主人做饭?这更不可能,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剩余食品了。作为奴仆,在主人给他离开的自由之前,他是不能走的。一旦鲁博死了(这肯定很快就发生),他才有可能被解放。但那时他去哪里?那个黑奴后来又怎样了?我们都不知道。他们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基本上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那个中国人死在纳塔尔,也许是独自一人离开尘世的。

这位中国人只是生活在明代的数千万人中的一个,绝大多数中国人生老病死都在中国境内,但有些不是,而且这些人的数目在王朝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增长。十六、十七世纪生活在其他地方的人也是一样。当时的世界正在日益变小,许多人(不光是欧洲人)在世界各地来来去去。财富和机会的引诱使得某些人长途跋涉,但更多的像那位非洲奴隶,是被强迫而不是被机遇拖进这种空间移动里的。那位被带到澳门的中国人应该也是这样:为了赚取更大的利润或仅仅为了生存。不管是哪种情形,席卷十七世纪多数地区的追求商业利益的潮汐,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将他从中国的南方海岸带到非洲海岸。1368年明代中国人的生活与1644年他们后人的生活有许多不同,前面讲的这个故事显示了其中的一个。本书是有关明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变迁的叙述。我写此书时,留意到这些全球趋势,虽然这些趋势应被看成是影响明朝中国历史的诸多复杂因素中的一部分。那位在纳塔尔的中国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中国所处的世界在变化,也告诉我们中国内部的变化:商业活动正日益作为一种致富的手段而被人们实践和称颂,中国不再以明朝开国君主洪武皇帝所希望的方式与世隔绝。这个故事挫败了洪武皇帝对中国的希望,我希望也挫败读者的期望。几个世纪以前发生在中国的事情看起来也许熟悉,但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应该小心。明代中国人居住于一个与当代中国人生活有着巨大差异的世界,那些相似的东西也许并不相同。

作为欧洲人后裔的加拿大人,我的社会文化背景似乎使我同鲁博而不是他的中国侍从更加接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认同或更加理解他。作为一个外国人,我的看法也许会妨碍我捕捉构成那位中国人生活经历的某些细节,但它同时也替我免除了那种基于当代中国人生活经历而自认理解他的幻觉。当然,读者和我都想发现过去和现在之间的连续,但对明代中国来讲,我们都是陌生人。作为一个清楚知道自己是那个世界以外的人,我有着优势去静观整个明代社会和文化风景,而又不必将明人的选择带到我自己生活中。这是一种绝大多数中国历史学家所没有的“奢侈品”。他们书写中国历史,因为那是中国的,我写中国历史,是因为它提供了欧洲历史以外的另一个选择。中国的历史学家寻求理解中国历史,因为他们关心构成今天中国的种族或民族身份认同的基础,而我则不必被束缚于将明代中国作为一个无法逃脱的过去的想法。相反,它是一份如果我选择就可以自由接受的遗产。对像我这样不必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人来讲,明朝是一种可以作为我的遗产的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的历史学家也可以拥有这种没有民族义务的自由。我觉得不妨尝试一下,因为从这一立场我们可以像十七世纪的祖先一样,审视那位被困在纳塔尔的中国侍从、非洲奴隶和葡萄牙商人,一样可以自由地认为,那位富有、肥胖和腐败的鲁博是他们中间最奇怪的一个。

我很高兴广大的中国读者现在能有机会读到这本书。这要归功于我的学生和朋友方骏。我很感激他愿意承担此书的译介工作,也很欣赏他非凡的翻译技巧。我的散文写作风格并不简单,但他和他的合作者王秀丽、罗天佑极其成功地将之译成中文。我还要感谢孙竞昊为本书所提供的出色的编辑工作。



探寻失落的丝路:中亚汗国的商业网络与宗教变迁(15-17世纪) 本书旨在深入考察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中亚地区一系列汗国(如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浩罕汗国等)在欧亚大陆商业版图中的独特角色及其内部社会文化的深刻演变。我们聚焦于这些汗国如何依托丝绸之路的残余与新生商业通道,构建起一个复杂且富有韧性的经济生态系统,并探讨这种经济活动如何反过来塑造了他们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乃至对外关系。 第一部分:汗国的商业地理与贸易动脉 第一章:丝路余脉的重构与商业中心的崛起 中亚地区自古以来便是连接东西方的十字路口。当明代中国的商业焦点更多地转向海路和内部市场时,中亚的汗国们却积极地在陆地贸易的碎片化中寻找新的生存之道。本章首先勾勒出十五世纪初帖木儿帝国解体后,中亚商业地理的重塑过程。 我们将重点分析三大汗国的核心城市——布哈拉、撒马尔罕和希瓦——如何通过战略性的地理位置和对关键水资源的控制,重新确立了其作为区域性商业枢纽的地位。撒马尔罕,即便在政治上经历了多次易手,其作为商队集散地的地位依然稳固。我们通过对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后期游记的补充性解读,以及通过波斯、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的贸易档案(如阿斯特拉罕的商馆记录),重建了这些城市内部复杂的市场结构。 第二章:丝绸、香料与白银的流通:汗国商业的“三驾马车” 汗国的经济命脉并非单一依赖于某一类商品,而是一个多层次、相互依存的流通网络。本章细致考察了三大核心贸易品类及其背后的社会网络。 1. 丝绸的“二次流通”: 虽然明朝的生丝产量巨大,但进入中亚的丝绸已经经历了多次转手。我们分析了中亚地区对高品质、特定花色丝织品(如景泰蓝绸、金线锦缎)的消费偏好,以及这些丝绸如何通过汗国间的契约(如“巴拉特”制度)进行分配和再加工。特别是,汗国本土对手工业丝织业的保护政策,如何平衡了进口与本土生产之间的关系。 2. 香料与药材的区域垄断: 汗国在香料贸易中的角色,更多体现在“中转站”和“质量控制中心”上。从印度和东南亚运来的胡椒、丁香和肉桂,在中亚被重新包装、混合,并加入了本土的草药和矿物。我们通过分析清真寺和苏菲派教团的经济记录,揭示了这些药材贸易背后的非正式金融网络。 3. 白银的汇流与货币体系的脆弱性: 汗国经济对西方(特别是东欧和俄罗斯)毛皮贸易和波斯手工制品的交换中引入的白银高度依赖。本章将深入探讨汗国自身的铸币政策(如布哈拉的“坦卡”),以及它们如何应对外部白银流入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我们考察了“萨尔达尔”(地方官员)在控制贵金属流向中的腐败与监管行为。 第三章:交通基础设施与商业风险管理 陆地贸易的本质是风险与成本的博弈。本章探讨了汗国如何在治理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维持相对安全的贸易环境。 1. 商队的安全保障机制: 考察了汗国政府向商队收取的“驿站税”与“护卫费”的比例关系。重点分析了特定部落或家族(如部分游牧部族)通过签订契约,承担特定路段治安责任的制度创新。这些契约的履行情况,直接反映了汗国中央权力的有效性。 2. 水利与商业节点: 锡尔河和阿姆河沿岸的灌溉系统不仅是农业的基础,更是商业网络的生命线。我们分析了汗国在维护运河、修建商队客栈(卡拉万萨莱)上的投入,以及这些基础设施如何成为地方精英巩固其商业地位的工具。 第二部分:商业活动对文化与宗教的渗透 第四章:伊斯兰教义与商业伦理的张力 汗国的社会结构建立在强大的伊斯兰教法基础之上,但商业实践中充斥着利息、投机和非合同性交易,这在理论上与严格的教法有所冲突。 1. “利息”的变相与哈瓦拉系统: 我们探讨了汗国商业界如何巧妙地利用伊斯兰金融工具(如穆达拉巴——合伙经营、苏库克——伊斯兰债券的早期雏形)来规避直接的利息禁令,从而资助大型商贸活动。对“哈瓦拉”(非正式汇兑系统)的分析显示了其在跨境支付中的高效性,同时也揭示了其作为洗钱或规避关税工具的潜力。 2. 乌里玛与商贾阶层的联盟: 知识分子阶层(乌里玛,特别是法学家)在商业纠纷裁决中扮演了核心角色。本章通过分析法特瓦(宗教裁决书)案例,考察了学者们如何在维护教法权威与鼓励商业繁荣之间进行微妙的平衡。这种平衡并非总是和谐的,有时反映了经济利益集团对宗教解释权的争夺。 第五章:文化消费与身份的构建 商业财富的积累必然催生了新的文化需求和身份认同的表达方式。 1. 建筑与炫耀性消费: 汗国贵族和富商通过赞助宏伟的宗教建筑(如纪念碑、经学院)来巩固其社会地位。我们对比了布哈拉和希瓦在赞助风格上的差异——布哈拉更倾向于传统的苏菲派或经院体系的纪念碑,而希瓦则在地方权力更迭频繁的背景下,表现出更快的建筑更替速度和更注重世俗享乐的装饰风格。 2. 书籍与知识的流通: 商业的繁荣直接刺激了抄写和翻译业的兴盛。本章分析了汗国图书馆的藏书构成,发现大量商业契约、会计手册和关于东方手工艺技术的波斯语译本被系统性地收藏。这表明,汗国的文化精英将商业知识视为与神学知识同等重要的学问。 第六章:汗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从朝贡到竞争 汗国的商业活动并非封闭的,它们持续地与周边大国进行互动,这种互动形态也受到其商业角色的制约。 1. 与波斯和奥斯曼帝国的贸易关系: 汗国在与萨法维波斯和奥斯曼土耳其的贸易中,常常扮演“缓冲带”的角色,既是重要的中间商,也时常因宗教教派差异而产生摩擦。我们审视了为确保贸易通道畅通而签订的商业条约,以及这些条约中对“商业特权”的详细规定。 2. 东方(明清)视野中的中亚汗国: 通过梳理明代晚期和清初的边疆档案中对中亚的记载(多集中于西域汗国而非河中地区),我们分析了汉文记载中对这些汗国商业信誉和军事实力的评估,以及这些评估如何影响了清朝对河西走廊的政策调整。 结论:韧性、依存与历史的转折点 本书的结论认为,十五至十七世纪的中亚汗国是欧亚陆地贸易网络中不可或缺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的中介节点。他们的商业成功并非源于强大的军事征服,而是建立在对现有通道的精细化管理、对宗教教义的灵活诠释,以及对区域文化偏好的深刻理解之上。然而,随着莫斯科公国的崛起和波斯萨菲王朝对丝绸产区的更直接控制,汗国的中间商地位受到了结构性挑战,最终加速了其经济的内向化和政治的碎片化。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中亚从一个被动的“过道”,重塑为一个主动塑造了欧亚商业和文化互动格局的关键参与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深度让我有些喘不过气来,但同时也被其论证的严密性所折服。它显然是建立在海量一手史料基础上的,那些引用的地方志、档案记录,都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功底。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复杂概念的方式,比如他如何将儒家伦理与新兴的市民阶层价值观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在商业浪潮的冲击下,传统道德观念是如何被侵蚀、重塑,甚至异化的。书中对于“闲暇”与“消费”这两个概念的探讨尤其精彩,它揭示了财富积累的最终目的如何从维持生计转向了对生活品质的极致追求,这种转变对后世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不过,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某些专业术语的密集使用可能需要反复查阅,但这种挑战性也正是其价值所在——它迫使读者走出舒适区,真正进入到历史学家的思维模式中去理解那个时代。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相当新颖,它成功地将宏观的历史变迁与微观的日常实践连接了起来。以往我读明代史,多关注政治斗争或制度沿革,但这本书却将焦点对准了那些看似“无足轻重”的商业活动和文化现象。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正是这些看似细碎的民间经济活动,积蓄了足以推动社会结构调整的巨大能量。它详细描绘了在特定商品(如茶叶、瓷器)流通背后,所牵扯的权力关系、信息网络以及审美取向的演变。这种“由下而上”的分析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明代社会活力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沉闷的、停滞的帝国,而是一个充满流动性和内在张力的复杂有机体。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反思,我们现代社会对商业和文化的理解,是否也有其历史的渊源,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系。

评分

这部书给我带来了非常深刻的震撼。作者对明代社会结构和日常生活的描绘,简直是活灵活现。我原以为明代的社会是僵化的,是士大夫阶层一统天下的,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像一把手术刀,剖开了那个时代复杂而精妙的肌理。书中对城市商业活动的细致描写,比如江南丝绸业的运作方式、徽商的商业策略,都让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繁华市井之中。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没有停留在经济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商业活动如何反哺和重塑了当时的文化景观。那种金钱与艺术、财富与品味之间微妙的张力,被展现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海中构建着那个时代的图景,那些市井小民的挣扎与富商的奢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宏大而又充满烟火气的历史画卷。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研究,更像是一部细腻入微的社会风俗志,让人读来欲罢不能。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厚重感让人望而生畏,但一旦沉浸其中,就会发现它远不止是一部枯燥的学术著作。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对社会心理的洞察力,简直令人叹服。他不仅仅是在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究“人们为什么会那样做”。书中对物质文化和精神追求之间关系的探讨尤为深刻,比如,新的富裕阶层如何通过赞助艺术、修建园林来构建自身的文化合法性,这其实是一种权力转移的隐蔽形式。这种对文化资本运作机制的剖析,让我对整个明代的精英阶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揭示了财富如何在转化为社会声望和文化话语权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精妙的心理和社会博弈。这本书无疑是理解晚期封建社会转型期复杂性的重要基石。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刚从一个喧闹的戏台上退下来的人,耳边似乎还残留着锣鼓喧天的声音和市井的叫卖声。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画面感,他擅长捕捉细节,用非常文学化的语言来重现历史场景。比如,他对士人阶层在面对商业利润时的矛盾心态的刻画,那种“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自我辩护与内心深处的焦虑,写得入木三分。我特别喜欢他处理历史人物的视角,不将其脸谱化,而是将其置于特定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展现他们的困境和选择。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不是非黑即白的,尤其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人们的行为变得更加暧昧和复杂。它提供了一种非常人性化的历史视角,让人看到了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充满矛盾的个体生命体验。

评分

讲的通俗易懂,不愧为大家作品

评分

作者卜正民是著名的汉学家,通过运用地方志等大量的一手、二手资料向我们展示了明代的商业文化

评分

非常好,京东618。京东,六要把每满200-100,再叠加300-100券和200-80的,白条券,总价600元的书,120就可以拿下,酒水两折书也非常好,都是经典的书,向这一步就是汉学名著,此外中华书籍上古。意林这些大出版社的好书都参加了,非常值得购买,每本书都有塑封,送货也非常快。第二天就可以到达,快递小哥东,直接送到家门口的,都跟我们很熟了,很辛苦,谢谢。

评分

书的包装好,价格合适,活动价格买的,以后可以多看看。

评分

非常精彩,汉学家视角就是不一样。

评分

好书,但是翻起来太累,容易合上,用力又怕折坏

评分

书的包装好,价格合适,活动价格买的,以后可以多看看。

评分

值得一看,推荐指数5颗星!

评分

明中晚期的中国经历了一次经济变革,商业的蓬勃发展,促使社会、文化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明初朱元璋为小国寡民之乡一手打造的通讯网络,成了商业世界赖以成长的奠基石。人们追逐着时尚,享受物质的愉悦。富商巨贾把手中真金白银,换作上流阶级的通行证。在明末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金钱似乎成了唯*的筹码,旧有的社会身份乃至道德的界线,都模糊得让人困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