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常也是一种正常:精神病人的人格整合疗法

不正常也是一种正常:精神病人的人格整合疗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佳颖 编,许添盛 口述
图书标签:
  • 精神疾病
  • 人格整合
  • 心理治疗
  • 精神分析
  • 心理健康
  • 自我成长
  • 异常心理学
  • 疗愈
  • 患者视角
  • 临床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6316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5949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4
字数:1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家真的会伤人吗?天才和疯子的界线是什么?童年创伤对人生影响到底有多大?患多动症和自闭症的孩子是不正常吗?他的身体里住着另一个人是怎么回事?精神分裂又是怎么一回事?看纸上真人秀《你正常吗?》许添盛医师精准狠剖析病例,为你解读中国男女老少的内心世界。

内容简介

  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常常被视为疯子、不正常的人,或被关起来打针吃药,或被视为大脑失衡,很少有人用正常的眼光看待他们。殊不知天才和疯子往往只有一线之隔。“不一样”并不一定代表“有病”,更不代表“心理变态”,或许在他们错乱的意识下,还有个更加宽广、美丽的自我存在。
  是谁在“正常”与“不正常”之间画下那一道界线?家真的会伤人吗?外面的世界也不安全?他的身体里住着另一个人是怎么回事?看精神科医生许添盛用庖丁解牛的方法剖析病例,深度解码精神疾病。当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伴你左右的除了家人朋友还应该有《不正常也是一种正常:精神病人的人格整合疗法》,它将告诉你所有问题的答案,带你走出痛苦,走向健康!

作者简介

许添盛,台湾知名精神病专科医师,毕业于台北医学院,曾任台北市立仁爱医院家庭医学科专科医师,台北市立疗养院精神科、台北县立医院身心科主任。

许医师20多年来潜心钻研常见慢性病和精神疾病的成因和有效治疗方法,强调身心合一,注重心理调治,并身体力行。近年来,他为服务大众和推广身心健康的观念及有效心理疗法,全身心投入写作和出版、办讲座和开专栏、看门诊和做咨询,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身心合一的整体健康观念。他在台湾成立了“身心灵健康成长团”、“癌症病患者成长团”等,并应邀在台湾地区各城市、香港地区、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和中国大陆举办大型身心健康讲座,好评如潮。现已出版著作和有声书20多种。

多年来,他所捐出的所有著作版税和咨询所得,惠及台湾、香港地区和加拿大,在海外享有盛誉。他喜爱写作、演讲及禅修,曾为台湾《联合报》?心灵版、《大成报》?心灵推手版等大众媒体的专栏作家。

内页插图

目录

I
推荐者序
将心比心

V
序言
一线希望的曙光
精神病人是不是定时炸弹?
精神病人大多是“乱自己”
他们“怕”正常人,比正常人“怕”他们来得多
心灵上是个小孩,缺乏心理上的“防护罩”
反社会性人格:缺乏同理心的一群
精神分裂到底会不会好呢?
被困在优越的自己与低贱的自己之间
重要的身心灵治疗观点
精神分裂是怎么一回事?
精神分裂症会出现哪些症状?
正常人会不会出现幻听或幻视?
精神分裂的人格:早期人类的遗迹
精神性基因的缺陷
与潜意识接触,没有好下场?
精神分裂是现象而非病态,他们需要帮助而非矫正
他们都觉得自己没病
做白日梦,感受自己精神活动的喜悦
亲子关系里,有不能谈论的禁忌吗?
一旦遇到逆风球,就完全崩溃了
那么,你就为我的生命负责吧!
你能容忍孩子表现真实的自我吗?
如果你不相信我所说的,你怎么治疗我?
谁在“正常”与“不正常”之间画下那一道界线?
尊重人性、尊重潜意识、尊重症状的医疗观
协助病人读出“症状”的意义
其实就是“次人格现象”
医学界对精神病仍是雾里看花
身心灵角度的新定义:“次人格”现象
录音机理论:潜意识会录下自我批判的声音
你的生活是否过得胆战心惊?
我是不是疯了,有另一个人住在我身体里面!
自我面对,你就能拿回“次人格”的力量
他出于需求而沉浸其中
精神分裂会自行痊愈吗?
潜伏期:在两个人格之间游移不定
急性发作期:主人格面临强大危机
混乱期:“次人格”担任主角
次人格·附魔·童年创伤
可怜的家庭主妇变成高高在上的皇后
把次人格的能力拿回自己身上
面对“想自杀的人其实就是自己”
强迫性的“自我对话之旅”
精神病患,其实都有治疗的契机
借由生病发作出来的自己,才是他最想当的自己
孩子发病了,怎么办?
让整个家庭一起来接受家族治疗
一个“快快乐乐,吃喝玩乐”的人生
是否孩子根本在抗拒你所过的人生?
这个家没有“真实情感”的交流
从小把自己心灵一分为二的孩子
真正的教育改革,是心灵的交流与教育
“我会接受你对我的不满,请你放心!”
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在,需要我们去了解和支持
分裂,也发生在孩子与家庭成员之间
矫正人类社会过度现实和样板化的部分
使用安非他命,会得精神病吗?
你的孩子在“用安”吗?
和一般精神病有什么不同?
释放自信心、安定感、自我肯定能量
药物无法治愈使用安非他命的欲求
创造出接纳、鼓励、正面的环境
透过改变醒睡模式来改善病情
找到存在价值,活出自我肯定
超能力?前世?还是意识扩展?
在幻觉里被性侵害的少女
对于“性”,渴求又压抑
所有的魔都是“心魔”
前世吉光片羽的记忆
精神病现象:不健康的意识扩展
年纪大了,进入意识转变状态
建立支持意识扩展的信念系统
巨大的恐惧与人格不安全感
外面的世界很不安全,对不对?
面对这类病人,不免让我感触良多
从龟缩了三四十年的硬壳里探出头来
对咨询师来说,几乎就是一种解码游戏
因为恐惧,主人格吓得躲了起来
如何牵引病人走向外在世界
重新回溯从小到大内心的恐惧与真实的情感
预防精神病,从儿童做起
我这辈子从来没有自己做过主
多动症:被忽略的小小心灵
治疗多动症,不见得一定要靠药物
不要剥夺孩子的自主学习机会
引导孩子走自己的人生,而非告诉他应该走什么路
唐氏症:过度理性的社会,缺乏全然的情感
自闭症:人类尘封了自己的内心
玩“自己意识上的过家家”
自杀意念:爸妈为何把我生下来?
药物治疗,人格整合治疗
应该回归小区,还是住进疗养院?
药物取向的治疗会有哪些弊病?
身心灵人格整合治疗法
主编执笔后记
反正,书名取得真好

精彩书摘

  你一定看过一种人,走在路上自言自语,指天骂地,神情特异,或许身上还有股令人掩鼻的臭味,搞不好个把月没洗澡了,“这人八成是精神病!”你心里马上恐慌起来,离他远远的。事实上,身为精神科医师,首先我想告诉大家,精神病人大多是“乱自己”。我们在临床上看到的精神病人,很多症状都属于自己内在的精神混乱,以及自身分裂人格之间的冲突矛盾,他们并不会毫无来由地直接骚扰旁人,或对社会造成重大危害。
  我们实际来检视社会上重大的经济犯罪案件,比如掏空公司几十亿元、上百亿元等,致使人心惶惶,对群体损伤程度也高——这类组织缜密的智能型犯罪案件,并非精神病人力所能及。换句话说,如果精神病人具有犯罪行为,基本上都不是预谋式的。从统计数字上来讲,精神病人扰乱社会被通报警方的比例虽然不低,但涉及重大刑事案件,或犯罪严重度和杀伤力的比率,并不高于一般人。
  精神病人的犯罪对象,很少针对陌生人,而大多是自己的家人——几乎是与他关系很近、影响深远的“主要照顾者”(significantothers)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和病人的精神症状有关,比如在发病前,他对家人百依百顺、逆来顺受,或许爸爸很严格,而他向来忍气吞声、不敢反抗,直到精神疾病发作,内在压抑已久的能量、想要展现自己力量的声音出来了,因此病人可能口出恶言、威胁要杀爸爸,等等。这和长期以来与家人之间的恩怨纠葛脱不了干系。记得我在市疗任职时,曾有个急诊的精神病个案,乍见他的到来,那幕景象令我至今难忘——他手上牢牢握着一撮连着头皮的头发!那是一位警察的头皮!原来,这位病人的服药顺从性不佳,他急性精神病发作时,产生一些混乱行为,比如在家中阳台焚烧报纸、在房间里收集许多脏乱物品、拒绝服药、大吼大叫,而家人的断然制止,引起他的强烈反抗。当他得知家人通报警察、欲强制将他送医时,便在手中暗藏一把小刀,等要带他就医的警察一靠近,便冷不防把对方的头皮削了一小片下来。这样的犯罪案件,究其根本原因,是基于个案“自我保护”的心态,有些精神病人,甚至宁死也不肯被送进精神病院。
  他们“怕”正常人,比正常人“怕”他们来得多
  精神病病人的犯罪现象,往往发生在与家人产生意见冲突、家人将之强制就医和吃药打针的过程中,出于防止自己被送医而出手伤人,并非随意在街上寻找无辜的路人下手。此外,他们也会因精神症状影响,而进行很粗糙、临时起意的行为,比如拿刀挟持公交车司机开往“立法院”陈情的例子,就是在心理上觉得自己被迫害。这类犯罪性质属于幼稚型、冲动型,与恐怖分子冷静周详地策划犯罪、动辄以炸弹攻击的行为大相径庭。
  如果对精神分裂个案作智力测验或功能评估,包括肢体运作的精细度、思考的逻辑性,都是下降的,因此,策划周密的犯罪计划不可能是一个典型的精神病人做得出来的。相形之下,他们在犯罪案件的表现上可笨拙得多了。我之前有个吸食安非他命的精神病个案,警察觉得他神色有异,临检拦截下来,他竟然主动告知警方自己身怀利器。这位个案只纯粹因为缺乏安全感,有被害妄想,于是买刀保护自己,他也非常老实地承认,没有伤害别人的意思,并不会刻意回避警方侦讯或再三地犯罪。
  ……

前言/序言

  将心比心
  王季庆
  有句英文是这么说的:It takes one to know one,和“将心比心”有某种程度的类似。不过,前者似略带了一点负面的“暗示”——自己有某种倾向、毛病,才了解有同类问题的别人;后者则比较中性,与“同理心”差不多。读了许添盛医师这本“文情并茂”的精神疾病剖析,我心想,也许他是位难得的能将心比心的天才,而我,则是个可以对个案“同病相怜”的人,在与个案对谈的过程中,常常看到许医师在本书中描写的种种,同时也照见自己心思和信念的幽微处。
  是啊,还记得高中时便读了弗洛伊德的《病态心理学》。因为从小就常默默观察和感受人性,尤其“病态地”对“病态心理”深感兴趣,差一点便想去考心理系了,可是感觉当时对心理学的研究恐怕未臻成熟,乃打消此念。
  我从来也没把自己当作“正常人”,且认为正常和不正常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只有程度上的差异。回首一生,与好不正常也是一种正常
  多不正常的“状况”——焦虑、强迫性、恐慌、忧郁和自闭——也曾擦肩而过,只不过没有达到被定义为病态的程度。
  想起一件有趣的往事:当年我有点自闭地埋头翻译了《先知》,由于纯文学出版社林海音女士的认可而得以面世。后来,《纯文学月刊》办了个活动,要求他们各个作者的另一半写篇东西来介绍作者。我的另一半“面有难色”,我便自告奋勇地说,让我以他的名义来描写一下自己好了。马上振笔疾书写下一篇短文,月刊也照登了。不过,林海音女士不太满意,也许站在爱护晚辈的立场,她觉得文中把我形容得太过分,有点“负面”,我自己倒觉得很贴切、很满意。现在想想,犹不禁莞尔。那个“我”被描写得充满了矛盾,不过,不像许医师讲的主人格和次人格的矛盾,主人格着急压抑他不认可的特质,最后却被次人格冒上来取而代之,形成了所谓的精神分裂。似乎我比较像是情感性精神病或躁郁症,常常在“两极”之间摆动,一下子超乐观,一下子又坠入黑暗的深渊;有时头脑清楚、了了分明,有时情感澎湃、不知理性为何物。
  啊,好险!我真的可能会越过那条正常、不正常的隐形界线呢!为什么至今未曾进入“杜鹃窝”?也许我的自我够强大?也许我的自我够弹性?也许我一直抱着好奇的心情在观察、体验和面对这一切过程,而没有将自己的摇摆、矛盾定罪为“不正常”,反而能接受、欣赏,并去深入探究它?闲话少说,许医师深研“身心灵”十数年(很快便将晋入“数十年”了),一向以作“说法者”为己任,深信自己在身心灵医学上会成为一位“开山祖”,而且秉持着“人生有梦、筑梦踏实”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将他的梦实现出来。面对他不倦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信心,我曾笑问他是否有“躁郁症”。不过,我只观察到他正面、积极的“躁”面,
  推荐者序
  而没有“郁”面。
  我一直对他在这个领域中的表现深为钦佩。天赋异禀的他,融汇他在传统精神科所学,却不为囿限,贯通临床上的实战经验,发展出有别于一般以生物学为基础及以精神分析为基础的精神医学,通透一个人身心灵的密切关联,不仅在精神疾病的形成和治疗上有重大突破,并且以其身为家庭医学科与精神科双专科医师的身份,探究心灵对身体的影响。我常说,所谓“修行”,就是自我认识、自我疗愈和自我救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一个深厚庞大的思想体系,而许医师的各本著作,却能借活泼有趣的“说法”,无形中将那些暮鼓晨钟似的理念深深植入你心中,或唤醒你本自具有的真知,从而打开人生的一扇窗,让真理照见,而喜悦满溢。


《不正常也是一种正常:精神病人的人格整合疗法》 导言 在人类心灵的浩瀚宇宙中,我们常常将“正常”视为一座稳固的灯塔,指引着我们行为、思维和感受的方向。然而,当这束光芒照耀的范围之外,当个体的体验与社会普遍的期待产生偏差,我们称之为“不正常”。但“不正常”是否必然意味着失衡、痛苦,甚至不可救赎?《不正常也是一种正常:精神病人的人格整合疗法》一书,正是以一种深刻而人性化的视角,对这一命题进行了详尽的探索和重塑。它并非简单地描绘精神疾病的阴影,而是聚焦于一种革命性的疗法——人格整合疗法,旨在揭示即使在最复杂的精神困境中,人格重塑和整合的可能性,以及“不正常”体验本身可能蕴含的另一种“正常”的生存智慧。 本书首先深入剖析了我们对“正常”与“不正常”的认知框架,指出其往往受制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以及科学发展阶段的局限。我们对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未知和差异的恐惧,以及对传统心理学模型过度简化人格复杂性的依赖。作者认为,许多被贴上“精神病人”标签的个体,他们的“不正常”之处,可能恰恰是其在极端压力、创伤或特殊成长经历下,为了生存和适应而发展出的一种独特的应对机制,是心灵在挣扎中形成的独特痕迹,而非简单的“故障”。 第一部分:重新审视“不正常”的边界 在这一部分,作者挑战了将精神障碍简单划分为“疾病”与“健康”二元对立的观点。通过丰富的临床案例和心理学理论梳理,本书引导读者认识到,许多被认为是“症状”的表现,可能是在特定情境下,个体试图处理难以承受的情感、记忆或现实的方式。例如,一些看似极端的行为,可能是内心深处未被表达的痛苦或需求的发声;一些奇异的思维模式,可能是对现实世界不加修饰的、更直接的感知。 书中详细探讨了文化相对性在精神健康诊断中的重要性,指出西方医学模式下的诊断标准,是否能完全适用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个体?不同文化中,对于情感表达、人际关系、生死观的理解差异,如何影响着我们对“正常”的定义?本书鼓励读者打破狭隘的“正常”定义,以更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理解个体行为和体验的多样性。 同时,作者也强调了“不正常”体验的潜在价值。在一些情况下,那些脱离常规的思维方式,可能孕育出非凡的创造力;那些对社会规则的敏感质疑,可能成为社会进步的火花。从卡夫卡到梵高,历史上不乏在传统意义上被视为“不正常”的个体,却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本书认为,与其一味地将“不正常”视为需要被“治愈”的缺陷,不如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意义,发掘其可能存在的积极面向。 第二部分:人格整合疗法的理论基石 本书的核心内容——人格整合疗法,在此部分得到了深入的阐述。这是一种超越传统精神分析或行为主义的整合性疗法,它并非试图抹去或改变个体的“不正常”特质,而是致力于帮助个体理解、接纳并最终整合所有面向,包括那些被社会视为“不正常”的部分,使其成为一个更完整、更有韧性的人格。 作者首先阐述了人格的动态性与可塑性。人的“我”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复杂系统。创伤、压力、疾病等经历,可能会导致人格的某些部分被压抑、分裂或扭曲,但这种改变并非不可逆转。人格整合疗法相信,即使在最深沉的心理创伤之后,个体依然保有重塑和整合自身人格的潜能。 书中详细介绍了人格整合疗法的几个关键理论支柱: 整体性视角: 强调将个体视为一个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相互关联的整体,任何心理问题都不能孤立地看待。 接纳与非评判: 疗法的基石在于营造一个安全、接纳的环境,让来访者能够无顾虑地表达所有想法、感受和体验,无论它们多么“不正常”或令人不安。治疗师以一种非评判的态度陪伴,帮助来访者理解并接纳自己的全部。 内在对话与冲突调和: 许多精神困扰源于内在不同部分之间的冲突。人格整合疗法鼓励来访者认识并理解这些内在冲突,学习与内在的各个“碎片”对话,探索其产生的原因和需求,并尝试在它们之间建立桥梁,实现和谐共存。 意义建构与价值发现: 疗法的重要目标是帮助来访者在“不正常”的体验中,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和个人价值。这可能意味着重新定义成功、幸福,或找到一种与众不同的存在方式。 内在资源激活: 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每个人都拥有内在的资源和力量。疗法致力于帮助来访者识别、唤醒并运用这些被遗忘或压抑的力量,以应对挑战,实现成长。 第三部分:人格整合疗法的实践路径 理论的深度需要实践的支撑。《不正常也是一种正常:精神病人的人格整合疗法》一书,在这一部分提供了大量具体而可操作的实践方法和技术。这些方法并非僵化的公式,而是充满弹性和创造性的工具,用以引导来访者踏上整合之路。 书中详述了: 关系作为治愈的媒介: 强调治疗关系在人格整合中的核心作用。一个安全、稳定、信任的治疗关系,能为来访者提供一个“安全的基地”,让他们敢于探索内心深处的隐秘角落。治疗师的角色并非扮演“权威”或“救世主”,而是作为一位忠实的同行者,陪伴来访者走过艰难的旅程。 叙事疗法与生命故事重塑: 探讨如何通过重述和重构生命故事,来改变个体对自身经历的认知。当来访者能够以一种新的视角审视过去的创伤和困难,并从中提取力量和智慧时,他们的自我认同就会发生积极的转变。 意象引导与内在世界探索: 运用各种意象引导技术,帮助来访者连接并探索其潜意识的丰富世界。这可能包括梦境分析、想象性场景的构建,以及与内在“原型”的对话,从而理解被压抑的情感和未被满足的需求。 身体疗愈与情绪释放: 认识到身体是承载情绪和记忆的载体,本书也介绍了一些将身体感受与心理状态相结合的疗愈方法。例如,通过正念练习、身体动作和感官体验,帮助来访者释放被储存的紧张、恐惧或悲伤。 创造性表达作为出口: 鼓励来访者通过绘画、写作、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的创造性表达,将难以言说的内在体验外化。这些创造性的产物,不仅能成为来访者理解自我的重要线索,也是一种强大的情绪宣泄和整合的途径。 “不正常”面向的接纳与转化: 重点在于如何帮助来访者,不再逃避或抗拒那些令他们感到“不正常”的特质,而是逐渐理解它们形成的根源,看到它们在特定情境下的“合理性”和“功能性”,最终将它们转化为一种独特的力量或视角。例如,过度敏感可能转化为敏锐的洞察力,强烈的焦虑可能促使个体对潜在危险有更高的警觉。 第四部分:超越“治愈”的哲学思考 《不正常也是一种正常:精神病人的人格整合疗法》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一套疗法,更在于其背后蕴含的深刻哲学思考。本书质疑了“完全消失症状”的“治愈”模式,提倡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共存”与“整合”的模式。 作者认为,人类的体验是丰富而复杂的,不可能每个人都达到某种刻板的“正常”标准。精神困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类存在多样性的一种体现。人格整合疗法,不是要将个体“修理”成一台标准的机器,而是帮助他们成为一个更完整、更自洽、更能与自身和世界和谐相处的人。 本书鼓励读者思考: “正常”的代价: 为了迎合社会的“正常”标准,个体可能付出了压抑自我、牺牲创造力,甚至丧失真实感的巨大代价。 “不正常”的可能价值: 那些“不正常”的体验,是否隐藏着对生活更深层的理解,对社会更敏锐的洞察,甚至是一种更原初、更真实的生存方式? 存在的韧性: 即使在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挑战之后,人类心灵依然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和自我修复能力。人格整合疗法,正是要激活这种内在的生命力。 个体化的真相: 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真相”也应是多元的。我们不应试图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塑造每一个个体。 结语 《不正常也是一种正常:精神病人的人格整合疗法》是一本充满希望和勇气的书。它邀请我们走出对“不正常”的恐惧与排斥,走向一种更深刻的理解和接纳。它所倡导的人格整合疗法,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对待生命、对待“差异”的全新哲学。通过本书,读者将得以窥见,即使在最崎岖的心灵之旅上,也存在着通往完整、和谐与自我实现的光明之路,而“不正常”本身,或许正是开启这条道路的一把独特的钥匙。这本书旨在启发我们,重新认识人性,拥抱生命的无限可能,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在自己独特的人生轨迹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不正常”也是一种“正常”的独特宁静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情读完了这本书,其中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矛盾性”的极度宽容。在充斥着“正能量至上”的当代社会,这本书像一剂清醒剂,它告诉我们:痛苦不是需要被清除的病毒,而是信号灯。书中对一些极端的临床案例的分析,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症状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创伤事件背后,个体为了生存而被迫采取的“最优策略”。这使得读者在面对书中的人物时,无法产生居高临下的评判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共情和敬意。特别是关于“幽暗面”的整合,作者的论述非常大胆和坦诚,他毫不避讳地指出,人性中那些“不道德”或“不合理”的部分,如果被压抑,反而会以更具破坏性的形式反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授权给我们的“不完美”,让我们知道,活得“不正常”,也可能是最“真实”的生存姿态。

评分

坦白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智力上的“拉锯战”。它的文字密度很高,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尤其是在探讨“时间感扭曲”与“身份认同漂移”的章节时,我不得不反复阅读好几遍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古典的、近乎学术报告的克制感,这反而增加了其论证的可信度。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而是提供了一套严密的逻辑体系,来容纳那些在日常对话中“不可言说”的体验。我尤其喜欢作者在结语部分提出的那个开放性问题:当所有的“人格碎片”都整合完毕后,新的“我”将拥有什么样的叙事权? 这让这本书的意义超越了临床本身,上升到了个体存在的终极追问。这本书的重量,不在于它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在于它让你“如何去想”,这才是真正深刻的改变。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是在一个略带怀疑和期待交织的心态下开始阅读的,毕竟“人格整合疗法”听起来就充满了复杂的技术壁垒。然而,作者的叙事风格出乎意料地亲切且富有画面感。他擅长通过生动的案例侧写(尽管我深知这些是经过处理的,但其真实性让人不寒而栗)来阐述晦涩的理论。书中关于“核心自我的锚定”这一章节,简直是为我这种“选择困难症”患者量身定制的指南。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一刀切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套精妙的工具箱,让读者自己去摸索,去感受不同人格面向之间的能量流动与张力。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他反复强调了“接纳中的边界设定”。这在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与那些“情绪化”或“自我中心”的人相处时,提供了立即可操作的策略。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动地被情绪洪流裹挟的旁观者,而更像是一个谨慎的园丁,开始学着修剪和灌溉自己内在的复杂花园。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充满了迷幻与秩序的对撞感,那种非对称的美学,仿佛在邀请读者直面那些被社会标签化的“异常”是如何在结构内部寻求平衡的。初翻开,我立刻被作者那种近乎冷静到近乎手术刀般的精准描述所吸引。他并没有采用煽情或猎奇的笔法去描绘精神障碍患者的内心世界,相反,他用了一种扎实的心理学理论框架,将“不正常”这个概念进行了彻底的去污名化处理。书中对于人格分裂、边缘性特质等复杂心理结构进行了细致的剖析,重点不在于“治愈”或“纠正”,而在于如何帮助个体在多元甚至冲突的人格碎片中,搭建起一座可以容纳所有自我的“家园”。特别是关于“整合”过程的描述,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颠覆性的观点:真正的整合并非抹杀差异,而是让不同的“声音”都能在同一个舞台上获得发言权,这对于任何在生活中感到“内部不一致”的人来说,都具有极强的启发性。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哲学思辨录,而非单纯的临床手册,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正常”的定义,并为那些在边缘游走的灵魂提供了一种温柔而坚定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严谨,每一章的逻辑递进都像是在搭建一个精密的钟表,从基础的理论框架,到中期的技术干预,最后落脚于长期的生活适应与社会功能重建。与其他同类书籍不同的是,它在强调“疗愈”的同时,极少使用心理学术语的堆砌,而是大量运用类比和隐喻,比如将人格的不同面向比喻为“不同部门的CEO”,这种CEO们需要定期召开董事会达成一致决策,非常形象地解释了内在冲突的解决机制。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情感遗留物”的处理部分,作者认为许多“不正常”的行为,不过是过去未被充分表达的情感在当下进行的拙劣模仿。这种历史观为理解当下的困境提供了一个纵深和厚度。对于专业人士来说,这是一部可以反复研读的案头参考书;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它更像是一面映照内心幽微之处的镜子,虽不悦目,却极具价值。

评分

许医师20多年来潜心钻研常见慢性病和精神疾病的成因和有效治疗方法,强调身心合一,注重心理调治,并身体力行。近年来,他为服务大众和推广身心健康的观念及有效心理疗法,全身心投入写作和出版、办讲座和开专栏、看门诊和做咨询,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身心合一的整体健康观念。他在台湾成立了“身心灵健康成长团”、“癌症病患者成长团”等,并应邀在台湾地区各城市、香港地区、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和中国大陆举办大型身心健康讲座,好评如潮。现已出版著作和有声书20多种。

评分

还没来及看,应该有想要的东西

评分

精神病人的犯罪对象,很少针对陌生人,而大多是自己的家人——几乎是与他关系很近、影响深远的“主要照顾者”(significantothers)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和病人的精神症状有关,比如在发病前,他对家人百依百顺、逆来顺受,或许爸爸很严格,而他向来忍气吞声、不敢反抗,直到精神疾病发作,内在压抑已久的能量、想要展现自己力量的声音出来了,因此病人可能口出恶言、威胁要杀爸爸,等等。这和长期以来与家人之间的恩怨纠葛脱不了干系。记得我在市疗任职时,曾有个急诊的精神病个案,乍见他的到来,那幕景象令我至今难忘——他手上牢牢握着一撮连着头皮的头发!那是一位警察的头皮!原来,这位病人的服药顺从性不佳,他急性精神病发作时,产生一些混乱行为,比如在家中阳台焚烧报纸、在房间里收集许多脏乱物品、拒绝服药、大吼大叫,而家人的断然制止,引起他的强烈反抗。当他得知家人通报警察、欲强制将他送医时,便在手中暗藏一把小刀,等要带他就医的警察一靠近,便冷不防把对方的头皮削了一小片下来。这样的犯罪案件,究其根本原因,是基于个案“自我保护”的心态,有些精神病人,甚至宁死也不肯被送进精神病院。

评分

愿我们没能实现的梦想,在最无助难过的时候,长出最灿烂的花来;愿那些没能珍惜的青春和回忆,在经历了成长的阵痛之后能在心底认真而又平静地告别。 愿那些错过的人,经历了颠沛流离之后还能再度相逢。 愿你能够明白,世上所有的相遇都有它的意义。正是因为一路上失去了太多,才会更加珍惜现在的所得;正是因为经历了这些,才能学会沉淀,才能变得不再患得患失,不再无理取闹。有些人遇见总有告别的时候,这或许就是你们相遇的意义。就是因为有了这个人的出现,才有了现在的你。 你从来都知道,回忆是一种力量,它能让你更好的走下去。

评分

可以

评分

希望能从中得到自己需要的更多的知识。

评分

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常常被视为疯子、不正常的人,或被关起来打针吃药,或被视为大脑失衡,很少有人用正常的眼光看待他们。殊不知天才和疯子往往只有一线之隔。“不一样”并不一定代表“有病”,更不代表“心理变态”,或许在他们错乱的意识下,还有个更加宽广、美丽的自我存在。

评分

帮朋友买的,比上书店方便,价格也行

评分

书质量 还行 内容说实话垃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