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明清建筑二论》初版于1969年,《斗棋的起源与发展》初版于1973年。这两本小册子,被认为是开辟了台湾建筑学术史的著作,影响深远。
《明清建筑二论》对“明清建筑为中国建筑发展低潮”这一几成定论的观点发起论战,说理透辟,而又洋溢着人情。《斗棋的起源与发展》是自中国早期建筑与西方的不同处着眼,探究斗棋产生、发展的理路。二者所论专题不同,但立意都在整个中国建筑史,涉及史观、史法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作者简介
汉宝德,1934年生于山东日照、台湾成功大学建筑学士,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硕士,普林斯顿大学艺术硕士。曾任台湾东海大学建筑系主任、汉光建筑事务所主持人、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台南艺术学院创校校长,是二十世纪后半,引领台湾现代建筑思潮的重要学者,在推动台湾建筑教育、文化资产保存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
内页插图
目录
明清建筑二论
自序
明清文人系之建筑思想
一 从明清建筑的低潮说起
二 南方建筑之传统
三 《园冶》与《长物志》中的建筑观
四 南系建筑思想的病态
明清建筑的形式主义精神
一 结构的机能主义的错误
二 明清建筑形式主义的倾向
三 大木结构的形式化
四 彩画之制度化与系统化
五 细部的精致化
自序
起源
一 前言
二 汉代遗物上的斗棋
三 汉晋赋上有关斗棋的解释
四 斗栱之西方来源论
五 六朝时代斗拱发展之谜
六 一斗三升的结构意义
七 曲线与昂的出现
发展
一 华棋之产生与昂之推演关系
二 慢棋与补间铺作之发生
三 唐后北疆民族之自由创作
四 则律时代
精彩书摘
真正的建筑学是要在中产阶级与知识分子中生根的。因只有知识分子有治学必要的智慧,以及合理的思考方法。只有他们是肯脚踏实地做切合实际的思考,也只有他们拥有敏感的禀赋,可以为艺术之创造。在上文的讨论之后,我们必须承认,他们确实有他们的作法,而能别成系统,不如一般人所想象,为弃建筑于不顾。然则,一个真正的强有力的系统为何没有建立起来?他们在中国建筑史的地位为什么只是若隐若现的?我们若不能找出它的病根,则一个新的知识分子的建筑观永无法建立。
第一个原因,在我看来,是由于建筑师如同画家,未能专业化,必由士人兼能之。而士人“学而优则仕”,中国的读书人永远没有与官家脱离干系,因而官家的诸制度,无不或多或少地潜存在每个读书人的心中,且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因此之故,我国士人,或多或少有两面人的个性,有时候很不容易为一个现代人所了解。他们歌颂自然,与友人酬和退隐的闲情逸致,但心理上常常随时准备接受宫廷的任命。财富与名禄并不能轻易为大自然的景色所取代。这当然是文化中过分的理想主义与过分的现实主义之冲突所造成的。而健全的建筑必须产生在健全的、发展均衡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之间。比如说,中国士人是以陶渊明为理想主义者之代表的。如果沉醉于陶诗之清幽的读书人都满足于茅屋三间,建筑学自然是不必要的。绝对的精神生活中没有建筑思想的位置。可是他们的真正目的仍是在做官,而官运有时一定要善于折腰,属于过分的现实主义。读书人常常折腾于两者之间,无法安于现实。在这种情形下,诗词的酬和,书画的馈赠,尚可凭一时的感兴与传统的技巧训练而轻易为之;对于耗资费时,又颇与社会地位相牵连的建筑,则不能不有所迁就,甚至背其道而为之。故笔者粗浅看来,建筑在士人阶级中,是这独特的心情的矛盾下的牺牲品。
第二个原因,是与本文的讨论直接有关,应该在此作较仔细的说明。我们曾经一再提到,文人建筑思想中的敏感度,直接来自文人的艺术——文学、绘画与金石等。因此,显而易见的,文人的艺术中所拥有的缺点,亦不折不扣地带到建筑里来。不但如此,因为文人艺术的性格属于心性之陶冶,以现代的用语来说明,是在现世残酷的生活中一种求慰藉的方法,或者,一种忘我,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对于需要健康而乐观的人生观为基础的建筑艺术,是不能十分契合的。至于流于颓废之艺术,更是相去远矣。
换句话说,建筑作为一种艺术,需要高度的敏感。对大自然、对环境、对空间、对材料都要有适当的美的斟酌。但这种敏感绝不能超出于实存的物质环境之外。亦即是说,建筑是与现实(Reality)脱不开的。
我们的文人艺术家们正是过度地使用了他们文学的心弦。由于他们对大自然的现象有着锐敏的反应,如果把人生的大问题,诸如生、死及生命的意义等,托附着反应于自然界的感觉表现出来,其结果是一种近乎唯美的伤感。伤感亦白锐敏的观察而来,但其结果却是不健康的,是幻觉的,脱离了理想与现实。我们的文人,在上节所述的矛盾的心境之下,以这种不健康的伤感为乘载,划入梦境而不自觉,反映在建筑上,是极为清楚的。
……
前言/序言
《中国建筑的脊梁:从宋到清的木构智慧》 木构建筑,作为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的物质载体,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和美学魅力,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展现着工匠的智慧。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时期的某一特定技术,而是致力于勾勒出一幅宏大的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发展脉络图,特别是着重探讨了从宋代到清代这一重要历史时期,木构建筑在结构、技术、审美以及文化内涵上所经历的演变与传承。 我们的目光将首先聚焦于宋代。宋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高峰,其精巧的斗拱结构、严谨的规制以及秀丽的风格,为后世树立了典范。本书将深入剖析宋代建筑在斗拱运用上的成就,不仅是其数量和形式上的繁复,更在于其结构上的合理性与功能上的完备。我们会探讨宋代建筑如何通过斗拱体系,有效地将屋顶的巨大荷载传递到柱子,从而实现大跨度、高屋顶的建筑造型。同时,本书也将考察宋代建筑在木材选择、榫卯连接、构件尺寸等方面所体现出的标准化和科学性。这些“宋式”的特点,不仅是建筑技术的进步,更是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思潮在建筑上的集中体现。我们将通过对传世宋代建筑图录(如《营造法式》中对斗拱的记载)及实物考古研究的梳理,力求还原宋代木构建筑的真实面貌,并分析其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然而,技术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的需求、审美观念的变迁,都会对建筑产生深远的影响。进入元、明、清时期,虽然宋代的建筑精神仍有传承,但木构建筑的演变呈现出新的趋势。 本书将重点分析明代木构建筑的特点。明代建筑在继承宋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建筑的宏伟气势和装饰性。我们不再仅仅停留在对斗拱技术的分析,而是会探讨明代建筑如何通过调整梁架结构、增加檐口出挑深度,以及对斗拱形制进行改良,来营造出更为庄重、威严的建筑形象。明代建筑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其装饰手法的多样化。琉璃瓦、彩绘、雕刻等技艺在木构建筑上的广泛运用,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的视觉语言。本书将考察这些装饰元素如何与木构结构相融合,既不破坏结构的稳定性,又赋予建筑华丽的外表。我们还会关注明代建筑的等级制度如何体现在建筑形制上,特别是宫殿、坛庙、官署等官方建筑,以及园林、民居等不同类型的建筑,它们在结构、规模、装饰上的差异,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秩序和审美取向。 紧随其后的清代,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发展的最后一个重要时期。清代建筑在继承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演变,展现出更为精细、繁复和辉煌的特征。本书将深入研究清代建筑在结构上的创新与调整。例如,在梁架结构上,清代建筑可能采用了更为复杂的穿斗式、抬梁式等组合方式,以应对更大的跨度和更复杂的屋顶造型。斗拱在清代虽然依旧是重要的构件,但其功能性与装饰性的比例可能发生变化,一些斗拱的设计趋向于更为华丽,甚至成为纯粹的装饰构件,而非完全依赖其结构支撑。 本书还将特别关注清代建筑的“规制”与“程式化”。清代高度发达的宫廷建筑体系,对建筑的设计、施工有着严格的规定。我们将探讨这些规制如何影响木构建筑的方方面面,包括构件的尺寸、比例、连接方式,以及建筑的整体布局。同时,我们也会考察清代建筑中“程式化”的倾向,即在一定模式下,通过重复和变化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建筑形态。这既是一种成熟的建筑智慧的体现,也可能暗示着建筑创新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除了结构和技术层面的探讨,本书还将深入挖掘木构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木材作为建筑材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生命、成长、自然,也承载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本书将尝试解读木构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以及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屋顶的曲线和飞檐,如何象征着天人合一的观念;院落的空间组织,如何体现着家族伦理和礼制秩序;以及建筑的色彩运用,如何与五行学说、阴阳五行相呼应。 本书还将关注木构建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建筑不仅仅是独立的艺术品,更是社会生产力、技术水平、以及审美趣味的综合反映。我们会考察不同时期木构建筑所消耗的木材资源,以及与之相关的采伐、运输、加工等一系列产业活动。同时,工匠群体在木构建筑发展中的作用也将得到重视。他们不仅是技术的实践者,更是知识的传承者和创新的推动者。本书将尝试通过史料研究和考古发现,来还原古代工匠的生产生活场景,以及他们在建筑事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最后,本书并非仅仅局限于对古代建筑的追溯,而是试图从中汲取智慧,为当代建筑的发展提供启示。木构建筑所体现的材料的尊重、结构的精巧、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在当今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的时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辉煌成就,认识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从而激发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并从中获得宝贵的启迪。 本书的写作,将以严谨的学术考证为基础,辅以清晰的图示和详实的案例分析,力求做到内容充实、逻辑严密、语言生动,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感悟,真正领略到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作为“中国建筑的脊梁”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