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规范 GB/T50353-2013 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

正版规范 GB/T50353-2013 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建筑规范
  • 建筑面积
  • GB/T50353-2013
  • 建筑工程
  • 规范标准
  • 工程计算
  • 建筑设计
  • 测量
  • 规范
  • 技术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建筑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29707
商品编码:1241604181

具体描述

  详情信息:

  Product Details 基本信息

ISBN-13 书号:9781482817904

Author 作者:Mohapatra, Ananya

出版社:Partridge Publishing (Authorsolutions)

Publication Date 出版日期:2014-02-11

Shipping Weight 商品重量:0.131kg

Shipping Weight Language 语种:ENG

pages 页数:124


  Book Contents 内容简介

    Research Methodology A Handbook is designed as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the subject. It is eminently practical in nature. Conceptual issues confusing the research scholar have been dealt with in a lucid manner. 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even in the social sciences the mechanical or quantitative dimension should precede the sociological dimension. Before the social scientist begins to deal with verbal categories such as role, status, institution, etc, he should be in a position to appreciate the mechanical dimension. Familiarity with the mechanical dimension makes it possible for the research scholar to appreciate the fact that even when the dimension is sociological, the elements of science such as validity and reproducibility come to the fore. The book is based on material published over the last hundred years and 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the social sciences where cause and effect can still be separated in experienced time have not moved much beyond where they were several years ago.


《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解读与实践 前言 在蓬勃发展的建筑行业中,准确、规范的建筑面积计算是工程造价、合同管理、产权登记以及工程效益评估等各项工作的基础。一个科学、统一的计算标准,不仅能够保障各方利益的公平,更能促进工程建设的有序进行。中国国家标准《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 50353-2013)作为当前我国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的权威性技术文件,为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类复杂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统一的依据。 然而,尽管该规范已颁布多年,并在行业内广泛应用,但不少工程技术人员在实际操作中仍会遇到各种疑问和困惑。这既源于建筑工程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可能与规范条文的理解深度、具体案例的应用灵活性有关。因此,对《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 50353-2013)进行深入解读,结合丰富的实践案例进行剖析,对于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工作效率、规避潜在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并非对GB/T 50353-2013规范条文的简单罗列或翻译,而是站在工程实践者的角度,对规范中的核心概念、关键条款进行层层剥离,力求将其内涵和精髓清晰地呈现出来。我们将重点关注规范的核心逻辑、计算原则,以及在不同建筑类型、不同构件形式下的具体应用。同时,本书将融入大量来自于实际工程的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详细分析,展示如何将规范条文灵活地应用于解决千变万化的实际问题,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系统、实用的建筑面积计算方法论。 本书的目标读者包括但不限于: 建设单位/业主方: 了解如何依据规范进行工程量审核,确保工程造价的合理性。 勘察、设计单位: 掌握规范要求,在设计阶段规避因面积计算不当带来的后期问题。 施工单位: 精准计算工程量,作为合同计价、结算的依据,保障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 造价咨询单位: 提升计价、结算的专业性和准确性,提供更优质的咨询服务。 房地产开发企业: 准确计算可售面积,进行商品房定价和营销。 产权登记机构: 确保产权登记的准确性,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工程监理单位: 有效监督建筑面积的计算过程,保障工程质量和合同履行。 相关专业的院校师生: 作为学习和研究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的编写力求做到: 条理清晰: 按照规范的章节结构和逻辑顺序,逐步深入。 内容详实: 对关键条款进行细致解读,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持。 案例丰富: 精选典型、有代表性的工程案例,图文并茂地展示计算过程。 语言生动: 避免枯燥的理论说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述。 实践导向: 强调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呈现,能够帮助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在理解和掌握《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 50353-2013)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建筑面积计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第一章 建筑面积计算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在深入探讨具体的计算方法之前,首先需要确立对“建筑面积”这一概念的清晰认知,以及理解规范所遵循的基本计算原则。这如同构建一座大厦,地基的牢固是上层结构稳固的关键。 1.1 建筑面积的定义与内涵 建筑面积,通俗而言,是指建筑物各层平面面积的总和。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的定义背后,蕴含着一系列的界定和排除。它并非简单地将外墙围合的平面尺寸相加,而是要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区分哪些部分应计入,哪些部分应予以扣除。 GB/T 50353-2013规范明确指出,建筑面积是“建筑物的各层平面面积的总和”。但“平面面积”的界定至关重要。它通常指的是“除结构外,由外围护结构(如外墙、柱、垛、带沿的阳台、室外走廊、楼梯间、电梯井、通道、附有顶盖的出入口、建筑物的平台、挑廊、室外楼梯等)围合的水平面积”。这一定义奠定了建筑面积计算的“围合”基准。 更重要的是,规范并未止步于此,而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条款,对哪些“围合”的水平面积应计入,哪些不应计入,以及如何处理不同类型的空间(如挑空、设备夹层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理解这些界定,是准确计算的前提。 1.2 建筑面积计算的基本原则 规范的制定,是为了实现计算的统一性、准确性和公平性。因此,在GB/T 50353-2013中,贯穿始终的是一系列基本原则。理解这些原则,有助于我们融会贯通,而不是死记硬背条文。 “算完整,不遗漏”原则: 任何符合计入条件的建筑空间,都应准确计算其面积,不应随意遗漏。这尤其体现在对各类附属构件、特殊空间的界定上,如门斗、楼梯间、电梯井、设备管道井等,都可能成为建筑面积的组成部分。 “算准确,不夸大”原则: 对于不应计入建筑面积的部分,如结构外伸形成的阴影区域,或仅为临时搭建的构件,均不应计入。这需要我们准确识别和区分,避免人为的面积“注水”。 “分层计算,汇总叠加”原则: 建筑面积的计算是分层进行的。首先计算每一层的水平投影面积,然后将各层的计算面积进行叠加,最终得到整栋建筑的建筑面积。这要求我们在计算过程中,对每一层楼的布局、构件情况都要有清晰的把握。 “以结构外边线为准”原则(特定情况): 规范在某些情况下,会以结构外边线作为计算基准。例如,对于落地窗、飘窗等,其计算方式与外墙的定位密切相关。然而,这并非绝对,许多情况下计算是基于“外围护结构”的内边线。理解这种差异,至关重要。 “扣除不应计入面积”原则: 规范明确列举了不应计入建筑面积的部分,例如: 结构外伸的水平构件,如雨篷、空调室外机搁板、挑廊下的阴影部分等(除本规范另有规定者外)。 未封闭的阳台、挑廊、走廊。 与主体脱离的露台。 构件(如管道井、通风道、烟囱等)的计算规则。 设备夹层、机械设备用房的计算边界。 这些原则是理解和应用规范的基石。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些基本概念和原则,才能在面对复杂的工程实例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计算。 1.3 建筑面积计算的依据与目的 建筑面积计算并非仅是技术层面的数字游戏,它承载着多方面的法律、经济和管理功能。 法律依据: 《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 50353-2013)是我国现行的国家标准,具有强制性或推荐性执行的法律效力。任何与此标准不符的计算方法,在法律上可能存在争议。 经济依据: 工程造价: 建筑面积是工程造价计算的主要依据之一。例如,按建筑面积乘以单位面积造价进行概算、预算,或作为施工合同计价的基础。 商品房销售: 商品房的销售面积直接关系到开发商的销售收入和购房者的购房成本。 资产评估: 建筑物作为固定资产,其价值评估也常与建筑面积相关。 管理依据: 产权登记: 房屋产权登记部门依据建筑面积来确定房屋的权属和面积。 规划审批: 规划部门在审批项目时,会参考总建筑面积来控制开发强度。 统计分析: 建筑业统计、城市规划统计等也需要准确的建筑面积数据。 因此,准确计算建筑面积,不仅是技术人员的职责,更是保障工程项目顺利推进、维护各方合法权益的重要环节。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围绕这些基本概念和原则,深入解析规范的具体条文,并通过大量实践案例,展现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第二章 核心构件与空间区域的计算详解 本章将聚焦于建筑工程中常见且计算相对复杂的核心构件和空间区域,结合GB/T 50353-2013规范的条文,进行详细解读和实例分析。这部分内容是掌握建筑面积计算的关键,也是实践中容易出现争议的环节。 2.1 楼梯间、电梯井、通道的计算 楼梯间、电梯井和通道是连接建筑不同楼层的重要交通空间,其面积的计算也有一套明确的规定。 楼梯间: 楼梯间的计算面积通常是指“楼梯间及与楼梯间相邻且构成整体的门厅、走廊等围护结构所围合的水平面积”。这里需要注意“与楼梯间相邻且构成整体”的界定。如果楼梯间与其相邻的门厅、走廊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交通空间设计的,则其围合的水平面积通常都要计入。计算时,一般以楼梯间墙体的内边线为界。然而,对于外挑的楼梯间,其计算方式可能有所不同,需要参考规范的具体说明。 电梯井: 电梯井的计算面积是指“电梯井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时,通常以电梯井墙体的内边线为界。需要注意的是,电梯井的面积是垂直贯通的,计算时只需按其所在楼层的投影面积计入该楼层的建筑面积。 通道: 通道(如走廊、连廊等)的计算,其关键在于是否封闭以及是否与主体结构构成整体。封闭且有顶盖的通道,其围护结构所围合的水平面积应计入。对于与主体结构直接相连的连廊,如果满足规范的定义(例如,有永久性顶盖且三面有围护结构),则可以计入建筑面积。未封闭的廊、通道,通常不计入建筑面积。 案例分析: 某办公楼项目,某层有一个主楼梯间,其内部有一个狭窄的走廊连接到电梯厅。该走廊宽度为1.5米,长度为5米,有顶盖,并且两侧是实体墙壁。楼梯间与走廊之间没有门,是一个整体的交通空间。 解析: 根据规范,楼梯间及其与楼梯间相邻且构成整体的门厅、走廊等围护结构所围合的水平面积应计入。在此案例中,该走廊是连接楼梯间和电梯厅的通道,并且没有明确的分割,可以视为与楼梯间构成整体的交通空间。因此,走廊的面积(1.5米 × 5米 = 7.5平方米)应计入该层的建筑面积。 2.2 阳台、雨篷、构件的计算 阳台和雨篷是建筑中常见的构件,它们的计算方式关系到建筑面积的确定,尤其是在商品房面积测绘中。 阳台: 封闭阳台: 凡是落地门窗(或推拉门、平开门)与外墙(或阳台围护结构)之间,由主体结构(如楼板)形成的有永久性顶盖、三面有围护结构(或两面有围护结构和一面落地门窗)的,计入全额建筑面积。 挑阳台(未封闭): 仅有楼板,无顶盖,无围护结构的挑阳台,通常不计入建筑面积。 半封闭阳台: 规范对半封闭阳台的定义更为细致。例如,有顶盖但两侧或三侧无围护结构,或有围护结构但无顶盖的情况,其计算方式需要根据具体形态来判断。例如,有顶盖、有两侧围护结构(如栏板)但前方为开放的阳台,其面积按一半计算。 悬挑阳台(无柱): 结构悬挑形成的无柱阳台,其计算方式与封闭阳台类似,按围护结构围合的水平面积计算,但需要明确其是否被视为“主体结构”。 雨篷: 雨篷通常指设在建筑物入口、窗户等上部的遮雨构件。 有柱雨篷: 如果雨篷下方设有柱子,并且与主体结构有明确的分隔,通常不计入建筑面积。 悬挑雨篷: 悬挑雨篷的下方部分,如果不是作为建筑空间使用(例如,仅是遮雨功能),则不计入建筑面积。 与主体结构一体的雨篷: 对于某些与主体结构结合紧密的雨篷,如果其下部形成可利用的平台或空间,其计算方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但通常情况下,单纯的遮雨板不计入。 构件(如水箱间、暖气、管道井等): 水箱间、暖气间等: 设在主体结构内的设备用房,其围护结构所围合的水平面积计入建筑面积。 管道井、通风道、烟囱: 它们在计算建筑面积时,通常是指其“水平投影面积”,并且要看是否包含在主体结构内。如果它们是嵌在墙体内的,则其面积计算需要根据墙体划分来确定。如果是在外墙外侧突出的,则不计入。 案例分析: 某住宅项目中,某户有一个挑出式阳台,尺寸为3米×1.5米,有混凝土顶盖,两侧有1.2米高的女儿墙,前方是开放的。 解析: 根据规范,有顶盖、有两侧围护结构(女儿墙)、前方开放的挑出式阳台,其面积应按一半计算。 计算方法:3米 × 1.5米 × 0.5 = 2.25平方米。这2.25平方米将计入该户的建筑面积。 2.3 门斗、挑廊、平台、走道等 这些构件和空间区域的计算,同样需要根据其形态和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方式来判断。 门斗: 门斗是指设在建筑物出入口处,有围护结构的、作为过渡空间的建筑构件。门斗的计算面积是指其“围护结构所围合的水平面积”。如果门斗是整体结构的一部分,并且有明确的墙体围合,则应计入。 挑廊: 挑廊是指建筑物的楼层外挑的廊。 有顶盖且两侧(或三侧)有围护结构的挑廊: 计入全额建筑面积。 有顶盖但两侧(或三侧)无围护结构的挑廊: 计入一半建筑面积。 无顶盖的挑廊: 通常不计入建筑面积。 平台: 平台通常指建筑物外挑出的水平构件。 与主体结构一体且有顶盖的平台: 如果满足阳台的计算条件,可以按阳台的规定计算。 露台: 露台一般是指与主体结构脱离的,无顶盖的室外平台,通常不计入建筑面积。 走道: 室内走道: 如果是主体结构内的走道,并且有围护结构(如墙体、栏杆等),其围合的水平面积应计入建筑面积。 室外走道: 如前所述,未封闭的室外走道通常不计入建筑面积。 案例分析: 某商业建筑一层入口处设置了一个约2米×3米的门斗,门斗四周均为实体墙,并与主体结构连接。 解析: 门斗属于主体结构之外,但为方便人们进出而设置的过渡空间。其围护结构所围合的水平面积应计入建筑面积。因此,门斗的面积(2米 × 3米 = 6平方米)应计入该建筑的一层建筑面积。 通过对这些核心构件和空间区域的详细解读与案例分析,读者可以更清晰地理解GB/T 50353-2013规范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然而,建筑工程的复杂性远不止于此,后续章节将继续探讨其他特殊情况下的计算方法。 第三章 特殊建筑与结构形式的面积计算 除了上述常见构件外,许多特殊的建筑类型和结构形式,在建筑面积计算时需要遵循更精细的规定。本章将重点分析这些特殊情况,帮助读者应对更具挑战性的计算任务。 3.1 跃层、错层、跃式住宅的计算 这些住宅形式在空间划分和楼层界定上存在特殊性,其建筑面积的计算需要特别注意。 跃层住宅: 跃层住宅是指一套住宅占据两个或两个以上楼层,并且有室内楼梯连接。 计算原则: 跃层住宅的建筑面积,是将每个楼层(包括楼梯间)的建筑面积按其所在楼层单独计算,然后将各层面积叠加。也就是说,一套跃层住宅的建筑面积,等于其所有楼层(包括底层、二层,以及跃层部分的楼梯间)的建筑面积之和。 重点: 室内楼梯所占用的空间,不论是在底层还是二层,其投影面积都会被计入相应楼层的建筑面积。 错层住宅: 错层住宅是指同一套住宅内,不同功能空间的地面不在同一水平面上,通过错开的高差形成不同高度的居住空间。 计算原则: 错层住宅的计算,是以每个“层”的水平投影面积为基础。即使两个空间存在高差,只要它们是同一套住宅的一部分,并且有各自的围护结构形成的水平面积,就应按各自的面积分别计算,然后叠加。 重点: 错层的计算,关键在于准确识别和界定每一个“层”的水平围合范围。 跃式住宅(Loft): Loft式建筑通常是指由旧工业厂房改造而成,层高很高,内部空间自由分隔,并且常常在主体空间内设置夹层。 计算原则: 对于Loft改造的建筑,其建筑面积的计算,通常是以主体结构的围护结构所围合的水平投影面积为基础。如果内部设置了满足规范定义的夹层(例如,有永久性顶盖、满足一定层高要求、与主体结构连接),则夹层面积应根据其围护结构进行计算,并计入建筑面积。 重点: 核心是区分主体空间和夹层,并严格按照规范对夹层的定义和计算规则进行判定。 案例分析: 某跃层住宅,底层层高为3.6米,建筑面积为80平方米;二层(跃层部分)层高为2.4米,面积为60平方米,其中包含一个连接两层的室内楼梯,楼梯所占用的投影面积为5平方米。 解析: 底层建筑面积:80平方米。 二层建筑面积:6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80平方米 + 60平方米 = 140平方米。 (室内楼梯所占用的5平方米投影面积,已包含在二层的60平方米面积内,按照规范,其面积是在本层计算的,不需要额外叠加。) 3.2 地下室、半地下室、夹层、设备层的计算 这些空间是否计入建筑面积,取决于其使用性质、结构形式以及是否满足规范的规定。 地下室、半地下室: 用于生产经营的地下室、半地下室: 如果其顶板面低于相邻地平面的高度达到2米及以上,并且有永久性顶盖和围护结构,则应计入建筑面积。 非生产经营(如储藏室、车库等): 如果顶板面低于相邻地平面的高度达到2米及以上,并且有永久性顶盖和围护结构,也应计入建筑面积。 半地下室(顶板面低于相邻地平面高度小于2米): 通常不计入建筑面积,除非其作为主体建筑的延伸,并且满足其他要求。 夹层: 定义: 夹层是指建筑物层高较高(如4.8米以上)的空间,在层高内增设的、通常不完全贯通的楼板层。 计算原则: 夹层的计算,是指其“围护结构所围合的水平面积”。夹层的层高如果低于2.2米(规范有具体规定),则不计入建筑面积。如果夹层层高满足要求,并且有永久性顶盖和围护结构,则应计入建筑面积。 注意: 夹层与主体楼层之间的空间,若形成挑空,其挑空部分的面积不计入建筑面积,但夹层本身的面积应计入。 设备层: 设备层是指专门用于安装和维护机械设备的楼层。 计算原则: 如果设备层满足永久性顶盖和围护结构的要求,其水平投影面积应计入建筑面积。 重点: 即使设备层的主要功能不是人员活动,其空间本身也是建筑的组成部分,按规范计入。 案例分析: 某商业建筑设置了一个地下室,其顶板面平均低于相邻地平面的高度为2.5米,并且有独立的墙体和顶盖,用于仓库 storage。 解析: 根据规范,用于生产经营(或储存)的地下室,其顶板面低于相邻地平面的高度达到2米及以上,且有永久性顶盖和围护结构,应计入建筑面积。此地下室满足条件,其围护结构所围合的水平面积应计入该建筑的建筑面积。 3.3 构筑物、公共建筑的特殊计算 某些构筑物或公共建筑类型,在面积计算上可能存在特定的规定。 构筑物: 构筑物是指非永久性建筑,或仅为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结构物,如围墙、花架、水塔(不包含内部操作空间)、烟囱等。 计算原则: 绝大多数构筑物,如单纯的围墙、花架、水池等,是不计入建筑面积的。只有当构筑物包含可供人活动的内部空间,并且满足一定的结构和围护要求时,才可能被纳入考虑。 公共建筑(如展览馆、体育场馆): 大空间: 展览馆、体育场馆等大跨度、大空间的建筑,其建筑面积的计算,主要是依据其主体结构的外围护结构所围合的水平面积。 附属空间: 内部的办公、休息、设备用房等,按其各自的计算规则计入。 看台、观众席: 体育场馆的看台,其面积通常按水平投影面积计入。 结构外伸部分: 结构外伸部分(如悬挑楼板、阳台板、雨篷板等)的计算,需要区分是否形成可利用的建筑空间。单纯的遮阳、装饰性外伸,不计入建筑面积。如果形成了阳台、平台等,则按相关规定计算。 案例分析: 某体育场馆,其主体看台结构为混凝土悬挑,看台下方为开放空间,无围护结构。 解析: 体育场馆的看台面积,其计算是以水平投影面积为准。即使看台下方是开放空间,看台的投影面积也应计入该体育场馆的建筑面积。 通过对特殊建筑与结构形式的深入剖析,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更全面、更细致的建筑面积计算能力,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工程项目。在下一章,我们将聚焦于实践中的难点与重点,以及如何规避计算中的常见误区。 第四章 实践中的难点、误区与规避 在实际工程中,建筑面积的计算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和容易出错的地方。本章将梳理实践中常见的难点、误区,并提供相应的规避方法,以期帮助读者更精准、更有效地开展工作。 4.1 外墙外边线与内边线的界定 这是建筑面积计算中最基础也是最容易混淆的概念之一。 难点: 规范通常以“外围护结构”围合的水平面积作为计算依据。但“外围护结构”的界定,特别是对于主体结构之外的装饰性外伸、飘窗、落地窗等,容易产生歧义。 误区: 将主体结构外伸的装饰性构件(如窗套、装饰线条)误计入。 对于落地窗、飘窗,有时会误以为整个窗户的宽度都算在建筑面积内,而忽略了其是否为结构外伸,以及其与主体结构的关系。 对于有保温层的外墙,其外表面线是否算作外墙外边线,也可能引起争议。 规避方法: 理解“外围护结构”的定义: 规范中通常会明确“外围护结构”的构成,如外墙、柱、垛等。 区分主体结构与装饰构件: 建筑面积计算应基于主体结构形成的围合空间,单纯的装饰性外伸构件(如装饰线条、窗套)通常不计入。 准确判断“落地窗”和“飘窗”: 落地窗是指窗户底部与楼板齐平,并且下方没有实体墙的窗户。飘窗是指从主体结构外墙外推的、有底板的窗户。对于落地窗,其计算通常是基于其所在楼层主体结构的内边线。对于飘窗,需要根据规范中关于飘窗的界定来计算其面积,通常是按其底部算起,并按一定比例计入。 查阅设计图纸: 设计图纸是判断墙体、窗户、阳台等构件性质和位置的最直接依据。务必仔细核对图纸,特别是结构图和建筑立面图。 参考标准图集: 对于一些常见构件,可以参考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图集,了解其构造和计算方法。 4.2 挑空、中庭、设备管道井的面积计算 这些空间的边界和计算方式,是建筑面积计算的重点和难点。 难点: 挑空空间(例如,两层楼高相连,中间没有楼板)如何界定其“水平面积”;中庭作为开放空间,其边界如何确定;设备管道井是否应计入,以及如何计算其投影面积。 误区: 将挑空空间的“总高度”误认为是“面积”的一部分。 对中庭的计算,可能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缺乏统一的界定。 设备管道井,有时会被遗漏,或者计算面积不准确。 规避方法: 挑空: 挑空空间本身并不形成独立的楼层面积,其面积的构成,是看挑空部分的“下方”或“上方”的楼层,其围护结构所围合的水平面积。例如,一个两层挑空的大厅,其底层面积按底层围护结构计算,二层面积则不计入(因为二层是挑空的)。 中庭: 中庭通常是指建筑物内部,由多个楼层围合而成的、向上的开放空间。其计算通常是以中庭“最底层”的围护结构所围合的水平面积为准。如果中庭的上方有屋顶覆盖,则屋顶的面积不应计入。 设备管道井: 设备管道井的面积,是指其“水平投影面积”。计算时,应以其内边线为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管道井是嵌入在墙体内的,其面积的计算可能需要根据墙体的划分来确定。如果管道井是独立结构,则按其外围护结构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三维建模: 运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可以更直观地呈现建筑空间,并自动进行面积计算,有效避免人为误差。 4.3 阳台、雨篷、露台的界定与计算 这三者在功能和形态上相似,但计算规则却有显著区别。 难点: 如何准确区分阳台、雨篷、露台;封闭阳台与半封闭阳台的界限;雨篷是否构成可利用空间。 误区: 将所有外挑的平台都视为阳台,按比例计入。 将未封闭的阳台视为封闭阳台,全额计入。 将结构悬挑的雨篷视为建筑面积的一部分。 规避方法: 明确定义: 阳台: 指建筑物的外挑的、有围护结构的,并且有永久性顶盖的平台。 露台: 指建筑物的外挑的、无围护结构或围护结构不完善(如仅有栏杆),且无顶盖的平台。 雨篷: 指设在建筑物入口、窗户等上部的遮雨构件,其主要功能是遮雨,通常不作为可供人活动的平台使用。 封闭程度判断: 封闭阳台通常指有门窗,且两侧有围护结构。半封闭阳台则根据规范的具体界定,如“有顶盖、有两侧围护结构、前方开放”等。 顶盖与围护结构: 严格按照规范,判断是否存在永久性顶盖和围护结构。 结构悬挑: 对于结构悬挑形成的阳台板,如果其满足阳台的计算条件,则计入;如果仅是雨篷功能,则不计入。 4.4 其他常见误区 未封闭的走廊、通道: 仅有顶盖,无两侧围护结构,且非主体结构延伸的,通常不计入。 结构楼板下的空间: 如果结构楼板下方的空间是开放的,或者仅是设备的安装空间,通常不计入建筑面积。 建筑物的沉降缝、变形缝: 这些缝隙本身不构成建筑空间,不计入建筑面积。 装修形成的“额外”面积: 例如,一些装修工程在原有墙体基础上进行的内保温或装饰,不应改变原有的建筑面积计算。 规避总结: 1. 精读规范: 熟读GB/T 50353-2013规范原文,理解每一个条文的内涵。 2. 图纸为王: 任何计算都必须以设计图纸为依据,不懂之处及时向设计方咨询。 3. 案例验证: 多参考实际工程的计算案例,学习他人的经验。 4. 实地勘察: 对于有条件的项目,实地勘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建筑形态。 5. 专业咨询: 遇到疑难问题,及时向经验丰富的造价工程师或设计人员请教。 6. 保持更新: 关注规范的修订情况,及时学习最新标准。 通过对这些难点和误区的深入分析,并辅以有效的规避策略,相信读者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大大提高建筑面积计算的准确性和效率。 结语 《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 50353-2013)作为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标准,其核心在于提供一套科学、统一、可操作的计算方法,以确保工程造价的合理性、产权登记的准确性以及各方利益的公平。本书在对规范进行详尽解读的基础上,结合丰富的实践案例,旨在帮助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深入理解和掌握建筑面积计算的关键要点。 从基本概念和原则的梳理,到核心构件与特殊空间的计算详解,再到实践中常见难点与误区的剖析,本书力求覆盖建筑面积计算的各个重要环节。我们强调的不仅是死记硬背条文,更是理解规范背后的逻辑,培养灵活运用规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建筑工程日益复杂化、精细化的今天,准确的建筑面积计算,是每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这不仅关系到项目经济效益的实现,更关系到工程的合规性与可持续发展。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成为您在工程实践中解决建筑面积计算难题的得力助手,助您在职业生涯中更上一层楼。 技术标准是不断发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书的编写也是一个学习和积累的过程。我们鼓励读者在实际工作中,持续钻研,不断总结经验,并关注行业内最新的技术动态和标准更新,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愿本书能为您打开一扇通往精确计算的大门,为您的工程实践之路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用的操作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是行业内的“金科玉律”,但在实际工作中,它更像是一个“参考工具箱”,而不是一本可以一口气读完的小说。我通常是带着特定的问题去查阅它,比如,当我在现场看到一个很奇怪的半地下室结构时,我才会翻开它,去寻找那个特定的章节。它的检索性还算可以,索引做得比较清晰,能快速定位到相关的条文。不过,有时候不同章节之间引用的关系比较复杂,需要像侦探一样,在好几个地方来回跳转比对,才能最终确定一个数值。对于那些需要精确到毫米级的项目来说,这本书的严谨性是无可挑剔的,但对于日常的快速估算或者初步设计阶段,它的详尽程度反而成了另一种负担——你得过滤掉大量你暂时不需要的细节信息。

评分

这本书的“分量”确实不是盖的,但阅读体验嘛,就比较考验人了。我是一个偏爱视觉化学习的人,这本书里图例相对较少,更多的是纯文字的描述,这对于理解那些涉及空间几何关系的概念构成了不小的挑战。每次遇到关于设备夹层或者架空层的面积划分,我都需要在脑子里构建一个三维的模型,然后再对照着规范里的文字描述去套用。这过程非常耗费心神,常常需要泡上一杯浓茶,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我特别想知道,那些制定规范的专家们在写这些条文时,是不是也经历过如此曲折的思考过程?这本书更像是写给行业老手看的“标准字典”,而不是给新人准备的“入门宝典”。如果能增加一些关于不同建筑类型(比如公共建筑和住宅)的特定条款解析,可能阅读起来会更顺畅一些。

评分

初次捧读这规范时,我有一种打开“行业黑话大全”的感觉。很多术语和限定词,虽然精确,但对于刚入行的人来说,就像是在听天书。比如“结构净空”、“围护结构”这些词汇,规范里给了解释,但理解其在面积计算中的具体含义,还需要结合大量的工程经验。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它能用更贴近工程实践的语言来阐述这些复杂的概念,而不是完全依赖于标准的法律条文式的表述。它更像是一份法律文本,需要你拥有一定的专业背景才能完全理解其背后的意图。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学习如何“按照标准思维”去思考和计算,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过程虽然缓慢,但对于保证工程质量和结算的公正性来说,绝对是值得的投入。

评分

这本《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真是让人抓耳挠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里面藏着无数的玄机。我原本以为这规范就是一堆枯燥的条文,顶多就是告诉你墙体算不算面积,楼梯间怎么折腾。结果翻开才发现,里面的学问大着呢!特别是关于那些异形结构的处理,简直是把我绕晕了。比如那个凸出去的飘窗,到底是算满面积还是算一半,每个地方的解释都不太一样,看得我直冒冷汗。而且,这书的排版也挺有意思的,看着密密麻麻的文字,就感觉自己像是在解一个复杂的数学题。我记得有一次,为了搞清楚一个阳台的女儿墙到底算不算面积,我查了好几页,对照着图示琢磨了半天,差点没把眼镜熬掉。这本书的严谨性毋庸置疑,但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就是一座需要攀登的高山,需要耐心和毅力去啃。每次读完,都感觉脑子被塞满了各种角度、高度和投影的知识,需要时间消化。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主要是为了应付一个比较棘手的项目,涉及到一些老旧建筑的改造,里面的面积计算规则真是让人头大。这规范本身其实挺详尽的,但正因为它太全面了,反而显得有些过于学术化,不太像一本实操指南。我希望它能多一些生动的案例分析,就像教科书那样,图文并茂地展示“这样做是对的,那样做是错的”,而不是一味地抛出各种公式和定义。比如,对于那些倾斜的屋顶和带坡度的楼梯间,计算规则的描述常常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我尝试着将书中的条款应用到我手头的图纸上,结果发现,实践操作和书面理解之间总有那么一点点微妙的偏差,需要不断地去摸索和验证。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来得不容易,更像是自己硬生生挤出来的理解,而不是被规范直接喂到嘴里的。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质量可以,应该是正版

评分

真心的不错!

评分

新规范,值得拥有,使用方便,还是喜欢纸质图书

评分

了解建筑面积计算的规范。

评分

谢谢,非常快的配送。

评分

挺好

评分

建筑专业用的规范,希望是正版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