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二战

直播二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丘吉尔等 著,斯眉 译
图书标签:
  • 二战
  • 历史
  • 军事
  • 直播
  • 战争
  • 纪实
  • 人物
  • 战争纪实
  • 历史军事
  • 冷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874502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8034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铁血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页数:576
字数:49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第一手资料告诉你真实的二战
  ● 作者从士兵到统帅,从战地记者到历史学家
  ● 从更清晰的视角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
  ● 用43个重要事件梳理出二战战史的主要脉络
  ● 300幅战地记者现场拍摄的图片定格每个历史瞬间

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的战争,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口被卷入战争,7000万士兵参战,1600万阵亡,另有1800万平民死于战乱。今天,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文件的积累和筛选,人们得以从更清晰的视角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
  本书为美国《读者文摘》汇编的二战亲历者的记录,从士兵到统帅,从战地记者到历史学家,从堆积如山的回忆录、见证实录、史书传记、消息通信及官方出版物精选出来43个重要事件,梳理出二战战史的主要脉络,而且从数以万计的照片中,挑选出300幅珍贵图片,多数是战地记者现场拍摄,透过图片和文字,战争全貌逐步展示开来。

作者简介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
  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军事家和作家,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风云人物之一,曾两度出任英国首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闻领导荛凰取得了战争最后的胜利,荣腾嘉德勋章等英国最高荣誉。丘吉尔凭借极高的文学成就,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历史上唯一获得该奖的政治家。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001

珍珠港
悲剧,吹响战斗号角 003
珍珠港偷袭行动由我指挥 007
偷袭成功解密 013
美国处于战争边缘 018
新加坡沦陷 026
暴政进行时
轴心国胜利的十年,1931年—1940年 033
希特勒征服欧洲 036
日本加入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方式 077
以少胜多
自由危机的伟大时刻 095
飞虎队 096
敦刻尔克的奇迹 100
不列颠之战 107
“俾斯麦”号的沉没 120
英国统治地中海 130
英勇保卫菲律宾 135
菲律宾的灾难和荣耀 149
巴丹死亡之旅 155
杜利特尔轰炸东京 167
珊瑚海海战 176
预演——迪耶普战役故事 182
从岛屿到东京
我们不再撤退 195
中途岛战役——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196
“死亡之岛”瓜达尔卡纳尔在行动 226
新几内亚反击战 245
塔拉瓦战役——不可征服之敌的覆灭 257
攻击与反攻击
希特勒的帝国遭到攻击 291
德国入侵苏联 294
走向覆灭 305
阻止隆美尔的两场战役 311
火炬行动 327
在北非的美国兵 342
突袭雷根斯堡 356
进攻意大利 367
攻击欧洲堡垒
第三帝国的灭亡 377
霸王行动——盟军成功登陆诺曼底 378
空降——最长一天的开始 391
奥马哈滩头的第一波进攻 399
突出部战役 416
占领雷玛根桥 427
柏林之战 442
暴君的终结 446
纳粹死亡工厂 453
血与沙
日本的末日 459
塞班岛自杀崖 464
菲律宾海战 476
最大的海战——莱特湾海战 486
逼进日本——硫磺岛战役 512
冲到折钵山插上星条旗 517
要么守住……要么死 525
终极武器 538
大事年表
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事件 559



精彩书摘

  珍珠港
  悲剧,吹响战斗号角
  日本的帝国计划
  1941年12月7日清晨,夏威夷时间7:55,一名日本空军将一枚炸弹投向珍珠港——大型美国海军基地,美国大部分舰船的停泊地。正是这枚炸弹拉开了狂轰滥炸的偷袭序幕。在那个刻骨铭心的日子,美国被拖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自己则陷入终极灾难。
  耐人寻味的是,正是美国,而非其他国家,将日本从古老的闭关锁国传统中唤醒,把它推上盲目追求权力和统治的无畏征途。1853年7月,尽管海军准将马修·佩里率领四艘舰艇登陆江户湾(现在的东京湾)时受到了冷遇,他的到访却很快激励了岛国人民的帝国之梦。于是,经过200多年的与世隔绝之后,日本突然开始引进西方理念、生产工艺和军事体系。短短88年后,日本从封建国家转变为军事强国,拥有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陆军和海军,完全可以同欧洲大国一较高下。
  在军国主义领导人的怂恿下,日本对中国发动了战争。这次中日战争(1894—1895)后,日本作为战胜国,拥有了福尔摩沙岛(现在的台湾岛)以及澎湖列岛。几年之后,为争夺朝鲜和满洲,日俄战争(1904—1905)爆发。俄国战败,日本获得了库页岛南部及亚瑟港(俄国的关东租借地,位于满洲辽东半岛南部,1905年由日本接管,并于1915年延长租期)。1910年日本吞并韩国,继续扩张之路。
  1914年,日本以协约国身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占领了德国在远东地区的多个殖民地,后来作为国际联盟一员,又获得了卡罗林岛、马绍尔、马里亚纳岛的管理权,关岛除外(1898年由西班牙割让给了美国)。
  在1921年—1922年的华盛顿海军会议中,日本国内的反西方情绪日益高涨,政府同意削减海军规模,与英美在兵力上保持5:5:3的比例。两年后,美国通过了一项移民法案,控制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移民。
  日本一度曾制定过一项伟大计划,意欲统治东南亚及太平洋西部诸岛。这意味着该区域将摆脱所有西方国家的影响,成为大东亚共荣圈,其疆域东起马绍尔群岛东南的千岛群岛,西至荷属东印度群岛(现在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形成一条巨大的弧线,与印度相接。
  1931年,日本占领满洲,随后将其变为伪满洲国。由于受到国际联盟的谴责,日本从联盟中退出。1937年,日本与中国的冲突逐渐升级为战争,北平(现在的北京)、上海、南京、汉口、广州以及重要铁路中心徐州先后沦陷。
  1939年2月,日本攻克海南岛,并在1940年法国沦陷后,经维希政府批准进军印度支那半岛北部,并于1941年夏占领整个国家。其终极目标为:控制富庶的南方资源区。
  美国强制进行全面禁运,冻结了日本在美的所有资产,国际关系进入关键阶段。为了解决两国争端,双方分别派出代表赴华盛顿谈判。然而,谈判只是掩人耳目。日本主战派的计划已经确立,随着珍珠港偷袭行动的展开,战争一触即发。
  珍珠港偷袭行动由我指挥
  渊田美津雄(日本空军机长)
  透过日本第一波战机指挥官的驾驶舱看到的对珍珠港美国海军基地的偷袭行动全貌。
  “我们想让你率部实施珍珠港偷袭行动。”
  我唯一能做的是屏住呼吸。此时已是1941年底,如果国际紧张形势继续加剧,偷袭计划就得在12月执行。由于这项任务异常重要,我们不能在训练上浪费时间。
  11月中旬,经过最为严格的训练,舰载机已分别登上航母。为躲避美军视线,航母将沿着不同路线单独航行,分别前往千岛群岛。接下来,在11月26日(美国夏威夷位于国际日期变更线东侧,此时还是25日)那个阴云密布的早晨,6点钟,我们的特遣部队——由28只战船组成,包括6艘航空母舰——驶离千岛群岛。
  海军中将南云忠一统率着珍珠港攻击部队。他受命:“一旦与美国的谈判成功,特遣舰队就即刻返回祖国。”
  我们的航线介于阿留申群岛和中途岛之间,以便远离美国空军巡逻范围,有时候这个范围还会外延600英里。我们租了3艘潜艇行驶在前方,用以报告所有出现的商船,并对美国潜艇发回连续警告。
  自始至终,无线电都保持静默,但能够通过收听东京或火奴鲁鲁[1]的广播,获取任何关于战争爆发的信息。自11月27日—30日,日本政府与最高统帅部每天都在东京召开联络会议,讨论26日的美国提议(11月17日东京提交了“最低条件”,25日被美国严词拒绝)。讨论结果是:这一提议是妄图使日本屈服的最后通牒,战争已不可避免。但是,争取和平的努力应坚持到最后一刻。
  在12月1日的帝国会议上,日本决定开战。第二天,总参谋部发布命令:开战日定于12月8日(夏威夷及美国时间12月7日)。如今木已成舟,我们正向珍珠港进发。
  怎么会选择星期天作为“开战日”呢?因为我方情报显示,美国舰队的训练期结束,将于周末返回珍珠港。还因为这次偷袭要配合我军在马来西亚的行动,按计划,空袭和着陆将在那天拂晓进行。
  东京传来美军舰队活动的情报:12月7日(夏威夷和美国时间12月6日),珍珠港内战舰周围无气球,未设置鱼雷防护网。敌方无线电活动显示,所有战列舰没有对夏威夷地区进行海洋巡逻的迹象。“列克星敦”号航母已于昨日离港,“企业”号也正在海上航行中。
  12月7日黎明前,航空母舰掉转航向迎着北风行驶之时,我们位于欧胡岛[2]正北方230英里处。此时,每支桅杆上的战旗都在飘扬。由于颠簸摇晃太厉害,决定在黑暗中起飞时我迟疑了一下,不过,我觉得还是可以起飞。随着战机引擎启动产生的轰鸣声,航母的飞行甲板震动起来。
  此时,有人挥动一盏绿色的灯画着圈。“起飞!”我们的首架战斗机开足马力,瞬间腾空而起,顺利起飞。每架战机的起飞都伴随着大声的欢呼。
  15分钟内,183架战斗机、轰炸机及鱼雷轰炸机分别从6艘航空母舰上成功起飞,并在引航机信号灯的指引下,在漆黑的上空列队飞行。在舰队上空盘旋一阵后,我们将航向定位正南,直奔珍珠港而去。时间是6:15。
  我直接指挥49架水平式轰炸机。在右侧略下方的位置,是40架鱼雷轰炸机,左侧偏上约200米(约合218码)处有51架俯冲式轰炸机。担任整个机群掩护任务的是43架战斗机(指挥官渊田美津雄指挥下的飞机总数与美国官方数字略有出入)。
  [1]欧胡岛:夏威夷群岛之主岛。
  [2]火奴鲁鲁:檀香山,是美国夏威夷州的首府和港口城市。
  ……

前言/序言

  引言
  1945年9月2日,日军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署了投降书,终结了这场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争。此时,距德国独裁者阿道夫·希特勒派军进驻波兰整整六年零一天。这次驻军引发的冲突使战火四处蔓延,从伦敦上空到北非沙漠,从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到意大利农场,从大西洋航线到太平洋水域及岛屿,从东南亚雨林到诺曼底灌木丛。
  与地球上多数战争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战人数最多,涉及地域最广,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最大。7000万士兵参战,1600万阵亡——接近四分之一,另有1800万平民死于战乱。今天,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文件的积累和筛选,人们得以从更清晰的视角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些伟大的时刻、伟大的转折点,都可以被深入探寻。一度被战争尘埃掩埋的诸多往事,今天大多水落石出。我们终于可以全面审视“历史的真相”。
  本书正是这样一份综合性概括纵览。随着书页的翻开,透过图片和文字,战争全貌逐步展示开来,聚焦于事件的进展,描绘冲突发生时的氛围——不是讲述可能会发生的事实,而是侧重于记述将军们在当时当地如何权衡利弊、果断行动。
  本书从堆积如山的回忆录、见证实录、史书传记、消息通信及官方出版物中,从数以万计的照片中,精选了43个突出事件,并为其配上插图。为了使读者易于梳理事件脉络。
  本书讲述的不仅是军事战争,更是人类历史。它记录了人类陷入战争浩劫中的惨痛经历,定格了从日本向珍珠港投放第一颗炸弹到原子弹爆炸迫使敌军最终投降的每个瞬间,栩栩如生地再现了那些崇高而痛苦、绝望而欢欣的难忘片段。


《星际拓荒者:文明的遗产》图书简介 作品类型: 硬科幻、太空歌剧、文明探索 核心主题: 人类文明的存续危机、失落科技的解码、宇宙尺度的伦理困境 --- 简介正文: 公元2875年,银河系不再是人类文明的广阔疆域,而是一个充满陷阱与遗忘的巨大迷宫。在“大静默”事件发生后的三百年里,人类失去了对核心超光速航行技术的掌控权,星际网络如同被割断的神经,分散的殖民地如同漂浮在无尽黑暗中的孤岛,挣扎着维持着摇摇欲坠的社会结构。 本书聚焦于“拓荒者”组织——一个由科学家、工程师和退役军人组成的非官方联合团体。他们不为任何已知的星际政府或商业巨头服务,其唯一的使命是寻找并重启古代“先行者文明”遗留下来的巨型星门网络,借此将散落的数千个人类聚居点重新连接起来,避免文明在信息和资源隔绝中彻底分化、乃至自我毁灭的命运。 第一部:残骸与低语 故事始于被称为“遗忘之域”的边缘星区,一艘老旧的勘探舰“奥德赛号”接收到一个微弱的、编码异常的信号。信号源指向一颗被厚厚尘埃云包裹的废弃行星——“赫菲斯托斯之喉”。拓荒者领队,经验丰富的星际考古学家,埃莉诺·凡·德·维尔德博士,坚信这是解读先行者技术关键的线索。 在赫菲斯托斯之喉的地下深处,探险队发现的并非预想中的动力核心,而是一个巨大的、如同活体器官般运作的古代数据中心。然而,数据中心内充斥着无法解析的加密层和自我销毁机制。更令人不安的是,他们发现的不仅仅是技术蓝图,还有先行者文明最终自我毁灭的残酷真相——一个关于过度依赖计算智能、最终导致物种“数字永生”陷阱的警示录。 随着解码工作的深入,一个阴影开始笼罩拓荒者。星际间一股新兴的军事势力——“秩序维护军团”开始对所有试图接触先行者遗迹的行为进行强硬干预。维护军团声称,先行者的技术过于危险,必须被彻底封存,否则将再次引发宇宙级别的灾难。他们的行动愈发激进,将所有不服从者视为对人类存续的威胁。 第二部:伦理的裂隙与代议者 拓荒者团队内部开始出现严重分歧。首席工程师,坚定的技术实用主义者,凯尔·雷诺兹,主张必须冒一切风险激活星门,认为信息和连接是拯救人类的唯一途径,即使代价是重蹈先行者的覆辙。而埃莉诺博士则坚持,必须先理解先行者灭亡的“病毒源头”,否则重启星门只会加速人类的终结。 在一次穿越被封锁的“幽灵星云”的危险任务中,拓荒者小队遭遇了一群被称为“代议者”的非人类智慧生命。这些生物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外星种族,而是先行者文明在衰亡之际创造的、用于维护某些核心宇宙法则的“守门人”。代议者不使用暴力,它们通过精准的逻辑陷阱和哲学拷问来测试每一个试图接触高级技术的文明。 代议者向拓荒者提出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筛选标准”:一个文明是否具备自我限制的智慧?它们展示了先行者在掌握了无限的物质复制和生命编辑能力后,如何因为无法控制自身的欲望和认知边界,最终选择了集体“格式化”。 第三部:选择与遗产 维护军团的追击越来越紧迫。他们不仅拥有数量优势,更掌握了一项从先行者废墟中逆向工程出的、能短暂瘫痪特定空间区域的“时间滞留武器”。埃莉诺一行人被迫在两个星系边缘的交汇点——一个被称作“万物之冢”的巨大空间站残骸中进行最后的对决。 在这场对决中,埃莉诺意识到,先行者留下的“遗产”并非纯粹的技术,而是一种对“界限”的认知。真正危险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文明在面对“无限”时,丧失了“足够”的概念。她必须找到一个方法,既能重启文明所需的最小化连接,又能将那些可能导致毁灭的“核心算法”永久屏蔽。 最终的冲突不仅仅是火力与战术的比拼,更是两种哲学理念的碰撞:是选择在恐惧中自我设限,保持在安全的小圈子里缓慢衰亡;还是选择承担巨大的风险,为文明赢得一次向更广阔宇宙进发的、但充满不确定性的机会。 《星际拓荒者:文明的遗产》探讨了在信息过载和技术奇点面前,人类文明如何定义自身的“边界”与“责任”。这是一部关于在失落的星海中,为了重建连接而进行的、充满智慧与牺牲的史诗旅程。本书节奏紧凑,充满了对先进物理学、信息论以及人类社会结构瓦解的深度思考。读者将被卷入一场决定银河系数千年命运的知识与道德的博弈之中。 --- 关键词: 先行者文明、超光速航行、星门、数据中心、文明筛选、伦理困境、人工智能、星际考古。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密度一度让我望而却步,但坚持读下来,我发现每一个字都没有浪费。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经验极其丰富的历史学家,把他的毕生所学和所有珍藏的未公开资料,浓缩成了这本百科全书式的巨著。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的资料查证工作达到了令人发指的严谨程度。我随手翻阅了几个脚注,发现引用的来源横跨了数个国家的档案馆和私人藏书,这背后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沉溺于史料的堆砌,而是将这些冰冷的数据和事实,巧妙地编织成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线。例如,对于某个关键人物的生平侧写,几乎可以媲美最优秀的传记小说,它让你看到“英雄”的诞生,也看到了他们如何被时代和自身的局限所塑造和吞噬。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一堂关于如何做严谨学术研究的生动示范课。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一场文学上的冒险。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它这种跳跃式的叙事风格,但一旦沉浸其中,就再也拔不出来了。作者似乎对传统的时间线性叙事不屑一顾,而是采用了主题式的并置和对照,将不同战区、不同层级的事件并置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强烈的历史回响感。举个例子,当描绘某次海战的残酷时,下一章可能立刻转到某个战时政府高层的密室会议,那种从冰冷的海洋到炙热的政治博弈的瞬间切换,带来的冲击力是极其震撼的。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历史不再是单薄的线条,而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立体网格。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克制与爆发力——大部分时间,文字都是冷静、客观的记录,但每当触及到人性的核心冲突时,那种爆发出来的力量感,能瞬间击穿读者的防御。这本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是“读完”了一本书,而是“经历”了一段异常丰富的、多维度的历史考察。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历史书应该具有“温度”。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成功地在宏大的战争图景中,为我们保留了人性的微光与黑暗。作者对于战争对普通民众生活影响的描绘,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它突破了传统军事史只关注前线的局限。通过描绘不同社会阶层在战时面临的困境、坚守与妥协,构建了一个更为完整、更具共情力的时代群像。特别是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摧毁,以及流亡群体的心灵创伤的描写,细腻得让人心痛。它让我意识到,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创伤的愈合。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力量,它不煽情,却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那些逝去的生命产生深沉的敬意和同情。读完后,合上书本,耳边似乎还能听到远去的汽笛声和遥远的呼喊,它留下的余韵悠长而复杂,是那种需要时间来沉淀的深刻感受。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它要求读者不仅要对这段历史有一定的基础了解,更需要极强的专注力来跟上作者那近乎“闪电战”般的论证速度。作者的观点非常鲜明,毫不避讳地对许多被神化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提出了尖锐的质疑和反思,这种批判性的视角让我大呼过瘾。它不是在歌颂,而是在解构。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哲学思辨,作者通过对几次微小决策失误的深度剖析,有力地论证了历史的走向往往悬于一线,而非早已注定。这种不确定性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读的时候让人不断地在心里和作者进行辩论和思考。坦白说,这本书的某些论点我并不完全赞同,但正是这种激烈的思想碰撞,才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和价值。它强迫你跳出舒适区,用新的框架去重新审视你所认为的“定论”。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是用手术刀在解剖历史的脉络,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令人窒息的张力。我原以为军事历史读物无非就是那些老生常谈的战役复盘,但这本书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罗列了时间、地点和伤亡数字,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了那些被宏大叙事掩盖的个体命运。比如,书中对某次著名战役中后勤部队的描写,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没有那些默默无闻的补给兵,再伟大的将领也只是空中楼阁。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让那些尘封已久的电报、日记和家书重新焕发生命力,读起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呼吸着硝烟的味道,体会着前线士兵的恐惧与挣扎。尤其是关于情报战和心理战的部分,分析得入木三分,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某些历史节点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如平静的湖面,娓娓道来;时而又像突发的雷暴,让人措手不及,心跳加速。绝对是值得反复品读的精品之作。

评分

第一次买铁血的书,慢慢看。

评分

很好呵呵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文字及图片都是很清晰的 整体都很满意 不管是书还是发货速度 都是最好的

评分

书的内容不错,但是印刷的质量真心垃圾,不值这个价格

评分

耐人寻味的是,正是美国,而非其他国家,将日本从古老的闭关锁国传统中唤醒,把它推上盲目追求权力和统治的无畏征途。1853年7月,尽管海军准将马修·佩里率领四艘舰艇登陆江户湾(现在的东京湾)时受到了冷遇,他的到访却很快激励了岛国人民的帝国之梦。于是,经过200多年的与世隔绝之后,日本突然开始引进西方理念、生产工艺和军事体系。短短88年后,日本从封建国家转变为军事强国,拥有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陆军和海军,完全可以同欧洲大国一较高下。

评分

很好呵呵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很不错。

评分

书本包装很好,八角尖尖

评分

印刷不错,大多是黑白照片,看起来还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