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库·儒学书系·鹿因时鸣:白鹿洞书院

华夏文库·儒学书系·鹿因时鸣:白鹿洞书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秦荔 著
图书标签:
  • 儒学
  • 理学
  • 白鹿洞书院
  • 朱熹
  • 宋明理学
  • 文化史
  • 中国哲学
  • 学术
  • 历史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45918
版次:1
商品编码:1148514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华夏文库 , 儒学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0
字数: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鹿洞自中唐初建,历经五代、两宋、元、明、清,直至近代,屡次遭战乱废毁,又屡次经有心人重建。白鹿洞书院的千年兴废是一面中国历史文化之镜,照见了王朝更替、时代兴衰,映出了一条中华民族时隐时现却永不枯竭的人文血脉。

内页插图

目录

一 “贯道门前卓尔山”——白鹿胜景

二 鹿因时鸣——书院兴起之时代背景
1 科考以量人
2 油墨以解渴
3 文人以治国
4 书院以论道
5 “白鹿先生”的隐读佳地
6 偏安小朝廷的庐山国学

三 鹿因人盛——朱子与白鹿洞书院始末
1 乞修报告招讥讽
2 诋程浪潮中的惨淡经营
3 “学者学此而已”——《书院揭示》与书院精神
4 “义利之辨”举座动容——陆九渊《论语讲义》
5 子承父志——朱在对书院的续建

四 呦呦鹿千载,杏坛乃尚存?
1 千年兴废
2 “礼失而求诸野”——韩国千元纸币与日本学规歌声何以尚存?

结语 即鹿无虞,往吝穷也

精彩书摘

  自明伦堂再向后走,则能看到明代人所开凿之“白鹿洞”与所雕琢之石鹿。石鹿憨态可掬,煞是可爱。鹿洞之上,有明代地方官员所修筑之思贤台,取追思先贤朱熹之意。思贤台为全院之最高点,登临鸟瞰,可尽览书院之景。
  白鹿洞书院以东是紫阳书院建筑群,匾额为冯友兰先生亲题。朱熹号紫阳,因以为名。
  紫阳书院内有崇德祠,清代所建。崇德祠后为文会堂。朱熹复兴鹿洞期间,除讲会外,还举办有文会、诗会。朱熹之子朱在特建会文堂,后改名为文会堂。
  紫阳书院再向东,便是位于书院最东边的延宾馆建筑群落。
  踏入“贯道门”,映入眼帘的是江西高等林业学堂旧址。白鹿洞书院在晚清时曾被改建为林业学堂,遗址存留至今。此房为歌特式二层洋房,有露天平台,与书院中其他建筑的风格有显著不同。
  林业学堂后为延宾馆。
  鹿洞三面环山。书院之前山名卓尔山,取《论语·子罕》篇中颜渊形容自己受夫子教导后“如有所立卓尔”之意。书院之后山名后屏山,取背后屏障之意。此外,书院之东有左翼山,东南0.5公里外有回流山。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群山掩映下,贯道溪一水中通,带来灵秀异常。郑廷鹄《卓尔山》诗云:“贯道门前卓尔山,彩云相对水潺潺。”无怪乎朱熹评价此地“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依秀水佳山而建,在世外美景中读书忘还、陶冶性情乃是书院的最大特色之一。
  故地重游,仍旧人住延宾馆。暮春之际,依然凉意甚浓,两床被褥才能抵挡住入夜后的寒气。墙上的大蜘蛛小蜘蛛提醒你正身处山间。关灯后,伸手不见五指,倒越发睡得安稳。
  清晨,被悦耳的鸟鸣声唤醒。推门一看,朱子手握书卷正毅然立于场院,仪容沉静端庄。伊川先生之言在耳边响起:“德容安可妄学?”不由得自警奋励之心肃然而生。环顾四下,空无一人,静无它声。春风楼后,古木参天,映衬着这小小庭院,越发显得气场十足。
  步出延宾馆,径直走上枕流桥,清早的贯道溪显得格外欢快,在桥下喧胚激荡,煞是可爱。猛一抬头,不远处的“观澜”二字赫然在目。
  贯道溪水在书院门前很是细弱,此后由水道所引,时而潺潺,时而轰鸣,直至枕流桥下窄成一线而渐向前方汇成小潭。上游清浅的溪水在此处越聚越深,蜿蜒远方,我情不自禁地追随而去。走下石路,踏上小路,脚下的泥土湿软异常,却并不粘脚。渐渐地走出了书院的古建筑群落,在穿过一段现代碑廊后,溪流突然不见了。再定神寻找时,发现远处的茂林中、不可见处仍传来潺潺水声。
  一瞬间,我对贯道溪中的“贯”字恍然若有所悟:溪水在门前时尽管细弱,但它终究是活水,有源头,有去向,便不惧一时的浅弱。
  贯道溪发源于五老峰,至书院后几经徘徊曲折,最终注入梅溪湖。五老峰乃是庐山支脉,梅溪湖则为鄱阳湖之内湖。这条贯道小溪在为鹿洞与庐山接地气、与彭蠡通血脉啊!一水贯注,便通灵无碍。
  ……
《白鹿洞书院:一座千年学府的兴衰与传承》 一、 肇始与辉煌:千年学府的滥觞 白鹿洞书院,一个在中国教育史上闪耀着璀璨光芒的名字,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唐时期。彼时,国君李璟为表彰学者李兴的德行,赐予其隐居之地,并在此设学,号曰“白鹿洞”。这片承载着文人墨客理想与情怀的土地,从此开启了它作为千年学府的传奇篇章。 书院的真正腾飞,则是在宋代,尤其是理学大师朱熹的到来。朱熹,这位集儒家学说之大成者,以其高深的学识和卓越的教育理念,对白鹿洞书院进行了系统性的规划与建设。他不仅亲自撰写了《白鹿洞书院记》,阐述了书院的办学宗旨、教育目标和治学方针,更制定了严谨的院规——“白鹿洞书院学规”,对后世书院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熹的学规,以“程朱理学”为核心,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核心价值。他要求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提倡“学必如亲,行必如素”,将学术研究与个人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全面的人格塑造,使得白鹿洞书院成为当时中国最负盛名的学术机构,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才子前来求学,培养了无数栋梁之材,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宋代理学的东风下,白鹿洞书院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这里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镇,更是思想交流的平台。无数的文人雅士在此聚首,探讨经史子集,切磋学问,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书院的声誉也因此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二、 跌宕与变迁:历史洪流中的书院沉浮 然而,历史的长河并非一帆风顺。白鹿洞书院的命运,也随着朝代的更迭和社会的变迁,经历了跌宕起伏。 元代,虽然白鹿洞书院的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但其学术传统仍在延续。元代学者在传承朱熹理学的同时,也开始融入一些新的学术思想,展现出学问的活力。 明代,白鹿洞书院迎来了又一个发展高潮。明朝统治者高度重视儒家思想,对书院给予了大力支持。许多著名学者在此任教,他们的学问和著作成就斐然,进一步巩固了白鹿洞书院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此时,书院的建筑规模也日益扩大,成为一个集教学、研究、藏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术机构。 然而,清代中后期,随着西方近代思想的涌入和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传统的书院教育模式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虽然白鹿洞书院依然努力维系其学术传统,但其在整体教育体系中的影响力已不如往昔。到了近代,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书院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白鹿洞书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有过复兴的努力,但其辉煌的时代终究被历史的潮流所淹没。 这座千年学府,在历史的长河中,如同一叶扁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历经风雨,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它的兴衰,不仅是中国古代教育史的缩影,也是中华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演变的生动写照。 三、 传承与复兴:现代视角下的白鹿洞书院 步入现代,白鹿洞书院的遗址依然矗立在江西庐山,成为了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虽然昔日的讲堂和斋舍已不再是熙熙攘攘的学子们求学之地,但它们依然诉说着一段段关于知识、智慧和传承的往事。 如今,白鹿洞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这里不仅是了解中国古代教育史的重要窗口,也是感受儒家文化魅力的绝佳场所。现代学者们在研究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时,更加注重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贡献、教育理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他们从文献史料、考古发现以及现代教育的视角,深入挖掘白鹿洞书院的文化价值,力求将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展现给世人。 更重要的是,白鹿洞书院所蕴含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理念,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重拾那种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以及对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白鹿洞书院的学规,虽然诞生于古代,但其中关于学习方法、道德修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诲,仍然能够为现代人提供有益的借鉴。 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许多机构和学者也开始积极探索白鹿洞书院的活化利用。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文化展览、教育体验活动等多种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白鹿洞书院,理解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些努力,旨在让这座千年学府的智慧与精神,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为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白鹿洞书院的故事,是一部关于知识传承、文化积淀和历史回响的史诗。它提醒着我们,那些历经千年依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思想和理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去珍视、去传承、去发扬。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华夏文库·儒学书系·鹿因时鸣:白鹿洞书院》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极具辨识度的装帧设计,沉静而典雅,散发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翻阅内容,我发现它并非简单堆砌史料,而是以一种叙事性的笔触,将白鹿洞书院的传奇故事娓娓道来。书院的选址之妙,建筑之雅,园林之趣,都如同身临其境般展现在眼前。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对书院本身的介绍,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书院背后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和哲学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的教育方针,关于“格物致知”的学习方法,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都在书中得到了生动而深刻的体现。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历史对话,感受古人在求知道路上的探索与坚守,也从中汲取了宝贵的精神养分。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触及精髓的著作,而《华夏文库·儒学书系·鹿因时鸣:白鹿洞书院》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甚至超出了。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白鹿洞书院的史书,更是一次对儒学思想深邃内涵的探索之旅。书中对儒家核心理念的阐释,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其历史语境和哲学根基,让我对“仁、义、礼、智、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巧妙地将这些抽象的概念,与书院的历史发展、教育实践相结合,使得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有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历代书院学子精神风貌的刻画,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求知若渴、修身立德的品格,至今仍能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启迪。阅读此书,就像是在与古圣先贤对话,感受他们跨越时空的智慧与情怀,也让我反思当下,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评分

当我翻开《华夏文库·儒学书系·鹿因时鸣:白鹿洞书院》这本书时,并没有预设太多的期待,但它所呈现的内容,却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古代书院的简史,更是一次对中国古代教育精神的深度解读。作者以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将白鹿洞书院的千年历史,与其中蕴含的儒学思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看到了书院的建筑之美,也感受到了其中流淌的学术之魂。书中对于“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的阐述,对于“德才兼备”人才标准的追求,都让我产生了深刻的共鸣。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书香的书院之中,与先贤们一同探讨学问,感受那份纯粹而执着的求知精神,这对于我理解中华文明的根基,有着非凡的意义。

评分

这本《华夏文库·儒学书系·鹿因时鸣:白鹿洞书院》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不仅仅在于它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文化,更在于它以一种近乎亲切的姿态,将我带入了那个充满书香与智慧的古老学府。翻开扉页,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脚下的石板路、耳畔的潺潺溪流、远处回荡的书声,这一切都鲜活地呈现在脑海中。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没有选择枯燥地罗列史实,而是将白鹿洞书院的兴衰变迁、名师大家的故事、以及那些涤荡人心的儒学理念,编织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朱熹先生在这里亲自讲学,循循善诱,也看到了历代学子在这里寒窗苦读,汲取着知识的甘露。书院的建筑风格、园林布局,甚至每一次落叶,都仿佛有了生命,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书院”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文化的熔炉。

评分

《华夏文库·儒学书系·鹿因时鸣:白鹿洞书院》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与其说它是一本学术著作,不如说它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漫游。作者以极其流畅的文笔,带领读者漫步在白鹿洞书院的青石小径上,感受那份宁静与致远。书中所描绘的书院生活,并非是刻板的课堂,而是充满活力的学术交流氛围,是师生之间亦师亦友的情谊。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书院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文化使命的探讨,这让我看到了白鹿洞书院是如何从一个教学场所,逐渐演变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仅培养了无数的栋梁之才,更重要的是,它所倡导的儒家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

好书,值得收藏。

评分

中州古籍出版社编的这一套书不错,质量挺高。喜欢

评分

好书,值得收藏。

评分

好书,值得收藏。

评分

中州古籍出版社编的这一套书不错,质量挺高。喜欢

评分

中州古籍出版社编的这一套书不错,质量挺高。喜欢

评分

质量很好。就是气味稍微大了些!用段时间才能跑掉。质量没问题!!!

评分

质量很好。就是气味稍微大了些!用段时间才能跑掉。质量没问题!!!

评分

质量很好。就是气味稍微大了些!用段时间才能跑掉。质量没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