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下)(第二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下)(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栋霖,朱晓进,吴义勤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现代文学
  • 文学史
  • 高等教育
  • 教材
  • 规划教材
  • 文学研究
  • 中国文学
  • 20世纪文学
  • 21世纪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42131
版次:2
商品编码:1148541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博雅大学堂·文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下)(第二版)》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下)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因为增加了新世纪以来文学史的内容,所以书名由原来改为《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下)。本教材以“人”的观念嬗演中国现代文学史进程,重新阐释二十世纪以及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自2007年出版以来,在学界被广泛用于教学及科研,产生了很好的学术反响。此次修订,是为了与时俱进,更能适应新的教学内容的需要。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下)(第二版)》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下)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因为增加了新世纪以来文学史的内容,所以书名由原来改为《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下)(第二版)。本教材以“人”的观念嬗演中国现代文学史进程,重新阐释二十世纪以及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自2007年出版以来,在学界被广泛用于教学及科研,产生了很好的学术反响。此次修订,是为了与时俱进,更能适应新的教学内容的需要。

作者简介

  朱栋霖,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晓进,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吴义勤,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录



录下册
第一章1949—1976文学思潮/
第一节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
第二节“文革”文学思潮/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
第一节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柳青梁斌杨沫等/
第三节另一种探索/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第一节五六十年代诗歌概述/
第二节五六十年代戏剧概述《茶馆》等/
第三节五六十年代散文概述/
第四章本时期台港文学(一)/
第一节台湾文学概述/
第二节小说白先勇等/
第三节香港文学刘以鬯等/
第四节通俗小说金庸等/
第五章本时期台港文学(二)/
第一节新诗余光中郑愁予等/
第二节戏剧姚一苇等/
第三节散文梁实秋等/
文学大事记(1949—1976)/
第六章1977—1989文学思潮/
第一节新时期文学初期文艺复苏/
第二节80年代前期文学思潮/目

录第三节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
第七章80年代小说/
第一节8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王蒙谌容张贤亮等/
第三节汪曾祺贾平凹/
第四节莫言等/
第八章80年代诗歌/
第一节80年代诗歌概述/
第二节朦胧诗/
第九章80年代戏剧/
第一节80年代戏剧概述/
第二节探索戏剧/
第十章80年代散文/
第一节80年代散文概述/
第二节报告文学/
第十一章80年代台港文学/
第一节小说/
第二节戏剧/
第二节散文/
文学大事记(1977—1989)/
第十二章9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90年代文学转型/
第二节后现代主义与探索中的新思潮/
第三节关注人文精神及其文化思潮/
第四节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第十三章90年代小说/
第一节90年代小说概述/目

录第二节新写实小说刘震云等/
第三节新历史小说陈忠实等/
第四节女性写作王安忆陈染等/
第五节转型期先锋小说余华等/
第六节文化道德小说张承志等/
第七节其他/
第十四章90年代诗歌/
第十五章90年代散文/
文学大事记(1990—2000)/
第十六章新世纪小说(一)/
第一节新世纪小说概述/
第二节精英写作的坚守/
第三节莫言90年代以来的创作/
第十七章新世纪小说(二)/
第一节打工文学与底层写作/
第二节通俗小说新形态/
第三节80后青春写作/
第四节新媒体文学/
第十八章新世纪诗歌戏剧散文/
第一节诗歌/
第二节戏剧/
第三节散文/
文学大事记(2001—2012)/

后记/
第二版后记/

前言/序言







《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2012(下)(第二版)》 内容梗概 本书以时间为经,以文学思潮、流派、代表作家及其作品为纬,全面梳理了1917年至2012年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下册重点聚焦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创作,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文学在思想性、艺术性、体裁形式以及反映社会现实等方面的演进与变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7): 新中国成立后,文学创作面临新的历史任务,即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歌颂新时代、新人。这一时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成为主流,涌现了大量以工农兵为主人公,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的作品。小说、诗歌、戏剧等体裁都创作了大量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篇章。例如,小说方面,一些作品深入描绘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重大历史事件,塑造了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诗歌则以昂扬的基调,讴歌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的热情。戏剧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进行了革新,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具有教育意义的剧目。文学评论也开始围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针展开讨论,为新时期文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探索与曲折(1957-1976):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上的动荡,文学创作也随之受到影响,经历了曲折和反复。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初步尝试之后,文学创作的自由度受到限制,创作内容和形式受到一定程度的统一和约束。尽管如此,仍有一些作家在特定环境下,以委婉或象征的手法,对现实进行思考和表达。一些地方戏曲的改编和发展,也体现了民间文学的生命力。这一时期的文学,在曲折中也积累了经验,为日后的突破埋下了伏笔。 新时期文学的勃兴与繁荣(1976-198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文学创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文学的禁区被打破,思想解放的浪潮席卷全国。伤痕文学以其深刻的反思和对历史创伤的揭露,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反思文学则进一步深化了对历史的理性审视。改革文学则积极关注社会变革中的新问题、新现象,展现了改革开放的活力与挑战。朦胧诗的出现,以其象征、意象、自由体等新颖的艺术手法,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束缚,开辟了新的审美空间。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各种新的文学思潮和流派竞相涌现,如“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面貌。作家们在艺术形式、叙事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优秀作品。 走向成熟与多元(1989-2012):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在继承新时期文学成果的基础上,继续走向成熟和多元。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现实主义创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关注现实、贴近生活的作品依然受到欢迎。同时,更多具有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出现,对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小说创作方面,出现了如“新写实主义”等流派,以其白描的手法、关注日常生活的细节,赢得了读者的认可。女性文学、少数民族文学等题材得到更多关注,展现了更加丰富的文化视角。网络文学的兴起,更是为文学创作带来了全新的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的边界。在诗歌、戏剧、散文等领域,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文学评论也更加深入和多元,对文学现象的解读更加细致和富有启发性。 总结 《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2012(下)(第二版)》以其宏大的视野、详实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勾勒了中国现代文学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1世纪初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本书不仅展现了中国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和艺术成就,更揭示了文学与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它既是一部文学史,也是一部思想史、社会史的缩影。通过对这些作品和现象的梳理与评价,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以及文学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本书力求客观公正,兼顾理论深度与学术价值,是理解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下)(第二版)》这本书,从拿到手那一刻起,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学术气息。封面的设计朴实却不失庄重,书名中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几个字,仿佛是品质的保证,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能接触到一本经过国家权威认可的教材,是学习和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条捷径。1917年到2012年,这个时间跨度几乎浓缩了中国现代文学最辉煌、最动荡、也最富于变革的历程。从新文化运动的星星之火,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百花齐放,再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和文学复苏,每一个节点都充满了值得深入探讨的价值。“下”册的出现,预示着它将聚焦于这一时期更为复杂和多元的文学发展,这恰恰是我最想深入了解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勾勒出清晰的文学史发展脉络,介绍在不同历史时期涌现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剖析这些文学现象背后的社会背景、思想潮流和时代精神。特别是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如何应对转型期的挑战,如何呈现多元化的面貌,这些都是我急切想要了解的。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次阅读的开始,更是一次与中国现代文学深度对话的契机,我期待它能带领我领略文字的魅力,感受时代的变迁,并最终形成对中国现代文学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刚刚收到这本《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下)(第二版)》,迫不及待地翻开,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香气瞬间将我拉回了那些激情燃烧的年代。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朴素而又不失力量,黑白分明的字体和简约的构图,仿佛预示着即将展开的波澜壮阔的文学画卷。虽然书名略显学术,但作为一名对中国现代文学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更看重的是内容本身是否能带我深入理解那段历史,感受时代的脉搏。从封面的信息来看,这是一本“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而且是第二版,这本身就意味着其内容的权威性和经过了市场的检验与修订,能够成为国家级规划教材,其学术价值和教学意义自然不言而喻。书的副标题“1917—2012”明确了其涵盖的时间范围,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曙光,到五四运动的风起云涌,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繁荣,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多元探索,直至新世纪的时代变迁,每一个节点都充满了值得深入挖掘的文学遗产。而“下”册则预示着这本教材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对历史进行了更细致、更深入的梳理和解读。虽然我尚未开始细读,但仅从书籍的装帧、出版信息和时间跨度来看,我就已经对它充满了期待,相信它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脉络的清晰窗口,让我更好地认识那些伟大的作家及其作品,理解他们如何用文字记录时代、反映社会、塑造思想。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的业余文学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礼物,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与历史对话、与先贤共鸣的桥梁,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感受文字的力量和时代的变迁。

评分

拿到这本书,《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下)(第二版)》,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朴实无华的封面设计,没有花哨的图饰,只有清晰的书名和作者信息,传递出一种扎实的学术气息。封面上“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字样,足以说明其学术地位和内容的权威性。对于我这样一个希望系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普通读者而言,一本经过国家级规划和多版修订的教材,无疑是最佳的选择。1917年至2012年,这是一个跨越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而又充满变革的时期,从新文化运动的曙光初现,到五四新文学的蓬勃发展,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高峰与低谷,直至改革开放后的思想解放与多元探索,最后迈入新世纪的文学景象,每一个阶段都孕育了无数值得探讨的文学现象和重要的作家作品。而“下”册,顾名思义,应该聚焦于这一时期更为复杂和多元的文学发展,这正是我最为关注的部分。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清晰的文学史分期,了解不同时期文学思潮的演变、重要作家及其创作风格的形成,以及文学与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深刻互动。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深入的分析,不仅仅是作品的罗列和简单的评介,而是能够揭示出文学发展背后的深层逻辑和时代精神。特别是对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文学如何摆脱束缚,如何拥抱世界,如何回应社会转型中的种种问题,这些内容是我渴望深入理解的。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的契机,我希望它能够引导我走进一个更广阔的文学世界,感受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思想和情感的潮起潮落,最终形成对中国现代文学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读书人,我对文学史的了解总是断断续续,缺乏系统性。这本《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下)(第二版)》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空白。书的装帧看起来非常稳重,厚重的纸张和精良的印刷,给人一种可以长久珍藏的感觉。书名中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字样,虽然听起来有些官方,但反过来说,也意味着这本书的编纂者都是学界大家,内容经过了严格的学术审查和修订,可信度很高。1917年到2012年,这几乎是中国近现代史最重要的一个段落,从辛亥革命后的新文化运动开端,到改革开放,再到进入21世纪的中国,这中间经历了太多的社会变革、思想解放和文学创新。特别是“下”册,我想它应该会重点讲述建国后,以及改革开放至今的文学发展,这是我个人最感兴趣也最想深入了解的部分。这个时间段内的文学,既有宏大的叙事,也有个人的情感表达,既有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考,也有对个体生存困境的探讨。阅读这样的文学史,不仅是了解文学本身,更是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谱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形成的。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在于它能够提供清晰的脉络梳理,将那些零散的作家、作品、流派、思潮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有一些独到的见解,能够点拨出我之前阅读过程中忽略的细节,或者从新的角度去解读那些熟悉的经典。这本书的篇幅想必不小,这让我感到欣慰,厚重的著作往往意味着内容的充实和研究的深入,我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去感受文字背后的历史重量和人文关怀。

评分

拿到这本《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下)(第二版)》,首先打动我的是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素雅的封面。书名上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几个字,让我立刻感受到它学术上的严谨和权威性。对于一个渴望系统学习中国现代文学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1917年至2012年,这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跨度,是中国文学从萌芽、发展到繁荣、转型的重要时期,经历了无数的思想解放和艺术革新。而“下”册,很可能涵盖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发展,那段历史对我个人而言,充满了吸引力,也充满了未解之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梳理出各个文学时期、流派的演变脉络,介绍重要的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挖掘文学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和作家思想。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帮助我理解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文学如何反映现实、塑造国民精神,以及如何与世界文学进行对话。这本书的厚度也预示着内容的丰富和详实,我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读,去感受文字的力量,去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文学经典,它将是我深入探索中国现代文学世界不可或缺的向导。

评分

当这本《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下)(第二版)》摆在我面前时,我被它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书页厚实,装帧考究,散发出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气息。书名中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这些字眼,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它的分量和价值。对于我这样的文学爱好者来说,这意味着我将接触到的是经过反复打磨、体系严谨、学术前沿的知识。1917年到2012年,这长达近百年的时光,是中国文学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是从旧文学走向新文学,是从被压抑走向解放,是从模仿走向创新的时期。特别是“下”册,通常意味着对近现代文学史的深入剖析,很可能包含了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文学发展,那段历史对我而言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我知道,这一时期涌现了无数伟大的作家,创作了无数震撼人心的作品,它们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也承载了民族的精神。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梳理出清晰的时间线索,让我能够理解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作家们是如何思考、如何表达、如何突破的。我尤其期待书中对于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家及其作品的解读,希望能够看到不同于以往的视角和更深层次的分析。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文学的,更是关于历史、关于思想、关于人性的。我希望通过阅读它,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轨迹,以及文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它的出现,让我看到了系统学习中国现代文学的希望,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开始这段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

评分

初次见到《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下)(第二版)》,就被其厚实的体量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封面设计简洁大方,书名中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几个字,传递出一种严谨、权威的学术气息,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信心。对于我这样一名业余的文学爱好者来说,能够通过国家级规划教材来系统地学习中国现代文学,无疑是幸运的。1917年至2012年,这跨越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是中国文学经历剧烈变革、迎来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到五四新文学的奠基,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繁荣与转型,直至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与多元探索,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文学印记。“下”册的出版,让我更加期待它能深入剖析这一时期更为复杂和多元的文学图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文学史脉络,带领我梳理不同时期的文学流派、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分析这些文学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和时代精神。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的解读,那是一个思想活跃、风格多元、反思深刻的时期,我想从书中获得更系统、更深入的认识。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现代文学宝库的大门,我期待它能够引领我走进那些伟大的文学世界,感受文字的力量,理解时代的变迁,并最终形成自己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

评分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下)(第二版)》这本书,从书名上看就透着一股扎实与厚重。它并非那种哗众取宠的快餐读物,而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这意味着其内容的学术性、系统性和权威性都有了保障。这样的教材,对于希望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读者而言,无疑是一份珍贵的资源。1917年至2012年,这几乎是中国现代史与当代史交织的重要时期,文学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既是时代的镜子,也是时代的催化剂。特别是“下”册,往往承载着对近现代文学史更为深入的解读,很可能包含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文学的转型与多元化发展。这部分内容,对于我来说,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演变的关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文学史分期,精准地分析每个时期的文学思潮、代表作家及其创作特色,更重要的是,能够揭示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之间的深刻联系。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作家是如何回应时代课题,如何表达民族情感,如何探索人类存在的普遍意义的。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的平台,我期待它能带领我穿越历史的迷雾,感受文字的力量,理解时代精神,最终构建起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完整认知。

评分

初次接触《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下)(第二版)》,我便被它厚实的身躯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书名中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几个字,瞬间就给予了我一种可靠和专业的信任感。对于像我这样,对中国现代文学有着浓厚兴趣但缺乏系统知识的读者来说,一本经过国家级规划和多版修订的教材,无疑是学习的最佳选择。1917年至2012年,这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是中国文学经历巨变、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到五四新文学的奠基,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思想解放和艺术探索,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值得深入研究的文学现象和代表性作家作品。“下”册的出版,让我更加期待它能深入剖析这一时期更为复杂和多元的文学图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清晰的文学史脉络,帮助我梳理出不同时期文学思潮的演变,了解重要作家及其创作风格的形成,以及文学与社会、文化之间的深刻互动。特别是对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文学如何摆脱束缚,如何拥抱世界,如何回应社会转型中的种种问题,这些内容是我渴望深入理解的。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现代文学宝库的大门,我期待它能够引领我走进那些伟大的文学世界,感受文字的力量,理解时代的变迁,并最终形成对中国现代文学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拿到这本《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下)(第二版)》,首先给我的感觉就是“分量十足”。厚重的纸张,精良的印刷,以及那醒目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字样,都表明了这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也是一本值得信赖的入门读物。1917年至2012年,这是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时间跨度,涵盖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核心时期。从新文化运动的觉醒,到五四文学的奠基,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思想解放和文学复苏,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值得挖掘的价值。“下”册的出现,通常意味着对这一时期文学发展更深入、更细致的梳理和阐释,尤其是我个人非常感兴趣的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创作,那是一个思想活跃、风格多样、反思深刻的时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条清晰的文学史脉络,让我能够理解不同时期文学思潮的演变,认识那些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作家及其作品,更重要的是,能够洞察文学作品背后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这本书的出现,为我系统学习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我期待它能引领我走进那些经典之作,感受文字的力量,理解中国社会的变迁,从而构建起我对中国现代文学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

评分

孩子着急用,京东发货超快,没耽误孩子用!

评分

帮朋友买的

评分

很脏的书

评分

收到了,书有点破损,不过还好了,感觉还好吧,虽然不是特别满意,跟我在图书馆借的纸质感觉不大一样

评分

专业课教材。北大出品,必属精品。先好评,慢慢学习。

评分

我就是想问问,你们怎么自己给红5分呀?!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不错 很好用 会介绍朋友来购买

评分

挺好的啦,为了考研~加油好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