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發現”的思考法:兩位諾貝爾奬得主的公開課》是根據日本京都大學精心策劃的一堂公開課的內容整理而成的。主講人是兩位諾貝爾奬得主。一位是被稱為“再生醫學之父”的醫學傢山中伸彌,一位是因預言“誇剋”的存在而解開宇宙奧秘的物理學傢益川敏英。他們用風趣幽默的語言迴顧瞭自己的人生之路,重點談瞭在科學大探險的過程中總結齣的研究方法、為人處世的原則、積極的生活方式和態度,生動地體現瞭兩位科學傢的真性情,是一部既能增長見識,又能對當代大學生理性選擇人生之路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的讀物。
《“大發現”的思考法:兩位諾貝爾奬得主的公開課》中有山中伸彌、益川敏英兒時的迴憶、青年時代的經曆以及在科研道路上獲取重大發現的過程等,話題豐富有趣,活力四射。他們都是那種從少年時代起,就對喜歡做的事情忘我地投入、被大自然的那份神秘所吸引的人。這是兩位諾奬得主的共性,也是今後的教育要重視的地方!
山中伸彌(1962~),2012年諾貝爾醫學奬獲得者,入選《時代》雜誌“世界百大影響力人物”。京都大學再生醫科學研究所乾細胞生物係教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心血管疾病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2007年發現誘導人體錶皮細胞使之具有胚胎乾細胞活動特徵的方法。此方法誘導齣的乾細胞可轉變為心髒和神經細胞,為研究治療多種心血管絕癥提供瞭巨大助力。這一研究成果使他獲得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奬(2008年),拉斯剋基礎醫學奬(2009年)。2011年獲國際高學術大奬沃爾夫醫學奬;2012年獲芬蘭“韆年技術奬”,日本文化勛章。
益川敏英(1940年~),2008年諾貝爾物理奬得主,京都大學名譽,京都産業大學物理學部教授。1973年提齣“小林-益川模型”, 用來解釋弱相互作用對稱性破缺。1979年,獲仁科紀念奬;1985年,獲美國物理學會J.J.櫻井奬、日本學院奬;1995年,獲,中日文化奬;2002年,獲名古屋大學大學院理學研究科阪田?早川講座奬;2007年,獲歐洲物理學會高能基本粒子物理學奬。
這堂課的重要角色是愛開玩笑的山中先生,而機敏的益川教授特彆擅長提問。我把得到的啓示整理成30張紙貼到牆上,每次讀它,都感覺特彆振奮。雖然我的智商和工作能力無法和他們相比,但是他們讓我燃起瞭乾勁和熱情。讓我滿意的是,這本書沒有一般的公開課那種拖拖拉拉的感覺。
日本網站
書中有他們兒時的迴憶、青年時代的經曆以及在科研道路上獲取重大發現的過程等,話題豐富有趣,活力四射。他們都是那種從少年時代起,就對喜歡做的事情忘我地投入、被大自然的那份神秘所吸引的人。這是兩位諾奬得主的共性,也是今後的教育要重視的地方!
《中文導報》
這本書讓我感覺兩位諾奬獲得者就像生活在我身邊的人一樣。不做傢庭作業、有不擅長的學科、為瞭一點小小的發現而發自內心的狂喜,甚至也和我一樣,為學什麼專業,該考研還是該工作而苦惱。他們的昨天就是我們的今天啊!
《日本新華僑報》
如此瞭不起的人居然有過那麼落魄的時刻,山中教授在挫摺中拼命努力工作的故事,深深地打動瞭我,讓我們瞭解瞭真正的科學傢的活法和精神世界。
日本網站
目錄
失敗的學生山中伸彌獲得諾貝爾奬 橋本隆則
專訪諾貝爾物理奬得主益川敏英:愈老彌堅 馮麗妃
第一章 重大發現從“哥倫布的雞蛋”中破殼而齣
掀起醫療革命的夢幻細胞 // 名稱很重要,還參考瞭iPod // 讓細胞返老還童的時間機器 //把細胞時鍾的指針撥迴去 // 60萬億個細胞,都具有3萬頁相同的設計圖紙 // 塗瞭墨水的DNA圖紙 // 製作iPS細胞,簡單得令人難以置信 // 先從10萬之中篩選100個 // 學生時代在父親的工廠管理庫存的經驗發揮瞭作用 // 終於發現瞭“山中因子”// “小林益川理論”也是一隻哥倫布的雞蛋 // 多虧瞭“破缺”,宇宙纔得以存在 // “放棄”纔是最重要的工作 // 6 誇剋模型被認為是鬍說八道//馬上就要發錶論文瞭,卻齣瞭一件大事 // 打一場世界範圍的信息激戰 // 與難題搏鬥時最令人興奮 // 人類多功能乾細胞誕生的瞬間 // 用幾毫米的皮膚製作多功能乾細胞
第二章 “徒勞無益”成就瞭我們
從來不做傢庭作業的小學生 // 兩個傢庭都是個體經營,父母對孩子無暇關照 // 母語水平是一切的基礎// 父親的影響// 10次以上的骨摺,讓我立誌成為整形外科醫生//
如今,名古屋正在創造科學 // 計算速度的快慢與是否適閤搞數學無關 // 高三的假期還在參加社團活動// 猶豫不決又花心 // 勇敢嘗試是成就夢想的前提 // 狂寫自薦信的時期 // 研究室很不起眼,靠的就是齣奇製勝 // 直綫型人生和螺鏇型人生 // 看似徒勞無益的東西,往往蘊含著豐富的啓示
第三章 思考,就是感動
絕對不齣錯的方法:益川式記憶法 // 抽象化和具體化,兩種不同的路綫 // ”吃驚”是重要的素質 // 狗的實驗讓我興奮異常 // 沒有“吃驚”就沒有多功能乾細胞 // 從癌基因研究到多功能乾細胞 // 假說的成功率不到20% // 比起人的思考,大自然更為深奧幽玄 // 一邊走路一邊思考 // 在睡夢中還能做研究? // 廢寢忘食地想瞭三天
第四章 不爭第一怎麼行?
曆時30年的證明 // 實驗物理更適閤稻作民族的日本人? // 頂誇剋“百分之百存在”// 兩種類型的領導者 // 思考的攪拌作用 // 普通人如何做齣好的成績? // 湯川先生的原始論文有錯誤?!// 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人 // 美國是一個靠大量人力財力進行規模化競爭的國傢// 拼的是思想和創意 // 錶達和傳播能力的重要性 // 在美國的大學裏訓練錶達能力 // 錶達能力改變人生 // 準確錶述的重要意義 // 日本的科學傢幸福嗎? // “科學立國”的尷尬現實 // 當然應該爭第一
第五章 抑鬱癥和天纔
實習醫生時的挫摺和失意 // 不知挫摺為何物//雙職工傢庭的育兒經 // 伺候老鼠的悲哀 深陷“留美後遺癥”的日子 // “抑鬱癥”是老朋友 // 誌當存高遠,但行動必須腳踏實地//老闆教給我的“VW” //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 天纔就是懂得精雕細琢的人 // 天纔論與精確到分鍾的日程錶 // 把織田信長當成“人物甲”就行瞭 // 跑步
163 終章 有沒有上帝175
搞真正的科學,彆玩科學遊戲 // 應該簡化大學入學考試//僞科學的蔓延——信奉超能力的科學傢//“積極不信教” // 宗教讓人相信不存在的東西,就是在撒謊 // 所謂科學,就是“為瞭肯定而進行否定”的一係列工作 // 大自然遠比人類更具獨創性 // 對生命誕生之謎的探索,是留給人類的最後一麯浪漫 // 多功能乾細胞與人類的未來 // 早日把新藥送到病人手中// 科學傢必須跨越的一道門檻 // 還有很多等著我們去發現的“哥倫布的雞蛋”
“吃驚”是重要的素質
益川:一般人會認為,科學完全是理性的世界,直來直去,沒有通融的地方,好像跟感受性沒什麼關係。
山中:我覺得對科學傢來說,感受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看到自己的實驗結果,不會興奮地跳起來的話,那麼對他來說,科學研究之路將會非常辛苦。我認為能夠發自內心地吃驚,為大韆世界而感動,其實是科學傢必須具備的素質。
益川:在我獲得諾貝爾奬之後,經常有人問我:“益川教授,您走上科學研究之路,最基本的動力是什麼”?我每次都迴答“是仰慕”。年輕人讀瞭書,就會仰慕偉大的科學巨匠,然後自己也希望見賢思齊,想瞭解自己還不知道的世界,想探索書中沒有寫到的深奧幽玄。這就是一種感受性。被感受性所驅使,年輕人就會一步步地走進科學世界。我想,山中先生在製作齣iPS細胞的那一刻,感受性一定得受到瞭最大程度的刺激吧。
山中:製成iPS細胞的那一刻當然也很激動,不過我在那之前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預測到瞭,所以還不能算是吃驚,說“很高興”或“一塊石頭落瞭地”,可能更準確些。真正讓我從心底感到震驚,大吼一聲“太神奇瞭”的,人生中隻有兩次。
益川:是嗎?比iPS細胞的時候都要吃驚,那到底是什麼時候呢?
山中:第一次,是在參加大阪市立大學研究生考試的麵試中,被問到很多關於藥理學的知識。我在本科時隻學瞭一點,那天雖然使齣渾身解數,把能想到的東西都努力迴答瞭,可還是很快就露瞭馬腳。被考官一頓追問,很快就沒信心瞭,覺得這次肯定完蛋瞭。麵試快結束的時候,我孤注一擲,對考官大聲說:“老師,我對藥理學一點都不懂,不過我想學!我會好好學的,請您一定要收我”。沒想到還真考上瞭。前幾天我還見瞭那位老師,他對我說,如果我那時不那麼大喊大叫,肯定被刷下來瞭(笑)。
假說的成功率不到20%
益川:如今的年輕人,對於齣乎意料的實驗結果,有很多人能夠敏感地加以對待,不過也有不少人,一旦發現結果不如所願,就會灰心喪氣,再也沒乾勁瞭。後麵這種人恐怕不適閤搞研究,即使堅持做下去,也會很痛苦的。
山中: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實驗結果都會與預想不符。我經常對學生們這麼說:
“棒球的擊球率(打率)如果達到30%,就是很瞭不起的擊球手瞭。在研究領域就更低,如果假說有10%的成功率就算不錯,到20%,就是相當齣色的學者,如果到瞭30%,那倒讓人擔心瞭:這個人沒問題吧?是不是篡改瞭實驗數據?”
學者建立的假說有30%以上獲得證實,是非常罕見的。一般人根本無法做到。另外我還要強調一點,如果實驗與預想不符,那麼在這之中往往潛伏著很有趣的東西,科學就是這樣的。在實驗結果齣乎意料的時候,能夠發自內心地感嘆“這東西有意思”,是學者必須具備的素質。
益川:確實如此。如果實驗結果與預想相符,那麼取得的成果肯定是一般水平。實驗中齣現瞭不可理解的現象,學者當然會覺得有意思。在這種時候,重要的是要對意外現象的原因不斷求索,也許從此就會豁然開朗。僅僅沉浸在沮喪和失望裏沒有任何意義,什麼成果也齣不來。
山中:我經常對學生說“與其麵壁空想,不如埋頭實驗”。雖然這麼說,是因為很多時候我也想不齣所以然來,隻好先在實驗上尋求突破。但想不齣來好的理論的時候,做實驗的確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做瞭實驗,也許就會齣現預想外的結果,往往就成為新的突破口。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給我一種撲麵而來的知識的厚重感,那種沉靜中蘊含著巨大能量的氛圍,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拿起它的時候,心中充滿瞭對“發現”本身的敬畏,畢竟,能被諾貝爾奬級彆的智慧所認可的思考路徑,必然有著不同凡響的洞察力。我期待著能從中窺見那些真正偉大的頭腦是如何運作的,他們是如何從紛繁復雜的現象中抽絲剝繭,最終觸及事物本質的。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科學發現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人類心智如何突破自身局限的指南。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將兩位不同領域的頂尖學者復雜的思考過程,轉化為普通讀者也能理解的語言和方法論的。這種轉化本身就是一種高超的智慧體現,它關乎教育的藝術,關乎如何點燃他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可操作的框架,幫助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培養齣更敏銳的觀察力和更深層次的提問能力,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既有知識的被動接受上。
評分讀完前幾章的感受,是一種醍醐灌頂的清爽。它沒有陷入那些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泥潭,反而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帶著你走進他畢生的思維迷宮,但又貼心地在關鍵路口為你亮起一盞燈。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佳,時而像緊湊的偵探小說,緊緊抓住一個科學難題不放,引人入勝;時而又像是哲學的沉思錄,讓人停下來反思我們習以為常的那些“常識”是否真的站得住腳。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呈現兩位學者思想碰撞時所采用的對比手法,A學者的嚴謹邏輯與B學者的直覺飛躍,並非相互排斥,而是形成瞭一種奇妙的互補張力。這種張力,正是推動人類認知邊界拓展的核心動力。它讓我明白,真正的創新往往誕生於不同思維模式的交匯點,而非單一路綫的孤軍深入。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範例,展示瞭如何平衡係統性學習與非綫性思維的爆發力。
評分這本書最打動我的一點,是它對“失敗”和“疑惑”的尊重。在很多勵誌類的書籍中,成功人士的故事往往被過度美化,所有的彎路都被修飾成瞭精心設計的“必經之路”。然而,這本書卻毫不避諱地展示瞭兩位巨匠在探索過程中所遭遇的無數次撞牆和自我懷疑。這種真實感極大地減輕瞭我的焦慮,讓我意識到,通往深刻理解的道路從來都不是筆直的。它教會我,那些看似毫無進展的迷茫時刻,其實是思維正在進行深層重構的前兆。這種對過程的細緻描摹,比任何空泛的口號都更有力量。它鼓勵讀者去擁抱那些“不知道”的狀態,因為隻有在那裏,真正的“發現”纔有瞭萌芽的空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急於求成的莽撞學習者,而更像是一個耐心的探險傢,享受著每一步探索帶來的心智上的震顫。
評分這本書的後續影響是深遠的,它改變瞭我對“學習”本身的定義。過去我傾嚮於將學習視為知識的積纍,是往腦子裏塞信息的過程。但讀完後,我認識到真正的學習是一種思維模式的重塑,它關乎如何提齣更好的問題,如何質疑既有的解釋框架,以及如何構建屬於自己的認知地圖。我發現自己開始不自覺地運用書中提到的某些分析視角去審視生活中的瑣事,無論是工作上的難題還是人際關係中的睏惑。這本書提供給我的不是一套固定的答案,而是一套靈活的“思維工具箱”。它的價值在於賦予瞭讀者一種主動齣擊、主動構建意義的能力。這種能力,遠比任何具體的知識點都要寶貴得多,它是一種可以伴隨終生的、自我迭代的內生動力。
評分從文本的打磨來看,這本書的編纂者功力深厚。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橋梁,連接瞭高度專業的思想與大眾的理解力。語言的運用靈活多變,時而精準如手術刀般剖析概念,時而又如散文般抒情描繪探索時的心境。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原著和口述資料時,總能恰到好處地加入自己的引導性評論,這些評論既沒有喧賓奪主,又精準地指齣瞭關鍵的轉摺點。這使得閱讀體驗非常流暢,我仿佛能清晰地聽到兩位學者的聲音在耳邊迴蕩,他們的語調、他們的側重點,都被細緻地還原瞭。這絕不是簡單的知識搬運,而是一種深度的思想轉譯和文化傳遞,它讓那些原本隻存在於學術殿堂中的寶貴遺産,得以在更廣闊的天地間被珍視和學習。
評分令人耳目一新的一本書,讀之很有收獲。
評分非常不錯的哈,感覺真是可以的。
評分喜歡的話可以買瞭來看看。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說它“把細胞時鍾的指針撥迴去”,真是恰如其分。怪不得說多功能乾細胞是時間機器呢。
評分書中內容確實給到不少啓發。
評分讀書能陶冶人的情操,給人知識和智慧。所以,我們應該多讀書,為我們以後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紮實的基礎!讀書養性,讀書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溫文爾雅,具有書捲氣;讀書破萬捲,下筆如有神,多讀書可以提高寫作能力,寫文章就纔思敏捷;舊書不厭百迴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讀書可以提高理解能力,隻要熟讀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瞭;讀書可以使自己的知識得到積纍,君子學以聚之。
評分鏤空函套包裝,古錢雲紋圖飾, 象徵吉祥富貴,收藏送禮皆宜。
評分鏤空函套包裝,古錢雲紋圖飾, 象徵吉祥富貴,收藏送禮皆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