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青少年;自然文学爱好者;摄影爱好者,生态保护者 1,“徐仁修荒野游踪·写给大自然的情书”是徐仁修为关爱自然的人士所写的荒野故事书,是风靡华人世界的“自然文学”经典。在写作形式上,集自然探险、博物学、文学、生态摄影于一身,是诗与思的完美结合,科普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它们关心的是与每个中国人的幸福息息相关的大问题:自然退隐、生态恶化的时代,人如何与自然重归于好?如何在自然的怀抱里安顿身心?如何体味自然的奥妙与大美?如何借助自然的智慧来理解人、人性、人类文明的危机与缺陷、健康人类的生活方式?它们常常让我们想起梭罗、约翰·缪尔、约翰?巴勒斯、玛丽·奥斯汀等自然文学大师,但比他们的作品更有故事性,艺术形式更丰富,也更有中国味,因而更吸引人。
2,本系列中的七本书,本本有特色,绝不雷同!其中,《家在九芎林》是感动三代台湾人的“顽童历险记”,是中国白话文学史上最真挚动人的“荒野乡愁书”。这部引人入胜的自传体小说,不仅细腻深切地再现了中国人曾经有过的田园牧歌生活,而且还讴歌了“自然人生”的永恒意义(正所谓:“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因而是当之无愧的自然文学经典。
海报: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东方的顽童历险记”,是中国白话文学史上最真挚动人的“荒野乡愁书”。透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顽童历险故事,本书既逼真地呈现出了与台湾农家,乃至整个“乡土中国”相关联的诸多真实面影:大家庭、穷苦、做不完的农事、农家的淳朴节俭、迷信愚昧以及朴素宁静的生活情调等,更写出了扎根于大地上的、与大自然亲密无间的“自然态”人生。这种已然逝去的多彩人生足以让今天的少年中国人惊异莫名乃至羡慕不已,足以让年华老大的中国人不胜唏嘘和感伤,并在对过往生活样态的浓烈乡愁中自然而然地反思工业文明的明暗面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的空洞匮乏。
作者简介
徐仁修,台湾著名生态探险家、作家、摄影家和音乐家。1946年生于新竹,在美丽的芎林乡村度过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童年生活,15岁开始野外游历。大学毕业后,从事过八年农业专家的工作。此后,他抛弃世俗名利,深入台湾地区的高山深谷探险,并走向岛外探险旅行,足迹遍及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老挝金三角地区,尼加拉瓜,美国西部国家公园,澳大利亚,巴西亚马逊河流域,非洲和中国大陆。徐仁修的作品文笔优美,富含对人文与土地的思考,配以摄影图片和真实的蛮荒经历,畅销台湾及海外华人群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多次获得各类大奖,如,台湾出版界最高奖——吴三连文学奖、金鼎奖、吴鲁芹散文奖、《联合报》每周新书金榜、《联合报》小说奖等。
精彩书评
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
——爱默生
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蕾切尔·卡森
目录
一九七九年序:童年与乡愁/1
我把这部小说集献给我童年的伙伴们,献给昔日自己制造玩具的一代,献给现代玩电动玩具的儿童,也献给那些长大了,老了,而仍怀有赤子之心的大人们。
二○○○年序:回首纯真年代/3
这些“老”读者对于书中的故事,以及小男主角的行径可用“津津乐道”来形容,甚至还把他们童年时代与书中雷同的故事与经验分享给我。我们常常或笑得人仰马翻,或为那些永远消逝的美好经验而不胜唏嘘。
庙坪上的首级/7
雄牯像箭一样冲出来,直向大士爷的头奔去。“咔嚓”一声,大士爷的头自颈部折断,整个手被雄牯的身子压在地上。“啪!”的又是一声,大士爷的整个头部就扁了……
水灯上的两毛钱/15
在斜阳照射下,白花花的两毛钱硬币,闪闪发出一种小孩子无法抗拒的诱惑。
火烧大士爷/25
庙祝听到身后有异响,看见鬼像竟然自己走动来!他吓得嘴巴张得大大的,接就昏倒在地上。
万善堂之夜/36
龙眼树在一阵剧烈震动之后,突然树枝间出现了一个灰白色身影,在月光下与树影间晃动着,像煞歪头李去年中元深夜在那棵树上吊自杀的情景。
福佬人来镇的时候/46
雄牯不顾一切地一个箭步跳过去,一伸手抓起那蛇的尾巴,并将蛇身提在头上猛掉转甩着,然后重重地往地上一摔,并同时以脚踩住蛇颈。
决斗头前溪/61
当三个牧童落地仍在惊慌未定时,突然四面芒草中冲出一大群少年,把三个牧童围在中间,每个少年手上都有一副拉满的弹弓对着他们。
离家出走/75
雄牯立刻看见稻草堆那边冒着好大的烟火。雄牯急忙跑过去,草堆中间已经燃成一片火海。
牧童之歌/86
要分开两只相斗的牛是非常危险的事。雄牯点燃了干草,持着燃烧正炽的火把冲到战斗中的牛旁,将火把刺在两个牛头中间,两头牛立刻向后跃开,分向两个方向狂奔而去。
捉妖记/100
忽然乩童惨叫一声倒了下去,光头老人立刻跑进房间。他伸手去拉乩童,却忽然感到手上一阵刺痛。他定神一看,一条毒蛇正盘在地上,离他的手掌不到三寸。
荒河寒夜/110
恐怖在他们中间传来传去,忽然其中一个叫了一声:“鬼煞!”然后丢下扫把就往回路狂跑而去,接着剩下的人也跟着奔逃。
顽童与石虎/124
那是一只雄牯从未见过的猫,身体比一般家猫高且长,灰色的毛皮,上有黑色的圆斑,像极了一只小豹子。这时朝阳正缓缓升起,晨光照在它身上,钱币似的圆斑像浮雕一般呈现出来,美丽极了。
春雨/146
雄牯背着半袋的竹壳半跑着,想冲到小屋的屋檐下避雨,忽然他发现一个瘦而美的小女孩,他们的眼光突然碰在一起,两个人默默地互相打量着。
二○一○年后记:还孩子一个快乐童年/158
《家在九芎林》是我的童年生活。虽然穷苦,却直接面对生活,深入土地,与自然万物为友。虽然得到的栽培少了一些,但也很少受到压抑。我们的生命力更强,情感更深厚,也更有创造力。
精彩书摘
二○一○年后记:还孩子一个快乐童年
印度的圣人喇嘛尊者在他的名著《大师喜马拉雅山》中一再强调:“童年教育是人一生中的基石,童年播下的种子,他日终将开花结果。”从这里不难体会童年教育的重要。
但,我们要教孩子什么呢?这是非常关键的课题。首先,我们得对孩子在这段时期脑细胞的发育、生理及心理的状况有所了解,才不会导致揠苗助长,或压抑天分,而毁了孩子的一生。
我们看到许多广告高声疾呼:“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一个耸动、矛盾又似是而非的观念。真正的问题是很多人把孩子的成长当做一场竞赛,而且是一项单项竞赛。好像只要赢了别人,人生就赢了。但人生可不是单项运动,而是如此多样,况且人生也不是什么竞赛,而是一趟美好的旅行,一段多彩多姿的历程,干吗把全天下的人拿来当竞争的对手?这些人全是来丰富你的,不是来与你竞争的。所以没有起跑点,只有同伴的集合点以及旅行的启程点!
很可惜,有太多的父母在为孩子建立第一个关键的人生观念上就错了,以致毁了孩子这辈子的快乐旅行。殊为可惜。
商业社会常以一个人赚多少钱、拥有多少钱来界定人的成就,而国家之间则以“国民收入”来决定这个国家如何如何……这个观念导致了人类的自私、贪婪、掠夺以及战争,也毁了多少人的人生美好快乐之旅。我们一面编织了理想国、大同世界、人间天堂等梦境,可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行动却朝反方向前进……
数年前,许多有智慧的人提出对人生新的看待方式,我们不要再问“收入多少”这种永不会让人满足的问题,而改以“快乐多少”来决定,“快乐指数”、“幸福指数”应时而出,这真是一个“大哉问”。
于是大规模的调查展开了,得到的结果让众人跌破眼镜,像不丹、吉里巴斯这些国家年所得没几百块美金,是“国民收入”在全球吊车尾的国家,他们的快乐指数竟然是前几名。这让人惊觉,原来快乐与收入多少无关,反而是跟整个社会的观念、文化、精神、宗教更有关联。这正好给我们老师与父母亲去反省,你希望孩子是快乐一生,还是不知厌足地过着紧张竞争的一生?
《家在九芎林》是我的童年生活。虽然穷苦,却直接面对生活,深入土地,与自然万物为友。虽然得到的栽培少了一些,但也很少受到压抑。我们的生命力更强,情感更深厚,也更有创造力。所谓的台湾经济奇迹正是我们这一代人创造出来。当然,我们也有不少缺点,像今天我们难解决的生态与环保问题,也是我们这代人搞出来的乱摊子,现在还在继续胡搞。我用我另一本童诗集《村童野径》中的一首诗《童年感言》做个结尾:
贫苦的童年生活经验
经过时间的发酵
逐渐酿成甘美的回忆
酸涩的童年暗恋
也变成了甜蜜的诗篇
疼入心肺的伤口
结成了骄傲的疤痕勋章
那瑟瑟的泪水
如雨滴落的汗
变成源源不绝的灵感
原来生活中的一切苦辣心酸
都自有其深意
自有其完美
以喜悦的心
品尝人生中的一切发生与遭遇
生命自然精彩欢喜
前言/序言
一九七九年序:童年与乡愁
离开家乡愈遥远就愈惦念故土,年华越老大就越怀念童年旧事。
大家庭、穷苦、做不完的农事,是我童年时代的大背景,也是国民党来台后的最初十年间。
整个童年大多在新竹乡下的九芎林(今新竹县芎林乡)度过,环绕我童年最重要的莫过于伙伴了。像小堂哥阿正、小堂弟老鼠湘、鉴仔,五座屋庄中的栋仔、添丁、母猫草,五股林的猴仔旺,下山的流氓俊等。我们要好、吵架、打架、绝交,又和好如初,如此一再地循环着童年。那许许多多哀哀乐乐、发生在那时代的故事,是今天的孩子们再也看不到或经历不到的事……
这些短篇小说,大部分都是写于中美洲尼加拉瓜蛮荒里的农场,以及菲律宾民多罗岛的丛林里。
我把这部小说集献给我童年的伙伴们,献给昔日自己制造玩具的一代,献给现代玩电动玩具的儿童,也献给那些长大了,老了,而仍怀有赤子之心的大人们。
记得 那年夏天
我犹是四尺顽童
寂寞的午后
无意中走上树影斑驳的野径
头上乌鹙扑翅飞过
两旁小蝉群鸣
在遁隐深处
潺潺水声有若微风
穿过炎热的夏境
依稀听见伙伴遥远的呼唤
一声 接着一声
我不知不觉地走向更深荫
在九芎树洁滑的枝干间
看见了 溪中戏水的村童
第一次 体会了感动
第一次 触到了生命
二○○○年序:回首纯真年代
这几年,我为了推动保护自然生态,经常到各处演讲或带活动,常有人会趋前来对我说:“徐老师,我是读您的书长大的!”
我总会问:“是哪一本书?”
“《家在九芎林》!”这是最常听到的答案。
这些读者也都会说:“我到各书店都买不到这本书!”
有的是老师想买这本顽童之书送给他聪明的学生,有的是父母想用这本老少咸宜的书来让孩子分享爸妈的童年。
让我最吃惊的是,这些“老”读者对于书中的故事,以及小男主角的行径可用“津津乐道”来形容,甚至还把他们童年时代与书中雷同的故事与经验分享给我。我们常常或笑得人仰马翻,或为那些永远消逝的美好经验而不胜唏嘘。
书中有许多的“小朋友”已经“谢谢收看”,有的移民外国,有的童年之后就不曾再见,或者下落不明,当然更多的人会问我:“见过阿凤吗?”
我真的不知道她的下落,也没有勇气再见阿凤,我害怕破坏了童年时那份天真童稚的凄美。在这千禧年,远流出版社愿意重新出版这本当年被誉为“东方的顽童历险记”的传记体小说,分享给“E时代”(电子时代)的小朋友,或许能让他们在“E”之外找到阅读小说的快乐,以及人文的喜悦。
家在九芎林 简介: 《家在九芎林》并非一本孤立的故事,它更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徐徐展开的是一个关于记忆、归属和成长的多层次叙事。这本书的核心,在于对“家”的深层探索,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居所,更是情感的寄托、过往的回响,以及塑造个体命运的力量。它以一种近乎写实的笔触,勾勒出九芎林这个地方的独特韵味,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以及他们如何在这个不断变迁的世界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作者以一种怀旧而又不失敏锐的视角,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社区。九芎林,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是一个承载着时光印记的符号,是无数故事发生的舞台。这里的九芎树,或许高大挺拔,或许枝繁叶茂,它们沉默地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也如同这里的居民,有着各自的生命轨迹和坚韧的生命力。书中所描绘的风景,不仅仅是简单的景物描写,而是被赋予了情感的色彩,无论是晨曦中的露珠,午后洒下的阳光,还是暮色下的炊烟,都仿佛带着九芎林特有的气息,触动着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故事的主人公,他们的生活与九芎林紧密相连。他们或许是世代居住于此的淳朴村民,或许是出于各种原因来到这里的后来者。不论身份如何,他们都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生活、爱恨、悲欢。书中塑造的人物群像,并非脸谱化的符号,而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有着各自的梦想和遗憾。他们之间的互动,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性,有时是温馨的互助,有时是隐忍的矛盾,有时是难以言说的隔阂。作者擅长捕捉这些细微的情感变化,通过对话、行动和内心的独白,将人物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 《家在九芎林》并非一个线性发展的传统故事,它更像是多个故事线的交织与碰撞。这些故事线可能围绕着家庭的变迁展开,讲述着几代人之间的传承与分歧;也可能聚焦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如初恋的青涩、离乡的迷茫、事业的起伏,或是面对生离死别的哀伤。然而,无论故事线如何蜿蜒曲折,它们最终都汇聚到“家”的主题上,探讨着这个概念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意义。对于年少者而言,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学习规则和认识世界的地方;对于离乡者而言,家是遥远的思念,是心灵的归属;对于年长者而言,家是回忆的宝库,是生命的根基。 本书的语言风格,同样值得称道。作者在保持叙事流畅性的同时,又不乏诗意和哲思。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这种语言风格,使得阅读的过程成为一种享受,读者仿佛置身于九芎林之中,呼吸着那里的空气,感受着那里的温度。书中对细节的刻画也十分到位,无论是市集上的喧嚣,还是乡村小路上的寂静,亦或是餐桌上的家常菜,都显得真实可感。这些细节的堆砌,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而丰满的九芎林世界,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家在九芎林》也触及了一些更为深刻的社会议题,尽管这些议题并非故事的中心,但却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其中。例如,现代文明的冲击与传统乡村文化的碰撞,年轻一代对未来的选择与老一辈的期望之间的差异,以及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结的脆弱与珍贵。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人物的经历和选择,引发读者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也许你曾经离开过家乡,也许你正在为生活奔波,也许你正经历着人生的起伏,但你总能在《家在九芎林》的故事中找到某种情感的投射。它告诉你,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经历了什么,那个叫做“家”的地方,永远是你心中最柔软的角落,是你力量的源泉。它也提醒我们,珍视身边的亲情、友情,以及那些曾经滋养过我们的土地和社区。 《家在九芎林》并非一本充满戏剧性冲突的小说,它更多的是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一种静水流深的情感表达。它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展现了生活的本质,人性的光辉与黯淡,以及在时光的洪流中,那些不变的、永恒的情感。读完这本书,你可能会重新审视自己与“家”的关系,也许会更加珍惜眼前的拥有,也许会更加坚定前行的方向。九芎林的故事,最终会成为你心中一个温暖的注脚,让你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宁静和力量。它是一本关于人生的书,一本关于回忆的书,一本关于如何继续生活的书。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一段深刻的生命体验,一段邀请你一同走进九芎林,感受那里气息、体味那里的生活、聆听那里的故事的旅程。 这本书的结构,或许可以看作是一幅由许多小幅画作组成的巨画,每一幅画都有其独立的生命,但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时,便形成了一幅宏大而协调的整体。这些小幅画作,可以是关于一个老人的回忆,一段童年的嬉戏,一次邻里间的争执,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或是一个关于梦想的萌芽。作者将这些看似零散的片段巧妙地串联起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逐渐拼凑出九芎林的全貌,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居民们的命运轨迹。 对于九芎林这个地方的描绘,作者并非止步于简单的风光描绘,而是深入到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以及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这里的邻里之间,或许有长辈的关怀,也有年轻人的疏离;这里的集市,或许有熟悉的叫卖声,也有新兴的店铺;这里的节日,或许有传统的仪式,也有现代的庆祝方式。所有这些元素,都构成了九芎林独特的气质,使得它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家在九芎林》的叙事,也并非一成不变,有时会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让读者更贴近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会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展现人物的命运。这种叙事手法的变化,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彩,也更能吸引读者。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描绘,尤为细腻,每一个人物的喜怒哀乐,每一个细微的情绪波动,都被捕捉得恰到好处。这种细腻的刻画,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也更容易让读者产生情感上的连接。 总而言之,《家在九芎林》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它以一种温和而深邃的方式,展现了“家”的意义,人性的复杂,以及生命的力量。它是一次对过往的追溯,一次对当下的反思,一次对未来的期许。读完这本书,你可能会在某个时刻,抬头望向远方,心中浮现出那个叫做“九芎林”的地方,以及那里发生过的,或温暖、或辛酸、或感人的故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地方,更是关于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关于“家”的那份永恒的眷恋。它是一份邀请,邀请你走进九芎林,感受它的气息,倾听它的故事,最终,在那些故事中,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