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青少年;自然文學愛好者;攝影愛好者,生態保護者 1,“徐仁修荒野遊蹤·寫給大自然的情書”是徐仁修為關愛自然的人士所寫的荒野故事書,是風靡華人世界的“自然文學”經典。在寫作形式上,集自然探險、博物學、文學、生態攝影於一身,是詩與思的完美結閤,科普與藝術的完美結閤。它們關心的是與每個中國人的幸福息息相關的大問題:自然退隱、生態惡化的時代,人如何與自然重歸於好?如何在自然的懷抱裏安頓身心?如何體味自然的奧妙與大美?如何藉助自然的智慧來理解人、人性、人類文明的危機與缺陷、健康人類的生活方式?它們常常讓我們想起梭羅、約翰·繆爾、約翰?巴勒斯、瑪麗·奧斯汀等自然文學大師,但比他們的作品更有故事性,藝術形式更豐富,也更有中國味,因而更吸引人。
2,這個係列中的七本書,本本有特色,絕不雷同!其中,《思源埡口歲時記》展現颱灣荒野四季的驚艷容顔,探尋人在大地上的詩意棲居,乃華人自然文學經典中的經典,是颱灣第二十一屆吳三連文學奬(颱灣地區齣版奬)獲奬圖書。它充分顯示齣瞭徐仁修作為自然文學大傢的卓越纔能:“一般地說,擅長描寫的作傢隻有眼睛,僅限於描繪。徐仁修同時還具有嗅覺、聽覺和觸覺。他的多種感官彼此之間都門戶敞開。身心充滿瞭荒野的氣味,流水的聲音,天空的明朗;他不帶任何流派的偏見,讓自己被自己的感覺奏齣的管弦樂所陶醉。這種音樂並不是人人都能聽見的。城市裏的人從小就被大城市的喧鬧聲吵聾瞭耳朵,他們永遠不會聽見它。他們聽不見大自然在虛假的寂靜中發齣的那些聲音。”
海報:
內容簡介
思源埡口位於颱灣中部,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在這裏相連,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瞭獨特的氣候特徵,也形成瞭這裏與眾不同的生態。徐仁修推崇“與自然聯結的人生”,他花費三年多時光,細膩深切地觀察、拍攝思源埡口的奇花異草、蟲鳥走獸,最終寫成瞭這本詩意盎然的思源埡口歲時記錄。
本書充分展現瞭颱灣一個特定山區四季的驚艷容顔。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把博物學傢的自然知識和獨立思想者的個人感悟融入觀察與記錄之中,使得每一幅精美的圖片透過文字的闡釋,展現齣瞭少有的思想深度和藝術韻味,進而能引領遠離自然的現代人思考諸如此類的緊迫問題:與自然聯結帶給人的幸福感,荒野中的生態智慧及其對於文明人類的意義,健康人類的生活方式……
作者簡介
徐仁修,颱灣著名生態探險傢、作傢、攝影傢和音樂傢。1946年生於新竹,在美麗的芎林鄉村度過瞭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童年生活,15歲開始野外遊曆。大學畢業後,從事過八年農業專傢的工作。此後,他拋棄世俗名利,深入颱灣地區的高山深榖探險,並走嚮島外探險旅行,足跡遍及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緬甸、老撾金三角地區,尼加拉瓜,美國西部國傢公園,澳大利亞,巴西亞馬遜河流域,非洲和中國大陸。徐仁修的作品文筆優美,富含對人文與土地的思考,配以攝影圖片和真實的蠻荒經曆,暢銷颱灣及海外華人群落,産生瞭巨大的影響。多次獲得各類大奬,如,颱灣齣版界最高奬——吳三連文學奬、金鼎奬、吳魯芹散文奬、《聯閤報》每周新書金榜、《聯閤報》小說奬等。
精彩書評
一般地說,擅長描寫的作傢隻有眼睛,僅限於描繪。徐仁修同時還具有嗅覺、聽覺和觸覺。他的多種感官彼此之間都門戶敞開。身心充滿瞭荒野的氣味,流水的聲音,天空的明朗;他不帶任何流派的偏見,讓自己被自己的感覺奏齣的管弦樂所陶醉。
這種音樂並不是人人都能聽見的。城市裏的人從小就被大城市的喧鬧聲吵聾瞭耳朵,他們永遠不會聽見它。他們聽不見大自然在虛假的寂靜中發齣的那些聲音。
目錄
總序/1
不顧一切地朝建設“經濟奇跡”的目標努力後,人們口袋裏的鈔票不斷地增加,同時,我們環境的汙染指數也不斷增高,而大自然裏的生物卻快速地減少。
緣起/3
思源埡口是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唯一相連的地方,由於地緣、海拔落差和氣候的差異,自然生態極復雜,景觀美麗又多變化。
思源埡口位置示意圖/5
春情/7
【驚蟄】【春分】/9
對我來說,春天的來臨不是時間概念,而是萬物蘇醒的狀態,是樹液流動的聲音,是山鳥啁囀的音量,是山風吹在身上柔和的感覺。
【清明】【榖雨】/27
活生生的春林大樹,或在煦陽下,或在薄霧內,或在春雨中,在滿含花香的山裏,在澗水與山鳥的樂聲之間,穿上全新的衣
裳,翩翩起舞。
【立夏】【小滿】/45
整個山榖由絢爛逐漸趨嚮平淡,四月多彩的顔色換成一片碧綠與素白兩種色係。
夏鬱/53
【芒種】/55
梅雨季常在五月二十日前後降臨,大量的雨水使森林日益蒼翠茂密,六月的思源埡口全是綠意,亟需許多色彩來點綴這人間仙境。
【夏至】【小暑】/64
梅雨季結束之後,氣溫慢慢逐日升高,到瞭六月下旬,初夏的熱情在許多花草上展現,而熾烈的蟬聲更增添瞭暑意。
【大暑】/76
夏日的炎陽,打一早齣現就開始嚮山榖添火加熱,到瞭近中午,似乎水要開瞭,水氣自榖中蒸騰而上,遠山變得朦朧氤氳。
鞦寂/91
【立鞦】【白露】/93
當九月中旬,百閤花謝瞭,淒厲的蟬聲息止瞭,雷聲漸漸遠瞭,思源埡口進入一種沉寂、幾乎靜止的狀態。
【寒露】【霜降】/101
到瞭這時節,深綠的樹葉已綠到極緻,開始反嚮變化瞭,葉緣、葉尖在綠中悄然透齣微紅或淺黃的顔色。
【立鼕】/112
這些在春天沒有美麗韆花來裝飾的大樹,到瞭鞦天,它們把春天的遺憾,一股腦兒全化做滿滿一樹韆韆萬萬片比春花更艷麗
的彩葉來宣泄、來補償。深紅、猩紅、酒紅、鮮紅、粉紅、硃紅、橙黃、金黃、檸檬黃……
【小雪】/120
少年時擔心鞦的驟然消逝,也許是害怕那沉寂而又漫漫的寒鼕吧。其實鞦日的燦爛,正是生命的迴光返照,讓一切事物在結束前有一段發光的高潮,好使一切的結束沒有遺憾。
鼕息/127
【大雪】/129
當陣陣飛躥的霧,如急流淹過群樹,那排排變幻的樹影有如魑魅魍魎若隱若現,然後又倏然消失在急湧而至的濃霧中。
【鼕至】/134
有些在春天沒有繁花、在鞦天也無彩葉的大樹,卻齣人意料的,在它的樹葉落盡之後,用一樹比春花鞦葉更亮麗誘人的果實,來彌補當時的憾恨。
【小寒】【大寒】/144
幾乎整個嚴鼕裏,思源埡口北嚮山榖都處在陰濕中,這漫長的濕季正適閤那些附生植物的生長。
【立春】【雨水】/153
鼕雪化做溶溶春水,有的匯入蘭陽溪裏,有的流進大甲溪裏,下遊飲水的人是否知道他們解渴和賴以為生的水來自哪裏?
精彩書摘
與熊相遇
一個寂靜墨黑的晚上,我在思源埡口的小溪邊紮營過夜。潺潺水聲是唯一的樂聲,幾隻明亮的流螢,替代瞭被雲塊遮住的星光。我沿著小溪進行夜間的拍攝,直到午夜纔迴到營地。我生起瞭火,掬水煮茶。這是我在野外工作期間,最輕鬆享受的一件事。通常,我在颱灣各地山野來去,隻要遇見清澈的溪流澗水,我總會停歇下來,在溪澗邊掬水煮茶,或者埋鍋造飯,甚至搭營過夜。這是我多年與大自然相處中所學習到的一點點智慧吧。
多少時候,大自然把一整條優美的野溪、山澗分享與我,我卻常因為趕著匆促的腳步,以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無法深入領會大自然錶相裏更深沉的靈性與優美。一直到我走過半生急急忙忙的歲月,纔學會瞭懷著感激與喜悅的心情,悠閑地度過與大自然相處的時光,享受那不可言喻的愉悅。而這正是我從事自然生態保護工作,大自然給我最大、最珍貴的迴饋。
這九月下旬的深夜溪畔,空氣中滿含著森林的氣息,混著壺裏飄齣的茶香,給我無限的快慰。正當我陶醉在這愉悅以及略感孤獨的快感中,突然小溪對岸的林緣爆齣一聲悶雷般的巨吼,讓我心驚瞭一下。
我很快地斷定這是一種野獸的吼聲,但我不敢確定是什麼野獸,隻有野豬、水鹿、熊纔能發齣如此巨大的吼聲。野豬的咆哮聲我很熟悉,在菲律賓,在印尼,我跟它們有過很多接觸的經驗。這吼聲一點也不像。水鹿在入鞦時,會因爭配偶而嘶鳴,但嗥聲較長,常一聲接一聲。因此,我判斷這是颱灣黑熊的吼叫。
颱灣黑熊是颱灣地區山野中唯一對人還有一點威脅的獸。我點燃瞭白天準備的乾柴,一堆發光的篝火,多少可以阻止黑熊的靠近。另一方麵,我也準備瞭探照燈,以及我的夜間攝影裝備,如果黑熊齣現,我希望有機會為它拍一張玉照。在與第一次吼聲相隔約十分鍾左右,第二次吼聲又傳瞭過來,這次距離又近瞭一些。就這樣,每隔幾分鍾就會傳來一次吼聲,而我也能靜心聆聽它發齣的聲音。
我覺得這是一隻尚未成年的頑皮熊,因為吼聲中仍有一些稚音,甚至是一種呼喚,那聲音雖大,卻可以聽齣它帶有一點悲涼的味道。難道它是剛被母熊逐離身邊的那種快長大瞭的小熊?還是它失去瞭母親而到處尋母,到處呼喚?從它吼聲傳齣的位置,我發現它似乎繞著我的營帳行走。有一次,我察覺吼聲非常近,我冒險帶著探照燈迎瞭上去。我想證明一下自己的判斷力。
在探照燈強力的光束下,我看到一團黑影極快地隱入密林中。我的猜測沒錯,是一隻半大不大的颱灣黑熊。後來天空飄起瞭雨絲,這是一種地形雨。不久雨點變得稍大瞭,我鑽進睡袋裏,卻久久不能入睡。淅瀝的雨聲中,還是每隔七八分鍾會傳來小熊的吼叫。我並不擔心它會來打擾我,因為我這裏並沒有吸引熊的食物,我是個素食主義者,營帳裏隻有米、豆與一些蔬菜。這些都不能吸引黑熊,如果有魚、肉、蛋等食物就有此可能瞭。若遇此情形,我會勸山友把這些食物掛到附近的樹上去,免得惹禍上身。
在雨聲中,小黑熊的吼叫聽來格外悲涼。是否它感受到身為黑熊一族的絕望呢?那感傷滿含著高地初鞦的寒意,直入我心,使我難過得輾轉難眠……
後來那悲鳴漸去漸遠,隻留下思源埡口無邊的雨聲。我希望它能遠離思源埡口,進入更深的山裏,最好進入“國傢公園”裏。這裏離公路太近瞭,公路上時時有人類飛馳而過,其中不乏無知、貪婪又心狠者。這種人看見黑熊就會想到熊膽、熊掌以及一堆花花綠綠的鈔票。
常遇到一些人問我:“一個人在荒山野嶺跑來跑去,不怕危險嗎?野獸、毒蛇、毒蜂、山洪……”我倒覺得都市叢林更可怕,到處是會緻人於死傷的汽車、摩托車、火災……其中還夾藏著可怕的人獸,他們比任何一種猛獸都讓我害怕,因為我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而我卻知道野獸的生態習性,知道怎樣與它們和平共處。
奧妙的大自然
在思源埡口北嚮山榖,海拔1900米左右,陽光充足的路旁,能看到一片玉山飛蓬開得笑意盈盈,而高也從高山上的十來厘米,挺拔到二三十厘米,花朵也變大增多。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全颱灣最高大、最美麗的玉山飛蓬,就長在思源埡口。原産北美的白頂飛蓬,近年剛在北颱灣馴化為野生種,現在我看見它在這裏的路旁恣意地開放,甚至比在它的故鄉還美。
從第一朵白頂飛蓬綻放,似乎思源埡口一帶的昆蟲都接到熱情的邀請,流水席從日齣開到日落,從初夏第一朵花開,一直延續到夏末最後一朵花謝為止,每一朵花席上都有賓客流連,享受這大自然的饗宴。盛宴有時也是鴻門宴,因為有些花上埋伏著殺手蜘蛛。那些大意的食客、貪吃的老饕,往往又成為蜘蛛的珍肴。
奧妙的大自然,靠著這種相生相剋達到物種間的共存共榮。所以我認為,所謂的生存競爭,事實上隻存在於生物個體之間,而不存於物種之間。甚至可以說,物種之間通常是互助的,這可以從一個愛斯基摩人的神話來印證:愛斯基摩人嚮大神懇求賜予他們能在極地生存下去的食物,於是神給瞭他們馴鹿。從此,愛斯基摩人靠養馴鹿為生。
當馴鹿愈來愈多時,開始發生瞭疫病,馴鹿死的死,病的病,鹿群少瞭,衰弱瞭。愛斯基摩人再次祈求大神拯救他們的鹿群,慈悲的神派瞭狼群來幫助愛斯基摩人。狼把病的、弱的鹿吃掉,留下瞭強壯的,讓它們繁殖齣強壯的後代,於是馴鹿群又逐漸變強增多瞭。愛斯基摩人從此衣食無缺,並且以尊敬與感激的態度對待狼群。
從這個故事我們發現,愛斯基摩人非但沒有將狼視為殘害馴鹿的競爭者,更視它們為神派來幫助他們的恩人。反而是我們這些自視文明的民族,把大自然裏許多重要的獵食動物,如老虎、豹子趕盡殺絕。由此看來,我們似乎比被我們視為野蠻的原始民族更缺乏智慧、更不文明……
前言/序言
好多年前一個陰霾、偶爾下著細雨的十二月天,我從宜蘭走中橫支綫行往梨山,經過泰雅族人居住的南山村後不久,山霧漸漸彌漫起來。當種植高山蔬菜的菜園逐漸消失在我身後,左彎右拐的山路旁,齣現瞭幢幢大樹的剪影,在時濃時淡的霧中,好似走馬燈般地一一呈現。
我把車速放慢到時速十公裏左右,隻因為這些大樹的姿影強烈地吸引我的眼光,在這個住著愛砍樹之民的島上,我很少看到這麼多、這麼美的巨木,而它們又如此靠近公路。
山路迴鏇上升,樹姿也愈奇。這些少見的大樹已差不多落光瞭葉片,在薄霧中呈現齣一種特彆的迷離幻境;近處的大樹赤裸裸地展現枝乾的力與美,遠處的則像解去寬大厚重外套,換上半透明薄紗的姑娘,隱約可見她苗條婀娜的身材。我完全不敢相信,這些樹就是夏季我打這裏經過時,所看見的掩耳遮目的樹木。
這段呈之字形爬升的險路,原本令我不悅,因為經常坍方,但現在卻使我頻頻停車,不忍前進。當下我決定對這被人稱為“思源埡口”的地區裏的樹木、森林、野花、野生動物,好好做一番觀察與拍攝。就這樣,我用三年多的時間,在這方圓幾公裏內做自然觀察,以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月份,記錄瞭它的豐饒、美麗與多變。
思源埡口正好是蘭陽溪與大甲溪的分水嶺,也是百萬年來兩條溪流互相爭奪水源的地方,時至今日,這場爭奪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思源埡口不隻是分水嶺,也是兩種氣候的分界綫,尤其在鼕季,埡口的北嚮是受到東北季風影響的氣候形態,經常起霧飄雨,寒冷潮濕,而南嚮則是晴朗乾燥的中部氣候。這種氣候上明顯的差異,也造成埡口兩邊生長著截然不同的植物。
思源埡口也是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唯一相連的地方。由於地緣、海拔落差和氣候的差異,自然生態極復雜,景觀美麗又多變化。但令人不解的是,這片夾在太魯閣“國傢公園”與雪霸“國傢公園”之間的自然勝地,兩個“國傢公園”卻都把它摒棄在外。
我所觀察的範圍是從跨越米磨登溪的可法橋開始,沿著中橫公路蜿蜒上升,越過埡口一公裏到思源二號橋,這裏也是通往南湖大山的岔路口。這段距離直綫約為四公裏,公路則麯摺達八公裏多。海拔高度則從1400米爬升至1950米。
二十多年來,我走遍颱灣,還沒找到一處可以與思源埡口相比的地方。請讀者隨我走過這個地區的四季,參訪隨季節變換容顔的大樹,欣賞開在山坡、林緣的各種野花、山果,以及結識這裏的原住民──各種野生動物。
這裏的草本植物群落變化極大,例如藍嵌馬蘭,在一九九二年時,數量尚不多,但到瞭一九九六年四月,它簡直泛濫瞭,不隻路旁坡地多如花壇,在森林底下也像紫火到處蔓延。而原本不少的附地草、繁蔞,在一九九五年卻寥寥可數。大自然的變化永遠難以預料,群落間的消長令人目不暇給,使得我和思源埡口的情緣難分難瞭……
風雨兼程,歲月留痕——一個關於山野、人情與時間的私語 這是一個關於“思源埡口”的故事,一個在時間長河中緩緩流淌、浸潤瞭四季輪迴的故事。它並非是一部宏大敘事的史詩,也不是一段驚心動魄的傳奇,而是如同山間清泉般,細緻入微地記錄著一處山巒、一片土地,以及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在年復一年的時光變遷中所留下的印記。 “思源埡口”,這幾個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古樸而深邃的意味。它可能是一處地理坐標,是地圖上一個不起眼的標記,但對於身處其中的人而言,它早已化作一個精神的傢園,一個承載著無數迴憶與情感的所在。書名中的“歲時記”三個字,更是點明瞭本書的基調——以時間為綫索,以四季流轉為章迴,捕捉那些在尋常日子裏悄然發生、卻又意義非凡的點滴。 本書的筆觸,並非是那種高屋建瓴式的旁觀,而是如同一個親曆者,帶著溫情與敬畏,深入到“思源埡口”的肌理之中。它首先會描繪這片土地本身的容顔。春日,當山野初醒,嫩芽破土,綠意如潮水般湧來,那些沉睡瞭一鼕的生靈也開始活躍。作者會細緻地描摹山桃花的灼灼其華,形容杜鵑在懸崖峭壁上的倔強綻放,捕捉溪水叮咚,講述融雪匯成的涓涓細流如何滋養著一方水土。文字間,讀者仿佛能聞到泥土的芬芳,聽到鳥兒清脆的啼鳴,感受到萬物復蘇的勃勃生機。 當夏日的熱浪席捲,大地被陽光炙烤,山林卻依然鬱鬱蔥蔥。作者不會僅僅停留在描繪夏日的炎熱,更會深入到夏日裏那些獨特的景象。也許是雨季的到來,山洪咆哮,但雨水過後,空氣中彌漫的清新與濕潤,又是另一番風味。是采摘野果的樂趣,是傍晚時分,人們坐在屋簷下,搖著蒲扇,聽著蛙聲一片的閑適。是農民們在田間辛勤耕耘的身影,汗水與泥土交織,孕育著豐收的希望。書中的文字,會捕捉這些生動的畫麵,讓讀者感受到夏日裏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土地與人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 鞦天的到來,意味著收獲的季節,也意味著一份沉甸甸的喜悅。金黃的稻浪,掛滿枝頭的果實,空氣中彌漫著榖物的香甜。作者會描繪鞦日裏山野色彩的斑斕,層林盡染,如同一幅濃墨重彩的畫捲。但鞦天的“歲時記”,更在於那些與收獲相關的忙碌與喜悅。一傢人圍坐在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講述一年的辛勞化為甘甜的農産品,那種滿足感與幸福感,會通過細膩的文字緩緩流淌齣來。也許還有那一場鞦風,吹過落葉,帶來些許涼意,預示著鼕天的臨近,為這豐收的喜悅增添瞭一絲淡淡的感傷,又或是對未來的憧憬。 而鼕天的到來,則將“思源埡口”推嚮瞭另一種靜謐與沉思。白雪皚皚,山巒銀裝素裹,世界仿佛被按下瞭暫停鍵。但即使在嚴寒之中,生命依然在悄然孕育。作者會描繪爐火旁的溫暖,一傢人圍坐在一起,聽著風雪呼嘯,分享傢常的溫暖。是孩子們在雪地裏嬉戲的身影,是人們為度過嚴寒而進行的儲備與準備。鼕天的“歲時記”,更多的是一種內省與沉澱,是對過去一年的迴顧,也是對來年的期盼。在漫漫長夜中,人們對生活有瞭更深的理解,對“思源”的意義有瞭更深的感悟。 除瞭對自然景色的細緻描摹,本書的另一大看點,在於對“思源埡口”上的人情世故的刻畫。這些人,或許沒有顯赫的身份,也沒有驚人的成就,但他們構成瞭這片土地上最真實的血肉。作者會用溫情的筆觸,描繪老一輩人的堅韌與智慧,他們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中,用雙手創造齣屬於自己的生活。他們會講述那些古老的農耕智慧,那些代代相傳的習俗,那些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 也許會有一個關於鄰裏互助的故事,在睏難時期,大傢互相扶持,共同渡過難關。也許會有一個關於親情的描繪,父母對子女的深情,兄弟姐妹間的關愛,這些樸實的情感,如同山間的溪流,滋養著人們的心靈。也許會有一個關於愛情的故事,在歲月的沉澱中,愛情如何褪去青澀,化為堅守與陪伴。這些人物,並非是臉譜化的符號,而是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自己的煩惱與幸福,他們讓“思源埡口”充滿瞭生活的氣息,讓這片土地有瞭溫度。 “思源”二字,更蘊含著一種追溯與感恩的情懷。本書的作者,或許在記錄“思源埡口”的歲時變遷的同時,也在探尋著自己與這片土地的淵源。它可能是一段關於傢族記憶的迴溯,是關於祖輩在此紮根、開枝散葉的感念。是那些被歲月衝刷卻不曾磨滅的印記,是那些提醒著我們從何而來,又將去往何方的記憶。這種“思源”的情感,貫穿始終,讓整本書多瞭一層人文的厚度,一種對根的眷戀,對生命的尊重。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會是樸實而富有詩意的。它不會追求華麗的辭藻,而是力求用最真摯、最貼近生活的語言,去錶達內心的感受。讀者在閱讀時,仿佛能夠聽到作者低聲的敘述,感受到他/她對這片土地深深的依戀與熱愛。文字中透露齣的,是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尊重,對傳統的珍視,以及對簡單生活的熱愛。 “思源埡口歲時記”,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時光的流轉,映照齣人生的況味,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對故土、對親情、對生命最本真的渴望。它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書,而是一本引發思考的書。它讓我們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停下腳步,去感受四季的變化,去體會人情的溫暖,去迴味生命的意義。它讓我們在喧囂的世界中,找到一處可以安放心靈的寜靜之地,去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去追尋那份屬於“思源”的根。 這是一本關於“思源埡口”的記錄,也是一本關於時間的記錄,一本關於人情的記錄,更是一本關於我們自己心靈的記錄。它用細膩的筆觸,描繪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勾勒齣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傳遞著一份份真摯的情感。它將引領讀者走進“思源埡口”,在那裏,感受四季的變遷,體味人生的甘苦,品味生命的厚重。它是一本值得慢慢品讀的書,一本能夠觸動你內心深處、喚醒你對生活的熱愛與感恩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