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看待三大战役的

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看待三大战役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冲及 著
图书标签:
  • 毛泽东
  • 蒋介石
  • 三大战役
  • 解放战争
  • 军事历史
  • 历史人物
  • 战略战术
  • 中国近现代史
  • 战争纪实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137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12440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 作为中央文献研究室前副主任,作者能接触到大量别人不容易接触到的一手资料,又因作者已经退休,敢说实话,真话。
2. 从战略角度解析三大战役成败的原因,这在同类研究著作中极为鲜见。
3.《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看待三大战役的》中配备大量一手图片,使读者更加直观地看到战争本身的激烈。

内容简介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会战,国军伤亡154余万人,共军伤亡24.2余万人,伤亡人数几乎为6:1多,为何短短142天中,经历了抗日战争洗礼的国方士兵在与经验相对欠缺的共军战争中,如此不堪一击乃至兵败如山倒?理清这一问题,不能不回到两军最高统帅毛泽东和蒋介石身上来,也即他们如何应对三大战略决战。
《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看待三大战役的》作者金冲及先生多年侵淫党史研究,从诸多史料中,抽丝剥茧,层层推进,逐一分析了毛、蒋二人在面对战局时如何统筹全局、作出判断、布局下子,如何处理战争进程中那些异常复杂而有关键意义的问题,二人的领导能力究竟怎样,后果又如何?相信看完书后,您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

作者简介

金冲及,原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主要著作有:《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主编有:《毛泽东传》、《刘少奇传》、《周恩来传》、《朱德传》

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两种战略指导方针的对立
蒋介石的方针
毛泽东的方针
对战争局势变化的不同判断
第二章 战略决战的前夜
蒋介石面对的全面危机
国共双方的两次会议
决战序幕:济南战役
第三章 辽沈战役
东北战局的简要回顾
锦州和长春的解放
辽西会战和沈阳解放
第四章 淮海战役
双方在战前的筹划
首歼黄百韬兵团
再歼黄维兵团
全歼杜聿明集团
第五章 平津战役
华北的战前状况
从西线打起
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蒋介石宣告下野
北平和平解放
第六章 综 论
关于毛泽东
关于蒋介石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毛泽东的方针
毛泽东确定的战略指导方针,和蒋介石恰恰相反: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认为双方有生力量对比的消长,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当蒋介石发动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时。解放军出于自卫,奋起应战,那时还谈不上战略决战的任何可能,而称为“自卫战争”。七月二十日,毛泽东向党内作了《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指示,明确提出要准备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指示说:“战胜蒋介石的作战方法,一般地是运动战。因此,若干地方若干城市的暂时放弃,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否则就不能取得最后胜利。此点,应使全党和全解放区人民都能明白,都有精神准备。”
全面内战大爆发后的三个月间,人民解放军以放弃几十个中小城市为代价,歼灭了国民党正规军二十五个旅,还使他们差不多半数的兵力改任守备。这种趋势还在发展。
九月十六日,毛泽东在总结战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缜密思考和高度概括,向党内作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对这种战略指导方针的认识已达到更加自觉的新高度。毛泽东写道:
“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原则,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有些时机,为着集中兵力歼灭敌人的目的,或使我军主力避免遭受敌军的严重打击以利休整再战的目的,可以允许放弃某些地方,只要我军能够将敌军有生力量大量地歼灭了,就有可能恢复失地,并夺取新的地方。”
“这种战法的效果是:一能全歼;二能速决。全歼,方能最有效地打击敌军,使敌军被歼一团少一团,被歼一旅少一旅。对于缺乏第二线兵力的敌人,这种战法最为有用。全歼,方能最充分地补充自己。这不但是我军武器弹药的主要来源,而且是兵源的主要来源。全歼,在敌则士气沮丧,人心不振;在我则士气高涨,人心振奋。速决,则使我军有可能各个歼灭敌军的增援队,也使我军有可能避开敌军的增援队。在战术和战役上的速决,是战略上的持久的必要条件。”
一九四七年上半年,蒋介石倚仗他还占优势的兵力向解放区转入重点进攻,看重的仍是夺占地盘、特别是重要城市。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毫不动摇地坚持既定的战略指导方针。其中,有两个十分突出的事例,正发生在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北两个战场上。那就是:当力量对比不利时,断然下决心放弃这两个战场上最重要的城市。
先看山东战场。二月二十五日,陈毅统率的华东野战军以一部分军队伪装主力进行几天抵抗后,放弃山东解放区的首府临沂。蒋介石兴高采烈地致电在前线的陈诚、薛岳:“今经我大军围堵,临沂既告收复,而刘股(注:指刘伯承部)则形成流窜,陈股(注:指陈毅部)亦受我南北夹击,东临大海,西阻湖山,局促一隅,……务希激励所部各级扫荡,以为一劳永逸之计。” 他对战局形势的判断完全错误。事实上,华东野战军主力正趁国民党军主力集中南线进攻临沂的机会,避免在不利条件下同国民党军决战,悄悄地隐蔽北上,集中优势兵力,在莱芜地区一举包围从胶济铁路孤军南下的国民党军北线李仙洲部。三天内,共歼灭国民党军第二绥靖区前进指挥部、两个军和所辖的六个师,还有一个师的大部,共五万六千多人。国民党军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山东省政府主席王耀武听到消息后说:“五万多人,不知不觉在三天就被消灭光了。老子就是放五万头猪在那里,叫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光呀。” 解放军乘胜控制胶济铁路二百五十多公里,解放县城十三座。整个战役(包括南线和胶济铁路沿线作战)共歼国民党军七万多人,是以往同国民党军队作战中从未取得过的大胜利,对华东战局带来巨大影响。
再看陕北战场。比放弃临沂影响大得多、也更大胆的另一个事例是:三月十九日,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二十五万余人根据蒋介石命令突然大举进攻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当时解放军在陕北战场的只有四个野战旅一万七千余人及三个地方旅,兵力处于绝对劣势。毛泽东决不在这里同拥有优势兵力的胡宗南部队硬拼,断然决定撤出延安。相当多的干部想不通。撤出前,毛泽东向部分领导干部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敌人进攻延安是握着拳头的,他到了延安,就要把指头伸开,这样就便于我们一个一个地切掉它。”
他自己和周恩来、任弼时等留在陕北同胡宗南部周旋。攻占延安,使蒋介石更加兴高采烈。但解放军却由于把胡宗南集团这支蒋介石最大的战略预备队牢牢地牵制在陕北,然后按照“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一步步给以打击和歼灭。一年后,胡宗南部在接连遭受多次重大损失后不得不被迫退出延安。
解放军放弃延安和临沂,在蒋介石看来都是取得巨大胜利,一再在很多场合夸耀这种“胜利”;而在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看来,付出这些代价,必将换得战略上的主动,一步一步地改变敌我形势,为下一步取得更大的胜利创造条件。事实证明: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完全值得的。
……


历史的十字路口:国共两党的战略抉择与军事博弈 导言:风云际会,决定乾坤的十年 本书聚焦于一个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关键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围绕国家最高权力展开的全面较量。我们不探讨具体的某一场战役的细节,而是深入剖析在这场决定性的冲突中,双方最高决策层在战略思想、政治哲学、军事部署以及对未来走向的判断上所展现出的差异与共识,从而揭示这场“决战”背后的深层逻辑。 本书旨在通过对大量史料、文献以及当事人的回忆录的梳理与比对,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微的图景,展现这场内战是如何在政治、军事、外交等多个维度上被精心策划、步步为营地推进的。 --- 第一部分:战略基础的构建——理念与路线的差异 一、国民党方面:中央集权下的“以空间换时间”的修正与困境 国民党自退守台湾后,其战略思想的核心基石是维护其作为“唯一合法政府”的地位,并试图在国际反共浪潮中寻求支持。本书将详细分析蒋介石领导下的国府高层,如何理解和应对“三大战役”的政治意义。 1. 政治合法性的重塑与动摇: 战后初期,国民党试图通过接收沦陷区、推行经济改革来巩固其统治。然而,恶性通货膨胀、腐败盛行,使得其政治合法性面临严峻挑战。书中将探讨国府高层内部对于“和平过渡”与“武力统一”路线的争论,以及最终政治高压政策如何适得其反,加速了其在民众中的失信。 2. 军事战略的调整与僵化: 长期以来,国民党军队的战略依赖于“以优势火力对付数量劣势”的传统思维。本书将分析,在面对解放区日益增长的兵力、更灵活的战术以及更坚定的政治动员时,国军高层未能及时、彻底地转变其军事教条。对“三大战役”的预判中,高层普遍存在着对解放军的战略意图判断失误,过分依赖于既设的防御体系和外部援助,缺乏应对长期、大规模消耗战的准备。 3. 经济支撑与物资消耗的失衡: 详细考察战事升级对国民政府财政体系的压力。分析其在应对长期战事时,如何过度依赖美国援助,以及这种依赖性在政治和军事上带来的双重束缚。当战局向不利方向发展时,经济体系的崩溃如何直接削弱了其继续维持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能力。 二、共产党方面: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的战略升华 共产党方面在战后则经历了从“争取和平”到“决心决战”的清晰的战略转变。本书将侧重分析这一转变背后的思想动因和军事准备。 1. 政治动员的深化与统一战线的巩固: 分析共产党如何成功地将土地改革作为核心战略,将其转化为巨大的政治优势和人力资源基础。这种将军事斗争与深刻的社会变革相结合的模式,是其区别于国民党的核心要素。书中将探讨如何通过政治宣传和群众路线,有效瓦解国民党军队的士气。 2. 军事思想的成熟与解放军的体制重塑: 研究解放军在战争实践中,如何吸收和发展了自身的军事理论,实现了从分散的游击战向集中优势兵力的运动战的跨越。重点分析在战役部署之前,解放军在情报获取、后勤保障以及对敌我双方优劣势的清醒认知上所做的巨大努力。 3. 战略时机的把握与决心的坚定: 剖析共产党高层对国际局势(特别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的准确预估,以及其在关键时刻,敢于打破固有思维,对国民党优势兵力实施大规模会战的战略勇气和决心。 --- 第二部分:决策层的评估与预判——战争的“沙盘推演”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深入探究双方决策层在关键战略节点上,对潜在的冲突走向进行的内部评估和推演。 1. 焦点:战略防御的界限与突破点: 国民党方面如何设定其“战略防御”的红线?他们预估的“第二道、第三道防线”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分别是什么?解放军方面则如何针对性地设计“钳制”与“歼灭”的战术框架,以期在短时间内打断国民党的防御链条? 2. 兵力部署的逻辑分析: 审视双方在关键地段的兵力分配逻辑。国民党是基于传统地理防线进行部署,还是基于对解放军机动能力的判断?解放军则是如何通过声东击西、虚实结合的手段,诱使国民党将重兵部署于非决定性区域? 3. 人员素质与指挥艺术的对比: 探讨在战局走向日益明朗的过程中,双方指挥系统内部的效率、决策速度和士气差异如何影响了战场上的临机处置能力。分析国民党高层指挥系统的层级化和僵化,与解放军高度集中的、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机制之间的对比。 4. 国际因素的考量: 分析双方高层对于外部干预(特别是美苏态度)的预期。国府方面是否过度依赖美国承诺的军援和政治支持?共产党方面则如何通过精确计算“援助的窗口期”,来加速战役进程,以避免外部干预的深入? --- 第三部分:战役后的反思与历史定论的形成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超越对具体战役的直接描述,着眼于整个冲突进程结束后,双方高层对这段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提炼。 1. 国民党对失败的“经验总结”: 探讨战败后,国民党内部对于失败原因的归咎与反思。哪些战略失误被认为是决定性的?是军事上的战术失误,还是根本的政治路线错误?这种总结如何影响了其后续在台湾的治理模式? 2. 共产党对胜利的“理论升华”: 分析共产党如何将这场胜利定性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并将其军事和政治经验系统化、理论化,作为指导未来建设和国防战略的宝贵财富。重点分析胜利是如何巩固了其“人民军队”的形象,并确立了军事与政治工作并重的原则。 3. 历史的连续性与断裂: 总结这场冲突如何彻底重塑了中国的政治地理和阶级结构。这场“决战”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或失败,更是两种治理模式、两种对国家未来愿景的根本性较量,其结果深刻影响了未来数十年的全球格局。 --- 结语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超越具体战役叙事的宏观视角,通过对战略决策、理念冲突和历史预判的剖析,帮助读者理解,在这场决定国家命运的较量中,双方领导集团究竟“看见了什么,又错过了什么”,从而理解历史是如何在关键的战略抉择中被塑造的。这不是一部纯粹的军事史,而是一部关于战略思维、政治信念与国家命运的深刻论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于这种将历史人物的“思想光谱”进行对比分析的作品,总是抱有极高的兴趣。历史的魅力,很多时候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为什么会那样发生”,而这往往取决于关键人物的决策逻辑。毛泽东的战略思维,无疑是充满辩证法和主动性的,而蒋介石的决策则常常被内部的派系斗争和对美国援助的依赖所掣肘。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置于三大战役这个特定的历史剧场中进行对比,那将是一场思想上的盛宴。我特别想知道,在淮海战役那种“一锅煮”的复杂局面下,毛泽东是如何做到保持清醒和全局观的,他是否预料到了陈毅、粟裕能将战局导向如此大的胜利?反过来,蒋介石面对国民党内部诸多将领的“保存实力”心态,他是如何试图维持统一指挥的?这些对比,将不是简单的功过评判,而是对不同政治文化和领导风格在极端压力下的生命力的深度考察。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超越了普通的通史叙述,具备了深刻的领导力研究价值。

评分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类聚焦于“高层视角”的解读,最怕的就是流于表面化的史料堆砌,或是过度主观的“心理侧写”。我希望看到的是扎实的文献支撑,而不是捕风捉影的揣测。三大战役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关键的转折点,任何关于决策层的讨论都必须极其审慎。如果作者能够找到新的、未曾公开的档案资料,特别是关于双方在战役初期对于“胜负概率”的评估数据,那这本书的价值将呈几何级数增长。例如,国民党高层在辽沈战役前夕,到底对廖耀湘兵团的信心程度达到了什么水平?他们是不是真的相信能守住锦州?而共产党方面,在发起平津战役之前,对傅作义可能采取的“和平解决”策略,其预见性和准备工作做得如何?这些具体的时间点上的决策差异,往往是决定历史走向的毫厘之差。如果这本书能提供这种“临界点”的决策对比,它就成功地将厚重的历史重新激活成了鲜活的、充满张力的博弈过程。

评分

坦率地说,阅读这类主题的书籍,很大程度上是在寻求一种“历史的解释力”。我们都知道结果,但理解决策过程中的“非理性”或“理性”因素,才是阅读的乐趣所在。我非常好奇,本书是否触及了对三大战役中“非军事因素”的解读,特别是两位领导人对战场外因素的评估。比如,战役期间双方的民心向背、情报系统的有效性、以及高层将领的忠诚度,这些“软实力”如何被毛泽东和蒋介石纳入到他们的战略考量之中?对蒋介石来说,他对基层官兵士气的判断是否严重失真,导致他高估了国民党军队的韧性?而毛泽东如何利用政治攻势和统战策略,确保了后勤和地方支持的稳定?这些对“非火力要素”的战略评估差异,往往比单纯的兵力对比更能说明问题。如果这本书能将宏观战略与这些微观的、社会性的判断要素结合起来,那就无疑提供了一个远比传统战史叙事更为立体和深刻的分析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非常具有煽动性,它直指核心矛盾——两位历史巨人的战略博弈。我个人关注的重点在于,毛泽东和蒋介石在看待这三大战役时,他们各自的“战争目标”是否始终如一?或者说,随着战局的演变,他们的战略目标是否经历了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对于蒋介石而言,三大战役可能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其“反共建国”纲领全面崩塌的标志。他是否在某一刻,已经预感到大势已去,只是在做最后的政治姿态?而毛泽东的视角则可能更加务实,从“打得赢”到“如何以最小代价实现最大政治成果”。我期待书中能够捕捉到这种心态的微妙变化。例如,在淮海战役进入收尾阶段,双方对于“谈判”的底线各自设置在哪里?这些底线的弹性空间,恰恰是衡量两位领导人当时战略清醒度的最好标尺。一本好的历史解读,能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决策者的“重量”,而不是冰冷的军事部署图。

评分

这本关于国共两位巨头对三大战役看法的书,光是这个题目就足够让人眼前一亮了。我们过去读到的历史,大多是从宏观的军事指挥层面,或是从某一方的叙事角度来审视解放战争的走向,但很少有哪个著作能如此聚焦于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个核心人物的“内心戏”。我一直很好奇,在辽沈、淮海、平津这三大决定性的战役中,作为最高决策者,他们二人私下里究竟是如何权衡利弊、预判局势的?是胸有成竹,还是在巨大的压力下焦灼不安?书中如果能深入挖掘他们往来的电报、私下批示的密件,甚至是对部下的只言片语的解读,那就太有价值了。它不再是简单的军事史复盘,而是变成了一部关于顶层政治心理学的案例研究。我期待看到的是,在战役进行的关键节点,例如锦州失守或徐州被围时,两位领袖各自的反应链条是怎样的,他们对战局的判断是否存在显著的认知偏差,以及这种偏差又是如何影响了最终的军事部署和战略资源的调配。这种微观视角的切换,无疑能为我们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一个全新的、更具人性色彩的切入点。

评分

叙事翔实,分析也比较透彻。值得一读。

评分

还行,金冲及老师的作品值得收藏

评分

从国共两党最高领袖的视角看待一场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战争,珍贵的史料,独到的视角,再现波诡云谲的历史!

评分

不错,好书!!!!!

评分

内容极好,很值得阅读,不错不错

评分

回忆过去 棋局重演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金冲及老师,在论述这本书的时候,适量饮用丰富毛泽东,与蒋介石,对,三大战役都有自己的看法

评分

京东的618活动,力度不小,只是很多书籍在活动开始前一小时纷纷下架,活动结束后一小时又纷纷上架。让人不得不感叹无奸不商,不过我感到,真小人还是比伪君子少令人讨厌一些。

评分

今天上午才下单,下午就收到了。厉害了,京东物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