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方针
毛泽东确定的战略指导方针,和蒋介石恰恰相反: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认为双方有生力量对比的消长,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当蒋介石发动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时。解放军出于自卫,奋起应战,那时还谈不上战略决战的任何可能,而称为“自卫战争”。七月二十日,毛泽东向党内作了《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指示,明确提出要准备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指示说:“战胜蒋介石的作战方法,一般地是运动战。因此,若干地方若干城市的暂时放弃,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否则就不能取得最后胜利。此点,应使全党和全解放区人民都能明白,都有精神准备。”
全面内战大爆发后的三个月间,人民解放军以放弃几十个中小城市为代价,歼灭了国民党正规军二十五个旅,还使他们差不多半数的兵力改任守备。这种趋势还在发展。
九月十六日,毛泽东在总结战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缜密思考和高度概括,向党内作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对这种战略指导方针的认识已达到更加自觉的新高度。毛泽东写道:
“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原则,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有些时机,为着集中兵力歼灭敌人的目的,或使我军主力避免遭受敌军的严重打击以利休整再战的目的,可以允许放弃某些地方,只要我军能够将敌军有生力量大量地歼灭了,就有可能恢复失地,并夺取新的地方。”
“这种战法的效果是:一能全歼;二能速决。全歼,方能最有效地打击敌军,使敌军被歼一团少一团,被歼一旅少一旅。对于缺乏第二线兵力的敌人,这种战法最为有用。全歼,方能最充分地补充自己。这不但是我军武器弹药的主要来源,而且是兵源的主要来源。全歼,在敌则士气沮丧,人心不振;在我则士气高涨,人心振奋。速决,则使我军有可能各个歼灭敌军的增援队,也使我军有可能避开敌军的增援队。在战术和战役上的速决,是战略上的持久的必要条件。”
一九四七年上半年,蒋介石倚仗他还占优势的兵力向解放区转入重点进攻,看重的仍是夺占地盘、特别是重要城市。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毫不动摇地坚持既定的战略指导方针。其中,有两个十分突出的事例,正发生在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北两个战场上。那就是:当力量对比不利时,断然下决心放弃这两个战场上最重要的城市。
先看山东战场。二月二十五日,陈毅统率的华东野战军以一部分军队伪装主力进行几天抵抗后,放弃山东解放区的首府临沂。蒋介石兴高采烈地致电在前线的陈诚、薛岳:“今经我大军围堵,临沂既告收复,而刘股(注:指刘伯承部)则形成流窜,陈股(注:指陈毅部)亦受我南北夹击,东临大海,西阻湖山,局促一隅,……务希激励所部各级扫荡,以为一劳永逸之计。” 他对战局形势的判断完全错误。事实上,华东野战军主力正趁国民党军主力集中南线进攻临沂的机会,避免在不利条件下同国民党军决战,悄悄地隐蔽北上,集中优势兵力,在莱芜地区一举包围从胶济铁路孤军南下的国民党军北线李仙洲部。三天内,共歼灭国民党军第二绥靖区前进指挥部、两个军和所辖的六个师,还有一个师的大部,共五万六千多人。国民党军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山东省政府主席王耀武听到消息后说:“五万多人,不知不觉在三天就被消灭光了。老子就是放五万头猪在那里,叫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光呀。” 解放军乘胜控制胶济铁路二百五十多公里,解放县城十三座。整个战役(包括南线和胶济铁路沿线作战)共歼国民党军七万多人,是以往同国民党军队作战中从未取得过的大胜利,对华东战局带来巨大影响。
再看陕北战场。比放弃临沂影响大得多、也更大胆的另一个事例是:三月十九日,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二十五万余人根据蒋介石命令突然大举进攻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当时解放军在陕北战场的只有四个野战旅一万七千余人及三个地方旅,兵力处于绝对劣势。毛泽东决不在这里同拥有优势兵力的胡宗南部队硬拼,断然决定撤出延安。相当多的干部想不通。撤出前,毛泽东向部分领导干部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敌人进攻延安是握着拳头的,他到了延安,就要把指头伸开,这样就便于我们一个一个地切掉它。”
他自己和周恩来、任弼时等留在陕北同胡宗南部周旋。攻占延安,使蒋介石更加兴高采烈。但解放军却由于把胡宗南集团这支蒋介石最大的战略预备队牢牢地牵制在陕北,然后按照“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一步步给以打击和歼灭。一年后,胡宗南部在接连遭受多次重大损失后不得不被迫退出延安。
解放军放弃延安和临沂,在蒋介石看来都是取得巨大胜利,一再在很多场合夸耀这种“胜利”;而在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看来,付出这些代价,必将换得战略上的主动,一步一步地改变敌我形势,为下一步取得更大的胜利创造条件。事实证明: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完全值得的。
……
我对于这种将历史人物的“思想光谱”进行对比分析的作品,总是抱有极高的兴趣。历史的魅力,很多时候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为什么会那样发生”,而这往往取决于关键人物的决策逻辑。毛泽东的战略思维,无疑是充满辩证法和主动性的,而蒋介石的决策则常常被内部的派系斗争和对美国援助的依赖所掣肘。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置于三大战役这个特定的历史剧场中进行对比,那将是一场思想上的盛宴。我特别想知道,在淮海战役那种“一锅煮”的复杂局面下,毛泽东是如何做到保持清醒和全局观的,他是否预料到了陈毅、粟裕能将战局导向如此大的胜利?反过来,蒋介石面对国民党内部诸多将领的“保存实力”心态,他是如何试图维持统一指挥的?这些对比,将不是简单的功过评判,而是对不同政治文化和领导风格在极端压力下的生命力的深度考察。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超越了普通的通史叙述,具备了深刻的领导力研究价值。
评分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类聚焦于“高层视角”的解读,最怕的就是流于表面化的史料堆砌,或是过度主观的“心理侧写”。我希望看到的是扎实的文献支撑,而不是捕风捉影的揣测。三大战役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关键的转折点,任何关于决策层的讨论都必须极其审慎。如果作者能够找到新的、未曾公开的档案资料,特别是关于双方在战役初期对于“胜负概率”的评估数据,那这本书的价值将呈几何级数增长。例如,国民党高层在辽沈战役前夕,到底对廖耀湘兵团的信心程度达到了什么水平?他们是不是真的相信能守住锦州?而共产党方面,在发起平津战役之前,对傅作义可能采取的“和平解决”策略,其预见性和准备工作做得如何?这些具体的时间点上的决策差异,往往是决定历史走向的毫厘之差。如果这本书能提供这种“临界点”的决策对比,它就成功地将厚重的历史重新激活成了鲜活的、充满张力的博弈过程。
评分坦率地说,阅读这类主题的书籍,很大程度上是在寻求一种“历史的解释力”。我们都知道结果,但理解决策过程中的“非理性”或“理性”因素,才是阅读的乐趣所在。我非常好奇,本书是否触及了对三大战役中“非军事因素”的解读,特别是两位领导人对战场外因素的评估。比如,战役期间双方的民心向背、情报系统的有效性、以及高层将领的忠诚度,这些“软实力”如何被毛泽东和蒋介石纳入到他们的战略考量之中?对蒋介石来说,他对基层官兵士气的判断是否严重失真,导致他高估了国民党军队的韧性?而毛泽东如何利用政治攻势和统战策略,确保了后勤和地方支持的稳定?这些对“非火力要素”的战略评估差异,往往比单纯的兵力对比更能说明问题。如果这本书能将宏观战略与这些微观的、社会性的判断要素结合起来,那就无疑提供了一个远比传统战史叙事更为立体和深刻的分析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非常具有煽动性,它直指核心矛盾——两位历史巨人的战略博弈。我个人关注的重点在于,毛泽东和蒋介石在看待这三大战役时,他们各自的“战争目标”是否始终如一?或者说,随着战局的演变,他们的战略目标是否经历了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对于蒋介石而言,三大战役可能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其“反共建国”纲领全面崩塌的标志。他是否在某一刻,已经预感到大势已去,只是在做最后的政治姿态?而毛泽东的视角则可能更加务实,从“打得赢”到“如何以最小代价实现最大政治成果”。我期待书中能够捕捉到这种心态的微妙变化。例如,在淮海战役进入收尾阶段,双方对于“谈判”的底线各自设置在哪里?这些底线的弹性空间,恰恰是衡量两位领导人当时战略清醒度的最好标尺。一本好的历史解读,能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决策者的“重量”,而不是冰冷的军事部署图。
评分这本关于国共两位巨头对三大战役看法的书,光是这个题目就足够让人眼前一亮了。我们过去读到的历史,大多是从宏观的军事指挥层面,或是从某一方的叙事角度来审视解放战争的走向,但很少有哪个著作能如此聚焦于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个核心人物的“内心戏”。我一直很好奇,在辽沈、淮海、平津这三大决定性的战役中,作为最高决策者,他们二人私下里究竟是如何权衡利弊、预判局势的?是胸有成竹,还是在巨大的压力下焦灼不安?书中如果能深入挖掘他们往来的电报、私下批示的密件,甚至是对部下的只言片语的解读,那就太有价值了。它不再是简单的军事史复盘,而是变成了一部关于顶层政治心理学的案例研究。我期待看到的是,在战役进行的关键节点,例如锦州失守或徐州被围时,两位领袖各自的反应链条是怎样的,他们对战局的判断是否存在显著的认知偏差,以及这种偏差又是如何影响了最终的军事部署和战略资源的调配。这种微观视角的切换,无疑能为我们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一个全新的、更具人性色彩的切入点。
评分叙事翔实,分析也比较透彻。值得一读。
评分还行,金冲及老师的作品值得收藏
评分从国共两党最高领袖的视角看待一场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战争,珍贵的史料,独到的视角,再现波诡云谲的历史!
评分不错,好书!!!!!
评分内容极好,很值得阅读,不错不错
评分回忆过去 棋局重演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金冲及老师,在论述这本书的时候,适量饮用丰富毛泽东,与蒋介石,对,三大战役都有自己的看法
评分京东的618活动,力度不小,只是很多书籍在活动开始前一小时纷纷下架,活动结束后一小时又纷纷上架。让人不得不感叹无奸不商,不过我感到,真小人还是比伪君子少令人讨厌一些。
评分今天上午才下单,下午就收到了。厉害了,京东物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