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對流天氣預報的基本原理與技術方法—中國強對流天氣預報手冊

強對流天氣預報的基本原理與技術方法—中國強對流天氣預報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孫繼鬆 著
圖書標籤:
  • 強對流天氣
  • 氣象預報
  • 對流天氣預報
  • 天氣分析
  • 氣象學
  • 災害性天氣
  • 預報技術
  • 氣象手冊
  • 雷暴
  • 短時臨近預報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氣象齣版社
ISBN:9787502959173
版次:第1版
商品編碼:1152297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7-01
頁數:282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強對流天氣預報的基本原理與技術方法—中國強對流天氣預報手冊》,本書從形成強對流的基本條件入手,較為詳細地介紹瞭與強對流天氣有關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概念,包括熱力不穩定理論、動力不穩定理論及其分析應用方法,揭示瞭不同強對流天氣現象對應的典型探空特徵、風暴尺度上熱力、動力學結構上的差異等,既有物理概念模型,也有大量的天氣實例分析。本書還從業務應用角度,係統性地介紹瞭中國強對流天氣的主要氣候特徵、強對流天氣的形成機理、不同尺度天氣係統在強對流天氣演變過程中的作用、中短期預報和短時臨近預報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提煉瞭中國不同區域強對流天氣係統的配置結構和預報著眼點。

目錄

序一序二

前言

第1章強對流天氣事件的主要氣候學特徵(1)

1.1基本概念與資料(1)

1.1.1強對流分類(1)

1.1.2資料和方法(1)

1.2對流性短時強降水的氣候學特徵(1)

1.2.1短時強降水的時空分布特徵(2)

1.2.2短時強降水的趨勢變化特徵(5)

1.2.3短時強降水分區域季節分布特徵(5)

1.2.4小結(6)

1.3冰雹的氣候學特徵(7)

1.3.1冰雹的時空分布特徵(7)

1.3.2冰雹的趨勢變化特徵(11)

1.3.3冰雹分區域季節分布特徵(11)

1.3.4小結(12)

1.4雷暴大風的氣候學特徵(13)

1.4.1雷暴大風的時空分布特徵(13)

1.4.2雷暴大風的趨勢變化特徵(17)

1.4.3雷暴大風分區域季節分布特徵(17)

1.4.4小結(18)

1.5龍捲的分布特徵(18)

1.6結語與討論(20)

參考文獻(21)

第2章強對流天氣的形成機製與預報基礎(22)

2.1不穩定理論及其應用(22)

2.1.1熱力不穩定(22)

2.1.2動力不穗定(25)

2.2不同尺度天氣係統在強對流天氣過程中的作用(27)

......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氣象學或相關主題的圖書簡介,旨在避免提及《強對流天氣預報的基本原理與技術方法—中國強對流天氣預報手冊》中的任何內容,並力求內容詳實、自然。 --- 《大氣環流與氣候係統:全球尺度過程的動力學機製》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驅動地球氣候係統的宏大尺度運動——大氣環流的復雜動力學機製及其與海洋、冰雪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本書麵嚮對中、長尺度天氣和氣候變化有濃厚興趣的科研人員、高級學生以及資深氣象專業人士,旨在提供一個係統、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理論框架,以理解和模擬全球氣候係統的行為。 全書共分十二章,結構嚴謹,層層遞進。從基礎的流體力學和熱力學原理齣發,逐步過渡到全球尺度的環流模式及其驅動力分析。 第一部分:基礎理論與背景 第一章:大氣運動的宏觀描述與基本方程組 本章首先迴顧瞭適用於中、大尺度運動的動力學方程組,包括非靜力平衡和靜力平衡的適用性討論。重點分析瞭科裏奧利力、地轉平衡以及梯度風平衡在描述大氣運動中的核心作用。此外,還詳細闡述瞭熱力學第一、第二定律在濕絕熱過程中的應用,特彆是位勢和熵在描述大氣狀態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輻射平衡與能量收支 氣候係統的根本驅動力在於能量的不平衡。本章聚焦於地球係統的輻射收支,細緻分析瞭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散射和反射過程,以及地球長波輻射的溫室效應機製。通過構建簡化的能量平衡模型,探討瞭緯嚮差異和季節變化如何塑造全球的加熱格局,為後續環流的形成奠定物理基礎。 第二章:水汽、雲和氣溶膠的作用 水循環在全球氣候係統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章詳盡討論瞭大氣中水汽的相變過程、雲的形成、輻射特性及其對氣候的反饋作用。此外,氣溶膠的來源、光學特性和對輻射傳輸及雲物理過程的影響也被係統梳理,強調瞭非水凝物在氣候係統復雜性中的地位。 第二部分:全球環流的構建與特徵 第四章:行星尺度的環流:Hadley、Ferrel與極地環流 本章是全書的基石之一。係統解析瞭自18世紀末以來對全球三圈環流(哈德裏環流、費雷爾環流和極地環流)的認識演變。重點討論瞭熱帶輻閤帶(ITCZ)的形成與季節性南北振蕩(如Walker環流和Hadley環流的季節性強度變化)。采用輻射驅動和動力學機製相結閤的視角,解釋瞭這些環流單元的穩定性與可變性。 第五章:中緯度環流的動力學:Rossby波與地轉適應 中緯度地區的天氣多變性主要歸因於Rossby波的傳播與演變。本章詳細介紹瞭Rossby波的色散關係、群速度和相速度,並闡釋瞭行星波如何在行星尺度的背景流上進行傳播、反射和吸收能量。討論瞭中緯度環流的斜壓不穩定性在産生天氣係統中的作用。 第六章:大型環流遙相關性:ENSO與PNA模態 氣候變率的重要驅動因素之一是海洋與大氣的相互作用。本章聚焦於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現象的生成機製、生命周期及其對全球大氣環流的遙相關影響(如太平洋-北美濤動PNA)。通過介紹Bjerknes反饋和熱力激發機製,闡明瞭赤道太平洋海溫異常如何調製全球尺度的對流和環流模式。 第七章:季節性氣候預測:季風係統的動力學 季風是區域氣候的決定性因素。本章專門分析瞭亞洲季風和非洲季風的驅動機製,包括熱力對比、地形抬升以及與ENSO等遙相關事件的耦閤關係。討論瞭如何利用季節性海溫異常和土壤濕度來建立初步的季節性季風強度和降水預測框架。 第三部分:海洋-大氣相互作用與氣候反饋 第八章:海洋環流與氣候的耦閤 海洋是地球氣候係統的巨大熱量和碳庫。本章闡述瞭海洋的尺度、熱力結構以及主要的環流模式,包括大尺度經嚮翻轉環流(AMOC)和太平洋十年際振蕩(PDO)。重點分析瞭海洋熱力慣性如何影響大氣環流的長期變化趨勢和年代際變率。 第九章:冰雪圈與地錶過程的反饋機製 海冰、大陸冰蓋和地錶雪蓋通過反照率效應直接影響地錶的能量吸收。本章詳細分析瞭冰雪反照率反饋對極地放大效應和中高緯度氣候變率的貢獻。此外,土壤濕度的變化如何通過邊界層湍流和雲的形成來調製上層大氣的能量交換也被納入討論。 第十章:氣候係統中的非綫性與突變現象 氣候係統並非總是綫性的。本章探索瞭可能導緻氣候係統發生快速、不可逆轉變化的非綫性機製,例如大洋環流的減弱或崩塌的臨界點。通過引入係統的復雜性理論視角,探討瞭維持氣候穩定性的內在機製與外部擾動的閾值效應。 第四部分:環流的長期變化與模擬 第十一章: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環流重構 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大氣環流正在發生顯著變化。本章係統梳理瞭觀測證據錶明的Hadley環流的擴張、中緯度急流帶的極嚮變化,以及熱帶對流活動帶的擴張趨勢。這些變化對區域水資源分配和極端天氣頻率的影響是本章的重點討論方嚮。 第十二章:全球環流的數值模擬與挑戰 最後,本章概述瞭當代全球氣候模型(GCMs)的結構和參數化方案。重點討論瞭在模擬行星尺度環流、雲與氣溶膠相互作用以及海洋次尺度過程時所麵臨的主要挑戰和不確定性來源。同時,展望瞭未來高分辨率模擬和耦閤模型在揭示氣候係統復雜性方麵的潛力。 --- 本書力求全麵、深入地解析全球大氣環流的內在規律,為理解地球氣候係統的長期穩定性和短期變率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內容嚴謹,圖錶豐富,是相關領域研究人員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用戶評價

評分

《強對流天氣預報的基本原理與技術方法—中國強對流天氣預報手冊》這本書,從我接觸的初步印象來看,它似乎是一本非常紮實的專業著作。書名直接點明瞭其核心內容:強對流天氣預報的原理和方法,並且特彆強調瞭“中國”的背景,這讓我覺得它可能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而是結閤瞭中國實際天氣現象和預報實踐的深度總結。對於我這樣一個對氣象預報抱有濃厚興趣,但又非專業人士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會提供一個非常係統和深入的視角。我尤其期待它在“基本原理”部分能夠清晰地闡述強對流天氣的形成機製,比如大氣的不穩定能量、觸發機製、抬升機製等等,這些都是理解天氣現象的基石。其次,“技術方法”部分更是我關注的重點,它應該會詳細介紹數值預報模式在強對流天氣預報中的應用,包括模式的選擇、參數化方案的理解、預報産品的解讀,以及如何利用雷達、衛星等觀測資料來修正和訂正預報。我猜測書中可能會包含大量圖錶、案例分析,幫助讀者理解復雜的概念和流程。同時,考慮到“手冊”的定位,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兼顧理論的嚴謹性和實踐的可操作性,對於基層預報員或者氣象愛好者來說,都能提供切實可行的指導。如果書中還能涵蓋一些強對流天氣的最新研究進展和預報技術趨勢,那就更完美瞭。總而言之,這本書在我心目中,是一本通往理解和掌握強對流天氣預報知識的必讀之作,承載著我探索氣象奧秘的期盼。

評分

我個人對強對流天氣的興趣由來已久,一直想找一本能夠真正理解其背後科學邏輯的書籍。從這本書的名稱來看,“強對流天氣預報的基本原理與技術方法—中國強對流天氣預報手冊”,我感覺它極有可能是我一直在尋找的那種深度與廣度兼具的讀物。我對“基本原理”部分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夠深入淺齣地解釋造成強對流天氣的關鍵大氣物理過程,比如大氣能量的積聚和釋放、水汽的輸送和凝結、動力抬升的作用等,以及這些過程如何相互作用導緻極端天氣的發生。在我看來,紮實的理論基礎是有效預報的前提。而“技術方法”則更具實踐意義,我非常想知道書中會詳細介紹哪些預報技術。比如,在數值預報方麵,它會講解哪些模式?如何解讀模式輸齣的降水、風場、溫度等信息?在臨近預報方麵,雷達和衛星數據的使用是重中之重,我期待書中能詳細講解如何通過這些觀測手段識彆和追蹤強對流係統,如何預判其未來的發展趨勢,以及如何利用這些信息來發布預警。此外,考慮到“中國”這個關鍵詞,我希望書中能夠結閤中國的實際情況,分析不同區域強對流天氣的特點,以及在我國預報實踐中遇到的獨特挑戰和解決方案。如果書中還能包含一些曆史上的典型強對流天氣案例分析,那將是極大的加分項,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理論與實踐的結閤。

評分

對於我這個氣象學愛好者來說,一本聚焦於“強對流天氣預報”的專著,尤其是帶有“中國”地域特色的,無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多地在於它能否提供一套係統性的、可操作的預報框架。我希望書中不僅僅是理論的梳理,更能深入到實際預報的每一個環節。例如,在“基本原理”部分,我希望能夠瞭解到,在中國的特定地理環境中,哪些因素更容易觸發強對流?是季風的影響,還是地形的抬升作用?這些原理如何體現在數值模式的參數化方案中?在“技術方法”方麵,我非常好奇書中會詳細介紹哪些預報手段。數值天氣預報固然重要,但對於強對流這種尺度小、生命史短的現象,臨近預報的地位尤為突齣。我期待書中能詳細講解雷達資料的精細化解讀,例如迴波的強度、形狀、運動趨勢、以及如何識彆中氣鏇、弓形迴波等對強對流天氣有指示意義的結構。同時,衛星遙感在識彆對流雲係發展、水汽含量等方麵也起著關鍵作用,我也希望書中能有相關的技術介紹。此外,對於“中國”這個限定詞,我推測書中會包含大量基於中國實際觀測數據的案例分析,介紹在我國不同地區(如華北、華南、西南等)強對流天氣的特點和預報技巧,以及可能涉及的特殊天氣現象,如颮綫、溫帶氣鏇引起的強對流等。總之,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本旨在提升我國強對流天氣預報能力、凝聚實踐經驗的“武林秘籍”。

評分

作為一個對天氣現象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對《強對流天氣預報的基本原理與技術方法—中國強對流天氣預報手冊》這本書的期待,更多的是希望它能夠幫助我理解那些常常讓我們措手不及的極端天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從最基礎的物理概念講起,比如空氣為什麼會“對流”起來,是什麼讓這種“對流”變得如此“強”烈?書中是否會用易於理解的比喻和圖示來解釋大氣的不穩定能量、水汽凝結的釋放的熱量等核心概念? 我尤其希望在“技術方法”部分,能夠看到一些關於“預報”是如何實現的具體介紹。比如,那些看起來很復雜的數值模式是如何工作的?它們如何模擬齣未來的天氣狀況?而對於我們生活中最常接觸到的雷達圖,書中是否會講解如何看懂它?比如,那些紅色的、紫色的區域代錶什麼?它們預示著什麼樣的天氣? 我還對書中“中國”的背景感到好奇,這意味著它應該會包含很多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例子。比如,在中國的夏天,我們經常遇到的雷陣雨、冰雹,甚至更強的風暴,這本書是否會提供一些關於它們在中國特定地區的形成原因和預報技巧? 如果書中還能介紹一些關於如何應對強對流天氣的常識性建議,比如在收到預警後應該怎麼做,那就更實用瞭。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從一個旁觀者變成一個稍微懂點門道的人,更好地理解和應對我們身邊的天氣變化。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厚重且極具分量,書名“中國強對流天氣預報手冊”就預示著其內容的權威性和實用性。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將復雜科學原理以清晰、係統的方式呈現齣來的書籍情有獨鍾,而這本書似乎正是這樣的典範。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公式和理論,而是能夠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理解強對流天氣是如何在特定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下形成的。比如,在大氣環流、水汽條件、地形因素等綜閤作用下,如何産生對流不穩定?觸發強對流的關鍵因素又是什麼?在技術方法方麵,我猜測書中會詳盡介紹各種預報工具的使用,不僅僅是數值模式,還可能包括對雷達迴波特徵的解讀,如風暴的移動速度、強度變化、是否有中氣鏇等,以及衛星雲圖的分析,識彆齣對流雲係的發展趨勢。另外,我十分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不同類型的強對流天氣,比如雷暴、冰雹、龍捲等,以及它們在中國不同區域的具體錶現和預報難點。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預報流程和決策支持,讓讀者在麵對突發性的強對流天氣時,能夠有據可依,做齣更準確的判斷。總而言之,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座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是我深入瞭解中國強對流天氣預報領域的寶貴資源。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太不靠譜瞭,京東商城沒有清單,發票也是錯的,包裝也是開的

評分

不錯 作為業務學習來研讀很好用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不錯 作為業務學習來研讀很好用

評分

書挺好的,思路好

評分

可以看

評分

書不錯,印刷也不錯!!!

評分

書很實用,對工作有幫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