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射频技术及设备检测/“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LTE射频技术及设备检测/“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巧春,宋起柱 著
图书标签:
  • LTE
  • 射频
  • 无线通信
  • 移动通信
  • 通信工程
  • 设备检测
  • 测试
  • 5G
  • 无线技术
  • 通信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59919
版次:1
商品编码:1152454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4G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LTE射频技术及设备检测》立足于LTE原理和技术特点,给出了3GPP R8中的LTE标准,对LTE系统的射频测试和终端一致性测试系统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进一步研究了LTE相关内容,包括物理信道、关键技术、物理层过程等。全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涉及LTE概述、LTE关键技术、LTE物理信道、LTE物理层过程、系统设计与仿真、射频测试、终端一致性测试系统、LTE-Advanced的测试演进。
  《LTE射频技术及设备检测》可供从事LTE射频技术研究及设备检测的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概述 1
1.1 UMTS系统的长期演进 1
1.1.1 历史背景 1
1.1.2 LTE目标 2
1.2 TDD和FDD的技术体制和区别 3
1.2.1 TDD和FDD的技术体制 3
1.2.2 TDD和FDD的区别 3
1.3 LTE终端射频检测的技术标准 5
1.4 LTE终端射频一致性测试要求 5
1.4.1 性能和一致性测试 5
1.4.2 终端射频一致性测试 5

第2章 LTE关键技术 6
2.1 宏分集 6
2.1.1 软切换 6
2.1.2 宏分集在LTE中的应用 7
2.2 多址通信 8
2.2.1 LTE多址技术简介 9
2.2.2 OFDMA 10
2.2.3 SC-FDMA 12
2.3 MIMO 15
2.3.1 多天线技术 15
2.3.2 MIMO的不同种类 16
2.3.3 LTE上行MIMO应用模式 18
2.3.4 LTE系统中的下行MIMO应用模式 19
2.4 载波聚合 20
2.4.1 载波聚合技术简介 20
2.4.2 载波聚合方式 21
2.5 小区间干扰抑制 21
2.5.1 上下行干扰抑制技术 22
2.5.2 小区间的干扰协调分类 23
2.5.3 上下行干扰协调技术实现 24

第3章 LTE物理信道 26
3.1 无线帧结构 26
3.1.1 FDD帧结构 26
3.1.2 TDD帧结构 28
3.2 物理层信道与信号 30
3.2.1 上行物理信道和信号 30
3.2.2 下行物理信道和信号 46

第4章 LTE物理层过程 72
4.1 信道的编码、复用与交织 72
4.1.1 物理信道的映射 72
4.1.2 信道编码的基本过程 73
4.1.3 上行传输信道与控制信息 77
4.1.4 下行传输信道与控制信息 79
4.2 物理层过程 81
4.2.1 小区搜索过程 81
4.2.2 功率控制过程 84
4.2.3 随机接入过程 89
4.2.4 寻呼过程 92
4.2.5 HARQ过程 93
4.2.6 终端反馈信道状态信息过程 97

第5章 系统设计与仿真 101
5.1 LTE频段及信道安排 101
5.1.1 工作频段和信道分配 101
5.1.2 信道带宽 104
5.1.3 信道配置 106
5.2 网络结构设计 109
5.2.1 LTE系统网络架构概述 109
5.2.2 LTE核心网 110
5.2.3 LTE接入网 111
5.2.4 协议架构 112
5.2.5 E-UTRAN网络接口 113
5.3 空中接口系统设计 116
5.3.1 PDCP子层 118
5.3.2 RLC子层 119
5.3.3 MAC子层 120
5.3.4 RRC技术 122
5.4 LTE系统仿真简介 123
5.4.1 LTE系统需求 123
5.4.2 蜂窝通信系统的仿真技术简介 124
5.5 TD-LTE仿真分析 128
5.5.1 TD-LTE链路级仿真分析 128
5.5.2 TD-LTE系统级仿真分析 130
5.5.3 TD-LTE系统性能分析 134
5.6 LTE FDD仿真分析 137
5.6.1 LTE FDD链路级仿真分析 137
5.6.2 LTE FDD系统级仿真分析 139
5.6.3 LTE FDD系统性能分析 142

第6章 射频测试 144
6.1 射频规范 144
6.2 发射机射频测试 147
6.2.1 基站输出功率 147
6.2.2 RE功率控制动态范围 148
6.2.3 总功率动态范围 149
6.2.4 发射关闭功率 150
6.2.5 发射机暂态阶段 150
6.2.6 频率误差 152
6.2.7 误差矢量幅度(EVM) 152
6.2.8 时间对准误差 153
6.2.9 下行参考信号功率 154
6.2.10 占用带宽(OBW) 155
6.2.11 邻道功率泄漏比(ACLR) 156
6.2.12 带内非期望辐射 157
6.2.13 杂散辐射 158
6.2.14 发射互调 159
6.3 接收机射频测试 160
6.3.1 参考灵敏度电平 160
6.3.2 接收机动态范围 163
6.3.3 信道内选择性 166
6.3.4 邻道选择性和窄带阻塞 169
6.3.5 阻塞特性 171
6.3.6 接收机杂散辐射 175
6.3.7 接收机互调特性 176

第7章 终端一致性测试系统 178
7.1 终端一致性测试协议规范 178
7.2 终端发射机射频一致性测试 180
7.2.1 最大输出功率 180
7.2.2 最大功率回退(MPR) 182
7.2.3 终端配置输出功率 184
7.2.4 最小输出功率 186
7.2.5 发射关闭功率 187
7.2.6 发射开/关时间模板 188
7.2.7 功率控制 190
7.2.8 频率误差 198
7.2.9 误差矢量幅度(EVM) 200
7.2.10 载波泄漏 203
7.2.11 未分配资源块带内辐射 205
7.2.12 EVM均衡器频谱平坦度 208
7.2.13 占用带宽 210
7.2.14 频谱辐射模板 211
7.2.15 邻道功率泄漏比(ACLR) 214
7.2.16 杂散辐射 217
7.2.17 发射互调 219
7.3 终端接收机射频一致性测试 221
7.3.1 参考灵敏度电平 221
7.3.2 最大输入电平 225
7.3.3 邻道选择性(ACS) 226
7.3.4 阻塞特性 228
7.3.5 杂散响应 235
7.3.6 宽带互调 236
7.3.7 杂散辐射 238

第8章 LTE-Advanced的测试演进 241
8.1 LTE-Advanced的技术演进 241
8.1.1 载波聚合 241
8.1.2 下行链路多天线增强方案 243
8.1.3 上行链路多天线技术 244
8.2 LTE-Advanced的网络演进 246
8.2.1 异构网络 246
8.2.2 中继 247

参考文献 249
缩略语 250

前言/序言


《无线通信基石:下一代移动通信核心技术探索》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重点聚焦于无线通信领域最前沿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旨在为广大通信工程师、科研人员以及对无线通信技术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实、系统的技术指南。本书并非是对某一特定技术标准或设备检测的详尽阐述,而是从更宏观、更基础的层面,探索支撑起现代及未来移动通信网络运转的底层技术原理、关键技术演进路径以及面向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无线传播与信号处理基础 本部分将从无线传播的物理本质出发,系统梳理信号在空气中传播的各种物理现象,包括电磁波的产生、传播、衰减、反射、折射、绕射和散射等。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频段(如微波、毫米波)的传播特性差异,以及这些特性对系统设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书将深入探讨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这是实现高效、可靠无线通信的关键。 无线传播模型: 详细介绍各种经典及先进的无线传播模型,如自由空间传播模型、对数距离模型、Egli模型、COST231-Hata模型等,并分析不同模型在不同场景(城市、郊区、室内)下的适用性。我们将探讨多径效应的产生机理、对信号的影响(如衰落、干扰),以及抑制多径效应的常用技术,如分集技术(空间分集、频率分集、时间分集)和均衡技术。 信道估计与均衡: 深入讲解信道估计的原理、算法(如最小二乘法、MMSE估计)及其在不同通信系统中的应用。重点介绍各种均衡技术,包括线性均衡、非线性均衡(如MLSE)以及自适应均衡算法,阐述它们如何补偿信道失真,提高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纠错编码: 阐述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包括线性分组码、卷积码、Turbo码、LDPC码等,并分析它们在提升数据可靠性方面的作用。我们将讨论编码增益的概念,以及如何根据信道特性和传输需求选择合适的编码方案。 调制解调技术: 详细介绍各种数字调制技术,如ASK, FSK, PSK, QAM等,以及其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演进,如QPSK, 16QAM, 64QAM, 256QAM等。本书还将探讨自适应调制和编码(AMC)的原理及其在提高频谱效率方面的优势。 第二部分:多址接入与资源管理 本部分将聚焦于如何有效地在同一无线信道中允许多个用户进行通信,并对有限的无线资源进行高效管理。这将是理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和其他多用户无线系统的基础。 多址接入技术: 详细介绍并对比分析各种多址接入技术,包括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及其演进技术(如宽带CDMA)。我们将深入探讨正交频分多址(OFDM)的原理,包括其将宽带信道划分为多个窄带子载波,以及其在抑制多径干扰方面的显著优势,并分析OFDM在4G LTE及5G NR中的应用。 无线资源管理: 深入探讨无线资源管理的策略和技术,包括功率控制、负载均衡、小区切换、干扰协调等。我们将分析这些技术如何最大化系统容量,提升用户体验,同时保证网络的公平性和稳定性。 调度算法: 详细研究各种上行和下行调度算法,如比例公平调度(PF)、最大信噪比调度(Max SNR)、增量调度(IS)等。本书将分析不同调度算法的性能特点、复杂度以及在不同业务场景下的适用性。 第三部分:关键技术创新与演进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支撑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性能飞跃的关键技术创新,包括那些推动技术向前发展的核心概念和方法。 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 详细阐述MIMO技术的原理,包括空间复用、空间分集、波束赋形等。我们将分析不同MIMO配置(如2x2, 4x4)的增益,以及大规模MIMO(Massive MIMO)在提升系统容量和覆盖范围方面的巨大潜力,并探讨其在5G NR中的实现。 波束赋形技术: 深入研究波束赋形技术,包括数字波束赋形、模拟波束赋形和混合波束赋形。我们将分析波束赋形如何定向发射和接收信号,从而提高信号强度、降低干扰,并实现灵活的终端接入。 网络虚拟化与软件定义网络(SDN/NFV): 探讨网络虚拟化和SDN/NFV如何重塑无线通信网络架构,实现网络功能的灵活部署、动态管理和自动化运维。我们将分析这些技术如何降低成本、提高灵活性,并为新型业务和应用提供支持。 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 介绍边缘计算的概念及其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本书将分析边缘计算如何将计算和数据存储能力推向网络边缘,从而降低时延、减少回传流量,并为增强现实、自动驾驶等实时性要求高的应用提供支持。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技术展望 本部分将放眼未来,探讨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正在孕育中的前沿技术,为读者勾勒出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蓝图。 6G网络愿景与关键技术: 探讨6G网络可能具备的能力,如超高带宽、超低时延、万物智联、天地一体化等,并展望可能支撑这些能力的关键技术,如太赫兹通信、可见光通信、人工智能在无线通信中的深度融合、内生安全等。 人工智能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 深入分析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在无线通信领域的潜在应用,包括信道预测、智能调度、干扰管理、能耗优化、故障诊断等。我们将探讨AI如何提升网络的智能化水平和运行效率。 通信与感知融合: 探讨通信与感知融合的可能性,即利用通信信号进行环境感知,以及利用感知信息优化通信性能。 可持续通信: 关注通信系统的能效问题,探讨绿色通信技术,如低功耗设计、能量收集通信、动态功耗管理等,以应对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耗挑战。 本书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力求深入浅出,通过丰富的图示和实例,帮助读者构建完整的无线通信技术知识体系。本书内容严谨,逻辑清晰,不涉及特定设备型号的检测标准或具体参数,而是聚焦于通信技术本身的核心原理与发展趋势,适合作为通信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工程师和研究人员的参考读物。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现代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理念,掌握解决无线通信难题的关键技术,并对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有清晰的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这一标签,让我对其内容的深度和权威性产生了极大的信任。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能够获得经过国家层面认可和规划的项目出版物,往往意味着其内容的严谨性、系统性和前瞻性。我购买这本书,是希望能深入理解LTE射频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工程实践。我希望书中不仅会介绍LTE射频的基本概念,更会深入剖析其在通信链路中的作用,比如信号的产生、传输、接收、处理等一系列复杂过程。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信号完整性、电磁兼容性(EMC)等关键工程问题的探讨,这些往往是决定射频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同时,作为技术研究的一部分,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实际的工程案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来讲解理论知识的应用,这对于我理解复杂的技术概念非常有帮助。了解到这是国家重点项目,我也期待书中能反映出我国在LTE射频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这对于我把握行业脉搏,洞察未来技术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评分

我选择这本书,主要是看中了它在“设备检测”这一实践性环节上的侧重点。在理论学习之余,我深知将理论付诸实践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通信设备这样一个高度专业化、对精度和可靠性要求极高的领域。LTE设备的检测,绝非简单的功能测试,它涉及到复杂的射频参数测量、性能评估、合规性验证等一系列严谨的流程。我相信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LTE设备检测的全面指导,涵盖从测试标准、测试方法到测试设备的选择与使用等各个方面。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各种关键射频参数的测试意义和具体操作步骤,例如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邻道选择性、互调失真等等,这些都是衡量LTE设备性能的核心指标。此外,针对不同类型的LTE设备,如基站、终端设备等,其检测侧重点和方法可能有所不同,我希望书中能够针对这些差异进行详细的解读。作为一名对技术细节有追求的读者,我对书中可能深入探讨的测试案例、故障排除技巧以及最新的检测技术进展都抱有浓厚的兴趣,期待从中学习到如何进行高效、准确的LTE设备检测,确保设备符合行业标准和用户需求。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是源于我近期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个技术瓶颈,而书名中的“LTE射频技术”恰好是我急需深入了解的方向。我了解到,LTE系统之所以能够实现高速率、低时延的通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精密的射频设计和优化的信号处理。因此,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LTE射频前端的详细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射频芯片的架构、关键射频组件(如PA、LNA、滤波器、混频器等)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实际电路中的布局和设计考量。此外,我还在寻找关于LTE射频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如何保持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的解决方案,这对于确保通信质量至关重要。书中关于“设备检测”的部分,也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对LTE射频器件和模块进行有效的功能和性能测试,了解相关的测试仪器和测试方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性的指导,帮助我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我对LTE射频技术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我的工作任务。

评分

我选择这本书,是出于一种对通信技术前沿的探索欲,以及希望能够对LTE技术有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认知。书名中的“LTE射频技术”涵盖了通信链路的关键部分,而“设备检测”则是我感兴趣的实践应用环节。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理解LTE系统中射频信号的产生、放大、滤波、调制解调等一系列过程的内在机理。特别是对于射频前端的设计、优化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战,我希望能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也会关注书中对于LTE不同频段、不同制式(如TDD/FDD)下的射频特性差异的介绍。另外,在“设备检测”方面,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LTE射频参数的测量方法和标准,例如S参数、噪声系数、三阶互调截点(IP3)等,以及如何在实际测试中准确地获取和解读这些数据。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够通过一些典型的设备检测案例,来 ilustrate 理论知识的应用,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的设备评估和问题排查中,为我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吸引了我,因为它直接点明了“LTE射频技术”这个当下非常热门且重要的通信领域。我之所以购买它,主要是出于我对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好奇和对相关领域技术发展趋势的探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掌握前沿技术对于个人职业发展至关重要,而LTE作为4G时代的基石,其射频技术的深入理解更是理解整个移动通信链路的关键。我一直关注着通信技术的进步,从2G到3G再到4G,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带来了通信方式的巨大变革,也催生了无数新的应用和商业机会。LTE的出现,更是将移动通信的速度和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这背后离不开射频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创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介绍LTE射频技术的核心概念、关键原理以及实际应用,帮助我构建一个清晰的技术图谱,理解其工作机制。同时,作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这通常意味着书籍的内容会经过严格的学术评审,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深度,能够提供扎实可靠的知识体系,而非流于表面的介绍。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诸如射频链路设计、信号调制解调、天线技术、功放优化、干扰抑制等方面的详细阐述充满期待,希望能从中获得系统性的专业知识,为我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送货小弟很辛苦,货很好,多谢!

评分

印刷质量一般,内容还可以。

评分

不错的书111111111

评分

送货速度快 质量好 内容全面

评分

很好很不错

评分

我爱读书,既不是为了“黄金屋”,也不希望有“颜如玉”,只是从实践中体会到读书的无穷乐趣。   首先,读书的一大乐趣在于随心所欲。主人是你,是你去读书,而是书来管你。试想,一个大书架,塞满了书,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侦探、言情、武侠……看哪一种都可以,不着急。而它们对你,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那么多古圣先贤,在静默地等着你,为你述说他们的思想。你可以向孙子请教兵法,跟海明威谈斗牛,还可以跟司马迁谈天下大事——总之,当家的是你。慢慢的,你会觉得,世界如此之大,生活如此之多彩,大自然如此奥妙无穷,仿佛所有的知识画卷在你的脑海中一一展现。而你也已超然物外地掌握着历史。久而久之,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感觉愈演愈烈。不变为“书痴”者鲜矣。   书趣之二,在于可以大发议论。凡着书立说者,必为一时之俊才。虽是俊才,有时也会有疏漏,而这疏漏偏偏被你看出来了,你高兴不高兴?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有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句是写李白的。但你想,如果把“臣”字写成“爷”字,不是更好地表达他的酩酊大醉之态么?一时间意得志满,好像杜甫都要来拜你为“一字师”。大发议论,使你与作者有并驾之感,精神上快乐无比。   书趣之三,当你为一个问题绞尽脑汁百思而不得其解的时候,又或是当你对某一个问题小有心得时,打开一本书,发现已有人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充分的论述。正好搔到你的痒处,正中下怀,喜乐不禁。于是一切都已明了,一切付出的辛劳都有了回报。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是什么也换不去的。   书趣之四,当你看了一本好书,被它的内容所征服,在你与朋友交流时侃侃而谈,书中的妙语一句句往外跳。朋友们瞪着钦羡的目光:“士别三日,可得刮目相看啊!”只有你知道,这是看了书的缘故。小小的虚荣心再次被满足。读书好不好?   书趣之五。在于藏书,鉴于大家都是中学生,没什么钱。这点,不谈也罢

评分

这份材料不错

评分

这份材料不错

评分

送货速度快 质量好 内容全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