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1编):人口卷(珍贵典藏)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1编):人口卷(珍贵典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文海,夏明方,黄兴涛 编
图书标签:
  • 社会调查
  • 人口统计
  • 民国史
  • 历史研究
  • 珍本
  • 老书
  • 档案文献
  • 社会学
  • 中国近代史
  • 民国时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64370
版次:2
商品编码:1152895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1编):人口卷(珍贵典藏)》收录了民国时期社会人口情况的调查报告共23篇,约130万字。内容既有对当时农村人口情况的调查,也有对城市游民问题的研究;既关注了东北、福建等省区的移民问题,也研究了不同职业对人口生育率的影响。且这些调查多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组织,调查事实全面而细致,客观而深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人口问题。

目录

成府人口调查
五百一十五农村家庭之研究
定县大王耨村人口调查
山西清源县一百四十三农家人口调查之研究
江宁县四百八十一家人口调查的研究
山西阳曲等二十二县五十个乡村人口概况之调查
山西霍县安乐村五十一个农家之调查
山西定襄县史家岗村一百三十三个农家之调查
山西阳曲县西村二百四十个农家调查之研究
樟林乡村的人口状况
农村家庭人口统计的分析
从定县人口总调查所发现之人口调查技术问题
一千四百余游民问话的结果
上海的游民问题
东三省之移民与犯罪
东三省之内地移民研究
福建省战时移民之个案分析——邵武垦区调查
中国北部人口的结构研究举例
劳工家庭人口动静态之分析
我国各种职业之差别生育率
一个出生性比例的调查
南京市民国二十年出生婴儿死亡统计之研究
邹平人口问题之分析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1编):人口卷(珍贵典藏)》内容简介 在中国近代史的宏大叙事中,民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社会转型剧烈的时代。在这个变革的洪流中,一群有识之士,怀揣着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对社会现实的精准洞察,投身于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社会调查。他们希望通过系统、深入的实地考察,揭示当时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肌理,为国家的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1编):人口卷(珍贵典藏)》便是这场伟大社会调查运动的结晶,其中尤以“人口卷”最为核心,集中展现了民国时期中国人口状况的方方面面。 本书收录了大量民国时期由不同机构、不同学者开展的、关于中国人口的调查报告、研究专著、统计资料汇编以及相关的学术论文。这些资料历经岁月的洗礼,部分文献更是稀见罕有,故冠以“珍贵典藏”之名,实至名归。通过这卷“人口卷”,读者可以窥见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中国人口世界,其广度、深度和复杂性,即便在当下也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 宏观视角下的中国人口格局 “人口卷”首先为我们呈现的是民国时期中国人口的宏观全貌。这包括了对全国范围内人口数量、分布、增长趋势的初步估算和研究。在当时落后的统计技术和艰苦的调查条件下,能够取得如此规模和细致的统计数据,实属不易。读者将了解到,与以往不同,民国时期的调查者们开始尝试运用更加科学的统计方法,虽然与现代统计学尚有差距,但已显露出向现代化统计迈进的努力。 调查内容涉及全国各省、各主要城市的人口数量,以及人口密度等基本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南方沿海地区、长江流域等人口稠密地带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人口稀疏地带的鲜明对比。同时,书中也收录了当时对人口增长率的估算,以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各种因素的初步分析,如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状况等。这些宏观数据为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特别是农业社会的特点,提供了重要的量化依据。 二、 微观肌理中的人口构成与变迁 然而,民国时期的人口研究并非止步于宏观数字。“人口卷”的价值更在于其深入微观肌理,对人口构成和变迁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书中包含大量关于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口调查数据和分析。 1. 年龄与性别结构: 调查者们试图描绘出当时中国人口的年龄金字塔,分析不同年龄段人口的比例,以及其对劳动力供给、社会负担等方面的影响。性别比例的调查也尤为重要,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男女的态度以及婚育习俗的特点。例如,一些调查可能揭示了某些地区重男轻女的观念如何影响了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例,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 2. 家庭与婚姻: 家庭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对人口的繁衍和发展起着至。本书收录的调查详细考察了民国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规模、结构,以及家庭的经济功能。关于婚姻的调查,则触及了晚婚、早婚、包办婚姻、童养媳等当时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通过这些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人们的婚育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如何塑造了中国特有的人口结构。 3. 职业与经济活动: 人口的职业构成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调查者们深入乡村和城市,考察了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知识分子、工人等不同职业群体的构成比例,以及他们从事的经济活动。这些数据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结构的特点,如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以及新兴工业的萌芽。同时,调查也可能涉及劳动力的流动,如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趋势,为理解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提供线索。 4. 教育与识字率: 教育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的重要指标。书中收录的调查,即便是在教育资源匮乏的民国时期,也尽可能地统计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的识字率。这些数据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当时普遍存在的教育落后状况,以及少数接受教育的知识群体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教育的普及程度也与人口的社会流动性、新思想的传播等问题息息相关。 5. 民族与地域差异: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在生活习俗、生育模式、经济活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人口卷”可能收录了针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调查,揭示了这些地区特有的人口特征和发展状况。同时,不同地域之间的人口差异,如沿海与内陆、城市与乡村,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为理解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提供了史料。 三、 影响人口变迁的社会因素探析 “人口卷”的价值远不止于提供静态的人口数据,更在于其对影响人口变迁的各种社会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这些调查报告往往带有强烈的现实关怀,试图解释人口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1. 经济因素: 饥荒、贫困、土地兼并等经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中国人口的生存和繁衍。许多调查详细记录了这些经济困境如何导致人口死亡率的上升,以及人们如何为了生计而进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同时,一些调查也关注了新兴经济活动对人口流动和就业结构的影响。 2. 政治与社会动荡: 民国时期政局不稳,战乱频仍,对人口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战争不仅直接导致人口死亡,还引发了大规模的逃亡和流离失所。本书收录的调查可能会反映战争对人口分布、性别比例,乃至生育意愿的影响。此外,社会制度的变迁,如基层社会的瓦解,也可能被纳入考察范围。 3. 医疗卫生与疾病: 在当时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下,疾病是导致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调查都提及了流行病(如霍乱、天花、鼠疫等)对人口的巨大杀伤力,以及当时人们对疾病的认知和应对方式。这些调查让我们得以了解民国时期中国人民的健康状况,以及公共卫生事业的初步发展。 4. 文化与习俗: 传统文化和习俗对人口的婚育观念、家庭结构、生育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一些调查可能会探讨缠足、童养媳等习俗对女性健康和生育率的影响;也可能涉及人们对子嗣的期望,以及由此带来的生育压力。 四、 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关怀与学术探索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1编):人口卷(珍贵典藏)》的价值,还体现在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以及调查者们所怀有的深切社会关怀和学术探索精神。 在民族危亡、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这些调查者们(包括一些留洋归来的学者、以及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解中国真实的人口状况,是进行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的首要前提。他们希望通过科学的调查,揭示社会弊病,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社会改革提供依据。 本书中收录的调查报告,往往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数据,其中蕴含着调查者们对底层民众疾苦的同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对科学方法应用的努力。这些调查的完成,往往需要冒着战乱的风险,深入偏远地区,克服重重困难。他们的工作,本身就构成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的一种生动实践。 从学术角度看,这些调查也为后人研究中国近代人口史、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等领域,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它们不仅是历史研究的宝库,也是理解中国当下社会发展轨迹的重要参照。 总结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1编):人口卷(珍贵典藏)》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集成。它以史料为基石,以研究为导向,全景式地展现了民国时期中国人口的复杂图景。从宏观的全国人口分布,到微观的家庭结构、婚育习俗,再到深层的影响因素,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那个时代、理解中国人口发展脉络的绝佳窗口。它不仅是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等领域的学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对于所有关心中国历史、关注社会变迁的读者而言,同样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以及他们为探寻中国未来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我沉浸在一本关于民国时期城市商业模式演变的研究中,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新颖,它完全避开了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聚焦于上海、天津、武汉这些“冒险家的乐园”里,小商贩、买办和新兴工商业者的生存法则。书中对新兴的百货公司、洋货行以及传统的钱庄、典当行的兴衰进行了对比分析,非常有意思。它提到,民国初期的商业活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式金融工具的出现,比如票据交换和信托业务的兴起,这些使得资本的周转速度空前加快。然而,这种繁荣是建立在极其脆弱的法律框架之上的,充满了地方势力和黑帮势力的渗透,这使得很多中小企业主不得不时刻提心吊胆。作者引用了很多当时的商业广告和行业协会的记录,描绘出一种极度投机和快速迭代的商业氛围。这种对经济生活细微之处的捕捉,与我正在看的社会调查丛编中对居民收入和消费模式的记录形成了完美的互补。如果说人口卷展现了“谁在生活”,那么这本商业史则展示了“他们如何谋生并花钱”,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拼凑出那个时代特有的那种浮躁而又充满生机的社会脉动。

评分

最近阅读了一本专门探讨民国时期城市公共卫生与疾病控制策略的书籍,它提供了一个与人口学截然不同的视角来审视那个时代的生存挑战。这本书详细记录了鼠疫、霍乱、肺结核等传染病在城市和军队中的流行情况,以及公共卫生机构在面对这些危机时的挣扎。它强调了基础设施的落后是最大的敌人,比如城市供水系统的不完善、排污设施的匮乏,使得即便是最基本的卫生干预都难以实现。书中生动地描述了“卫生运动”的推广困境:知识分子倡导的“讲究卫生、勤洗手”的理念,在底层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往往被迷信、经济压力和对陌生新事物的不信任所抵消。此外,这本书还对比了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以及地方军阀在卫生投入上的巨大差异,揭示了公共服务的非连续性和政治不稳定对人民健康带来的长期负面影响。这种对生命质量和健康保障的关注,使得人口卷中那些冰冷的死亡数据,变得更加具体可感,让人真切地体会到那个时代个体生命面临的无形威胁。

评分

我最近刚读完一本关于民国时期慈善事业与民间救济系统的文献,这本书的观点非常批判性,它挑战了过去对民国时期社会救助“进步”的刻板印象。书中指出,虽然教会、士绅以及一些知识分子团体确实推动了现代意义上的医院、孤儿院和赈灾会的建立,但这些机构的覆盖面极其有限,且带有强烈的精英主义色彩。大部分的底层贫困人口,尤其是在战乱频发和自然灾害肆虐的背景下,仍然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宗族互助、乡绅的施舍,或者完全听天由命。这本书详细分析了1920年代北方大旱时,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救灾款项筹集与分配上的效率低下和政治掣肘,那种官方的迟缓与民间灾民的绝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甚至使用了“象征性慈善”这个词来形容一些政治作秀式的捐款活动。这种对社会福利体系在“现代化转型期”阵痛的深入剖析,让我对民国时期社会保障的真实面貌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这与人口调查中呈现的死亡率和流离失所状况,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评分

这部《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的珍贵典藏版,虽然我手头这本的焦点是人口研究,但它所折射出的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全景,实在令人着迷。我最近读到了一本关于民国时期教育普及情况的专著,简直可以说是与这套丛编的另一卷册相互印证的力作。那本书细致地梳理了从清末新政到抗战爆发前,城市和乡村在基础教育、中等教育乃至于高等教育上的发展轨迹。书中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和地方志记载,描绘了一幅既有进步色彩又充满结构性矛盾的教育图景。比如,它揭示了教育资源的严重倾斜,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和少数省会,而广大内地农村,即便是理论上的“新式学堂”也常常因为经费短缺、师资匮乏而形同虚设。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不同阶层接受教育机会的分析。对于底层家庭的孩子来说,即便是有了公立学校,高昂的间接成本(比如书本费、学生制服、以及对家庭劳动力的替代)依然是巨大的门槛。这本书用扎实的文献考据,将民国教育改革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拉近了,让我深刻理解到,任何社会变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涉及文化和知识的传承。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深挖,让我对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努力和局限性有了更立体的认识,感觉和这套丛编所描绘的“活生生的人”的社会背景是紧密相连的。

评分

手边有一本关于民国时期法律体系与司法实践的学术论文集,它让我对“法治”这个词在当时的语境下有着全新的理解。过去总以为,民国建立后,西方的法律体系和现代司法程序就被引进了,但这本书揭示了其在实际运行中的巨大鸿沟。它通过分析几起发生在不同省份的典型案例——包括土地纠纷、婚姻诉讼以及涉及军阀或地方豪强的刑事案件——说明了现代法律条文在面对根深蒂固的乡土社会结构时,常常显得苍白无力。地方势力、人情关系、甚至武力干预,往往比法庭的判决更具决定性。书中特别提到,城市里的律师阶层虽然兴起,但他们的服务对象多集中于富商和官僚,普通民众在诉讼中往往处于绝对的劣势。这种对法律权威的“选择性执行”现象,极大地影响了社会成员的安全感和对国家权力的认知。这为我理解人口丛编中关于社会治安和家庭结构变动时所隐含的治理真空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支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