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当前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处于新旧运行机制转换的关键时期——旧的“以药养医”机制已基本破除,而新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由张奎力著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研究——以河南省鲁山县为例》以河南省鲁山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典型案例,以此来管窥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带有一般规律性的运行状况、体制缺陷及深层根源。以“顶层设计”基本理论模式为引领,本书认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的建成不仅有赖于巩固和完善现有运行机制中存在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尝试一条“去行政化”的改革新路,破除行政性垄断和不当行政管制,实行“重新管制”,让政府和市场各居其所、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
张奎力,1975年2月出生,汉族,河南上蔡县人,中共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副研究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9年,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管理学专业毕业;2005年,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2008年,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2010年12月至2014年6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保障专业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近10年来,一直致力于社会保障、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以主要参与人身份出版专著4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多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国情调研项目及省部级项目多项。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Rural Primar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二、运行机制(Operation Mechanism)
三、基本药物制度(Essential Medicine System)
四、去行政化(De—administration)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基本观点及新颖之处
一、基本观点
二、新颖之处
第七节 基本框架结构
第二章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开展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医疗卫生机构运行中的公平与效率
第三节 医疗卫生机构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交易成本理论
三、剩余产权理论
第四节 政府在基层医改当中扮演的角色及职能定位
一、公共选择理论
二、公共治理理论
第三章 河南省鲁山县基层医疗卫生发展及机构运行变化
情况
第一节 河南省鲁山县基层医疗卫生发展情况
一、鲁山县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与发展情况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情况
第二节 鲁山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一、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情况
二、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
三、人事和收入分配情况
四、医生服务提供方式情况
五、农民看病去向情况
六、村卫生室的运行状况
第三节 鲁山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中发现的新问题
一、农民看病就医负担减轻并不明显
二、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性尚不明确
三、农民就医流向显现逆转
四、乡镇卫生院服务提供方式尚未转变
第四章 国内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安徽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及其启示
一、安徽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安徽模式”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政策调节
三、“安徽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二节 英国和澳大利亚初级卫生保健服务运行机制及其启示
一、英国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运行机制
二、澳大利亚初级卫生保健服务运行机制
第三节 对我国基层医改的启示
第五章 转变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建立新的医保支付制度
一、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理论及国际趋势
二、谈判协商机制和混合支付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制度构建
第二节 建立公共卫生服务有效提供制度
一、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的理论和国际经验
二、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有效提供的制度安排
第三节 建立农村基本药物可及性制度
一、基本药物目录遴选制度
二、基本药物定价机制
三、基本药物供应体系
四、基本药物目录与新农合报销目录的有效衔接
第四节 建立农民“健康守护人”制度
一、农村社区医生和居民服务关系发展演变脉络
二、农村社区医生和居民服务关系的未来去向——“健康守护人”制度
第六章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
第一节 顶层设计基本理论模式构建
一、战略目标:全面设计、统筹规划
二、实现路径:以点带面、重点突破
三、动力机制:顶基结合、上下互动
四、组织保障:部门协调、利益超脱
第二节 建立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的制度支撑体系
一、实施综合改革: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的战略目标
二、建立市场化集中采购机制: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的实现路径
三、构建民众参与机制: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的动力机制
四、建立部门协调与领导负责制: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的组织保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前言/序言
一、 研究背景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其运行机制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村居民的健康福祉。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医疗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居民健康需求日益增长等问题,使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构建一个高效、可持续、可及性强的运行机制,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是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河南省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状况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鲁山县,作为河南省的一个典型县域,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运行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河南省乃至全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与改革的迫切性。因此,深入研究鲁山县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机制,对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 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其重要意义: 理论意义: 丰富基层医疗运行机制研究的实践样本。 现有关于基层医疗运行机制的研究多集中于理论模型建构或宏观政策分析,对于具体县域基层医疗机构实际运行机制的实证研究相对不足。本研究以鲁山县为案例,将理论框架与实践相结合,为基层医疗运行机制研究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样本,有助于深化对基层医疗运行机制内在逻辑和复杂性的理解。 促进基层医疗运行机制理论的完善。 通过对鲁山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检验和修正现有的运行机制理论,发现理论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视角或模型,推动基层医疗运行机制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 本研究的结论将基于翔实的田野调查和数据分析,能够更准确地揭示鲁山县基层医疗运行机制的优势与劣势,为国家和地方层面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直接的、可靠的实证依据,避免“拍脑袋”式的决策。 现实意义: 助力鲁山县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优化。 通过对鲁山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的深入剖析,可以清晰地识别出其在人才队伍建设、经费保障、服务模式、管理水平、医患关系等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研究成果将为鲁山县政府和卫生部门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帮助其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最终惠及鲁山县广大农村居民。 为河南省乃至全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改革提供借鉴。 鲁山县的经验和教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适性。本研究提炼出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的模式,而发现的普遍性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则能为国家层面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政策调整提供重要参考。这有助于推动全国范围内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整体提升。 提升农村居民健康水平和获得感。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有效运行是保障农村居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关键。通过本研究,有望推动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使农村居民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更优质、更便捷的医疗服务,从而提高健康水平,增强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区域发展均衡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的成果有助于促进鲁山县乃至河南省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缩小城乡医疗差距,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贡献力量。 三、 研究内容框架(初步设想,非最终定论) 本研究拟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展开,并贯穿鲁山县的实践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1. 鲁山县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概况与发展现状: 机构设置与分布: 详细介绍鲁山县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规模、地理分布等基本情况。 服务内容与功能定位: 分析鲁山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内容,以及其在当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人员构成与队伍建设: 考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护人员数量、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称、年龄结构等,以及在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等方面的情况。 基础设施与设备条件: 评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房屋建筑、医疗设备、信息化建设等硬件设施水平。 2. 鲁山县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机制分析: 管理体制与决策机制: 探讨鲁山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行政管理、内部组织架构、人员管理、业务管理等方面的运行模式。分析其决策机制是否科学、高效。 经费保障与收支结构: 深入分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费来源(如政府拨款、医保支付、服务收费、其他收入等)和经费使用结构,评估其经费保障的可持续性和合理性。 服务供给与需求匹配: 考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服务项目与农村居民实际健康需求之间的匹配度。分析服务可及性、可负担性、服务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激励与约束机制: 研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对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薪酬分配、晋升机制等激励措施,以及外部监管(如医保、卫生行政部门)的约束作用。 医保支付与报销政策: 分析新农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医保政策对基层医疗机构运行的影响,包括支付方式、报销比例、报销流程等。 医患关系: 探讨鲁山县基层医疗机构的医患沟通情况,以及患者对基层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3. 影响鲁山县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的关键因素: 政策环境: 分析国家和地方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各项政策(如分级诊疗、基本药物制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对鲁山县运行机制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 考察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居民支付能力及健康需求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 探讨当地居民的健康观念、就医习惯、对基层医疗的信任度等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 区域医疗资源配置: 分析上级医院、其他医疗机构与鲁山县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与竞争关系。 信息化与技术进步: 考察信息化技术在鲁山县基层医疗机构中的应用程度及其对运行效率的影响。 4. 鲁山县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人才短缺与流失: 分析基层医务人员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职业吸引力不强等问题。 经费不足与可持续性: 探讨经费投入渠道单一、标准偏低、收支倒挂等问题。 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评估基层医疗机构在技术水平、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等方面存在的差距。 管理效率不高: 审视管理体制的不顺、内部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 医保支付与运行脱节: 分析医保支付方式对基层医疗机构积极性、服务行为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信息系统应用不足: 考察信息化建设滞后对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影响。 5. 对策与建议: 优化人才发展机制: 提出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引进、培养、培训和留住人才的策略。 健全经费保障体系: 探讨多元化、可持续的经费投入机制,提高政府投入比重,完善医保支付方式。 提升服务供给能力: 建议加强能力建设,拓展服务领域,推行适宜技术,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深化内部管理改革: 提出优化组织架构,完善绩效考核,激发内生动力的管理建议。 加强医保支付改革: 探讨更符合基层医疗实际的支付方式,鼓励提供优质服务。 推动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 建议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促进医防融合与分级诊疗: 提出加强与上级医院的联动,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议。 四、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以期获得更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 文献研究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层医疗服务供给等方面的文献,梳理相关理论、模型和研究成果,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案例研究法: 以河南省鲁山县为具体研究案例,深入分析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现状、存在问题及改革实践。 调查研究法(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 问卷调查: 设计针对鲁山县基层医务人员、患者以及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人员的问卷,从不同主体视角收集关于运行机制、服务质量、经费保障、政策执行等方面的定量数据。 半结构化访谈: 对鲁山县卫生行政部门相关负责人、乡镇卫生院院长、村医、部分患者等进行深入的半结构化访谈,获取更深层次的、鲜活的、个案化的信息,挖掘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内在逻辑。 数据分析法: 对收集到的定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等),对收集到的质性访谈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和解读,找出规律性、普遍性问题,并形成研究结论。 五、 预期成果 本研究预期能够形成以下成果: 1. 一份关于鲁山县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的详尽分析报告, 详细阐述其运行模式、关键要素、影响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 2. 一套针对鲁山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优化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3. 为河南省乃至全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和理论参考。 4. 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的研究论文, 贡献于基层医疗卫生运行机制的研究领域。 通过以上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本研究旨在为破解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中的难题,提升其服务能力和效率,最终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贡献一份力量。